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原文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貜卒。

婼至自晋。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大雩。

丁酉,杞伯郁釐卒。

冬,吴灭巢。葬杞平公。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辛丑,召简公、南宫嚚以甘桓公见王子朝。

刘子谓苌弘曰:“甘氏又往矣。”

对曰:“何害?同德度义。《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周所以兴也。君其务德,无患无人。”

戊午,王子朝入于邬。

晋士弥牟逆叔孙于箕。

叔孙使梁其踁待于门内,曰:“余左顾而欬,乃杀之。右顾而笑,乃止。”

叔孙见士伯,士伯曰:“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不腆敝邑之礼,将致诸从者。使弥牟逆吾子。”

叔孙受礼而归。

二月,婼至自晋,尊晋也。

三月庚戌,晋侯使士景伯涖问周故。

士伯立于乾祭而问于介众。

晋人乃辞王子朝,不纳其使。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梓慎曰:“将水。”

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

献子曰:“若王室何?”

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

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秋八月,大雩,旱也。

冬十月癸酉,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

甲戌,津人得诸河上。

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将卖之,则为石。

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

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

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民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而疆埸无备,邑能无亡乎?”

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

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

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沈尹戌曰:“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壹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王之谓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译文

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二月丙戌日,仲孙貜去世。

婼从晋国回来。

夏季五月乙未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秋季八月,举行了大规模的求雨仪式。

丁酉日,杞伯郁釐去世。

冬季,吴国灭了巢国。杞平公被安葬。

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辛丑日,召简公、南宫嚚带着甘桓公去见王子朝。

刘子对苌弘说:“甘氏又去了。”

苌弘回答说:“有什么害处呢?同德度义。《大誓》说:‘纣王有亿兆夷人,也有离德。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这就是周朝兴盛的原因。您应该致力于德行,不用担心没有人。”

戊午日,王子朝进入邬地。

晋国的士弥牟在箕地迎接叔孙。

叔孙让梁其踁在门内等待,说:“我如果向左看并咳嗽,就杀了他。如果向右看并笑,就放过他。”

叔孙见到士伯,士伯说:“我们的君主因为盟主的缘故,所以让您久等了。我们国家的礼仪不够丰厚,但还是要送给随从们一些礼物。让弥牟来迎接您。”

叔孙接受了礼物后回国。

二月,婼从晋国回来,表示对晋国的尊重。

三月庚戌日,晋侯派士景伯去询问周朝的情况。

士伯站在乾祭的地方向众人询问。

晋国人于是拒绝了王子朝,不接受他的使者。

夏季五月乙未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梓慎说:“将会发生水灾。”

昭子说:“是旱灾。太阳过了中天而阳气还不能克制,克制的话一定会很严重,能不旱吗?阳气不能克制,将会积聚起来。”

六月壬申日,王子朝的军队攻打瑕地和杏地,都溃败了。

郑伯去晋国,子大叔陪同,见到了范献子。

范献子说:“王室怎么办?”

子大叔回答说:“我这个老头子连自己的国家都顾不过来,还敢管王室的事吗?不过人们也说:‘寡妇不担心自己的织布,却担心宗周的陨落,因为这会影响到她。’现在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很害怕。但大国的忧虑,我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呢?您还是早点想办法吧!《诗经》说:‘瓶子空了,是酒坛的耻辱。’王室的不安宁,是晋国的耻辱。”

范献子感到害怕,于是和宣子商量对策。

于是召集诸侯开会,定在明年。

秋季八月,举行了大规模的求雨仪式,因为发生了旱灾。

冬季十月癸酉日,王子朝用成周的宝珪祭祀河神。

甲戌日,津人在河上找到了宝珪。

阴不佞带着温地的人南侵,抓住了得到宝珪的人,拿走了宝珪,准备卖掉,结果宝珪变成了石头。

王子朝安定下来后献上了宝珪,并给了他东訾。

楚子率领水军去攻打吴国的边境。

沈尹戌说:“这次行动,楚国一定会失去城邑。不安抚百姓却让他们劳累,吴国不动却加速行动,吴国紧跟着楚国,而边境没有防备,城邑能不丢失吗?”

越国的大夫胥犴在豫章的汭地慰劳楚王,越国的公子仓送给楚王乘船。

公子仓和寿梦率领军队跟随楚王,楚王到了圉阳就回去了。

吴国人紧跟着楚国,而边境的人没有防备,于是灭了巢国和钟离国后回去了。

沈尹戌说:“楚国灭亡的开始,就在这里了。楚王一动就失去了两位将领,这样下去怎么能不亡国呢?《诗经》说:‘谁生出了祸端,至今还在作梗。’这说的就是楚王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注解

仲孙貜: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仲孙氏,名貜。

婼: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名婼。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大雩: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

杞伯郁釐:杞国的君主,名郁釐。

吴灭巢:吴国攻灭了巢国。

杞平公:杞国的君主,谥号平公。

召简公:召国的君主,谥号简公。

南宫嚚:南宫氏,名嚚,春秋时期的大夫。

甘桓公:甘国的君主,谥号桓公。

王子朝:周王室的王子,名朝。

刘子:刘国的君主。

苌弘:春秋时期的大夫,名苌弘。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政著称。

晋士弥牟:晋国的大夫,名弥牟。

叔孙:叔孙氏,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梁其踁:叔孙氏的家臣,名梁其踁。

士伯:晋国的大夫,名士伯。

梓慎:春秋时期的占卜师,名梓慎。

昭子:春秋时期的大夫,名昭子。

郑伯:郑国的君主。

子大叔:郑国的大夫,名子大叔。

范献子:晋国的大夫,名范献子。

宣子:晋国的大夫,名宣子。

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王子朝将成周的宝珪投入河中,以求神灵的庇佑。

楚子:楚国的君主。

沈尹戌:楚国的大夫,名沈尹戌。

胥犴:越国的大夫,名胥犴。

越公子仓:越国的公子,名仓。

寿梦:越国的大夫,名寿梦。

圉阳:地名,位于楚国境内。

郢:楚国的都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这段文字选自《春秋》中的一段记载,主要记录了鲁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和祭祀活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各国之间的联盟、战争、外交活动频繁,体现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同时,文中提到的日食、大雩等自然现象和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著称,这段文字也不例外。作者通过简短的句子,清晰地记录了各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体现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特点。例如,‘吴灭巢’仅用三个字,便概括了一场战争的结局,既简洁又富有深意。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外交策略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例如,文中提到的‘大雩’反映了古人在干旱时期通过祭祀求雨的习俗,而‘日有食之’则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关注和解释。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春秋》的‘褒贬’笔法。作者通过对事件的简洁记录,隐含着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例如,‘吴灭巢’一句,虽然没有直接评价吴国的行为,但通过‘灭’字的使用,暗示了吴国的侵略行为。这种‘寓褒贬于叙事’的写作手法,是《春秋》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其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和‘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也体现了《春秋》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的艺术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