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原文

说秦伯魏相迎医 报魏锜养叔献艺

话说晋景公被蓬头大鬼所击,口吐鲜血,闷倒在地,内侍扶入内寝,良久方醒,群臣皆不乐而散。

景公遂病不能起,左右或言:‘桑门大巫,能白日见鬼,盍往召之!’

桑门大巫奉晋侯之召,甫入寝门,便言:‘有鬼!’

景公问:‘鬼状何如?’大巫对曰:‘蓬头披发,身长丈余,以手拍胸,其色甚怒。’

景公曰:‘巫言与寡人所见正合,言寡人枉杀其子孙,不知此何鬼也?’

大巫曰:‘先世有功之臣,其子孙被祸最惨者是也。’

景公愕然曰:‘得非赵氏之祖乎?’屠岸贾在旁,即奏曰:‘巫者乃赵盾门客,故借端为赵氏讼冤,吾君不可听信。’

景公嘿然良久,又问曰:‘鬼可禳否?’大巫曰:‘怒甚,禳之无益。’

景公曰:‘然则寡人大限何如?’大巫曰:‘小人冒死直言,恐君之病,不能尝新麦也。’

屠岸贾曰:‘麦熟只在月内,君虽病,精神犹旺,何至如此?若主公得尝新麦,汝当死罪!’不繇景公发落,叱之使出。

大巫去后,景公病愈深,晋国医生入视,不识其症,不敢下药。

大夫魏錡之子魏相言于众曰:‘吾闻秦有名医二人:高和、高缓,得传授于扁鹊,能达阴阳之理,善攻内外之症,见为秦国太医。欲治主公之病,非此人不可,盍往请之!’

众曰:‘秦乃吾之仇国,岂肯遣良医以救吾君哉?’魏相又曰:‘恤患分灾,邻国之美事。某虽不才,愿掉三寸之舌,必得名医来晋。’

众曰:‘如此,则举朝皆拜子之赐矣!’

魏相即日束装,驰轺车星夜往秦。

秦桓公问其来意,魏相奏曰:‘寡君不幸而沾狂病,闻上国有良医和、缓,有起死回生之术,臣特来敦请,以救寡君。’

桓公曰:‘晋国无理,屡败我兵,吾国虽有良医,岂救汝君哉?’

魏相正色曰:‘明公之言差矣。夫秦、晋比邻之国,故我献公与尔穆公,结婚定好,世世相亲。尔穆公始纳惠公,复有韩原之来战;继纳文公,又有汜南之背盟。不终其好,皆尔为之。文公即世,穆公又过听孟明,欺我襄公之幼弱,师出崤山,袭我属国,自取败衄。我获三帅,赦而不诛,旋违誓言,夺我王官,灵、康之世,我一侵崇,尔即伐晋,及我景公问罪于齐,明公又遣杜回兴救齐之师,败不知惩,胜不知止。弃好寻仇,莫不由秦。明公试思:晋犯秦乎?秦犯晋乎?今寡君有负兹之忧,欲借针砭于高邻,诸臣皆曰:‘秦绝我甚’,必不许。臣曰:‘不然,秦君屡举不当,安知不悔于厥心。此行也,将假国手以修先君之旧好。’明公若不许,则诸臣之料秦者中矣。夫邻有恤患之谊,而明公废之;医有活人之心,而明公背之。窃为明公不取也!’

秦桓公见魏相言辞慷慨,分剖详明,不觉起敬曰:‘大夫以正见责寡人,敢不听教!’即诏太医高缓往晋。

魏相谢恩,遂与高缓同出雍州,星夜望新绛而来。

有诗为证:

婚媾于今作寇仇,幸灾乐祸是良谋。

若非魏相澜翻舌,安得名医到绛州?

时晋景公病甚危笃,日夜望秦医不至,忽梦有二竖子,从己鼻中跳出,一竖曰:‘秦高缓乃当世之名医,彼若至,用药,我等必然被伤,何以避之?’又一竖子曰:‘若躲在肓之上,膏之下,彼能奈我何哉?’

须臾,景公大叫心膈间疼痛,坐卧不安。

少顷,魏相引高缓至,入宫诊脉毕,缓曰:‘此病不可为矣?’

景公曰:‘何故?’缓对曰:‘此病居肓之上,膏之下,既不可以灸攻,又不可以针达,即使用药之力,亦不能及,此殆天命也!’

景公叹曰:‘所言正合吾梦,真良医矣!’厚其饯送之礼,遣归秦国。

时有小内侍江忠,伏侍景公辛苦,早间不觉失睡,梦见背负景公,飞腾于天上,醒来与左右言之。

值屠岸贾入宫问疾,闻其梦,贺景公曰:‘天者阳明,病者阴暗;飞腾天上,离暗就明,君之疾心渐平矣!’

晋侯是日,亦自觉胸膈稍宽,闻言甚喜。

忽报:‘甸人来献新麦。’景公欲尝之,命饔人取其半,舂而屑之为粥,屠岸贾恨桑门大巫言赵氏之冤,乃奏曰:‘前巫者言主公不能尝新麦,今其言不验矣,可召而示之。’

景公从其言,召桑门大巫入宫,使岸贾责之曰:‘新麦在此,犹患不能尝乎?’

巫者曰:‘尚未可知。’景公色变,岸贾曰:‘小臣咒诅,当斩!’即命左右牵去,大巫叹曰:‘吾因明于小术,以自祸其身,岂不悲哉!’左右献大巫之首。

恰好饔人将麦粥来献,时日已中矣,景公方欲取尝,忽然腹胀欲泄,唤江忠‘负我登厕。’才放下厕,一阵心疼,立脚不住,坠入厕中,江中顾不得污秽,抱他起来,气已绝矣,到底不曾尝新麦,屈杀了桑门大巫,皆屠岸贾之过也。

上卿栾书率百官奉世子州蒲举哀即位,是为厉公,众议江忠曾梦负公登天,后负公以出于厕,正应其梦,遂用江忠为殉葬焉。

当时若不言其梦,无此祸矣,口舌害身,不可不慎也。

因晋景公为厉鬼击死,晋人多有言赵门冤枉之事者,只为栾、灸二家都与屠岸贾交通相善,只有一个韩厥,孤掌难鸣,是以不敢为赵氏伸冤。

时宋共公遣上卿华元,行吊于晋,兼贺新君,因与栾书商议,欲合晋、楚之成,免得南北交争,生民涂炭。

栾书曰:‘楚未可信也。’

华元曰:‘元善于子重,可以任之。’

栾书乃使其幼子栾鍼,同华元至楚,先与公子婴齐相见,婴齐见栾鍼年青貌伟,问于华元,知是中军元帅之子,欲试其才,问曰:“上国用兵之法何如?”鍼对曰:“整。”又问:“更有何长?”鍼答曰:“暇。”婴齐曰:“人乱我整,人忙我暇,何战不胜?二字可谓简而尽矣!”由此倍加敬重,遂引见楚王,定议两国通和,守境安民,动干戈者,鬼神殛之。遂订期为盟,晋士燮、楚公子罢,共歃血于宋国西门之外。

楚司马公子侧,自以不曾与议,大怒曰:“南北之不相通久矣。子重欲擅合成之功,吾必败之。”探知巫臣纠合吴子寿梦,与晋、鲁、齐、宋、卫、郑各国大夫会于钟离,公子侧遂说楚王曰:“晋、通好,必有谋楚之情,宋、俱从,楚之宇下一空矣!”共王曰:“孤欲伐郑,奈西门之盟何?”公子侧曰:“宋、受盟于楚,非一日矣,惟不顾盟,是以附晋。日之事,惟利则进,何以盟为?”

共王乃命公子侧帅师伐郑。复背晋从楚,此周简王十年事也。

晋厉公大怒,集诸大夫计议伐郑。

栾书虽则为政,而三郤擅权。哪三郤?乃郤錡、郤犨、郤至,錡为上军元帅,犨为上军副将,至为新军副将。犨子郤毅,至弟郤乞,并为大夫用事。

伯宗为人,正直敢言,屡向厉公言:“郤氏族大势盛,宜分别贤愚,稍抑其权,以保全功臣之后。”厉公不听,三郤恨伯宗入骨,遂谮伯宗谤毁朝政。厉公信之,反杀伯宗,其子伯州犁奔楚,楚用为太宰,与之谋晋。

厉公素性骄侈,兼好内外嬖幸甚多。外嬖胥童、夷羊五、长鱼矫、匠丽氏等一班小年,皆拜为大夫;内嬖美姬爱婢,不计其数。日事淫乐,好谀恶直,政事不修,群臣解体。

士燮见朝政日非,不欲伐郑。郤至曰:“不伐郑,何以求诸侯?”栾书曰:“今日失郑,鲁、宋亦将离心,温季之言是也。”楚降将苗贲皇亦劝伐郑,厉公从其言,独留荀居守,遂亲率大将栾书、士燮、郤錡、荀偃、韩厥、郤至、魏錡、栾鍼等,出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一面使郤犨往鲁、卫各国,请兵助战。

郑成公闻晋兵势大,欲谋出降。大夫姚钩耳曰:“郑地褊小,间于两大,只宜择一强者而事之,岂可朝楚暮晋,而岁岁受兵乎?”郑成公曰:“然则何如?”钩耳曰:“依臣之见,莫如求救于楚,楚至,吾与之夹攻,大破晋兵,可保数年之安也。”成公遂遣钩耳往楚求救。

楚共王终以西门之盟为嫌,不欲起兵,问于令尹婴齐。婴齐对曰:“我实无信,以致晋师,又庇郑而与之争,勤民以逞,胜不可必,不如待之!”公子侧进曰:“郑人不忍背楚,是以告急。前不救齐,今又不救郑,是绝归附者之望也。臣虽不才,愿提一旅,保驾前往,务要再奏‘掬指’之功!”

共王大悦,乃拜司马公子侧为中军元帅,令尹公子婴齐为左军,右尹公子壬夫将右军,自统亲军两广之众,望北进发,来救郑国。日行百里,其疾如风。

早有哨马报入晋军,士燮私谓栾书曰:“君幼不知国事,吾伪为畏楚而避之,以儆君心,使知戒惧,犹可少安。”栾书曰:“畏避之名,书不敢居也。”士燮退而叹曰:“此行得败为幸,万一战胜,外宁必有内忧,吾甚惧之。”

时楚兵已过鄢陵,晋兵不能前进,留屯彭祖冈,两下各安营下寨,来日,是六月甲午大尽之日,名为晦日,晦不行兵,晋军不做准备,五鼓漏尽,天色犹未大明,忽然寨外喊声大振,守营军士忙忙来报:“楚军直逼本营,排下阵势。”

栾书大惊曰:“彼既压我军而阵,我军不能成列,交兵恐致不利,且坚守营垒,待从容设计以破之。”诸将纷纷议论,有言选锐突阵者,有言移兵退后者。

时士燮之子名匄,年才一十六岁,闻众议不决,乃突入中军,禀于栾书曰:“元帅患无战地乎?此易事也。”栾书曰:“子有何计?”士匄曰:“传令牢把营门,军士于寨内暗暗将灶土尽皆削平,井用木板掩盖,不过半个时辰结阵有余地矣,既成列于军中,决开营垒以为战道,楚其奈我何哉?”栾书曰:“井灶乃军中急务,平灶塞井何以为食?”匄曰:“先命各军预备干粮净水足支一二日,俟布阵已定,分拨老弱于营后另作井灶就之。”士燮本不欲战,见其子进计,大怒,骂曰:“兵之胜负关系天命,汝童子有何知识,敢在此摇唇鼓舌?”遂拔戈逐之,众将把士燮抱住,士匄方能走脱,栾书笑曰:“此童子之智,胜于范孟也。”乃从士匄之计令各寨多造干粮,然后平灶掩井摆列阵势,准备来日交兵。

胡曾咏史诗云:军中列阵本奇谋,士燮抽戈若寇仇。岂是心机逊童子,老成忧国有深筹。

却说楚共王直逼晋营而阵,自谓出其不意,军中必然扰乱,却寂然不见动静。

乃问于太宰伯州犁曰:‘晋兵坚垒不动,子晋人也,必知其情。’

州犁曰:‘请王登车巢车而望之。’

楚王登车巢车,使州犁立于其侧,王问曰:‘晋兵驰骋,或左或右者何也?’

州犁对曰:‘召军吏也。’

王曰:‘今又群聚于中军矣。’

州犁曰:‘合而为谋也。’

又望曰:‘忽然张幕何故?’

州犁曰:‘虔告于先君也。’

又望曰:‘今又撤幕矣。’

对曰:‘将发军令也。’

又望曰:‘军中为何暄哗,飞尘不止?’

对曰:‘彼因不得成列,将塞井平灶,为战地耳。’

又望曰:‘车皆驾马矣,将士升车矣。’

对曰:‘将结阵也。’

又望曰:‘升车者何以复下?’

对曰:‘将战而祷神也。’

又望曰:‘中军势似甚盛,其君在乎?’

对曰:‘栾、范之族,挟公而阵,不可轻敌也!’

楚王尽知晋国之情,乃戒谕军中,打点来日交锋之事。

楚之降将苗贲皇亦侍于晋侯之侧,献策曰:‘自令尹孙叔之死,军政无常,两广精兵,久不选换,老不堪战者多矣。’

且左右二帅,不相和睦,此一战楚可败也!

髯翁有诗云:‘楚用州犁本晋良,晋人用楚是贲皇。人才难得须珍重,莫把谋臣借外邦!’

是日,两军各坚垒相持,未战,楚将潘党于营后试射红心,连中三矢,众将哄然赞美。

适值养繇基至,众将曰:‘神箭手来矣!’

潘党怒曰:‘我的箭何为不如养叔?’

养繇基曰:‘汝但能射中红心,未足为奇;我之箭能百步穿杨!’

众将问曰:‘何为百步穿杨?’

繇基曰:‘曾有人将颜色认记杨树一叶,我于百步外射之,正穿此叶中心,故曰百步穿杨。’

众将曰:‘此间亦有杨树,可试射否?’

繇基曰:‘何为不可?’

众将大喜曰:‘今日乃得观养叔神箭也!’

乃取墨涂记杨枝一叶,使繇基于百步外射之,其箭不见落下。

众将往察之,箭为杨枝挂住,其镞正贯于叶心。

潘党曰:‘一箭偶中耳。若依我说,将三叶次第记认,你次第射中,方见高手!’

繇基曰:‘恐未必能,且试为之。’

潘党于杨树上高低不等,涂记了三叶,写个‘一’‘二’‘三’字,养繇基也认过了,退于百步之外,将三矢也记个‘一’‘二’‘三’的号数,以次发之,依次而中,不差毫厘。

众将皆拱手曰:‘养叔真神人也!’

潘党虽然暗暗称奇,终不免自家要显所长,乃谓繇基曰:‘养叔之射,可谓巧矣。然杀人还以力胜,吾之射能贯数层坚甲,亦当为诸君试之!’

众将皆曰:‘愿观!’

潘党教随行组甲之士,脱下甲来,叠至五层。

众将曰:‘足矣!’

潘党命更迭二层,共是七层。

众将想道:‘七层甲,差不多有一尺厚,如何射得过?’

潘党教把那七层坚甲,绷于射鹄之上,也立在百步之外,挽起黑雕弓,拈著狼牙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抱婴儿,觑得端端正正,尽力发去。

扑的一声,叫道:‘著了!’

只见箭上,不见箭落,众人上前看时,齐声喝采起来道:‘好箭,好箭!’

原来弓劲力深,这枝箭直透过七层坚甲,如钉钉物,穿的坚牢,摇也摇不动。

潘党面有德色,叫军士将层甲连箭取下,欲以遍夸营中。

养繇基且教‘莫动!吾亦试射一箭,未知何如?’

众将曰:‘也要看养叔伸力!’

繇基拈弓在手,欲射复止,众将曰:‘养叔如何不射?’

繇基曰:‘只依样穿札,未为希罕,我有个送箭之法。’

说罢,搭上箭,飕的射去,叫声:‘正好!’

这枝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恰的将潘党那一枝箭,兜底送出布鹄那边去了。

繇基这枝箭,依旧穿于层甲孔内。

众将看时,无不吐舌,潘党方才心服,叹曰:‘养叔妙手,吾不及也!’

史传上载楚王猎于荆山,山上有通臂猿,善能接矢,楚兵围之数重,王命左右发矢,俱为猿所接。

乃召养繇基,猿闻繇基之名,即便啼号,及繇基到,一发而中猿心,其为春秋第一射手,名不虚传矣。

潜渊有诗云:‘落乌贯虱名无偶,百步穿杨更罕有。穿札将军未足奇,强中更有强中手。’

众将曰:‘晋、楚相持,吾王正在用人之际,两位将军有此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

乃命军士将箭穿层甲,抬到楚共王面前,养繇基和潘党一同过去,众将将两人先后赌射之事,细细禀知楚王:‘我国有神箭如此,何愁晋兵百万?’

楚王大怒曰:‘将以谋胜,奈何以一箭侥幸耶?尔自恃如此,异日必以艺死!’

尽收繇基之箭,不许复射,养繇基羞惭而退。

次日五鼓,两军中各鸣鼓进兵,晋上军元帅郤錡攻楚左军,与公子婴齐对敌;下军元帅韩厥攻楚右军,与公子壬夫对敌;栾书、士燮各帅本部车马,中军护驾,与楚共王和公子侧对敌。

这边晋厉公是郤毅为御,栾鍼为车右将军,郤至等引新军,为后队接应,那边楚共王出阵。

上午本该乘右广,那右广却是养繇基为将,共王怪繇基恃射夸嘴,不用右广,反乘了左广,却是彭名为御,屈荡为车右将军,郑成公引本国车马为后队接应。

却说厉公头带冲天凤翅盔,身披蟠龙红锦战袍,腰悬宝剑,手提方天大戟,乘著金叶包裹的戎辂,右有栾书,左有士燮,展开军门,杀奔楚阵来,谁知阵前却有一窝泥淖,黎明时候,未曾看得仔细,郤毅御车勇猛,刚刚把晋侯车轮陷于淖中,马不能走。

楚共王之子熊茷,他少年好勇,领著前队,望见晋侯车陷,驱车飞赶过来。

那边栾鍼忙跳下车,立于泥淖之中,尽平生气力,双手将两轮扶起,车浮马动,一步步挣出泥淖来。

那边熊茷将次赶到,这里栾书的军马亦到,大喝:‘小将不得无礼!’熊茷见旗上有‘中军元帅’字,知是大军,吃了一惊,回车便走,被栾书追上,活捉过来。

楚军见熊茷有失,一齐来救,却得士燮引兵杀出,后队郤至等俱到,楚兵恐堕埋伏,收兵回营。

晋兵亦不追赶,各自归寨。

哨马探听楚左军持重,晋上军不曾交战,下军战二十余合,互有杀伤,胜负未分,约定来日再战,栾书将熊茷献功,晋侯欲斩之,苗贲皇进曰:‘楚王闻其子被擒,明日必来亲自出战,可囚熊茷于军前,往来诱之。’晋侯曰:‘善。’一夜安息无话。

黎明,栾书命开营索战。大将魏錡告书曰:‘吾夜来梦见天上一轮明月,遂弯弓射之,正中月心,射出月中一股金光,直泻下来,慌忙退步,不觉失脚,陷于营前泥淖之内,猛然惊觉,此何兆也?’栾书详之曰:‘周之同姓为日,异姓为月,射月而中,必楚君矣,然泥淖乃泉壤之中,退入于泥,亦非吉兆,将军必慎之!’

魏錡曰:‘苟能破楚,虽死何恨?’栾书遂许魏錡打阵。楚将工尹襄出头。

战不数合,晋兵推出囚车,在阵上往来。楚共王见其子熊茷被囚于阵,急得心生烟火,忙叫彭名鞭马上前,来抢囚车。

魏錡望见,撇了尹襄,径追楚王,架起一枝箭,飕的射去,正中楚王的左眼,潘党力战,保得楚王回车。

楚王负痛拔箭,其瞳子随镞而出,掷于地下,有小卒拾而献曰:‘此龙睛,不可轻弃!’楚王乃纳于箭袋之中。

晋兵见魏錡得利,一齐杀上,公子侧引兵抵死拒敌,救脱了楚共王。

錡至围住了郑成公,赖御者将大旌藏于弓衣之内,成公亦走脱。

时楚王怒甚,急唤神箭将军养繇基速来救驾,养繇基闻唤,慌忙驰到,身边并无一箭。

楚王乃抽二矢付之曰:‘射寡人乃绿袍虬髯者,将军为寡人报仇,将军绝艺,想不费多矢也!’繇基领箭,飞车赶入晋阵,正撞见绿袍虬髯者,知是魏錡,大骂:‘匹夫有何本事,辄敢射伤吾主!’魏錡方欲答话,繇基发箭已到,正射中魏錡项下,伏于弓衣而死。

栾书引军夺回其尸,繇基余下一矢,缴还楚王,奏曰:‘仗大王威灵,已射杀绿袍虬髯将矣!’

共王大喜,自解锦袍赐之,并赐狼牙箭百枝,军中称为‘养一箭’,言不消第二箭也。

有诗为证:‘鞭马飞车虎下山,晋兵一见胆生寒。万人丛里诛名将,一矢成功奏凯还。’

却说晋兵追逐楚兵至紧,养繇基抽矢控弦,立于阵前,追者辄射杀之,晋兵乃不敢逼。

楚将婴齐、壬夫闻楚王中箭,各来接应,混战一场,晋兵方退。

栾鍼望见令尹旗号,知是公子婴齐之军,请于晋侯曰:‘臣前奉使于楚,楚令尹子重问晋国用兵之法,臣以‘整暇’二字对,今混战未见其整,各退未见其暇,臣愿使行人持饮献之,以践昔日之言。’晋侯曰:‘善。’

栾鍼乃使行人执酒榼,造于婴齐之军,曰:‘寡君乏人,命鍼持矛车右,故不得亲犒从者,使某代进一觞。’婴齐悟昔日‘整暇’之言,乃叹曰:‘小将军可谓记事矣。’受其榼,对使饮之,谓使者曰:‘来日阵前,当面谢也!’

行人归述其语。栾鍼曰:‘楚君中矢,其师尚未肯退,奈何!’苗贲皇曰:‘搜阅车乘,补益士卒,秣马厉兵,修阵固列,鸡鸣饱食,决一死战,何畏乎楚!’

时郤犨、栾黡从鲁、卫请兵回转,言二国各起兵来助,已在二十里远近。

楚谍探知,报闻楚王,楚王大惊曰:‘晋兵已众,鲁、卫又来,如之奈何?’即使左右召中军元帅公子侧商议。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译文

话说晋景公被一个蓬头大鬼打中,口吐鲜血,晕倒在地,宫里的侍从把他扶进内室,过了很久才醒过来,大臣们都不高兴地散去了。景公于是生病不能起床,身边的人有的说:‘桑门的大巫师,能白天见到鬼,为什么不召他来呢!’桑门的大巫师奉晋侯的召见,刚进入寝门,就说:‘有鬼!’景公问:‘鬼长得什么样?’大巫师回答说:‘蓬头披发,身高一丈多,用手拍胸,脸色非常愤怒。’景公说:‘巫师的话和我所见正合,说我冤枉杀了他的子孙,不知道这是哪种鬼?’大巫师说:‘是先代有功之臣,他们的子孙受害最惨的那种。’景公惊讶地说:‘难道是赵氏的祖先吗?’屠岸贾在旁边,就上奏说:‘巫师是赵盾的门客,所以借机为赵氏申冤,我君王不可轻信。’景公沉默了很长时间,又问:‘鬼可以驱除吗?’大巫师说:‘非常愤怒,驱除是没有用的。’景公说:‘那么我的大限如何?’大巫师说:‘我冒死直言,恐怕君王的病,不能吃到新麦了。’屠岸贾说:‘麦子熟了只在一个月内,君王虽然生病,精神还很旺盛,怎么会这样?如果君王能吃到新麦,你该死罪!’不等景公发落,就斥责他让他出去。

大巫师离开后,景公的病更加严重,晋国的医生来看病,不认识这种病,不敢用药。

大夫魏錡的儿子魏相对众人说:‘我听说秦国有两个有名的医生:高和、高缓,他们得到扁鹊的真传,能懂得阴阳的道理,擅长治疗内外疾病,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要治君王的病,非他们不可,为什么不派人去请他们呢!’众人说:‘秦国是我们的仇敌,怎么会愿意派好医生来救我们的君王呢?’魏相又说:‘关心灾患,分摊灾难,是邻国之间美好的事情。我虽然不才,愿意用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请到名医来晋国。’众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全朝都会感谢你的恩赐了!’

魏相当天就收拾行李,乘坐轻便马车星夜前往秦国。秦桓公问他来意,魏相上奏说:‘我国的君王不幸得了狂病,听说贵国有两位良医高和、高缓,有起死回生的医术,我特地来恳请,以救我国的君王。’桓公说:‘晋国无理,屡次打败我们的军队,我国虽然有良医,怎么会救你们的君王呢?’

魏相严肃地说:‘明公的话错了。秦、晋是相邻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大夫献公和你们的穆公,结为婚姻,结成友好,世代相亲。你们的穆公最初接纳惠公,又有韩原之战;接着接纳文公,又有汜南之盟被背弃。不保持友好,都是你们造成的。文公去世后,穆公又轻信孟明,欺骗我们襄公年幼,出兵崤山,袭击我们的属国,自取败绩。我们俘虏了三位将领,赦免了他们而没有杀他们,然后又违背誓言,夺取了我们的王官,灵公、康公时期,我们侵犯崇国,你们就攻打晋国,到我景公对齐国问罪时,明公又派杜回起兵救齐,不知失败为何物,不知胜利为何物。抛弃友好寻找仇恨,无不因秦国而起。明公试想:是晋国侵犯秦国,还是秦国侵犯晋国?现在我国的君王有病在身,想要借助邻国的医术,大臣们都认为:‘秦国对我们太绝情了’,一定不会答应。我说:‘不是这样的,秦君屡次采取不当的措施,难道他心里不会后悔吗?这次行动,我将借助贵国的医术来修复先君的旧好。’如果明公不答应,那么大臣们对秦国的看法就对了。邻国有关心灾患的义务,而明公却废弃了它;医生有救活人的心,而明公却背弃了它。我私下认为明公的做法不可取!’

秦桓公看到魏相言辞激昂,分析得详细明了,不禁起敬说:‘大夫用正见责备我,怎么敢不听教诲!’于是下令太医高缓前往晋国。魏相感谢恩赐,于是与高缓一同离开雍州,星夜赶往新绛。

当时晋景公病得很重,日夜盼望秦医不来,忽然梦见有两个小鬼,从自己的鼻孔里跳出来,一个小鬼说:‘秦国的名医高缓,是当世的名医,他如果来了,用药,我们必然被伤害,怎么躲避呢?’另一个小鬼说:‘如果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又能拿我们怎么办呢?’过了一会儿,景公大叫心口疼痛,坐卧不安。

不久,魏相带着高缓来到,进入宫中诊脉完毕,缓说:‘这种病无法救治了?’景公问:‘为什么?’缓回答说:‘这种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灸攻,又不能针达,即使用药的力量,也无法到达,这大概是天命吧!’景公叹气说:‘你说的正合我的梦,真是良医啊!’他给了高缓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

当时有一个小太监江忠,一直辛苦地服侍景公,早上不小心睡着了,梦见自己背着景公,在天空中飞翔,醒来后和身边的人说了。正逢屠岸贾进宫问病,听到他的梦,祝贺景公说:‘天是阳明的,病是阴暗的;在天空中飞翔,离开阴暗走向光明,君王的病心渐渐平复了!’晋侯当天,也觉得胸膈稍微舒畅,听了这话很高兴。

忽然报告说:‘郊外的甸人来献新麦。’景公想要尝尝,命令厨师取一半麦子,磨成粉做成粥,屠岸贾恨桑门大巫说赵氏的冤屈,就上奏说:‘前些时候巫师说君王不能吃到新麦,现在他的话不灵验了,可以召他来给他看。’景公听从了他的话,召见桑门大巫进宫,让岸贾责备他说:‘新麦在这里,还担心不能吃到吗?’巫师说:‘还不知道。’景公脸色变了,岸贾说:‘小臣诅咒,应当斩首!’立即命令左右的人把他拉出去,大巫叹气说:‘我因为懂得一些小术,结果自己招致了灾祸,岂不可悲!’左右的人献上了大巫的首级。

恰好厨师将麦粥端来,当时已经是中午了,景公正要尝一口,突然肚子胀得想要上厕所,叫江忠‘背我上厕。’刚放下厕所,一阵心疼,站立不稳,掉进了厕所里,江中顾不得污秽,把他抱起来,他已经断气了,最终没有吃到新麦,屈杀了桑门大巫,这都是屠岸贾的过错。

当时上卿栾书率领百官,遵照世子州蒲的遗愿举行丧礼即位,这就是晋厉公,众人议论江忠曾经梦见背着君王上天,后来背着君王从厕所出来,正好应验了他的梦,于是用江忠作为殉葬。当时如果不提他的梦,就不会有这场灾祸了,口舌之祸,不可不谨慎啊。

因为晋景公被厉鬼击死,晋国的人有很多说赵门冤枉的事情,只是栾、灸两家都与屠岸贾关系密切,只有一个韩厥,孤掌难鸣,所以不敢为赵氏申冤。

当时宋共公派遣上卿华元,前往晋国吊唁,并祝贺新君,趁机与栾书商议,想要联合晋、楚的和平,以免南北交战,百姓受苦。栾书说:‘楚国不可信。’华元说:‘我擅长与子重交往,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栾书让自己的小儿子栾针,和华元一起去楚国,先和华元的儿子婴齐见面,婴齐看到栾针年轻且仪表堂堂,便问华元,得知他是中军元帅的儿子,想考验他的才华,便问:‘贵国用兵的方法是怎样的?’栾针回答说:‘整齐。’婴齐又问:‘还有什么优点?’栾针回答:‘闲暇。’婴齐说:‘别人混乱时我整齐,别人忙碌时我闲暇,还有什么战事不能取胜?这两个字可以说是简单而全面了!’因此对他更加敬重,于是引见给楚王,商定两国通和,守卫边境,安定百姓,动用武力的人,将受到鬼神的惩罚。于是约定日期结盟,晋国的士燮和楚国的公子罢,在宋国的西门之外共同歃血为盟。

楚国的司马公子侧,认为自己没有参与商议,非常愤怒地说:‘南北不通已经很久了。子重想要独占和谈的功绩,我一定要挫败他。’他探听到巫臣联合吴国的子寿梦,与晋国、鲁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各国的大夫在钟离会合,公子侧于是劝说楚王:‘晋国和通好,必然有谋害楚国的意图,宋国都跟从了,楚国的势力范围就空了!’共王说:‘我想攻打郑国,西门之盟怎么办?’公子侧说:‘宋国接受楚国的盟约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不顾盟约,所以依附晋国。日常的事情,只看利益就前进,还盟约有什么用?’

共王于是命令公子侧率领军队攻打郑国。再次背叛晋国而投靠楚国,这是周简王十年的事情。

晋厉公非常愤怒,召集各位大夫商议攻打郑国。

栾书虽然执政,但三郤(郤錡、郤犨、郤至)擅权。这三郤是谁?是郤錡担任上军元帅,郤犨担任上军副将,郤至担任新军副将。郤犨的儿子郤毅,郤至的弟弟郤乞,都担任了大夫职务。

伯宗为人正直敢言,多次向厉公进言:‘郤氏家族势力强大,应该区分贤愚,稍微抑制他们的权力,以保全功臣的后代。’厉公不听,三郤对伯宗恨之入骨,于是诬陷伯宗诽谤朝政。厉公相信了他们,反而杀了伯宗,他的儿子伯州犁逃到楚国,楚国任命他为太宰,和他一起策划对付晋国。

厉公素来性格骄横奢侈,同时喜欢很多内宫的宠臣。外宫的宠臣胥童、夷羊五、长鱼矫、匠丽氏等一群年轻人,都被封为大夫;内宫的美姬爱婢,数不胜数。整天沉迷于淫乐,喜欢奉承厌恶正直,政事不修,群臣离心。

士燮看到朝政日益败坏,不想攻打郑国。郤至说:‘不攻打郑国,怎么能求得诸侯的归附?’栾书说:‘现在失去郑国,鲁国、宋国也会离心,温季的话是正确的。’楚国的降将苗贲皇也劝厉公攻打郑国,厉公听从了他的话,只留下荀居守,亲自率领大将栾书、士燮、郤錡、荀偃、韩厥、郤至、魏錡、栾针等,出动六百辆战车,浩浩荡荡地杀向郑国。同时派郤犨前往鲁国、卫国各国,请求出兵支援。

郑成公听说晋军势力强大,想要出降。大夫姚钩耳说:‘郑地狭小,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只应该选择一个强者侍奉,怎么能早上侍奉楚国,晚上侍奉晋国,而年年遭受战事呢?’郑成公说:‘那么怎么办呢?’钩耳说:‘依我的建议,不如向楚国求救,楚国来了,我们夹击,大败晋军,可以保证几年的安宁。’成公于是派遣钩耳前往楚国求救。

楚共王最终还是因为西门之盟的嫌隙,不想出兵,便询问令尹婴齐。婴齐回答说:‘我确实没有信用,导致晋军到来,又庇护郑国与之争斗,使百姓劳苦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胜利无法保证,不如等待!’公子侧进言说:‘郑人不愿意背叛楚国,所以告急。以前不救齐国,现在又不救郑国,这是断绝归附者的希望。我虽然没有才能,愿意带领一支军队,保护大王前往,一定要再次建立‘掬指’的功绩!’

共王非常高兴,于是任命司马公子侧为中军元帅,令尹公子婴齐为左军,右尹公子壬夫为右军,自己统领亲军两广之众,向北进发,来救援郑国。他们每天行军百里,速度如同疾风。

早有侦察兵报告给晋军,士燮私下对栾书说:‘大王年幼不知国事,我假装害怕楚国而避开,以警醒大王的心,让他知道警惕,还可以稍微安宁。’栾书说:‘害怕躲避的名声,我不敢承担。’士燮退下后叹息说:‘这次行动如果失败还好,万一战胜,外面虽然安宁,但内部必有忧虑,我非常担心。’

当时楚军已经越过鄢陵,晋军无法前进,留在彭祖冈驻扎,双方各自安营扎寨,第二天是六月甲午日,名为晦日,晦日不行军,晋军没有做准备,五更天快结束时,天色还不太亮,忽然营寨外喊声震天,守营的士兵急忙来报告:‘楚军直接逼近我们的营寨,摆下了阵势。’

栾书大惊失色,说:‘他们既然压着我们军队摆阵,我们军队无法列队,交战恐怕会不利,我们还是坚守营垒,等待从容设计来打败他们。’众将纷纷议论,有的说挑选精锐突袭敌阵,有的说撤退。

当时士燮的儿子名叫士匄,年仅十六岁,听到众议不决,便突然闯入中军,向栾书禀报说:‘元帅担心没有战场吗?这很容易解决。’栾书问:‘你有什么计策?’士匄说:‘传令牢固地守住营门,让士兵在营内悄悄将灶台削平,井用木板盖上,不到半个时辰就能结阵,一旦阵势摆好,就打开营垒作为战场,楚军还能拿我们怎么样呢?’栾书说:‘井灶是军中的急务,平了灶台堵了井,我们怎么吃饭?’士匄说:‘先命令各军准备足够的干粮和清水,支撑一两天,等阵势摆好,再将老弱士兵安排到营后重新挖井做饭。’士燮本来不想打仗,看到自己的儿子提出计策,非常生气,骂道:‘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天命,你这个小孩子有什么知识,敢在这里说三道四?’于是拔出剑追赶他,众将把他抱住,士匄才得以逃脱,栾书笑着说:‘这个孩子的智慧,胜过范孟。’于是听从了士匄的计策,命令各营多造干粮,然后平灶掩井摆列阵势,准备第二天的交战。胡曾咏史诗云:‘军中列阵本奇谋,士燮抽戈若寇仇。岂是心机逊童子,老成忧国有深筹。’

楚共王直接逼近晋军的营地布阵,自以为出其不意,军中一定会混乱,但看不到任何动静。于是他问太宰伯州犁说:“晋军坚守阵地不动,你是晋国人,一定知道其中的情况。”州犁说:“请大王登上战车,乘坐巢车观看。”楚王登上战车,让州犁站在旁边,楚王问:“晋军奔跑,时而左时而右是为什么?”州犁回答说:“这是在召集军吏。”楚王说:“现在又聚集在中军了。”州犁说:“这是在共同商议。”接着他又望见:“突然张起帷幕,这是为什么?”州犁说:“这是向先君祈祷。”再望见:“现在又撤掉帷幕了。”回答说:“这是将要发布军令。”又望见:“军中为什么喧哗,尘土飞扬不止?”回答说:“他们因为不能排列成阵,正在填井平灶,准备战场。”又望见:“战车都套上马了,将士们登上战车了。”回答说:“这是将要布阵。”又望见:“登上战车的人为什么又下来了?”回答说:“这是在战前祈祷神灵。”又望见:“中军看起来很强大,他们的君主在哪里?”回答说:“栾氏、范氏的家族,带着君主布阵,不可轻敌!”

楚王完全了解了晋国的情况,于是告诫军中,准备第二天的交战事宜。楚国的降将苗贲皇也站在晋侯旁边,献策说:“自从令尹孙叔去世后,军政无常,两广的精兵,长时间没有更换,年老不能作战的人很多。而且左右两位将领,彼此不和,这一战楚国可以打败晋国!”老将髯翁有诗云:“楚用州犁本晋良,晋人用楚是贲皇。人才难得须珍重,莫把谋臣借外邦!”

那天,两军各自坚守阵地,没有交战。楚将潘党在营后试射红心,连续射中三箭,众将纷纷赞美。恰逢养繇基到来,众将说:“神箭手来了!”潘党生气地说:“我的箭为什么不如养叔?”养繇基说:“你只射中红心,并不稀奇;我的箭能百步穿杨!”众将问:“什么是百步穿杨?”繇基说:“曾经有人将颜色标记在杨树的一片叶子上,我在百步外射它,正好穿过这片叶子的中心,所以叫百步穿杨。”众将说:“这里也有杨树,可以试射吗?”繇基说:“为什么不可以?”众将非常高兴说:“今天我们终于能见识到养叔的神箭了!”

于是取来墨汁在杨枝的一片叶子上做了标记,让繇基在百步外射它,箭没有落下来。众将前去查看,箭被杨枝挂住,箭头正好穿过叶心。潘党说:“一箭偶然命中而已。如果按照我说,将三片叶子依次标记,你依次射中,才见得是高手!”繇基说:“恐怕未必能,先试试看。”

潘党在杨树上不同高度处涂了三片叶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字,养繇基也看过了,退到百步之外,将三支箭也做了“一”、“二”、“三”的标记,依次发射,依次命中,不差分毫。众将都拱手说:“养叔真是神人!”

潘党虽然暗暗称奇,但终究忍不住要展示自己的长处,于是对繇基说:“养叔的射术,可以说是巧妙了。然而杀人还靠力量,我的箭能穿透数层坚硬的铠甲,也应当为各位试试!”众将都说:“愿意观看!”潘党让随行的铠甲士兵脱下铠甲,叠成五层。众将说:“足够了!”潘党命令再叠两层,总共七层。众将心想:“七层铠甲,差不多有一尺厚,怎么能射过去?”潘党命令将这七层坚硬的铠甲绷在射靶上,也站在百步之外,拉开黑雕弓,拿着狼牙箭,左手像托着泰山,右手像抱着婴儿,瞄准得端端正正,尽力射去。只听一声“射中了!”只见箭射出,但没有落下,众人上前看时,齐声喝彩起来说:“好箭,好箭!”原来弓力强劲,这支箭直接穿过七层铠甲,像钉子一样牢固,摇也摇不动。

潘党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叫士兵将铠甲和箭取下,想要在营中炫耀。养繇基却教:“不要动!我也试射一箭,看结果如何?”众将说:“也要看养叔的力气!”繇基拿起弓,想要射箭又停下,众将说:“养叔怎么不射?”繇基说:“只按照样子穿透铠甲,并不稀奇,我有个送箭的方法。”说完,搭上箭,一箭射去,叫声:“正好!”这支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正好将潘党的那支箭,从布靶那边送了过去。繇基这支箭,依旧穿在铠甲的孔内。

众将看时,无不惊讶,潘党才心服,叹息说:“养叔妙手,我比不上!”

史传上记载楚王在荆山打猎,山上有只通臂猿,擅长接箭,楚兵将其围了好几层,楚王命令左右射箭,都被猿接住。于是召来养繇基,猿听到繇基的名字,就发出哀号,等到繇基到来,一箭射中猿的心脏,他确实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射手,名声不虚传。潜渊有诗云:“落乌贯虱名无偶,百步穿杨更罕有。穿札将军未足奇,强中更有强中手。”

众将说:“晋国和楚国相持不下,我们大王正在用人之际,两位将军有这样的神箭,应当报告大王,美玉不可藏在椟中!”于是命令士兵将箭穿过铠甲,抬到楚共王面前,养繇基和潘党一同过去,众将将两人先后比箭的事情,详细禀报楚王:“我国有这样的神箭,还担心晋国百万大军吗?”

楚王大怒说:“我们是要用计谋取胜,怎么能靠一箭侥幸呢?你们自以为如此,将来一定会因为技艺而死!”收缴了繇基的箭,不允许再射,养繇基羞愧地退下。

次日五更天,两军各自鸣鼓进军,晋国上军元帅郤錡攻打楚国的左军,与公子婴齐对抗;下军元帅韩厥攻打楚国的右军,与公子壬夫对抗;栾书、士燮各自率领本部车马,中军保护君主,与楚共王和公子侧对抗。这边晋厉公由郤毅驾车,栾书担任车右将军,郤至等人率领新军,作为后队接应,那边楚共王出阵。上午本该乘坐右广,但右广却是养繇基担任将领,楚共王怪养繇基依仗射术夸口,不用右广,反而乘坐了左广,由彭名为御手,屈荡担任车右将军,郑成公率领本国车马作为后队接应。

再说晋厉公头戴冲天凤翅盔,身穿蟠龙红锦战袍,腰间悬挂宝剑,手持方天大戟,乘坐着金叶包裹的战车,右边有栾书,左边有士燮,打开军门,冲向楚军阵地,没想到阵前却有一片泥潭,黎明时分,没有看得仔细,郤毅驾车勇猛,刚刚把晋侯的车轮陷入泥潭中,马不能前进。

楚共王的儿子熊茷,年轻时就喜欢勇敢,带领着先锋部队,看到晋侯的车陷入泥潭,立刻驾车飞快地赶过去。

那边栾针急忙跳下车,站在泥潭中,用尽全身力气,双手扶起车辕,车子和马儿动了起来,一步步从泥潭中挣扎出来。那边熊茷即将赶到,这时栾书的军队也到了,他大声喝道:‘小将军,不得无礼!’熊茷看到旗帜上写着‘中军元帅’,知道是大军,吃了一惊,掉转车头就跑,被栾书追上,活捉了过来。

楚军看到熊茷有危险,一齐来救,却遇到士燮领兵杀出,后续的郤至等人也赶到,楚军担心中了埋伏,收兵回营。晋军也没有追赶,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哨马探听到楚军左翼稳重,晋军上军没有交战,下军交战了二十多回合,双方都有伤亡,胜负未定,约定第二天再战,栾书将熊茷献功,晋侯想要处斩他,苗贲皇进言说:‘楚王听说自己的儿子被擒,明天一定会亲自出战,可以把熊茷囚禁在军营前,让他来回走动,引诱楚王。’晋侯说:‘好。’一夜平安无事。

黎明时分,栾书命令打开营门挑战。大将魏锜写信给栾书说:‘我昨晚梦见天空中一轮明月,就弯弓射它,正好射中月亮的中心,射出一股金光,直泻下来,我慌忙后退,不小心失脚,陷入营前的泥潭中,突然惊醒,这是什么征兆呢?’栾书仔细分析说:‘周朝的同姓是日,异姓是月,射中月亮,一定是楚王,但泥潭是泉壤之中,退入泥潭,也不是好兆头,将军一定要小心!’

魏锜说:‘如果能打败楚军,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栾书就答应魏锜打头阵。楚将工尹襄站了出来。

交战没几回合,晋军推出囚车,在阵地上来回走动。楚共王看到自己的儿子熊茷被囚禁在阵地上,急得心头火起,急忙叫彭名骑马前来,抢夺囚车。魏锜看到,撇下工尹襄,直接追向楚王,举起一枝箭,嗖地射去,正好射中楚王的左眼,潘党奋力战斗,保护楚王撤退。楚王痛得拔出箭来,眼球随着箭头一起出来,扔在地上,一个小兵拾起献给楚王说:‘这是龙眼,不能轻易丢弃!’楚王就将它放入箭袋中。

晋军看到魏锜得利,一齐冲上前去,公子侧领兵拼死抵抗,救出了楚共王。魏锜包围了郑成公,幸亏车夫将大旗藏在弓袋里,成公才得以逃脱。

这时楚王非常愤怒,急忙召唤神箭将军养繇基前来救驾,养繇基听到召唤,急忙驰来,身边却没有一箭。楚王就抽出两箭给他,说:‘射我的是穿绿袍、长着虬髯的人,将军为我报仇,你的箭术高超,应该不用多箭就能成功。’繇基接过箭,飞车冲入晋军阵地,正好遇到穿绿袍、长着虬髯的人,知道是魏锜,大骂:‘你这个凡夫俗子有什么本事,竟敢射伤我的主公!’魏锜正要回答,繇基的箭已经射来,正好射中魏锜的脖颈,他伏在弓袋里死去。栾书领兵夺回他的尸体,繇基剩下最后一箭,交还给楚王,报告说:‘依靠大王的威灵,我已经射杀了绿袍虬髯的将领!’

共王非常高兴,亲自解下锦袍赐给他,并赐给他一百枝狼牙箭,军中称他为‘养一箭’,意思是说他的箭术高超,不用第二箭就能成功。有诗为证:‘鞭马飞车如虎下山,晋军一见胆战心惊。万人丛中斩杀名将,一箭成功凯旋归。’

晋军追逐楚军非常紧,养繇基抽箭上弦,站在阵前,追击者被他射杀,晋军不敢逼近。楚将婴齐、壬夫听说楚王中箭,各来接应,双方混战一场,晋军才撤退。栾针看到令尹的旗帜,知道是公子婴齐的军队,向晋侯请示说:‘我之前出使楚国,楚国的令尹子重问晋国用兵之法,我用‘整暇’二字回答,现在混战未见其整,各自撤退未见其暇,我想派使者带着酒献上,以履行当年的承诺。’晋侯说:‘好。’

栾针就派使者拿着酒坛,来到婴齐的军营,说:‘我们的国君缺少人手,命令我担任车右,所以不能亲自慰劳随从,让我代替他敬上一杯。’婴齐悟出昔日‘整暇’之言,就感叹说:‘小将军真是个记性好的人。’接过酒坛,让使者喝了一杯,对使者说:‘明天在阵前,我当面谢你!’

使者回来报告了这些话。栾针说:‘楚王中箭,他的军队还没有撤退,怎么办呢?’苗贲皇说:‘搜查车辆,补充士兵,喂饱马匹,磨快兵器,修整阵地,鸡鸣时分吃饱饭,决一死战,有什么可怕的!’

这时郤犨、栾黡从鲁、卫两国请兵回来,说两国都起兵来帮助,已经在二十里左右的地方。楚军间谍探听到这个消息,报告给楚王,楚王大惊说:‘晋军已经很多,鲁、卫两国又来帮忙,怎么办呢?’就命令左右召唤中军元帅公子侧商议。不知道后续的事情会如何发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注解

秦伯:秦国的君主,这里指秦桓公。

魏相:魏錡的儿子,这里指魏相。

医:医生,古代对医生的称呼。

桑门大巫:指佛教中的和尚和巫师,这里指晋国的大巫师。

晋景公:晋国的君主,这里指晋景公。

蓬头大鬼:指长着蓬乱头发的大鬼,这里指晋景公梦中的鬼。

桑门: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指和尚。

大巫:巫师,古代从事占卜、祭祀等活动的人。

赵盾:晋国的大臣,这里指赵盾。

屠岸贾:晋国的大臣,这里指屠岸贾。

阴阳之理: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

内外之症:指身体内部和外部疾病。

秦国太医:秦国的国家医生。

秦桓公:秦国的君主,这里指秦桓公。

婚媾:婚姻,这里指两国之间的联姻。

寇仇:敌人,仇敌。

幸灾乐祸:指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三寸之舌:指口才,这里指魏相的口才。

雍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这里指秦国的雍州。

新绛:晋国的都城,这里指新绛。

二竖子:指两个小鬼,这里指景公梦中的两个小鬼。

肓之上,膏之下: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病位。

天命:指天意,命运。

甸人:古代指负责耕作的农民。

世子州蒲:晋国的世子,这里指州蒲。

厉公:晋国的君主。

韩厥:晋国的大臣,这里指韩厥。

宋共公:宋国的君主,这里指宋共公。

上卿华元:宋国的上卿,这里指华元。

子重:楚国的大臣,这里指子重。

栾书: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描述他追捕熊茷。

栾鍼: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描述他救出晋侯。

华元: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此处指华元作为使者。

楚:指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公子婴齐:楚国的公子,此处指楚国的使者。

中军元帅: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此处指晋国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上国:古代对别国的尊称,此处指晋国。

用兵之法:用兵的策略或方法。

整:军队整齐,指军队纪律严明。

暇:闲暇,指军队从容不迫。

鬼神殛之:指鬼神会降罪于那些发动战争的人。

干戈:指战争。

晋士燮:晋国的大夫。

楚公子罢:楚国的公子。

宋国西门之外:宋国的西门之外,指宋国的边界。

楚司马公子侧:楚国的司马,司马是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吴子寿梦:吴国的君主。

钟离: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宇下:天下,指楚国的势力范围。

周简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三郤:指郤錡、郤犨、郤至,均为晋国的大夫。

伯宗:晋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言著称。

嬖幸:君主宠幸的人。

士燮:楚国的将领,此处描述他率领军队援助楚共王。

苗贲皇: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建议晋侯如何应对楚军的挑战。

荀居守:荀居,指留在国内守卫的人。

郑成公:郑国的君主,此处描述他逃脱晋军的追捕。

姚钩耳:郑国的大夫。

令尹:楚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相当于晋国的元帅。

婴齐:楚国的公子,此处指楚国的令尹。

司马:楚国的官职,掌管军事。

鄢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彭祖冈: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哨马:侦察兵,负责探听敌情。

士燮之子:士燮的儿子。

士匄:士燮的儿子。

范孟: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楚共王: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熊茷是他的儿子。

晋营:晋国军队的营地。

太宰伯州犁:楚国的太宰,即宰相,伯州犁是他的封号。

巢车:古代一种高车,用于观察敌情。

军吏: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中军:军队中的核心部队,通常由主将率领。

先君:已故的君主。

军令:军队的命令。

塞井平灶:指准备战斗,堵塞水井,平整灶台。

结阵:排列阵型准备战斗。

祷神:向神灵祈祷,求神保佑。

栾、范之族:指晋国栾氏和范氏两大贵族。

令尹孙叔:楚国的令尹,即宰相,孙叔是他的名字。

两广精兵:指楚国的精锐部队。

髯翁: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人物,通常指有长须的老人。

养繇基:楚国的神箭手,此处描述他射杀魏錡。

红心:靶心。

百步穿杨:形容箭术非常高超,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树叶子。

组甲之士:穿着铠甲的士兵。

射鹄:射箭用的靶子。

通臂猿:一种长臂的猿猴,能够接住射来的箭。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潜渊:古代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指深不可测的人。

戎辂:古代战车。

冲天凤翅盔:一种战盔,形似凤凰的翅膀。

蟠龙红锦战袍:绣有龙纹的红锦战袍。

宝剑:古代贵族佩戴的宝剑,通常作为权力的象征。

方天大戟:一种古代兵器,形似戟,但比戟大。

淖:泥泞的地方,泥潭。

御:驾车的人。

车右将军:战车右侧的将领,负责保护车右。

军门:军队的大门。

泥淖:泥泞的沼泽地,形容路况恶劣。

熊茷:楚共王的儿子,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勇猛的特点。

晋侯:晋国的君主,指晋文公或晋景公等。

郤至:楚国的将领,此处描述他随士燮一同援助楚共王。

晋上军:晋国军队中的上等部队。

下军:晋国军队中的下等部队。

魏錡: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描述他梦见射月的征兆。

周之同姓为日,异姓为月:这是古代的一种占卜方式,认为周朝的同姓贵族象征太阳,异姓贵族象征月亮。

泉壤:泉水浸泡过的土地,形容泥泞。

绿袍虬髯者:指魏錡,因他穿着绿袍且有着虬髯而得名。

公子侧:楚国的将领,此处描述他保护楚共王。

神箭将军:指养繇基,因其箭术高超而得名。

整暇:指军队的整齐和闲暇,形容军队的战斗力。

鲁、卫:古代的两个国家,此处描述他们援助楚国。

楚谍:楚国的间谍,此处描述他探听到晋国和鲁、卫的动态。

中军元帅公子侧:指楚国的中军元帅,此处描述他与楚王商议对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评注

楚共王之子熊茷,他少年好勇,领著前队,望见晋侯车陷,驱车飞赶过来。

此句描绘了熊茷年轻气盛的形象,‘少年好勇’四个字,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特点。‘领著前队’则展现了他勇猛无畏的气概,不顾一切地冲向战场。‘望见晋侯车陷’则暗示了晋军遭遇困境,熊茷的冲动行为,无疑是对晋军的一次挑战。

那边栾鍼忙跳下车,立于泥淖之中,尽平生气力,双手将两轮扶起,车浮马动,一步步挣出泥淖来。

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栾鍼的机智和勇敢。他不顾个人安危,主动下车帮助晋军,体现了古代将领的忠诚和担当。‘尽平生气力’、‘双手将两轮扶起’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栾鍼的形象。

那边熊茷将次赶到,这里栾书的军马亦到,大喝:“小将不得无礼!”熊茷见旗上有“中军元帅”字,知是大军,吃了一惊,回车便走,被栾书追上,活捉过来。

此句通过熊茷的惊慌失措,表现了楚军的劣势。熊茷原本自信满满,但在见到栾书的大军后,立刻变得胆怯。‘小将不得无礼’这一句话,既体现了栾书的威严,也揭示了楚军的士气低落。

楚军见熊茷有失,一齐来救,却得士燮引兵杀出,后队郤至等俱到,楚兵恐堕埋伏,收兵回营。

此句通过楚军的混乱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楚军在熊茷被俘后,虽然急于救援,但面对晋军的埋伏,只能选择撤退。‘恐堕埋伏’这一心理描写,揭示了楚军的恐惧和无奈。

晋兵亦不追赶,各自归寨。

此句表现了晋军的冷静和克制。在楚军撤退后,晋军没有追击,而是各自归寨。这既体现了晋军的纪律性,也表明了他们并不急于求成。

哨马探听楚左军持重,晋上军不曾交战,下军战二十余合,互有杀伤,胜负未分,约定来日再战,栾书将熊茷献功,晋侯欲斩之,苗贲皇进曰:“楚王闻其子被擒,明日必来亲自出战,可囚熊茷于军前,往来诱之。”晋侯曰:“善。”

此句揭示了战争的策略性。晋军通过哨马探听敌情,制定出针对性的战术。‘囚熊茷于军前,往来诱之’这一计策,既是为了羞辱楚王,也是为了引诱楚王亲自出战。

黎明,栾书命开营索战。大将魏錡告书曰:“吾夜来梦见天上一轮明月,遂弯弓射之,正中月心,射出月中一股金光,直泻下来,慌忙退步,不觉失脚,陷于营前泥淖之内,猛然惊觉,此何兆也?”栾书详之曰:“周之同姓为日,异姓为月,射月而中,必楚君矣,然泥淖乃泉壤之中,退入于泥,亦非吉兆,将军必慎之!”

此句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神秘色彩。魏錡的梦境,既预示了楚王的命运,也暗示了晋军的胜利。栾书的解读,则体现了古代将领的智慧和预判能力。

魏錡曰:“苟能破楚,虽死何恨?”栾书遂许魏錡打阵。楚将工尹襄出头。

此句表现了魏錡的英勇和决心。他愿意为了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栾书的答应,则是对魏錡勇气的肯定。

战不数合,晋兵推出囚车,在阵上往来。楚共王见其子熊茷被囚于阵,急得心生烟火,忙叫彭名鞭马上前,来抢囚车。

此句通过楚王的焦急情绪,展现了父子情深。楚王为了救出儿子,不惜一切代价。‘急得心生烟火’这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楚王的愤怒和焦急。

魏錡望见,撇了尹襄,径追楚王,架起一枝箭,飕的射去,正中楚王的左眼,潘党力战,保得楚王回车。

此句通过魏錡的箭术,展现了晋军的强大。魏錡一箭射中楚王,体现了晋军的实力。‘潘党力战’则表明了楚军的顽强。

楚王负痛拔箭,其瞳子随镞而出,掷于地下,有小卒拾而献曰:“此龙睛,不可轻弃!”楚王乃纳于箭袋之中。

此句通过楚王的举动,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豪迈和英勇。楚王虽然受伤,但仍然坚强地拔箭,并将龙睛收入箭袋,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决心。

晋兵见魏錡得利,一齐杀上,公子侧引兵抵死拒敌,救脱了楚共王。錡至围住了郑成公,赖御者将大旌藏于弓衣之内,成公亦走脱。

此句通过战斗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晋军和楚军的激战,以及郑成公的逃脱,都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时楚王怒甚,急唤神箭将军养繇基速来救驾,养繇基闻唤,慌忙驰到,身边并无一箭。

此句通过楚王的举动,展现了楚军的危机。楚王在危机时刻,急召养繇基,体现了他的信任和依赖。

楚王乃抽二矢付之曰:“射寡人乃绿袍虬髯者,将军为寡人报仇,将军绝艺,想不费多矢也!”繇基领箭,飞车赶入晋阵,正撞见绿袍虬髯者,知是魏錡,大骂:“匹夫有何本事,辄敢射伤吾主!”繇基发箭已到,正射中魏錡项下,伏于弓衣而死。

此句通过养繇基的箭术,展现了楚军的英勇。养繇基一箭射杀魏錡,体现了楚军的实力。‘大骂’这一动作,则展现了养繇基的豪迈和忠诚。

栾书引军夺回其尸,繇基余下一矢,缴还楚王,奏曰:“仗大王威灵,已射杀绿袍虬髯将矣!”

此句通过栾书的举动,展现了晋军的英勇。栾书带领军队夺回魏錡的尸体,体现了晋军的决心和勇气。

共王大喜,自解锦袍赐之,并赐狼牙箭百枝,军中称为“养一箭”,言不消第二箭也。

此句通过楚王的举动,展现了楚军的豪迈和慷慨。楚王对养繇基的奖励,体现了楚军的尊重和感激。

有诗为证:鞭马飞车虎下山,晋兵一见胆生寒。万人丛里诛名将,一矢成功奏凯还。

此句通过诗歌的形式,对养繇基的英勇进行了赞美。‘鞭马飞车’、‘一矢成功’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养繇基的形象。

却说晋兵追逐楚兵至紧,养繇基抽矢控弦,立于阵前,追者辄射杀之,晋兵乃不敢逼。

此句通过养繇基的箭术,展现了楚军的强大。养繇基的箭术,让晋军不敢逼近。

楚将婴齐、壬夫闻楚王中箭,各来接应,混战一场,晋兵方退。

此句通过楚军的接应,展现了楚军的团结和顽强。楚将婴齐、壬夫的加入,让楚军重新振作起来。

栾鍼望见令尹旗号,知是公子婴齐之军,请于晋侯曰:“臣前奉使于楚,楚令尹子重问晋国用兵之法,臣以‘整暇’二字对,今混战未见其整,各退未见其暇,臣愿使行人持饮献之,以践昔日之言。”晋侯曰:“善。”

此句通过栾鍼的举动,展现了古代将领的智慧和策略。栾鍼通过献酒,试图缓和双方的关系,体现了他的外交手腕。

栾鍼乃使行人执酒榼,造于婴齐之军,曰:“寡君乏人,命鍼持矛车右,故不得亲犒从者,使某代进一觞。”婴齐悟昔日“整暇”之言,乃叹曰:“小将军可谓记事矣。”受其榼,对使饮之,谓使者曰:“来日阵前,当面谢也!”

此句通过栾鍼和婴齐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将领的智慧和风度。栾鍼的‘整暇’之言,让婴齐对他产生了敬意。

行人归述其语。栾鍼曰:“楚君中矢,其师尚未肯退,奈何!”苗贲皇曰:“搜阅车乘,补益士卒,秣马厉兵,修阵固列,鸡鸣饱食,决一死战,何畏乎楚!”

此句通过苗贲皇的举动,展现了晋军的决心和勇气。苗贲皇的‘决一死战’之言,体现了晋军的坚定信念。

时郤犨、栾黡从鲁、卫请兵回转,言二国各起兵来助,已在二十里远近。

此句通过鲁、卫两国请兵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规模和影响。鲁、卫两国的加入,让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楚谍探知,报闻楚王,楚王大惊曰:“晋兵已众,鲁、卫又来,如之奈何?”即使左右召中军元帅公子侧商议。

此句通过楚王的举动,展现了楚军的危机。楚王在得知晋军和鲁、卫两国联军的消息后,感到十分惊慌,并紧急召集将领商议对策。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句为小说常见的结尾,既留下了悬念,又为下回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0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