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龙,字子文,齐国人。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以辩论和言辞巧妙著称。他的“白马非马”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与深奥的思想之一,涉及语言与逻辑学的讨论。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公孙龙子》是公孙龙的哲学著作,主要讨论了名家学派的辩论理论与逻辑推理。书中提出了公孙龙最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通过对语言和名词的深入探讨,公孙龙指出了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问题。公孙龙子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分析了事物的本质、分类与定义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抽象概念的讨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哲学与辩论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白马论-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 “白马非马”。
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 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 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 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 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 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马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 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 不可以谓“白马”也。
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 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 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白马论-译文
白马不是马,可以这么说吗?
回答:可以。
问: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马是用来指代形状的;白色是用来指代颜色的。指代颜色的不是指代形状的。所以我说‘白马不是马’。
问:有马就不能说没有马了。不能说没有马,难道就不是马了吗?有白马就说明有马,白色的,那不是马是什么?
回答:寻找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条件;寻找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条件。这说明白马是马,所寻找的是同一个东西。所寻找的是同一个东西,白色并不改变它是马的本质,所寻找的不变,那么黄马、黑马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是为什么?可能和不可能,相互否定是明显的。如果黄马、黑马是同一类,那么可以用来应答有马,但不能用来应答有白马,这说明白马不是马,这是明确的!
问:把马有颜色作为不是马的理由,天下难道没有无颜色的马吗?
回答:马确实有颜色,所以有白马。如果马没有颜色,有马就像现在这样,那还需要白马吗?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是指马和白色。黑色和白色,是马吗?所以我说‘白马不是马’。
问:马没有和白色结合就不是马,白色没有和马结合就不是白色。把马和白色结合起来,再称为白马。这是用不结合来命名,是不可以的。所以我说‘白马不是马’还不确定。
问:如果说‘有白马就是有马’,那么说有白马就是有黄马,可以吗?
回答:不可以。
问:如果说‘有马就是有黄马’是不同的,这是把黄马和马区分开来;把黄马和马区分开来,这是以黄色作为马不是马的标准。以黄马作为不是马,而以白马作为有马,这是飞鸟入池而棺椁放置在不同的地方,这是天下的荒谬之言和混乱之辞。
问:如果说‘有白马不能说没有马’,这是离开了白色来谈论;不离开的,有白马也不能说有马。所以,作为有马的理由,只是因为马是马,而不是因为白马是马。所以,作为有马的理由,不能说是‘白马’。
问:如果说‘白色不确定所指向的颜色’,可以忽略它。白马,是指白色确定了所指向的颜色,确定了所指向的颜色不是白色。马,对于颜色没有取舍,所以黄色和黑色都可以对应;白马,对于颜色有取舍,黄色和黑马都是因为颜色而被排除,所以只有白马可以单独对应。没有取舍的不是有取舍的,所以我说‘白马不是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白马论-注解
白马非马: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出自《庄子·齐物论》。这里的“白马非马”是指,白色的马并不是马本身,而是马的一个特定颜色。这个命题挑战了事物的本质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关于名实关系的哲学讨论。
马:在古代汉语中,‘马’通常指马这一动物,是古代交通和战争中的重要工具。
白:‘白’在这里指的是马的颜色,是马的一个属性。
命形:‘命形’指的是赋予形态或形状,这里指马这一形态。
命色:‘命色’指的是赋予颜色,这里指马的颜色属性。
非名形:‘非名形’指的是不是通过名称来定义形态或形状。
求马:‘求马’指的是寻找马这一动物。
黄、黑马:这里的‘黄、黑马’指的是除了白色以外的马的颜色。
相非:‘相非’指的是相互否定,即一个概念不能同时否定另一个概念。
审矣:‘审矣’表示确定无疑。
悖言乱辞:‘悖言乱辞’指的是自相矛盾、混乱不清的言辞。
离白:‘离白’指的是将白色这一属性从马这一概念中分离出来。
定所白:‘定所白’指的是确定白色的具体对象。
无去取:‘无去取’指的是没有选择或限制。
有去取:‘有去取’指的是有选择或限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白马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庄子·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名实关系的著名论辩。首先,我们要理解文中的核心概念:白马非马。这里的‘马’指的是马的种类,而‘白马’则是指马的颜色。庄子通过这一论辩,揭示了名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中的第一问‘白马非马,可乎?’以及随后的回答,表明了庄子对名实关系的质疑。他认为,马的定义是基于其形态,而白则是基于颜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这里的‘命形’和‘命色’分别指代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庄子通过这种区分,强调了名与实之间的差异。
接下来的对话中,庄子进一步解释了白马非马的观点。他指出,如果只要求白马,那么黄马和黑马就不符合要求,因为它们没有白色的特征。这表明,白马与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是马的一个特定种类。
在辩论中,有人提出了‘有白马为有马’的观点,庄子则反驳说,如果白马是马,那么白马也应该是黄马或黑马。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揭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的正确性。
庄子还通过‘马固有色’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白马非马的理由。他认为,马有颜色,因此有白马;如果马没有颜色,那么就不存在白马这一概念。这里的‘马’和‘白马’代表了不同的概念层次。
在对话的最后,庄子提出了‘白马者,马与白也’的观点,认为白马是由马和白两个要素构成的。这种观点强调了白马与马的区别,进一步证明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白马非马的论辩,揭示了名实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相对性。庄子通过这种辩论,不仅对名实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也为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