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原文
渭水文王聘子牙
诗曰:
别却朝歌隐此间,喜观绿水遶青山。
‘黄庭’两卷消长昼,金鲤三条了笑颜。
柳内莺声来呖呖,岸傍溜响听潺潺。
满天华露开祥瑞,赢得文王仙驾扳。
话说武吉来到溪边,见子牙独坐垂杨之下,将渔竿飘浮绿波之上,自己作歌取乐。
武吉走至子牙之后,款款叫曰:‘姜老爷!’
子牙回首,看见武吉,子牙曰:‘你是那一日在此的樵夫。’
武吉答曰:‘正是。’
子牙道:‘你那一日可曾打死人么?’
武吉慌忙跪泣告曰:‘小人乃山中蠢子,执斧愚夫,那知深奥。肉眼凡胎,不识老爷高明隐达之士。前日一语,冒犯尊颜。老爷乃大人之辈,不是我等小人,望姜老爷切勿记怀,大开仁慈,广施恻隐,只当普济群生!那日别了老爷,行至南门,正遇文王驾至,挑柴闪躲,不知塌了尖担,果然打死门军王相。此时文王定罪,理合抵命。小人因思老母无依,终久必成沟壑之鬼,蒙上大夫散宜生老爷为小人启奏文王,权放归豕,置办母事完备,不日去抵王相之命。以此思之,母子之命依旧不保。今日特来叩见姜老爷,万望怜救毫末余生,得全母子之命。小人结草衔环,犬马相报,决不敢有负大德!’
子牙曰:‘‘数定难移’。你打死了人,宜当偿命。我怎么救得你?’
武吉哀哭拜求曰:‘老爷恩施,昆虫草木,无处不发慈悲,倘救得母子之命,没齿难忘!’
子牙见武吉来意虔诚,亦且此人后必有贵,子牙曰:‘你要我救你,你拜吾为师,我方救你。’
武吉听言,随即下拜。
子牙曰:‘你既为吾弟子,我不得不救你。如今你速回到家,在你床前,随你多长,挖一坑堑,深四尺。你至黄昏时候,睡在坑内;叫你母亲于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或米也可,或饭也可,抓两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些乱草。睡过一夜起来,只管去做生意,再无事了。’
武吉听了,领师之命,回到家中,挖坑行事。
有诗为证,诗曰:
文王先天数,子牙善厌星。
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
磻溪生将相,周室产天丁。
大造原相定,须教数合冥。
话说武吉回到家中,满面喜容。
母说:‘我儿,你去求姜老爷,此事如何?’
武吉对母亲一一说了一遍。
母亲大喜,随命武吉挖坑点灯。
不题。
且说子牙三更时分,披发仗剑,踏罡布斗,搯诀结印,随与武吉厌星。
次早,武吉来见子牙,口称:‘师父’,下拜。
子牙曰:‘既拜吾为师,早晚听吾教训。打柴之事,非汝长策。早起挑柴货卖,到中时来讲谈兵法。方今纣王无道,天下反乱四百镇诸侯。’
武吉曰:‘老师父,反了那四百镇诸侯?’
子牙曰:‘反了东伯侯姜文焕,领兵四十万,大战游魂关;南伯侯鄂顺反了,领三十万人马,攻打三山关。我前日仰观天象,见西岐不久刀兵四起,杂乱发生。此是用武之秋,上心学艺,若能得功出仕,便是天子之臣,岂是打柴了事。古语有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是你拜我一场。’
武吉听了师父之言,早晚上心,不离子牙,精学武艺,讲习六韬。
不表。
话说散宜生一日想起武吉之事,一去半载不来。
宜生入内庭见文王,启奏曰:‘武吉打死王相,臣因见彼有老母在家,无人养侍,奏过主公,放武吉回家,办其母棺木日费之用即来;岂意彼竟欺灭国法,今经半载,不来领罪,此必狡猾之民。大王可演先天数以验真实。’
文王曰:‘善。’随取金钱,占演凶吉。
文王点首叹曰:‘武吉亦非猾民,因惧刑自投万丈深潭巳死。若论正法,亦非斗殴杀人,乃是误伤人民,罪不该死。彼反惧法身死,如武吉深为可悯!’叹息良久,君臣各退。
正是捻指光阴似箭,果然岁月如流。
文王一日与文武闲居无事,见春和景媚,柳舒花放,桃李争妍,韶光正茂。
文王曰:‘三春景色繁华,万物发舒,襟怀爽畅,孤同诸子、众卿,往南郊寻青踏翠,共乐山水之欢,以效寻芳之乐。’
散宜生前启曰:‘主公,昔日造灵台,夜兆飞熊,主西岐得栋梁之才,主君有贤辅之佐。况今春光晴爽,花柳争妍,一则围幸于南郊,二则访遗贤于山泽。臣等随使,南宫适、辛甲保驾,正尧舜与民同乐之意。’
文王大悦,随传旨:‘次早南郊围幸行乐。’
次日,南宫适领五百家将出南郊,布一围场,众武士披执,同文王出城,行至南郊,怎见得好春光景致:
和风飘动,百蕋争荣:桃红似火,柳嫩成金。
萌芽初出土,百草已排新,芳草绵绵铺锦绣,娇花袅袅斗春风。
林内清奇鸟韵,树外氤氲烟笼。
听黄鹂、杜宇唤春回,遍访游人行乐;絮飘花落,溶溶归棹,又添水面文章。
见几个牧童短笛骑牛背;见几个田下锄人运手忙;见几个摘桑拎着桑篮走;见几个采茶歌罢入茶筐。
一段青,一段红,春光富贵;一园花,一园柳,花柳争妍。
无限春光观不尽,溪边春水戏鸳鸯。
人人贪恋春三月,留恋春光却动心。
劝君休错三春景,一寸光阴一寸金。
话说文王同众文武出郊外行乐,共享三春之景。
行至一山,见有围场,布成罗网。
文王一见许多家将披坚执锐,手执扫杆钢叉,黄鹰猎犬,雄威万状。
怎见得:
烈烈旌旗似火,辉辉造盖遮天。
锦衣绣袄驾黄鹰,花帽征衣牵猎犬。
粉青毡笠,打洒朱缨。
粉青毡笠,一池荷叶舞清风;打洒朱缨,开放桃花浮水面。
只见:赶獐猎犬,钻天鹞子带红缨;捉兔黄鹰,拖帽金彪双凤翅。
黄鹰起去,空中咬坠玉天鹅;恶犬来时,就地拖番梅花鹿。
青锦白吉,锦豹花彪。
青锦白吉,遇长杆血溅满身红;锦豹花彪,逢利刃血淋出土赤。
野鸡着箭,穿住二翅怎能飞;鸬鹚遭叉,扑地翎毛难展挣。
大弓射去,青妆白鹿怎逃生;药箭来时,练雀班鸠难回避。
旌旗招展乱纵横,鼓响锣鸣声吶喊。
打围人个个心猛,与猎将各各欢欣。
登崖赛过搜山虎,跳涧犹如出海龙。
火炮钢叉连地滚,窝弓伏弩傍空行。
长天听有天鹅叫,开笼又放海东青。
话说文王见怎样个光景,忙问:“上大夫,此是一个围场,为何设于此山?”
宜生马上欠身答曰:“今日千岁游春行乐,共幸春光。南将军已设此围场,俟主公打猎行幸,以畅心情,亦不枉行乐一番,君臣共乐。”
文王听说,正色曰:“大夫之言差矣!昔伏羲黄帝不用茹毛,而称至圣。当时有首相名曰风后,进茹毛与伏羲;伏羲曰:‘此鲜食皆百兽之肉,吾人饥而食其肉,渴而饮其血,以之为滋养之道;不知吾欲其生,忍令彼死,此心何忍。朕今不食禽兽之肉,宁食百草之粟。各全生命以养天和,无伤无害,岂不为美。’伏羲居洪荒之世,无百谷之美,倘不茹毛鲜食;况如今五谷可以养生,肥甘足以悦口,孤与卿踏青行乐,以赏此韶华风景,今欲骋孤等之乐,追麋逐鹿,较强比胜;骋英雄于猎较之间,禽兽何辜,而遭此杀戮之惨!且当此之时,阳春乍启,正万物生育之时,而行此肃杀之政,此仁人所痛心者也。古人当生不翦,体天地好主之仁。孤与卿等何蹈此不仁之事哉。速命南宫适,将围场去了!”
众将传旨,文王曰:“孤与众卿,在马上欢饮行乐。”
观望来往士女纷纭,踏青紫陌,斗草芳丛,或携酒而乐溪边,或讴歌而行绿圃,君臣马上,忻然而叹曰:“正是君正臣贤,士民怡乐。”
宜生马上欠背答曰:“主公,西岐之地胜似尧天。”
君臣正迤逦行乐,只见那边一伙渔人作歌而来: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一举民安止。
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
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
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
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
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渔人歌罢,对散宜生曰:“此歌韵度清奇,其中必定有大贤隐于此地。”
文王命辛甲:“与孤把作歌贤人请来相见。”
辛甲领旨,将坐下马一磕,向前厉声言曰:“内中有贤人,请出来见吾千岁!”
那些渔人齐齐跪下,答曰:“吾等都是‘闲’人。”
辛甲曰:“你们为何都是贤人?”
渔人曰:“我等早晨出户捕鱼,这时节回来无事,故此我等俱是‘闲’人。”
不一时,文王马到。辛甲向前启曰:“此乃俱是渔人,非贤人也。”
文王曰:“孤听作歌,韵度清奇,内中定有大贤。”
众渔人曰:“此歌非小人所作。离此三十五里,有一磻溪,溪中有一老人,时常作此歌,我们耳边听的熟了,故此随口唱出此歌,实非小民所作。”
文王曰:“诸位请回。”
众渔人叩头去了。
文王马上想歌中之味,好个“洗耳不听亡国音。”
旁有大夫散宜生欠背言曰:“‘洗耳不听亡国音’者何也?”
昌曰:“大夫不知么?”
宜生曰:“臣愚不知深意。”
昌曰:“此一句乃尧王访舜天子故事。昔尧有德,乃生不肖之男;后尧王恐失民望,私行访察,欲要让位。
一日行至山僻幽静之乡,见一人倚溪临水,将一小瓢儿在水中转。
尧王问曰:‘公为何将此瓢在水中转?’
其人笑曰:‘吾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虀盐蔬食,怡乐林泉,以终天年,平生之愿足矣。’
尧王听罢大喜,‘此人眼空一世,亡富贵之荣,远是非之境,真乃仁杰也。孤将此帝位正该让他。’
王曰:‘贤者,吾非他人,朕乃帝尧。今见大贤有德,欲将天子之位让尔,可否?’
其人听罢,将小瓢拿起,一脚踏的粉碎,两只手掩住耳朵,飞跑跑至溪边洗耳。
正洗之间,又有一人牵一只牛来吃水。
其人曰:‘那君子,牛来吃水了。’
那人只管洗耳。
其人又曰:‘此耳有多少秽污,只管洗?’
那人洗完,方开口答曰:‘方才帝尧让位与我,把我双耳都污了,故此洗了一会,有误此牛吃水。’
其人听了,把牛牵至上流而饮,那人曰:‘为甚事便走?’
其人曰:‘水被你洗污了,如何又污吾牛口?’
当时高洁之士如此。
此一句乃是‘洗耳不闻亡国音’。
众官在马上俱听文王谈讲先朝兴废,后国遗踪。
君臣马上传杯共享,与民同乐。
见了些桃红李白,鸭绿鹅黄,莺声嘹呖,紫燕呢喃,风吹不管游人醉,独有三春景色新。
君臣正行,见一起樵夫作歌而来:
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世治有隆污。
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
君不见耕莘野夫,心乐尧舜与黎锄。
不遇成汤三使聘,怀抱经纶学左徒。
又不见一傅岩子,萧萧笠甘寒楚。
当年不入高宗梦,霖雨终身藏版土。
古来贤达辱而荣,岂特吾人终水浒。
且横牧笛歌清昼,慢叱黎牛耕白云。
王侯富贵斜晖下,仰天一笑俟明君。
文王同文武马上听得歌声甚是奇异,内中必有大贤。
命辛甲:“请贤者相见。”
辛甲领命,拍马前来,见一伙樵人,言曰:“你们内中可有贤者?请出来与吾大王相见。”
众人放下担儿,俱言:“内中并无贤者。”
不一时文王马至。
辛甲回复曰:“内无贤士。”
文王曰:“歌韵清奇,内中岂无贤士?”
中有一人曰:“此歌非吾所作。前边十里,地名磻溪,其中有一老叟,朝暮垂竿,小民等打柴回来,磻溪少歇,朝夕听唱此歌,众人听得熟了,故此随口唱出。不知大王驾临,有失回避,乃子民之罪也。”
王曰:“既无贤士,尔等暂退。”
众皆去了,文王在马上只管思念。
又行了一路,与文武把盏,兴不能尽。
春光明媚,花柳芳妍,红绿交加,妆点春色。
正行之间,只见一人挑着一担柴唱歌而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听得歌声,嗟叹曰:“奇哉!此中必有大贤。”
宜生在马上看那挑柴的好像猾民武吉。
宜生曰:“主公,方才作歌者像似打死王相的武吉。”
王曰:“大夫差矣!武吉已死万丈深潭之中。
前演先天,岂有武吉还在之理。”
宜生看的实了,随命辛免曰:“你是不是拿来。”
辛免走马向前。
武吉见是文王驾至,回避不及,把柴歇下,跪在尘埃。
辛免看时,果然是武吉。
辛免回见文王,启曰:“果是武吉。”
文王闻言,满面通红,见吉大声喝曰:“匹夫!怎敢欺孤太甚!”
随对宜生曰:“大夫,这等狡猾逆民,须当加等勘问。
杀伤人民,躲重投轻,罪与杀人等。
今非谓武吉逃躲,则先天数竟有差错,何以传世。”
武吉泣拜在地,奏曰:“吉乃守法奉公之民,不敢狂悖。
只因误伤人命,前去问一老叟。
离此间三里,地名磻溪,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叫小人拜他为师,传与小人:回家挖一坑,叫小人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草上用米一把撒在上面,睡到天明,只管打柴,再不妨事。
千岁爷,‘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
只见宜生马上欠身贺曰:“恭喜大王!武吉今言此人,道号飞熊,正应灵台之兆。
昔日商高宗夜梦飞熊而得傅说;今日大王梦飞熊,应得子牙。
今大王行乐,正应求贤。
望大王宣赦武吉无罪,令武吉往前林请贤士相见。”
武吉叩头,飞奔林中去了。
且说文王君臣将至林前,不敢惊动贤士,离数箭之地,文王下马,同宜生步行入林。
且说武吉赶进林来,不见师父,心下着慌;又见文王进林。
宜生问曰:“贤士在否?”
武吉答曰:“方才在此,这会不见了。”
文王曰:“贤士可有别居?”
武吉道:“前边有一草舍。”
武吉引文王驾至门首。
文王以手抚门,犹恐造次。
只见里面来一小童开门。
文王笑脸问曰:“老师在否?”
童曰:“不在了。同道友闲行。”
文王问曰:“甚时回来?”
童子答曰:“不定。或就来,或一二日,或三五,萍梗浮踪,逢山遇水,或师或友,便谈玄论道,故无定期。”
宜生在傍曰:“臣启主公:求贤聘杰,礼当虔诚。
今日来意未诚,宜其远避。
昔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须当沐裕斋戒,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
主公且暂请驾回。”
文王曰:“大夫之言是也。
命武吉随驾入朝。”
文王行至溪边,见光景稀奇,林木幽旷。
乃作诗曰:
“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
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又见绿阴之下,坐石之旁,鱼竿飘在水面,不见子牙,心中甚是悒怏。
复吟诗曰: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钓,
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文王犹留恋不舍,宜生复劝,文王方随众文武回朝。
抵暮,进西岐,俱到殿前,文王传旨,令百官:
俱不必各归府第,都在殿廷宿斋三日,同去迎请大贤。”
内有大将军南宫适进曰:“磻溪钩叟恐是虚名,大王未知真实,而以隆礼迎请,
倘言过其实,不过费主公一片真诚,竟为愚夫所弄。
依臣愚见,主公亦不必如此费心,待臣明日自去请来。
如果才副其名,主公再以隆礼加之未晚。
如果虚名,可叱而不用,又何必主公斋宿而后请见哉。”
宜生在旁厉声言曰:“将军!此事不是如此说!
方今天下荒荒,四海鼎沸,贤人君子多隐岩谷。
今飞熊应兆,上天垂象,特赐大贤助我皇基,是西岐之福泽也。
此时自当学古人求贤,破拘挛之习,岂得如近日欲贤人之自售哉。
将军切不可说如是之言,使诸臣懈怠!”
文王闻言大悦,曰:“大夫之言,正合孤意。”
于是百官俱在殿廷歇宿三日,然后聘请子牙。
后有诗曰:
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
周家从此皇基固,九五为尊八百年。
文王从散宜生之言,斋宿三日。
至第四日,沐浴整衣,极其精诚,文王端坐銮舆,扛抬聘礼。
文王摆列车马成行,前往磻溪,来迎子牙。
封武吉为武德将军。
笙簧满道,竟出西岐。
不知惊动多少人民,扶老携幼,来看迎贤。
但见:
旗分五采,戈戟锵锵。
笙簧拂道,犹如鹤泪鸾鸣;画鼓咚咚,一似雷声滚滚。
对子马人人喜悦,金吾士个个欢忻。
文在东,宽袍大袖;武在西,贯甲披坚。
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四贤佐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相随。
城内氤氲香满道,郭外瑞彩结成祥。
圣主降临西土地,不负五凤立岐山。
万民齐享升平日,宇宙雍熙八百年。
飞熊仁兆兴周室,感得文王聘大贤。
文王带领众文武出郭,径往磻溪而来。
行至三十五里,早至林下。
文王传旨:‘士卒暂在林外札住,不必声扬,恐惊动贤士。’
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得林来,只见子牙背坐溪边。
文王悄悄的行至跟前,立于子牙之后,子牙明知驾临。
故作歌曰:‘西风起兮自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为?五凤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子牙作歌毕。
文王曰:‘贤士快乐否?’
子牙回头,看见文王,忙弃竿一傍,俯伏叩地曰:‘子民不知驾临,有失迎候,望贤王恕尚之罪。’
文王忙扶住,拜言曰:‘久慕先生,前顾不虔;昌知不恭,今特斋戒,专诚拜谒。得睹先生尊颜,实昌之幸也。’
命宜生:‘扶贤士起。’
子牙躬身而立。
文王笑容携子牙至茅舍之中。
子牙再拜,文王同拜。
王曰:‘久仰高明,未得相见。今幸接丰标,祇聆教诲,昌实三生之幸矣。’
子牙拜而言曰:‘尚乃老朽非才,不堪顾问。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国,荷蒙贤王枉顾,实辱銮舆,有辜圣意。’
宜生在傍曰:‘先生不必过谦,吾君臣沐浴虔诚,特申微忱,专心聘请。今天下纷纷,定而又乱,当今天子,远贤近佞,荒淫酒色,残虐生民,诸侯变乱,民不聊生。吾主昼夜思维,不安枕席。久慕先生大德,侧隐溪岩,特具小聘,先生不弃,共佐明时,吾主幸甚,生民幸甚。甚日先生何苦隐胸中之奇谋,忍生民之涂炭;何不一展绪余,哀此茕独,出水火而置之升平。此先生覆载之德,不世之仁也。’
宜生将聘礼摆开。
子牙看了,速命童儿收讫。
宜生将銮舆推过,请子牙登舆。
子牙跪而告曰:‘老臣荷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銮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
文王曰:‘孤预先相设,特迓先生,必然乘坐,不负素心。’
子牙再三不敢,推阻数次,决不敢坐,宜生见子牙坚意不从,乃对文王曰:‘贤人既不乘舆,望主公从贤者之请。可将大王逍遥马请乘。主公乘舆。’
王曰:‘若是如此,有失孤数日之虔敬也。’
彼此又推让数番,文正乃乘舆,子牙乘马。
欢声载道,士马轩昂。
时值喜吉之辰,子牙来时,年已八十。
有诗叹曰:
渭水溪头一钓竿,霜皎皎两云皤。
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
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
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话说文王聘子牙,进了西岐,万民争看,无不忻悦。
子牙至朝门下马。
文王升殿,子牙朝贺毕,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偏殿设宴,百官相贺对饮。
其时君臣有辅,龙虎有依。
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
西岐起造相府。
此时有报传进五关。
汜水关守将韩荣具疏往朝歌,言姜尚相周。
不知子牙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译文
渭河的水文王聘请姜子牙。
诗云:告别了朝歌,隐居在这片地方,喜欢看绿水环绕着青山。阅读《黄庭》两卷消磨了白天,三条金鲤鱼的出现让我笑颜如花。柳树里传来黄莺的啾啾声,岸边流水潺潺的响声。满天华露预示着吉祥,赢得了文王神仙般的驾临。
话说武吉来到溪边,看到姜子牙独自坐在垂柳下,将鱼竿轻轻浮在绿波上,自己唱歌取乐。武吉走到子牙身后,缓缓地叫道:‘姜老爷!’子牙回头看到武吉,说:‘你是那天在这里的樵夫。’武吉回答:‘正是。’子牙问:‘你那天是不是打死了人?’武吉慌忙跪地哭泣着说:‘小人是个山里的笨蛋,拿着斧头愚蠢的人,哪里懂得这些深奥的道理。我是个凡人,不认识老爷您这样高明隐居的贤士。前天的话,冒犯了您的尊严。老爷您是大人物,不是我们这些小人物,希望姜老爷不要放在心上,大发慈悲,广泛施舍同情,就像普济众生一样!那天离开老爷后,走到南门,正遇到文王的车驾,我挑着柴草躲避,不知道压倒了尖担,果然打死了门军王相。现在文王要定罪,我理应抵命。我想着老母亲无人照顾,最终会变成沟壑中的鬼魂,承蒙上大夫散宜生老爷为我向文王求情,暂时放我回家照顾母亲,等事情办妥后,不久就去抵王相的命。这样想来,母子俩的命依旧不保。今天特地来拜见姜老爷,希望您能可怜我微小的生命,保全母子俩的性命。我愿意结草衔环,像犬马一样报答,决不敢辜负您的恩德!’子牙说:‘命运难移。’你打死了人,应该偿命。我怎么救得了你?”武吉哀求地说:‘老爷的恩德,昆虫草木,无处不在,如果救了母子俩的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子牙看到武吉诚意满满,又觉得他将来必有贵气,于是说:‘你要我救你,就必须拜我为师,我才能救你。’武吉听了,立刻跪拜。子牙说:‘你既然拜我为师,我就不得不救你。现在你快回家,在你床前,不管多长,挖一个四尺深的坑。你到黄昏时,睡在坑里;让你母亲在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或者撒米,或者撒饭,抓两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一些杂草。睡过一夜起来,就去做生意,再无其他事。’武吉听了师父的命令,回到家,挖坑并执行了。
有诗为证,诗云:文王先天数,子牙善厌星。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磻溪生将相,周室产天丁。大造原相定,须教数合冥。
话说武吉回到家,满脸喜悦。母亲问:‘儿子,你去求姜老爷,事情怎么样了?’武吉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非常高兴,随即命令武吉挖坑点灯。
且说子牙三更时分,披散着头发,手持宝剑,踏着罡步,掐诀结印,随后与武吉进行厌星仪式。第二天早上,武吉来见子牙,口称‘师父’,跪拜。子牙说:‘既然拜我为师,早晚要听从我的教诲。打柴的事情,不是你长久之计。早上挑柴卖,中午时来讲谈兵法。现在纣王无道,天下四百个镇诸侯都在反叛。’武吉问:‘老师父,那四百个镇诸侯都反叛了?’子牙说:‘东伯侯姜文焕领着四十万大军,在游魂关大战;南伯侯鄂顺领着三十万大军,攻打三山关。我前天观察天象,看到西岐不久将会有战乱,各种混乱将发生。这是用武的时候,用心学习技艺,如果能成功出仕,就能成为天子的臣子,哪里只是打柴这么简单。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也是你拜我一场的原因。’武吉听了师父的话,早晚都用心学习,不离不弃,精研武艺,学习六韬。
话说散宜生有一天想起了武吉的事情,过去半年都没有回来。宜生进入内廷见文王,启奏说:‘武吉打死了王相,我因为看到他家里有老母亲无人照顾,就向主公求情,放他回家照顾母亲,等事情办妥后回来;没想到他竟然违背国法,现在半年过去了,还不来领罪,这一定是狡猾的百姓。大王可以演算先天数来验证他的真实情况。’文王说:‘好。’于是取来金钱,进行演算。文王点头叹息说:‘武吉也不是狡猾的百姓,因为他害怕受刑,自己跳进了万丈深渊已经死了。如果按照法律,也不是斗殴杀人,而是误伤人民,罪不至死。他因为害怕法律而自杀,对武吉深表同情!’叹息良久,君臣各自退下。
正是掐指一算光阴似箭,果然岁月如梭。文王有一天与文武百官闲居无事,看到春光明媚,柳树舒展,桃花李花争艳,时光正好。文王说:‘三春景色繁华,万物生长,心胸舒畅,我和我的儿子们、众位大臣,一起去南郊踏青赏景,共享山水的乐趣,就像寻找春天的美景一样。’散宜生上前启奏说:‘主公,昔日建造灵台,夜晚出现飞熊的异象,预示着西岐将得到栋梁之才,主公将得到贤臣的辅佐。现在春光明媚,花柳争艳,一方面在南郊享乐,另一方面在山泽中寻找遗贤。我们跟随,南宫适、辛甲保护,这正是尧舜与民同乐的意思。’文王非常高兴,随即传旨:‘明天早上到南郊享乐。’第二天,南宫适领着五百名将领出南郊,布置了一个围场,众武士披甲执戈,与文王出城,行至南郊,只见春光景致:和风轻拂,百花争艳;桃花像火,柳树嫩黄。嫩芽刚出土,百草已经焕然一新,芳草连绵如锦绣,娇花轻盈斗春风。林中鸟鸣清奇,树外烟雾缭绕。听黄鹂、杜鹃呼唤春天归来,遍访游人行乐;柳絮飘落,船只归来,又增添了水面的美景。看到几个牧童吹着短笛骑在牛背上;看到几个田里的人忙碌地耕作;看到几个采桑的人提着桑篮走过;看到几个采茶的人唱着歌回到茶筐。一片青,一片红,春光富贵;一园花,一园柳,花柳争艳。无限春光看不尽,溪边春水戏鸳鸯。
人人贪恋春三月,留恋春光却动心。劝君不要错过三春景,一寸光阴一寸金。
话说文王和众文武百官出郊外享乐,共享三春之景。走到一座山,看到有一个围场,布置着罗网。文王一见许多家将全副武装,手持扫杆、钢叉,黄鹰猎犬,威风凛凛。怎么见得:
旗帜烈烈如同火焰,华美的车盖光辉照天。穿着锦绣衣服,骑着黄鹰,头戴花帽,身穿征衣,牵着猎犬。戴着粉青色的毡帽,挥洒着朱红色的缨穗。粉青毡帽下,一池荷叶随风起舞;挥洒朱缨,如同开放的桃花浮在水面。
只见:追逐野兽的猎犬,带着红缨的鹞子;捕捉兔子的黄鹰,拖着帽子,金色的翅膀如同凤凰。黄鹰飞起,空中咬住掉落的玉天鹅;凶猛的猎犬到来,在地上拖走梅花鹿。青色的锦绣,白色的吉祥,锦豹的花纹,金色的彪。
青色的锦绣,白色的吉祥,遇到长矛血溅满身红;锦豹的花纹,遇到利刃血淋出土赤。野鸡被箭射中,翅膀被穿住怎么能够飞;鸬鹚被叉叉中,扑在地上,羽毛难以挣扎。大弓射去,青色的白鹿怎么能够逃生;药箭射来,练雀和斑鸠难以躲避。
旌旗飘扬,锣鼓喧天,声声呐喊。打猎的人们个个心狠,与猎将们个个欢欣。登上山崖,像搜山虎一样敏捷,跳过山涧,像出海龙一样矫健。火炮和钢叉在地上滚动,窝弓和伏弩在空中飞行。长空中有天鹅的叫声,打开笼子又放出海东青。
文王看到这样的景象,急忙问:‘上大夫,这是一个围场,为什么设在这座山上?’宜生立刻欠身回答:‘今天陛下游春行乐,共享春光。南将军已经设了围场,等待陛下打猎行乐,以畅快心情,也不枉此行乐一番,君臣共享快乐。’文王听说后,严肃地说:‘大夫的话错了!以前伏羲黄帝不食肉,被称为至圣。当时有首相名叫风后,向伏羲进献食肉;伏羲说:‘这些鲜食都是百兽之肉,我们饿了吃它们的肉,渴了喝它们的血,以此作为滋养之道;不知道我们想要它们活着,却忍心让它们死去,这种心怎么能够忍受。我现在不吃禽兽的肉,宁愿吃百草的粟。各自保全生命以养天地之和,无伤无害,难道不美吗?’伏羲生活在洪荒时代,没有五谷的美味,如果不吃肉;何况现在五谷可以养生,肥美足以满足口腹之欲,我与你们踏青行乐,以赏这美好的风景,现在想要追求快乐,追逐麋鹿,比较胜负;在猎场中展现英雄,禽兽有什么罪过,却遭受这样的杀戮之苦!而且现在正是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的时候,却行此杀戮之政,这是仁人所痛心的。古人应当生而不杀,体现天地好主的仁慈。我与你们怎么能够做这样不仁的事情呢?快命南宫适,把围场撤了!’众将传达命令,文王说:‘我与你们,骑在马上欢饮行乐。’观望来往的士人和女子,踏青在紫陌上,斗草在芳草丛中,有的带着酒在溪边欢乐,有的唱歌在绿园中行走,君臣骑在马上,欣然叹息:‘正是君正臣贤,士民快乐。’宜生骑在马上欠身回答:‘主公,西岐之地胜过尧天。’君臣正愉快地游玩,只见那边一伙渔夫唱歌而来:
回忆成汤扫除夏桀的时候,十一征从葛开始。堂堂正正顺应天意,义一举使民众安定。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祝网恩波将要休息。挂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内部荒淫于色,外部荒废于禽兽,四海嘈杂,哀嚎声不断。我们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白天追逐洪涛唱歌,夜晚观察星斗垂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渔夫唱完歌后,对散宜生说:‘这首歌韵律清奇,其中必定有大贤人隐居在此地。’文王命令辛甲:‘与我请那位作歌的贤人相见。’辛甲领命,用马鞭敲了一下马,向前大声说:‘里面有贤人,请出来见我千岁!’那些渔夫齐齐跪下,回答说:‘我们都是‘闲’人。’辛甲说:‘你们为什么都是贤人?’渔夫说:‘我们早晨出门捕鱼,这时回来没事,所以我们都成了‘闲’人。’不多时,文王骑马到来。辛甲向前禀报:‘这些人都是渔夫,不是贤人。’文王说:‘我听歌,韵律清奇,其中必定有大贤人。’众渔夫说:‘这首歌不是我们这些小民所作。离这里三十五里,有一处磻溪,溪中有一位老人,经常作这首歌,我们耳朵里听惯了,所以随口唱出来,其实不是我们这些小民所作。’文王说:‘诸位请回。’众渔夫叩头离开了。
文王骑在马上思考歌中的意境,‘洗耳不听亡国音’真好。旁边的大夫散宜生欠身说:‘“洗耳不听亡国音”是什么意思?’昌说:‘大夫不知道吗?’宜生说:‘臣愚昧不知其深意。’昌说:‘这句话是尧王访求舜帝的故事。以前尧有德,却生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后来尧王担心失去民心,私下访察,想要让位。一天他行至一个偏僻幽静的地方,看见一个人靠在溪边,将一个小瓢在水中旋转。尧王问:“你为什么把瓢在水中旋转?”那个人笑着说:“我看破世情,看淡名利,丢弃了家产,抛弃了妻子,远离了爱欲是非之门,抛弃了红尘之路,隐居在深林,吃粗粮蔬菜,享受林泉之乐,以终此生,平生之愿就足够了。”尧王听后大喜,‘这个人看破了一切,远离了富贵的荣耀,远离了是非之地,真是个仁德之人。我应当把帝位传给他。’王说:“贤者,我不是别人,我是帝尧。现在看到你这样的大贤有德,想要把帝位传给你,可以吗?”那个人听后,拿起小瓢,一脚踩得粉碎,两只手捂住耳朵,飞快地跑到溪边洗耳。正在洗耳之间,又有一人牵一头牛来喝水。那个人说:“那位君子,牛来喝水了。”那个人只管洗耳。那个人又说:“你的耳朵有多少污秽,只管洗?”那个人洗完,才开口回答:“刚才帝尧要把帝位传给我,把我双耳都污染了,所以洗了一会儿,耽误了这头牛喝水。”那个人听了,把牛牵到上游去喝水,那个人说:“为什么走?那个人说:“水被你洗污了,怎么又污染了我的牛嘴?”当时的高洁之士就是这样。这句话就是‘洗耳不听亡国音’。”众官在马上都听文王讲述先朝兴衰,后国的遗迹。君臣骑在马上传杯共饮,与民同乐。看到了桃花的红色,白果的白色,鸭绿鹅黄,鸟鸣声清脆,紫燕低语,风吹得游人沉醉,只有春天的景色依旧新鲜。君臣正前行,见一起樵夫唱歌而来:
凤凰不是没有,麒麟也不是没有,只是叹惜世道有兴有衰。龙腾云起,虎生风,世人却慢悠悠地寻找贤人之路。你没看到那在田野耕作的农夫,心里却乐呵呵地想着尧舜时代,拿着犁锄。如果没有遇到成汤三次派人聘请,他怀抱着治理国家的经纶,成为了左辅之才。还有那一个在傅岩的隐士,萧萧的斗笠,甘愿在寒冷的楚国忍受。当年他没有进入高宗的梦中,像雨一样滋润的智慧终身埋没在泥土之中。自古以来,贤达之人受辱却最终荣耀,岂止是我们这些在水浒中的人。而且,在横牧吹着笛子唱歌,悠闲地驱赶着牛在白云中耕作。王侯贵族在斜阳下享受富贵,仰天一笑,等待明君的出现。
文王和文武大臣骑马听到的歌声非常奇特,其中必定有大贤人。文王命令辛甲:‘请贤者来见我。’辛甲领命,骑马前来,见到一群樵夫,问:‘你们中间有贤人吗?请出来与我国大王相见。’众人放下担子,都说:‘我们中间没有贤人。’不久,文王的马到了。辛甲回复说:‘没有贤士。’文王说:‘歌声清奇,你们中间难道没有贤士吗?’其中一个人说:‘这首歌不是我写的。前面十里地,地名磻溪,那里有一个老翁,早晚垂钓,我们这些打柴的回来,在磻溪休息,早晚听到他唱歌,大家都听熟了,所以随口唱出来。不知道大王驾临,有失回避,这是我们这些百姓的罪过。’文王说:‘既然没有贤士,你们暂时退下。’大家都离开了,文王在马上只是思考。
又走了一段路,文王与文武大臣举杯饮酒,兴致未尽。春光明媚,花柳繁茂,红绿相间,装点着春天的景色。
正在行走之间,只见一个人挑着一担柴唱歌走来:‘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文王听到歌声,叹息说:‘真奇妙!这里必定有大贤人。’宜生在马上看着挑柴的人,像极了武吉。宜生说:‘主公,刚才唱歌的人像是打死王相的武吉。’文王说:‘大夫错了!武吉已经死在万丈深潭之中。之前的先天之数,哪里有武吉还在的道理。’宜生看得很清楚,于是命令辛免:‘你去拿来。’辛免骑马向前。武吉看到是文王驾到,来不及回避,放下柴,跪在地上。辛免看时,果然是武吉。辛免回见文王,禀报说:‘果然是武吉。’文王听说后,满脸通红,大声对武吉说:‘匹夫!怎敢如此欺我太甚!’随后对宜生说:‘大夫,这样的狡猾逆民,应该严加审问。伤害人民,逃避重罪,罪行与杀人相当。现在不是武吉逃避,而是先天之数有误,怎么能够传世。’武吉跪地哭泣,禀报说:‘我武吉是守法奉公的百姓,不敢狂妄悖逆。只是因为误伤人命,前去请教一位老翁。离这里三里,地名磻溪,这位老翁是东海许州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他让我拜他为师,传授我:回家挖一个坑,让我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草上撒一把米,睡到天明,再打柴,就没事了。千岁爷,‘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只见宜生在马上欠身祝贺说:‘恭喜大王!武吉所说的这个人,道号飞熊,正是灵台之兆。昔日商高宗夜梦飞熊而得到傅说;今天大王梦飞熊,应该得到子牙。现在大王游乐,正是求贤的时候。希望大王赦免武吉无罪,让他去林中请贤士相见。’武吉叩头,飞奔进林中去了。
文王和他的大臣们即将到达林前,不敢惊动贤士,离林几箭之地,文王下马,与宜生步行入林。
武吉赶进林来,不见师父,心里很慌;又看到文王进林。宜生问:‘贤士在吗?’武吉回答:‘刚才在这里,这会儿不见了。’文王问:‘贤士有没有别的住处?’武吉说:‘前面有一间草屋。’武吉引着文王来到门口。文王用手抚摸着门,还担心太冒失。只见里面走出一个小童开门。文王笑着问:‘老师在吗?’童子说:‘不在了。和同道友闲逛。’文王问:‘什么时候回来?’童子回答:‘不定。可能就来,可能一两天,可能三五天,像浮萍一样漂泊,遇到山遇到水,就与师父或朋友谈论玄妙之道,所以没有固定的时间。’宜生在一旁说:‘臣启禀主公:求贤纳士,应当虔诚。今天来意不诚,所以他才避开了。从前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应当沐浴斋戒,选择吉日聘请,这才是敬贤的礼节。主公暂且回去。’文王说:‘大夫的话是对的。命令武吉随我回朝。’文王走到溪边,看到景色奇异,林木幽深。于是作诗说:‘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又看到绿荫下,坐在石头旁边,鱼竿飘在水面上,不见子牙,心中非常不快。又吟诗说:‘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钓,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文王仍然留恋不舍,宜生再次劝他,文王才随文武大臣回朝。
傍晚时分,进入西岐,都到殿前,文王传令,让百官:‘都不必各自回府,都在殿廷中住下,斋戒三天,一起去迎接大贤。’其中大将军南宫适进言说:‘磻溪的钓翁恐怕是虚名,大王不知道真实情况,却以隆重的礼节聘请,如果名声超过实际,不过是浪费大王一片真诚,竟然被愚夫所愚弄。依我之见,大王也不必如此费心,等我明天自己去请来。如果才能符合他的名声,大王再以隆重的礼节聘请也不晚。如果只是虚名,可以大声斥责而不用,又何必大王斋戒后请见呢。’宜生在一旁严厉地说:‘将军!事情不是这样的!现在天下动荡,四海沸腾,贤人君子多隐居山谷。现在飞熊应兆,上天降下大贤,特赐给大王帮助建立皇基,这是西岐的福分。现在应当学习古人求贤,打破拘泥的习俗,怎么能像最近那样等待贤人自己出现呢。将军绝不能说这样的话,让众臣懈怠!’文王听后非常高兴,说:‘大夫的话,正合我意。’于是百官都在殿廷中住下三天,然后聘请子牙。
后来有诗说: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周家从此皇基固,九五为尊八百年。
文王听从散宜生的建议,斋戒并住宿了三天。到了第四天,他沐浴更衣,非常虔诚,文王端正地坐在銮舆中,手持聘礼。文王排列车马,前往磻溪,去迎接子牙。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一路上笙管声声,热闹非凡,竟然出了西岐。不知道惊动了多少人民,扶老携幼,都来看热闹迎接贤人。
只见:旗帜分作五种颜色,戈戟铿锵作响。笙管的声音拂过道路,就像鹤鸣鸾啼;画鼓的声音咚咚作响,就像雷声滚滚。迎接子牙的马匹人人欢喜,宫廷卫士个个欢欣。文官在东边,穿着宽大的袍子;武将在西边,身披铠甲。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四位贤臣辅佐君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位俊才相随。城内香气弥漫,城外祥云结成瑞兆。圣明的君主降临西岐,不负五凤立岐山的预言。万民共享太平盛世,宇宙间和睦安康八百年。飞熊的仁兆兴起周室,感得文王聘请大贤。
文王带领众文武官员出城,直接前往磻溪。走到三十五里处,已到了林子下。文王传令:‘士兵们暂且在林外扎营,不要喧哗,以免惊动贤士。’文王下马,和散宜生一起步行,进入林中,只见子牙背对着溪边坐着。文王悄悄地走到他身边,站在子牙后面,子牙明知文王驾到。于是故意唱了一首歌:
‘西风起啊云自飞,岁月已暮啊将如何?五凤齐鸣啊真主现,垂竿钓鱼啊知我稀。’
子牙唱完歌后,文王问:‘贤士快乐吗?’子牙回头看见文王,急忙放下钓竿,跪在地上说:‘臣子不知道大王驾临,有失迎候,请大王宽恕我的罪过。’文王赶紧扶住他,拜说:‘久仰先生,以前未能真诚地拜访;现在得知不恭,特地斋戒,专诚拜访。能见到先生尊容,实是我之幸。’命令散宜生:‘扶起贤士。’子牙起身站立。文王笑着带着子牙来到茅屋中。子牙再次跪拜,文王也跪拜。王说:‘久仰先生高明,未能相见。今幸得见先生风采,得以聆听教诲,我真是三生有幸。’子牙跪拜说:‘我乃老朽,非才不足以辅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承蒙贤王屈尊,实感愧对龙驾,有负圣意。’散宜生在一旁说:‘先生不必过谦,我主臣沐浴虔诚,特此表达诚意,专心聘请。如今天下纷乱,定而又乱,当今天子远离贤臣亲近小人,荒淫酒色,残暴百姓,诸侯反叛,民不聊生。我主日夜思考,不安枕席。久慕先生大德,隐居溪岩,特备薄礼,先生若不嫌弃,共同辅佐明主,我主幸甚,百姓幸甚。先生为何苦藏胸中奇谋,忍看百姓受苦;为何不施展才华,拯救这些孤独无助的人,让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过上太平日子。这是先生的德行,无与伦比的仁慈。’散宜生将聘礼摆出来。子牙看了,立刻命童儿收好。散宜生将銮舆推过来,请子牙上轿。子牙跪地告辞:‘老臣承蒙大王厚恩,以礼相聘。感激之情非同小可,怎敢乘坐銮舆,逾越名分。这个断然不敢!’文王说:‘我事先安排好了,特意迎接先生,必然乘坐,不负素心。’子牙再三推辞,拒绝了几次,坚决不坐,散宜生见子牙坚决不从,就对文王说:‘贤人既然不乘坐銮舆,希望大王能听从贤人的请求。可以将大王逍遥马请来,大王乘坐銮舆。’文王说:‘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我这几天的虔诚了。’两人又推让了几次,文王最终还是乘坐了銮舆,子牙骑马。欢声载道,士气高昂。正值喜庆吉祥的日子,子牙来时,已经八十岁。有诗叹曰:
‘渭水溪头一钓竿,霜皎皎两云皤。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话说文王聘请子牙,进了西岐,万民争相观看,无不欢喜。子牙到朝门下马。文王登殿,子牙朝贺完毕,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偏殿设宴,百官相贺饮酒。那时君臣有辅,龙虎有依。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事事有条不紊,事事井然有序。西岐开始建造相府。这时有消息传来,五关传进。汜水关守将韩荣上疏到朝歌,报告姜尚相周。不知子牙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注解
渭水文王聘子牙:渭水,指古代渭河,此处可能指渭河流域。文王,即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聘子牙,指周文王聘请姜子牙(字子牙)为自己的辅佐,姜子牙后来成为周文王的重要谋士。
朝歌: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隐:隐居,指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黄庭:黄庭,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神秘空间,也是修炼的重要场所。
消长昼:消长,指时间的变化,昼,白天。消长昼即指时间流逝。
金鲤:金鲤,指金色的鲤鱼,此处可能比喻吉祥之物。
笑颜:笑颜,笑容,此处可能指心情愉悦。
柳内莺声:柳内,柳树之中;莺声,黄莺的鸣叫声。
岸傍溜响:岸傍,河岸旁边;溜响,水流的声音。
华露:华露,美丽的露水,此处可能比喻吉祥的征兆。
祥瑞:祥瑞,吉祥的征兆。
仙驾:仙驾,指神仙的车驾,此处可能指周文王的尊贵身份。
武吉: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后来成为文王的部下。
子牙:即姜子牙,周文王的贤臣,后被封为齐国君主。
渔竿:渔竿,钓鱼用的竹竿。
绿波:绿波,绿色的水波。
作歌取乐:作歌,创作歌曲;取乐,自娱自乐。
款款:缓慢的样子。
樵夫:砍柴的人,此处指樵夫唱歌的情景。
高明隐达之士:高明,聪明才智;隐达,隐居而不失才德。
冒犯尊颜:冒犯,得罪;尊颜,尊贵之人的面容。
仁慈:仁慈,仁爱慈悲。
恻隐:恻隐,同情心。
普济群生:普济,普遍救济;群生,众生。
散宜生:周文王的重要谋臣,以智谋著称。
启奏:向上级汇报。
放归豕:放归,释放;豕,猪,此处可能指放归山林。
置办:准备。
棺木:棺材,用于安葬死者的容器。
日费:日常费用。
抵命:以命抵命,即偿命。
沟壑之鬼:沟壑,山沟;鬼,死者的灵魂,此处指死去的人。
结草衔环:结草,编织草绳;衔环,口中含环,古代传说中报恩的典故。
犬马相报:犬马,忠诚的象征;相报,报答。
数定难移:数,命运;定,注定;难移,难以改变。
偿命:以命抵命。
没齿难忘:没齿,终身;难忘,永远不忘。
厌星:厌星,古代占卜术,通过观察星辰的位置来预测吉凶。
磻溪: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文王聘请姜子牙的地方。
帝廷:帝廷,帝王的宫殿。
大造:大造,伟大的创造。
相定:相,面相;定,注定。
冥:冥,命运。
南郊:南郊,城市南边的郊外。
围幸:围幸,围猎取乐。
寻青踏翠:寻青,寻找青翠的景色;踏翠,踏着绿色的草地。
山水之欢:山水之乐,指山水之间的乐趣。
寻芳之乐:寻芳,寻找花香;之乐,乐趣。
披坚执锐:披,穿着;坚,坚固的甲胄;执锐,手持武器。
扫杆钢叉:扫杆,扫帚;钢叉,金属制的叉子。
黄鹰猎犬:黄鹰,黄色的鹰;猎犬,用于狩猎的狗。
雄威万状:雄威,强大的气势;万状,形容各种样子。
旌旗:古代军队或官员出行时所用的旗帜,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造盖: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顶,此处指遮蔽天空的巨大建筑。
黄鹰:一种猛禽,常用于狩猎。
猎犬:用于狩猎的犬类,善于追踪和捕捉猎物。
粉青毡笠:用粉青色毡制成的帽子,常用于狩猎。
朱缨:红色丝线或绒线制成的装饰品,常用于装饰衣物。
荷叶:莲花的叶子,常用于比喻清雅。
桃花:一种美丽的花卉,常用于比喻美好。
赶獐:追逐獐子,獐子是一种小型野生动物。
钻天鹞子:一种善于高飞的鹞子,此处指其飞行高度。
拖帽金彪:一种头戴金帽、身披花彪的猎手。
青锦白吉:指用青色锦缎和白布制成的猎装。
锦豹花彪:指用锦缎制成的豹纹装饰。
血溅满身红:形容战斗中鲜血四溅的景象。
血淋出土赤:形容动物受伤后鲜血流淌。
野鸡:一种野生的鸟类。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练雀班鸠:指练习射箭的雀鸟和斑鸠。
旌旗招展: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
鼓响锣鸣:指战鼓和锣声响起,表示战斗或庆典的开始。
搜山虎:比喻行动迅速、勇猛。
出海龙:比喻跳跃能力极强。
火炮钢叉:指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火器和长矛。
窝弓伏弩:指设置在隐蔽处的弓弩。
海东青:一种产于东北的猛禽,常用于狩猎。
围场:古代帝王或贵族打猎的地方。
茹毛:指吃生肉。
风后:传说中的古代贤人,风后,象征风调雨顺。
洪荒:指天地初开、混沌未分的时期。
百谷:各种谷物。
南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南宫适:文王的大臣,南宫适,象征忠诚和智慧。
千岁:古代对皇帝或贵族的尊称。
春光:春天的美景。
麋鹿:一种大型野生动物。
肃杀:形容严厉、残酷。
天地好主:指具有仁慈之心的君主。
西岐: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
尧天:指尧帝治理下的理想国度。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象征着英雄人物。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葛:地名,成汤起兵的地方。
祝网: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悬肉为林:形容食物丰富。
鹿台: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
嘈嘈四海沸呻吟:形容天下大乱。
沧海客:指来自遥远之地的客人。
帝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尧王:对帝尧的尊称。
让位:古代君主将位让给他人。
帝位:皇帝的位子。
虀盐蔬食:指粗茶淡饭。
林泉:山林和泉水的意思,常用来形容隐居之地。
尧王访舜天子: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尧帝访求贤能之人。
洗耳不听亡国音:形容超脱世俗,不关心国家大事。
先朝兴废:指前朝的兴衰更迭。
后国遗踪:指前朝留下的痕迹。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和尊贵。
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象征着吉祥和瑞兆。
世治:指世间的治理状况,通常指社会秩序良好、政治清明。
隆污:隆指兴盛,污指衰败,形容世间的兴衰更替。
龙兴云出:龙兴云出,比喻英雄豪杰的崛起。
虎生风:虎生风,比喻威猛有力的气势。
寻贤路:寻找贤能的人才。
耕莘野夫:指在田野中耕作的普通百姓。
尧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君,尧和舜,象征着贤明的君主。
黎锄:黎民百姓,锄指农具,表示农耕生活。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和策略。
左徒:古代官名,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
傅岩子:指傅说,商朝的贤臣,传说中是商高宗的梦中人物。
高宗:商朝的君主,商汤之子,高宗,象征有远见卓识的君主。
霖雨:连绵不断的雨,比喻恩泽深厚。
版土:指土地,比喻国土。
贤达: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水浒:指水边,比喻隐居之地。
横牧:指放牧,比喻闲适的生活。
牧笛:牧羊人吹奏的笛子,代表田园生活。
清昼:晴朗的白天。
王侯:古代的贵族,指有封地的君主。
斜晖:夕阳的余晖。
俟:等待。
辛甲:文王的大臣,负责传达命令。
樵人:砍柴的人。
少歇:短暂休息。
回避:躲避,退避。
子民:指百姓。
先先天:指占卜,古代通过占卜预测吉凶。
猾民:狡猾的百姓。
王相:古代官名,指宰相。
先天数:占卜的结果,指天命。
蝼蚁:蚂蚁,比喻微小的生命。
灵台:古代占卜用的台子,也指天意。
傅说:商朝的贤臣,传说中是商高宗的梦中人物。
飞熊:姜子牙的道号,象征着他的智慧和力量。
灵台之兆:指天命所指示的征兆。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圣君,神农氏,象征农耕文明的始祖。
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圣君,轩辕黄帝,象征中华民族的始祖。
老彭:传说中的古代贤人,老彭,象征长寿和智慧。
伊尹:商朝的贤臣,伊尹,象征治国才能。
沐裕斋戒:沐浴更衣,进行斋戒,表示对贤人的尊敬。
隆礼:隆重的礼节。
鼎沸:形容混乱不安的状态。
岩谷:山岩和山谷,比喻隐居之地。
破拘挛之习:打破束缚和限制的习惯。
自售:自己推销自己。
八百年:周朝的统治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被誉为圣王,以仁德著称。
斋宿:斋戒住宿,指进行宗教或文化仪式前的净身、净心活动。
銮舆:古代帝王的马车,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聘礼:古代君主或贵族聘请贤士时,所赠送的礼物。
武德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笙簧:古代乐器,用于吹奏,声音清亮。
五采:五彩,指五种颜色,常用来比喻丰富多彩。
戈戟:古代兵器,戈是长柄短刃,戟是长柄分叉刃。
金吾士:古代宫廷卫士。
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周文王的四位贤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
伯达、伯适、叔夜、叔夏:四位才俊,辅佐姜子牙。
氤氲:形容香气浓郁。
瑞彩:吉祥的光彩,常用来比喻好事即将发生。
五凤: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指凤凰,常用来象征帝王的到来。
岐山: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文王的发祥地。
宇宙雍熙:形容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飞熊仁兆:指周文王梦见飞熊,预示着周朝的兴起。
逍遥马:古代名马,象征着尊贵和速度。
右灵台丞相: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政务。
相府:古代宰相的官邸,也是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
五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五个关卡。
汜水关: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周朝的军事要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评注
文王从散宜生之言,斋宿三日。至第四日,沐浴整衣,极其精诚,文王端坐銮舆,扛抬聘礼。
此段描写了文王对子牙的重视与尊敬。斋宿三日,体现了文王的虔诚与诚意,沐浴整衣则是对子牙的尊重。端坐銮舆,扛抬聘礼,显示出文王对子牙的极高礼遇,彰显了周文化的礼仪之邦形象。
文王摆列车马成行,前往磻溪,来迎子牙。封武吉为武德将军。
此句描绘了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迎接子牙的盛况,同时也暗示了文王对武吉的封赏,体现了周朝的用人之道,即不论文武,只要有才,就能得到重用。
笙簧满道,竟出西岐。不知惊动多少人民,扶老携幼,来看迎贤。
此句描绘了文王迎接子牙的盛大场面,笙簧之乐,彰显了周朝的繁荣昌盛。同时,民众的欢腾也反映了文王深得民心。
旗分五采,戈戟锵锵。笙簧拂道,犹如鹤泪鸾鸣;画鼓咚咚,一似雷声滚滚。
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文王迎接子牙的威武场面。五采旗分,戈戟锵锵,展现了周朝的军威;笙簧拂道,画鼓咚咚,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
文在东,宽袍大袖;武在西,贯甲披坚。
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文王与武吉的不同形象,体现了周朝文武分明的治国理念。
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四贤佐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等八俊相随。
此句列举了周朝的贤臣,展现了周朝人才济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城内氤氲香满道,郭外瑞彩结成祥。
此句描绘了周朝的繁荣景象,城内香满道,郭外瑞彩,体现了周朝的富饶与祥瑞。
圣主降临西土地,不负五凤立岐山。万民齐享升平日,宇宙雍熙八百年。
此句歌颂了文王治理国家的功绩,使万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飞熊仁兆兴周室,感得文王聘大贤。
此句通过飞熊的象征,暗示了文王得天命,得到贤臣辅佐,为周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王带领众文武出郭,径往磻溪而来。行至三十五里,早至林下。
此句描绘了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迎接子牙的过程,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重视。
文王传旨:“士卒暂在林外札住,不必声扬,恐惊动贤士。”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重,担心打扰到子牙,显示出文王的高尚品质。
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得林来,只见子牙背坐溪边。
此句通过文王下马步行,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文王对子牙的谦逊。
子牙明知驾临。故作歌曰:“西风起兮自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为?五凤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此句通过子牙作歌,表现了子牙的智慧与高洁,同时也体现了周朝的文治思想。
子牙作歌毕。文王曰:“贤士快乐否?”子牙回头,看见文王,忙弃竿一傍,俯伏叩地曰:“子民不知驾临,有失迎候,望贤王恕尚之罪。”
此句表现了子牙的谦逊与恭敬,同时也体现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文王忙扶住,拜言曰:“久慕先生,前顾不虔;昌知不恭,今特斋戒,专诚拜谒。得睹先生尊颜,实昌之幸也。”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敬与谦逊,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命宜生:“扶贤士起。”子牙躬身而立。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文王笑容携子牙至茅舍之中。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关心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仁政思想。
子牙再拜,文王同拜。
此句体现了文王与子牙的相互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王曰:“久仰高明,未得相见。今幸接丰标,祇聆教诲,昌实三生之幸矣。”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敬与谦逊,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子牙拜而言曰:“尚乃老朽非才,不堪顾问。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国,荷蒙贤王枉顾,实辱銮舆,有辜圣意。”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谦逊与自谦,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宜生在傍曰:“先生不必过谦,吾君臣沐浴虔诚,特申微忱,专心聘请。今天下纷纷,定而又乱,当今天子,远贤近佞,荒淫酒色,残虐生民,诸侯变乱,民不聊生。吾主昼夜思维,不安枕席。久慕先生大德,侧隐溪岩,特具小聘,先生不弃,共佐明时,吾主幸甚,生民幸甚。甚日先生何苦隐胸中之奇谋,忍生民之涂炭;何不一展绪余,哀此茕独,出水火而置之升平。此先生覆载之德,不世之仁也。”
此段体现了宜生的忠诚与对子牙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仁政思想。
宜生将聘礼摆开。子牙看了,速命童儿收讫。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清廉与自谦,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宜生将銮舆推过,请子牙登舆。
此句体现了宜生对子牙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子牙跪而告曰:“老臣荷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銮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谦逊与自谦,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文王曰:“孤预先相设,特迓先生,必然乘坐,不负素心。”
此句体现了文王对子牙的尊重与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子牙再三不敢,推阻数次,决不敢坐。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谦逊与自谦,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宜生见子牙坚意不从,乃对文王曰:“贤人既不乘舆,望主公从贤者之请。可将大王逍遥马请乘。主公乘舆。”
此句体现了宜生的忠诚与对子牙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王曰:“若是如此,有失孤数日之虔敬也。”彼此又推让数番,文正乃乘舆,子牙乘马。
此句体现了文王与子牙的相互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
欢声载道,士马轩昂。
此句描绘了文王与子牙的欢聚场面,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
时值喜吉之辰,子牙来时,年已八十。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高寿与长寿,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仁政思想。
有诗叹曰:“渭水溪头一钓竿,霜皎皎两云皤。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旧王冠。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此诗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子牙的高洁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周朝的繁荣昌盛。
话说文王聘子牙,进了西岐,万民争看,无不忻悦。
此句描绘了文王聘请子牙的盛况,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
子牙至朝门下马。文王升殿,子牙朝贺毕,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谢恩,偏殿设宴,百官相贺对饮。
此段体现了周朝的礼仪之邦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文王对子牙的尊重与信任。
其时君臣有辅,龙虎有依。
此句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君臣和睦,国家安定。
子牙治国有方,安民有法,件件有条,行行有款。
此句体现了子牙的治国才能,为周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西岐起造相府。
此句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国家安定。
此时有报传进五关。汜水关守将韩荣具疏往朝歌,言姜尚相周。
此句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国家安定。
不知子牙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此句为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体现了小说的叙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