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

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原文

闻太师西岐大战

诗曰:

黑夜交兵实可伤,抛盔弃甲未披裳。

冒烟突火寻归路,失志丢魂觅去乡。

多少英雄茫昧死,几许壮士梦中亡。

谁知吉立多饶舌,又送天君入北邙。

话说子牙与众将来劫闻太师行营,势如风火。

只见哪咤登风火轮,持火尖枪杀来。

闻太师忙上了墨麒麟,拎鞭迎敌。

黄天化自恃英雄,持两柄银锤,催动玉麒麟,前来接战,裹住闻太师不放。

金、木二咤挥宝剑,上前助战。

韩毒龙、薛恶虎各持剑左右相攻。

杀气纷纷,兵戈闪灼。

怎见得一夜好战,有赞为证,赞曰:

黄昏兵到,黑夜军临。

黄昏兵到,冲开队伍怎支持;黑夜兵临,撞倒栅栏焉可立。

马闻金鼓之声,惊驰乱走;军听喊杀喧哗,难辨你我。

刀枪乱刺,那知上下交锋;将士相迎,孰识东西南北。

劫营将如同猛虎,踏营军一似欢龙。

鸣金小校,擂鼓儿郎。

鸣金小校,灰迷二目难睁;擂鼓儿郎,两手慌忙槌乱打。

初起时,两下抖擞精神;次后来,胜败难分敌手:败了的,似伤弓之鸟,见曲木而高飞;得胜的,如猛虎登崖,闯群羊而弄猛;着刀的,连肩拽背;逢斧的,头断身开;挡剑的,劈开甲冑;中枪的,腹内流红。

人撞人,自相践踏,马撞马,遍地尸横。

伤残军士,哀哀叫苦;带箭儿郎,戚戚之声。

弃金鼓,旛幢满地;烧粮草,四野通红。

只知道奉命征讨,谁知道片甲无存。

愁云只上九重天,遍地尸骸真惨切。

话说子牙劫闻太师行营,哪咤等把闻太师围困垓心。

黄飞虎父子冲左营,与邓忠、张节大战,杀的乾坤暗暗;南宫适、辛甲等冲右营,与辛环、陶荣接战,俱系夜间,只杀得惨惨悲风,愁云滚滚。

正酣战之际,杨戬从闻太师后营杀进去,纵马摇枪,只杀至粮草堆上,放起火来。

好火!怎见得,有诗为证:

烈焰冲霄势更凶,金蛇万道遶空中。

烟飞卷荡三千里,烧毁行粮天助功。

话说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将粮草烧着,照彻天地。

闻太师正战之间,忽见火起,心中大惊,自思:‘粮草被烧,大营难立。’把金鞭架枪、挡剑,无心恋战。

又见子牙骑到,把打神鞭祭于空中,闻太师难逃这一鞭之厄,只打得闻太师三昧火喷出三四尺远近。

太师把墨麒麟纵出圈子,且战且走;黄飞虎等追袭。

邓忠、张节见中军失守,只得保着闻太师夺路而走。

南宫适等追赶辛环、陶荣。

吉立、余庆见势头不好,护持不下,只得败走。

辛环肉翅在空中,保着闻太师,退走往岐山。

不表。

且说终南山玉柱洞云中子在碧游床,忽然想起闻太师征伐西岐,正是雷震子下山之时,忙命金霞童儿:‘请你师兄来。’童子去不多时,将雷震子请至碧游床前,倒身下拜。

云中子曰:‘待弟,你可往西岐,去见你兄武王姬发,便可谒见你师叔姜子牙,助他伐纣,你可立功,速去。倘或中途若遇有肉翅之人,便可立功,方不负贫道传你两翅玄功,以助周室。’

正是:

两枚仙杏安天下,方保周家八百年。

且说雷震子出洞,把风雷翅一展,脚登天,头往下,二翅腾开,顷刻万里。

怎见得,有赞为证:

大雨燕山曾出世,一声雷响现无生。

终南秘授先天诀,八卦炉边师训成。

七岁临潼曾会父,回山学艺更精明。

二枚仙杏分离坎,两翅飞腾有昃盈。

洞府传就黄金棍,展动舒开云雾生。

奉师法旨离玉柱,方见岐山旧有名。

且说雷震子离了终南,把二翅一夹,有风雷之声;飞至西岐山,远远望见闻太师兵败而来。

雷震子大喜:‘幸遇败兵,正好用心杀他一阵!’

且说闻太师正挫锋锐,慌忙疾走,猛然抬头,见空中飞有一人,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獠牙生于上下,好凶恶之像。

闻太师叫:‘辛环!你看前面飞来一人,甚是凶恶,你可仔细小心!’说犹未了,雷震子大呼曰:‘吾来了!’举棍就打。

辛环锤钻迎面交还。

空中四翅翻腾,锤棍交加响亮。

雷震子乃仙传棍法;辛环生就英雄。

怎见得,有赞为证:

四翅在空中,风雷响亮冲:这一个杀气三千丈;那一个灵光透九重;这一个肉身成正道;那一个凡体受神封;这一个棍起生烈焰;那一个锤钻逞英雄。

平地征云起,空中火焰凶。

金棍光辉分上下,锤钻精通最有功。

自来也有将军战,不似空中类转蓬。

话说雷震子中途一战,只杀得辛环抵挡不住,抽身望岐山逃走。

雷震子自思:‘不可追赶。见了师叔、皇兄,料他还来,终久会我。’遂望西岐城相府中来。

不题。

只见众人俱在子牙府里报功,劫营得胜,挫了闻太师的锋锐。

子牙大喜,慰劳诸将曰:‘今日之胜,皆出汝等之力,圣主社稷生民之福。’

众将答曰:‘武王洪福,丞相德政,故使闻仲不识时务,失其利也。’

正话间,忽报:‘有一道童求见。’

子牙传:‘请。’

少时雷震子进府下拜,口称:‘师叔!’

子牙曰:‘是那座名山弟子,今至此地?’

雷震子曰:‘弟子乃终南山玉柱洞云中子门下雷震子是也;今奉师命下山,一则谒师叔立功,二则见皇兄相会。’

子牙曰:‘你皇兄是谁?’

雷震子曰:‘皇兄乃是武王。’

子牙问两边站立殿下:‘你们可认得么?’

众人曰:‘认不得。’

雷震子曰:‘弟子七岁曾救文王出五关,弟子乃燕山雷震子。’

子牙方悟,谓诸将曰:‘此子──先王曾言,出五关遇雷震子救护。──今日进西岐,乃当今之洪福,得此异人。’

遂引雷震子往见武王。

子牙至皇城,有执殿官启武王:‘丞相候旨。’

武王传:‘宣。’

子牙进殿,行礼毕,奏曰:‘大王御弟朝见。’

武王曰:‘孤弟何人?’

子牙曰:‘昔日先王在燕山收的雷震子,一向在终南山学艺,今日方归。’

武王命:‘请来。’

雷震子进内庭,倒身下拜,口称:‘皇兄。’

武王称:‘御弟,昔先王曾言贤弟之功,救危出关,复回终南;今日相逢,实为庆幸!’

武王见雷震子形像凶恶,不敢命入内庭,恐惊太姬等。

武王曰:‘相父与孤代劳,相府宴弟。’

子牙曰:‘雷震子持斋;只随臣府宅,以便立功。’

武王甚喜。

雷震子彼时辞王回相府。

不题。

且说闻太师兵败岐山七十里,收住败残人马,结下营寨查点,损折军兵二万有余。

太师升帐,长叹曰:‘自来提兵征伐多年,未尝有挫锋锐;今日到此,失机丧师,殊为痛恨!’

心下十分不乐。

自思无门;欲调别将,各有镇守。

太师乃丹心赤胆,恨不得一刻遂平西地,其心才快;岂意如今失机被辱,只急得当中神目睁开,长吁短叹。

吉立迎前启曰:‘太师不必忧虑;况且三山五岳之中,道友颇多,或请一二位,大事自然可成。’

太师听说:‘老夫着军务烦冗,紊乱心怀,一时忘却。’

遂上帐,吩咐邓、辛二将:‘好生看守大营,吾去来。’

太师乘了墨麒麟,把风云角一拍,那兽起在空中。

正是:金鳌岛内邀仙友:‘封神榜’上早标名。

话说闻太师的墨麒麟周游天下,霎时可至千里;其日行到东海金鳌岛。

太师观看大海,青山幽静,因嗟叹曰:‘吾因为国事烦琐,先王托孤之重,何日能脱却烦恼,静坐蒲团,参玄悟妙,闲看‘黄庭’一卷,任乌兔如梭,何有与我。’

真个好海岛,有无穷奇景,怎见得,有赞为证:

势镇汪洋,威宁摇海。

潮涌银山鱼入穴,波翻雪浪蜃离渊。

木火方隅高积土,东西崖畔耸危巅。

丹岩怪石,峭壁奇峰。

丹崖上彩凤双鸣;峭壁前麒麟独卧。

峰头时听锦鸾啼,石窟每观龙出入。

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鸟。

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源堤草色新。

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话说闻太师到了金鳌岛,下了墨麒麟,看了一回,各处洞门紧闭,并无一人,不知往那里去了,静悄悄的。

闻太师沉吟半晌,自思:‘不如往别处去罢。’

上了墨麒麟,方出岛来,后有人叫曰:‘闻道兄!往那里去?’

闻太师回顾,见来者乃菡芝仙也。

忙上前稽首曰:‘道友往那里去?’

菡芝仙答曰:‘特来会你。金鳌岛众道友为你往白鹿岛去练阵图。前日申公豹来请俺们往西岐助你。我如今在八卦炉中炼一物,功尚未成,若是完了,随即就至。众道友现在白鹿岛;道兄,你可速去。’

闻太师听说大喜,遂辞了菡芝仙,径往白鹿岛来,霎时而至。

只见众道人:或带一字巾、九扬巾,或鱼尾金冠、碧玉冠,或挽双抓髻,或陀头样打扮,俱在山坡前闲说,不在一处。

闻太师看见,大呼曰:‘列位道友,好自在也!’

众道人回头,见闻太师,俱起身相迎。

内有秦天君曰:‘闻得道兄征伐西岐,前日申公豹在此相邀助你,吾等在此练十阵图,方得完备。适道兄到临,真是万千之幸!’

闻太师问曰:‘兄练的那十阵?’

秦天君曰:‘吾等这十阵,各有妙用。明日至西岐摆下,其中变化无穷。’

闻太师看罢,曰:‘为何只有九位,却少一位?’

素天君曰:‘金光圣母往白云岛去练他的金光阵,其玄妙大不相同,因此少他一位。’

董天君曰:‘列位阵图可曾完么?’

众道人曰:‘俱完了。’

‘既完了,我们先往西岐。闻兄在此等金光圣母同来。你意下如何?’

闻太师曰:‘既蒙列位道兄雅爱,闻仲感戴荣光万万矣。此是极妙之事。’

九位道人辞了闻太师,借水遁先往西岐而来。

怎见得,有诗为证:

天下嬉游半月功,倏来倏去任西东,

仙家妙用无穷际,岂似凡人驾彩虹。

不说九位道者往西岐山,到了营里。

且说闻太师坐在山坡,倚松靠石,未及片时,只见正南上五点豹斑驹上坐一人,带鱼尾金冠,身穿大红八卦衣,腰束丝绦,脚登云履,背一包袱,挂两口宝剑,如飞云掣电而来。

望见白鹿岛洞前不见众人,只见一位穿红、三只眼、黄脸长髯的道者,却原来是闻太师。

金光圣母急下坐骑,曰:‘闻兄何来?’二人施礼。

问:‘九位道友往那里去了?’

太师曰:‘他们先往岐山去,留吾在此等候同行。’

二人大喜,齐上坐骑,驾起云光,往岐山而来,霎时便至。

到了行营,吉立领众将迎接,上中军帐,与众道人相见。

秦天君曰:‘西岐城在那里?’

闻太师曰:‘因吾前夜败兵,退至七十瑞安营,此处乃是岐山。’

众人曰:‘我们连夜起兵前去。’

闻太师令邓忠前队起兵,整点人马;一声炮响,杀奔西岐城来,安了行营,三军放定营大炮,吶喊传更。

子牙在相府自因得胜,与众将逐日议论天下大事,忽听喊声,子牙曰:‘闻太师想必取得援兵至矣。’

傍有杨戬答曰:‘闻太师新败,去了半月,弟子闻此人乃截教门下,必定别请左道旁门之客,也要仔细防护。’

子牙听罢,心下疑惑,乃同哪咤、杨戬等都上城来观看,闻太师行营今番大不相同。

子牙见营中愁云惨惨,冷雾飘飘,杀光闪闪,悲风切切;又有十数道黑气,冲于霄汉,笼罩中军帐内。

子牙看罢,惊讶不已。

诸弟子默默不言,只得下城入府,共议破敌,实是无策。

且说闻太师安了营,与十天君共议破西岐之策。

袁天君曰:‘吾闻姜子牙昆仑门下。想二教皈依,总是一理,如红尘杀伐,吾等不必动此念头;既练有十阵,我们先与他斗智,方显两教中玄妙。若要倚勇斗力,皆非我等道门所为。’

闻太师曰:‘道兄之言甚善。’

次日,成汤营里炮炮声一响,布开阵势。

闻太师乘墨麒麟,坐名请子牙答话。

报进相府。

子牙随调三军,摆出城来,旛分五色,众将轩昂;子牙坐四不相上,看成汤营里布成阵势。

只见闻太师坐麒麟,执金鞭在前,后面有十位道者,好凶恶!脸分五色:青、黄、赤、白、红,俱皆骑鹿而来。

怎见得,有诗为证:

青丝上搭一纶巾,腹内玄机动万人。

无福成仙称道德:‘封神榜’上列其身。

话说秦天君乘鹿上前,见子牙打稽首,曰:‘姜子牙请了!’

子牙欠背躬身答曰:‘道兄请了。不知列位道兄是那座名山?何处洞府?’

秦天君曰:‘吾乃金鳌岛炼气士秦完是也。汝乃昆仑门客,吾是截教门人,为何你倚道术欺侮吾教?甚非你我道家体面。’

子牙答曰:‘道友何以见得吾欺侮贵教?’

秦完曰:‘你将九龙岛魔家四人诛戮,还深侮吾教。我等今下山,与你见个雌雄。非是倚勇,吾等各以秘授略见功夫。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皆非仙体。’

秦完说罢,子牙曰:‘道兄通明达显,普照四方,复始巡终,周流上下,原无二致。纣王无道,绝灭纪纲,王气黯然。西土仁君已现,当顺天时,莫迷己性。况鸣凤于岐山,应生圣贤之兆。从来有道克无道,有福摧无福,正能克邪,邪不能犯正。道兄幼访名师,深悟大道,岂有不明道理!’

秦完曰:‘据你所言,周为真命之主,纣王乃无道之君。吾等此来,助纣灭周,难道便是不应天时?──这也不在口中讲。姜子牙,吾在岛中曾有十阵,摆与子牙过目。不必倚强,恐伤上帝好生之仁,累此无辜黎庶,勇悍儿郎,智勇将士,遭此劫运,而縻烂其肌体也。不识子牙意下如何?’

子牙曰:‘道兄既有此意,姜尚岂敢违命。’

只见十道人俱回骑进营,一两个时辰,把十阵俱摆将出来。

秦完复至阵前曰:‘子牙,贫道十阵图已完,请公细玩。’

子牙曰:‘领教了。’随带哪咤、黄天化、雷震子、杨戬四位门人来看阵。

闻太师在辕门与十道人细看,子牙领来四人:一个站在风火轮上,提火尖枪,是哪咤;玉麒麟上是黄天化;雷震子狰狞异相;杨戬道气昂然。

只见杨戬向前对秦天君曰:‘吾等看阵,不可以暗兵、暗宝暗算吾师叔,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秦完笑曰:‘叫你等早晨死,不敢午时亡。岂有将暗宝伤你等之理!’

哪咤曰:‘口说无凭,发手可见。道者休得夸口!’

四人保定子牙看阵。

见头一阵,挑起一牌,上书‘天绝阵’;第二上书‘地烈阵’;第三上书‘风吼阵’;第四上书‘寒冰阵’;第五上书‘金光阵’;第六上书‘化血阵’;第七上书‘烈焰阵’;第八上书‘落魂阵’;第九上书‘红水阵’;第十上书‘红砂阵’。

子牙看毕,复至阵前。

秦天君曰:‘子牙识此阵否?’

子牙曰:‘十阵俱明,吾已知之。’

袁天君曰:‘可能破否?’

子牙曰:‘既在道中,怎不能破?’

袁天君曰:‘几时来破?’

子牙曰:‘此阵尚未完全,待你完日,用书知会,方破此阵。请了!’

闻太师同诸道友回营。

子牙进城,入相府,好愁!真是双锁眉尖,无筹可展。

杨戬在侧曰:‘师叔方才言能破此阵,其实可能破得否?’

姜子牙曰:‘此阵乃截教传来,皆稀奇之幻法,阵名罕见,焉能破得?’

不言子牙烦恼。

且说闻太师同十位道者入营,治酒款待。

饮酒之间,闻太师曰:‘道友,此十阵有何妙用可破西岐?’

秦天君开讲十绝大阵。

不知有何奥妙,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译文

黑夜交兵实在让人伤心,士兵们丢弃盔甲,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冒着浓烟和烈火寻找回家的路,失去了斗志,心神不宁地寻找着离开的地方。

多少英雄在迷茫中死去,多少壮士在梦中丧生。谁知道吉立多嘴多舌,又把天君送入了北邙。

话说子牙和众将领去劫闻太师的营地,形势如同风火一般猛烈。只见哪吒骑着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冲杀过来。闻太师急忙骑上墨麒麟,挥舞鞭子迎战。黄天化自认为英勇无比,手持两柄银锤,骑着玉麒麟前来接战,紧紧缠住闻太师不放。金咤和木咤挥舞宝剑,上前助战。韩毒龙和薛恶虎各自挥剑左右夹击。杀气腾腾,兵器闪耀。

一夜的战斗,有诗为证:黄昏时分敌军到来,黑夜中军队降临。黄昏时分敌军到来,如何支撑住队伍;黑夜中敌军降临,如何能站立在栅栏边。马儿听到金鼓声,惊慌失措地奔跑;士兵听到喊杀声,难以分辨敌我。刀枪乱刺,不知上下交锋;将士相迎,不知东西南北。劫营的如同猛虎,踏营的如同欢龙。敲锣的小校,击鼓的士兵。敲锣的小校,双眼被灰尘蒙蔽难以睁开;击鼓的士兵,双手慌乱地乱击鼓。一开始,双方都抖擞精神;后来,胜负难以分辨。败军如同受伤的鸟儿,见到弯曲的树枝就飞得更高;得胜的如同猛虎登高,冲散群羊而显得凶猛;被刀刺的,肩背被拉扯;被斧砍的,头断身开;被剑劈的,甲胄被劈开;被枪刺的,腹内流出鲜血。人撞人,自相践踏,马撞马,遍地都是尸体。受伤的士兵,哀声叫苦;带箭的士兵,声音凄凉。丢弃了金鼓,旗帜满地;烧毁了粮草,四处都是火焰。只知道奉命征讨,谁知道连一片甲胄都没有留下。愁云笼罩着九重天,遍地都是尸体,非常惨烈。

话说子牙劫持闻太师的营地,哪吒等人把闻太师围困在垓心。黄飞虎父子冲向左营,与邓忠、张节大战,杀得天昏地暗;南宫适、辛甲等人冲向右营,与辛环、陶荣交战,都是夜间进行的,杀得凄惨悲凉,愁云滚滚。

正当激战之际,杨戬从闻太师的后营杀进来,纵马挥枪,一直杀到粮草堆上,放起火来。火势非常猛烈!有诗为证:烈焰冲天,金蛇万道在空中盘旋。烟雾卷起,燃烧了三千里,烧毁了粮草,天助周室成功。

杨戬借胸中的三昧真火,将粮草点燃,照亮了天地。闻太师正在战斗中,突然看到火起,心中大惊,心想:‘粮草被烧,大营难以维持。’他举起金鞭抵挡枪剑,无心恋战。又见子牙骑马赶到,他将打神鞭祭在空中,闻太师难以逃脱这一鞭的打击,被打得三昧火喷出三四尺远。太师骑着墨麒麟跳出圈子,边战边退;黄飞虎等人追击。邓忠、张节见中军失守,只得保护着闻太师夺路而逃。南宫适等人追赶辛环、陶荣。吉立、余庆见形势不妙,无法保护,只得败走。辛环用肉翅在空中保护着闻太师,退向岐山。

且说终南山玉柱洞的云中子坐在碧游床上,忽然想起闻太师正在征伐西岐,正是雷震子下山的时候,他急忙命令金霞童子:‘请你师兄来。’童子去了一会儿,就将雷震子请到碧游床前,倒身下拜。云中子说:‘等一等,你可以去西岐,见你兄长武王姬发,就可以见到你师叔姜子牙,帮助他讨伐纣王,你可以立功,赶快去。如果中途遇到有翅膀的人,就可以立功,这样才不辜负我传授你两翅玄功,以帮助周室。’正是:两枚仙杏安定天下,才能保周家八百年。

雷震子出了洞,展开风雷翅,脚朝天,头朝下,双翅展开,瞬间飞越万里。有诗为证:大雨燕山曾出世,一声雷响现无生。终南秘授先天诀,八卦炉边师训成。七岁临潼曾会父,回山学艺更精明。两枚仙杏分离坎,两翅飞腾有昃盈。洞府传就黄金棍,展动舒开云雾生。奉师法旨离玉柱,方见岐山旧有名。

雷震子离开了终南,展开双翅,风雷之声响起;飞到西岐山,远远望见闻太师兵败而来。雷震子非常高兴:‘幸亏遇到败兵,正好可以好好杀他们一顿!’

闻太师正在挫败敌人的锐气,慌忙快速逃跑,突然抬头,看到空中飞来一个人,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獠牙上下生长,非常凶恶。闻太师叫道:‘辛环!你看前面飞来的人多么凶恶,你要小心!’话音未落,雷震子大声喊道:‘我来啦!’举起棍子就打。辛环用锤子迎面还击。空中四翅翻腾,锤棍交加,声音响亮。雷震子是仙传的棍法;辛环天生英勇。有诗为证:四翅在空中,风雷响亮冲:这一个杀气三千丈;那一个灵光透九重;这一个肉身成正道;那一个凡体受神封;这一个棍起生烈焰;那一个锤钻逞英雄。平地征云起,空中火焰凶。金棍光辉分上下,锤钻精通最有功。自古以来也有将军战斗,但不像空中这样像蓬草一样飘忽不定。

雷震子中途一战,杀得辛环抵挡不住,转身向岐山逃走。雷震子心想:‘不可追赶。见到师叔、皇兄,他们还会来的,终究会再见到我。’于是向西岐城的相府中飞去。不提其他。

只见众人都聚集在子牙府中报告战功,劫营得胜,挫败了闻太师的锐气。子牙非常高兴,慰劳众将说:‘今天的胜利,都是你们的力量,是圣主、国家、百姓的福气。’众将回答说:‘武王的洪福,丞相的德政,所以使闻仲不识时务,失去了他的优势。’正在谈话间,忽然有人报告:‘有一位道童想要见您。’子牙传令:‘请他进来。’不久,雷震子进入府中,跪拜在地,口称:“师叔!”子牙问:“是哪座名山的弟子,今天来到这里?”雷震子回答:“弟子是终南山玉柱洞云中子的弟子,雷震子;现在奉师命下山,一来是拜访师叔立功,二来是见皇兄。”子牙问:“你的皇兄是谁?”雷震子回答:“皇兄是武王。”子牙问两旁站立的殿下:“你们认识他吗?”众人回答:“不认识。”雷震子说:“弟子七岁时曾救文王出五关,我是燕山雷震子。”子牙这才恍然大悟,对众将说:“这个人——先王曾说过,出五关遇到雷震子救护。今天他来到西岐,是当今的洪福,得到了这个异人。”于是引雷震子去见武王。子牙到达皇城,有执殿官向武王报告:“丞相在此等候。”武王传令:“宣。”子牙进入殿内,行礼完毕,上奏说:“大王御弟前来拜见。”武王问:“我的弟弟是谁?”子牙回答:“昔日先王在燕山收的雷震子,一直住在终南山学艺,今天才回来。”武王命令:“请他进来。”雷震子进入内庭,跪拜在地,口称:“皇兄。”武王称:“御弟,昔日先王曾提到你的功绩,救危出关,又回到终南山;今天能相遇,真是庆幸!”武王看到雷震子形象凶恶,不敢让他进入内庭,怕吓到太姬等人。武王说:“相父和我代劳,在相府设宴款待你。”子牙说:“雷震子持斋戒;只在我府中,以便立功。”武王非常高兴。雷震子当时告辞武王回到相府。不提此事。

且说闻太师在岐山七十里外兵败,收拢败残的人马,扎下营寨清点,损失军兵超过两万。太师升帐,长叹一声说:‘自从提兵征伐多年,从未有过挫败;今天到这里,失去了机会,损失了军队,非常痛心!’心里十分不快。自己思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想要调遣其他将领,但他们各自镇守着自己的地方。太师心系丹心赤胆,恨不得立刻平定西地,心情才舒畅;不料如今失策受辱,只能急得眼中神光闪烁,长叹短叹。吉立上前启禀说:‘太师不必忧虑;而且三山五岳之中,有许多道友,或许请一两位来,大事自然可成。’太师听说后说:‘老夫因为军务繁重,心情紊乱,一时忘记了。’于是上帐,吩咐邓、辛二将:“好好看守大营,我去去就来。”太师骑上墨麒麟,一拍风云角,那兽腾空而起。正是:
金鳌岛内邀仙友:“封神榜”上早标名。
话说闻太师的墨麒麟周游天下,瞬间可达千里;那天行至东海金鳌岛。太师观看大海,青山幽静,因感慨地说:‘我因为国事繁琐,先王托孤的重任,何时能摆脱烦恼,静坐蒲团,参悟玄妙,闲看“黄庭”一卷,任凭时光如梭,与我无关。’真是个好海岛,有无穷的奇景,怎见得,有赞为证:
势镇汪洋,威宁摇海。潮涌银山鱼入穴,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西崖畔耸危巅。丹岩怪石,峭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峭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鸾啼,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鸟。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源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话说闻太师到了金鳌岛,下得墨麒麟,看了一圈,各处洞门紧闭,并无一人,不知他们去了哪里,静悄悄的。闻太师沉思半晌,自思:‘不如去别处吧。’上了墨麒麟,正要出岛,后面有人叫道:‘闻道兄!你要去哪里?’闻太师回头一看,见来者是菡芝仙。忙上前行礼说:‘道友往哪里去?’菡芝仙回答:‘特地来见你。金鳌岛众道友为你去了白鹿岛练阵图。前些日子申公豹来请我们往西岐助你。我现在在八卦炉中炼一件东西,功还未成,若是完成了,随即就来。众道友现在白鹿岛;道兄,你可以赶紧去。’闻太师听说非常高兴,于是告辞了菡芝仙,直接往白鹿岛去,瞬间就到了。只见众道人:或戴一字巾、九扬巾,或戴鱼尾金冠、碧玉冠,或挽双抓髻,或以陀头样式打扮,都在山坡前闲聊,不在一处。闻太师看见,大声喊道:‘各位道友,好自在啊!’众道人回头一看,见是闻太师,都起身迎接。其中秦天君说:‘听说道兄征伐西岐,前些日子申公豹在这里邀请我们助你,我们在这里练十阵图,刚刚完成。正好道兄到来,真是万分幸运!’闻太师问:‘你们练的那十阵是什么?’秦天君说:‘我们这十阵,各有妙用。明天到西岐摆下,其中变化无穷。’闻太师看过后说:‘为何只有九位,却少了一位?’素天君说:‘金光圣母去白云岛练她的金光阵,其玄妙大不相同,所以少了他一位。’董天君问:‘各位阵图都完成了吗?’众道人说:‘都完成了。’‘既然完成了,我们先去西岐。闻兄在这里等金光圣母一起来。你意下如何?’闻太师说:‘既然承蒙各位道兄的厚爱,闻仲感激不尽。这是极好的事情。’九位道人告辞了闻太师,借水遁先往西岐而来。怎见得,有诗为证:
天下嬉游半月功,倏来倏去任西东,仙家妙用无穷际,岂似凡人驾彩虹。

不说九位道者往西岐山去,到了营地。再说闻太师坐在山坡上,靠着松树和石头,还没坐一会儿,只见正南方向有五匹带有豹斑的马,上面坐着一个人,戴着鱼尾形的金冠,身穿大红八卦衣,腰间系着丝绸腰带,脚上穿着云彩般的鞋子,背着一个包裹,挂着两把宝剑,像飞云闪电一样冲来。看到白鹿岛洞前没有其他人,只见一位穿着红色衣服、有三只眼睛、黄脸长胡子的道者,原来就是闻太师。金光圣母急忙下马,说:“闻兄从哪里来?”两人互相行礼。问:“九位道友去哪里了?”太师说:“他们先去了岐山,我留在这里等候他们。”两人非常高兴,一起上马,驾起云雾,往岐山而来,很快就到了。到了行营,吉立领着众将迎接,上了中军帐,与众道人相见。秦天君问:“西岐城在哪里?”闻太师说:“因为我前夜败兵,退到了七十瑞安营,这里就是岐山。”众人说:“我们连夜起兵前去。”闻太师命令邓忠为先锋起兵,整顿人马;一声炮响,杀向西岐城,安顿了行营,三军放定营大炮,吶喊传更。

子牙在相府自从得胜,与众将每日讨论天下大事,忽然听到喊声,子牙说:“闻太师想必是取得了援兵到了。”旁边有杨戬回答:“闻太师新败,已经离开了一个月,弟子听说他是截教门下,肯定请了左道旁门的高人,也要小心防范。”子牙听后,心中疑惑,就和哪吒、杨戬等人一起上城观看,发现闻太师的行营这次大不相同。子牙看到营中愁云惨惨,冷雾飘飘,杀光闪闪,悲风切切;又有十几道黑气,冲上天空,笼罩在中军帐内。子牙看后,惊讶不已。众弟子默默无言,只能下城回府,共同商议破敌之策,实际上是没有办法。

再说闻太师安顿了营帐,和十天君一起商议破西岐的策略。袁天君说:“我听说姜子牙是昆仑山门下。想二教皈依,总是一理,就像红尘中的杀伐,我们不必有这样的念头;既然已经练就了十阵,我们先和他斗智,才能显示出两教中的玄妙。如果依靠勇力斗力,那不是我们道门应该做的事情。”闻太师说:“道兄的话很对。”次日,成汤营里炮声响起,摆开阵势。闻太师骑着墨麒麟,坐名请子牙答话。报告进入相府。子牙随即调动三军,摆出城来,旗帜分五色,众将威风凛凛;子牙坐在四不相上,观看成汤营里摆出的阵势。只见闻太师骑着麒麟,手持金鞭走在前面,后面有十位道者,非常凶恶!他们的脸分别是青、黄、赤、白、红,都骑着鹿而来。具体情形如下,有诗为证:

青丝上搭一纶巾,腹内玄机动万人。无福成仙称道德:“封神榜”上列其身。

话说秦天君骑着鹿上前,见到子牙行礼,说:“姜子牙请了!”子牙欠身答礼说:“道兄请了。不知道兄是哪座名山的人?在哪个洞府?”秦天君说:“我是金鳌岛炼气士秦完。你是昆仑山的客人,我是截教门人,你为什么倚仗道术侮辱我们截教?这不符合我们道家的体面。”子牙回答说:“道友怎么认为我侮辱了贵教?”秦完说:“你将九龙岛魔家四人诛杀,还深深侮辱了我们截教。我们今天下山,是要和你一决雌雄。我们不是凡夫俗子,不会仗势欺人,比武斗勇,这不是仙人的行为。”秦完说完,子牙说:“道兄通达明智,普照四方,周游上下,原本没有区别。纣王无道,破坏了纲纪,王气暗淡。西土的仁君已经出现,应当顺应天时,不要迷失自己的本性。何况在岐山鸣凤,预示着圣贤的诞生。自古以来,有道克无道,有福克无福,正义能克制邪恶,邪恶不能侵犯正义。道兄年轻时拜访名师,深入领悟大道,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秦完说:“根据你说的,周是真正的天子,纣王是无道的君主。我们这次来,是帮助纣王消灭周朝,难道就不是顺应天时吗?——这些不用在这里说。姜子牙,我在岛上摆了十阵,给你过目。我们不必依靠力量,恐怕会伤害到上帝好生之德,连累这些无辜的百姓,勇猛的年轻人,智勇的将士,遭受这样的劫难,而使他们身体受苦。不知道子牙你意下如何?”子牙说:“道兄既然有这个意思,姜尚怎么敢违背命令。”只见十位道人骑着马回到营中,一两个时辰后,十阵都摆了出来。秦完再次来到阵前说:“子牙,我摆的十阵图已经完成,请你仔细观看。”子牙说:“我领教了。”随后带着哪吒、黄天化、雷震子、杨戬四位弟子来看阵。闻太师在辕门和十位道人仔细观看,子牙带着四位弟子:一个站在风火轮上,手持火尖枪的是哪吒;坐在玉麒麟上的是黄天化;雷震子长得狰狞可怕;杨戬气质高傲。只见杨戬向前对秦天君说:“我们看阵,不可以暗中用兵、暗中使用法宝伤害吾师叔,这不是大丈夫的行为。”秦完笑着说:“你们早上死,中午不敢亡。怎么可能用法宝伤害你们呢!”哪吒说:“光说没有用,动手才能见真章。道者不要夸口!”四人保护子牙看阵。看到第一阵,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天绝阵”;第二阵上写着“地烈阵”;第三阵上写着“风吼阵”;第四阵上写着“寒冰阵”;第五阵上写着“金光阵”;第六阵上写着“化血阵”;第七阵上写着“烈焰阵”;第八阵上写着“落魂阵”;第九阵上写着“红水阵”;第十阵上写着“红砂阵”。子牙看完了,又回到阵前。秦天君问:“子牙,你认得这些阵吗?”子牙说:“十阵我都明白了,我知道了。”袁天君问:“能破吗?”子牙说:“既然是在道中,怎么不能破?”袁天君问:“什么时候来破?”子牙说:“这些阵还没有完全摆好,等你摆好了,用书信通知我,我再破这些阵。请了!”闻太师和众道友回到营中。子牙进城,回到相府,非常愁闷!真是双眉紧锁,毫无对策。杨戬在一旁说:“师叔刚才说能破这些阵,其实真的能破吗?”姜子牙说:“这些阵是截教传来的,都是稀奇古怪的幻术,阵名很少见,怎么可能破得了?”不说子牙的烦恼。再说闻太师和十位道人进入营中,设宴款待。在喝酒的时候,闻太师说:“道友,这十阵有什么妙用可以破西岐?”秦天君开始讲解十绝大阵。不知道有什么奥妙,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注解

闻太师:闻仲,商朝末年的著名将领,也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以勇猛著称。

西岐:西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后来成为周朝的发源地,这里在《封神演义》中是周武王姬发与商朝闻太师等交战的地方。

黑夜交兵:指在夜晚进行的战斗,常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和危险。

抛盔弃甲:形容战士在战斗中因为伤亡或撤退而丢弃盔甲。

墨麒麟:一种神话中的神兽,此处可能指闻太师所骑的坐骑。

金鞭:古代的一种武器,此处可能指闻太师所持的法器。

玉麒麟:玉麒麟是黄天化的坐骑,也是一种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力量。

宝剑:古代的一种武器,此处可能指道教中的法器。

韩毒龙:韩毒龙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朝的将领。

薛恶虎:薛恶虎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朝的将领。

金鼓:金鼓是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的信号,金代表指挥官的命令,鼓代表士兵的响应。

旌幢:旌幢是古代军队中的旗帜,用来显示军队的旗帜和军威。

粮草:粮草是古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物资,包括粮食和草料。

三昧真火:三昧真火是道教传说中的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金霞童儿:金霞童儿是云中子的弟子,负责传达云中子的命令。

雷震子:姜子牙的弟子,以神通广大著称,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武王姬发:武王姬发是周朝的开国君主,是雷震子的兄长。

姜子牙: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武王的军师。

两翅玄功:两翅玄功是雷震子从云中子那里学到的特殊功法,能够飞行。

仙杏:仙杏是云中子给雷震子的礼物,寓意着雷震子能够帮助周室安定天下。

风雷翅:风雷翅是雷震子的法宝,能够帮助他飞行。

八卦炉:八卦炉是道教传说中的炼丹炉,这里指雷震子修炼的地方。

黄金棍:黄金棍是雷震子的武器,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锤钻:锤钻是辛环的武器,是商朝的将领辛环使用的。

岐山: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也是《封神演义》中重要的战场之一。

子牙:指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元勋,被封为齐国君主,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以智谋著称。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是《封神演义》中的正面角色。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许多道家神仙在此修炼。

云中子:雷震子的师傅,是《封神演义》中的道家神仙。

皇城:古代帝王的皇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丹心赤胆:形容人忠诚正直,有坚定的信念。

金鳌岛:位于东海,是《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家仙岛。

封神榜:《封神演义》中的神榜,记录了被封神的人物。

十阵图:《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阵法,由十位道人共同修炼。

金光圣母:指道教中的金光圣母,是道教女神之一。

白云岛:《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家仙岛。

九位道者:指九位道教高人,可能是指截教中的九位弟子。

西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是古代周国的重要地区,也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背景之一。

鱼尾金冠:古代的一种装饰华丽的帽子,常用于神仙或高官。

八卦衣:指道教中道士所穿的一种服装,象征着八卦的宇宙观。

丝绦:古代的一种细带,常用于系衣物。

云履:指道教中道士所穿的轻便鞋子,寓意能踏云而行。

包袱:古代的包裹,用于携带物品。

白鹿岛洞:可能是指白鹿洞,是道教中的著名洞府。

吉立:《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朝的将领。

中军帐:古代军队中的主要指挥中心。

秦天君:秦完,金鳌岛炼气士,截教门人。

昆仑门下:指姜子牙所在的昆仑山,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

十阵:指秦天君所摆设的十个阵法,用以对抗姜子牙。

鹿:一种动物,此处可能指秦天君等人所骑的坐骑。

九龙岛魔家:指《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兄弟,他们被姜子牙所杀。

截教:道教的一个分支,以阐教相对,主张以武力和法术解决问题。

十绝大阵:秦天君所摆设的十个阵法,每个阵法都有其独特之处,用以困住姜子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仙侠世界中的宏大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当时战争背景下的宗教、文化和道德冲突。

首句‘不说九位道者往西岐山,到了营里’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悬念,暗示着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闻太师坐在山坡,倚松靠石’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了闻太师的形象,展现了他从容不迫的气度。

‘带鱼尾金冠,身穿大红八卦衣,腰束丝绦,脚登云履’通过服饰描写,凸显了金光圣母的仙家气质。

‘二人施礼’表现了闻太师和金光圣母之间的尊重和礼节,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观念。

‘他们先往岐山去,留吾在此等候同行’体现了闻太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吉立领众将迎接’表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秦天君曰:“西岐城在那里?”’通过对话,展现了秦天君对战争形势的关心。

‘因吾前夜败兵,退至七十瑞安营,此处乃是岐山’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我们连夜起兵前去’体现了军队的迅速反应和行动力。

‘闻太师令邓忠前队起兵,整点人马’展现了闻太师的指挥才能。

‘一声炮响,杀奔西岐城来,安了行营,三军放定营大炮,吶喊传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

‘子牙在相府自因得胜,与众将逐日议论天下大事’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政治斗争。

‘忽听喊声’表现了战争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闻太师新败,去了半月’反映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弟子闻此人乃截教门下,必定别请左道旁门之客,也要仔细防护’体现了杨戬的警惕性和对敌人的了解。

‘子牙听罢,心下疑惑’揭示了战争中的心理战。

‘子牙见营中愁云惨惨,冷雾飘飘,杀光闪闪,悲风切切’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又有十数道黑气,冲于霄汉,笼罩中军帐内’展现了战争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子牙看罢,惊讶不已’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诸弟子默默不言,只得下城入府,共议破敌,实是无策’展现了战争中的无奈和困境。

‘且说闻太师安了营,与十天君共议破西岐之策’揭示了战争的策略和智慧。

‘袁天君曰:“吾闻姜子牙昆仑门下’展现了袁天君对姜子牙的了解和尊重。

‘想二教皈依,总是一理,如红尘杀伐,吾等不必动此念头’体现了道家思想对战争的反思。

‘既练有十阵,我们先与他斗智,方显两教中玄妙’展现了截教对战争的理解和策略。

‘若要倚勇斗力,皆非我等道门所为’体现了道家对武力的克制和尊重。

‘闻太师曰:“道兄之言甚善”’展现了闻太师对袁天君的认同和尊重。

‘次日,成汤营里炮炮声一响,布开阵势’展现了战争的准备和紧张氛围。

‘闻太师乘墨麒麟,坐名请子牙答话’体现了闻太师的威严和自信。

‘秦天君乘鹿上前,见子牙打稽首’展现了秦天君的礼貌和尊重。

‘道兄何以见得吾欺侮贵教’揭示了截教对姜子牙的误解和冲突。

‘子牙答曰:“道友何以见得吾欺侮贵教”’展现了姜子牙的谦逊和理性。

‘秦完曰:“你将九龙岛魔家四人诛戮,还深侮吾教’体现了截教对姜子牙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我等今下山,与你见个雌雄’展现了截教的决心和勇气。

‘非是倚勇,吾等各以秘授略见功夫’体现了截教的实力和自信。

‘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皆非仙体’展现了截教对仙道的理解和追求。

‘秦完说罢,子牙曰:“道兄通明达显,普照四方,复始巡终,周流上下,原无二致’展现了姜子牙的智慧和胸怀。

‘纣王无道,绝灭纪纲,王气黯然。西土仁君已现,当顺天时,莫迷己性’体现了姜子牙对天命和道德的理解。

‘况鸣凤于岐山,应生圣贤之兆’展现了姜子牙对战争的预感和判断。

‘从来有道克无道,有福摧无福,正能克邪,邪不能犯正’体现了姜子牙的道德观念和信仰。

‘秦完曰:“据你所言,周为真命之主,纣王乃无道之君。吾等此来,助纣灭周,难道便是不应天时?’展现了截教对天命和道德的理解。

‘这也不在口中讲’体现了截教的决心和行动力。

‘姜子牙,吾在岛中曾有十阵,摆与子牙过目’展现了截教的实力和自信。

‘不必倚强,恐伤上帝好生之仁,累此无辜黎庶,勇悍儿郎,智勇将士,遭此劫运,而縻烂其肌体也’体现了截教对战争的反思和同情。

‘不识子牙意下如何’体现了截教对姜子牙的尊重和期待。

‘子牙曰:“道兄既有此意,姜尚岂敢违命”’展现了姜子牙的忠诚和担当。

‘只见十道人俱回骑进营,一两个时辰,把十阵俱摆将出来’展现了截教的实力和效率。

‘秦完复至阵前曰:“子牙,贫道十阵图已完,请公细玩”’展现了秦天君的自信和期待。

‘子牙曰:“领教了”’展现了姜子牙的谦逊和尊重。

‘随带哪咤、黄天化、雷震子、杨戬四位门人来看阵’展现了姜子牙对门人的信任和依赖。

‘闻太师在辕门与十道人细看,子牙领来四人’展现了闻太师的关注和参与。

‘一个站在风火轮上,提火尖枪,是哪咤;玉麒麟上是黄天化;雷震子狰狞异相;杨戬道气昂然’通过人物描写,展现了四位门人的特点和实力。

‘只见杨戬向前对秦天君曰:“吾等看阵,不可以暗兵、暗宝暗算吾师叔,非大丈夫之所为也”’展现了杨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秦完笑曰:“叫你等早晨死,不敢午时亡。岂有将暗宝伤你等之理!”’展现了秦天君的自信和豪迈。

‘哪咤曰:“口说无凭,发手可见。道者休得夸口!”’展现了哪咤的勇敢和自信。

‘四人保定子牙看阵’展现了四位门人对姜子牙的忠诚和信任。

‘见头一阵,挑起一牌,上书“天绝阵”’通过阵法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神秘。

‘子牙看毕,复至阵前’展现了姜子牙的冷静和智慧。

‘秦天君曰:“子牙识此阵否?”’展现了秦天君对姜子牙的尊重和期待。

‘子牙曰:“十阵俱明,吾已知之”’展现了姜子牙的博学和自信。

‘袁天君曰:“可能破否?”’展现了袁天君对姜子牙的信任和期待。

‘子牙曰:“既在道中,怎不能破?”’展现了姜子牙的自信和决心。

‘袁天君曰:“几时来破?”’展现了袁天君的期待和紧张。

‘子牙曰:“此阵尚未完全,待你完日,用书知会,方破此阵。请了!”’展现了姜子牙的智慧和策略。

‘闻太师同诸道友回营’展现了闻太师的关心和参与。

‘子牙进城,入相府,好愁!真是双锁眉尖,无筹可展’展现了姜子牙的担忧和烦恼。

‘杨戬在侧曰:“师叔方才言能破此阵,其实可能破得否?”’展现了杨戬的关心和担忧。

‘姜子牙曰:“此阵乃截教传来,皆稀奇之幻法,阵名罕见,焉能破得?”’展现了姜子牙的无奈和困境。

‘不言子牙烦恼’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且说闻太师同十位道者入营,治酒款待’展现了闻太师的豪爽和热情。

‘饮酒之间,闻太师曰:“道友,此十阵有何妙用可破西岐?”’展现了闻太师的关心和期待。

‘秦天君开讲十绝大阵’揭示了十绝大阵的神秘和威力。

‘不知有何奥妙,且听下回分解’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了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