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

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原文

纣王无道造炮烙

诗曰:

纣王无道杀忠贤,酷惨奇冤触上天。

侠烈尽随灰烬灭;妖氛偏向禁宫旋。

朝歌艳曲飞檀板;暮宿龙涎吐碧烟。

取次催残黄耇散,孤魂无计返家园。

话说纣王见惊坏了妲己,慌忙无措,即传旨命侍御官,将此宝剑立刻焚毁。

不知此剑莫非松树削成,经不得火,立时焚尽。

侍御官回旨。

妲己见焚了此剑,妖光复长,依旧精神。

正是,有诗为证,诗曰:

火焚宝剑智何庸,妖气依然透九重。

可惜商都成画饼,五更残月晓霜浓。

妲己依旧侍君,摆宴在宫中欢饮。

且说此时云中子尚不曾回终南山,还在朝歌,忽见妖光复起,冲照宫闱。

云中子点首叹曰:

我只欲以此剑镇减妖氛,稍延成汤脉络,孰知大数已去,将我此剑焚毁。

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三则神仙遭逢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

罢,罢,罢,也是贫道下山一场,留下二十四字,以验后人。

云中子取文房四宝,留笔迹在司天台杜太师照墙上。

诗曰:

妖氛秽乱宫廷,圣德播扬西土。

要知血染朝歌,戊午岁中甲子。

云中子题罢,径回终南山去了。

且言朝歌百姓见道人在照墙上吟诗,俱来看念,不解其意。

人烟拥挤,聚积不散。

正看之间,只见太师杜元铣回朝。

只见许多人围遶府前,两边侍从人喝开。

太师问:

甚么事?

管府门役禀:

老爷,有一道人在照墙上吟诗,故此众人来看。

杜太师在马上看见,是二十四字,其意颇深,一时难解;命门役将水洗了。

太师进府,将二十四字细细推详,穷究幽微,终是莫解。

暗想:

此必是前日进朝献剑道人,说妖气旋绕宫闱,此事倒有些着落。

连日我夜观天象,见妖气日盛,旋绕禁闼,定有不祥,故留此钤记。

目今天子荒淫,不理朝政;权奸蠹惑,天愁民怨,眼见兴衰。

我等受先帝重恩,安忍坐视?见朝中文武,个个忧思,人人危惧,不若乘此具一本章,力谏天子,尽其臣节,非是买直沽名,实为国家治乱。

杜元铣当夜修成疏章,次日至文书房,不知是何人看本。

今日却是首相商容。

元铣大喜,上前见礼,叫曰:

老丞相,昨夜元铣观司天台,妖气累贯深宫,灾殃立见,天下事可知矣。

主上国政不修,朝纲不理,朝欢暮乐,荒淫酒色,宗庙社稷所关,治乱所系,非同小可,岂得坐视。

今特具谏章,上于天子。

敢劳丞相将此本转达天庭。

丞相意下如何?

商容听言,曰:

太师既有本章,老夫岂有坐视之理。

只连日天子不御殿庭,难于面奏。

今日老夫与太师进内庭见驾面奏,何如?

商容进九间大殿,过龙德殿、显庆殿、嘉善殿,再过分宫楼。

商容见奉御官。

奉御官口称:

老丞相,寿仙宫乃禁闼所在,圣躬寝室,外臣不得进此!

商容曰:

我岂不知?你与我启奏:商容候旨。

奉御官进宫启奏:

首相商容候旨。

王曰:

商容何事进内见朕?但他虽是外官,乃三世之老臣也,可以进见。

命:

宣!

商容进宫,口称“陛下”,俯伏阶前。

王曰:

丞相有甚紧急奏章,特进宫中见朕?

商容启奏:

执掌司天台首官杜元铣,昨夜观乾象,见怪雾不祥,妖光遶于内殿,惨气笼罩深宫。

陛下前日躬临大殿,有终南山云中子见妖气贯于宫闱,特进木剑,镇压妖魅。

闻陛下火焚木剑,不听大贤之言,致使妖氛复成,日盛一日,冲霄贯斗,祸患不小。

臣切思:自苏护进贵人之后,陛下朝纲无纪,御案生尘。

丹墀下百草生芽,御阶前苔痕长绿。

朝政紊乱,百官失望。

臣等难近天颜。

陛下贪恋美色,日夕欢娱。

君臣不会,如云蔽日。

何日得睹赓歌喜起之隆,再见太平天日也?

臣不避斧钺,冒死上言,稍尽臣节。

如果臣言不谬,望陛下早下御音,速赐施行。

臣等不胜惶悚待命之至!

谨具疏以闻。

纣王看毕,自思:‘言之甚善。只因本中具有云中子除妖之事,前日几乎把苏美人险丧性命,托天庇佑,焚剑方安;’今日又言妖氛在宫闱之地!”

纣王回首问妲己曰:‘杜元铣上书,又提妖魅相侵,此言果是何故?’

妲己上前跪而奏曰:‘前日云中子乃方外术士,假捏妖言,蔽惑圣聪,摇乱万民,此是妖言乱国;今杜元铣又假此为题,皆是朋党惑众,驾言生事。百姓至愚,一转此妖言,不慌者自慌,不乱者自乱,致使百姓皇皇,莫能自安,自然生乱。究其始,皆自此无稽之言惑之也。故凡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纣王曰:‘美人言之极当!’传朕旨意:把杜元铣枭首示众,以戒妖言!’

首相商容曰:‘陛下,此事不可!元铣乃三世老巨,素秉忠良,真心为国,沥血披肝,无非朝怀报主之恩,暮思酬君之德,一片苦心,不得已而言之。况且职受司天,验照吉凶,若按而不奏,恐有司参论。今以直谏,陛下反赐其死,元铣虽死不辞,以命报君,就归冥下,自分得其死所。只恐四百文武之中,各有不平元铣无辜受戮。望陛下原其忠心,怜而赦之。’

王曰:‘丞相不知,若不斩元铣,诬言终无已时,致令百姓皇皇,无有宁宇矣。’

商容欲待再谏,怎奈纣王不从,令奉御官送商容出宫。

奉御官逼令而行,商容不得已,只得出来。

及到文书房,见杜太师俟候命下,不知有杀身之祸。

旨意已下:‘杜元铣妖言惑众,拿下枭首,以正国法。’

奉御官宣读驾帖毕,不由分说,将杜元铣摘去衣服,绳缠索绑,拿出午门。

方至九龙桥,只见一位大夫,身穿大红袍,乃梅伯也。

见杜太师绑缚而来,向前问曰:‘太师得何罪如此?’

元铣曰:‘天子失政,吾等上本内庭,言妖气累贯于宫中,灾星立变于天下。首相转达,有犯天颜。君赐臣死,不敢违旨。梅先生,‘功名’二字,化作灰尘;数载丹心,竟成冰冷!’

梅伯听言:‘两边的,且住了。’竟至九龙桥边,适逢首相商容。

梅伯曰:‘请问丞相,杜太师有何罪犯君,特赐其死?’

商容曰:‘元铣本章实为朝廷,因妖氛遶于禁阙,怪气照于宫闱。当今听苏美人之言,坐以‘妖言惑众,惊慌万民’之罪。老夫苦谏,天子不从。如之奈何!’

梅伯听罢,只气得‘五灵神暴躁,三昧火烧胸’:‘老丞相燮理阴阳,调和鼎鼐,奸者即斩,佞者即诛,贤者即荐,能者即褒,君正而首相无言,君不正以直言谏主。今天子无辜而杀大臣,似丞相这等钳口不言,委之无奈,是重一己之功名,轻朝内之股肱,怕死贪生,爱血肉之微躯,惧君王之刑典,皆非丞相之所为也!’

叫:‘两边,且住了!待我与丞相面君!’

梅伯携商容过大殿,径进内庭。

伯乃外官,及至寿仙宫门首,便自俯伏。

奉御官启奏:‘商容、梅伯候旨。’

王曰:‘商容乃三世之老臣,进内可赦;梅伯擅进内廷,不遵国法。’传旨:‘宣!’

商容在前,梅伯随后,进宫俯伏。

王问:‘二卿有何奏章?’

梅伯口称:‘陛下!臣梅伯具疏,杜元铣何事干犯国法,致于赐死?’

王曰:‘杜元铣与方士通谋,架捏妖言,摇惑军民,播乱朝政,污蔑朝廷。身为大臣,不思报本酬恩,而反诈言妖魅,蒙蔽欺君,律法当诛,除奸剿佞,不为过耳。’

梅伯听纣王之言,不觉厉声奏曰:‘臣闻尧王治天下,应天而顺人;言听于文官,计从于武将,一日一朝,共谈安民治国之道;去谗远色,共乐太平。今陛下半载不朝,乐于深宫,朝朝饮宴,夜夜欢娱,不理朝政,不容谏章。臣闻“君如腹心,臣如手足”,心正则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歪邪。古语有云:‘臣正君邪,国患难治。’杜元铣乃治世之忠良。陛下若斩元铣而废先王之大臣,听艳妃之言,有伤国家之梁栋,臣愿主公赦杜元铣毫末之生,使文武仰圣君之大德。’

纣王听言:“梅伯与元铣一党,违法进宫,不分内外,本当与元铣一例典刑,奈前侍朕有劳,姑免其罪,削其上大夫,永不叙用!”

梅伯厉声大言曰:“昏君听妲己之言,失君臣之义,今斩元铣,岂是斩元铣,寔斩朝歌万民!今罢梅伯之职,轻如灰尘。这何足惜!但不忍成汤数百年基业丧于昏君之手!今闻太师北征,朝纲无统,百事混淆。昏君日听谗佞之臣,左右蔽惑,与妲己在深宫,日夜荒淫,眼见天下变乱,臣无面见先帝于黄壤也!”

纣王大怒,着奉御官:“把梅伯拿下去,用金瓜击顶!”两边才待动手,妲己曰:“妾有奏章。”

王曰:“美人有何奏朕?”──“妾启主公:人臣立殿,张眉竖目,詈语侮君,大逆不道,乱伦反常,非一死可赎者也。且将梅伯权禁囹圄,妾治一刑,杜狡臣之渎奏,除邪言之乱正。”

纣王问曰:“此刑何样?”妲己日:“此刑约高二丈,圆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门,将铜造成,如铜柱一般;里边用炭火烧红。却将妖言惑众、利口侮君、不尊法度、无事妄生谏章、与诸般违法者,跣剥官服,将铁索缠身,裹围铜柱之上,只炮烙四肢筋骨,不须臾,烟尽骨消,尽成灰烬。此刑名曰‘炮烙’。若无此酷刑,奸猾之臣,沽名之辈,尽玩法纪,皆不知戒惧。”

纣王曰:“美人之法,可谓尽善尽美!”即命传旨:“将杜元铣枭首示众,以戒妖言;将梅伯禁于囹圄。”又传旨意:“照样造炮烙刑具,限作速完成。”

首相商容观纣王将行无道,任信妲己,竟造炮烙,在寿仙宫前叹曰:“今观天下大事去矣!只是成汤懋敬厥德,一片小心,承天永命;岂知传至当今天子,一旦无道。眼见七庙不守,社稷坵墟。我何忍见!”又听妲己造炮烙之刑,商容俯伏奏曰:“臣启陛下:天下大事已定,国家万事康宁。老臣衰朽,不堪重任,恐失于颠倒,得罪于陛下,恳乞念臣侍君三世,数载揆席,实愧素餐,陛下虽不即赐罢斥,其如臣之庸老何。望陛下赦臣残躯,放归田里,得含哺鼓腹于光天之下,皆陛下所赐之余年也。”

纣王见商容辞官,不居相位,王慰劳曰:“卿虽暮年,尚自矍铄,无奈卿苦苦固辞,但卿朝纲劳苦,数载殷懃,朕甚不忍。”即命随侍官:“传朕旨意,点文官二员,四表礼,送卿荣归故里。仍着本地方官不时存问。”商容谢恩出朝。

不一时,百官俱知首相商荣致政荣归,各来远送。当有黄飞虎、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启、微子衍各官,俱在十里长亭饯别。商容见百官在长亭等候,只得下马。只见七位亲王,把手一举:“老丞相今日固是荣归,你为一国元老,如何下得这般毒意,就把成汤社稷抛弃一旁,扬鞭而去,于心安乎!”

商容泣而言曰:“列位殿下,众位先生,商容纵粉骨碎身,难报国恩,这一死何足为惜,而偷安苟免。今天子信任妲己,无端造恶,制造炮烙酷刑,拒谏杀忠,商容力谏不听,又不能挽回圣意。不日天愁民怨,祸乱自生,商容进不足以辅君,死适足以彰过,不得已让位待罪,俟贤才俊彦,大展经纶,以救祸乱,此容本心,非敢远君而先身谋也。列位殿下所赐,商容立饮一杯。此别料还有会期。”

乃持杯作诗一首,以志后会之期:诗曰:“蒙君十里送归程,把酒长亭泪已倾。回首天颜成隔世,归来畎亩祝神京。丹心难化龙逄血;赤日空消夏桀名。几度话来多悒怏,何年重诉别离情?”

商容作诗已毕,百官无不洒泪而别。商容上马前去,各官俱回朝歌。不表。

话言纣王在宫欢乐,朝政荒乱。不一日,监造炮烙官启奏功完。纣王大悦,问妲己曰:“铜柱造完,如何处置?”妲己命取来过目。

监造官将炮烙铜柱推来:黄邓邓的高二丈,圆八尺,三层火门,下有二滚盘,推动好行。

纣王观之,指妲己而笑曰:“美人神传,秘授奇法,真治世之宝!待朕明日临朝,先将梅伯炮烙殿前,使百官知惧,自不敢阻挠新法,章牍烦扰。”

一宿不题。

次日,纣王设朝,钟鼓齐鸣,聚两班文武朝贺已毕。

武成王黄飞虎见殿东二十根大铜柱,不知此物新设何用。

王曰:“传旨把梅伯拿出!”执殿官去拿梅伯。

纣王命把炮烙铜柱推来,将三层火门用炭架起,又用巨扇搧那炭火,把一根铜柱火烧的通红。

众官不知其故。

午门官启奏:“梅伯已至午门。”

王曰:“拿来!”两班文武看梅伯垢面蓬头,身穿缟素,上殿跪下,口称:“臣梅伯参见陛下。”

纣王曰:“匹夫!你看看此物是甚么东西?”

梅大夫观看,不知此物,对曰:“臣不知此物。”

纣王笑曰:“你只知内殿侮君,仗你利口,诬言毁骂。朕躬治此新刑,名曰:‘炮烙。’匹夫!今日九间殿前炮烙你,教你筋骨成灰!使狂妄之徒,如侮谤人君者,以梅伯为例耳。”

梅伯听言,大叫,骂曰:“昏君!梅伯死轻如鸿毛,有何惜哉!我梅伯官居上大夫,三朝旧臣,今得何罪,遭此惨刑?只是可怜成汤天下,丧于昏君之手!久以后将何面目见汝之先王耳!”

纣王大怒,将梅伯剥去衣服,赤身将铁索绑缚其手足,抱住铜柱。

可怜梅伯,大叫一声,其气已绝。

只见九间殿上烙得皮肤筋骨,臭不可闻,不一时化为灰烬。

可怜一片忠心,半生赤胆,直言谏君,遭此惨祸!正是:一点丹心归大海,芳名留得万年扬。”

后人看此,有诗叹曰:

血肉残躯尽化灰,丹心耿耿烛三台。

生平正直无偏党,死后英魂亦壮哉。

烈焰俱随亡国尽,芳名多傍史官裁。

可怜太白悬旗日,怎似先生叹隽才?

话说纣王将梅伯炮烙在九间大殿之前,阻塞忠良谏诤之口,以为新刑稀奇;但不知两班文武观见此刑,梅伯惨死,无不恐惧,人人有退缩之心,个个有不为官之意。

纣王驾回寿仙宫。不表。

且言众大臣俱至午门外,内有微子、箕子、比干对武成王黄飞虎曰:‘天下荒荒,北海动摇,闻太师为国远征,不意天子任信妲己,造此炮烙之刑,残害忠良,若使播扬四方,天下诸侯闻之,如之奈何!’

黄飞虎闻言,将五柳长须捻在手内,大怒曰:‘三位殿下,据我末将看将起来,此炮烙不是炮烙大臣,乃烙的是纣王江山,炮的是成汤社稷。古云道得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今主上不行仁政,以非刑加上大夫,不出数年,必有祸乱。我等岂忍坐视败亡之理?’

众官俱各各嗟叹而散,各归府宅。

且言纣王回宫,妲己迎接圣驾。

纣王下辇,携妲己手而言曰:‘美人妙策,朕今日殿前炮烙了梅伯,使众臣俱不敢出头强谏,钳口结舌,唯唯而退。是此炮烙乃治国之奇宝也。’

传旨:‘设宴与美人贺功。’

其时笙簧杂奏,箫管齐鸣。

纣王与妲己在寿仙官,百般作乐,无限欢娱,不觉樵楼鼓角二更,乐声不息。

有阵风将此乐音送到中宫,姜皇后尚未寝,只听乐声聒耳,问左右宫人:‘这时候那里作乐?’

两边宫人答:‘娘娘,这是寿仙宫苏美人与天子饮宴未散。’

姜皇后叹曰:‘昨闻天子信妲己,造炮烙,残害梅伯,惨不可言。我想这贱人,蛊惑圣聪,引诱人君,肆行不道。’

即命乘辇:‘待我往寿仙宫走一遭。’──看官,此一去,未免有娥眉见妒之意,只怕是非从此起,灾祸目前生。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译文

纣王无道造炮烙

诗说:纣王无道杀害忠良,残酷的冤情感动了上天。英勇的人全部随着灰烬消散;邪恶的气氛却偏向禁宫蔓延。

朝歌的艳曲飘散着檀香板的声音;晚上住宿时龙涎香吐出碧绿的烟雾。随意催促衰老的黄耇散去,孤魂无法回到家园。

话说纣王见妲己受惊,慌乱无措,立刻传旨命令侍御官,立刻焚毁这把宝剑。不知道这把剑是不是用松树削成的,经不起火,立刻烧光了。侍御官回报了旨意。妲己见宝剑被焚毁,妖气又重新增长,依旧精神。正是,有诗为证,诗说:

火焚宝剑智慧有何用,妖气依旧穿透九重天。可惜商朝的都城变成了画饼,五更时分残月映照着浓霜。

妲己依旧侍奉君王,在宫中设宴欢饮。

且说此时云中子还没有回到终南山,还在朝歌,忽然看到妖气再次升起,照耀着宫殿。云中子点头叹息说:“我只想用这把剑来镇压妖气,稍微延长成汤的脉络,谁知道大数已经过去,我的这把剑被焚毁了。一是因为成汤应当灭亡;二是因为周国应当兴起;三是因为神仙遭遇大劫难;四是因为姜子牙应当享受人间的富贵;五是因为众神想要获得封号。罢了,罢了,罢了,也是我下山一场,留下二十四字,以供后人验证。”云中子拿起文房四宝,在司天台杜太师的照墙上留下字迹。诗说:

妖气污秽宫廷,圣德传扬西土。要知道血染朝歌,就在戊午年中的甲子月。

云中子题写完毕,直接回到了终南山。

再说朝歌的百姓看到道人在照墙上吟诗,都来看,不明白其意。人潮拥挤,聚集不散。正当大家看的时候,只见太师杜元铣回朝。只见许多人围绕着府前,两边侍从喝开人群。太师问:“什么事?”管府门役禀报:“老爷,有一道人在照墙上吟诗,所以众人来看。”杜太师在马上看到,是二十四字,其意颇深,一时难以理解;命令门役用水洗去。太师进府后,仔细推敲这二十四字,探究其深意,但最终无法解开。暗自想:“这一定是前些日子进朝献剑的道人,说妖气环绕宫闱,这件事有些眉目。这些日子我夜间观察天象,看到妖气日益加重,环绕着禁宫,一定有不祥之事,所以留下这个记号。如今天子荒淫,不理朝政;权臣奸佞,天愁民怨,眼见国家兴衰。我们受先帝重恩,怎能坐视不管?看到朝中的文武百官,个个忧心忡忡,人人恐惧,不如趁此机会上奏章,尽力劝谏天子,尽到臣子的职责,不是为了买直卖名,实在是为国家治乱考虑。”杜元铣当天晚上就写好了奏章,第二天来到文书房,不知道是谁看了这份奏章。今天却是首相商容。元铣非常高兴,上前见礼,说:“老丞相,昨晚我在司天台看到,妖气环绕深宫,灾祸即将降临,天下大事已可知矣。陛下不修国政,不理朝纲,白天欢歌,晚上享乐,荒淫酒色,与宗庙社稷、国家治乱都息息相关,非同小可,怎能坐视不管。现在特地写了奏章,上奏给天子。敢劳丞相将此奏章转达天庭。丞相意下如何?”商容听后,说:“太师既然有了奏章,我怎能坐视不管。只是连日来天子不临朝,难以面奏。今日我与太师进内庭见驾面奏,如何?”商容进入九间大殿,经过龙德殿、显庆殿、嘉善殿,再经过分宫楼。商容见到奉御官。奉御官说:“老丞相,寿仙宫是禁地,是圣上的寝室,外臣不得进入!”商容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你替我启奏:商容候旨。”奉御官进宫启奏:“首相商容候旨。”王说:“商容有何紧急事要进宫见朕?但他虽然是外臣,却是三世的老臣,可以进见。”命令:“宣!”商容进宫,口称“陛下”,跪伏在台阶前。王说:“丞相有何紧急奏章,特进宫中见朕?”商容启奏:“执掌司天台的首官杜元铣,昨晚观察天象,看到怪雾不祥,妖光环绕内殿,惨气笼罩深宫。杜元铣是三世的老臣,陛下的大臣,不忍坐视。而且陛下为何不设朝,不理国事,端坐深宫,让百官日夜忧思。现在我们不怕斧钺之诛,冒犯天威,不是为了卖直卖名,而是为了国家治乱,请求陛下垂听。”他将奏章献上,两边侍御官接过奏章放在案上。纣王展开观看:

具疏臣执掌司天台官杜元铣奏,为保国安民,靖魅除妖,以隆宗社事:臣闻国家将兴,祯祥必现;国家将亡,妖孽必生。臣元铣夜观乾象,见怪雾不祥,妖光绕于内殿,惨气笼罩深宫。陛下前日躬临大殿,有终南山云中子见妖气贯于宫闱,特进木剑,镇压妖魅。闻陛下火焚木剑,不听大贤之言,致使妖氛复成,日盛一日,冲霄贯斗,祸患不小。臣切思:自苏护进贵人之后,陛下朝纲无纪,御案生尘。丹墀下百草生芽,御阶前苔痕长绿。朝政紊乱,百官失望。臣等难近天颜。陛下贪恋美色,日夕欢娱。君臣不会,如云蔽日。何日得睹赓歌喜起之隆,再见太平天日也?臣不避斧钺,冒死上言,稍尽臣节。如果臣言不谬,望陛下早下御音,速赐施行。臣等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具疏以闻。

纣王看完了之后,自己想:‘这话说得很好。只是因为其中提到了云中子除妖的事情,前些日子几乎让苏美人丧命,靠天保佑,才把剑烧了才安心;’今天又说宫中有妖气!纣王回头问妲己说:‘杜元铣上书,又提起妖魅侵犯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妲己上前跪下禀告说:‘前些日子云中子是个出家的术士,他捏造妖言,蒙蔽了圣明的耳朵,扰乱了百姓,这是妖言扰乱国家;现在杜元铣又借这个话题,都是一些朋党在迷惑百姓,故意挑起事端。百姓非常愚昧,一听到这些妖言,不慌张的也慌张起来,不乱的也乱了,导致百姓恐慌不安,无法自安,自然就会产生混乱。追究根源,都是因为这些无稽之谈引起的。所以对于散布妖言迷惑百姓的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杀掉!’纣王说:‘美人说得非常对!传我的旨意:把杜元铣斩首示众,以警戒那些散布妖言的人!’首相商容说:‘陛下,这件事不能这么做!元铣是三代老臣,一直忠诚善良,真心为国家效力,沥尽心血,只是为了报答皇上的恩情,晚上也想着报答皇上的恩德,一片苦心,不得已才说出来。而且我负责司天,验看吉凶,如果按而不报,恐怕会有官员弹劾。现在他直接上奏,陛下反而赐他死,元铣虽然死了也不推辞,用生命报答君王,就算到了阴间,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死的地方。只怕四百文武大臣中,都会有不平元铣无辜被杀的情绪。希望陛下体谅他的忠心,可怜他而赦免他。’王说:‘丞相不知道,如果不杀元铣,诬告的话就没有停止的时候,会导致百姓恐慌不安,国家没有安宁的地方。’商容想要再劝谏,但是纣王不听,命令奉御官把商容送出宫。奉御官强迫他执行,商容没有办法,只能出来。到了文书房,看到杜太师正在等待命令,不知道自己将有杀身之祸。旨意已经下达:‘杜元铣散布妖言迷惑百姓,抓起来斩首,以正国法。’奉御官宣读完旨意后,不由分说,把杜元铣的衣服脱掉,用绳子捆绑,拉出午门。

走到九龙桥时,只见一位大夫,身穿大红袍,是梅伯。看到杜太师被捆绑而来,上前问道:‘太师犯了什么罪呢?’元铣说:‘天子失政,我们上奏内廷,说妖气笼罩在宫中,灾星出现在天下。首相传达,有触犯天颜之罪。君赐臣死,不敢违抗。梅先生,‘功名’两个字变成了灰尘;多年的忠诚之心,竟然变成了冰冷!’梅伯听后说:‘两边的人,都停下来。’他走到九龙桥边,正好遇到首相商容。梅伯说:‘请问丞相,杜太师犯了什么罪,被赐死?’商容说:‘元铣的奏章确实是出于朝廷,因为妖气笼罩在禁城,怪气照在宫闱。现在陛下听信了苏美人的话,以‘妖言惑众,惊扰万民’的罪名处罚他。我苦苦劝谏,陛下不听。怎么办呢!’梅伯听完后,气得‘五灵神暴躁,三昧火烧胸’:‘老丞相治理阴阳,调和鼎鼐,奸佞者即斩,贤能者即褒,君王正直则丞相无言,君王不正则直言进谏。现在天子无辜杀害大臣,像丞相这样闭口不言,无奈地放弃,是看重自己的功名,轻视朝中的股肱之臣,怕死贪生,爱惜血肉之躯,害怕君王的刑法,都不是丞相的行为!’他喊道:‘两边的人,都停下来!我要和丞相一起面见君王!’梅伯带着商容来到大殿,径直进入内廷。

伯是外官,到了寿仙宫门口,就自己跪下。奉御官禀告说:‘商容、梅伯候旨。’王说:‘商容是三代老臣,可以进宫;梅伯擅自进入内廷,不遵守国法。’传旨:‘宣!’商容走在前面,梅伯跟在后面,进入宫中跪下。王问:‘两位有什么奏章?’梅伯说:‘陛下!臣梅伯上奏,杜元铣犯了什么国法,以至于被赐死?’王说:‘杜元铣与方士勾结,捏造妖言,迷惑军民,扰乱朝政,污蔑朝廷。身为大臣,不思报答皇上的恩情,反而捏造妖言,欺骗君王,按照法律应当处死,除去奸佞,不算过分。’梅伯听到纣王的话,忍不住厉声上奏说:‘我听说尧王治理天下,顺应天意顺应民意;听从文官的建议,采纳武将的计划,每天朝见,共同讨论安定百姓治理国家的方法;远离谗言和美色,共同享受太平。现在陛下半年没有上朝,乐于深宫,天天饮酒作乐,夜夜欢愉,不理朝政,不容许进谏。我听说“君如腹心,臣如手足”,心正则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歪斜。古语有云:“臣正君邪,国家难以治理。”杜元铣是治世的忠良。陛下如果杀了元铣而废弃先王的大臣,听信妖妃的话,有损国家的栋梁,我愿意陛下赦免杜元铣的一丝生机,让文武百官都能看到圣上的大德。”

纣王听到这话后说:‘梅伯和元铣是一伙的,他们违法进入皇宫,不顾内外,本应和元铣一样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因为之前他们服侍我有功,暂且免了他们的罪,剥夺了他们的上大夫职位,永远不再任用他们!’梅伯大声说:‘昏君听信妲己的话,失去了君臣之间的道义,现在杀元铣,岂止是杀元铣,简直是杀朝歌的万民!现在罢免我的职位,对我来说轻如鸿毛。这有什么好惋惜的!但是我不忍心看到成汤几百年的基业毁在昏君的手中!现在听说太师北征,朝政没有统一的领导,各种事情都混乱不堪。昏君每天听信谗言的臣子,左右被蒙蔽,和妲己在深宫里日夜荒淫,眼看天下大乱,我无法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纣王大怒,命令奉御官:‘把梅伯抓起来,用金瓜砸他的头!’两边的人正要动手,妲己说:‘我有奏章。’王说:‘美人有什么奏章要奏朕?’──‘我启奏主公:臣子立殿,瞪眼竖眉,辱骂君主,大逆不道,乱伦反常,不是一死就能赎罪的。而且将梅伯暂时关押在监狱里,我有一个刑罚,用来杜绝狡猾的臣子胡乱上奏,除去邪恶之言的混乱。’纣王问:‘这个刑罚是什么样的?’妲己说:‘这个刑罚大约高二丈,直径八尺,上面、中间、下面有三个火门,用铜铸成,就像铜柱一样;里面用炭火烧得通红。然后将妖言惑众、口齿伶俐侮辱君主、不尊重法度、无事生非上奏章、以及其他违法的人,脱去官服,用铁链绑在身上,裹在铜柱上,只烙烫四肢筋骨,不一会儿,烟消骨消,化为灰烬。这个刑罚叫做“炮烙”。如果没有这种残酷的刑罚,狡猾的臣子,沽名钓誉的人,都会滥用法律,都不会有所畏惧。’纣王说:‘美人的方法,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立即命令传达旨意:‘将杜元铣斩首示众,以警戒妖言;将梅伯关押在监狱。’又传旨意:‘按照这个样子制造炮烙刑具,限令尽快完成。’首相商容看到纣王将要无道,任信妲己,竟然制造炮烙刑具,在寿仙宫前叹息说:‘现在看来天下大事已经完了!只是成汤的先祖有德,小心翼翼地承天永命;谁知道传到当今皇帝这里,一旦无道。眼看着七庙不再守卫,国家的基础崩溃。我怎么能忍心看到这样的景象!’又听说妲己制造了炮烙之刑,商容跪下奏说:‘臣启奏陛下:天下大事已经确定,国家万事安宁。老臣我已经衰老,不能承担重任,恐怕出错,得罪陛下,恳请陛下考虑到我侍奉君主的三世,多年来担任宰相,实在有愧于无功受禄,陛下虽然不立即赐予罢免,但是我的老朽之身又能如何。恳请陛下宽恕我的残躯,让我回到故乡,能在阳光下含饴弄孙,这都是陛下赐予我的晚年。’纣王看到商容辞官,不再担任宰相,安慰他说:‘你虽然年老,但仍然精神矍铄,无奈你坚持辞官,但是你为朝政劳苦,多年来勤勉尽职,我非常不忍。’立即命令随侍官:‘传达朕的旨意,点派两位文官,用四匹马和礼物,送卿荣归故里。仍然让本地方官不时慰问。’商容感谢恩典,离开朝廷。

不久,百官都知道首相商容辞官荣归故里,纷纷前来送行。当时有黄飞虎、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启、微子衍等官员,都在十里长亭为商容饯行。商容看到百官在长亭等候,只能下马。只见七位亲王,一举手说:‘老丞相今日虽然荣归,但你作为一国元老,怎么能这样下马,就把成汤的江山抛弃,扬鞭而去,于心何安!’商容哭着说:‘各位殿下,各位先生,商容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国恩,这一死又何足惜,但是偷安苟且。现在天子信任妲己,无缘无故地制造恶行,制造了炮烙酷刑,拒绝忠言,杀害忠臣,商容尽力劝谏,但圣意不可挽回。不久天怒人怨,祸乱自然产生,商容进不能辅佐君主,死也不能彰显过错,不得不让位等待罪责,等待贤才和有才华的人,大展宏图,以拯救祸乱,这是我商容的本心,不敢远离君主而先为自己打算。各位殿下所赐,商容立即饮下一杯。这次的离别,料想还有相会之时。’于是拿起酒杯,作了一首诗,以纪念将来的相会:诗曰:‘蒙君十里送归程,把酒长亭泪已倾。回首天颜成隔世,归来畎亩祝神京。丹心难化龙逄血;赤日空消夏桀名。几度话来多悒怏,何年重诉别离情?’商容作完诗后,百官无不泪流满面地告别。商容上马前行,各位官员都回到了朝歌。不提。

话说纣王在宫中享乐,朝政混乱。不久,监造炮烙刑具的官员报告工程已完成。纣王非常高兴,问妲己说:‘铜柱造完了,怎么处理?’妲己命令拿来给他看。监造官将炮烙铜柱推来:黄灿灿的高二丈,直径八尺,有三个火门,下面有两个滚轮,推动起来方便。纣王看了,指着妲己笑着说:‘美人神传,秘授奇法,真是治世的法宝!等朕明天上朝,先把梅伯在殿前炮烙,让百官知道害怕,就不敢阻挠新法,文件也不会那么繁琐。’一晚上不说。

次日,纣王设朝,钟鼓齐鸣,两班文武朝贺完毕。武成王黄飞虎看到殿东有二十根大铜柱,不知道这个新设的东西有什么用。王说:‘传旨把梅伯带上来!’执殿官去抓梅伯。纣王命令把炮烙铜柱推来,用炭火点燃了三个火门,又用大扇子扇风,把一根铜柱烧得通红。众官员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午门官报告说:‘梅伯已经到了午门。’王说:‘带上来!’两班文武看到梅伯满脸污垢,头发散乱,身穿白衣,上殿跪下,口称:‘臣梅伯参见陛下。’纣王说:‘狂徒!你看看这是什么?’梅大夫看了一眼,不知道这是什么,回答说:‘臣不知道这是什么。’纣王笑着说:‘你只知道在内殿侮辱君主,仗着你伶牙俐齿,诬陷谩骂。朕亲自治理了这个新刑罚,叫做“炮烙”。狂徒!今天就在九间殿前炮烙你,让你筋骨化为灰烬!让狂妄的人,像侮辱诽谤君主的人一样,以梅伯为例。’梅伯听后,大声喊叫,骂道:‘昏君!梅伯死得轻如鸿毛,有什么好惋惜的!我梅伯官居上大夫,是三朝老臣,现在有什么罪,遭受这样的惨刑?只是可怜成汤的天下,要毁在昏君的手中!以后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你的先王呢!’纣王大怒,把梅伯的衣服剥光,赤身裸体,用铁链绑住他的手脚,抱住铜柱。可怜梅伯,大喊一声,气绝身亡。只见九间殿上烙得皮肤筋骨,臭气熏天,不一会儿就化为灰烬。可怜一片忠心,半生赤胆,直言进谏,却遭遇这样的惨祸!正是:一点丹心归大海,芳名留得万年扬。”后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有诗叹曰:

血肉之躯最终化为灰烬,忠诚的心却像烛火一样照亮了三座宝塔。一生正直,不偏不倚,死后英魂依然威武。

烈火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熄灭,美好的名声却多靠史官来记载。可怜太白星悬挂在军旗升起的那天,怎能比得上先生的杰出才华?

话说纣王把梅伯在九间大殿前用炮烙之刑,堵住了忠臣的谏言之路,以为这是一种新奇的重刑;但不知道两旁的文武百官看到这种刑罚,梅伯惨死,无不感到恐惧,每个人都产生了退缩的想法,都不想再为官。

纣王回到寿仙宫。不提。

再说众大臣都到了午门外,里面有微子、箕子、比干对武成王黄飞虎说:‘天下大乱,北海动荡,听说太师为国远征,没想到天子听信妲己,创造出这种炮烙之刑,残害忠良,如果这种事情传遍四方,天下诸侯知道了,该怎么办呢!’黄飞虎听后,把五柳长须捏在手心里,非常愤怒地说:‘三位殿下,依我看来,这种炮烙之刑不是用来烙大臣的,而是烙纣王的江山,烙成汤的社稷。古语说得好:‘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仇敌。’现在君主不实行仁政,用非法的刑罚对待大夫,不出几年,必然会有祸乱。我们怎能忍心坐视国家的败亡呢?’众官员都叹息着散去,各自回到府邸。

再说纣王回到宫中,妲己迎接圣驾。纣王下轿,拉着妲己的手说:‘美人你妙计,我今天在殿前炮烙了梅伯,使得众臣都不敢再冒头强谏,只能闭嘴退下。这个炮烙之刑真是治国的奇宝。’下令:‘设宴与美人庆祝成功。’这时笙箫和管乐交织在一起,箫管齐鸣。纣王和妲己在寿仙宫,尽情享乐,无比欢愉,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二更时分,乐声依旧不停。一阵风把乐声吹送到中宫,姜皇后还没有睡,只听乐声吵闹,问左右宫女:‘这时候在哪里奏乐?’两边宫女回答:‘娘娘,这是寿仙宫的苏美人和天子宴饮还未结束。’姜皇后叹息说:‘昨天听说天子听信妲己,制造炮烙,残害梅伯,惨不忍睹。我想这个贱人,迷惑圣上,引诱君主,胡作非为。’于是命令乘坐轿子:‘我要去寿仙宫一趟。’——看官,这一去,难免有美女见妒之意,只怕是非从此而起,灾祸就在眼前。不知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注解

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常被用来作为暴君的典型。

无道:指行为不端,不合道德规范,常用来形容统治者的暴政。

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烙铁烙烧人的皮肤。

忠贤:指忠诚有才德的贤臣。

酷惨:极端残忍,残酷。

奇冤:非常冤屈。

触上天:指触怒了天意,导致灾祸。

侠烈:指勇敢正直,不畏强权。

灰烬灭:指一切希望和反抗都被消灭。

妖氛:指邪恶的气氛或妖魔的迹象。

禁宫:指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朝歌: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艳曲:指淫荡的歌曲。

飞檀板:檀板,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指演奏艳曲。

龙涎:指龙留下的涎液,这里比喻珍贵的香料。

碧烟:指绿色的烟雾,这里形容香气的浓郁。

黄耇:指老年人,这里指纣王的年事已高。

孤魂:指没有依附的鬼魂,这里指被杀害的人。

家园:指自己的家。

侍御官:指皇帝身边的官员。

宝剑:指具有特殊力量的剑,这里可能指云中子进献的剑。

焚毁:指烧毁。

莫非:表示疑问,意思是难道。

松树削成:指剑是用松树削成的。

焚尽:指完全烧毁。

侍御官回旨:指侍御官向皇帝回复。

妖光复长:指邪恶的光芒重新出现。

精神:指状态良好,这里指妲己恢复了邪恶的力量。

九重:指很高的地方,这里指皇宫。

商都:指商朝的都城,这里指商朝的都城已经变成废墟。

画饼:比喻空想,这里指商朝的灭亡。

五更残月:指凌晨五点的月亮,这里指天快亮的时候。

晓霜浓:指清晨的霜很重。

云中子:传说中的方外术士,此处可能指一位有法术的人。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司天台:古代负责天文观测和占卜的机构。

杜太师:指杜元铣,古代的官职,这里指杜元铣的官职。

照墙:指挂在墙上的镜子,这里指墙壁。

血染朝歌:指朝歌城内发生了血腥的事件。

戊午岁中甲子:指具体的年份,这里指某一年。

人烟拥挤:指人很多,很拥挤。

聚积不散:指聚集在一起,不散去。

杜元铣:商朝的大臣,此处指被指控妖言惑众的官员。

权奸:指有权势的奸臣。

蠹惑:指腐蚀和迷惑。

天愁民怨:指天意不保,百姓有怨言。

兴衰:指国家的兴盛和衰败。

先帝:指已经去世的皇帝。

重恩:指深厚的恩情。

坐视:指袖手旁观。

朝中文武:指朝廷中的文臣和武将。

斧钺之诛:指死刑,这里指杀头。

天威:指皇帝的威严。

执掌司天台官:指负责司天台的官员。

乾象:指天象,这里指天文现象。

怪雾:指不寻常的雾气,这里指不祥的预兆。

祯祥:指吉祥的征兆。

妖孽:指邪恶的事物,这里指妖怪。

隆宗社:指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丹墀:指宫殿前的台阶。

御案:指皇帝的办公桌。

丹墀下百草生芽,御阶前苔痕长绿:形容宫廷的荒废和冷清。

赓歌喜起:指欢乐的歌声和高兴的情绪。

太平天日:指太平盛世的时代。

苏美人:指苏妲己,商纣王的宠妃,以美色和妖术著称。

宫闱:指皇宫内院,宫廷。

妲己:商朝末年纣王的宠妃,以美色和妖术著称。

妖言惑众:指用邪说迷惑众人。

朋党:指结党营私的小集团。

驾言生事:指故意找事生非。

皇皇:形容恐慌不安的样子。

司天:古代官职,负责天文观测和占卜吉凶。

吉凶:指好运气和坏运气。

朝怀报主之恩:指对君主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暮思酬君之德:指晚上想起对君主的回报和感激之情。

沥血披肝:形容极度忠诚和诚恳。

奉御官: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午门:皇宫的正门。

九龙桥:皇宫中的桥梁,此处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点。

大红袍:古代官员的服饰,红色表示高级官员。

梅伯:商朝末年的一位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纣王处死。

犯天颜:指触怒皇帝。

赐死:皇帝赐予死刑。

丹心:赤诚的心。

五灵神暴躁,三昧火烧胸:形容梅伯非常愤怒。

燮理阴阳,调和鼎鼐:指宰相的职责,即调和国家的政治和民生。

去谗远色:指远离谗言和女色。

君如腹心,臣如手足:比喻君臣关系应该亲密无间。

尧王:传说中的圣君,尧帝。

谗言:诽谤的话。

先王:已故的君主,此处指商朝的先王。

梁栋:国家的栋梁,指重要的官员。

圣君:对贤明君主的尊称。

元铣:与梅伯一同被纣王视为一党的人,同样因违法进宫而受到处罚。

典刑:古代的刑罚,指正式的、法定的刑罚。

侍朕:指曾经侍奉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忠诚。

削其上大夫:剥夺梅伯的上大夫职位,上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叙用:指重新任用。

昏君:对昏庸无道的君主的贬称。

太师:古代的一种官职,位高权重。

谗佞之臣:指善于进谗言和奉承的奸臣。

金瓜击顶: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用金瓜击打犯人的头部。

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呈的文书。

大逆不道:指极大的叛逆和不道德的行为。

禁囹圄:关押犯人的监狱。

利口侮君:指口才好但用来侮辱君主。

法度:法律和制度。

枭首示众:指将犯人的头颅悬挂示众,以警示他人。

社稷:国家的象征,古代常用来指代国家。

商容:商朝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辞官。

七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光天之下:指天下,整个国家。

黄飞虎:商朝的将领,忠臣。

比干:商朝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遭纣王杀害。

微子:商朝的宗室,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隐居。

箕子:商朝的宗室,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隐居。

微子启:微子的儿子,同样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隐居。

微子衍:微子的孙子,同样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隐居。

龙逄:商朝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遭纣王杀害。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朝纲:国家的政治制度。

殷懃:勤勉,指商容对朝纲的勤勉管理。

文官:古代的官员,主要负责文职工作。

荣归故里:指辞官回家。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毒意:恶意,指七位亲王对商容的恶意。

畎亩:田地。

龙逄血:指忠臣的鲜血。

夏桀名:夏桀的名声。

悒怏:忧愁的样子。

章牍:文书,指奏章。

监造官:负责监造炮烙铜柱的官员。

武成王: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指黄飞虎的官职。

执殿官:负责执行殿前事务的官员。

垢面蓬头:形容人肮脏不堪。

缟素:白色的孝服。

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极轻的东西。

芳名:美好的名声。

丹心归大海:比喻忠心至死。

万年扬:永远流传。

血肉残躯:指人的身体,血肉之躯,比喻人的生命。

丹心耿耿:形容忠诚坚定,心志坚定。

烛三台:古代一种用于照明的灯具,这里比喻梅伯的忠心像烛光一样照亮了三台(指天、地、人)。

生平正直无偏党:形容一个人一生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

英魂:指英勇的魂魄,这里指梅伯的忠魂。

壮哉:表示赞美,壮烈的意思。

烈焰:猛烈的火焰,这里比喻战争或灾难中的火焰。

亡国:国家灭亡。

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人。

太白:指太白星,这里可能是指某位英雄或智者。

悬旗:挂起旗帜,表示某种信号或状态。

先生: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

寿仙宫:古代宫殿名,这里指纣王的宫殿。

圣驾:对皇帝的尊称。

美人:对女子的美称,这里指妲己。

非刑:非法的刑罚。

播扬:传播,宣扬。

诸侯:古代对地方领主的称呼。

末将:古代武将自称的谦词。

五柳长须:古代将领的装饰,这里指黄飞虎。

北海动摇:比喻国家动荡不安。

闻太师: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指太师,可能是指一位将领。

非刑加上大夫:用非法的刑罚对待大夫。

祸乱:灾祸和动乱。

坐视败亡:袖手旁观,任由国家败亡。

寿仙官:古代宫殿名,这里指纣王的宫殿。

樵楼鼓角:古代宫殿中的报时设施,这里指时间已经很晚。

中宫:古代指皇后居住的地方。

娥眉: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这里可能指姜皇后。

娥眉见妒:美女之间互相嫉妒。

是非:是非曲直,指事情的是非。

灾祸:灾难和不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评注

首句‘血肉残躯尽化灰,丹心耿耿烛三台’通过对生死与忠诚的对比,展现了主人公梅伯的忠贞不屈。‘血肉残躯’形象地描绘了梅伯遭受炮烙之刑后的惨状,而‘丹心耿耿’则凸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烛三台’则用象征手法,暗示梅伯的忠魂不灭,犹如烛火照亮黑暗的三台(古代宫殿)。

‘生平正直无偏党,死后英魂亦壮哉’进一步强调了梅伯一生正直无私,即使死后,其英魂依然威武雄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梅伯人格的赞颂和对忠良的崇敬。

‘烈焰俱随亡国尽,芳名多傍史官裁’通过对烈焰和芳名的对比,表达了梅伯虽然被烈焰所吞噬,但他的名字却因史官的记载而流传后世。这句话既是对梅伯英勇事迹的肯定,也是对历史记录者作用的肯定。

‘可怜太白悬旗日,怎似先生叹隽才?’通过对比太白星(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与梅伯,表达了作者对梅伯才华横溢的惋惜,同时也对纣王昏庸无能的批判。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述纣王炮烙梅伯的场景,展现了纣王的残暴和对忠良的迫害。‘话说纣王将梅伯炮烙在九间大殿之前’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梅伯被炮烙的惨状,同时也突显了纣王的残暴。

‘阻塞忠良谏诤之口,以为新刑稀奇’则揭示了纣王炮烙之刑的目的是为了压制忠良的谏诤,同时炫耀自己的新刑法。

‘但不知两班文武观见此刑,梅伯惨死,无不恐惧,人人有退缩之心,个个有不为官之意’这句话通过文武百官的反应,进一步揭示了炮烙之刑的残酷和对朝廷的影响。

‘且言众大臣俱至午门外’这句话引出了众大臣对纣王行为的指责和担忧,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黄飞虎闻言,将五柳长须捻在手内,大怒曰’这句话通过黄飞虎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了他对纣王行为的愤怒和不满。

‘今主上不行仁政,以非刑加上大夫,不出数年,必有祸乱’这句话是对纣王行为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未来的预言。

‘众官俱各各嗟叹而散,各归府宅’这句话反映了众官对纣王行为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担忧。

‘且言纣王回宫,妲己迎接圣驾’这句话引出了纣王和妲己的欢宴,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

‘纣王与妲己在寿仙官,百般作乐,无限欢娱’这句话通过纣王和妲己的欢宴,反衬了他们对于忠良的残害和无视。

‘姜皇后叹曰’这句话引出了姜皇后对纣王行为的失望和不满。

‘待我往寿仙宫走一遭’这句话预示着姜皇后将对纣王和妲己的行为进行干预,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2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