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

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原文

黄花山收邓辛张陶

诗曰:

劫数相逢亦异常,诸天神部涉疆场。

任他奇术俱遭败,那怕仙凡尽带伤。

周室兴隆时共泰,成汤丧乱日偕亡。

黄花山下收强将,总向岐山土内藏。

话说三将齐来发怒,辛环急上前忙止曰:

兄弟们不得妄为,快下马来参谒。

此是朝歌闻太师老爷。

三将听说“闻太师”,滚鞍下马,拜伏在地,口称:

太师!久慕大名,未得亲觌尊颜;

今幸天缘,大驾过此,末将等有失迎迓,致多冒渎,

正谓误犯,望太师老爷恕罪,末将等不胜庆幸。

众将请太师上山。

闻太师听说亦喜,随同众将上山。

众将请太师上坐,复行参谒。

太师亦自温慰;因问四将:

尊姓?何名?今日幸逢,老夫亦与有荣焉。

邓忠曰:

此黄花山;俺弟兄四人,结义多年,

末将姓邓,名忠;次名辛环;三名张节;四名陶荣。

只因诸侯荒乱,暂借居此山,权且为安身之地,

其实皆非末将等本心。

闻太师听罢:

你等肯随吾征伐西岐,候有功之日,俱是朝廷臣子。

何苦为此绿林之事,埋没英雄,辜负生平本事。

辛环曰:

如太师不弃,忠等愿随鞭镫。

闻太师曰:

列位既肯出力王室,正是国家有庆。

你们可将山上喽啰计有多少?

辛环答曰:

有一万有余。

闻太师曰:

可晓谕众人:愿随征者,去;不愿随征者,宁释还家,

仍给赏财物,也是他跟随你们一场。

辛环领命,传与众人,有愿去的,有不愿去的,

俱将历年所积给与诸人,众人无不悦服。

除不去的,尚余七千多人马。

粮草计有三万。

俱打点停当。

烧了牛皮宝帐。

闻太师即日起兵,又得四将,不觉大喜。

把人马过了黄花山,径往前进,浩造汤荡,

甚是军威雄猛。

有诗为证:

烈烈旗旛飞杀气,纷纷战马似龙蛟。

西岐豪杰如云集,太师亲征若浪抛。

话言闻太师人马正行,忽抬头见一石碣,

上书三字,名曰“绝龙岭”。

太师在墨麒麟上,默默无言,半晌不语,

邓忠见闻太师勒骑不行,面上有惊恐之色。

邓忠问曰:

太师为何停骑不语?

闻太师曰:

吾当时悟道,在碧游宫拜金灵圣母为师之时,

学艺五十年。

吾师命我下山佐成汤,临行问师曰:

弟子归着如何?

吾师道:

你一生逢不得“绝”字。

今日行兵,恰恰见此石碣,上书‘绝’字,

心上迟疑,故此不快。

邓忠等四将笑曰:

太师差矣!大丈夫岂可以一字定终身祸福?

况且‘吉人天相’,只以太师之才德,

岂有不克西岐之理。

从古云:‘不疑何卜?’

太师亦不笑不语。

众将催人马速行。

刀枪似水,甲士如云,一路无词。

哨马报入中军:

启太师:人马至西岐南门,请令定夺。

太师传令:

安营。

一声炮响,三军吶一声喊,安下营,结下大寨。

怎见得,有赞为证:

营安南北,阵摆东西。

营安南北分龙虎,阵摆东西按木金。

围子手平添杀气,虎狼威长起征云。

拐子马齐齐整整,宝纛旛卷起威风。

阵前小校披金甲,传枪儿郎挂锦裙。

先行官如同猛虎,佐军官恶似彪熊。

定营炮天崩地裂,催阵鼓一似雷鸣。

白日里出入有法,到晚间转箭支更。

只因太师安营寨,鸦鸟不敢望空行。

不说闻太师安营西岐。

只见报马报进相府,报:

闻太师调三十万人马,在南门安营。

子牙曰:

当时吾在朝歌,不曾会闻太师;

今日领兵到此,看他纪法何如。

随带诸将上城,众门下相随,

同到城敌楼上,观看闻太师行营;

果然好人马!怎见得,有赞为证:

满空杀气,一川铁马兵戈;

片片征云,五色旌旗缥缈。

千枝画戟,豹尾描金五彩旛;

万口钢刀,诛龙斩虎青铜剑。

密密钺斧,旛旗大小水晶盘;

对对长枪,盏口粗细银画杆。

幽幽画角,犹如东海老龙吟;

灿灿银盔,滚滚冰霜如雪练。

锦衣绣袄,簇拥走马先行;

玉带征夫,侍听中军元帅。

鞭抓将士尽英雄,打阵儿郎凶似虎。

不亚轩辕黄帝破蚩尤,一座兵山从地起。

话说子牙观看良久,叹曰:

闻太师平日有将才,今观如此整练,

人言尚未尽其所学。

随下城入府,同大小门下众将,

商议退兵之策。

有黄飞虎在侧曰:

丞相不必忧虑,

况且魔家四将不过如此,

正所谓国王洪福大,巨恶自然消散。

子牙曰:

虽是如此,民不安生,

军逢恶战,将累鞍马,

俱不是宁泰之象。

正议间,报:

闻太师差官下书。

子牙传令:

令来。

不一时,开城,放一员大将至相府,

将书呈上。

子牙拆书观看,上云:

成汤太师兼征西天保大元帅闻仲,

书奉丞相姜子牙麾下:

盖闻王臣作叛,大逆于天。

今天王在上,赫赫威灵。

兹尔西土,敢行不道,

不尊国法。

自立为王,有伤国体。

复纳叛逆,明欺宪典。

天子累兴问罪之师,

不为俯首伏辜,

尚敢大肆猖獗,

拒敌天吏,杀军覆将,

辄敢号令张威,

王法何在!

虽食肉寝皮,不足以尽厥罪;

纵移尔宗祀,

削尔疆土,

犹不足以偿其失。

今奉诏下征,

你等若惜一城之生灵,

速至辕门授首,

候归期以正国典;

如若拒抗,

真火焰昆冈,

俱为虀粉,

噬脐何及?

战书到日,

速为自裁。

不宣。

子牙看书毕。

子牙曰:‘来将何名?’

邓忠答曰:‘末将邓忠。’

子牙曰:‘邓将军回营,多拜上闻太师,原书批回,三日后会兵城下。’

邓忠领命出城,进营回复了闻太师,将子牙回话说了一遍。

不觉就是三日。

只听成汤营中炮响,喊杀之声振天。

子牙传令:‘把五方队伍调遣出城。’

闻太师正在辕门,只见西岐南门开处,一声炮响,有四杆青旛招展,旛下四员战将按震宫方位:

青袍青马尽穿青,步将层层列马兵,手挽挡牌人似虎,短剑长枪若铁城。

二声炮响,四杆红旛招展,旛脚下四员战将,按离宫方位:

红袍红马绛红缨,收阵铜锣带角鸣,将士雄赳跨战骑,窝弓火炮列行营。

三声炮响,四杆素白旛招展,旛脚下有四员战将,按兑宫方位:

白袍白马烂银盔,宝剑昆吾耀日辉,火焰枪同金装鐧,大刀犹似白龙飞。

四声炮响,四杆皂盖旛招展,旛脚下四员战将,按坎宫方位:

黑人黑马皂罗袍,斩将飞翎箭更豪,斧有宣花酸枣搠,虎头枪配雁翎刀。

五声炮响,四杆杏黄旛招展,旛脚下四员战将,据戊己宫方位:

金盔金甲杏黄旛,将坐中央守一元,杀气腾腾笼战骑,冲锋锐卒候辕门。

话说闻太师看见子牙把五方队伍调出,两边大小将官一对对整整齐齐:哪咤登风火轮,手提火尖枪,对着杨戬、金咤、木咤、韩毒龙、薛恶虎、黄天化、武吉等侍卫两傍。

宝纛旗下,子牙骑四不相,右手下有武成王黄飞虎坐五色神牛而出。

只见闻太师在龙凤旛下,左右有邓、辛、张、陶四将。

太师面如淡金,五柳长髯,飘扬脑后,手提金鞭。

怎见得闻太师威武:

九云冠金霞缭绕,绛绡衣鹤舞云飞,阴阳绦结束,朝履应玄机。

坐下麒麟如墨染,金鞭摆动光辉。

拜上通天教下,三除五遁施为。

胸中包罗天地,运筹万斛珠玑。

丹心贯乎白日,忠贞万载名题。

龙凤旛下列旌旗,太师行兵自异。

话说子牙催骑向前,欠背打躬,口称:‘太师,卑职姜尚不能全礼。’

闻太师曰:‘姜丞相,闻你乃昆仑名士,为何不谙事体,何也?’

子牙答曰:‘尚忝玉虚门下,周旋道德,何敢违背天常。上遵王命,下顺军民,奉法守公,一循于道。敬诚缉熙,克勤天戒,分别贤愚,佐守本土,不放虐民乱政。稚子无欺,民安物阜,万姓欢娱,有何不谙事体之处?’

闻太师曰:‘你只知巧于立言,不知自己有过。今天王在上,你不尊君命,自立武王。──欺君之罪,孰大于此!收纳叛臣黄飞虎,明知欺君,安心拒敌。──叛君之罪,孰大于此!及至问罪之师一至,不行认罪,擅行拒敌,杀戮军士命官。──大逆之罪,孰加于此!今吾自至此,犹恃己能,不行降服,犹自与兵拒敌,巧言饰非,真可令人痛恨!’

子牙笑而答曰:‘太师差矣!自立武王,固是吾国未行奏请;然子袭父荫,何为不可。况天下诸侯尽反成汤,也是欺君不成!只是人君先自灭纲纪,不足为万姓之主,因此皆背叛不臣,此其过岂尽在臣也。收武成王,正是‘君不正,臣投外国’亦是礼之当然。今为人君,尚不自反,乃厚于责臣,不亦羞乎!若论杀朝廷命官士卒,是自到此取死讨辱,尚等并不曾领一军一卒,或助诸侯,或伐关隘。太师名振八方,今又到此,未免先有轻举妄动之意,在尚怎敢抗拒。不若依尚愚意:老太师请暂回鸾辔,各守疆界,还是好颜相看;若太师务任一己之私,逆天行事,然兵家胜负,未可知也。还请太师三思,毋损威重。’

闻太师被此数语说得面皮通红;又见黄飞虎在宝纛之下,乃大叫曰:‘逆臣黄某,出来见我。’

飞虎觌面难回,只得向前欠身曰:‘末将自别太师,不觉数载;今日又会,不才冤屈庶可伸明。’

闻太师喝曰:‘满朝富贵,尽在黄门,一旦负君,造反助恶,杀害命官,逆恶贯盈,还来强辩!’

命:‘那一员将官先把反臣拿了!’

左哨上邓忠大叫:‘末将愿往。’走马摇斧,来取黄飞虎。

飞虎纵五色神牛,手中枪赴面交还。

张节使枪也来助邓忠。

周营内有大将南宫适敌住。

陶荣使鐧,飞马前来助战。

这壁厢武吉拨马摇枪,抵往陶荣。

两阵上六员战将,三对交锋,来来往往,冲冲撞撞,翻腾上下交加。

只杀得天愁地暗、日月无光。

辛环见三将不能取胜,把胁下肉翅一夹,飞起半空,手持锤钻,望子牙打来。

时有黄天化催开玉麒麟,两柄银锤,抵住辛环。

周营众将见成汤营里飞起一人来,虎头冠,面如红枣,尖嘴獠牙,狰狞恶状,惟黄天化战住辛环。

闻太师见黄天化坐玉麒麟,知是道德之士,急催开墨麒麟,使两条金鞭,冲杀过来,忙取子牙。

子牙忙催动四不相,急架相迎。

二兽交加,竟生云雾。

这是闻太师头一场西岐大战,怎见得,赞曰:

两下里排门对伍,军政司擂鼓鸣锣。

前后军安排赌斗,左右将准备相持。

一等等有牙有爪,一等等能走能飞。

狻猊斗,狂风荡荡;獬豸斗,日色辉辉;狮子斗,寒风凛凛;麒麟斗,冷气森森;欢彪斗,来往撺跳;怪兽斗,遍地烟云;蛟龙斗,彩云布合,猛虎斗,卷起狂风。

大战一场怎肯休,英雄恶战逞雄赳。

若烦解的虫王恨,除是南山老比丘。

且说闻太师鞭法甚利,且有风雷之声,久惯兴师,四方响应,子牙如何敌得住,甚难招架。

被闻太师举起雄鞭,飞在空中,──此鞭原是两条蛟龙化成,双鞭按阴阳,分二气。

那鞭在空中打将下来,正中子牙肩臂,翻鞍落骑。

闻太师方欲来取首级,彼时哪咤登风火轮,摇枪大叫:“勿要伤吾师叔!”照闻太师面上一枪,太师急架枪时,早被辛甲将子牙救回。

闻太师与哪咤战三五回合,又举鞭打哪咤,哪咤不曾防备,也被一鞭打下轮来。

早有金咤跃步赶来,将宝剑架住金鞭,欲救哪咤。

太师大怒,连发双鞭,雌雄不定,或起或落,连打金、木二咤,又打韩毒龙。

幸有杨戬在侧,看见闻太师好鞭,只打得落花流水,才把银合马飞走出阵,使枪便刺。

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心下自忖:“西岐有这些奇人,安得不反!”便把鞭来迎战。

数合之内,祭起双鞭,正打中杨戬顶门上,只打得火星迸出,全然不理,一若平常。

太师大惊,骇然叹曰:“此等异人,真乃道德之士!”

不说闻太师赞叹,且说陶荣战武吉,见诸将未分胜负,忙把聚风旛取出,连摇数摇,霎时间飞砂走石,播土扬尘,天昏地暗。

怎见得好风,只打得众军如风卷残云,丢旗弃鼓,将士尽盔歪甲斜,莫辨东西;败下阵来。

有赞为证:

霎时间天昏地暗,一会儿雾起云迷。

初起时尘砂荡荡,次后来卷石翻砖。

黑风影里,三军乱窜;惨雾之中,战将心忙。

会武的刀枪乱法,能文的颠倒慌张。

闻太师金鞭龙摆尾;邓忠阔斧似车轮;辛环肉翅世间稀;张节枪传天下少;陶荣奇异聚风旗。

这才是雷部神祇施猛烈;西岐众将各逃生。

弃鼓丢锣抛满地,尸横马倒不堪题。

为国亡身遭剑劈,尽忠舍命定逢伤。

闻太师西岐得胜,四天君掌鼓回营。

话说闻太师掌得胜鼓回营,升了帐,众将来贺:“太师头阵之初,挫动西岐锋锐,破此城只在指日矣。”

且说子牙收兵败进城,入府,众将上殿见子牙。

子牙曰:“今日着伤诸将:李氏三人、韩毒龙等,尽被闻太师打了。”

有杨戬在侧,曰:“丞相且歇息一二日,再与他会战,定胜闻仲。若得胜之时,乘机劫营,先挫其锋,后面势如破竹,闻仲可擒矣。”

子牙曰:“善。”

只至第三日,西岐炮响,众将出城,安排厮杀。

报马报入营来。

闻太师见报入营,随即出阵。

左右四将分开,太师至阵前。

子牙曰:“今日与太师定决一雌雄。”

各不答话,二兽相交,鞭剑并举。

子牙左有杨戬、右有哪咤,敌住太师。

邓忠走马前来助战;有黄飞虎前来截住厮杀。

张、陶二将来助;有武吉、南宫适敌住厮杀。

辛环飞来;有黄天化阻住。

闻太师酣战之际,又把雌雄鞭起在空中。

子牙打神鞭也飞将起来。

──打神鞭乃玉虚宫元始所赐,此鞭有三七二十一节,一节上有四道符印,打八部正神。

──闻太师鞭往下打,子牙鞭往上迎,鞭打鞭,把闻太师雌鞭一打两断,落在尘埃。

闻太师大叫一声:“好姜尚!今把吾宝贝伤其性命,吾与你势不两立!”

子牙复祭打神鞭起去。

闻太师难逃这一鞭之祸,一声响,把闻太师打下骑来。

幸有门下吉立、余庆催马急救,太师借土遁去了。

子牙与众将大杀一阵,方收兵进西岐城,入相府。

只见杨戬进曰:“今日劫营之事,定是大胜。”

子牙曰:“善。众将暂退,午后听令。”

正是:

挖下战坑擒虎豹,满天张网等蛟龙。

且说闻太师败兵进营,升帐坐下;四将参谒。

闻太师曰:“自来征伐,未尝有败。今被姜尚打断吾雌鞭,想吾师秘授蛟龙金鞭,今日已绝,有何面目再见吾师也!”

四将曰:“胜负军家常事。”

且说子牙掌鼓聚将上殿。

子牙令黄飞虎、飞彪、黄明等冲闻太师左营;令南宫适、辛甲、辛免、四贤冲右营;令哪咤、黄天化为头对,冲大辕门;木咤、金咤、韩毒龙、薛恶虎为二对,龙须虎、武吉保子牙作三对。

令杨戬:“你去烧闻太师行粮;老将军黄滚守城垣。”

调遣已定。

且说闻太师败兵进营,坐于帐下,郁郁不乐。

忽然见杀气罩于中军帐,太师焚香,将金钱一卜,早知其意。

笑曰:“今劫吾营,非为奇计。”

忙传令:“邓忠、张节在左营敌周将;辛环、陶荣在右营战周将;吉立、余庆守行粮;老夫守中营,自然无虞也。”

闻太师安排迎敌。

却说子牙把众将发落已毕,只等炮响,各人行事。

当日将人马暗暗出城,四面八方,俱有号记,灯笼高挑,各按方位。

时至初更,一声炮响,三军吶一声喊,大辕门哪咤、黄天化先杀进来;左营黄家父子,右营乃四贤众将,齐冲进来。

这一阵不知胜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译文

黄花山收邓辛张陶

诗曰:劫数相逢亦异常,诸天神部涉疆场。任他奇术俱遭败,那怕仙凡尽带伤。

周室兴隆时共泰,成汤丧乱日偕亡。黄花山下收强将,总向岐山土内藏。

话说三将齐来发怒,辛环急上前忙止曰:‘兄弟们不得妄为,快下马来参谒。此是朝歌闻太师老爷。’三将听说‘闻太师’,滚鞍下马,拜伏在地,口称:‘太师!久慕大名,未得亲觌尊颜;今幸天缘,大驾过此,末将等有失迎迓,致多冒渎,正谓误犯,望太师老爷恕罪,末将等不胜庆幸。’众将请太师上山。闻太师听说亦喜,随同众将上山。众将请太师上坐,复行参谒。太师亦自温慰;因问四将:‘尊姓?何名?今日幸逢,老夫亦与有荣焉。’邓忠曰:‘此黄花山;俺弟兄四人,结义多年,末将姓邓,名忠;次名辛环;三名张节;四名陶荣。只因诸侯荒乱,暂借居此山,权且为安身之地,其实皆非末将等本心。’闻太师听罢:‘你等肯随吾征伐西岐,候有功之日,俱是朝廷臣子。何苦为此绿林之事,埋没英雄,辜负生平本事。’辛环曰:‘如太师不弃,忠等愿随鞭镫。’闻太师曰:‘列位既肯出力王室,正是国家有庆。你们可将山上喽啰计有多少?’辛环答曰:‘有一万有余。’闻太师曰:‘可晓谕众人:愿随征者,去;不愿随征者,宁释还家,仍给赏财物,也是他跟随你们一场。’辛环领命,传与众人,有愿去的,有不愿去的,俱将历年所积给与诸人,众人无不悦服。除不去的,尚余七千多人马。粮草计有三万。俱打点停当。烧了牛皮宝帐。闻太师即日起兵,又得四将,不觉大喜。把人马过了黄花山,径往前进,浩造汤荡,甚是军威雄猛。

有诗为证:烈烈旗旛飞杀气,纷纷战马似龙蛟。西岐豪杰如云集,太师亲征若浪抛。

话言闻太师人马正行,忽抬头见一石碣,上书三字,名曰‘绝龙岭’。太师在墨麒麟上,默默无言,半晌不语,邓忠见闻太师勒骑不行,面上有惊恐之色。邓忠问曰:‘太师为何停骑不语?’闻太师曰:‘吾当时悟道,在碧游宫拜金灵圣母为师之时,学艺五十年。吾师命我下山佐成汤,临行问师曰:‘弟子归着如何?’吾师道:‘你一生逢不得“绝”字。’今日行兵,恰恰见此石碣,上书‘绝’字,心上迟疑,故此不快。’邓忠等四将笑曰:‘太师差矣!大丈夫岂可以一字定终身祸福?况且“吉人天相”,只以太师之才德,岂有不克西岐之理。从古云:“不疑何卜?”’太师亦不笑不语。众将催人马速行。刀枪似水,甲士如云,一路无词。

哨马报入中军:‘启太师:人马至西岐南门,请令定夺。’太师传令:‘安营。’一声炮响,三军吶一声喊,安下营,结下大寨。怎见得,有赞为证:营安南北,阵摆东西。营安南北分龙虎,阵摆东西按木金。围子手平添杀气,虎狼威长起征云。拐子马齐齐整整,宝纛旛卷起威风。阵前小校披金甲,传枪儿郎挂锦裙。先行官如同猛虎,佐军官恶似彪熊。定营炮天崩地裂,催阵鼓一似雷鸣。白日里出入有法,到晚间转箭支更。只因太师安营寨,鸦鸟不敢望空行。

不说闻太师安营西岐。只见报马报进相府,报:‘闻太师调三十万人马,在南门安营。’子牙曰:‘当时吾在朝歌,不曾会闻太师;今日领兵到此,看他纪法何如。’随带诸将上城,众门下相随,同到城敌楼上,观看闻太师行营;果然好人马!怎见得,有赞为证:满空杀气,一川铁马兵戈;片片征云,五色旌旗缥缈。千枝画戟,豹尾描金五彩旛;万口钢刀,诛龙斩虎青铜剑。密密钺斧,旛旗大小水晶盘;对对长枪,盏口粗细银画杆。幽幽画角,犹如东海老龙吟;灿灿银盔,滚滚冰霜如雪练。锦衣绣袄,簇拥走马先行;玉带征夫,侍听中军元帅。鞭抓将士尽英雄,打阵儿郎凶似虎。不亚轩辕黄帝破蚩尤,一座兵山从地起。

话说子牙观看良久,叹曰:‘闻太师平日有将才,今观如此整练,人言尚未尽其所学。’随下城入府,同大小门下众将,商议退兵之策。有黄飞虎在侧曰:‘丞相不必忧虑,况且魔家四将不过如此,正所谓国王洪福大,巨恶自然消散。’子牙曰:‘虽是如此,民不安生,军逢恶战,将累鞍马,俱不是宁泰之象。’正议间,报:‘闻太师差官下书。’子牙传令:‘令来。’不一时,开城,放一员大将至相府,将书呈上。子牙拆书观看,上云:‘成汤太师兼征西天保大元帅闻仲,书奉丞相姜子牙麾下:盖闻王臣作叛,大逆于天。今天王在上,赫赫威灵。兹尔西土,敢行不道,不尊国法。自立为王,有伤国体。复纳叛逆,明欺宪典。天子累兴问罪之师,不为俯首伏辜,尚敢大肆猖獗,拒敌天吏,杀军覆将,辄敢号令张威,王法何在!虽食肉寝皮,不足以尽厥罪;纵移尔宗祀,削尔疆土,犹不足以偿其失。今奉诏下征,你等若惜一城之生灵,速至辕门授首,候归期以正国典;如若拒抗,真火焰昆冈,俱为虀粉,噬脐何及?战书到日,速为自裁。不宣。’

子牙看完书后说:‘来的将领叫什么名字?’邓忠回答说:‘末将名叫邓忠。’子牙说:‘邓将军回到营中,多拜上闻太师,请他将原书批回,三天后我们在城下会合。’邓忠领命出城,回到营中向闻太师汇报,将子牙的话说了一遍。不知不觉就是三天过去了。只听到成汤营中炮声响起,喊杀声震天。子牙下令:‘把五方队伍调遣出城。’闻太师正在辕门,只见西岐南门打开,一声炮响,有四杆青旗招展,旗下面四员战将按照震宫方位排列:青袍青马全穿青,步兵层层列马兵,手挽挡牌人似虎,短剑长枪如铁城。

第二声炮响,四杆红旗招展,旗下面四员战将,按照离宫方位排列:红袍红马红缨,收阵铜锣带角鸣,将士雄赳跨战骑,窝弓火炮列行营。

第三声炮响,四杆素白旗招展,旗下面有四员战将,按照兑宫方位排列:白袍白马银盔,宝剑昆吾耀日辉,火焰枪同金装锏,大刀犹似白龙飞。

第四声炮响,四杆黑旗招展,旗下面四员战将,按照坎宫方位排列:黑人黑马黑罗袍,斩将飞箭箭更豪,斧有宣花酸枣搠,虎头枪配雁翎刀。

第五声炮响,四杆杏黄旗招展,旗下面四员战将,按照戊己宫方位排列:金盔金甲杏黄旗,将坐中央守一元,杀气腾腾笼战骑,冲锋锐卒候辕门。

话说闻太师看到子牙把五方队伍调出,两边大小将官一对对整整齐齐:哪吒骑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对着杨戬、金吒、木吒、韩毒龙、薛恶虎、黄天化、武吉等侍卫两旁。宝纛旗下,子牙骑四不相,右手下有武成王黄飞虎坐五色神牛而出。只见闻太师在龙凤旗下面,左右有邓、辛、张、陶四将。太师面如淡金,五绺长须飘扬脑后,手持金鞭。怎见得闻太师威武:九云冠金霞缭绕,绛绡衣鹤舞云飞,阴阳绦结束,朝履应玄机。坐下麒麟如墨染,金鞭摆动光辉。拜上通天教下,三除五遁施为。胸中包罗天地,运筹万斛珠玑。丹心贯乎白日,忠贞万载名题。龙凤旗下列旌旗,太师行兵自异。

话说子牙催马向前,欠身打躬,口称:‘太师,卑职姜尚不能全礼。’闻太师说:‘姜丞相,闻你乃昆仑名士,为何不谙事体,何也?’子牙回答说:‘尚愧在玉虚门下,周旋道德,何敢违背天常。上遵王命,下顺军民,奉法守公,一循于道。敬诚缉熙,克勤天戒,分别贤愚,佐守本土,不放虐民乱政。稚子无欺,民安物阜,万姓欢娱,有何不谙事体之处?’闻太师说:‘你只知巧于立言,不知自己有过。今天王在上,你不尊君命,自立武王。──欺君之罪,孰大于此!收纳叛臣黄飞虎,明知欺君,安心拒敌。──叛君之罪,孰大于此!及至问罪之师一至,不行认罪,擅行拒敌,杀戮军士命官。──大逆之罪,孰加于此!今吾自至此,犹恃己能,不行降服,犹自与兵拒敌,巧言饰非,真可令人痛恨!’子牙笑着回答说:‘太师错了!自立武王,固然是我国未行奏请;然子袭父荫,何为不可。况天下诸侯尽反成汤,也是欺君不成!只是人君先自灭纲纪,不足为万姓之主,因此皆背叛不臣,此其过岂尽在臣也。收武成王,正是‘君不正,臣投外国’亦是礼之当然。今为人君,尚不自反,乃厚于责臣,不亦羞乎!若论杀朝廷命官士卒,是自到此取死讨辱,尚等并不曾领一军一卒,或助诸侯,或伐关隘。太师名振八方,今又到此,未免先有轻举妄动之意,在尚怎敢抗拒。不若依尚愚意:老太师请暂回鸾辔,各守疆界,还是好颜相看;若太师务任一己之私,逆天行事,然兵家胜负,未可知也。还请太师三思,毋损威重。’闻太师被这数语说得面皮通红;又见黄飞虎在宝纛之下,乃大叫曰:‘逆臣黄某,出来见我。’飞虎觌面难回,只得向前欠身曰:‘末将自别太师,不觉数载;今日又会,不才冤屈庶可伸明。’闻太师喝曰:‘满朝富贵,尽在黄门,一旦负君,造反助恶,杀害命官,逆恶贯盈,还来强辩!’命:‘那一员将官先把反臣拿了!’左哨上邓忠大叫曰:‘末将愿往。’走马摇斧,来取黄飞虎。飞虎纵五色神牛,手中枪赴面交还。张节使枪也来助邓忠。周营内有大将南宫适敌住。陶荣使锏,飞马前来助战。这壁厢武吉拨马摇枪,抵往陶荣。两阵上六员战将,三对交锋,来来往往,冲冲撞撞,翻腾上下交加。只杀得天愁地暗、日月无光。辛环见三将不能取胜,把胁下肉翅一夹,飞起半空,手持锤钻,望子牙打来。时有黄天化催开玉麒麟,两柄银锤,抵住辛环。周营众将见成汤营里飞起一人来,虎头冠,面如红枣,尖嘴獠牙,狰狞恶状,惟黄天化战住辛环。闻太师见黄天化坐玉麒麟,知是道德之士,急催开墨麒麟,使两条金鞭,冲杀过来,忙取子牙。子牙忙催动四不相,急架相迎。二兽交加,竟生云雾。这是闻太师头一场西岐大战,怎见得,赞曰:两下里排门对伍,军政司擂鼓鸣锣。前后军安排赌斗,左右将准备相持。一等等有牙有爪,一等等能走能飞。狻猊、獬豸、狮子、麒麟、欢彪、怪兽、猛虎、蛟龙。狻猊斗,狂风荡荡;獬豸斗,日色辉辉;狮子斗,寒风凛凛;麒麟斗,冷气森森;欢彪斗,来往撺跳;怪兽斗,遍地烟云;蛟龙斗,彩云布合,猛虎斗,卷起狂风。大战一场怎肯休,英雄恶战逞雄赳。若烦解的虫王恨,除是南山老比丘。

且说闻太师的鞭法非常厉害,而且伴随着风雷之声,他久经沙场,一召唤就能得到四方的响应,子牙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实在难以招架。

闻太师举起他那雄壮的鞭子,鞭子飞到空中——这鞭子原本是由两条蛟龙变化而成,双鞭按照阴阳的原理,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气息。

那鞭子在空中打下,正好打在子牙的肩臂上,子牙翻鞍落马。

闻太师正要来取子牙的首级,这时哪吒骑着风火轮,挥舞长枪大声喊道:‘不要伤害我的师叔!’他照着闻太师的面门就是一枪。

太师急忙举枪抵挡,这时辛甲已经将子牙救回。

闻太师与哪吒交战了三五回合,又举起鞭子打哪吒,哪吒没有防备,也被一鞭打下风火轮。

这时金吒快步赶来,用宝剑挡住了金鞭,想要救哪吒。

太师大怒,连续挥动双鞭,雌雄不定,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连续打击金咤、木咤,又打中了韩毒龙。

幸亏有杨戬在旁边,看到闻太师的鞭法如此厉害,打得落花流水,才使得银合马飞出战场,用枪刺向闻太师。

闻太师看到杨戬英俊的外貌,心中暗想:‘西岐有这么多奇人,怎么可能不反叛!’于是挥鞭迎战。

几回合之内,他挥起双鞭,正好打中杨戬的头顶,只打得火星四溅,但杨戬却毫不在意,就像平常一样。

太师大惊,惊讶地叹息道:‘这样的异人,真是道德高尚的人!’

不说闻太师赞叹,再说陶荣与武吉交战,看到其他将领还没有分出胜负,急忙拿出聚风旛,连续摇动,瞬间飞砂走石,扬尘蔽日,天昏地暗。

只见那风,打得众军如风卷残云,丢旗弃鼓,将士们都头盔歪斜,辨不清东西南北;纷纷败下阵来。

有赞诗为证:霎时间天昏地暗,一会儿雾起云迷。初起时尘砂荡荡,次后来卷石翻砖。黑风影里,三军乱窜;惨雾之中,战将心忙。会武的刀枪乱法,能文的颠倒慌张。闻太师金鞭龙摆尾;邓忠阔斧似车轮;辛环肉翅世间稀;张节枪传天下少;陶荣奇异聚风旗。这才是雷部神祇施猛烈;西岐众将各逃生。弃鼓丢锣抛满地,尸横马倒不堪题。为国亡身遭剑劈,尽忠舍命定逢伤。闻太师西岐得胜,四天君掌鼓回营。

话说闻太师打着得胜鼓回到营地,升帐后,众将领来祝贺:‘太师头阵就挫动了西岐的锐气,攻破此城就在眼前了。’

再说子牙收兵败回城,进入府中,众将领上殿见子牙。

子牙说:‘今天受伤的将领有李氏三人、韩毒龙等,都被闻太师打了。’

旁边有杨戬,说:‘丞相先休息一两天,再与他会战,一定能打败闻仲。如果打赢了,趁机劫营,先挫败他的锐气,后面的战斗就会像破竹一样,闻仲就可以擒获了。’

子牙说:‘好。’到了第三天,西岐炮响,众将领出城,准备战斗。

报马报告进入营地,闻太师看到报告,立刻出阵。

左右四将分开,太师来到阵前。

子牙说:‘今天要与太师决一死战。’双方没有回答,两只野兽般的将领交战,鞭子和剑同时举起。

子牙左边有杨戬,右边有哪吒,抵挡住太师。

邓忠骑马前来助战;黄飞虎前来截杀。

张、陶二将前来助战;武吉、南宫适抵挡住。

辛环飞来;黄天化阻住。

闻太师在激烈战斗中,又把雌雄鞭子举到空中。

子牙也挥舞起打神鞭。

——打神鞭是玉虚宫元始天尊赐予的,这鞭子有三七二十一节,一节上有四道符印,可以击打八部正神。

——闻太师的鞭子向下打,子牙的鞭子向上迎,鞭打鞭,把闻太师的雌鞭打成了两截,落在地上。

闻太师大叫一声:‘好姜尚!今天你用我的宝贝打伤了我,我们势不两立!’

子牙再次挥舞打神鞭。

闻太师无法逃脱这一鞭的灾祸,一声响,把他从马上打下。

幸亏有门下吉立、余庆骑马急救,太师借土遁离开了。

子牙与众将领大杀一阵,才收兵进入西岐城,回到相府。

只见杨戬进来报告:‘今天劫营的事情,一定大胜。’

子牙说:‘好。众将领暂时退下,午后听令。’

正是:挖下战坑擒虎豹,满天张网等蛟龙。

再说闻太师败兵进入营地,坐在帐下,闷闷不乐。

忽然看到中军帐上空有杀气笼罩,太师烧香,用金钱占卜,立刻知道了原因。

笑着说:‘今天劫我的营地,不是什么奇计。’急忙传令:‘邓忠、张节在左营抵挡周将;辛环、陶荣在右营与周将作战;吉立、余庆守护粮草;我守中营,自然无忧。’

闻太师安排好迎敌。

再说子牙把众将领分派完毕,只等炮响,各人行事。

当天晚上,人马悄悄出城,四面八方都有标记,灯笼高挂,各按方位。

到了初更时分,一声炮响,三军齐声呐喊,哪吒、黄天化首先冲进大辕门;左营是黄家父子,右营是四贤众将,一齐冲进来。

这一战胜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注解

劫数:指命中注定的遭遇或命运,常用于描述无法避免的灾难或机遇。

诸天神部:指众多神祇的部队,泛指强大的军队。

疆场:战场,指战斗或争斗的场所。

奇术:指奇特或非凡的技艺或法术。

仙凡:指仙人或凡人,这里指神和普通人。

周室:指周朝的皇室,这里可能指周朝的繁荣时期。

成汤:指商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这里可能指商朝的衰落时期。

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地名,常与周朝的兴起相关联。

朝歌:商朝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淇县,是商朝的政治、文化中心。

闻太师:闻太师,即闻仲,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为商朝的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是商朝末年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绿林:指山林的绿林好汉,这里可能指山贼或草寇。

鞭镫:指马鞭和马镫,这里比喻服从命令。

碧游宫:道教传说中的宫殿,这里是闻仲学艺的地方。

金灵圣母:道教传说中的女神,这里是闻仲的师傅。

墨麒麟:墨麒麟,是《封神演义》中的一种神兽,闻太师的坐骑。

绝龙岭:地名,这里是闻仲军队遇到的一个地名。

吉人天相:指好运的人会有天命相助。

西岐:西岐是《封神演义》中的地点,是周文王的都城,后来成为周朝的发源地。

辕门:古代官府或军营的正门,这里指敌方军营。

虀粉:指被磨成粉末,这里比喻被彻底消灭。

子牙:子牙,即姜子牙,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周文王的大臣,后来成为封神榜中的神仙。

邓忠:邓忠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闻太师的部将。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和武功著称。

黄飞虎:黄飞虎,周武王的部将,后来因被陷害而背叛商朝,成为周朝的将领。

青旛:旛,古代军中用于指挥的旗帜,青旛通常代表东方或青龙方位。

红旛:红旛通常代表南方或朱雀方位。

素白旛:素白旛通常代表西方或白虎方位。

皂盖旛:皂盖旛通常代表北方或玄武方位。

杏黄旛:杏黄旛通常代表中央或黄龙方位。

戊己宫: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方位之一,戊己宫位于中央。

朝履:朝履,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鞋子。

麒麟:麒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仁德。

金鞭:金鞭,古代武将所持的武器,通常由金属制成。

通天教下:通天教,古代道教流派之一。

三除五遁:三除五遁,古代风水学中的术语,指通过布局和调整来改变风水。

丹心:丹心,指赤诚之心,忠诚之意。

龙凤旛:龙凤旛,古代军中用于指挥的旗帜,通常由龙凤图案构成。

宝纛:宝纛,古代军中用于指挥的旗帜,通常由珍贵材料制成。

五色神牛:五色神牛,是《封神演义》中的一种神兽,黄飞虎的坐骑。

四不相:四不相,是《封神演义》中的一种神兽,姜子牙的坐骑。

武成王:武成王,指黄飞虎。

金霞缭绕:金霞缭绕,形容光彩照人的景象。

鹤舞云飞:鹤舞云飞,形容飘逸潇洒的样子。

阴阳绦:阴阳绦,古代道士所系的带子,通常有阴阳两色。

朝履应玄机:朝履应玄机,指朝履与玄机相应,即鞋子与玄学有关。

龙凤旌旗:龙凤旌旗,古代军中使用的旗帜,通常由龙凤图案构成。

鸾辔:鸾辔,古代官员乘坐的车马。

虫王恨:虫王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指虫王与南山老比丘之间的恩怨。

南山老比丘:南山老比丘,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与虫王恨有关。

鞭法:指使用鞭子作为武器的技艺,鞭法在古代武术中是一种常见的武器使用方法。

风雷之声:形容鞭法使用时产生的声音,风雷之声意味着鞭法迅猛、威力巨大。

兴师:指发动军队,进行征战。

哪咤:哪咤是《封神演义》中的著名神将,以勇猛和神通广大著称。

风火轮:哪咤的武器,是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轮子,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辛甲:辛甲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姜子牙的部将。

金咤:金咤是哪咤的兄弟,也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同样以勇猛著称。

宝剑: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此处指金咤使用的剑。

杨戬:杨戬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姜子牙的部将,以智勇双全著称。

银合马:杨戬的坐骑,是一种神马。

打神鞭:打神鞭是姜子牙的武器,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击打神祇。

玉虚宫:玉虚宫是元始天尊的道场,元始天尊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神仙之一。

元始所赐:指打神鞭是由元始天尊所赐予的。

符印:古代道教中用于驱邪、镇妖的符咒。

八部正神:指道教中的八位正神,此处指打神鞭能够攻击八部正神。

雌雄鞭:闻太师使用的双鞭,一为雄鞭,一为雌鞭,分别代表阴阳二气。

金鞭龙摆尾:形容闻太师使用金鞭的姿势和动作,如龙摆尾般威猛。

张节:张节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闻太师的部将。

辛环:辛环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闻太师的部将。

陶荣:陶荣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闻太师的部将。

聚风旛:陶荣使用的武器,是一种能够聚集风力的旗帜。

四天君:指《封神演义》中的四位天君,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黄飞虎和文王。

炮响:古代战争中用来传递信号和指挥的炮声。

号记:标记,此处指军中的信号标记。

灯笼高挑:指灯笼高高挂起,作为信号标志。

初更:古代时间单位,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初更即晚上八点左右。

吶:古代的喊叫声,此处指军队的呐喊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英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闻太师鞭法甚利,且有风雷之声’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闻太师鞭法的威力,以及他在战场上的威慑力。

‘久惯兴师,四方响应’表明闻太师的经验丰富,能够调动四方兵力,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才能。

‘子牙如何敌得住,甚难招架’这句话,既表现了子牙面对强敌时的无奈,也突出了闻太师的强大。

‘此鞭原是两条蛟龙化成,双鞭按阴阳,分二气’这句话,通过神话色彩的解释,进一步增强了闻太师鞭法的神秘感和威力。

‘那鞭在空中打将下来,正中子牙肩臂,翻鞍落骑’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瞬间,以及子牙被击中的情景。

‘哪咤登风火轮,摇枪大叫:“勿要伤吾师叔!”照闻太师面上一枪’这句话,表现了哪咤的英勇和忠诚。

‘闻太师与哪咤战三五回合,又举鞭打哪咤,哪咤不曾防备,也被一鞭打下轮来’这一段,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哪咤的机智。

‘幸有杨戬在侧,看见闻太师好鞭,只打得落花流水,才把银合马飞走出阵,使枪便刺’这句话,突出了杨戬的英勇和战斗技巧。

‘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心下自忖:“西岐有这些奇人,安得不反!”’这句话,反映了闻太师对西岐力量的忌惮和对局势的判断。

‘陶荣战武吉,见诸将未分胜负,忙把聚风旛取出,连摇数摇,霎时间飞砂走石,播土扬尘,天昏地暗’这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增强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和恐怖感。

‘闻太师西岐得胜,四天君掌鼓回营’这句话,标志着闻太师在此次战斗中的胜利,同时也预示着西岐的困境。

‘子牙收兵败进城,入府,众将上殿见子牙’这一段,展现了子牙在战败后的沮丧和众将的忠诚。

‘杨戬在侧,曰:“丞相且歇息一二日,再与他会战,定胜闻仲。”’这句话,表现了杨戬的冷静和策略。

‘子牙曰:“善。”’这句话,体现了子牙的果断和决心。

‘子牙与众将大杀一阵,方收兵进西岐城,入相府’这一段,展现了子牙在战斗中的勇敢和众将的团结。

‘子牙把众将发落已毕,只等炮响,各人行事’这句话,表现了子牙的指挥才能和对战斗的安排。

‘这一阵不知胜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