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原文
摘星楼纣王自焚
诗曰:
纣王暴虐害黔黎,国事纷纷日夜迷。
良饮不知民血尽,荒淫那顾鬼神凄。
虿盆宫女真残贼,焚炙忠良类虎鲵。
报应昭昭须不爽,旗悬太白古今题。
话说杨戬正赶雉鸡精,见前面黄旛隐隐,宝盖飘扬,有数对女童分于左右,当中一位娘娘,跨青鸾而来,乃是女娲娘娘驾至。
怎见得,有诗为证:
一天瑞彩紫霞浮,香霭氤氲拥凤軥。
展翅鸾凰皆雅驯,飘飖童女自优游。
旛幢缭绕迎华盖,璎珞飞扬罩冕旒。
止为昌期逢泰运,故教仙圣至中州。
话说女娲娘娘跨青鸾而来,阻住三个妖怪之路。
三妖不敢前进,按落妖光,俯伏在地,口称:‘娘娘圣驾降临,小畜有失回避,望娘娘恕罪。小畜今被杨戬等追赶甚迫,求娘娘救命。’
女娲娘娘听罢,吩咐碧云童儿:‘将缚妖索把这三个业障锁了,交与杨戬,解往周营,与子牙发落。’童儿领命,将三妖缚定。
三妖泣而告曰:‘启娘娘得知:昔日是娘娘用招妖旛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的天下。小畜奉命,百事逢迎,去其左右,令彼将天下断送。今已垂亡,正欲覆娘娘钧旨,不期被杨戬等追袭,路遇娘娘圣驾,尚望娘娘救护,娘娘反将小畜缚去,见姜子牙发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望娘娘上裁!’
女娲娘娘曰:‘吾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
三妖俯伏,不敢声言。
只见杨戬同雷震子、韦护正望前追赶三妖,杨戬望见祥光,忙对雷震子、韦护曰:‘此位是女娲娘娘大驾降临,快上前参谒。’
雷震子听罢,三人向前,倒身下拜。
杨戬等曰:‘弟子不知圣驾降临,有失迎迓,望娘娘恕罪。’
女娲娘娘曰:‘杨戬,我与你将此三妖拿在此间,你可带往行营,与姜子牙正法施行。今日周室重兴,又是太平天下也。你三人去罢。’
杨戬等感谢娘娘,叩首而退,将妖解往周营。
后人有诗叹之:
三妖造恶万民殃,断送殷商至丧亡。
今日难逃天鉴报,轩辕巢穴枉思量。
话说杨戬等将三妖摔下云端,三人随收土遁,来至辕门。
那众军士见半空中吊下三个女人,后随着杨戬等三人,军士忙报人中军:‘启元帅:杨戬等令。’
子牙传令:‘令来。’
杨戬上帐见子牙,子牙曰:‘你拿的妖怪如何?’
杨戬曰:‘奉元帅将令,赶三妖于中途,幸逢女娲娘娘大发仁慈,赐缚妖绳,将三妖捉至辕门,请令施行。’
子牙传令:‘解进来。’帐下左右诸侯俱来观看怎样个妖精。
少时,杨戬解九头雉鸡精,雷震子解九尾狐狸精,韦护解玉石琵琶精同至帐下。
三妖跪于帐前。
子牙曰:‘你这三个业障,无端造恶,残害生灵,食人无厌,将成汤天下送得干干净净;虽然是天数,你岂可纵欲杀人,唆纣王造炮烙,惨杀忠谏,治虿盆荼毒宫人,造鹿台聚天下之财,为酒池、肉林,内宫丧命,甚至敲骨看髓,剖腹验胎;此等惨恶,罪不容诛,天地人神共怒,虽食肉寝皮,不足以尽厥辜!’
妲己俯伏哀泣告曰:‘妾身系冀州侯苏护之女,幼长深闺,鲜知世务,谬蒙天子宣诏,选择为妃。不意国母薨逝,天子强立为后。凡一应主持,皆操之于天子,政事俱掌握于大臣。妾不过一女流,惟知洒扫应对,整饰宫闱,侍奉巾栉而已;其它妾安能以自专也。纣王失政,虽文武百官不啻千百,皆不能厘正,又何况区区一女子能动其听也?今元帅德播天下,仁溢四方,纣王不日授首,纵杀妾一女流,亦无补于元帅。况古语云:‘罪人不孥。’恳祈元帅大开慈隐,怜妾身之无辜,赦归故国,得全残年,真元帅天地之仁,再生之德也。望元帅裁之!’
众诸侯听妲己一派言语,大是有理,皆有怜惜之心。
子牙笑曰:‘你说你是苏侯之女,将此一番巧言,迷惑众听,众诸侯岂知你是九尾狐狸在恩州驿迷死苏妲己,借窍成形,惑乱天子?其无端毒恶,皆是你造业。今已被擒,死且不足以尽其罪,尚假此巧语花言,希图漏网!’
命左右:‘推出辕门,斩首号令!’
妲己等三妖低头无语。
左右旗牌官簇拥出辕门来,后有雷震子、杨戬、韦护监斩。
只见三妖推至法场,雉鸡精垂头丧气,琵琶精默默无言,惟有这狐狸精乃是妲己,他就有许多娇痴,又连累了几个军士。
话说那妲己绑缚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钟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乃对那持刀军士曰:‘妾身系无辜受屈,望将军少缓须臾,胜造浮屠七级!’
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几个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
只见行刑令下:‘杨戬监斩九头雉鸡精;韦护监斩玉石琵琶精;雷震子监斩狐狸精。’
三人见行刑令下,喝令:‘军士动手!’
杨戬镇压住雉鸡精,韦谨镇压住琵琶精,一声吶喊,军士动手,将两个妖精斩了首级。
有一首诗单道琵琶精终不免一刀之厄,诗曰:
忆昔当年遇子牙,砚台击顶炼琵琶。
谁知三九重逢日,万死无生空自嗟。
话说三军动手,已将雉鸡精、琵琶精斩了首级,杨戬与韦护上帐报功。
只有雷震子监斩狐狸精,众军士被妲己迷惑,皆目瞪口呆,手软不能举刃。
雷震子发怒,喝令军士,只见个个如此,雷震子急得没奈何,只得来中军帐报知,请令定夺。
子牙见杨戬、韦护报功,令:‘拿出辕门号令。’惟有雷震子赤手来见。
子牙问曰:‘你监斩妲己,如何空身来见我?莫非这狐狸走了?’
雷震子曰:‘弟子奉令监斩妲己,孰意众军士被这妖狐迷惑,皆目瞪口呆,莫能动履。’
子牙怒曰:‘监斩无能,要你何用!’一声喝退。
雷震子羞惭满面,站立一傍。
子牙命:‘将行刑军士拿下,斩首示众。’复命杨戬、韦护监斩。
二人领命,另换了军士,再至辕门。
只见那妖妇依旧如前,一样软款,又把这些军士弄得东倒西歪,如痴如醉。
杨戬与韦护看见这等光景,二人商议曰:‘这毕竟是个多年狐狸,极善迷惑人,所以纣王被他缠缚得迷而忘返,又何况这些愚人哉!我与你快去禀明元帅,无令这些无辜军士死于非命也。’
杨戬道罢,二人齐至中军帐来,对子牙‘……如此如彼’说了一遍。
众诸侯俱各惊异。
子牙对众人曰:‘此妖乃千年老狐,受日精月华,偷采天地灵气,故此善能迷惑人,待吾自出营去,斩此恶怪。’
子牙道罢先行,众诸侯随后。
子牙同众诸侯门弟子出得辕门,见妲己绑缚在法场,果然千娇百媚,似玉如花,众军士如木雕泥塑。
子牙喝退众士卒,命左右排香案,焚香炉内,取出陆压所赐葫芦,放于案上,揭去盖,只见一道白光上升,现出一物,有眉,有眼,有翅,有足,在白光上旋转。
子牙打一躬:‘请宝贝转身!’那宝贝连转两三转,只见妲己头落在尘埃,血溅满地。
诸侯中尚有怜惜之者。
有诗为证,诗曰:‘妲己妖娆起众怜,临刑军士也情牵。桃花难写温柔态,芍药堪方窈窕妍。忆昔恩州能借窍,应知内关善周旋。从来娇媚归何处,化作南柯带血眠。’
话说子牙斩了妲己将首级号令辕门。
众诸侯等无不叹赏。
且说纣王在显庆殿恹恹独坐,有宫人左右纷纷如蚁,慌慌乱窜。
纣王问曰:‘尔等为何这样急遽?想是皇城破了么?’
傍一内臣跪下,泣而奏曰:‘三位娘娘,夜来二更时分不知何往,因此六宫无主,故此着忙。’
纣王听罢,忙叫内臣快快查:‘往那里去了!速速来报!’
有常侍打听,少时来报:‘启陛下:三位娘娘首级已号令于周营辕门。’
纣王大惊,忙随左右宦官,急上五凤楼观看,果是三后之首。
纣王看罢,不觉心酸,泪如雨下,乃作诗一首以吊之,诗曰:‘玉碎香消实可怜,娇容云鬓尽高悬。奇歌妙舞今何在,覆雨翻云竟枉然。凤枕已无藏玉日,鸳衾难再拂花眠。悠悠此恨情无极,日落沧桑又万年。’
话说纣王吟罢诗,自嗟自叹,不胜伤感。
只见周营中一声炮响,三军吶喊,齐欲攻城。
纣王看见,不觉大惊,知大势已去,非人力可挽,点头数点,长吁一声,竟下五凤楼,过九间殿,至显庆殿,过分宫楼,将至摘星楼来,忽然一阵旋窝风,就地滚来,将纣王罩住。
怎见得怪风一阵,透胆生寒,有诗为证,诗曰:‘萧萧飒飒摄离魂,透骨侵肌气若吞。撮起沉冤悲往事,追随枉死泣新猿。催花须借吹嘘力,助雨敲残次第先。止为纣王惨毒甚,故教屈鬼诉辜恩。’
话说纣王方行至摘星楼,只见一阵怪风,就地裹将上来,那虿盆内咽咽哽哽,悲悲泣泣,无限蓬头披发、赤身裸体之鬼,血腥臭恶,秽不可闻,齐上前来,扯住纣王大呼曰:‘还吾命来!’又见赵启、梅伯赤身大叫:‘昏君!你一般也有今日败亡之时!’
纣王忽的把二目一睁,阳气冲出,将阴魂扑散。那些屈魂怨鬼隐然而退。
纣王把袍袖一抖,上了头一层楼,又见姜娘娘一把扯住纣王,大骂曰:‘无道昏君,诛妻杀子,绝灭彝伦,今日你将社稷断送,将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姜娘娘正扯住纣王不放,又见黄娘娘一身血污,腥气逼人,也上前扯住,大呼曰:‘昏君摔我下楼,跌吾粉骨碎身,此心何忍!真残忍刻薄之徒!今日罪盈恶满,天地必诛!’
纣王被两个冤魂缠得如痴似醉一般,又见贾夫人也上前大骂曰:‘昏君受辛!你君欺臣妻,吾为守贞立节,坠楼而死,沉冤莫白。今日方能泄我恨也!’照纣王一掌劈面打来。
纣王忽然一点真灵惊醒,把二目一睁,冲出阳神,那阴魂如何敢近,隐隐散了。
纣王上了摘星楼,行至九曲栏边,默默无语,神思不宁,扶栏而问:‘封宫官何在?’封宫官朱升闻纣王呼唤,慌忙上摘星楼来,俯伏栏边,口称:‘陛下,奴婢听旨。’
纣王曰:‘朕悔不听群臣之言,误被谗奸所惑,今兵连祸结,莫可解救,噬脐何及。朕思身为天子之尊,万一城破,为群小所获,辱莫甚焉。欲寻自尽,此身倘遗人间,犹为他人作念;不若自焚,反为干净,毋得令儿女子借口也。你可取柴薪堆积楼下,朕当与此楼同焚。你当如朕命。’
朱升听罢,披泪满面,泣而奏曰:‘奴婢侍陛下多年,蒙豢养之恩,粉骨难报。不幸皇天不造我商,祸亡旦夕,奴婢恨不能以死报国,何敢举火焚君也!’言罢,呜咽不能成声。
纣王曰:‘此天亡我也,非干你罪。你不听朕命,反有忤逆之罪。昔日朕曾命费、尤向姬昌演数,言朕有自焚之厄;今日正是天定,人岂能逃,当听朕言!’
后人有诗单叹纣王临焚念文王易数之验,有诗为证,诗曰:‘昔日文王羑里囚,纣王无道困西侯。费尤曾问先天数,烈焰飞烟锁玉楼。’
话说朱升再三哭奏,劝纣王:‘且自宽慰,另寻别策,以解比围。’纣王怒曰:‘事已急矣!朕筹之已审。若诸侯攻破午门,杀入内庭,朕一被擒,汝之罪不啻泰山之重也!’
朱升大哭下楼,去寻柴薪,堆积楼下,不表。
且说纣王见朱升下楼,自服衮冕,手执碧圭,佩满身珠玉,端坐楼中。
朱升将柴堆满,挥泪下拜毕,方敢举火,放声大哭。
后人有诗为证,诗曰:‘摘星楼下火初红,烟卷乌云四面风。今日成场倾社稷,朱升原自尽孤忠。’
话说朱升举火,烧着楼下干柴,只见烟卷冲天,风狂火猛,六宫中宫人喊叫,霎时间乾坤昏暗,宇宙翻崩,鬼哭神号,帝王失位。
朱升见摘星楼一派火着,甚是凶恶。
朱升撩衣,痛哭数声,大叫:‘陛下!奴辈以死报陛下也!’言罢,将身蹿入火中。
可怜朱升忠烈,身为宦竖,犹知死节。
话说纣王在三层楼上,看楼下火起,烈焰冲天,不觉抚膺长叹曰:‘悔不听忠谏之言,今日自焚,死故不足惜,有何面目见先王于泉壤也!’
只见火趁风威,风乘火势,须臾间,四面通红,烟雾障天。
怎见得,有赋为证,赋曰:‘烟迷雾卷,金光灼灼掣天飞;焰吐云从,烈风呼呼如雨骤。排炕烈炬,似煽如,须臾万物尽成灰,说甚么栋连霄汉;顷刻千里化红尘,那管他雨聚云屯。五行之内最无情,二气之中为独盛。雕梁画栋,不知费几许工夫,遭着他尽成虀粉;珠栏玉砌,不知用多少金钱,逢着你皆为瓦解。摘星楼下势如焚,六宫三殿延烧得柱倒墙崩;天子命丧在须臾;八妃九嫔牵连得头焦额烂;无辜宫女尽遭殃;作恶内臣皆在劫。这纣天子呵!抛却尘寰,讲不起贡衣航海,锦衣玉食,金瓯社稷,锦绣乾坤,都化作滔滔洪水向东流;脱离欲海,休夸那粉黛蛾眉,温香暖玉,翠袖殷懃,清讴皓齿,尽赴于栩栩羽化随梦绕。这正是:从前余焰逞雄威,作过灾殃还自受。成汤事业化飞灰,周室江山方赤炽。’
话说子牙在中军方与众诸侯议攻皇城,忽左右报进中军:‘启元帅:摘星楼火起。’
子牙忙领众将,同武王、东伯侯、北伯侯共天下诸侯,齐上马出了辕门看火。
武王在马上观看,见烟迷一人,身穿赭黄衮服,头戴冕旒,手拱碧玉圭,端坐于烟雾之中,朦胧不甚明白。
武王问左右曰:‘那烟雾中乃是纣天子么?’
众诸侯答曰:‘此正是无道昏君。今日如此,正所谓‘自作自受’耳。’
武王闻言,掩面不忍看视,兜马回营。
子牙忙上前启曰:‘大王为何掩面而回?’
武王曰:‘纣王虽则无道,得罪于天地鬼神,今日自焚,适为业报;但你我皆为臣下,曾北面事之,何忍目睹其死,而蒙逼君之罪哉?不若回营为便。’
子牙曰:‘纣王作恶,残贼生民,天怒民怨,纵太白悬旗,亦不为过;今日自焚,正当其罪。但大王不忍,是大王之仁明忠爱之至意也。然犹有一说,昔成汤以至仁放桀于南巢,救民于水火,天下未尝少之;今大王会天下诸侯,奉天征讨,吊民伐罪,实于汤有光,大王幸毋介意。’
众诸侯同武王回营。
子牙督领众将门人看火,以便取城。
只见那火越盛,看看卷上楼顶,那楼下的柱脚烧倒,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天崩地裂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一霎时化为灰烬。
──一灵已入封神台去了。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
放桀南巢忆昔时,深仁厚泽立根基。
谁知殷受多残虐,烈焰焚身悔已迟。
又有史官观史,有诗单道纣王失政云,诗曰:
女娲宫里祈甘霖,忽动携云握雨心。
岂为有情联好句,应知无道起商参。
妇言是用残黄耇,忠谏难听纵浪淫。
炮烙冤魂多屈死,古来惨恶独君深。
又诗叹纣王才兼文武,诗曰:
打虎雄威气更骁,千斤膂力冠群僚。
托梁换柱超今古,赤手擒飞过鸷雕。
拒谏空称才绝代,饰非枉道巧多饶。
只因三怪迷真性,蠃得楼前血肉焦。
话说摘星楼焚了纣王,众诸侯俱在午门外住札。
少时,午门开处,众宫人同侍卫将军,御林士卒酌水献花,焚香拜迎武王车驾,并诸侯入在九间殿。
姜子牙忙传令:‘且救息宫中火。’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译文
摘星楼纣王自焚
诗曰:商纣王残暴虐待百姓,国家事务混乱,日夜困扰。他饮酒不知百姓的痛苦,荒淫无度,不顾鬼神的不满。
虿盆宫女真残贼,焚炙忠良类虎鲵。报应昭昭须不爽,旗悬太白古今题。
话说杨戬正在追赶雉鸡精,看到前面有黄色的旗帜隐约可见,宝盖飘扬,有几位女童分列两旁,中间一位娘娘骑着青鸾飞来,那是女娲娘娘降临。怎见得,有诗为证:
一天瑞彩紫霞浮,香霭氤氲拥凤軥。展翅鸾凰皆雅驯,飘飖童女自优游。
旛幢缭绕迎华盖,璎珞飞扬罩冕旒。止为昌期逢泰运,故教仙圣至中州。
话说女娲娘娘骑着青鸾飞来,阻挡了三个妖怪的去路。三个妖怪不敢前进,收起妖气,跪在地上,口称:‘娘娘圣驾降临,我们小妖怪没有回避,请娘娘宽恕。我们现在被杨戬等人追赶得很紧,求娘娘救命。’女娲娘娘听后,吩咐碧云童儿:‘将这三个业障用缚妖索锁了,交给杨戬,解往周营,交给姜子牙发落。’童儿领命,将三个妖怪绑定。
三妖泣而告曰:‘启娘娘得知:昔日是娘娘用招妖旛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的天下。我们奉命,百事逢迎,在他身边,让他将天下断送。现在他即将灭亡,我们正想执行娘娘的命令,不期被杨戬等人追袭,路遇娘娘圣驾,还望娘娘救护,娘娘反而将我们绑去,交给姜子牙发落,这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吗?望娘娘明断!’女娲娘娘曰:‘我让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的气数;岂料你无端造业,残害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违背上天好生之仁。今日你罪恶满盈,理应正法。’三妖跪伏,不敢声言。
只见杨戬同雷震子、韦护正望前追赶三妖,杨戬望见祥光,忙对雷震子、韦护曰:‘此位是女娲娘娘大驾降临,快上前参拜。’雷震子听罢,三人向前,跪倒在地。杨戬等曰:‘弟子不知圣驾降临,有失迎迓,望娘娘恕罪。’女娲娘娘曰:‘杨戬,我与你将此三妖拿在此间,你可带往行营,与姜子牙正法施行。今日周室重兴,又是太平天下也。你三人去罢。’杨戬等感谢娘娘,叩首而退,将妖解往周营。
后人有诗叹之:‘三妖造恶万民殃,断送殷商至丧亡。今日难逃天鉴报,轩辕巢穴枉思量。’
话说杨戬等将三妖摔下云端,三人随收土遁,来至辕门。那众军士见半空中吊下三个女人,后随着杨戬等三人,军士忙报人中军:‘启元帅:杨戬等令。’子牙传令:‘令来。’杨戬上帐见子牙,子牙曰:‘你拿的妖怪如何?’杨戬曰:‘奉元帅将令,赶三妖于中途,幸逢女娲娘娘大发仁慈,赐缚妖绳,将三妖捉至辕门,请令施行。’子牙传令:‘解进来。’帐下左右诸侯俱来观看怎样个妖精。
少时,杨戬解九头雉鸡精,雷震子解九尾狐狸精,韦护解玉石琵琶精同至帐下。三妖跪于帐前。子牙曰:‘你这三个业障,无端造恶,残害生灵,食人无厌,将成汤天下送得干干净净;虽然是天数,你岂可纵欲杀人,唆使纣王造炮烙,惨杀忠谏,治虿盆荼毒宫人,造鹿台聚天下之财,为酒池、肉林,内宫丧命,甚至敲骨看髓,剖腹验胎;此等惨恶,罪不容诛,天地人神共怒,虽食肉寝皮,不足以尽厥辜!’妲己俯伏哀泣告曰:‘妾身系冀州侯苏护之女,幼长深闺,鲜知世务,谬蒙天子宣诏,选择为妃。不意国母薨逝,天子强立为后。凡一应主持,皆操之于天子,政事俱掌握于大臣。妾不过一女流,惟知洒扫应对,整饰宫闱,侍奉巾栉而已;其它妾安能以自专也。纣王失政,虽文武百官不啻千百,皆不能厘正,又何况区区一女子能动其听也?今元帅德播天下,仁溢四方,纣王不日授首,纵杀妾一女流,亦无补于元帅。况古语云:‘罪人不孥。’恳祈元帅大开慈隐,怜妾身之无辜,赦归故国,得全残年,真元帅天地之仁,再生之德也。望元帅裁之!’众诸侯听妲己一派言语,大是有理,皆有怜惜之心。
子牙笑曰:‘你说你是苏侯之女,将此一番巧言,迷惑众听,众诸侯岂知你是九尾狐狸在恩州驿迷死苏妲己,借窍成形,惑乱天子?其无端毒恶,皆是你造业。今已被擒,死且不足以尽其罪,尚假此巧语花言,希图漏网!’命左右:‘推出辕门,斩首号令!’妲己等三妖低头无语。
左右旗牌官簇拥出辕门来,后有雷震子、杨戬、韦护监斩。只见三妖推至法场,雉鸡精垂头丧气,琵琶精默默无言,惟有这狐狸精乃是妲己,他就有许多娇痴,又连累了几个军士。
话说那妲己绑缚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钟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乃对那持刀军士曰:‘妾身系无辜受屈,望将军少缓须臾,胜造浮屠七级!’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几个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
只见行刑令下:‘杨戬监斩九头雉鸡精;韦护监斩玉石琵琶精;雷震子监斩狐狸精。’三人见行刑令下,喝令:‘军士动手!’杨戬镇压住雉鸡精,韦谨镇压住琵琶精,一声吶喊,军士动手,将两个妖精斩了首级。
有一首诗单道琵琶精终不免一刀之厄,诗曰:‘忆昔当年遇子牙,砚台击顶炼琵琶。谁知三九重逢日,万死无生空自嗟。’
话说三军动手,已经将雉鸡精和琵琶精的头颅砍了下来,杨戬和韦护上帐去报告功绩。只有雷震子在监斩狐狸精时,众军士被妲己迷惑,都瞪大了眼睛,手软得举不起刀剑。雷震子愤怒地喝令军士,只见个个都是如此,雷震子急得没有办法,只得来中军帐报告,请求命令定夺。
子牙看到杨戬和韦护来报告功绩,命令说:“拿出辕门号令。”只有雷震子空手来见。子牙问他说:“你监斩妲己,怎么空手来见我?难道是狐狸跑了?”雷震子说:“弟子奉命监斩妲己,没想到众军士被这妖狐迷惑,都瞪大了眼睛,动弹不得。
子牙愤怒地说:“监斩无能,要你何用!”一声令下,将雷震子喝退。雷震子羞愧满面,站在一旁。子牙命令说:“将行刑的军士拿下,斩首示众。”又命令杨戬和韦护监斩。二人领命,换了一批军士,再次来到辕门。只见那妖妇还是老样子,一样温柔,又把这些军士弄得东倒西歪,如痴如醉。
杨戬和韦护看到这情景,两人商议说:“这毕竟是个多年的狐狸,非常擅长迷惑人,所以纣王被她缠得迷而忘返,更何况这些愚人呢!我们快去禀明元帅,别让这些无辜的军士白白送命。”杨戬说完,两人一起来到中军帐,对子牙“如此如此”说了一遍。众诸侯都感到惊异。
子牙对众人说:“这个妖精是千年的老狐狸,吸收了日精月华,偷取了天地间的灵气,所以擅长迷惑人,等我亲自出营去,斩除这个恶怪。”子牙说完就先走了,众诸侯随后。
子牙和众诸侯的弟子们出了辕门,看到妲己被绑在法场上,果然美丽动人,像玉一样美丽,像花一样娇艳,众军士都像木雕泥塑一样。子牙喝退众士兵,命令左右摆上香案,点燃香炉,取出陆压所赐的葫芦,放在案上,揭开盖子,只见一道白光上升,现出一物,有眉毛,有眼睛,有翅膀,有脚,在白光中旋转。
子牙鞠了一躬说:“请宝贝转身!”那宝贝转了两三圈,只见妲己的头掉在地上,鲜血溅满一地。诸侯中还有一些人怜惜她。有诗为证,诗中说:妲己妖娆起众怜,临刑军士也情牵。
话说子牙斩了妲己,将她的首级悬挂在辕门上。众诸侯都无不赞叹。
且说纣王在显庆殿里独自坐着,宫女们左右乱窜,像蚂蚁一样纷纷乱跑。纣王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慌张?是不是皇城被攻破了?”旁边一个内臣跪下,哭着禀告说:“三位娘娘,昨晚二更时分不知去向,因此六宫无主,所以着急。
纣王听后,急忙叫内臣快去查:“她们去哪里了?快快来报告!”有常侍去打听,过了一会儿来报告说:“启禀陛下:三位娘娘的首级已经在周营辕门上悬挂。”纣王大惊,急忙叫内臣快去查:“她们去哪里了!快快来报告!”
有常侍去打听,过了一会儿来报告说:“启禀陛下:三位娘娘的首级已经在周营辕门上悬挂。”纣王大惊,急忙叫内臣快去查:“她们去哪里了!快快来报告!”
纣王听后,急忙叫内臣快去查:“她们去哪里了!快快来报告!”有常侍去打听,少时来报:“启陛下:三位娘娘的首级已悬挂于周营辕门。”纣王大惊,急忙随着左右宦官,急忙上五凤楼观看,果然是三位皇后的首级。
纣王看后,不觉心酸,泪如雨下,于是作了一首诗来哀悼她们,诗中说:玉碎香消实可怜,娇容云鬓尽高悬。
话说纣王吟完诗,自己叹息,非常伤感。只见周营中一声炮响,三军呐喊,一起想要攻城。纣王看到这一幕,不觉大惊,知道大势已去,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点了点头,长叹一声,竟然下五凤楼,经过九间殿,来到显庆殿,穿过分宫楼,快要到达摘星楼时,忽然一阵旋风卷地而来,将纣王笼罩。
这股怪风呼啸而过,让人透骨生寒,有诗为证,诗中说:萧萧飒飒摄离魂,透骨侵肌气若吞。撮起沉冤悲往事,追随枉死泣新猿。催花须借吹嘘力,助雨敲残次第先。止为纣王惨毒甚,故教屈鬼诉辜恩。
话说纣王正走到摘星楼,突然刮起一阵怪风,将他卷了上去,只见虿盆里的鬼魂呜咽着,悲伤地哭泣着,满头蓬乱、赤身裸体的鬼魂,血腥恶臭,臭气熏天,都涌了上来,拉住纣王大声喊道:‘还我们的命来!’又见赵启、梅伯也赤身裸体地大喊:‘昏君!你也有今天败亡的时候!’纣王突然睁开双眼,阳气冲出,将那些阴魂驱散。那些受苦的魂魄和鬼魂悄悄退去。纣王抖了抖袖子,上了头一层楼,又见姜娘娘扯住纣王,大声骂道:‘无道的昏君,杀害妻子和儿子,灭绝了人伦,今天你把国家断送了,你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王在地下呢!’姜娘娘扯住纣王不放,又见黄娘娘一身血污,腥气逼人,也上前扯住纣王,大声喊道:‘昏君,你把我从楼上摔下去,摔得我粉身碎骨,你怎能忍心!你真是个残忍刻薄的人!今天罪孽深重,天地一定会惩罚你!’纣王被两个冤魂纠缠得如痴如醉,又见贾夫人也上前大骂:‘昏君受辛!你欺凌臣子的妻子,我为坚守贞节而跳楼自杀,沉冤不得昭雪。今天才能发泄我的仇恨!’说完,一掌劈向纣王。纣王忽然一点真灵惊醒,睁开双眼,冲出阳神,那些阴魂怎么敢靠近,纷纷散去。纣王上了摘星楼,走到九曲栏边,默默无语,心情不宁,扶着栏杆问道:‘封宫官在哪里?’封宫官朱升听到纣王的呼唤,慌忙上摘星楼来,跪在栏杆边,说:‘陛下,奴才听候旨意。’纣王说:‘我后悔没有听群臣的话,误信了谗言,现在战事连绵,无法解救,后悔莫及。我想身为天子,万一城破,被小人捕获,那将是莫大的耻辱。我想自杀,如果我的身体留在人间,还会被别人想起;不如自焚,这样干净利落,不要让女人借机生事。你可以取柴薪堆积在楼下,我将与这座楼一同焚毁。你要按照我的命令去做。’朱升听后,泪流满面,哭着说:‘奴才侍奉陛下多年,承蒙您的养育之恩,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不幸皇天不保佑我商朝,灭亡就在眼前,奴才恨不得以死报国,怎么敢点火焚毁陛下呢!’说完,哭得不能出声。纣王说:‘这是天意要灭亡我,与你无关。你不听我的命令,反而有违抗之罪。以前我曾命令费、尤向姬昌算命,说我有自焚的劫难;今天正是天意,人怎么能逃脱,你应该听我的话!’后来有人作诗感叹纣王临焚时想起文王易数的应验,有诗为证,诗曰:‘昔日文王羑里囚,纣王无道困西侯。费尤曾问先天数,烈焰飞烟锁玉楼。’
话说朱升再三哭泣着劝纣王:‘请陛下放宽心,另寻对策,以解比干之围。’纣王愤怒地说:‘事情已经紧急!我已经想好了。如果诸侯攻破午门,杀入内庭,我一被抓,你的罪过不亚于泰山之重!’朱升大哭着下楼,去寻找柴薪,堆积在楼下,这里暂且不表。
且说纣王见朱升下楼,自己穿上衮冕,手持碧圭,身佩满身珠玉,端坐在楼中。朱升将柴堆满,泪流满面地跪拜完毕,才敢点火,放声大哭。后来有人作诗为证,诗曰:‘摘星楼下火初红,烟卷乌云四面风。今日成场倾社稷,朱升原自尽孤忠。’
话说朱升点火,烧着楼下的干柴,只见浓烟冲天,狂风烈火,六宫中的宫女们惊叫起来,瞬间天地昏暗,宇宙翻崩,鬼哭神号,帝王失位。朱升见摘星楼一片火海,非常凶猛。朱升撩起衣襟,痛哭几声,大声喊道:‘陛下!我们这些奴才用生命来报答陛下啊!’说完,纵身跳入火中。可怜朱升忠烈,身为宦官,还知道守节。话说纣王在三层楼上,看着楼下火起,烈焰冲天,不觉抚胸长叹:‘后悔没有听忠臣的劝谏,今天自焚,死固然不足惜,但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先王在地下呢!’只见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转眼间,四面通红,烟雾弥漫。怎见得,有赋为证,赋曰:‘烟迷雾卷,金光灼灼掣天飞;焰吐云从,烈风呼呼如雨骤。排炕烈炬,似煽如,须臾万物尽成灰,说甚么栋连霄汉;顷刻千里化红尘,那管他雨聚云屯。五行之内最无情,二气之中为独盛。雕梁画栋,不知费几许工夫,遭着他尽成灰烬;珠栏玉砌,不知用多少金钱,逢着你皆为瓦解。摘星楼下势如焚,六宫三殿延烧得柱倒墙崩;天子命丧在须臾;八妃九嫔牵连得头焦额烂;无辜宫女尽遭殃;作恶内臣皆在劫。这纣天子呵!抛却尘寰,讲不起贡衣航海,锦衣玉食,金瓯社稷,锦绣乾坤,都化作滔滔洪水向东流;脱离欲海,休夸那粉黛蛾眉,温香暖玉,翠袖殷勤,清歌皓齿,尽赴于栩栩羽化随梦绕。这正是:从前余焰逞雄威,作过灾殃还自受。成汤事业化飞灰,周室江山方赤炽。’
话说子牙在中军方与众诸侯商量攻打皇城的事情,突然左右的人报告中军说:‘启禀元帅:摘星楼起火了。’子牙立刻带领众将,和武王、东伯侯、北伯侯以及天下的诸侯一起,骑上马出了辕门去看火。
武王在马上观看,见烟雾中好像有一个人,穿着赭黄色的官服,戴着冕旒,手里拿着碧玉圭,端端正正地坐在烟雾中,看不太清楚。武王问左右的人说:‘那烟雾中的人是不是纣天子?’众诸侯回答说:‘这正是那个无道昏君。今天这样的下场,正是所谓‘自作自受’。’
武王听后,遮住脸不忍心看,掉转马头回营。子牙上前问道:‘大王为何遮脸就回去了?’武王说:‘纣王虽然无道,得罪了天地鬼神,今天自己被烧死,这是他应有的业报;但我们都是他的臣子,曾经向他北面跪拜侍奉过,怎么忍心看到他死去,还要背负逼迫君主的罪名呢?不如回营去。’
子牙说:‘纣王作恶多端,残害百姓,天怒人怨,就算太白星悬挂旗帜,也不为过;今天他自己被烧死,正是他罪有应得。但是大王您不忍心,这正是大王仁爱忠诚的极致。但是还有一点,以前成汤用最大的仁慈把桀王放逐到南巢,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天下人都没有忘记他的恩德;现在大王会集天下诸侯,奉天命征讨,安抚百姓,惩罚罪人,实际上是对成汤的一种荣耀,大王请不要介意。’
众诸侯和武王一起回营。子牙指挥众将和门人看火,以便攻取城池。只见火势越来越猛,眼看就要烧到楼顶,楼下的柱子被烧倒了,只听一声巨响,摘星楼倒塌,就像天崩地裂一样,把纣王埋在了火中,一瞬间化成了灰烬。
那灵魂已经进入了封神台。后来有人作诗叹道:放逐桀王到南巢,想起成汤的仁慈,谁知道殷受如此残暴,烈火焚身悔已迟。
又有史官观看历史,作诗专门说纣王失政:在女娲宫祈求甘霖,却动了控制云雨的心思。不是为了情感而联句,应该知道无道会导致商朝衰败。听不进忠言,纵容邪恶,炮烙冤魂,自古以来最残忍的君主。
又有诗叹纣王才兼文武:打虎的英雄气概更威猛,千斤的力量在众人之上。托梁换柱胜过古今,赤手空拳捕捉猛禽。拒绝忠言空称才智,掩饰错误,因为三怪迷失本性,最终楼前血肉成焦。
话说摘星楼烧毁了纣王,众诸侯都在午门外扎营。过了一会儿,午门打开,宫女和侍卫将军,御林军士兵拿着水、献上花朵,烧香迎接武王和诸侯进入九间殿。姜子牙立刻下令:‘暂时扑灭宫中的火。’不知道后面的事情会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注解
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黔黎:黔黎,指百姓,黔指黑色,黎指黑民,这里泛指人民。
国事纷纷日夜迷:形容国家事务混乱,日夜不得安宁。
良饮不知民血尽:良饮,指美酒;民血尽,比喻民不聊生。
荒淫那顾鬼神凄:荒淫,指放纵淫乐;鬼神凄,指鬼神因人间荒淫而感到凄凉。
虿盆:虿盆,指一种用于捕捉毒虫的盆,这里比喻充满了怨恨和痛苦的灵魂。
焚炙:焚炙,指焚烧和炙烤,这里指残忍对待。
忠良:忠良,指忠诚正直的贤臣。
虎鲵:虎鲵,指虎和鲵鱼,这里比喻残暴和凶恶。
报应昭昭须不爽:报应,指恶有恶报;昭昭,明显;须不爽,必须不改变。
旗悬太白古今题:太白,指北斗七星中的白虎星,这里指天象;古今题,指历史上的记载。
杨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姜子牙的徒弟,以法术和神通著称。
雉鸡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怪,以雉鸡为形,具有迷惑人的能力。
黄旛:黄旛,古代军旗的一种,这里指女娲娘娘的旗帜。
宝盖:宝盖,古代帝王或高官使用的伞盖,这里指女娲娘娘的伞。
女娲娘娘:女娲娘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以补天救世著称。
招妖旛:招妖旛,古代用来招引妖怪的旗帜。
朝歌:朝歌,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淇县。
殷受:殷受,即商纣王,名受,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合上天气数:合上,符合;天气数,天命,天意。
业障:业障,佛教用语,指妨碍修行的一切障碍。
子牙:姜子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商末周初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的大臣,后被封为齐国的始祖。
昌期:昌期,指繁荣昌盛的时期。
泰运:泰运,指国家或个人好运的时期。
中州:中州,古代指中原地区。
杨戬等:杨戬等人,指杨戬和他的追随者。
缚妖索:缚妖索,一种用来捆绑妖怪的绳索。
周室:周室,指周朝的皇室。
轩辕: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巢穴:巢穴,指妖怪的藏身之处。
三妖:三妖,指九头雉鸡精、九尾狐狸精和玉石琵琶精。
成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名汤,以仁德著称。
炮烙: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铁烙烫人的皮肤。
忠谏:忠谏,指忠诚的劝谏。
鹿台:鹿台,商纣王所建的高台,这里指商纣王的奢侈。
酒池肉林:酒池肉林,形容极度的奢侈享乐。
巾栉:巾栉,指梳妆打扮。
冀州侯:冀州侯,指冀州的侯爵,这里指冀州侯苏护。
薨逝:薨逝,指去世,多用于对王侯将相的去世。
天子: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宣诏:宣诏,指皇帝下诏。
后:后,指皇后。
厘正:厘正,指纠正。
政事:政事,指国家大事。
大臣:大臣,指国家的官员。
轩辕巢穴:轩辕巢穴,指黄帝的居所,这里比喻天命所在之处。
辕门:古代军营的大门。
左右诸侯:左右诸侯,指左右的诸侯国君主。
发落:发落,指处理。
号令:命令,指示。
恩州驿:恩州驿,古代的一个驿站,这里指苏妲己被妖怪迷惑的地方。
借窍成形:借窍成形,指妖怪借助他人身体或灵魂而存在。
毒恶:毒恶,指凶恶毒辣。
食肉寝皮:食肉寝皮,指极其残忍的行为。
漏网:漏网,指逃脱法网。
行刑令:行刑令,指执行死刑的命令。
法场:法场,指执行死刑的场所。
行刑:行刑,指执行死刑。
子牙监斩:子牙监斩,指姜子牙监督执行死刑。
琵琶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怪,以琵琶为形,具有迷惑人的能力。
三九重逢日:三九重逢日,指琵琶精与子牙再次相遇的日子。
万死无生空自嗟:万死无生空自嗟,指琵琶精在即将死亡时的感叹。
三军:指整个军队,泛指所有的士兵。
斩了首级:指将妖怪的首级砍下,表示将其消灭。
韦护: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姜子牙的徒弟,以勇猛著称。
上帐报功:指杨戬和韦护到帅帐中去报告他们的战功。
雷震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以法术和神通著称。
狐狸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怪,以狐狸为形,具有迷惑人的能力。
妲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美女妖怪,以美貌和妖术著称,是商纣王的宠妃。
目瞪口呆:形容惊讶到无法说话或行动的状态。
手软不能举刃:形容因为恐惧或惊讶而无法拿起武器。
辕门号令:指军队的命令或号令。
赤手:指空手,没有携带武器。
监斩:指监督执行死刑。
千年老狐:指妲己这种狐狸精已经修炼了千年,具有极高的法力。
日精月华:指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常用来比喻天地间的精华。
天地灵气:指天地间蕴含的灵性之气,常用来形容某种神秘的力量。
行刑军士:指执行死刑的士兵。
显庆殿:古代宫殿的名称,是纣王处理朝政的地方。
宦官:古代宫廷中的男性官员,通常负责内宫事务。
五凤楼:古代宫殿中的楼阁,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皇城:古代帝王的居住地,通常位于都城的中心。
摘星楼:摘星楼,古代建筑,位于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是纣王宫殿中的一座高楼。
旋窝风:一种旋转的风,常用来形容极其猛烈的风。
摄离魂:形容风势猛烈,能够让人失去意识。
透骨侵肌:形容寒冷刺骨,深入肌肤。
沉冤:深重的冤屈。
新猿:新近死去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冤魂。
吹嘘力:比喻某种力量或手段。
次第先:依次排列,最先发生。
惨毒甚:极其残忍毒辣。
屈鬼诉辜恩:冤魂控诉纣王的罪行和恩怨。
阴魂:阴魂,指死者的灵魂,通常在古代文学中指受苦或冤屈的灵魂。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土地神和谷物神,这里代指国家。
泉壤:泉壤,指地下的泉水与土壤,这里指阴间。
彝伦:彝伦,指古代的道德伦理,这里指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真灵:真灵,指人的精神或灵魂。
阳神:阳神,指人的精神或灵魂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状态。
封宫官:封宫官,指负责管理后宫的官员。
朱升:朱升,商朝末年的一位忠臣,此处为虚构人物。
衮冕:衮冕,古代帝王的礼服。
碧圭:碧圭,古代官员或贵族佩戴的玉器。
柴薪:柴薪,指木柴,这里指用于燃烧的木柴。
噬脐何及:噬脐何及,比喻后悔已经来不及。
比围:比围,指包围或围困。
午门:午门,古代宫殿的正门,位于皇宫的中轴线上。
内庭:内庭,指皇宫中的内院。
衮衣航海:衮衣航海,指帝王出行时的盛况。
锦衣玉食:锦衣玉食,指豪华的生活。
金瓯社稷:金瓯社稷,比喻国家的完整和强大。
锦绣乾坤:锦绣乾坤,形容美好的国家或世界。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古人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二气:二气,指阴阳两种气,是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姬发,周文王的儿子,他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东伯侯:东伯侯,古代传说中的官职,是诸侯王的一种,代表东方的诸侯。
北伯侯:北伯侯,古代传说中的官职,是诸侯王的一种,代表北方的诸侯。
冕旒:冕旒,古代帝王的冠冕,冕是帽子,旒是冠冕前后的装饰物,通常用玉制成。
碧玉圭:碧玉圭,古代玉器,是皇帝或贵族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玉器。
自作自受:成语,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北面事之:北面,古代臣子对君王或上级表示尊敬的动作,事之,侍奉之意。
业报:佛教用语,指因果报应,即人的行为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南巢:南巢,古代地名,成汤曾将夏桀流放到此地。
太白悬旗:太白,即太白星,古代认为是吉星,悬旗,挂旗,表示军事行动。
封神台:封神台,古代传说中用来封神的地方。
烈焰焚身:烈焰,猛烈的火焰,焚身,被火焰烧毁身体。
悔已迟:悔恨已经来不及了。
女娲宫:女娲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宫殿,是女娲居住的地方。
鸷雕:鸷雕,猛禽,比喻英勇的人。
九间殿:九间殿,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指有九间房屋的殿堂。
救息宫中火:救息,救火并使火势平息,宫中火,指皇宫中的火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武王伐纣的关键时刻,通过子牙与众诸侯议攻皇城的场景,展现了武王与纣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开篇‘子牙在中军方与众诸侯议攻皇城’一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忽左右报进中军:“启元帅:摘星楼火起。”’此句通过突然的火警,将读者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纣王的命运上,同时也预示着纣王即将走向末路。‘子牙忙领众将,同武王、东伯侯、北伯侯共天下诸侯,齐上马出了辕门看火。’此句表现了武王等人的果断行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纣王命运的关切。
‘武王在马上观看,见烟迷一人,身穿赭黄衮服,头戴冕旒,手拱碧玉圭,端坐于烟雾之中,朦胧不甚明白。’此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将纣王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暗示了纣王已经陷入绝境。
‘武王问左右曰:“那烟雾中乃是纣天子么?”众诸侯答曰:“此正是无道昏君。今日如此,正所谓“自作自受”耳。”’此句反映了武王与众诸侯对纣王的评价,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纣王罪行的愤怒。
‘武王闻言,掩面不忍看视,兜马回营。’此句表现了武王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凸显了武王的人性光辉。
‘子牙忙上前启曰:“大王为何掩面而回?”武王曰:“纣王虽则无道,得罪于天地鬼神,今日自焚,适为业报;但你我皆为臣下,曾北面事之,何忍目睹其死,而蒙逼君之罪哉?不若回营为便。”’此句反映了武王对纣王的同情和对自身责任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子牙的智谋和忠诚。
‘子牙曰:“纣王作恶,残贼生民,天怒民怨,纵太白悬旗,亦不为过;今日自焚,正当其罪。但大王不忍,是大王之仁明忠爱之至意也。然犹有一说,昔成汤以至仁放桀于南巢,救民于水火,天下未尝少之;今大王会天下诸侯,奉天征讨,吊民伐罪,实于汤有光,大王幸毋介意。”’此句通过对比历史,进一步强调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同时也体现了子牙的智谋和忠诚。
‘众诸侯同武王回营。’此句表现了众诸侯对武王的决定的认同,同时也预示着武王伐纣的决心。
‘子牙督领众将门人看火,以便取城。’此句表现了子牙的军事才能和对胜利的追求。
‘只见那火越盛,看看卷上楼顶,那楼下的柱脚烧倒,只听得一声响,摘星楼塌倒,如天崩地裂之状,将纣王埋在火中,一霎时化为灰烬。’此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摘星楼焚毁的惨烈场面,同时也预示着纣王的彻底失败。
‘一灵已入封神台去了。’此句表明纣王的灵魂已经进入封神台,象征着他的彻底失败。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放桀南巢忆昔时,深仁厚泽立根基。谁知殷受多残虐,烈焰焚身悔已迟。”’此句通过诗歌的形式,对纣王的生平进行了总结,同时也表达了对纣王命运的感慨。
‘又有史官观史,有诗单道纣王失政云,诗曰:“女娲宫里祈甘霖,忽动携云握雨心。岂为有情联好句,应知无道起商参。”’此句通过诗歌的形式,对纣王的失政进行了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对纣王命运的讽刺。
‘又诗叹纣王才兼文武,诗曰:“打虎雄威气更骁,千斤膂力冠群僚。托梁换柱超今古,赤手擒飞过鸷雕。”’此句通过诗歌的形式,对纣王的才华进行了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纣王命运的惋惜。
‘拒谏空称才绝代,饰非枉道巧多饶。只因三怪迷真性,蠃得楼前血肉焦。”’此句通过诗歌的形式,对纣王的性格进行了批评,同时也表达了对纣王命运的讽刺。
‘话说摘星楼焚了纣王,众诸侯俱在午门外住札。’此句表现了众诸侯对纣王焚毁的反应,同时也预示着武王伐纣的胜利。
‘少时,午门开处,众宫人同侍卫将军,御林士卒酌水献花,焚香拜迎武王车驾,并诸侯入在九间殿。’此句表现了武王等人的胜利,同时也展现了宫人们的忠诚。
‘姜子牙忙传令:“且救息宫中火。”’此句表现了姜子牙的果断和智慧,同时也预示着武王伐纣的胜利。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此句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