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

作者: 格言联璧的作者并不明确,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古代各个名人、哲学家、文学家的智慧结晶,后来有人将其收集整理成册,成为一部辞格类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包含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涵盖了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处事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年代:成书于明清时期(约17世纪)。

内容简要:《格言联璧》是一部收录了大量格言、警句、智慧语录的书籍,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书中的格言内容简练、明快,每一则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帮助读者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这些格言大多传承自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著作,通过朴素的语言,传递着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书中的内容被广泛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为政理国等方面,常被用作家庭教育的教材。由于它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格言联璧》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承和传播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

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竭忠尽孝,谓之人。

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谓之度。

万物一体,谓之仁。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沈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

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

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道通。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戒浩饮,浩饮伤神。

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

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

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

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

戒久读,久读枯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译文

自古以来许多世家,不过都是积累德行。天地间最高尚的人品,还是读书人。

读书即使没有成名,究竟还是人的品格高雅。修养德行并不期待得到回报,自然会梦稳心安。

做好事最快乐,读书便是最好的选择。

各位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学问和文章,掌握一点微小的技艺?就算是这样,也已经是读书人的种子;在我所追求的,也不过是子臣弟友,尽到五伦的本分,成为有道德教化的人。

聪明用于正途,越聪明越好,而文学和功名,更能增添其美。聪明用于邪途,越聪明越错误,而文学和功名,反而助长了其奸诈。

战争虽然有阵法,但勇敢才是根本。祭祀虽然有仪式,但真诚才是根本;丧事虽然有礼节,但哀悼才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行为才是根本。

狂风不能用来调整音律,巧妇不能主持家务,擅长辞章的人不能治理国家。

经济源于学问,经济才有根本;心性体现在事功上,心性才能圆满。

舍弃事功就没有学问。追求性道不外乎文章。

什么是最高的德行?说是平凡的德行。什么是大人?说是小心。怎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说是从基础学问开始。怎样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说是从近处思考。

竭尽忠诚和孝道,称为人。治理国家,称为学问。安危定变,称为才能。经天纬地,称为文。清朗月光和和煦的风,称为度。万物一体,称为仁。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支柱,以学问为田地,以文章为花朵,以事业为果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乐器,以义理为美食,以著述为装饰,以诵读为耕作,以记问为积累;以前人的言行作为师友,以忠诚诚信为修养,以行善得福为享受,以顺应天命为归宿。

在闲居中保持独立,在动念中预知未来,在威仪中确定命运,在尊重大伦中凝聚道德,在百行中考验德行,在迁善改过中成为圣人。

把本心收在腔子里,是圣贤的第一等学问;尽本分在平凡的位置上,是圣贤的第一等功夫。

万理清澈,则一心更加精炼而谨慎。一心凝聚,则万理更加通达而流畅。

宇宙内的事,是自己的分内事;自己的分内事,是宇宙内的事。

身体在天地之后,心灵在天地之前;身体在万物之中,心灵在万物之上。

观察天地生物的气象,学习圣贤克己的功夫。

开始时要自强不息,成功时要至诚无息。

用圣贤的道德教人容易,用圣贤的道德修养自己难;用圣贤的道德开口容易,用圣贤的道德身体力行难;用圣贤的道德开始容易,用圣贤的道德坚持到底难。

圣贤的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须以天德为基础;后世的学问是两截,不修养自己只管治理他人。

口头上谈论伊尹和周公,心中却是盗跖,责备别人而不责备自己,名为挂榜圣贤。独自凛然,敬畏鬼神,了解人又了解天,才是有根基的学问。

没有根基的气节,就像醉酒的人打人,醉时勇猛,醒来退缩,没有一点力气。没有学问的见识,就像厨师烧火,面前明白,背后左右,没有一点照顾。

理以心得为精深,所以应当深入思考,否则只是耳边风。事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广博,否则就是主观臆断。

只有一点粗心大意,就认为理解不真,所以说要精;否则,众说纷纭时一定会怀疑。只有一点三心二意,就坚守不住理,所以说要专一;否则,面对利害时一定会改变。

待人要和气而有原则,处事要精细而有决断,理解道理要正派而有通达。

在古人之后批评古人的错误容易,处在古人的位置上做古人的事情难。

古时的学者得到一句好话,就附在身上;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好话,却急于取悦他人。

古时的君子因为自己无能而感到羞愧,学习;现在的君子因为自己无能而感到羞耻,却避而不谈。

眼界要开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大,熟读五经诸史。

先读经书后读史书,那么讨论事情就不会与圣贤相悖。既读史书再读经书,那么读书就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

读经书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看史书可以通晓事理,观察天空可以开阔眼界,去除欲望可以使胸怀清净。

一户人家之内,自有至高的快乐;六经之外,别无奇书。

读未见过的书,就像得到良友;见到已读过的书,就像遇到故人。

不要多思多虑,心要像静止的水一样平静;不要贪得无厌,学习要像流水一样不断。

心不想杂念,杂念多了精神就会涣散;心不想劳累,劳累过度精神就会疲惫。

小心欲望,就会有余暇;小心观察,就会有余明。

书桌上不要放太多书,心中不能没有书。

鱼离开水就会干枯,心离开书就会精神空虚。

志向所向,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即使是偏远的山和海也不能限制;志向所向,没有攻不破的,即使是坚固的兵器和铠甲也不能抵挡。

把意念沉潜下去,没有什么道理得不到?把志气奋发起来,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

不虚心,就像用水浇石头,一点都进不去;不开悟,就像胶柱鼓瑟,一点都转不动;不体认,就像电光照物,一点都抓不住;不身体力行,就像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点都得不到。

读书贵在能质疑,质疑才能启发信任。读书要有渐进,渐进才能最终有成。

看书求理,要让自家的心中点头。与人谈理,要让别人的心中点头。

爱惜精神,留待将来承担宇宙重任。虚度光阴,问何时才能报答父母和君王的恩情。

戒除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会伤害精神。戒除贪色,贪色会消磨精神。戒除厚味,厚味会使人昏迷。戒除饱食,饱食会使人困顿。戒除轻举妄动,轻举妄动会扰乱精神。戒除多言,多言会伤害精神。戒除多忧,多忧会使人忧郁。戒除多思,多思会使人疲惫。戒除久睡,久睡会使人困倦。戒除久读,久读会使人精神枯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注解

世家:指世代相传的贵族家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积德:积累美德,指长期行善积德。

人品:个人的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读书:指学习经典文化和知识。

修德:修养道德,指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为善:行善,指做好事。

五伦:指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文学功名:指通过文学考试获得的名誉和地位。

阵:古代军事战斗的行列或阵地。

祭:指祭祀仪式。

丧:指丧葬仪式。

士:古代指有学问的人。

经济:指治理国家、管理经济。

心性:指个人的心灵和性格。

事功:指实际的功业和成就。

至行:指最高尚的行为。

大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上达:指达到高深的境界。

下学:指学习基础知识。

近思:指深入思考。

竭忠尽孝:指全心全意地忠诚和孝顺。

治国经邦:指治理国家和国家大事。

才:指才能。

文:指文采。

度:指度量。

仁:指仁爱。

心术:指心志和手段。

伦理:指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菑畬:指田地。

花萼:指花朵的萼片,比喻文章的华美。

结实:指果实,比喻事业的成果。

园林:指园林景观,比喻学问的广博。

膏梁:指肥美的食物,比喻义理。

文绣:指精美的刺绣,比喻著述。

耕耘:指耕作,比喻学习。

居积:指积累。

前言往行:指前人的言论和行为。

修持:指修养。

受用:指享受。

依归:指依靠和归属。

凛闲居:指在闲暇时保持谨慎。

体独:指自我反省。

知几:指预知事物的变化。

威仪:指仪表和举止。

定命:指决定命运。

大伦:指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凝道:指凝聚道德。

考德:指检验道德。

作圣:指成为圣人。

腔子里:指内心。

素位:指本分的位置。

万理:指宇宙的道理。

一心:指专注的心。

宇宙内事:指宇宙间的事务。

己分内事:指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伊周:指古代圣贤伊尹和周公。

盗跖:指古代的盗贼。

天德:指天生的德性。

两截:指两部分。

挂榜圣贤:指自诩为圣贤的人。

明旦:指黎明。

鬼神:指神灵。

根学问:指根本的学问。

底气节:指人的气概和节操。

庖人:指厨师。

炀灶:指烧火的灶台。

沈潜:指深入思考。

博洽:指博学多才。

臆说:指主观臆断的说法。

杜撰:指虚构。

粗疏:指粗心大意。

理:指道理。

惟精:指追求精细。

惟一:指保持专一。

和中有介:指和气但要有原则。

精中有果:指精细且果断。

正中有道通:指正直且能够通达道理。

名山大川:指著名的山和河流。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诸史:指各种历史书籍。

经传:指儒家经典及其解释。

史鉴:指历史经验。

云天:指天空。

嗜欲:指过度的欲望。

案上:指书桌。

止水:指平静的水面,比喻内心的平静。

流水:指流动的水,比喻学习的连续性。

杂欲:指杂乱的欲望。

杂观:指杂乱的观察。

理不真:指对道理理解不深。

二三心:指心机。

议古人之失:指评论古人的错误。

为古人之事:指实践古人的行为。

附于其身:指将善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务以悦人:指努力取悦他人。

病其无能也:指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愧。

讳之:指隐瞒。

遍历:指遍访。

名山:指著名的山。

大川:指大江大河。

论事不谬于圣贤:指讨论事情不会违背圣贤的教诲。

观书不徒为章句:指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文句。

根柢厚:指基础扎实。

事理通:指对事物理解透彻。

眼界宽:指视野开阔。

去嗜欲:指去除过度的欲望。

胸怀净:指内心清净。

奇书:指非常优秀的书籍。

良友:指好朋友。

故人:指老朋友。

精神:指精力。

蹉跎岁月:指浪费时间。

浩饮:指大量饮酒。

贪色:指贪恋女色。

厚味:指美食。

昏神:指精神不振。

闷神:指精神压抑。

妄动:指轻率行动。

乱神:指精神混乱。

多言:指多说话。

伤神:指伤害精神。

多忧:指过度忧虑。

忧郁神:指精神忧郁。

多思:指过度思考。

挠神:指精神不安。

久睡:指长时间睡觉。

倦神:指精神疲惫。

久读:指长时间读书。

枯神:指精神枯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评注

古文开篇即点明世家之传承在于积德,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将读书视为天地间第一人品,突显了读书与品德的紧密联系。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一句,体现了作者对读书人品格的推崇,即便未能成名,其人品的雅致也是值得称道的。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传达了修德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回报,而是为了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这句话将行善与读书并提,强调了二者均为人生之乐。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鼓励人们不仅仅追求学问文章,更要追求技艺的精进,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表明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视,认为尽本分是成为名教中人的关键。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对比,强调了智慧的正确运用。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至‘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这一段,通过对比战争、祭祀、丧葬、学问等不同领域,强调了德行与行为的重要性。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说明了学问与心性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进一步强调了事功与学问、性道与文章的相互关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这四句话,揭示了至行、大人、上达、远到的内涵。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这一段,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人的品德与才能。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等句子,将人的修养与修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比喻。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这一段,强调了个人修养的各个方面。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这两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核心。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这一段,说明了理与心的关系。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与宇宙的紧密联系。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这一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强调了观察自然与学习圣贤的重要性。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这一段,强调了行动与成就的关系。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这一段,说明了实践圣贤之道的困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这一段,对比了圣贤学问与后世学问的差异。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这一段,强调了内外一致的道德修养。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这一段,通过比喻强调了道德与学问的重要性。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沈潜,不然耳边口头尔。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这一段,说明了理解与博学的重要性。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这一段,强调了严谨治学的重要性。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道通’这一段,说明了人际交往、处事与认识道理的方法。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这一段,强调了实践与批评的关系。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这一段,对比了古代学者与后世学者的不同。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这一段,对比了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的不同。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这一段,强调了开阔的眼界与深厚的学问。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这一段,说明了经史学习的顺序。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这一段,强调了不同学习方式的作用。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这一段,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读书的重要性。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这一段,表达了读书的乐趣。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这一段,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学习的持续。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这一段,说明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这一段,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这一段,强调了读书的积累。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这一段,通过比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这一段,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这一段,强调了意志的力量。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这一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这一段,强调了质疑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这一段,强调了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这一段,强调了珍惜时间与担当责任的重要性。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这一段,强调了节制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学问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