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格言联璧的作者并不明确,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古代各个名人、哲学家、文学家的智慧结晶,后来有人将其收集整理成册,成为一部辞格类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包含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涵盖了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处事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年代:成书于明清时期(约17世纪)。
内容简要:《格言联璧》是一部收录了大量格言、警句、智慧语录的书籍,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多个方面。书中的格言内容简练、明快,每一则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帮助读者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这些格言大多传承自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著作,通过朴素的语言,传递着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书中的内容被广泛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为政理国等方面,常被用作家庭教育的教材。由于它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格言联璧》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承和传播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从政类-原文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须尽些父母恩情。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封赠父祖易得也,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
恩荫子孙易得也,无使我毒害,子孙难得也。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朝廷立法,不可不严。
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
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
做官为左右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
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法。
道不必博施,要在有裨民物。
禄岂须多,防满则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辞。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众贫者之命;
天非私贵一人,托以众贱者之身。
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贫贱人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鉴察犹恕;
富贵人衣税食租,担爵受禄,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
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
平日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无不应矣。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底卿相;
士夫徒贪权希宠,竟成有爵底乞儿。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
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毋矜清而傲浊,毋慎大而忽小,毋勤始而怠终。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居官廉,人以为百姓受福,予以为钖福于子孙者不浅也,
曾见有约己裕民者后代不昌大耶?!
居官浊,人以为百姓受害,予以为贻害于子孙者不浅也,
曾见有瘠众肥家者历世得久长耶?!
以林皋安乐懒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
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未有不贪鄙者。
念念用之君民,则为吉士;
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
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
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
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
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守分;
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尽分。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济人,故动辄成功;
小人苟禄营私,只任便安,而意在利己,故动多败事。
职业是当然底,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
权势是偶然底,有日还他主者,莫要认作真。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
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
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
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矣!
士大夫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陷一无辜,与操刀杀人者何别?
释一大憝,与纵虎伤人者无殊!
针芒剌手,茨棘伤足,举体痛楚;
刑惨百倍于此,可以喜怒施之乎?
虎豹在前,坑阱在后,百般呼号;
狱犴何异于此,可使无辜坐之乎?
官虽至尊,决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
官虽至卑,决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
听断之官,成心必不可有;
任事之官,成算必不可无。
无关紧要之票,概不标判,则吏胥无权。
不相交涉之人,概不往来,则关防自密。
无辜牵累难堪,非紧要,祗须两造对质,保全多少身家。
疑案转移甚大,无确据,便当末减从宽,休养几人性命。
呆子之患,深于浪子,以其终无转智。
昏官之害,甚于贪官,以其狼籍及人。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
法繁则易犯,更其灭裂之祸。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
善移易风俗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强矫其所难。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
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
情有可通,旧有者不必过裁抑,免生寡恩之怨;
事在得已,旧无者不必妄增设,免开多事之门。
为前人者,无干誉矫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难后人。
为后人者,无矜能露迹,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暴前人。
事在当因,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
事在当革,毋使后人长不救之祸。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
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
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
用三代以前见识,而不失之迂;
就三代以后家数,而不邻于俗。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
察吏者何?无求于吏,则吏察矣。
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
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天德只是个无我,
王道只是个爱人。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
必无私,斯上下四旁咸得其平。
治道之要在知人,
君德之要在体仁,
御臣之要在推诚,
用人之要在择言,
理财之要在经制,
足用之要在薄敛,
除寇之要在安民。
未用兵时,全要虚心用人;
既用兵时,全要实心活人。
天下不可一日无君,
故夷齐非汤武明臣道也,
不然,则乱臣接踵而难为君。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
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
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
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从政类-译文
眼前的百姓就是我们的子孙,不要以为百姓可以被欺骗,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余地;堂上的官员被称为父母,不要以为做官容易,要尽到父母的责任。
善于体察百姓的疾苦,这就是百姓的父母;广泛行善,以保护我们的子孙。
封赠给父祖是容易的,但不要让人唾骂;父祖的德行是难以得到的。恩惠子孙是容易的,但不要让人仇恨,子孙的德行是难以得到的。
保持自己的清白,才能不失自己的本分;爱护百姓,最重要的是亲近百姓。
朝廷制定法律,不可不严格。官员执行法律,不可不宽容。
严格对待差役,但宽待百姓;极力表扬善行,勇于去除奸邪;在催收赋税时放慢脚步,但要在抚恤百姓时勤勉。
催收赋税时不打扰百姓,催收赋税时也要抚恤百姓;刑罚要公正,刑罚中也要有教化。
刑罚应当宽大时就要宽大,百姓都是天上的儿女。财用可以节省时就要节省,每一分都是百姓的汗水。
在家时被妇女们爱怜,朋友一定会生气。做官时让左右人欢喜,百姓一定会抱怨。
做官不必追求尊贵显赫,但要符合国法。行道不必广泛施舍,但要有利于百姓。
俸禄不必太多,防止骄傲自满就退步。年纪不必等到暮年,有病就要辞职。
天不是偏袒一个人的富有,而是寄托在众人的贫穷之上;天不是偏袒一个人的高贵,而是寄托在众人的低贱之上。
活在世上,每一天都要做好人,做官每一天都要做好事。
贫贱的人冒着风雨,千辛万苦,自己的血汗自己承受,天会鉴察并宽恕;富贵的人穿着租来的衣服,吃着租来的食物,享受着万民的血汗,天会严厉地责备。
平日诚实治理百姓,百姓就会信任你;平日诚实事奉天,天就会信任你。
平民愿意种德行善,就是没有官位的卿相;士人只贪图权势和宠爱,最终成了有爵位的乞丐。
无功而食的人,就像雀鼠;肆无忌惮地害人的人,就像虎狼。
不要自以为清高而傲慢地对待污浊,不要因为大事而忽视小事,不要开始勤奋而结束懈怠。
勤奋可以弥补愚笨,节俭可以培养廉洁。
做官廉洁,人们认为百姓得到了幸福,我认为这是给子孙带来福祉的不浅之恩,曾经见过约束自己而使百姓富裕的后代不昌盛的吗?!做官污浊,人们认为百姓受害,我认为这是给子孙带来危害的不浅之害,曾经见过剥削百姓而使家族长久繁荣的吗?!
用在家乡懒散的心态去做官,没有不荒废的;用在家乡经营生计的心态去做官,没有不贪污的。
念念为民着想,就是贤士;念念为形式着想,就是俗吏;念念为自己和家庭着想,就是贼臣。
古代的官员是为了养活人民,现在的官员是为了养活自己。
古代的官员,是在百姓身上做功夫;现在的官员,是在上级官员的眼底做功夫。
在家的人不知道有官,才能守本分;做官的人不知道有家,才能尽本分。
君子做官,不计较难易,而是以帮助人为志向,所以常常能够成功;小人为了谋取私利,只图安逸,所以常常失败。
职业是应当做的,每天都要尽力去做,不要当作虚假。权势是偶然的,有一天会归还给主人,不要当作真的。
一切人为恶,还可以说;只有读书人不能为恶;读书人如果为恶,那就没有教化的人了!一切人犯法,还可以说;只有做官的人不能犯法;做官的人如果犯法,那就没有治理的人了!
士大夫要帮助人民和利益社会,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名声,注重名声就会损害德行。士大夫要忧国忧民,应该有这个心,而不是这个话,有这个话就会带来破坏。
用处女自爱的态度去爱自己的身体,用严父教育儿子的态度去教育士人。
执法要像山一样坚定,保持自己的品德要像玉一样纯洁,爱护百姓要像对待子女一样,去除害虫要像对待仇敌一样。
陷害一个无辜的人,和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释放一个大恶人,和放虎归山有什么不同?
针尖刺手,荆棘伤足,全身痛苦;刑罚的残酷百倍于此,可以随意喜怒吗?虎豹在前,陷阱在后,各种呼号;监狱的痛苦何异于此,可以让无辜的人坐牢吗?
官虽然至高无上,但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怒而决定人的生死。官虽然地位低下,但不能因为个人的名节而助长别人的喜怒。
审理案件的官员,不能有成见;负责事务的官员,必须有周到的计划。
无关紧要的文件,不要轻易判决,这样书吏就没有权力。不相往来的人,不要交往,这样关卡就更加严密。
无辜的人被牵连,如果不是紧要的事情,只需要双方对质,就能保全多少身家。疑案转移很大,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应该从宽处理,保全几个人的性命。
愚笨的人的祸害,比放荡不羁的人更深,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变聪明。昏庸的官员的祸害,比贪官更严重,因为他们会把混乱带给别人。
官员愿意付出一分,百姓就能得到十分的好处。上级能够忍受一点苦,百姓就能得到万点的恩惠。
礼节繁琐就难以实行,最终变成废纸;法律繁琐就容易被违反,更会带来灾难。
善于启发人心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理解逐步引导,不要强迫他们打开他们关闭的心扉。善于改变风俗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变化逐步引导,不要强迫他们改变他们难以改变的东西。
如果不是非常不利于百姓,就不要轻易改变;如果不是对百姓非常有益,就不要轻举妄动。
事情可以通融,旧有的不必过分压制,以免引起百姓的怨恨;事情可以解决,旧有的不必无端增加,以免开启多事之门。
作为前人,不要为了追求名声而矫情,制定一些不可持续的法律,给后人制造困难。作为后人,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进行一次性的改革,伤害前人的努力。
事情应该根据情况来处理,不要为后人开辟无端的开端;事情应该改革,不要让后人长期承受灾难。
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不要去做,考虑天下利益的去做;只考虑一时的利益不要去做,考虑万世利益的去做。
不要有婴儿的心态却拥有大人的器量,不要有只考虑自己的打算却有大志,不要有只考虑一生的打算却考虑后代的忧虑。
用三代以前的见识,不要过于迂腐;遵循三代以后的家法,不要过于世俗。
大智慧可以振兴国家,不过是因为汇集了众人的智慧;大愚昧可以误国,只是因为自私自用。
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越低;我的官职越大,我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厚,我的施舍越广。
安抚百姓的方法,就是不向百姓索取,这样百姓就安宁了。考察官员的方法,就是不向官员索取,这样官员就会尽职尽责。
不能假借公法来报复私仇,不能假借公法来报答私德。
天德就是无私,王道就是爱人。
只有有主见,天地万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必须无私,这样上下四方才能得到平衡。
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了解人,君主的德行关键在于体察仁爱,驾驭臣子的关键在于真诚,用人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言辞,理财的关键在于制定制度,满足人民需求的关键在于减轻赋税,消除盗贼的关键在于安抚人民。
在用兵之前,要虚心用人;在用兵之后,要真心帮助人民。
天下不能一天没有君主,所以伯夷、叔齐不是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之道,否则,乱臣就会接踵而至,难以成为君主。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百姓,所以孔子、孟子是商汤、周武王的贤明君主之道,否则,暴君就会接踵而至,难以成为百姓的君主。
在朝廷的殿堂上,首先要培养的是正面的精神气质;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最重要的是培养的是原始的生命力。
人体最重要的东西是原始的生命力,而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从政类-注解
百姓:指广大的普通民众,古代社会中的普通百姓。
儿孙:指后代,子孙。
阴骘:指阴德,即暗中积累的善行。
封赠:指古代皇帝对功臣或其家属的封赏。
恩荫:指因祖先的功绩而得到皇帝的恩赐。
洁己:指保持自己的清白,不贪污。
黎庶:指平民百姓。
阴骘事:指积累阴德的行为。
朝廷: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有司: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役:指劳役,古代对平民的强制劳动。
恤民:指体恤百姓,关心民众的疾苦。
催科:指催征赋税。
抚字:指抚慰、关怀。
刑罚:指对犯罪者的惩罚。
教化:指通过教育感化人。
财用:指国家的财政收入。
脂膏:指财富,比喻人民的血汗。
妇女们:指家里的女性成员。
左右人:指身边的人,包括下属和同僚。
国法:指国家的法律。
道:指道德,也可以指治理国家的原则。
民物:指百姓和物资。
禄:指官职的俸禄。
血汗:比喻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
鉴察:指观察、审视。
君民:指君主和民众。
套数:指官场上的例行公事或形式。
身家:指个人及其家庭。
从仕者:指做官的人。
禁治:指禁止和治理。
林皋:指山林和田园,比喻隐居之地。
吉士:指有德行的人。
俗吏:指平庸的官员。
贼臣:指背叛国家的人。
士大夫:指古代的文人官员。
权势:指权力和势力。
主者:指掌权的人。
读书人:指有学问的人。
利在天下:指对整个国家有益。
利在万世:指对长远有益。
迂:指思想保守,不懂得变通。
俗:指世俗,不符合正道。
兴邦:指使国家兴盛。
误国:指使国家灭亡。
主:指君主。
王道:指仁政。
平:指公平。
治道:指治理国家的道路。
君德:指君主的品德。
御臣:指驾驭大臣。
用人:指使用人才。
理财:指管理国家的财政。
足用:指足够的物资。
薄敛:指减轻赋税。
除寇:指消除盗贼。
安民:指使民众安居乐业。
虚心用人:指诚心诚意地使用人才。
实心活人:指真心实意地关心人民。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的贤人。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古代的明君。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古代的圣贤。
庙堂之上:指朝廷或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庙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和朝会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政治中心。
养正气:指培养和保持正直、高尚的品德和气节,这里的正气通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相关。
海宇之内:指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范围,海宇是古代对国家的通称。
养元气:元气在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根本之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强调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培养元气,这与中医养生和道家思想有关。
国家之所重者人才:指出国家最重视的是人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认为国家兴亡,系于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格言联璧-从政类-评注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此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化,反映了古代对于政治、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首先,‘庙堂之上’指的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古代皇帝和官员在此处理国事。‘养正气’则是指培养和维持一种正直、廉洁的政治风气,这是古代对于政治伦理的要求。‘以养正气为先’表明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必须首先确保政治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接着,‘海宇之内’指的是整个国家,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养元气’则是指培养和维持国家的根本力量,这里的‘元气’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精神、文化、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基本活力。‘以养元气为本’强调了国家的根本在于维护和增强国家的整体活力。
这两句话相互呼应,‘庙堂之上’对应‘海宇之内’,‘养正气’对应‘养元气’,形成了一种对比和递进的关系。在古代,这种观念体现了对于政治与国家根本的重视,即政治清明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国家的活力则是国家强大的根本。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正气’和‘元气’都可以看作是阴阳平衡的体现,‘养正气’和‘养元气’则是维护这种平衡的行为。这种思想认为,只有阴阳平衡,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在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深知政治清明和国家活力的关系,因此他们强调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国家必须以活力为本。
总的来说,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总结,也是对现代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发展,以实现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