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原文
一、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恶乎取之?取之曹也。
曷为不言取之曹?讳取同姓之田也。
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久也。
二、公子遂如晋。
三、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曷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
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求吉之道三。
禘尝不卜,郊何以卜?卜郊,非礼也。
卜郊何以非礼?鲁郊,非礼也。
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
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
曷为或言免牲?或言免牛?免牲礼也,免牛非礼也。
免牛何以非礼?伤者曰牛。
三望者何?望祭也。
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
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河海润于千里。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
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
四、秋七月。
五、冬,杞伯姬来求妇。
其言来求妇何?兄弟辞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六、狄围卫。
七、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译文
一、三十一年的春天,鲁国夺取了济西的田地。从哪里夺取的?从曹国夺取的。为什么不直接说从曹国夺取?是因为避讳夺取同姓的田地。那时还没有攻打曹国的记录,那么他们为什么说从曹国夺取呢?因为晋侯抓了曹伯,把夺取的侵地分给了诸侯。晋侯抓了曹伯,把夺取的侵地分给了诸侯,那么为什么还要避讳夺取同姓的田地呢?因为时间久了。
二、公子遂前往晋国。
三、夏四月,四次占卜郊祭都不吉利,于是免去了牺牲,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望祭。为什么有的地方说三次占卜,有的地方说四次占卜?三次占卜是按照礼制,四次占卜则不符合礼制。三次占卜为什么是礼制?四次占卜为什么不是礼制?因为占卜三次是为了寻求吉祥。禘祭和尝祭是不需要占卜的,那么郊祭为什么需要占卜?占卜郊祭为什么不符合礼制?因为鲁国的郊祭是不符合礼制的。鲁国的郊祭为什么不符合礼制?因为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如果诸侯的山川不在自己的封地内,就不进行祭祀。为什么有的地方说免去了牺牲,有的地方说免去了牛?免去了牺牲是按照礼制,免去了牛则不符合礼制。免去了牛为什么不符合礼制?因为牺牲中的牛是受伤的。三次望祭是什么?是望祭。那么祭祀什么呢?祭祀泰山、河海。为什么祭祀泰山和河海?因为山川有能够滋润百里之地的,天子会按照等级进行祭祀。只有泰山能够从岩石中涌出,不经过一天就能普降甘霖到天下。河海能够滋润千里之地。‘犹’字是什么意思?是指通顺可以停止了。为什么记载这些?是批评不进行郊祭却进行望祭的行为。
四、秋七月。
五、冬天,杞国的伯姬来鲁国求婚。
六、狄人包围了卫国。
七、十二月,卫国迁都到帝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注解
三十有一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三十年,即鲁文公三十年。
春:春季,指一年中的第一季度。
取济西田:指鲁国在春季夺取了济西地区的田地。
曹:指曹国,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讳:避讳,指因避忌而避免提及。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班:分配,指晋侯将所夺取的曹国领土分配给其他诸侯。
公子遂:指鲁国的公子遂,可能是一位贵族。
夏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四月。
郊:郊祭,指诸侯国在郊外举行的祭祀活动。
牲:祭祀用的牲畜,通常指牛。
望:望祭,指对山川的祭祀。
禘尝:禘祭和尝祭,都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方望之事:指天子所特有的祭祀活动。
秩:等级,指按照等级进行祭祀。
崇朝:一早晨的时间。
免牲:免于牺牲,指不使用牲畜进行祭祀。
免牛:免于使用牛进行祭祀。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卫:指卫国,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帝丘:卫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求妇:请求嫁女儿,指杞伯姬请求嫁给鲁国。
兄弟辞:兄弟之间的辞令,指杞伯姬以兄弟的身份提出请求。
有姑之辞:有姑母的辞令,指杞伯姬以姑母的身份提出请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评注
一、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
此句描述了鲁国在春季时夺取了济西地区的田地。‘取’字在此处具有强烈的侵略意味,暗示了鲁国对周边地区的扩张野心。‘济西田’作为被夺取的对象,反映了当时土地的重要性以及争夺土地的激烈程度。
恶乎取之?取之曹也。
此句提出了夺取田地的原因,即‘取之曹也’。‘曹’在此指代曹国,表明鲁国夺取济西田地是为了惩罚曹国。‘恶乎’一问,既表达了质疑,也带有对鲁国行为的谴责。
曷为不言取之曹?讳取同姓之田也。
‘曷为不言取之曹’一问,实际上是在质疑为何不直接说明夺取曹国的田地。‘讳取同姓之田也’解释了这一现象,即因为曹国与鲁国同姓,鲁国在夺取田地时有所顾忌,因此避而不谈。
此未有伐曹者,则其言取之曹何?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
‘此未有伐曹者’表明在此之前没有对曹国进行过攻击。‘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说明鲁国夺取曹国田地是在晋侯执掌曹伯之后,并将所夺取的侵地分给了其他诸侯国,这进一步揭示了鲁国扩张的策略。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则何讳乎取同姓之田?久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何鲁国在夺取同姓之田时有所顾忌。‘久也’表明这种顾忌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说明鲁国在处理同姓关系时一直有所保留。
二、公子遂如晋。
此句简述了公子遂前往晋国的行为。‘如’字表明了前往的动作,‘晋’则指代晋国,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关系。
三、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此句描述了夏四月时,鲁国进行郊祭的仪式。‘四卜郊不从’表明郊祭的卜问结果不佳,‘免牲’则表示祭祀时免去了牲畜的牺牲。‘犹三望’说明尽管卜问不佳,鲁国仍然进行了望祭。
曷为或言三卜?或言四卜?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会有三卜或四卜的区别。‘三卜’被认为是符合礼仪的,而‘四卜’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
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求吉之道三。
‘三卜何以礼?四卜何以非礼?’一问,实际上是在探讨卜问的次数与礼仪之间的关系。‘求吉之道三’解释了为何三卜是礼仪,因为三次卜问被认为是寻求吉祥的合理次数。
禘尝不卜,郊何以卜?卜郊,非礼也。
此句通过对比禘祭和郊祭的礼仪,指出郊祭时进行卜问是不合礼仪的。禘祭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并不需要卜问,因此郊祭进行卜问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卜郊何以非礼?鲁郊,非礼也。
‘卜郊何以非礼?’一问,进一步强调了郊祭进行卜问的不合礼仪性。‘鲁郊,非礼也’则表明鲁国在郊祭时的行为是不合礼仪的。
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
此句解释了鲁国郊祭不合礼仪的原因。在古代中国,天子祭天,诸侯祭土,鲁国作为诸侯国,却进行郊祭,违背了这一传统礼仪。
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
此句说明了天子的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不受限制。
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诸侯国的祭祀范围,只有在其封地内的山川才能进行祭祀。
曷为或言免牲?或言免牛?免牲礼也,免牛非礼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有免牲和免牛的区别。‘免牲’被认为是符合礼仪的,而‘免牛’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
免牛何以非礼?伤者曰牛。
‘免牛何以非礼?’一问,实际上是在探讨免牛这一行为的不合礼仪性。‘伤者曰牛’解释了这一现象,即在古代中国,牛被视为重要的祭祀用品,免牛被认为是对祭祀的不尊重。
三望者何?望祭也。
此句解释了‘三望’的含义,即望祭。
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
‘然则曷祭?’一问,实际上是在探讨望祭的对象。‘祭泰山河海’表明望祭的对象是泰山和河海。
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祭泰山和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滋润百里的山川才被天子祭祀。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泰山的独特之处,即能够触石而出,滋润大地。
河海润于千里。
此句说明了河海对千里大地的滋润作用。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
‘犹者何?’一问,实际上是在探讨‘犹’的含义。‘通可以已也’解释了‘犹’的意义,即通过祭祀来达到沟通天地、安抚神灵的目的。
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记录这一事件。‘讥不郊而望祭也’表明这一事件被记录下来是为了批评鲁国不进行郊祭而进行望祭的行为。
四、秋七月。
此句简述了秋季七月的时间点。
五、冬,杞伯姬来求妇。
此句描述了杞伯姬前来请求嫁女给鲁国的行为。‘求妇’表明了杞伯姬的请求内容,‘杞伯姬’则是请求者的身份。
其言来求妇何?兄弟辞也。
此句解释了杞伯姬请求嫁女的原因,即基于兄弟之间的辞令关系。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杞伯姬被称为‘妇’,即因为存在姑母的辞令关系。
六、狄围卫。
此句描述了狄国对卫国进行围攻的情况。‘围’字表明了狄国的侵略行为,‘卫’则指代卫国。
七、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此句描述了卫国在十二月时迁都至帝丘的行为。‘迁’字表明了迁移的动作,‘帝丘’则是迁都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