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仲琳,明代文学家和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一书。关于《封神演义》的具体作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许仲琳,或许是民间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后期经过整理成书。许仲琳的作品《封神演义》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元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世纪)。
内容简要:《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创作的神话小说,以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为背景,讲述了许多神仙、英雄、妖怪的故事,特别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的过程。本书的核心情节是周朝的建立与商纣王的灭亡,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以及人物的封神故事。全书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元素,通过塑造许多英雄人物,如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展现了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并以战斗、谋略、道德冲突等为主要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一,《封神演义》不仅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原文
蟠龙岭烧邬文化
诗曰:
力大排山气吐虹,手拖扒木快如风。
行舟陆地谁堪及,破敌营门孰敢同。
擒虎英名成往事,食牛全气化崆峒。
总来天意归周主,空作蟠龙岭下红。
话说子牙在将台上作法,只见风云四起,黑雾弥漫,上有天罗,下有地网,昏天惨地,罩住了周营。
霹雳交加,电光驰骤,火光灼灼,冷气森森,雷响不止,喊声大振。
各营内鼓角齐鸣,若天崩地塌之状。
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风雾蒙蒙电火烧,雷声响亮镇邪妖。
桃精柳鬼难逃躲,早把封神名姓标。
话说高明、高觉闯进周营,杀进中军,只见鼓声大振,三军吶喊。
一声炮响,东有李靖,西有杨任,南有哪咤,北有雷震子,左有杨戬,右有韦护,一齐冲将出来,把高明等围住。
台上有子牙作法。台下四个门人,齐把桃桩震动。
上有天罗,下有地网,上下交合。
子牙祭起打神鞭打将下来,高明、高觉难逃此难,只打得脑浆迸流。
──一灵已往封神台去了。
且说袁洪同常昊、吴龙在后面催军,杀进周营,被哪咤等接住大战。
此时夤夜交兵,两军混战。
韦护祭起降魔仵来打吴龙;吴龙早化青光去了。
哪咤也祭起九龙神火罩来罩常昊;常昊化一道青气不见了。
袁洪乃是白猿得道,变化多端,把元神从头上现出。
杨任正欲取五火扇搧袁洪,不意袁洪顶上白光中元神手举一棍打来,杨任及至躲时,已是不及,早被袁洪一棍打中顶门,可怜!自穿云关归周,才至孟津,未受封爵而死。
后人有诗叹之,诗曰:
自离成汤归紫阳,穿云关下破“瘟癀”。
孟津尽节身先丧,俱是南柯梦一场。
话说杨任被袁洪打死,两军混战,至天明,子牙鸣金,两下收兵。
子牙升帐,点视军将,已知杨任阵亡,着实嗟叹不已。
杨戬上帐言曰:
今夜大战,虽然斩了高明、高觉,反折杨任一员大将。
据弟子见袁洪等俱是精灵所化,急切不能成功。
大兵阻于此地,何日结局。
弟子今往终南山,借了照妖鉴来,照定他的原身,方可擒此妖魅也,不然终无了期。
子牙许之。
杨戬离了周营,借土遁往终南山而来。
不多时,早至玉柱洞前,按落遁光,至洞门听候云中子。
少时,只见金霞童子出来,杨戬上前稽首曰:
师兄,借烦通报,有杨戬要见师伯。
童子忙还礼曰:
师兄少待,容吾通报。
童子进洞对云中子曰:
有杨戬在外面侯见。
云中子命童子:
着他进来。
童子出洞云:
师父请见。
杨戬见云中子,行礼毕,禀曰:
弟子今到此,欲求师伯照妖鉴一用。
目今兵至孟津,有几个妖魅阻住周师,不能前进;虽大战数场,法宝难治。
因此上奉姜元帅将令,特地至此,拜求师伯。
云中子曰:
此乃梅山七怪也。
只你可以擒获。
忙取宝鉴付与杨戬。
杨戬辞了终南,借土遁径往周营内来见子牙,备言:
此是梅山七怪,明日俟弟子擒他。
话说袁洪在营中与常昊、吴龙众将议退诸侯之策,殷破败曰:
明日元戎不大杀一场以树威,使天下诸侯知道利害,则彼皆不能善解。
与他迁延日月,恐师老军疲,其中有变,那时反为不美。
袁洪从其言。
次日,整顿军马,炮声大振,来至军前。
子牙亦带领众诸侯出营。
两下列成阵势。
袁洪一马当先。
子牙谓袁洪曰:
足下不知天命久已归周,而何阻逆王师,令生民涂炭耶。
速早归降,不失封侯之位,如若不识时务,悔无及矣。
袁洪大笑曰:
料尔不过是磻溪一钓叟耳,有何本领,敢出此大言!
回顾常昊曰:
与吾将姜尚擒了!
常昊纵马挺枪,飞来直取子牙。
傍有杨戬催马舞刀,抵住厮杀。
二马往来,刀枪并举,只杀得凛凛寒风,腾腾杀气。
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杀气腾腾锁孟津,梅山妖魅乱红尘。
须臾难遁终南鉴,取次摧残作鬼磷。
话说两人大战,未及十五合,常昊拨马便走。
杨戬随后赶来,取出照妖鉴来照,原来是条大白蛇。
杨戬已知此怪,看他怎样腾挪。
只见常昊在马上忽现原身,有一阵怪风卷起,播土扬尘,秋云霭霭,冷气森森,现出一条大蛇。
怎见得,有诗为证:
黑雾漫漫天地遮,身如雪练弄妖邪。
神光闪灼凶顽性,久与梅山是旧家。
话说杨戬看见白蛇隐在黑雾里面来伤杨戬,杨戬摇身一变,化作一条大蜈蚣,身生两翅飞来,钳如利刃。
怎见他的模样,有诗为证:
二翅翩翩似片云,黑身黄足气如焚。
双钳竖起挥双剑,先斩顽蛇建首勋。
杨戬变做一条大蜈蚣,飞在白蛇头上,一剪两断。
那蛇在地上挺折扭滚。
杨戬复了本相,将此蛇斩做数断,发一个五雷诀,只见雷声一响,此怪震作飞灰。
袁洪知白蛇已死,大怒,纵马使一根棍,大呼曰:‘好杨戬!敢伤吾大将!’
傍有哪咤登风火轮,现三头八臂,使火尖枪,抵住了袁洪。
轮马相交,未及数合,哪咤祭起九龙神火罩,将袁洪连人带马罩住;哪咤用手一拍,现出九条火龙,将袁洪盘旋周绕焚烧。
不知袁洪有七十二变玄功,焉能烧的着他,袁洪早借火光去了。
吴龙见哪咤施勇,使两口双刀来战哪咤。
哪咤翻身复来,接战吴龙。
杨戬在傍,忙取照妖鉴照看,原来是一条蜈蚣。
杨戬纵马舞刀,双战吴龙。
吴龙料战不过,拨马便走。
哪咤登风火轮就赶,杨戬曰:‘道兄休赶,让吾来也。’
哪咤听说,便立住了风火轮,让杨戬催马追赶。
吴龙见杨戬赶来,即现原形,就马脚下卷起一阵黑雾,罩住自己。
怎见得,有诗为证:
黑雾阴风布满天,梅山精怪法无边。
谁知治克难相恕,千岁蜈蚣化罔然。
吴龙见杨戬追赶,即现原形,影在黑雾之中,来伤杨戬。
杨戬见此怪飞来,随即摇身一变,化作一只五色雄鸡。
怎见得,诗曰:
绿耳金睛五色毛,翅如钢剑嘴如刀。
蜈蚣今遇无穷妙,即丧原身怎脱逃。
杨戬化做一只金鸡,飞入黑雾之中,将蜈蚣一嘴,啄作数断,又除一怪。
子牙与众将掌鼓进营。不表。
却说殷破败、雷开与诸将亲自看见今日光景,不觉笑曰:‘国家不祥,妖孽方兴,今日我们两员副将,岂知俱是白蛇、蜈蚣成精,来此惑人。此岂是好消息!不若进营与主将商议何如。’
随进营来,见袁洪在中军闷坐,俱至帐前参谒。
袁洪见众将来见,也觉没趣,乃对众将曰:‘吾就不知常昊、吴龙乃是两个精灵,几乎被他误了大事。’
众将曰:‘姜子牙乃昆仑道德之士,麾下又有这三山五岳门人相随,料吾兵不能固守此地,请元帅早定大策,或战,或守,可以预谋,毋令临期掘井,一时何及。眼见我兵微将寡,力敌不能,依不才等愚见,不如退兵,固守城都,设防御之法,以老其师。此‘不战能屈人之兵’者,不知元帅尊意如何?’
袁洪曰:‘参军之言差矣!奉命守此地方,则此地为重;今舍此不守,反欲退拒城都,此为‘临门御寇’,未有不败者也。今姜尚虽有辅佐之人,而深入重地,亦不能用武。看吾在此地破敌,吾自有妙策,诸将勿得多言。’
各人下帐。
鲁仁杰与殷成秀曰:‘方今时势,也都见了,料成汤社稷终属西岐。况今日朝廷不明,妄用妖精为将,安有能成功之理。但我与贤弟受国恩数代,岂可不尽忠于国;然而就死,也须是死在朝歌,见吾辈之忠义,不可枉死于此地,与妖孽同腐朽也。不若乘机讨一差遣,往而不返可也。’
二将议定。
忽有总督粮储官上帐来禀袁洪曰:‘军中止有五日行粮,不足支用,特启元帅定夺。’
袁洪命军政司修本,往朝歌催粮。
傍有鲁仁杰出而言曰:‘末将愿往。’
袁洪许之。
鲁仁杰领令,往朝歌去催粮。
不表。
且说朝歌城来了一个大汉,身高数丈,力能陆地行舟,顿餐只牛,用一根排扒木,姓邬,名文化;揭招贤榜投军。
朝廷差官送邬文化至孟津营听用。
来至辕门,左右报与袁洪。
袁洪命:‘令来。’
邬文化同差官至中军,见礼毕,通名站立。
袁洪见邬文化一表非俗,恍似金刚一般,撑住半天里,果是惊人。
袁洪曰:‘将军此来,必怀妙策。今将何计以退周兵?’
邬文化曰:‘末将乃一勇鄙夫,奉圣旨赍送元帅帐下调用,听凭指挥。’
袁洪大喜:‘将军此来,必定首建大功,何愁姜尚不授首也!’
邬文化次日清晨上帐领令,出营搦战,倒拖排扒木,行至周营,大呼曰:‘传与反叛姜尚,早至辕门洗颈受戮!’
话说子牙在中军帐,猛听战鼓声响,抬头观看,见一大汉竖在半里,惊问众将曰:‘那里来了一个大汉子?’
众人齐来观看,果是好个大汉子,众皆大惊。
正欲寻问,只见军政官报入中军来:‘有一大汉,口出大言,请令定夺。’
有龙须虎出曰:‘弟子愿往。’
子牙许之,吩咐曰:‘你须仔细!’
龙须虎领令出营来。
邬文化低头往下一看,大笑不止:‘那里来了一个虾精?’
龙须虎抬头看邬文化,怎生凶恶,但见有诗为证,诗曰:
身高数丈体榔头,口似窑门两眼抠。
丈二苍须加散线,尺三草履似行舟。
生成大力排山岳,食尽全牛赛虎彪。
陆地行舟人罕见,蟠龙岭上火光愁。
邬文化大呼曰:“周营中来的是个甚么东西?”
龙须虎大怒,骂曰:“好匹夫!把吾当作甚么东西!吾乃姜元帅第二门徒龙须虎是也。”
邬文化笑曰:“你是一个畜生,全无一些人相,难道也是姜尚门徒!”
龙须虎曰:“村匹夫快通名来,杀你也好上功劳簿。”
邬文化骂曰:“不识好歹业畜!吾乃纣王御前袁元帅麾下威武大将军邬文化是也。你快回去,叫姜尚来受死,饶你一命。”
龙须虎大怒,骂曰:“今奉令特来擒你,尚敢多言!”发手一石打来。
邬文化一排扒木打下来,龙须虎闪过,其钉打入土有三四尺深;急自拽起钉扒来,到被龙须虎夹大腿连腰上打了七八石头;再转身,又打了五六石头;只打得是下三路。
邬文化身大,转身不活,不上一个时辰,被龙须虎连腿带腰打了七八十下,打得邬文化疼痛难当,倒拖着排扒木望正东上走了。
龙须虎得胜回营,来见子牙,备言其事。众将俱以为大而无用,子牙也不深究所以,彼此相安不察。
且说邬文化败走二十里,坐在一山崖上,擦腿摸腰,有一个时辰,乃缓缓来至辕门。
左右报入中军曰:“启元帅:邬文化在辕门等令。”
袁洪吩咐:“令来。”
邬文化来帐前,参谒袁洪。
袁洪责之曰:“你今初会战,便自失利,挫动锋锐,如何不自小心!”
邬文化曰:“元帅放心。末将今夜劫营,管教他片甲不存,上报朝廷,下泄吾恨。”
袁洪曰:“你今夜劫营,吾当助尔。”
邬文化收拾打点,今夜去劫周营。此是子牙军士有难,故有此失。
正是:一时不察军情事,断送无辜填孟津。
话说子牙不意邬文化今夜劫营。将至二更时分,成汤营里一声炮响,喊声齐起,邬文化当头,撞进辕门。
那是时黑夜,谁人抵敌。冲开七层鹿角,撞翻四方木栅、挡牌,邬文化把排扒木只是撞扫两边。
也是周营军士有难,可怜被他冲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六十万人马在中军呼兄唤弟,觅子寻爷。
又有袁洪协同,黑夜中袁洪放出妖气,笼罩住营中,惊动多少大小将官。
子牙听得大汉劫营,急上了四不相,手执杏黄旗,护定身子,只听得杀声大振,心下着忙。
又见大汉二目如两盏红灯,众门人各不相顾,只杀得孟津血水成渠。
有诗为证,诗曰:姜帅提兵会列侯,袁洪赌智未能休。朝歌遣将能摧敌,周寨无谋是自蹂。
军士有灾皆在劫,元戎遇难更何尤。可惜英雄徒浪死,贤愚无辨丧荒坵。
话说邬文化夤夜劫周营,后有袁洪助战;周将睡熟,被邬文化将排扒木两边乱扫,可怜为国捐躯,名利何在!
袁洪骑马,仗妖术冲杀进营,不辨贤愚,尽是些少肩无臂之人,都做了破腹无头之鬼。
武王有四贤保驾奔逃;子牙落荒而走;五七门徒借五遁逃去;只是披坚执锐之士,怎免一场大厄!
该绝者难逃天数;有生者躲脱灾殃。
且说邬文化直冲杀至后营,来到粮草堆根前。
此处乃杨戬守护之所,忽听得大汉劫营,姜元帅失利,杨戬急上马看时,见邬文化来得势头凶,欲要迎敌,又顾粮草,心生一个计,且救眼下之厄,忙下马,念念有词,将一草竖立在手,吹口气,叫声:“变!”化了一个大汉,头撑天,脚踏地。
怎见得,有赞为证,赞曰:头有城门大,二目似披缸。鼻孔如水桶,门牙扁担长。
胡鬓似竹笋,口内吐金光。大呼“邬文化”,与吾战一场。
话说邬文化正尽力冲杀,灯光影里见一大汉,比他更觉长大,大呼曰:“那匹夫慢来!吾来也!”
邬文化抬头看见,諕得魂不附体:“我的爷来了!”倒拖排扒木,回头就走,也不管好歹,只是飞跑。
杨戬化身随后赶来一程,正遇袁洪。
杨戬大呼曰:“好妖怪,怎敢如此!”使开三尖刀,飞奔杀来。
袁洪使棍抵住。
大战一回,杨戬祭哮天犬时,袁洪看见,化一道白光,脱身回营。
且说孟津众诸侯闻袁洪劫姜元帅的大营,惊起南北二镇诸侯,齐来救应。
两下混战,只杀到天明。
子牙会集诸门人,寻见武王,收集败残人马,点算损折军兵有二十余万;帐下折了将官三十四员;龙须虎被邬文化排扒木绝其性命。
──军士有见龙须虎的头挂在排扒木上,因此报知。
子牙闻龙须虎被乱军中杀死,子牙伤悼不已。
众诸侯上帐,问武王安。
杨戬来见子牙,备言:“邬文化冲杀,是弟子……如此治之,方救得行粮无虞。”
子牙曰:“一时误于检点,故遭此厄,无非是天数耳。”
心下郁郁不乐,纳闷中军。
且说袁洪得胜回营,其本往朝歌报捷:“邬文化大胜周兵,尸塞孟津,其水为之不流。”
群臣具贺:“自征伐西岐,从未有此大胜。”
纣王大喜,日日纵乐,全不以周兵为事。
且说杨戬来见子牙曰:“如今先将大汉邬文化治了,然后可破袁洪。”
子牙曰:“须得……如此,方可绝得此人。”
杨戬领令,去到孟津哨探路径。
走有六十里,至一所在,地名蟠龙岭。
此山弯环如蟠龙之势,中有空阔一条路,两头可以出入。
杨戬看罢,心下大喜曰:“此处正好行此计也!”
忙回见子牙,备言:“蟠龙岭地方可以行计。”
子牙听说大喜,在杨戬耳边备说:“……如此如此,可以成功。”
杨戬遂自去了。
正是:计烧大将邬文化,须得姜公用此谋。
话说子牙令武吉、南宫适:“领二千人马,往蟠龙岭去埋伏引火之物,中用竹筒引线,暗埋火炮、火箭各项等物,岭上俱用柴薪引火干燥物件,预备停当,只等邬文化来至,便可行之。”
二将领令去讫。
话说邬文化得了大功,纣王差官赍袍、带、表礼等物奖谕,袁洪、邬文化二将谢恩,打发天使回朝歌。
不表。
袁洪对邬文化曰:“荷蒙天子恩宠奖谕,邬将军,我等当得尽忠竭力,以报国恩,不负吾辈名扬于天下也。”
邬文化曰:“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
袁洪大喜,设宴庆赏。
正谈笑间,探事马报入中军:“启元帅:今有姜子牙与武王在辕门闲看吾营,不知有何原故,请令定夺。”
袁洪听报,即令邬文化:“暗出大营,抄出子牙之后擒之,如探囊取物耳。”
邬文化领令,忙出右营门,撒开大步,拖排扒木,如飞云掣电而来,大呼曰:“姜尚休走!今番吾定擒你成功也。速速下骑受死,免吾费力。”
子牙与武王见邬文化追来,拨转坐骑,望西南而逃。
邬文化见子牙、武王落荒而走,放心追来。
子牙回顾,诱邬文化曰:“邬将军,你放我君臣回营,得归故国,再不敢有犯边疆,吾群臣感将军洪恩不浅矣。”
邬文化曰:“今番错过,千载难逢。”
拚命赶来,那里肯舍。
望前赶了一个时辰。
姜子牙与武王是有脚力的;邬文化步行,又当得他是急急追赶,一气赶了五六十里,邬文化气力已乏,立住脚不赶了。
子牙回头看时,见邬文化不赶,子牙勒转坐骑,大呼曰:“邬文化,你敢来与吾战三合么?”
邬文化大怒曰:“有何不敢?”
回身又望前赶来。
子牙勒转四不相又走,看看赶至蟠龙岭了,子牙君臣进山口去了。
邬文化大喜:“姜尚进山,似鱼游釜中,肉在几上!”
随后追进山口。
不知邬文化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译文
蟠龙岭上燃烧着邬文化,诗中说:力量强大能移山,气息如虹吐出龙,手拖巨木如同风,行舟陆地无人能比,破敌营门无人敢当。擒虎的英名已成为过去,吃牛的勇气化为崆峒。总之,天意归于周主,空留蟠龙岭下的红。
子牙在将台上施展法术,只见风云四起,黑雾弥漫,上方有天罗,下方有地网,天地昏暗,笼罩了周营。雷声轰鸣,电光闪烁,火光炽热,冷气森森,雷声不断,喊杀声震天。各营内鼓角齐鸣,仿佛天崩地裂。这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中这样描述:风雾蒙蒙电火烧,雷声响亮镇邪妖,桃精柳鬼无处逃,早已标明封神名。
高明和高觉闯入周营,直冲中军,只见鼓声震天,三军呐喊。一声炮响,东有李靖,西有杨任,南有哪吒,北有雷震子,左有杨戬,右有韦护,一齐冲出来,将高明等人围住。台上子牙施展法术,台下四个门人齐动桃桩。上方有天罗,下方有地网,上下交合。子牙祭起打神鞭,高明和高觉无法逃脱,被打得脑浆迸裂,一魂归天。
袁洪和常昊、吴龙在后面催军,杀入周营,被哪吒等人接住大战。此时夜战,两军混战。韦护祭起降魔杵打吴龙,吴龙化作青光逃走。哪吒也祭起九龙神火罩罩住常昊,常昊化作一道青气消失。袁洪是白猿得道,变化多端,将元神从头顶显现出来。杨任正要取五火扇扇袁洪,却不料袁洪头顶的白光中元神举起棍棒打来,杨任躲避不及,被袁洪一棍打中头顶,可怜啊!从穿云关归周,才到孟津,未受封爵就死了。后人有诗叹道:自离成汤归紫阳,穿云关下破‘瘟癀’,孟津尽节身先丧,俱是南柯梦一场。
杨任被袁洪打死,两军混战,到天明,子牙鸣金,双方收兵。子牙升帐,点视军将,已知杨任阵亡,非常叹息。杨戬上帐说:‘今夜大战,虽然斩了高明、高觉,却失去了杨任这位大将。我认为袁洪等人都是精灵所化,一时难以取胜。大军阻在这里,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弟子现在要去终南山,借了照妖镜来,照出他们的原身,才能擒住这些妖怪,否则终无了期。’子牙答应了他。
杨戬离开周营,借土遁前往终南山。不久,来到玉柱洞前,落下遁光,到洞门等候云中子。过了一会儿,只见金霞童子出来,杨戬上前行礼说:‘师兄,麻烦通报,有杨戬要见师伯。’童子连忙还礼说:‘师兄稍等,让我去通报。’童子进洞对云中子说:‘有杨戬在外面等候。’云中子命令童子:‘让他进来。’童子出洞说:‘师父请见。’杨戬见到云中子,行礼完毕,禀报说:‘弟子今到此,想借用师伯的照妖镜。现在兵至孟津,有几个妖怪阻挡周师,不能前进;虽然大战数场,法宝难以制服。因此,奉姜元帅之命,特地到此,拜求师伯。’云中子说:‘这是梅山七怪。只有你可以擒获。’急忙取出宝镜交给杨戬。
杨戬告别终南山,借土遁直接前往周营见子牙,报告说:‘这是梅山七怪,明天弟子擒拿他们。’袁洪在营中与常昊、吴龙等将领商议退敌之策,殷破败说:‘明天元戎不大大杀一场以树立威信,让天下诸侯知道利害,那么他们都难以善罢甘休。如果拖延时间,恐怕军队疲惫,那时反而不好。’袁洪同意了他的建议。
次日,整顿军队,炮声大作,来到军前。子牙也带领众诸侯出营。两军列阵。袁洪一马当先。子牙对袁洪说:‘你不知道天命久已归周,为何阻拦王师,让百姓受苦呢?赶快投降,不会失去封侯之位,如果不知时务,后悔就来不及了。’袁洪大笑说:‘你以为你只是磻溪的一个老渔夫吗?有什么本领,敢说这种大话!’回头对常昊说:‘与我一起擒拿姜尚!’常昊纵马挺枪,飞来直取子牙。旁边有杨戬催马舞刀,抵挡住厮杀。两马往来,刀枪并举,杀得寒风凛冽,杀气腾腾。这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中这样描述:杀气腾腾锁孟津,梅山妖魅乱红尘,须臾难遁终南镜,取次摧残作鬼磷。
两人大战不到十五回合,常昊拨马便走。杨戬随后追赶,取出照妖镜来照,原来是一条大白蛇。杨戬已知此怪,看他如何腾挪。只见常昊在马上忽然现出原身,一阵怪风卷起,扬起尘土,秋云弥漫,冷气森森,现出一条大蛇。这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中这样描述:黑雾漫漫天地遮,身如雪练弄妖邪,神光闪烁凶顽性,久与梅山是旧家。
杨戬看见白蛇隐藏在黑雾中要伤害他,杨戬摇身一变,化作一条大蜈蚣,身生两翅飞来,钳子如同利刃。这是他的模样,诗中这样描述:二翅翩翩似片云,黑身黄足气如焚,双钳竖起挥双剑,先斩顽蛇建首功。
杨戬变成一条大蜈蚣,飞到白蛇的头上,一剪子就把蛇剪成两段。那蛇在地上挣扎翻滚。杨戬恢复了原形,把这条蛇砍成几段,念了一个五雷诀,只听雷声一响,这个妖怪就变成了飞灰。袁洪知道白蛇已经死了,非常愤怒,骑马挥舞一根棍子,大声喊道:‘好杨戬!敢伤害我的大将!’旁边有哪吒骑着风火轮,展示出三头八臂,用火尖枪抵挡住了袁洪。两匹马交战,还没有几个回合,哪吒就祭出了九龙神火罩,把袁洪和他的马一起罩住;哪吒用手一拍,九条火龙就盘旋着围绕袁洪焚烧。但是袁洪有七十二变的神功,怎么可能被烧着,袁洪早就借着火光逃走了。吴龙看到哪吒这么勇猛,就拿出两口双刀来和哪吒战斗。哪吒翻身回来,继续和吴龙交战。杨戬在一旁,赶紧拿出照妖镜一看,原来是一条蜈蚣。杨戬骑马挥舞刀剑,和吴龙双战。吴龙觉得打不过,拨马就跑。哪吒骑着风火轮追赶,杨戬说:‘道兄别追了,让我来。’哪吒听了,就停住了风火轮,让杨戬去追赶。吴龙看到杨戬追来,立刻现出原形,从马脚下卷起一阵黑雾,把自己罩住。怎么说呢,有诗为证:黑雾阴风布满天,梅山精怪法无边。谁知治克难相恕,千岁蜈蚣化罔然。吴龙看到杨戬追赶,立刻现出原形,身影在黑雾中,来攻击杨戬。杨戬看到这个妖怪飞来,立刻摇身一变,变成一只五彩雄鸡。诗曰:绿耳金睛五色毛,翅如钢剑嘴如刀。蜈蚣今遇无穷妙,即丧原身怎脱逃。杨戬变成一只金鸡,飞入黑雾之中,用嘴把蜈蚣啄成几段,又除掉了一个妖怪。子牙和众将击鼓进军营。不表。
再说殷破败、雷开和其他将领亲眼看到了今天的景象,不禁笑着说:‘国家不吉利,妖孽横行,今天我们两个副将,竟然都是白蛇、蜈蚣变成的精怪,来迷惑人。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不如进营和主将商议一下。’于是他们进营来,看到袁洪在中军闷闷不乐地坐着,都走到帐前参见。袁洪看到众将前来,也觉得有些尴尬,就对众将说:‘我并不知道常昊、吴龙是两个精灵,差点误了大事。’众将说:‘姜子牙是昆仑山道德高尚的人,手下又有三山五岳的门人跟随,估计我们这些兵不能在这里坚守,请元帅早做决定,是战是守,可以提前商量,不要等到最后才做决定。眼看着我们兵力不足,难以抵挡,依我们这些人的愚见,不如撤退,固守城池,设下防御,以老其师。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不知道元帅您意下如何?’袁洪说:‘参军的话错了!奉命守卫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重要的;现在放弃这里不守,反而想要退守城都,这是‘临门拒寇’,必然失败。现在姜子牙虽然有助手,但深入重地,也无法施展武力。看我在这里破敌,我自有妙计,各位不要多言。’众人退下。鲁仁杰和殷成秀说:‘现在时势我们都看到了,估计成汤的江山最终会属于西岐。何况现在朝廷不明智,胡乱使用妖精做将领,怎么可能成功呢?但是我跟贤弟受国恩几代,岂能不尽忠报国;然而就算死,也应该是死在朝歌,看到我们的忠义,不能在这里白白死去,和那些妖孽一起腐烂。’两位将领商议定了。突然有总督粮草的官员来禀报袁洪说:‘军中只剩下五天的粮食,不够用了,特地来请元帅定夺。’袁洪命令军政司起草文书,去朝歌催要粮食。旁边有鲁仁杰出来说:‘我愿意去。’袁洪同意了。鲁仁杰领命,前往朝歌催要粮食。不表。
再说朝歌城来了一个大汉,身高数丈,力气能陆地行舟,一顿饭吃一头牛,用一根排扒木,姓邬,名文化;揭榜招贤投军。朝廷派官员送邬文化到孟津营听用。来到营门口,左右通报给袁洪。袁洪命令:‘叫他来。’邬文化跟随着差官来到中军,行礼完毕,通报姓名站立。袁洪看到邬文化气宇轩昂,好像金刚一样,撑在半天里,确实惊人。袁洪说:‘将军你来了,必定有妙计。现在有什么计策可以退掉周兵?’邬文化说:‘我只是一介武夫,奉圣旨送到元帅帐下调用,听从指挥。’袁洪非常高兴:‘将军你来了,必定会建立大功,还愁姜子牙不投降吗!’邬文化第二天清晨上帐领令,出营挑战,拖着一根排扒木,来到周营,大声喊道:‘传给反叛的姜子牙,快到辕门来洗脖子受死!’话说子牙在中军帐中,突然听到战鼓声,抬头一看,看到一个高大的大汉站在半里之外,惊讶地问众将:‘哪里来了一个大个子?’众人一起来看,果然是个大个子,大家都非常惊讶。正要询问,只见军政官报告中军说:‘有一个大汉,口出狂言,请令定夺。’有龙须虎出来说:‘弟子愿意去。’子牙同意了,吩咐说:‘你要小心!’龙须虎领命出营,邬文化低头往下看,大笑不止:‘哪里来了一个虾精?’龙须虎抬头看邬文化,只见他凶恶无比,有诗为证:身高数丈体如榔头,口似窑门两眼深。三丈长须如散线,一尺草鞋似行舟。力大无穷排山岳,食尽全牛胜虎彪。陆地行舟人罕见,蟠龙岭上火光愁。
邬文化大声喊道:‘周营里来的是什么东西?’龙须虎大怒,骂道:‘好小子!把我当作什么人!我是姜元帅的第二门徒龙须虎。’邬文化笑着说:‘你不过是个畜生,一点人样都没有,难道也是姜尚的门徒!’龙须虎说:‘你这个乡下人快报上名来,杀了你也好记功。’邬文化骂道:‘不识好歹的家伙!我是纣王御前袁元帅麾下的威武大将军邬文化。你快回去,叫姜尚来受死,我可以饶你一命。’龙须虎大怒,骂道:‘我现在奉命特来抓你,还敢多嘴!’他一挥手,一块石头打过来。邬文化一排扒木打下来,龙须虎闪过,那钉子深深打入土中三四尺;他急忙拉起钉扒,却被龙须虎夹着大腿和腰部连打了七八下;他转身,又被打了五六下;只打到了他的下身。邬文化身材高大,转身不便,不到一个时辰,就被龙须虎连腿带腰打了七八十下,打得邬文化痛不欲生,他拖着排扒木往正东方向走了。龙须虎得胜回营,去见子牙,汇报了这件事。众将都认为这场战斗毫无意义,子牙也没有深究原因,大家都相安无事。
且说邬文化败走二十里,坐在一块山崖上,揉腿摸腰,过了一会儿,才缓缓来到辕门。左右通报给中军说:‘启禀元帅:邬文化在辕门等候命令。’袁洪吩咐:‘叫他来。’邬文化来到帐前,拜见袁洪。袁洪责备他说:‘你刚一交锋就失败了,挫伤了士气,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邬文化说:‘元帅请放心。我今晚要去劫营,保证让他们片甲不留,向上报捷,向下泄愤。’袁洪说:‘你今晚劫营,我会帮你。’邬文化收拾好一切,今晚就去劫周营。这是子牙军士遭遇的困难,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正是:一时不察军情事,断送无辜填孟津。
话说子牙没想到邬文化今晚会去劫营。到了二更时分,成汤营里一声炮响,喊声四起,邬文化冲在最前面,撞进辕门。那时是黑夜,谁人能抵挡。他冲开了七层鹿角,撞翻了四方的木栅栏和挡牌,邬文化用排扒木只是猛撞两边。因为周营军士遭遇困难,可怜他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六十万大军在中军呼天抢地,寻找亲人。又有袁洪协同,黑夜中袁洪放出妖气,笼罩住营中,惊动了多少大小将官。子牙听到大汉劫营,急忙上了四不相,手执杏黄旗,保护自己,只听得到杀声震天,心里非常着急。又见大汉双眼像两盏红灯,众门人各不相顾,只杀得孟津血流成河。有诗为证,诗曰:‘姜帅提兵会列侯,袁洪赌智未能休。朝歌遣将能摧敌,周寨无谋是自蹂。军士有灾皆在劫,元戎遇难更何尤。可惜英雄徒浪死,贤愚无辨丧荒丘。’
话说邬文化深夜劫周营,后有袁洪协助。周营将士睡得正香,被邬文化用排扒木乱扫,可怜为国捐躯,名利何在!袁洪骑马,施展妖术冲进营中,不分贤愚,把那些无臂无腿的人全部杀成了无头之鬼。武王有四位贤臣保护他逃跑;子牙落荒而逃;五七位门人借五遁逃走;只有那些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够逃脱这场大难!该死的人难逃天命;有生的人躲过了灾难。
且说邬文化一直冲杀到后营,来到粮草堆前。这里是由杨戬守护的,他突然听到大汉劫营,姜元帅失利,杨戬急忙上马查看,见邬文化来势凶猛,想要迎战,但又担心粮草,心生一计,先救眼前之急,忙下马,念念有词,将一草竖立在手,吹一口气,喊道:‘变!’草变成了一个大汉,头顶天,脚踩地。有赞为证,赞曰:‘头有城门大,二目似披缸。鼻孔如水桶,门牙扁担长。胡鬓似竹笋,口内吐金光。大呼“邬文化”,与吾战一场。’
话说邬文化正在全力冲杀,灯光下看到一个比他更大的大汉,大喊道:‘那小子慢点来!我来也!’邬文化抬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我的天啊!’他拖着排扒木,转身就跑,也不管好歹,只是拼命地跑。杨戬化身后追赶了一程,正遇到袁洪。杨戬大喊:‘好妖怪,怎么敢如此!’他挥舞着三尖刀,冲杀过去。袁洪用棍子抵挡。大战一番,杨戬祭出哮天犬时,袁洪看到,化作一道白光,逃回营中。
且说孟津的众诸侯听说袁洪劫了姜元帅的大营,惊动了南北两镇的诸侯,他们都来救援。两军混战,杀到天明。子牙召集众门人,找到武王,收集残兵败将,统计伤亡,损失了二十余万军兵;帐下牺牲了三十四员将领;龙须虎被邬文化的排扒木打死了。军士看到龙须虎的头挂在排扒木上,因此报告了这件事。子牙听到龙须虎被乱军杀死,非常伤心。众诸侯上帐,问候武王安好。杨戬来见子牙,汇报说:‘邬文化冲杀,是弟子……这样处理,才能保证粮草安全。’子牙说:‘一时疏忽,所以遭遇了这场灾难,这不过是天命而已。’他心中闷闷不乐,纳闷地在军营中。
且说袁洪得胜回营,他派人往朝歌报捷:‘邬文化大胜周兵,尸体堵塞了孟津,河水因此都流不出去。’群臣都来祝贺:‘自从征伐西岐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大胜。’纣王非常高兴,日日纵情享乐,完全不顾周兵的事情。
且说杨戬来见子牙说:‘现在我们先把大汉邬文化解决了,然后再去对付袁洪。’子牙说:‘必须……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个人。’杨戬领命,去孟津哨探路径。走了六十里,到了一个地方,地名叫蟠龙岭。这座山弯曲如蟠龙,中间有一条宽敞的道路,两头可以出入。杨戬看过后,心中大喜:‘这个地方正好用这个计谋!’他急忙回去见子牙,汇报说:‘蟠龙岭这个地方可以实施计谋。’子牙听说后非常高兴,在杨戬耳边低声说:‘……就这样,才能成功。’杨戬于是去了。正是:计烧大将邬文化,须得姜公用此谋。
话说子牙命令武吉、南宫适说:‘带领两千人马,前往蟠龙岭去埋伏,准备点火的东西。中间用竹筒引线,暗藏火炮、火箭等物品。岭上都要用干燥的柴薪来引火,一切准备妥当,只等邬文化到来,就可以行动了。’两位将领领命出发。
话说邬文化立了大功,纣王派官员带着袍服、腰带、礼物等物品来奖励他。袁洪和邬文化两位将领感谢皇帝的恩宠,送走了使者回朝歌。这里不详细叙述。
袁洪对邬文化说:‘承蒙天子恩宠和奖赏,邬将军,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报答国家的恩情,不辜负我们在天下扬名。’邬文化说:‘明天我会让姜尚毫无防备,再杀他个片甲不留,早早凯旋。’袁洪非常高兴,设宴庆祝。
正当大家谈笑时,探事的马报告给中军:‘报告元帅:现在姜子牙和武王正在辕门闲逛我们的营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请元帅定夺。’袁洪听到报告后,立即命令邬文化:‘悄悄地从大营出来,绕到子牙后面去捉拿他,就像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邬文化领命,急忙从右营门出来,大步流星,拖起排扒木,像飞云闪电一样赶来,大声喊道:‘姜尚别跑!这次我一定抓到你。快快下马受死,免得我费劲。’子牙和武王看到邬文化追来,掉转马头,向西南方向逃跑。
邬文化看到子牙和武王逃走,放心地追赶。子牙回头对邬文化说:‘邬将军,你放我们君臣回营,我们就能回到故国,再也不敢侵犯边疆了。我们的大臣们对将军的恩情非常感激。’邬文化说:‘这次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拼命地追赶,哪里肯放弃。
向前追赶了一个时辰。姜子牙和武王有马,而邬文化是步行的,他急于追赶,一口气追了五六十里,邬文化已经气力不支,停下脚步不再追赶。子牙回头一看,见邬文化不追了,就勒住马,大声说:‘邬文化,你敢来和我大战三回合吗?’邬文化大怒说:‘有什么不敢的?’掉头又追了上来。
子牙勒住坐骑,又走了,很快就追到了蟠龙岭,子牙君臣进入了山口。邬文化非常高兴:‘姜子牙进了山,就像鱼进了锅,肉就在锅上!’随后追进了山口。邬文化的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注解
蟠龙岭:在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蟠龙岭是一个地名,是故事发生的一个地点。
烧邬文化:烧邬文化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或地区文化,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来解释。
力大排山气吐虹:形容力量巨大,如同能移山填海,气势如虹。
手拖扒木快如风:形容动作迅速,如同风一般快。
行舟陆地谁堪及:比喻能力超群,无人能比。
破敌营门孰敢同:形容勇敢无畏,敢于挑战敌人。
擒虎英名成往事:指过去的英勇事迹。
食牛全气化崆峒:可能指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变化,崆峒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名山。
总来天意归周主:表示天意使周朝的君主统一天下。
空作蟠龙岭下红:形容英雄无用武之地,如同蟠龙岭下的红叶一样,徒留美景。
子牙:指姜子牙,商末周初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的大臣,后成为周武王的辅佐,被誉为‘兵圣’。
作法:指施展法术或魔法。
天罗地网:比喻严密的防范措施。
昏天惨地:形容天地昏暗,非常恐怖。
鼓角齐鸣:指战鼓和号角同时响起,表示战斗开始。
天崩地塌:形容声音巨大,如同天地崩裂。
封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仪式,将有功之臣封为神。
高明、高觉:可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位人物。
子牙作法:姜子牙施展法术。
打神鞭:姜子牙的法宝,能击打妖魔。
袁洪:在《封神演义》中,袁洪是商朝的一位将领。
常昊、吴龙:可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位妖魔。
哪咤:哪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童,拥有三头八臂,是玉皇大帝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雷震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雷神。
杨戬:杨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是玉皇大帝的弟子,拥有强大的法力,擅长使用宝剑,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角色。
韦护: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将。
照妖鉴:照妖鉴是杨戬的法宝,能够识别妖怪的真身。
梅山七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七个妖魔。
终南山:中国古代著名的名山,位于陕西省。
云中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金霞童子:云中子的弟子。
殷破败:殷破败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殷郊的父亲。
磻溪一钓叟:指姜子牙,意指他曾在磻溪钓鱼。
梅山妖魅:指梅山七怪,他们是妖魔。
白猿得道:指袁洪修炼成仙,成为白猿精。
元神:指人的精神或灵魂。
南柯梦一场:比喻一场空欢喜,最终是一场梦。
穿云关: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
瘟癀:古代对某些疾病的称呼。
孟津: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降魔杵:韦护的法宝,能降服妖魔。
九龙神火罩:九龙神火罩是哪咤的法宝,能够释放出九条火龙,焚烧敌人。
青光:指妖魔变化成青色的光芒。
青气:指妖魔变化成青色的气体。
白猿: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善于变化。
五火扇:杨任的法宝,能煽动火焰。
顶门:头部正中央。
终南鉴:即照妖鉴,一种能照出妖魔原形的法宝。
大白蛇:常昊变化成的妖魔形态。
怪风:指妖魔释放的怪异之风。
播土扬尘:形容风大,卷起尘土。
秋云霭霭:形容秋天的云雾缭绕。
冷气森森:形容气氛阴森恐怖。
大蜈蚣:蜈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不祥之物,象征着邪恶和灾难,这里指杨戬变化成的形态。
钳如利刃:形容钳子锋利如刀。
片云:比喻轻薄的云朵。
黑身黄足:形容大蜈蚣的颜色。
气如焚:形容大蜈蚣的气息热烈。
双钳竖起挥双剑:形容大蜈蚣攻击的动作。
顽蛇:指常昊变化成的大白蛇。
神光闪灼:形容妖魔的凶狠。
鬼磷:指妖魔的鬼魂或磷火。
白蛇:白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白蛇传》故事中,通常指白素贞,是修炼成仙的蛇精,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
五雷诀:五雷诀是一种道教的法术,能够召唤雷电,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风火轮:风火轮是哪咤的法宝,能够飞行,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七十二变:七十二变是袁洪的能力,能够变化成各种形态,类似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梅山精怪:梅山精怪指的是梅山七怪,是封神演义中的反派角色,由七个妖怪组成。
双刀:双刀是一种武器,通常由两把刀组成,用于近战。
黑雾:黑雾在这里指吴龙施展的妖术,能够隐藏自己的身形。
五色雄鸡:五色雄鸡在这里指杨戬变化成的形态,用以对付吴龙。
雷开:雷开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雷震子的儿子。
常昊:常昊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常昊的父亲。
吴龙:吴龙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梅山七怪之一。
昆仑道德之士:昆仑道德之士指的是具有高深道行的昆仑山修炼者。
三山五岳门人:三山五岳门人指的是来自中国各地名山修炼的门人。
排扒木:一种古代武器,形似长柄,头部为方形或圆形,用于击打。
姜元帅:指姜子牙,商末周初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圣,周朝的开国元勋。
龙须虎:指姜子牙的第二门徒,一个虚构的人物,在这里代表一个勇猛的武将。
纣王: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以暴虐著称。
袁元帅:指袁洪,商朝的将领,后来成为反商的英雄。
威武大将军:指邬文化,这里的“威武大将军”是对其军职的尊称。
鹿角:古代军营中用来防御的障碍物,用鹿角制成,形状类似鹿角。
挡牌: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防御工具,用以抵挡敌人的攻击。
四不相:在《封神演义》中,四不相是姜子牙的坐骑,是一匹神马,能够日行千里。
杏黄旗:古代军旗之一,通常为杏黄色,代表军队的统帅。
五遁:指五行遁术,是古代道士修炼的一种法术,可以变化五行元素来逃避或攻击。
武吉:可能是指武吉,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姜子牙麾下的将领。
南宫适:可能是指南宫适,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姜子牙麾下的将领。
引火之物:指用来引发火灾的物品,如火药、火箭等。
竹筒引线:古代的一种引火方式,用竹筒装引线,点燃后可以引燃其他物品。
火炮、火箭各项等物:指各种火攻用的武器,如火炮、火箭等。
柴薪:指干燥的木柴,常用于燃烧。
干燥物件:指干燥的物品,易于燃烧。
邬文化:在《封神演义》中,邬文化是商朝的一位将领,后来归顺周朝。
天使:古代指派往各地传达命令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姜尚:即姜子牙,见上解释。
武王:指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辕门:古代官府或军队的门口,此处指军营的门口。
探事马:指负责侦察的骑兵。
大营:军队的主营,即指挥中心。
片甲无存:形容战败得非常惨重,连一片铠甲都没有剩下。
洪恩:深厚的恩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封神演义》,描写了姜子牙与邬文化之间的智勇较量。子牙作为周文王的大臣,辅佐武王伐纣,而邬文化则是商朝的将领,二人代表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子牙令武吉、南宫适领兵前往蟠龙岭埋伏,这一举动展现了姜子牙的谋略。使用竹筒引线、火炮、火箭等火攻之计,既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
邬文化得了大功,受到纣王的奖赏,这既是对他个人勇猛的认可,也反映了当时军功至上的社会风气。袁洪与邬文化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忠诚报国的决心,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
邬文化对姜子牙的追击,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勇猛与决断。他追击姜子牙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个人武艺,更体现了对敌人的极度仇恨和必胜的信念。
子牙在逃跑过程中,故意引诱邬文化,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智谋。他利用邬文化的急躁,使其在追赶过程中消耗体力,为接下来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邬文化追赶五六十里,最终因体力不支而停下,这既是对他个人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古代将领耐力的考验。子牙在此过程中,不仅考验了邬文化的体力,也考验了他的意志。
子牙与邬文化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子牙以仁义相诱,邬文化则坚持己见,二人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为接下来的战斗埋下了伏笔。
最后,子牙利用地形优势,进入蟠龙岭,使得邬文化陷入绝境。这一情节既展现了子牙的智谋,也预示了邬文化命运的悲剧。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气氛,令人期待接下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