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原文
周武王鹿台散财
诗曰:
纣王聚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桀时。
积粟已无千载计,盈财岂有百年期。
须知世运逢真主,却笑贪淫有阿痴。
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话说众诸侯俱上了九间殿,只见丹墀下大小将领、头目等众,跻跻跄跄,簇拥两傍。
子牙传令:“军士先救灭宫中火焰。”
武王对子牙曰:“纣王无道,残虐生灵,而六宫近在肘腋,其宫人、宦寺被害更惨,今军士救火,不无波及无辜;相父首先严禁,毋令复遭陷害也。”
子牙闻言,忙传令:“凡军士人等止许救火,毋得肆行暴虐,敢有违令妄取六宫中一物,妄杀一人者,斩首示众,决不姑息!汝宜悉知。”
只见众宫人、宦寺、侍卫、军官齐呼万岁。
武王在九间殿驻跸,与众诸侯看军士救火。
武王猛抬头,看见殿东边有黄邓邓二十根大铜柱摆列在傍,武王问曰:“此铜柱乃是何物?”
子牙曰:“此铜柱乃是纣王所造炮烙之刑。”
武王曰:“善哉!不但临刑者甚惨,只今日孤观之,不觉心胆皆裂。纣天子可谓残忍之甚!”
子牙引武王入后宫,至摘星楼下,见虿盆里面蛇蝎上下翻腾,白骨暴露,骷髅乱滚;又见酒池内阴风惨惨,肉林下冷露凄凄。
武王问曰:“此是何故?”
子牙曰:“此是纣王所制虿盆,杀害宫人者;左右正是肉林、酒池。”
武王曰:“伤哉!纣天子何无仁心一至此也!”
不胜伤感,乃作诗以纪之,诗言:
“成汤祝网德声扬,放桀南巢正大纲。
六百年来风气薄,谁知惨恶丧疆场!”
又伤炮烙之刑,作诗以纪之,诗言:
“苦陷忠良性独偏,肆行炮烙悦婵娟。
遗魄常傍黄金柱,楼下焚烧业报牵。”
话说武王来至摘星楼,见余火尚存,烟焰未绝,烧得七狼八狈,也有无辜宫人遭在此劫,尚有余骸未尽,臭秽难闻。
武王更觉心中不忍,忙吩咐军士:“快将这些遗骸检出去埋葬,无令暴露。”
因谓子牙曰:“但不知纣王骸骨焚于何所?当另为检出,以礼安葬,不可使其暴露于天地;你我为人臣者,此心何安!”
子牙对曰:“纣王无道,人神共愤,今日自焚,实所以报之也。今大王以礼葬之,诚大王之仁耳。”
子牙吩咐军士:“检点遗骸,毋使混杂;须寻纣王骸骨,具衣衾棺椁,以天子之礼葬之。”
后人有诗叹成汤王业如斯而尽:
天丧成汤业,敌兵尽倒戈。
积山尸遍野,漂杵血流河。
尽去烦苛法,方兴时雨歌。
太平今日定,衽席乐天和。
话说子牙令军士寻纣王遗骸,以礼安葬,不表。
且说众诸侯同武王往鹿台而来。
上了台时,见阁耸云端,楼飞霄汉,亭台迭迭,殿宇巍峨,雕栏玉饰,梁栋金装;
又只见明珠异宝,珊瑚玉树,厢嵌成琼宫瑶室,堆砌就绣阁兰房,不时起万道霞光,顷刻有千条瑞彩,真所谓目眩心摇,神飞魄乱。
武王点首叹曰:‘纣天子这等奢靡,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安有不亡身丧国者也!’
子牙曰:‘古今之所以丧亡者,未有不从奢侈而败,故圣王再三叮咛垂戒者,‘宝已以德,毋宝珠玉’,良有以也。’
武王曰:‘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与闾阎百姓受纣王剥削之祸,荼毒之苦,征敛之烦,日坐水火之中,衽席不安,重足而立,今不若将鹿台聚积之货财,给散与诸侯、百姓,将巨桥聚敛之稻粟,赈济与饥民,使万民昭苏,享一日安康之福耳。’
子牙曰:‘大王兴言及此,真社稷生民之福也!宜速行之。’
武王命左右去发财运粟,不表。
只见后宫擒纣王之子武庚至,子牙命:‘推来。’
众诸侯切齿。
少时,众将将武庚推至殿前,武庚跪下。
众诸侯齐曰:‘殷受不道,罪盈满贯,人神共怒,今日当斩首正罪,以泄天地之恨。’
子牙曰:‘众诸侯之言甚是。’
武王急止之曰:‘不可!纣王肆行不道,皆是群小、妖妇惑乱其心,与武庚何干?且纣王炮烙大臣,虽贤如比干、微子,皆不能匡救其君,又河况武庚一幼稚之子哉?今纣王已灭,与子何雠?且‘罪人不孥’,原是上天好生之德,孤愿与众位大王共体之,切不可枉行杀戮也。俟新君嗣位,封之以茅土,以存商祀,正所以报商之先王也。’
东伯侯姜文焕出而言曰:‘元帅在上:今大事俱定,当立新君以安天下诸侯、士民之心。况且天不可以无日,国不可以无君,天命有道,归于至仁,今武王仁德着于四海,天下归心,宜正天位,以安天下民心。况我等众诸侯入关,襄武王以伐无道,正为今日之大事也。望元帅一力担当,不可迟滞,有辜众人之心。’
众诸侯齐曰:‘姜君侯讲得有理,正合众人之意。’
子牙尚未及对,武王惶惧逊谢曰:‘孤位轻德薄,名誉未着,惟日兢兢,求为寡过以嗣先王之业而未遑,安敢妄觊大位哉!况天位惟艰,惟仁德者居之,乞众位贤侯共择一有德者以嗣大位,毋令有忝厥职,遗天下羞。孤与相父早归故土,以守臣节而已。’
傍有东伯侯厉声大言曰:‘大王此言差矣!天下之至德,孰有如大王者!今天下归周,已非一日,即黎民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谓大王能救民于水火也。且天下诸侯景从云集,随大王以伐无道,其爱戴之心,盖有自也。大王又何必固辞?望大王俯从众议,毋令众人失望耳。’
武王曰:‘发有何德,望贤侯无得执此成议,还当访询有众,以服天下之心。’
东伯侯姜文焕曰:‘昔帝尧以至德克相上帝,得膺大位;后生丹朱不肖,帝求人而逊位,群臣举舜。舜以重华之德,以继尧而有天下。后帝舜生子商均亦不肖,舜乃举天下而让之禹。禹生启贤明,能承继夏命,故相继而传十七世。至桀无道而失夏政,成汤以至德放桀于南巢,伐夏而有天下。传二十六世至纣,大肆无道,恶贯罪盈。大王以至德与众诸侯恭行天之讨,今大事已定,克承大宝,非大王而谁?大王又何必固逊哉!’
武王曰:‘孤安敢方禹汤之贤哲也。’
姜文焕曰:‘大王不事干戈,以仁义教率天下,化行俗美,三分天下有其二;故凤鸣于岐山,万民而乐业。天人相应,理不可诬。大王之政德,与二君何多让哉!’
武王曰:‘姜君侯素有才德,当为天下之主。’
忽听得两傍众诸候一齐上前,大呼曰:‘天下归心,已非一日,大王为何苦苦固辞?大拂众人之心矣!况吾等会盟此地,岂是一朝一夕之力,无非欲立大王,再见太平之日耳。今大王舍此不居,则天下诸侯瓦解,自此生乱,是使天下终无太平之日矣。’
子牙上前急止之曰:‘列位贤侯不必如此,我自有名正言顺之说。’
正是:
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
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固逊,俱纷然争辨不一,子牙乃上之,对武王曰:‘纣王祸乱天下,大王率诸侯明正其罪,天下无不悦服,大王礼当正位,号令天下。况当日凤鸣岐山,祥瑞现于周地,此上天垂应之兆,岂是偶然!今天下人心悦而归周,正是天下响应,时不可失。大王今日固辞,恐诸侯心冷,各散归国,涣无所统,各据其地,日生祸乱,甚非大王吊伐之意。深失民望,非所以爱之,实所以害之也。愿大王详察!’
武王曰:‘众人固是美爱,然孤之德薄,不足以胜此任,恐遗先王之羞耳。’
东伯侯姜文焕曰:‘大王不必辞逊,元帅自有主见。’
乃对子牙曰:‘请元帅速行,不得迟滞,恐人心解散。’
子牙急忙传令:‘命画图样造台,作祝文昭告天地社稷,俟后有大贤,大王再让位未迟。’
众诸侯已知子牙之意,随声应诺。
傍有周公旦自去造台。
后人有诗诵之,诗曰:
朝歌城内筑禅台,万姓欢呼动八垓。
沴气已随余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
岐山鸣凤缠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
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说周公旦画了图样,于天地坛前造一座台。
台高三层,按三才之象,分八卦之形。
正中设“皇天后土之位”;傍立“山川社稷之神”;左右有“十二元神”旗唬,按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于其地;前后有“十干”旗号,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立于本位;坛上有“四季正神方位”;春日太昊,夏日炎帝,秋日少昊,冬日颛顼;中有黄帝轩辕;坛上罗列笾、豆、簠、簋、金爵、玉斝,陈设祭前,并生蒭炙脯,列于几席,鲜、酱、鱼、肉设于案桌,无不齐备。
只见香烧宝鼎,花插金瓶,子牙方请武王上坛。
武王再三谦让,然后登坛。
八百诸侯齐立于两傍,周公旦高捧祝文,上台开读,祝文曰: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昧爽三日,西伯侯西岐武姬发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祇曰:呜呼!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殷受弗克上天,自绝于命。臣发承祖宗累治之仁,列圣相沿之德,予小子曷敢有越厥志,恭天承命,底商之罪,大正于商。惟尔神祇,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予小子方日夜祗惧,恐坠前烈,敬修未遑。无奈诸侯、军、民、耆老人等,疏请再三,众志诚难固违。俯从群议,爰考旧典,式诹吉日,祗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暨我文考,于是日受册、宝,嗣即大位。仰承中外靖恭之颂,天人协应之符,庆日月之照临,膺皇天之永命。尚望福我维新,永终不替,慰兆人胥戴之情,垂累业无疆之绪。神其鉴兹!伏惟尚飨。”
话说周公旦读罢祝文,焚了,祝告天地毕,只见香烟笼罩空中,瑞霭氤氲满地,其日天朗气清,惠风庆云,真是昌期应运,太平景象,自然迥别。
那朝歌百姓挤拥,遍地欢呼。
武王受了册、宝,即天子位,面南垂拱端坐。
乐奏三番,众诸侯出笏,山呼万岁。
拜贺毕,武王传旨,大赦天下。
众人簇拥武王下坛,来至殿廷,从新拜贺毕,武王传旨,命摆九龙饰席,大宴八百诸侯,君臣共乐。
众人酒过数巡,俱各欢畅,百官觉已深沉,各辞阙谢恩而散。
后人读史,见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君臣和乐,作诗以咏之,诗曰:
坛下香风绕圣王,军民嵩祝舞霓裳。
江山依旧承柴望,社稷重新乐裸将。
金阙晓临仙掌动,玉阶时听佩环忙。
熙熙皞皞清明世,万姓讴歌庆未央。
话说次日武王设朝,众诸侯朝贺毕,武王谓子牙曰:“殷纣因广施土木之功,竭天下之财,荒淫失政,故有此败。朕蒙众诸侯立之为君,朕欲将鹿台之货财给散与天下诸侯,颁赐各夷王衣袭之费,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命诸侯各引人马归国,以安享其土地。”
又将摘星楼殿阁尽行拆毁,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基,式商容之闾,放内宫之人,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大服。
武王在朝歌旬月,万民乐业,人物安阜,瑞草生,凤凰现,醴泉溢,甘露降,景星庆云,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景象。
有诗为证,诗曰:
八十公公杖策行,相逢欣笑话生平。
眼中不识干戈事,耳内稀闻战鼓声。
每见麒鳞鸾凤现,时听丝竹管弦鸣。
于今世上称宁宇,不似当年枕席惊。
话说武王为天子,天人感应,民安物阜,天降祥瑞,万民无不悦服。
只见天下诸侯俱辞朝,各归本国。
子牙入内庭见武王,王曰:“相父有何奏章?”
子牙奏曰:“方今天下已定,老臣启陛下,命官镇守朝歌。”
武王曰:“俱听相父。着用何官?”
子牙曰:“今武庚,陛下既待以不杀,使守本土,得存商祀,必用何人监守方可?”
武王曰:“俟明日临朝商议。”
子牙退朝,回相府。
只至次日,武王早朝,诸臣朝见毕,武王曰:“朕今封武庚世守本土,以存商祀,必使人监国;当用何人而后可?”
武王问罢,众臣共议:“非亲王不可。”
遂议管叔鲜、蔡叔度二王监国。
武王依允,随命二叔守此朝歌。
武王吩咐:“明日大驾归国。”
只见武王圣谕一出,朝歌军民暨耆老人等,俱谋议遮留圣驾。
不表。
话说武王次日,吩咐二叔监国,大贺随起行。
只见那些百姓,扶老挈幼,遮拜于道,大呼曰:“陛下救我等于水火之中,今一旦归国,是使万姓而无父母也。望陛下一视同仁,留居此地,我等百姓不胜庆幸。”
武王见百姓挽留,乃慰之曰:“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监守,如朕一样,必不令尔等失所也。尔等当奉公守法,自然安业,又何必朕在此,方能安阜也?”
百性挽留不住,放声大哭,震动天地。
武王亦觉凄然;复谓二弟管叔鲜、蔡叔度曰:“民乃国之根本,尔不可轻虐下民,当视之如子。若是不体朕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国法在,必不能为亲者讳也。二弟共勉之!”
二叔受命。
武王即日发驾起程,往西岐前进。
百姓哭送一程,竟回朝歌。
不表。
话说武王离朝歌,一路行来,也非一日,不觉来至孟津。
思想昔日渡孟津时,白鱼跃舟,兵戈扰攘;今日又是一番光景,不胜嗟叹。
后人有诗咏之:
驾返西岐龙入海,与民欢忭乐尧年。
归牛桃圃开新运,牧马华山洗旧膻。
箕子囚中先解释,比干墓上有封笺。
孟津昔日曾流血,无怪周王念往贤。
话说武王同子牙渡了黄河,过渑池,出五关,子牙一路行来,忽然想起一班随行征伐阵亡的将官,心下不胜伤悼。
一日来至金鸡岭,兵过首阳山。只见大队方行,前面有二位道者阻住,对旗门官曰:‘与我请姜元帅答话。’左右报进中军,子牙忙出辕门观看,却是伯夷、叔齐。
子牙忙躬身问曰:‘二位贤侯见尚,有何见谕?’伯夷曰:‘姜元帅今日回兵,纣王致于何地?’子牙答曰:‘纣王无道,天下共弃之。吾兵进五关,只见天下诸侯已大会于孟津。至甲子日,受率其旅若林,罔敢敌于我师,前徒倒反戈攻于后,以北,至血流漂杵,纣王自焚,天下大定。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封比干之基,式商容之闾,诸侯无不悦服,尊武王为天子。今日之天下,非纣王之天下也。’
子牙歌罢,只见伯夷、叔齐仰面涕泣,大呼曰:‘伤哉!伤哉!以暴易暴兮,予意欲何为!’道罢,拂袖而回,竟入首阳山,作‘采薇’之诗,七日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后人有诗吊之,诗曰:‘昔阻周兵在首阳,忠心一点为成汤。三分已去犹啼血,万死无词立大纲。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还念旧君王。可怜耻食甘名节,万古常存日月光。’
话说子牙兵过首阳山,至燕山,一路上,周民箪食壶浆迎武王。
一日,兵至西岐山,忽有上大夫散宜生、黄滚前来接驾,领众官俱在道傍俯伏。
武王在车中见众弟与黄滚老将军后随孙儿黄天爵,武王曰:‘朕东征五载,今见卿等,不觉满腔凄惨,愁怀勃勃也。’
宜生近前启曰:‘陛下今登大位,天下太平,此不胜之喜。臣等得复睹天颜,正是龙虎重逢,再庆都喜起之风,陛下与万姓同乐太平,又何至凄惨不悦也!’
武王曰:‘朕因会诸侯而伐纣,东进五关,一路内损朕许多忠良,未得共享太平,先归泉壤;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没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胜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乐耳。’
散宜生启曰:‘以臣死忠,以子死孝,俱是报君父之洪恩,遗芳名于史册,自是美事。陛下爵禄其子孙,世受国恩,即所以报之也,又何必不乐哉?’
武王与众臣并辔而行。
西岐山至岐州只七十里,一路上,万民争看,无不欢悦。
武王銮驾簇拥,来至西岐城,笙簧嘹亮,香气氤氲。
武王至殿前下辇,入内庭,参见太姜,谒太姙,会太姬,设筵宴在显庆殿,大会文武。
正是:‘太平天子排佳宴,龙虎风云聚会时。’
话说武王宴赏百官,君臣欢饮,尽醉而散。
次日早朝,聚众文武参谒毕。
武王曰:‘有奏章出班见朕,无事早散。’言未毕,子牙出班奏曰:‘老臣奉天征讨,灭纣兴周,陛下大事已定;只有屡年阵亡人、仙,未受封职。老臣不日辞陛下,往昆仑山,见掌教师尊,请玉牒、金符,封赠众人,使他各安其位,不致他怅怅无依耳。’
武王曰:‘相父之言甚是。’言未毕,午门官启驾:‘外有商臣飞廉、恶来在午门候旨。’武王问子牙曰:‘今商臣至此见朕,意欲何为?’
子牙奏曰:‘飞廉、恶来,纣之佞臣。前破纣之时,二奸隐匿;今见天下太平,至此欲簧惑陛下,希图爵禄耳。此等奸佞,岂可一日容之于天地间哉,但老臣有用他之处,陛下可宣入殿廷,俟老臣吩咐他,自有道理。’
武王从其言,命:‘宣入殿前来。’左右将二臣引至丹墀,拜舞毕,口称:‘亡国臣飞廉、恶来愿陛下万岁!’
武王曰:‘二卿至此,有何所愿?’飞廉奏曰:‘纣王不听忠言,荒淫酒色,以至社稷倾覆。臣闻大王仁德着于四海,天下归心,真可驾尧轶舜,臣故不惮千里,求见陛下,愿效犬马。倘蒙收录,愿执鞭于左右,则臣之幸也。谨献玉符、金册,愿陛下容纳。’
子牙曰:‘二位大夫在纣俱有忠诚,奈纣王不察,致有败亡之祸。今既归周,是弃暗投明,愿陛下当用二位大夫,正所谓舍珷玞而用美玉也。’
武王听子牙之言,封飞廉、恶来为中大夫;二人谢恩。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贪望高官特地来,金符玉册献金阶。子牙早定防奸计,难免封神剑下灾。’
话说武王封了飞廉、恶来二人,子牙出朝,回相府,不表。
单说当年马氏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弃子牙而他适。
乃至今日,武王嗣位,天下归周,宇宙太平,即茅檐蔀屋,穷谷深山,凡有人烟聚集之处,无有不知武王伐纣,俱是相父姜子牙之功。
今日一统华夷,姜子牙出将入相,享人间无穷富贵,权牟人主,位极人臣,古今罕及,天下人无不赞叹:
‘当日子牙困穷之时,磻溪坐隐,此身已老于渔樵;执意八十岁方被文王聘请归国,今日做出这无大不大事业来。’
今日讲,明日讲,一日讲到这马氏耳朵里来。
马氏此时跟随了一个乡村田户之人。
其日闻得邻家一个老婆子对马氏曰:
‘昔日你当时嫁的那个姜某,如今做了多大事业,……’
如此长,如此短,说了一遍,说得那马氏满面通红,一腔热烘烘的起来,半目无语。
那老婆子又促了他两句,说道:
‘当日还是大娘子错了,若是当时随了姜某,今日也享这无穷富贵,却强如在这里守穷度日。这还是你命里没福!’
马氏越发心里如油煎火燎一般,追悔不及,越发怒恼。
当时马氏辞了老婆子,自家归来,坐在房里,越想越恨:
‘我当初如何看不上他!这双眼睛,还生在世上!’
自思:‘便活一百岁,也只是如此;天下岂有这等一个大贵人错过了,还有什么好处!’
又想:‘适才这个老婆子说是我没福,不觉羞惭,再有何颜立于人世!不如寻个自尽罢!’
乃大哭了一回。
心里又想:‘恐怕不是他。假如错听了,天下也有这个同名同姓的,却不是枉死了?’
自己又自解叹:‘且等到晚间,俟我这个丈夫来家,问他明白,再也未迟。’
那日天晚,只见那农夫张三老往城中卖菜来家,马氏接着,收拾了晚饭与丈夫吃了,因问曰:
‘如今姜子牙,闻说他出将入相,百般富贵,果然真么?’
张三老听说,忙陪笑脸答曰:
‘贤妻不问,我也不好说,果然是真的。前日姜丞相在朝歌,甚么样威仪!天下诸侯,俱各听命。我那时要与你说去见他一见,也讨个小小的富贵;我只怕他品位俱尊,恐惹出事来,故此一向不曾说得。今蒙娘子问及,只得说与你知道。如今迟了,姜丞相回国多时,只是当初在这里好的。’
马氏闻言,半日无语。
这张三老恐娘子着恼,又安慰了一回。
马氏假意劝丈夫睡了,自己收拾浑身干净,哭了数声,悬梁自缢而死。
──一魂往封神台去了。
及至张三老知觉,天已明了,马氏气绝,张三老只得买棺木埋葬。
不表。
后人有诗叹之:
‘痴死尚望享荣华,应悔当时一念差。三复垂思无计策,悬梁虽死愧黄沙。’
话说次日子牙入朝见武王,奏曰:
‘昔日老臣奉师命下山,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应运而兴,凡人、仙皆逢杀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无依,老臣特启陛下,给假往昆仑山见师尊,请玉符、金册,来封众神,早安其位,望陛下准老臣施行。’
武王曰:
‘相父劳苦多年,当享太平之福;但此事亦是不了之局,相父可速宜施行,不得久羁仙岛,令朕凝望眼耳。’
子牙曰:
‘老臣怎敢有辜圣恩而乐游林壑也!’
子牙忙辞武王,回相府,沐浴毕,驾土遁往昆仑山而来。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译文
周武王在鹿台散财
诗中说:
纣王搜刮民脂民膏,不相信当年放逐桀王时的情况。积累的粮食已经无法计算千年,积累的财富也不可能持续百年。
要知道世道遇到了真正的君主,却笑那些贪婪好色的人愚蠢无知。今天财富归还给民众,天意岂能容忍私心!
话说众诸侯都上了九间殿,只见丹墀下大小将领、头目等众多,拥挤在两旁。姜子牙下令:‘士兵们先救灭宫中的火焰。’武王对姜子牙说:‘纣王无道,残害百姓,而六宫近在咫尺,那些宫人和宦官遭受的苦难更为惨烈,现在士兵们救火,难免会波及无辜;相父你首先严格禁止,不要让他们再次遭受伤害。’姜子牙听后,急忙下令:‘所有士兵只许救火,不得肆意妄为,敢有违令私取六宫中任何物品,或杀害任何一人者,斩首示众,绝不姑息!你们都要明白。’只见众宫人、宦官、侍卫、军官齐声高呼万岁。武王在九间殿停留,与众诸侯观看士兵救火。武王突然抬头,看见殿东边有二十根黄灿灿的大铜柱排列在旁边,武王问:‘这些铜柱是什么东西?’姜子牙说:‘这些铜柱是纣王所造的炮烙之刑。’武王说:‘好啊!不仅受刑的人非常悲惨,就今天我看见的,都让我心惊胆战。纣天子可以说是残忍到了极点!’姜子牙带领武王进入后宫,到摘星楼下,看到虿盆里的蛇蝎上下翻腾,白骨暴露,骷髅乱滚;又看到酒池里阴风惨惨,肉林下冷露凄凄。武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姜子牙说:‘这是纣王制造的虿盆,用来杀害宫人的;旁边正是肉林和酒池。’武王说:‘多么悲惨啊!纣天子怎么会残忍到这种地步!’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作诗来记录此事,诗中说:
“成汤的德政声名远扬,放逐桀王到南巢正大纲。六百年来风气日益败坏,谁知道惨烈的恶行会丧失国土!
又对炮烙之刑感到悲痛,作诗来记录,诗中说:
“苦陷忠良的暴政独断,肆意使用炮烙之刑取悦美女。遗留下的魂魄常在黄金柱旁,楼下焚烧的业报相连。
话说武王来到摘星楼,看到余火仍在,烟焰未绝,烧得七零八落,也有一些无辜的宫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还有一些遗骸未掩埋,臭气熏天。武王更加不忍,急忙吩咐士兵:‘快把这些遗骸捡起来埋葬,不要让他们暴露在外。’他对姜子牙说:‘不知道纣王的遗骸烧在哪里?应该另外找出来,以礼安葬,不能让他们暴露在天地之间;我们作为臣子,这样的心情怎能安宁!’姜子牙回答说:‘纣王无道,人神共愤,今天自焚,实际上是在偿还他的罪孽。现在大王以礼安葬他,确实是大王仁德的体现。’姜子牙吩咐士兵:‘检查遗骸,不要混杂;必须找到纣王的遗骸,准备衣服、被褥、棺材,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他。’后来有人作诗叹成汤王业的衰落:
“天意使成汤的基业灭亡,敌军纷纷倒戈。堆积如山的尸体遍野,漂流的木棒血流成河。
“废除繁琐的法律,才迎来了及时雨般的歌声。太平盛世已经确定,人们安居乐业,享受天伦之乐。
话说姜子牙让士兵寻找纣王的遗骸,以礼安葬,此事不再赘述。
且说众诸侯一同武王前往鹿台。上了台后,只见楼阁高耸入云,楼台飞向天空,亭台层层叠叠,殿宇雄伟壮观,雕刻的栏杆和玉饰,梁栋上金色装饰;又看到许多珍珠异宝,珊瑚和玉石,镶嵌成美丽的宫殿和瑶室,堆砌成华丽的绣阁和兰房,不时散发出万道霞光,瞬间有千条瑞彩,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定。武王点头叹息说:‘纣天子如此奢侈,耗尽天下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怎么可能不身败名裂,国家灭亡呢!’子牙说:‘古今之所以灭亡,没有不是因为奢侈而败亡的,所以圣王多次告诫,‘用德行来珍惜,不要珍惜珠宝玉石’,确实有道理。’武王说:‘现在纣王已经灭亡,天下诸侯和百姓遭受纣王的剥削和苦难,征敛的烦恼,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卧床不安,小心翼翼地站立,现在不如将鹿台积累的财富分给诸侯和百姓,将巨桥收集的粮食救济给饥民,让万民恢复生机,享受一天的安宁之福。’子牙说:‘大王提到这些,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应该立即行动。’武王命令左右分发财富和粮食,此处不表。只见后宫抓到纣王之子武庚,子牙命令:‘带上来。’众诸侯咬牙切齿。过了一会儿,众将把武庚推到殿前,武庚跪下。众诸侯齐声说:‘殷受不仁,罪恶满盈,人神共愤,今天应该斩首正罪,以泄天地之恨。’子牙说:‘众诸侯的话很对。’武王急忙阻止说:‘不行!纣王的行为不仁,都是一些小人和妖妇迷惑他的心,与武庚有什么关系?而且纣王残酷地对待大臣,即使是像比干、微子这样贤能的人,都无法挽救他们的君主,何况武庚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呢?现在纣王已经灭亡,与子有什么仇恨?而且‘罪不连坐’,这是上天好生之德,我愿意与众位大王共同遵守,绝不可滥用杀戮。等到新君即位,封他土地,以保持商的祭祀,这正是为了报答商的先王。’东伯侯姜文焕出来说:‘元帅在上:现在大事已定,应该立新君以安定天下诸侯和百姓的心。而且天不能没有太阳,国家不能没有君主,天命有规律,归于至仁,现在武王仁德遍布四海,天下归心,应该正位,以安定天下民心。况且我们众诸侯入关,辅佐武王讨伐无道,正是为了今天的大事。希望元帅全力承担,不要拖延,不要辜负众人的心意。’众诸侯齐声说:‘姜君侯说得有理,正合我们的心意。’子牙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武王慌张地推辞说:‘我的地位和德行都很浅薄,名誉还没有建立,只是每天小心翼翼,力求不犯错误,继承先王的遗业还来不及,怎么敢奢望大位呢!况且天位很难,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居之,请众位贤侯共同选择一位有德行的人来继承大位,不要让职责受到羞辱,给天下带来羞耻。我与相父早日回到故土,以保持臣子的节操。’旁边有东伯侯厉声大言说:‘大王这话错了!天下至德,谁能比得上大王!现在天下归周,已经不止一天,百姓用食物和酒浆迎接大王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吗?那就是大王能救民于水火。而且天下诸侯纷纷归附,随大王讨伐无道,他们的爱戴之心,是有原因的。大王又何必坚持辞让呢?希望大王接受众人的建议,不要让众人失望。’武王说:‘我有什么德行,希望贤侯不要坚持这个决定,还应该询问众人,以使天下人心归服。’东伯侯姜文焕说:‘从前帝尧以至德相上帝,得以承受大位;后来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帝尧寻求人才而退位,群臣推举了舜。舜以重华之德,继承了尧而有天下。后来的帝舜生下商均也不成器,舜就把天下让给了禹。禹生下启,贤明能继承夏的命脉,所以相继传了十七世。到了桀无道而失去夏政,成汤以至德将桀放逐到南巢,讨伐夏而有天下。传了二十六世到纣,大肆无道,罪恶满盈。大王以至德与众诸侯恭行天命,现在大事已定,承继大宝,难道不是大王吗?大王又何必坚持辞让呢!’武王说:‘我怎么敢与禹汤相比呢。’姜文焕说:‘大王不事干戈,以仁义教化天下,风俗美好,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凤鸣岐山,万民乐业。天人相应,这个道理不可置疑。大王的政德,与那两位君主相比,又有什么不足呢!’武王说:‘姜君侯素有才德,应该成为天下的君主。’突然听得两旁众诸侯一齐上前,高呼说:‘天下归心,已经不止一天,大王为什么还要苦苦辞让?这太违背众人的心意了!况且我们在这里会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无非是想立大王,再见到太平的日子。现在大王放弃这个机会,那么天下诸侯就会瓦解,从此天下就会生乱,这样让天下永远没有太平的日子。’子牙上前急忙阻止说:‘各位贤侯不必这样,我自有名正言顺的说法。’正是:子牙一计成王业,致使诸侯拜圣君。话说众诸侯在九间殿,见武王坚持辞让,纷纷争论不休,子牙于是上前进言,对武王说:‘纣王祸乱天下,大王率领诸侯明正其罪,天下无不悦服,大王理应正位,号令天下。而且当日凤鸣岐山,祥瑞现于周地,这是上天垂示的征兆,岂是偶然!现在天下人心归附于周,正是天下响应,时机不可失。大王今日如果坚持辞让,恐怕诸侯的心会凉,各自散归本国,无法统一,各自占据土地,日生祸乱,这违背了大王讨伐的意思。深失民心,这不是爱护他们,实际上是害了他们。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武王说:‘众人固然是爱护我,但是我德行浅薄,不足以胜任这个重任,恐怕会辱没先王的遗德。’东伯侯姜文焕说:‘大王不必辞让,元帅自有主张。’于是对子牙说:‘请元帅迅速行动,不要拖延,恐怕人心会散。’子牙急忙下令:‘命令画图样建造台子,撰写祝文告祭天地社稷,等到以后有贤能的人,大王再让位也不迟。’众诸侯已经知道子牙的意思,随声答应。旁边有周公旦自行去建造台子。后来有人作诗颂扬此事,诗曰:‘朝歌城内筑禅台,万姓欢呼动八垓。沴气已随余焰尽,和风方向太阳来。岐山鸣凤缠祯瑞,殿陛赓歌进寿杯。四海雍熙从此盛,周家泰运又重开。’
周公旦画了图样,在天地坛前建造了一座台。台有三层高,按照三才的象征,分为八卦的形状。正中央设有‘皇天后土之位’;旁边立着‘山川社稷之神’;左右有‘十二元神’旗帜,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位置排列;前后有‘十干’旗帜,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位置站立;坛上有‘四季正神方位’,春天是太昊,夏天是炎帝,秋天是少昊,冬天是颛顼;中间是黄帝轩辕;坛上摆放着笾、豆、簠、簋、金爵、玉斝等祭品,摆放在祭坛前,并准备了新鲜的肉干,摆放在几案上,鲜、酱、鱼、肉都摆放在案桌上,一应俱全。只见香炉中香烟缭绕,花瓶中插满了花,子牙才请武王上坛。
武王再三推辞,然后登上坛。八百诸侯齐站在两旁,周公旦高高地捧着祝文,上台宣读,祝文说:
‘惟大周元年壬辰,越甲子早晨三天,西伯侯西岐武姬发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神祇说:唉!上天惠爱百姓,君王顺承天意。有殷受(指商纣王)不能承天命,自己断绝了命运。我姬发承继祖宗积累的仁德,历代圣贤相传的德行,我这个小子怎么敢有超越先志的想法,恭敬地顺承天命,完成商的罪责,大大纠正商的错误。你们这些神灵,能够完成你们的功勋,接受天命。我这个小子日夜战战兢兢,担心失去前人的光辉,兢兢业业地不敢懈怠。无奈诸侯、军队、百姓、老人等,一再请求,众人的诚意难以违背。我俯顺众议,参考旧典,选择吉日,向天、地、宗庙、社稷以及我的父亲,在这天接受册封、宝物,继承大位。仰承天下内外恭谨的颂扬,天人合一的符应,庆贺日月的光照,接受皇天的长久命脉。还望上天赐福给我,永远不变,慰藉天下百姓的拥戴之情,传承无尽的基业。希望神灵鉴察此事!愿你们享用。’
周公旦读完祝文,烧了,向天地祷告完毕,只见香烟笼罩空中,瑞气弥漫大地,那天天气晴朗,和风庆云,真是昌盛时期顺应天命,太平景象,自然与众不同。那朝歌的百姓拥挤在一起,到处欢呼。
武王接受了册封和宝物,即位为天子,面向南方端坐。音乐演奏了三次,众诸侯拿出笏板,高呼万岁。拜贺完毕,武王传旨,大赦天下。众人簇拥着武王下坛,来到殿堂,重新拜贺完毕,武王传旨,命令摆上九龙装饰的宴席,大宴八百诸侯,君臣共享欢乐。众人喝了几轮酒,都感到畅快,百官觉得时间已晚,纷纷辞别表示感谢而散去。
后人读史,见武王身穿戎装而拥有天下,君臣和乐,作诗来歌颂他,诗中说:
‘坛下香风环绕圣王,军民欢腾舞蹈霓裳。江山依旧承继先祖,社稷重新欢乐裸将。金阙清晨仙掌动,玉阶时听佩环忙。熙熙攘攘清明世界,万姓歌颂庆未央。’
话说次日武王设朝,众诸侯朝贺完毕,武王对子牙说:‘殷纣王因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耗尽了天下的财富,荒淫失政,所以有此败局。我承蒙众诸侯立我为君,我想将鹿台的财宝分给天下诸侯,颁发给各部落的王衣服的费用,列爵只有五等,分封土地只有三个,建立官员只选贤能,担任职务只选有才能的人,重视五教,重视饮食和祭祀,诚信明义,崇尚德行,报答功勋,命令诸侯各自带领人马回国,以安享他们的土地。’又将摘星楼殿阁全部拆毁,分发鹿台的财宝,发放巨桥的粮食,释放箕子的囚禁,封赏比干的基业,恢复商容的家园,释放内宫的人,大赦天下,万民悦服。于是停止战争,修文德,将马放养在华山的阳面,将牛放养在桃林的野外,以示天下大服。武王在朝歌住了十天后,万民安居乐业,人物安宁,祥草生长,凤凰出现,甘泉涌出,甘露降下,景星庆云,熙熙攘攘,真是太平景象。有诗为证,诗中说:
‘八十老翁拄杖行走,相逢欢笑声中谈生平。眼中不见战争之事,耳中很少听到战鼓声。常常看到麒麟凤凰出现,时常听到丝竹管弦的声音。如今世上称宁宇,不像当年枕席惊恐。’
话说武王成为天子,天人感应,民安物阜,天降祥瑞,万民无不悦服。只见天下诸侯都辞朝,各自回国。子牙进入内庭见武王,武王说:‘相父有什么奏章?’子牙奏说:‘如今天下已经安定,老臣启奏陛下,任命官员镇守朝歌。’武王说:‘都听相父的。派用哪个官员?’子牙说:‘如今武庚,陛下既然以不杀之恩待他,让他守在本土,以保留商的祭祀,必须用哪个人来监督才合适?’武王说:‘等明日上朝商议。’子牙退朝,回到相府。
直到次日,武王早朝,众臣朝见完毕,武王说:‘朕今天封武庚世守本土,以保留商的祭祀,必须派人监国;用什么人来监国才合适?’武王问完,众臣共同商议:‘非亲王不可。’于是商议管叔鲜、蔡叔度二王监国。武王同意,随即命令两位叔父守卫朝歌。武王吩咐:‘明日大驾回国。’只见武王一发布圣旨,朝歌的军民以及老人等都商议挽留圣驾。
话说武王次日,吩咐两位叔父监国,大宴宾客随后起程。只见那些百姓,扶老携幼,跪拜在道路上,大声呼喊:‘陛下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如今一旦回国,是让我们万姓失去父母啊。希望陛下能一视同仁,留居此地,我们这些百姓不胜庆幸。’武王看到百姓挽留,安慰他们说:‘如今朝歌朕已经命令两位叔父监守,就像朕一样,必不会让你们失去依靠。你们应当奉公守法,自然能够安居乐业,又何必朕在此,才能安居乐业呢?’百姓们挽留不住,放声大哭,震动天地。武王也感到凄然;又对两位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你们不可轻视百姓,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如果你们不体谅朕的意思,虐待百姓,朕自有国法在,决不会因为是亲人而宽容。’两位叔父接受命令。
武王当日就发驾起程,前往西岐。百姓哭送了一程,最后回到朝歌。不再详述。
话说武王离开朝歌,一路前行,非一日之功,不知不觉来到了孟津。想起昔日渡孟津时,白鱼跃上船,战乱纷扰;如今又是另一番景象,不禁感慨万分。后人有诗咏之:
‘驾返西岐龙入海,与民欢忭乐尧年。归牛桃圃开新运,牧马华山洗旧膻。箕子囚中先解释,比干墓上有封笺。孟津昔日曾流血,无怪周王念往贤。’
话说武王和子牙渡过黄河,经过渑池,出了五关,子牙一路走来,突然想起了那些随军征伐而阵亡的将领,心中感到非常悲痛。有一天,他们来到金鸡岭,兵过首阳山。只见大军正在行进,前面有两个道士挡住了去路,他们对旗门官说:‘请姜元帅出来回答我的话。’左右的人把这话报告给了中军,子牙急忙出门观看,原来是伯夷和叔齐。子牙忙行礼问道:‘两位贤侯现在有何指示?’伯夷说:‘姜元帅今天要回兵,纣王现在在哪里?’子牙回答:‘纣王无道,天下人都抛弃了他。我们的军队过了五关,只见天下诸侯已经在大会孟津。到了甲子日,纣王率领的军队像林一样密集,却不敢与我军对抗,前面的士兵反而掉转武器攻击后面的,一直向北,血流成河,纣王自焚,天下大定。我们的武王散尽了鹿台的财宝,发放了巨桥的粮食,封了比干的墓,恢复了商容的住宅,诸侯们无不高兴服从,尊称武王为天子。现在的天下,不再是纣王的天下了。’子牙说完,只见伯夷和叔齐仰面流泪,大声呼喊:‘多么悲哀啊!多么悲哀啊!用暴政代替暴政,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说完,他们拂袖而回,竟然进入了首阳山,写下了《采薇》这首诗,七天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后来有人写诗悼念他们,诗中说:‘以前在首阳山阻挡周兵,忠心一点为成汤。三分已去犹啼血,万死无词立大纲。水土不知新世界,江山还念旧君王。可怜耻食甘名节,万古常存日月光。’
话说子牙的军队过了首阳山,到了燕山,一路上,周民都拿着食物和酒浆迎接武王。有一天,军队到了西岐山,忽然有上大夫散宜生、黄滚前来迎接,带领众官员都在路边跪拜。武王在车上看到众兄弟和黄滚老将军,还有他的孙子黄天爵,武王说:‘我东征五载,今天见到你们,不禁感到满心的凄凉,心中充满了愁绪。’宜生上前启奏说:‘陛下现在登基,天下太平,这是极大的喜事。我们能够再次见到陛下,正是龙虎重逢,再庆都喜起的时候,陛下与万民共享太平,又怎么会感到凄凉不悦呢!’武王说:‘我因为会合诸侯而讨伐纣王,东进五关,一路上损失了我许多忠良,未能共享太平,他们先我而去;今天你们,老的、少的、存活的、已故的,都不一样,让我感到非常感慨,所以心情郁郁不乐。’宜生启奏说:‘以死报忠,以子报孝,都是报答君父的深恩,把美好的名声留在史册上,这是好事。陛下赏赐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恩惠,这就是报答他们了,又何必不高兴呢?’武王与众臣并排而行。从西岐山到岐州只有七十里,一路上,万民争相观看,无不欢欣。武王的銮驾被人群簇拥,来到西岐城,笙管乐声嘹亮,香气弥漫。武王下车,进入内庭,参见太姜,拜见太姙,会见了太姬,在显庆殿设宴款待,大会文武百官。正是:‘太平天子排佳宴,龙虎风云聚会时。’
话说武王宴请百官,君臣欢饮,尽兴而散。
次日早上,朝会结束后。武王说:‘有奏章的人出班来见我,没有事就早点散。’话还没说完,子牙出班上奏说:‘老臣奉命征讨,灭掉纣王,建立周朝,陛下的大事已经定局;只有那些多年阵亡的将领和仙人,还没有得到封赏。老臣不久将辞去陛下,前往昆仑山,见掌教师尊,请求玉牒、金符,封赠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不至于无所依托。’武王说:‘相父的话很对。’话还没说完,午门官报告说:‘外面有商朝的臣子飞廉、恶来在午门等候旨意。’武王问子牙说:‘现在商朝的臣子飞廉、恶来到这里见我,他们想做什么?’子牙上奏说:‘飞廉、恶来是纣王的奸臣。在攻破纣王的时候,这两个奸臣隐藏了起来;现在看到天下太平,他们到这里想迷惑陛下,希望得到爵位和禄位。这样的奸臣,怎么可以容忍他们留在天地间呢?但老臣有利用他们的地方,陛下可以宣召他们进入殿廷,等我吩咐他们,自然会有办法。’武王听从了子牙的建议,下令:‘宣召他们进殿。’左右的人将这两个臣子引到丹墀,他们跪拜舞蹈完毕,口称:‘亡国的臣子飞廉、恶来,愿陛下万岁!’武王说:‘二位大夫来到这里,有什么愿望?’飞廉上奏说:‘纣王不听忠言,沉溺于酒色,以至于国家覆灭。我听说大王仁德遍布四海,天下人都归心,真正可以超越尧舜,所以我不怕千里迢迢,来见陛下,愿意为您效犬马之劳。如果能够被您接纳,愿意在您的身边执鞭,那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谨献上玉符、金册,愿陛下收纳。’子牙说:‘二位大夫在纣王时都有忠诚,但是纣王没有明察,导致了败亡的灾祸。现在既然归顺了周朝,就是弃暗投明,愿陛下任用二位大夫,这正是所说的舍弃石头而使用美玉。’武王听从了子牙的话,封飞廉、恶来为中大夫;二人谢恩。
后人有诗叹之,诗中说:‘贪望高官特地来,金符玉册献金阶。子牙早定防奸计,难免封神剑下灾。’
话说武王封了飞廉、恶来二人,子牙出朝,回到相府,此事不表。
当年马氏嘲笑子牙不能成就大事,竟然抛弃子牙而另寻他人。到了现在,武王继承了王位,天下归顺于周朝,宇宙太平,即使是简陋的茅屋,偏远的山谷深山,只要有人的地方,没有人不知道武王伐纣,都认为是相父姜子牙的功劳。如今统一了华夏和夷狄,姜子牙既是将军又是宰相,享受着人间的无尽富贵,权势如同君主,地位达到了臣子的极致,古今罕见,天下的人无不赞叹:‘当日子牙贫困潦倒的时候,在磻溪隐居,这身体已经老去在渔樵之间;坚持到八十岁才被文王聘请回国,如今做出了这样的大事业。’今天说,明天说,一天天地说到马氏的耳朵里。马氏此时跟随了一个乡村的农夫。那天,听到邻家的一个老妇人告诉马氏说:‘当年你嫁的那个姜某,如今做了多大的事业……’如此长,如此短,说了一遍,说得那马氏满脸通红,满腔热情,半句话也说不出来。那老妇人又催促了她两句,说:‘当日还是大娘子错了,如果当时跟了姜某,如今也享受这无尽的富贵,比在这里守着贫穷的日子要好得多。这还是你命里没有福气!’马氏心里越发像油煎火烤一样,后悔不及,越发愤怒。当时马氏辞别了老妇人,自己回家,坐在房间里,越想越恨:‘我当初怎么就看不上他!这双眼睛,还生在世上!’自己想:‘即便活到一百岁,也只是这样;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大贵人错过了,还有什么好处!’又想:‘刚才这个老妇人说我没有福气,不觉羞愧,再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不如寻个自尽吧!’于是大哭了一场。心里又想:‘恐怕不是他。如果听错了,天下也有同名同姓的,岂不是白白死了?’自己又自我安慰:‘等到晚上,等我的丈夫回家,问他个明白,也还不算晚。’那天晚上,只见农夫张三老往城里卖菜回家,马氏迎接他,做好了晚饭让他吃了,趁机问他说:‘如今姜子牙,听说他出将入相,富贵无比,这是真的吗?’张三老听说,连忙陪笑回答:‘贤妻不问,我也不好说,确实是真的。前些日子姜丞相在朝歌,多么威风!天下诸侯都听从他的命令。我那时想带你去见见他,也讨个小小的富贵;只是怕他的地位太高,恐怕惹出麻烦,所以一直没说。现在蒙娘子提起,不得不告诉你。现在已经晚了,姜丞相回国已经很久了,只是当初在这里的时候好。’马氏听后,半天没有说话。张三老担心娘子生气,又安慰了她一番。马氏假装劝丈夫睡觉,自己收拾干净,哭了几声,上吊自缢而死。——一魂魄去了封神台。等到张三老发现的时候,天已经亮了,马氏已经断气,张三老只得买棺材安葬。这里不表。后来有人作诗叹道:痴心妄想着享受荣华,应该后悔当初的一念之差。反复沉思没有计策,上吊虽死也对不起黄沙。
话说第二天,姜子牙入朝见武王,上奏说:‘昔日老臣遵师命下山,帮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本是顺应天命而兴起,无论是人还是仙人都要经历劫难,之前在封神台上已经立下了“封神榜”。现在大事已经完成,人和仙人的魂魄无所依托,老臣特地启奏陛下,请求休假前往昆仑山见师父,取回玉符和金册,来封赏众神,安排他们的位置,希望陛下批准老臣的行动。’武王说:‘相父多年来劳苦功高,应当享受太平的福气;但这件事也是一件未了之事,相父可以尽快行动,不要长时间留在仙岛,让我牵挂。’子牙说:‘老臣怎么敢辜负圣上的恩宠而乐于山林之间呢!’子牙急忙辞别武王,回到相府,沐浴完毕,驾着土遁术前往昆仑山。不知后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注解
周武王:周武王,名姬发,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被誉为圣王。
鹿台散财:鹿台是商纣王所建的高台,散财指的是周武王攻入商朝后,将商纣王聚敛的财富分发给百姓。
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最终被武王所灭。
聚敛:聚敛指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即通过征税、搜刮等手段聚敛财富。
吸民脂:吸民脂比喻统治者剥削百姓,如同吸血鬼一样吸取百姓的财富。
放桀:放桀指的是商汤放逐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暴虐无道,商汤将其放逐,结束了夏朝。
积粟:积粟指的是积聚粮食,这里指商纣王积累的粮食。
世运:世运指的是时代的运势,即时代的兴衰变化。
真主:真主在这里指代正义的君主,即周武王。
阿痴:阿痴指的是愚蠢的人,这里指商纣王。
九间殿:九间殿是古代宫殿的一种,指规模宏大的宫殿。
丹墀:丹墀是宫殿前方的红色台阶,是古代宫殿建筑的组成部分。
子牙:指姜子牙,商末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道家代表人物,周文王、周武王的辅佐者。
炮烙之刑:炮烙之刑是商纣王发明的一种残酷的刑罚,用铜柱烫烙犯人。
摘星楼:摘星楼是古代宫殿中的建筑,这里指商纣王的后宫。
虿盆:虿盆是一种用来放置毒蛇的盆,这里指商纣王用来杀害宫人的地方。
酒池肉林:酒池肉林是商纣王所设的奢华场所,用酒池和肉林来享乐。
成汤:成汤,即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南巢:南巢是商汤放逐夏桀的地方。
祝网德声扬:祝网德声扬指的是商汤放桀后,其仁德之事传扬四方。
放桀南巢正大纲:放桀南巢正大纲指的是商汤放逐夏桀,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风气薄:风气薄指的是风气衰败,道德沦丧。
惨恶丧疆场:惨恶丧疆场指的是商纣王的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炮烙:炮烙是一种刑罚,用铜柱烫烙犯人。
苦陷忠良:苦陷忠良指的是商纣王对忠良的迫害。
遗魄:遗魄指的是亡魂,这里指被商纣王杀害的人的亡魂。
黄金柱:黄金柱指的是炮烙之刑中的铜柱。
业报:业报指的是因所作所为而得到的报应。
成汤王业:成汤王业指的是商汤建立的商朝基业。
敌兵尽倒戈:敌兵尽倒戈指的是商纣王的军队在周武王面前投降。
积山尸遍野:积山尸遍野形容战争造成的惨状。
漂杵血流河:漂杵血流河形容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伤亡。
烦苛法:烦苛法指的是商纣王实施的严苛法律。
时雨歌:时雨歌指的是赞美及时雨的歌曲,这里比喻政治清明。
衽席乐天和:衽席乐天和形容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诸侯:古代的诸侯国君主,此处指各国的君主。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鹿台:商朝宫殿之一,位于商都朝歌(今河南省安阳市),是纣王享乐的地方。
阁:高大的建筑物,常用于居住或藏书。
楼: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多用于居住或观赏。
亭台:小型的亭阁建筑,常用于休息或观赏。
殿宇:大型的宫殿建筑,常用于举行重要仪式或居住。
雕栏玉饰:指雕刻精美的栏杆和装饰,玉饰则是指用玉石装饰。
梁栋:房屋的梁和柱,此处指建筑物的结构。
金装:用金子装饰,形容富丽堂皇。
明珠异宝:指珍贵的宝石和稀有宝物。
珊瑚玉树:珊瑚和玉石装饰的树木,形容装饰华丽。
琼宫瑶室:指美玉装饰的宫殿和房间,形容豪华。
绣阁兰房:指绣花装饰的阁楼和兰花装饰的房间,形容精致。
霞光:彩云或日出日落时的光芒。
瑞彩:吉祥的云彩或光芒。
纣天子: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以暴虐奢侈著称。
奢侈:过度追求享受,浪费无度。
竭天下之财:用尽天下的财富。
安有不亡身丧国者也:怎么会有不失去生命和国家的呢?表示纣王的奢侈会导致国家灭亡。
古今之所以丧亡者:历史上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
圣王:古代圣明的君主。
宝已以德,毋宝珠玉:以德行为宝,不要以珠宝为宝。
宝珠玉:指珍贵的珠宝玉石。
鹿台聚积之货财:鹿台上的财富。
巨桥聚敛之稻粟:巨桥上的粮食。
赈济:救济,救助。
饥民:挨饿的百姓。
昭苏:恢复生机,苏醒。
衽席不安:卧不安席,形容心神不宁。
重足而立:形容恐惧得不敢迈步。
纣王之子武庚:商纣王的儿子武庚。
炮烙大臣:商纣王使用的一种残酷的刑罚,用烙铁烙烧大臣。
比干、微子:商朝的忠臣,因劝谏纣王而遭难。
罪人不孥:罪不连累无辜之人,表示不株连家人。
茅土:古代授予诸侯的封地,用茅草覆盖土地表示封赏。
商祀:商朝的祭祀活动。
东伯侯姜文焕:周朝的诸侯,东伯侯。
天命:古代认为的天意,天命所归。
至仁:极端的仁慈。
仁德:仁爱和德行。
岐山:位于陕西省的一座山,相传周文王曾在此得到祥瑞的兆头。
凤鸣岐山:指凤凰在岐山鸣叫,是吉祥的预兆。
祥瑞:吉祥的征兆。
殿陛:宫殿的台阶。
寿杯:祝寿用的酒杯。
雍熙:和谐安定的景象。
泰运:国家的繁荣昌盛时期。
周公旦:周公旦,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被尊称为‘周公’。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稳定了周朝的政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地坛:天地坛,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场所,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地的崇拜和敬畏。
三才:三才,指天、地、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代表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人的社会地位。
八卦: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符号系统,由八个基本图形组成,代表八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属性,是《易经》的基础。
皇天后土:皇天后土,古代神话中的四位神祇,分别代表天、地、土、水,是古代祭祀中非常重要的对象。
山川社稷之神:山川社稷之神,指山川之神和社稷之神,社稷是古代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根基和稳定。
十二元神:十二元神,指十二地支所对应的神灵,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和十二时辰。
十干: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年、月、日的一种符号系统。
太昊:太昊,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代表春季。
炎帝:炎帝,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代表夏季。
少昊:少昊,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代表秋季。
颛顼:颛顼,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代表冬季。
黄帝轩辕:黄帝轩辕,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代表中央位置。
笾、豆、簠、簋:笾、豆、簠、簋,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四种食器,分别用于盛放不同的食物。
金爵、玉斝:金爵、玉斝,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酒器,金爵为金属制成,玉斝为玉制成。
生蒭炙脯:生蒭炙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食物,生蒭指未煮熟的谷物,炙脯指烤肉。
几席:几席,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家具,几为小桌子,席为坐席。
案桌:案桌,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家具,用于放置食物。
香烧宝鼎:香烧宝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香炉,宝鼎为贵重的香炉。
金瓶:金瓶,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容器,用于插花。
大周元年:大周元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年份,即公元前1046年。
西伯侯西岐武姬发:西伯侯西岐武姬发,指周武王,西伯侯是周武王的封号,西岐是他的封地。
皇天后土神祇:皇天后土神祇,指天、地、土神。
殷受:殷受,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
列圣:列圣,指古代的圣贤,如尧、舜、禹等。
臣发:臣发,指周武王自称。
底商之罪:底商之罪,指推翻商朝的罪。
大正于商:大正于商,指对商朝进行大正义的整治。
克成厥勋:克成厥勋,指完成伟大的功业。
诞膺天命:诞膺天命,指接受天命。
予小子:予小子,指周武王自称。
底商:底商,指推翻商朝。
册、宝:册、宝,指象征君权的玉器和金器。
嗣即大位:嗣即大位,指继承君位。
靖恭:靖恭,指安定恭敬。
天人协应:天人协应,指天意与人意相合。
庆日月:庆日月,指庆祝日月的光辉。
皇天之永命:皇天之永命,指皇天的长久命运。
维新:维新,指革新、更新。
不替:不替,指不废弃、不改变。
兆人胥戴之情:兆人胥戴之情,指亿万人民所怀有的情感。
累业无疆之绪:累业无疆之绪,指连续不断的伟大事业。
焚祝文:焚祝文,指焚烧祝告的文告。
香烟笼罩:香烟笼罩,指香烟弥漫天空。
瑞霭氤氲:瑞霭氤氲,指吉祥的云雾弥漫。
昌期应运:昌期应运,指吉祥的时期与天命相合。
朝歌:朝歌,古代商朝的都城,后成为周朝的都城。
巨桥:商朝的粮仓,位于朝歌附近。
箕子:箕子,商朝的贵族,后成为周朝的臣子。
比干:商朝的忠臣,因劝谏纣王而被杀。
商容:商朝的贤臣,因忠言逆耳而被逐出朝。
内宫:内宫,古代帝王的宫中。
大赉:大赉,指大量赏赐。
偃武修文:偃武修文,指停止战争,发展文化。
华山:华山,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
桃林:桃林,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
箕子囚中:箕子囚中,指箕子在囚禁中。
比干墓上:比干墓上,指比干的坟墓。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津县,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龙入海:龙入海,比喻英雄豪杰归隐。
尧年:尧年,指尧帝的时期,象征太平盛世。
桃圃:桃圃,指种植桃树的园地。
华山之阳: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
箕子囚:箕子囚,指箕子被囚禁。
比干墓:比干墓,指比干的坟墓。
商容闾:商容闾,指商容的居所。
内宫人:内宫人,指宫中的女官。
四海:四海,指全国各个地方。
武庚:武庚,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儿子。
监国:监国,指代理国事。
管叔鲜:管叔鲜,周武王的弟弟。
蔡叔度:蔡叔度,周武王的弟弟。
大驾:大驾,指皇帝的车驾。
扶老挈幼:扶老挈幼,指搀扶老人,携带幼儿。
遮留圣驾:遮留圣驾,指拦阻皇帝的车驾,希望皇帝留下。
水火之中:水火之中,比喻极度危险或困苦的境地。
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指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分亲疏。
奉公守法:奉公守法,指遵守公义和法纪。
体朕意:体朕意,指理解皇帝的意图。
国法:国法,指国家的法律。
亲者讳:亲者讳,指对亲近的人避讳。
孟津昔日:孟津昔日,指过去的孟津。
枕席惊:枕席惊,指惊恐不安。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的母亲河,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渑池: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
五关:指古代军事防御中的五个关卡,此处比喻艰难险阻。
伯夷、叔齐:商末的两位贤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以忠节著称。
首阳山: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是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甲子日:古代历法中的一种纪日方法,甲子日是指六十甲子中的第一个日。
受:指商朝末年的暴君纣王。
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指武王灭商后,将纣王的财富和粮食分发给百姓。
封比干之基,式商容之闾:指武王封赏比干和商容的后人。
箪食壶浆:形容百姓对武王的欢迎和支持,箪食指食物,壶浆指饮料。
西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朝的发源地。
散宜生:周朝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黄滚:周朝的大夫,黄天爵的祖父。
黄天爵:黄滚的孙子,随祖父黄滚前来接驾。
东征五载:指武王东征纣王五年。
忠良:指忠诚良善的臣子。
泉壤:指坟墓,此处指忠良臣子的坟墓。
龙虎重逢,再庆都喜起之风:比喻武王与旧部重逢,共同庆祝胜利。
显庆殿:周朝宫殿之一,用于宴请群臣。
玉牒、金符:古代皇帝颁发的文书,用于封赏功臣。
掌教师尊:指昆仑山上的神仙,掌管封神之事。
飞廉、恶来:商朝的忠臣,后归顺周朝。
玉符、金册:指古代的符命和册封文书,用于封神和授予神位。
珷玞:古代的玉器,此处比喻恶人。
美玉:指好人,此处比喻飞廉和恶来。
封神:指武王封赏有功之臣,使其成为神。
剑下灾:指飞廉和恶来最终因罪被杀。
马氏:指文中提到的女性角色,她的丈夫曾因轻视姜子牙而错过机会。
周:指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
宇宙太平: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和动乱。
茅檐蔀屋:指简陋的房屋,形容贫穷。
穷谷深山:指偏僻的山谷和深山,形容人迹罕至的地方。
人烟聚集之处: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相父:古代对父亲的尊称,这里是对姜子牙的尊称。
姜子牙之功:指姜子牙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的功绩。
华夷:指中国及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
权牟人主:指权力之大,几乎与君主相当。
位极人臣:指官位达到了人臣的最高点。
古今罕及:指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地位。
磻溪坐隐:指姜子牙在磻溪隐居,不问世事。
渔樵:指捕鱼和砍柴,古代的贫苦生活。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奠基人,姜子牙的雇主。
乡村田户之人:指生活在乡村的普通农民。
老婆子:指年迈的妇女。
封神台:传说中姜子牙封神的地方。
杀劫:指生死轮回中的劫难。
封神榜:传说中姜子牙所立的记录被封之神的名册。
土遁:指通过法术或修炼达到的可以隐身或快速移动的能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故事,通过马氏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富贵荣华的追逐与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首句‘单说当年马氏笑子牙不能成其大事,竟弃子牙而他适’通过马氏对姜子牙的轻视,展现了人性中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忽视和对于现实利益的追求。
‘乃至今日,武王嗣位,天下归周,宇宙太平’这一句则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概述,武王的兴起与周朝的建立,成为了马氏悲剧的对比。
‘即茅檐蔀屋,穷谷深山,凡有人烟聚集之处,无有不知武王伐纣,俱是相父姜子牙之功’强调了姜子牙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于武王功业的贡献。
‘今日一统华夷,姜子牙出将入相,享人间无穷富贵,权牟人主,位极人臣,古今罕及’这一段通过对比,凸显了马氏当初的短视和姜子牙的成就。
‘天下人无不赞叹’表明了姜子牙的功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马氏则因自己的错误选择而懊悔。
‘当日子牙困穷之时,磻溪坐隐,此身已老于渔樵;执意八十岁方被文王聘请归国,今日做出这无大不大事业来’这一句通过姜子牙的生平,表达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应放弃追求和努力。
‘今日讲,明日讲,一日讲到这马氏耳朵里来’通过时间的流逝,强调了马氏内心的懊悔和痛苦。
‘马氏此时跟随了一个乡村田户之人’这一句则是对马氏现状的描述,与姜子牙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马氏越发心里如油煎火燎一般,追悔不及,越发怒恼’表现了马氏内心的挣扎和愤怒。
‘不如寻个自尽罢’这一句揭示了马氏对于生活的绝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
‘那老婆子说是我没福,不觉羞惭,再有何颜立于人世!’这一段表达了马氏对于命运的无奈和自我价值的怀疑。
‘那日天晚,只见那农夫张三老往城中卖菜来家’这一句则是对故事情节的过渡,引出了张三老这一角色。
‘马氏闻言,半日无语’表明了马氏在听到姜子牙的成就后的震惊和无言。
‘马氏假意劝丈夫睡了,自己收拾浑身干净,哭了数声,悬梁自缢而死’这一段描写了马氏最终的悲剧结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一魂往封神台去了’这一句是对马氏灵魂归宿的描述,也暗示了故事的主题。
‘话说次日子牙入朝见武王’这一句则是对故事情节的转折,引出了姜子牙的下一步行动。
‘子牙忙辞武王,回相府,沐浴毕,驾土遁往昆仑山而来’这一段则是对姜子牙后续行动的描述,也预示了故事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