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

作者: 格言联璧的作者并不明确,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古代各个名人、哲学家、文学家的智慧结晶,后来有人将其收集整理成册,成为一部辞格类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包含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涵盖了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处事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年代:成书于明清时期(约17世纪)。

内容简要:《格言联璧》是一部收录了大量格言、警句、智慧语录的书籍,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书中的格言内容简练、明快,每一则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帮助读者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这些格言大多传承自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著作,通过朴素的语言,传递着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书中的内容被广泛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为政理国等方面,常被用作家庭教育的教材。由于它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格言联璧》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承和传播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原文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竞竞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盖天理无小,即人事观之,便有一个邪正,不可忽慢苟简,须审事之邪正以应之方可,及变故之来。

处大事,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盖人事虽大,自天理观之,只有一个是非,不可惊惶失措,但凭理之是非以处之便得。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自己做事,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复,不可琐碎;代人做事,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复,耐得琐碎。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

君子当事,则小人皆为君子,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译文

处理困难的事情时,越应该宽容;对待难以相处的人,越应该宽厚;处理紧急的事情时,越应该冷静;处理重大的事情时,越应该平和;在疑难的时刻,越应该不带有成见。

在无事的时候,经常照看自己的心,好像总有事情要做;而在有事的时候,却放下心来,显得若无其事。无事时像有事一样警觉,才能避免意外的变故;有事时像无事一样镇定,才能消除局中的危机。

在平常的日子里,处理小事情,应该用处理大事情的心态去应对;因为天理没有小事情,从人的角度来看,也有邪正之分,不可忽视,必须审慎对待事情的是非,以及面对变故。

处理大事时,应该用处理小事的心态去处理;因为人事虽然重大,从天理的角度看,只有一个是非,不可惊慌失措,只需根据理的是非来处理。

拖延的事情要抓紧时间做,敏捷才会有成效;紧急的事情要慢慢处理,匆忙则容易出错。

不自我反省的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没有耐心的人,做不成任何事业。

每天行动不怕路途遥远,经常做事不怕事情繁多。

必须有宽容之心,德行才会伟大;必须有忍耐之力,事情才能成功。

过去的事情,丢掉一部分是一部分;现在的事情,处理好一部分是一部分;未来的事情,省去一部分是一部分。

硬要不懂装懂,这是极大的愚蠢;本来没有事情却制造麻烦,这是福分浅薄。

居住和生活首先要勤奋,才能有闲暇。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力求稳妥,然后才能逍遥自在。

天下最有益的是‘闲’字,‘闲’字要从勤奋中得到;天下最划算的是‘勤’字,‘勤’字要从闲暇中做出。

自己做事,切不可拖沓,不可反复,不可繁琐;代人做事,要能忍受拖沓,忍受反复,忍受繁琐。

处理别人的事情像自己的事情一样,然后考虑才会周全;处理自己的事情像别人的事情一样,然后观察才会清楚。

没有私心的人是公正的,没有自我的人是明智的。

把自己放在是非之外,然后才能在是非之中作出判断;把自己放在利害之外,然后才能观察利害的变化。

负责事情的人,应该置身于利害之外;提出建议的人,应该置身于利害之中。

在无事时警惕‘偷懒’这个字,有事时警惕‘混乱’这个字。

将要发生的事情能够预防,遇到的事情能够挽救,事情发生后能够挽回,这叫做通达权变,这叫做有才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预知,开始做事时就要考虑结果,事情确定后要预见变化,这叫做深谋远虑,这叫做有见识。

能够提起来的,能够放下的,能够算计的,能够完成的,能够看破的,能够放手的。

挽救已经失败的事情,就像驾驭即将跌下悬崖的马,不要轻易抽鞭;想要完成即将成功的事情,就像拉船逆水行舟,不要减少划桨。

用真诚的心对待人,事情未必成功,但日后人们一定会看到我的真诚;用欺诈的心肠处理事情,即使一时让人迷惑,但日后人们一定会看到我的心思。

天下没有不可感化的人,只怕诚心不够;天下没有不能做的事情,只怕决心不坚定。

待人不可任由自己的意愿,要了解别人的情感;处事不可任由自己的看法,要了解事情的道理。

看事情要看重道理,处事要公正。

对天理追求急切的人,对人的欲望必然淡薄;对私事过分关注的人,对公务必然疏忽;对虚文过分看重的人,对实质必然淡薄。

君子当权时,小人也会变成君子,到这时还不变成君子,那就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当权时,中等的人也会变成小人,到这时还不变成小人,那就是真正的君子。

做官首先要注重民生,处理事情要先考虑大局。

评价人应该取其长处,宽容其短处;做事必须先考虑危害,再考虑利益。

小人处理事情,与利益一致的就是利益,与利益不一致的就是危害;君子处理事情,与道义一致的就是利益,与道义不一致的就是危害。

只要人情世故熟悉了,没有什么大事做不到;只要天理人心符合了,没有什么好事做不成。

只要有一件事情不留意,就会有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只要有一件东西不留意,就会有一件东西放错地方。

事情到了手,不要急于处理,要先慢慢思考;想到的时候,不要拖延,要迅速行动。

事情有机缘,不早不晚,刚好合适。命运不顺利,走来走去,步步都是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注解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理困难的事情时,应该更加宽容,意味着在面对难题时不要急躁,要有耐心和宽容的心态。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对待难相处的人应该更加宽厚,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包容之心。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理紧急的事情时,应该更加冷静,不要急躁,要慢慢来。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理重大的事情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慌乱。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应该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在平静的时候要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

竞竞然若有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但内心要保持警觉。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即使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也要保持警惕,以防意外的发生。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在平常的日子里,处理小事也要用处理大事的心态。

盖天理无小,即人事观之,便有一个邪正,不可忽慢苟简:因为天理不分大小,在人事中也有正邪之分,不能忽视。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对于可以拖延的事情要抓紧时间完成,这样效率高;对于紧急的事情要慢慢处理,否则容易出错。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自我反省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没有耐心的人,很难成就事业。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每天都行动,不怕路途遥远;经常做事,不怕事情多。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有包容之心,德行才会伟大;有忍耐之力,事情才能成功。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过去的事情,能放下就放下;现在的事情,能解决就解决;未来的事情,能省就省。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不懂装懂是愚蠢;本来没有事情却制造事情,这是福气浅薄的表现。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居住的地方必须先精心打理,才能有闲暇的时间。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勤字要从闲中做出:世界上最有享受的是闲暇,而闲暇来自于勤劳;世界上最划算的是勤劳,勤劳来自于闲暇。

自己做事,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复,不可琐碎:自己做事时,不可拖延、反复和琐碎。

代人做事,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复,耐得琐碎:代人做事时,要能忍受拖延、反复和琐碎。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考虑别人的事情就像考虑自己的事情一样,这样考虑才会周全;考虑自己的事情就像考虑别人的事情一样,这样看待才会清晰。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没有私心的人是公正的,没有自我的人是明智的。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把自己放在是非之外,才能公正地判断是非;把自己放在利害之外,才能观察利害的变化。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处理事情的人,应该站在利害之外;提供建议的人,应该站在利害之中。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在没有事情的时候要警惕懒惰,在有事的时候要警惕慌乱。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在事情发生之前能够预防,发生时能够救助,发生后能够挽回,这叫做权变,这叫做才能。

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预知结果,在事情开始时就要有结束的计划,在事情确定后要能预见变化,这叫做深思熟虑,这叫做见识。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能够拿起,能够放下,能够计算,能够完成,能够看透,能够放下。

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挽救已经失败的事情就像驾驭悬崖边的马,不要轻易鞭打;完成即将成功的事情就像拉船过滩,不要稍微停歇。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用真诚的心对待别人,事情可能不一定会成功,但日后人们会看到你的真诚;用欺诈的心对待事情,即使一时欺骗了别人,日后人们也会看到你的虚伪。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世界上没有不能感化的人,只怕没有足够的诚意;世界上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只怕没有坚定的意志。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与人相处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要了解别人的情感;处理事情不能只按照自己的看法,要了解事情的本质。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看事情要看重道理是否明白,处理事情要看重心是否公正。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对天理追求迫切的人,对个人欲望一定淡薄;对私事过分关注的人,对公务一定疏远;对虚文过分追求的人,对实质一定轻薄。

君子当事,则小人皆为君子,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君子处理事情时,小人也会表现出君子的行为,如果到了这种程度还不成为君子,那就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处理事情时,中人也可能表现出小人的行为,如果到了这种程度还不成为小人,那就是真正的君子。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做官要先注重培养良好的民风,处理事情要先考虑大局。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评价人时要取其长处,宽容其短处;做事时要先考虑害处,再考虑利益。

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小人处理事情,只要有利就认为是利,只要有害就认为是害;君子处理事情,只要合乎道义就认为是利,只要违背道义就认为是害。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只要熟悉人情世故,就没有做不到的大事;只要符合天理人心,就没有做不成的好事。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只要有一件事不留心,就有一件事找不到它的道理;只要有一样东西不留心,就有一样东西找不到它的位置。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事情到手时,不要急躁,要慢慢思考;思考清楚后,不要拖延,要迅速行动。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事情的发生有其时机,不早不晚,恰好凑巧。命运如果坎坷,走一步空一步,步步都是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评注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处世的智慧。在处理困难的事情时,保持宽容的心态,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待难相处的人时,以厚道之心相待,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这与中国哲学中的‘和为贵’思想相契合。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这三种处理事情的态度,强调了在紧急、重大和复杂情境下,保持冷静、平和和超然的重要性。这种态度有助于避免冲动决策,减少错误。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竞竞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这句话揭示了心性的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醒,如同有事一般;在面临挑战时,又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无事一样。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这句话强调了在无事的常态中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有事的状态下要保持镇定,以应对各种危机。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和‘处大事,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这两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小事小,以大事大’的思想,即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处理的速度,急缓得当。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耐心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反省和耐心积累,才能成就事业。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句话鼓励人们持之以恒,不断积累,不怕困难和挑战。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这句话说明了宽容和忍耐是成就大事的必要条件。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这句话教导人们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对未来要有规划。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这句话批判了自以为是和无事生非的行为。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这句话强调了勤奋和踏实是获得闲暇和逍遥的基础。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勤字要从闲中做出’这句话揭示了勤与闲的辩证关系。

‘自己做事,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复,不可琐碎;代人做事,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复,耐得琐碎’这句话说明了在不同的情境下,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应有所不同。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这句话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这句话体现了无私和客观的重要性。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这句话说明了超脱于世俗之外,才能更好地看待事物。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这句话强调了在不同的角色中,应采取不同的态度。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这句话告诫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要避免不良行为。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这句话总结了处理事情的高超技巧和远见。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这句话概括了处理事情所需的素质和态度。

‘救已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这句话强调了在关键时刻要果断行动。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这句话表达了改变和坚持的重要性。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这句话强调了理解和尊重他人及事物的必要性。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这句话强调了理性思考和公正处事的重要性。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这句话批判了过分追求天理、私欲和虚文的行为。

‘君子当事,则小人皆为君子,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这句话强调了为官和处事的原则。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这句话强调了评价人和做事的方法。

‘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于利背者为害;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处事原则上的区别。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事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这句话强调了人情世故和天理人心的作用。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这句话强调了细致入微的重要性。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和行动的节奏。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这句话揭示了机遇和命运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处事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