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原文
华元登床劫子反老人结草亢杜回
话说楚庄王大集群臣,计议却晋之事。
公子侧进曰:‘楚所善无如齐,而事晋之坚,无过于宋。若我兴师伐宋,晋方救宋不暇,敢与我争郑乎?’
庄王曰:‘子策虽善,然未有隙也。自先君败宋于泓,伤其君股,宋能忍之,及厥貉之会,宋君亲受服役。其后昭公见弑,子鲍嗣立,今十八年矣,伐之当奉何名?’
公子婴齐对曰:‘是不难。齐君屡次来聘,尚未一答。今宜遣使报聘于齐,竟自过宋,令勿假道,且以探之。若彼不较,是惧我也,君之会盟,必不拒矣;如以无礼之故,辱我使臣,我借此为辞,何患无名哉?’
庄王曰:‘何人可使?’婴齐对曰:‘申无畏曾从厥貉之会,此人可使也。’庄王乃命无畏如齐修聘。
无畏奏曰:‘聘齐必经宋国,须有假道文书送验,方可过关。’庄王曰:‘汝畏阻绝使臣耶?’无畏答曰:‘向者厥貉之会,诸君田于孟诸,宋君违令,臣执其仆而戮之,宋恨臣必深。此行若无假道文书,必然杀臣。’
庄王曰:‘文书上与汝改名曰申舟,不用无畏旧名可矣!’无畏犹不肯行,曰:‘名可改,面不可改,’庄王怒曰:‘若杀子,我当兴兵破灭其国,为子报仇。’无畏乃不敢复辞。
明日,率其子申犀,谒见庄王曰:‘臣以死殉国,分也,但愿王善视此子。’庄王曰:‘此寡人之事,子勿多虑!’申舟领了出使礼物,拜辞出城,子犀送至郊外,申舟吩咐曰:‘汝父此行,必死于宋,汝必请于君王,为我报仇,切记吾言!’父子洒泪而别。
不一日行至睢阳。关吏知是楚国使臣,要索假道文验。申舟答言:‘奉楚王之命,但有聘齐文书,却没有假道文书。’关吏遂将申舟留住,飞报宋文公。
时华元为政,奏于文公曰:‘楚,吾世仇也。今遣使公然过宋,不循假道之礼,欺我甚矣,请杀之。’宋公曰:‘杀楚使,楚必伐我,奈何?’华元对曰:‘欺我之耻,甚于受伐,况欺我,势必伐我,均之受伐,且雪吾耻。’乃使人执申舟至宋廷。
华元一见,认得就是申无畏,怒上加怒,责之曰:‘汝曾戮我先公之仆,今改名,欲逃死耶?’申舟自知必死,大骂宋鲍:‘汝奸祖母,弑嫡侄,幸免天诛。又妄杀大国之使,楚兵一到,汝君臣为齑粉矣!’华元命先割其舌,而后杀之,将聘齐的文书、礼物,焚弃于郊外。
从人弃车而遁,回报庄王。庄王方进午膳,闻申舟见杀,投箸于席,奋袂而起,即拜司马公子侧为大将,申叔时副之,立刻整车,亲自伐宋。使申犀为军正,从征。按申舟以夏四月被杀,楚兵以秋九月即造宋境,可谓速之至矣。潜渊有诗云:‘明知欺宋必遭屯,君命如天敢惜身?投袂兴师风雨至,华元应悔杀行人。’
楚兵将睢阳城围困,造楼车高与城等,四面攻城。华元率兵民巡守,一面遣大夫乐婴齐奔晋告急。
晋景公欲发兵救之,谋臣伯宗谏曰:‘林父以六百乘而败于邲城,此天助楚也,往救未必有功。’景公曰:‘当今惟宋与晋亲,若不救,则失宋矣。’伯宗曰:‘楚距宋二千里之遥,粮运不继,必不能久。今遣一使往宋,只说:“晋已起大军来救。”谕使坚守,不过数月,楚师将去,是我无敌楚之劳,而有救宋之功也。’
景公然其言,问:‘谁能与我使宋国者?’大夫解扬请行。
景公曰:‘非子虎不胜此任也!’
解扬微服行及宋郊,被楚之游兵盘诘获住,献于庄王。
庄王认得是晋将解扬,问曰:‘汝来何事?’解扬曰:‘奉晋侯之命,来谕宋国,坚守待救。’楚庄王曰:‘原来是晋使臣。尔前者北林之役,汝为我将蔿贾所擒,寡人不杀,放汝回国,今番又来自投罗网,有何理说?’
解扬曰:‘晋、楚仇敌,见杀分也,又何说乎?’
庄王搜得身边文书,看毕,谓曰:‘宋城破在旦夕矣,汝能反书中之言,说汝国中有事,‘急切不能相救,恐误你国之事,特遣我口传相报。’如此,则宋人绝望,必然出降,省得两国人民屠戮之惨。事成之日,当封你为县公,留仕楚国。’解扬低头不应。
庄王曰:‘不然,当斩汝矣!’解扬本欲不从,恐身死于楚军,无人达晋君之命,乃佯许曰:‘诺。’庄王升解扬于楼车之上,使人从旁促之。
扬遂呼宋人曰:‘我晋国使臣解扬也,被楚军所获,使我诱汝出降,汝切不可。我主公亲率大军来救,不久必至矣。’
庄王闻其言,命速牵下楼车,责之曰:‘尔既许寡人,而又背之,尔自无信,非寡人之过也。’叱左右斩讫报来。
解扬全无惧色,徐声答曰:‘臣未尝无信也。臣若全信于楚,必然失信于晋;假使楚有臣而背其主之言,以取赂于外国,君以为信乎,不信乎?臣请就诛,以明楚国之信,在外不在内。’庄王叹曰:‘‘忠臣不惧死’,子之谓矣!’纵之使归。
宋华元因解扬之告,缮守益坚,公子侧使军士筑土堙于外,如敌楼之状,亲自居之,以阚城内,一举一动皆知,华元亦于城内筑土堙以向之。
自秋九月围起,至明年之夏五月,彼此相拒九个月头,睢阳城中,粮草俱尽,人多饿死。
华元但以忠义激劝其下,百姓感泣,甚至易子为食,拾骸骨为爨,全无变志。
庄王没奈何了,军吏禀道:‘营中只有七日之粮矣!’庄王曰:‘吾不意宋国难下如此!’乃亲自登车,阅视宋城,见守陴军士,甚是严整,叹了一口气,即召公子侧议班师。
申犀哭拜于马前曰:‘臣父以死奉王之命,王乃失信于臣父乎?’庄王面有惭色。
申叔时时为庄王执辔在车,乃献计曰:‘宋之不降,度我不能久耳。若使军士筑室耕田,示以长久之计,宋必惧矣!’庄王曰:‘此计甚善!’乃下令,军士沿城一带起建营房,即拆城外民居,并砍伐竹木为之。每军十名,留五名攻城,五名耕种,十日一更番,军士互相传说。
华元闻之,谓宋文公曰:‘楚王无去志矣。晋救不至,奈何?’臣请入楚营,面见子反,劫之以和,或可侥幸成事也!’宋文公曰:‘社稷存亡,在此一行,小心在意。’
华元探知公子侧在土堙敌楼上住宿,预得其左右姓名,及奉差守宿备细,捱至夜分,扮作谒者模样,悄地从城上缒下,直到土堙边。
遇巡军击柝而来,华元问曰:‘主帅在上乎?’巡军曰:‘在。’又问曰:‘已睡乎?’巡军曰:‘连日辛苦,今夜大王赐酒一樽,饮之已就枕矣!’华元走上土堙,守堙军士阻之。
华元曰:‘我谒者庸僚也。大王有紧要机密事吩咐主帅,因适才赐酒,恐其醉卧,特遣我来当面叮嘱,立等回复。’军士认以为真,让华元登堙。
堙内灯烛尚明,公子侧和衣睡倒,华元径上其床,轻轻的以手推之”公子侧醒来,要转动时,两袖被华元坐住了,急问:‘汝是何人?’华元低声答曰:‘元帅勿惊,吾乃宋国右师华元也,奉主公之命,特地夜至求和。元帅若见从,当世从盟好。若还不允,元与元帅之命,俱尽于今夜矣!’言毕,左手按住卧席,右手于袖中掣出雪白一柄匕首,灯光之下,晃上两晃。
公子侧慌忙答曰:‘有事大家商量,不须粗卤,’华元收了匕首,谢曰:‘死罪勿怪。情势已急,不得从容也。’
公子侧曰:‘子国中如何光景?’华元曰:‘易子而食,拾骨而爨,已十分狼狈矣!’公子侧惊曰:‘宋之困敝,一至此乎?吾闻军事‘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子奈何以实情告我?’华元曰:‘‘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元帅乃君子,非小人,元是以不敢匿情。’公子侧曰:‘然则何以不降?’华元曰:‘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公子侧曰:‘我不相欺,军中亦止有七日之粮矣。若过七日,城不下,亦将班师。筑室耕田之令,聊以相恐耳。明日我当奏知楚王,退军一舍。尔君臣亦不可失信!’华元曰:‘元情愿以身为质,与元帅共立誓词,各无反悔!’
二人设誓已毕,公子侧遂与华元结为兄弟,将令箭一枝付与华元,吩咐:‘速行!’华元有了令箭,公然行走,直到城下,口中一个暗号,城上便放下兜子,将华元吊上城堙去了。
华元连夜回复宋公,欢欢喜喜,专等明日退军消息。
次早天明,公子侧将夜来华元所言,告于庄王,言:‘臣之一命,几丧于匕首,幸华元仁心,将国情实告于我,哀恳退师。臣已许之,乞我王降旨!’庄王曰:‘宋困惫如此,寡人当取此而归!’公子侧顿首曰:‘我军止有七日之粮,臣已告之矣!’庄王勃然怒曰:‘子何为以实情输敌?’公子侧对曰:‘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岂堂堂大楚,而反无之。臣故不敢隐讳!’庄王颜色顿霁,曰:‘司马之言是也!’即降旨退军,屯于三十里之外。
申犀见军令已出,不敢复阻,捶胸大哭,庄王使人安慰之曰:‘子勿悲,终当成汝之孝!’
楚军安营已定,华元先到楚军,致宋公之命,请受盟约,公子侧随华元入城,与宋文公歃血为誓,宋公遣华元送申舟之棺于楚营,即留身为质。
庄王班师归楚,厚葬申舟,举朝皆往送葬。葬毕,使申犀嗣为大夫。
华元在楚,因公子侧又结交公子婴齐,与婴齐相善。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叹曰:‘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何时得太平耶?’华元曰:‘以愚观之,晋、楚互为雌雄,不相上下,诚得一人合二国之成,各朝其属,息兵修好,生民免于涂炭,诚为世道之大幸!’婴齐曰:‘此事子能任之乎?’华元曰:‘元与晋将栾书相善,向年聘晋时,亦曾言及于此,奈无人从中联合耳。’
明日,婴齐以华元之言,告于公子侧。侧曰:‘二国尚未厌兵,此事殆未可轻议也。’
华元留楚凡六年,至周定王十八年,宋文公鲍卒,子共公固立,华元请归奔丧,始返宋国,此是后话。
却说晋景公闻楚人围宋,经年不解,谓伯宗曰:‘宋之城守倦矣,寡人不可失信于宋,当往救之!’正欲发兵,忽报:‘潞国有密书送到。’
按潞国乃赤狄别种,隗姓,子爵,与黎国为邻。周平王时,潞君逐黎侯而有其地,于是赤狄益强。
此时潞子名婴儿,娶晋景公之娣伯姬为夫人。
婴儿微弱,其国相酆舒专权用事。
先时,狐射姑奔在彼国,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酆舒还怕他三分,不敢放恣,自射姑死后,酆舒益无忌惮,欲潞子绝晋之好,诬伯姬以罪,逼其君使缢杀之。
又与潞子出猎郊外,醉后君臣打弹为戏,赌弹飞鸟,酆舒放弹,误伤潞子之目,投弓于地,笑曰:‘弹得不准,臣当罚酒一卮!’
潞子不堪其虐,力不能制,遂写密书送晋,求晋起兵来讨酆舒之罪。
谋臣伯宗进曰:“若戮酆舒,兼并潞地,因及旁国,尽有狄土,则西南之疆益拓,而晋之兵赋益充,此机不可失也!”
景公亦怒潞子婴儿不能庇其妻,乃命荀林父为大将,魏颗副之,出车三百乘伐潞。
酆舒率兵拒于曲梁,战败奔卫,卫穆公速方与晋睦,囚酆舒以献于晋军,荀林父令缚至绛都,杀之。
晋师长驱直入潞城,潞子婴儿迎于马首,林父数其诬杀伯姬之罪,并执以归,托言曰:“黎人思其君久矣!”乃访黎侯之裔,割五百家,筑城以居之,名为复黎,实则灭潞也。
婴儿痛其国亡,自刎而死,潞人哀之,为之立祠,今黎城南十五里,有潞祠山是也。
晋景公恐林父未能成功,自率大军屯于稷山。
林父先至稷山献捷,留副将魏颗略定赤狄之地,还至辅氏之泽,忽见尘头蔽日,喊杀连天,晋兵不知为谁,前哨飞报:“秦国遣大将杜回起兵来到!”
按秦康公薨于周匡王之四年,子共公稻立,因赵穿侵崇起衅,秦兵围焦无功,遂厚结酆舒,共图晋国。
共公立四年薨,子桓公荣立,此时乃秦桓公之十一年,闻晋伐酆舒,方欲起兵来救,又闻晋已杀酆舒,执潞子,遂遣杜回引兵来争潞地。
那杜回是秦国有名的力士,生得牙张银凿,眼突金睛,拳似铜锤,脸如铁钵,虬须卷发,身长一丈有余,力举千钧,惯使一柄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本白翟人氏,曾于青眉山,一日拳打五虎,皆剥其皮以归。
秦桓公闻其勇,聘为车右将军,又以三百人破嵯峨山贼寇万余,威名大振,遂为大将。
魏颗排开阵势,等待交锋。
杜回却不用车马,手执大斧,领著惯战杀手三百人,大踏步直冲入阵来,下砍马足,上劈甲将,分明是天降下神煞一般。
晋兵从来未见此凶狠,遮拦不住,大败一阵。
魏颗下令,扎住营垒,且莫出战。
杜回领著一队刀斧手,在营外跳跃叫骂,一连三日,魏颗不敢出应。
忽报本国有兵来到,其将乃颗弟魏錡也,錡曰:“主公恐赤狄之党,结连秦国生变,特遣弟来帮助!”
魏颗述秦将杜回,如此恁般,勇不可当,正欲遣人请兵,魏錡不信,曰:“彼草寇何能为?来日弟当见阵,管取胜之!”
至明日,杜回又来挑战,魏錡忿然欲出,魏颗止之,不听,当下领著新来甲士,驱车直进,秦兵却四散奔走,魏錡分车逐之,忽然呼哨一声,三百个杀手,复合为一,都跟著杜回,大刀阔斧,下砍马足,上劈甲将,北边步卒随车行转,辂车不便转折,被他左右前后,觑便就砍,魏錡大败,亏著魏颗引兵接应,回营去了。
是夜,魏颗在营中闷坐,左思右想,没有良策。
坐至三更困倦,朦胧睡去,耳边似有人言“青草坡”三字,醒来不解其义。
再睡,仍复如前,乃向魏錡言之。
魏錡曰:“辅氏左去十里,有个大坡,名为青草坡,或者秦军合败于此地也!弟先引一军往彼埋伏,兄诱敌军至此,左右夹攻,可以取胜!”
魏錡自去行埋伏之事。
魏颗传令:“拔寨都起。”扬言:“且回黎城!”
杜回果然来追,魏颗略斗数合,回车就走,渐渐引近青草坡来。
一声炮响,魏錡伏兵俱起。
魏颗复身转来,将杜回团团围住,两下夹攻。
杜回全不畏惧,轮著一百二十斤的开山大斧,横劈竖劈,当者辄死,虽然众杀手颇有损伤,不能取胜。
二魏督率众军,力战杜回不退。
看看杀至青草坡中间,杜回忽然一步一跌,如油靴踏著层冰,立脚不住,军中发起喊来。
魏颗举眼看时,遥见一老人,布袍芒履,似庄家之状,将青草一路挽结,以攀杜回之足。
魏颗、魏錡双车碾到,二戟并举,把杜回搠倒在地,活捉过来。
众杀手见主将被擒,四散逃奔,俱为晋兵追而获之,三百人逃不得四五十人。
魏颗问杜回曰:“汝自逞英雄,何以见擒?”
杜回曰:“吾双足似有物攀住,不能展动,乃天绝我命,非力不及也!”
魏颗暗暗称奇。
魏錡曰:“彼既有绝力,留于军中,恐有他变!”
魏颗曰:“吾意正虑及此!”即时将杜回斩首,解往稷山请功。
是夜,魏颗始得安睡,梦日间所见老人,前来致揖曰:“将军知杜回所以获乎,是老汉结草以御之,所以颠踬被获耳!”
魏颗大惊曰:“素不识叟面,乃蒙相助,何以奉酬?”
老人曰:“我乃祖姬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善嫁吾女,老汉九泉之下,感子活女之命,特效微力,助将军成此军功。
将军勉之,后当世世荣显,子孙贵为王侯,无忘吾言。”
原来魏颗之父魏犨,有一爱妾,名曰祖姬。
犨每出征,必嘱魏颗曰:“吾若战死沙场,汝当为我选择良配,以嫁此女,勿令失所,吾死亦瞑目矣。”
乃魏犨病笃之时,又嘱颗曰:“此女吾所爱惜,必用以殉吾葬,使吾泉下有伴也!”
言讫而卒。
魏颗营葬其父,并不用祖姬为殉。
魏錡曰:“不记父临终之嘱乎?”
颗曰:“父平日吩咐必嫁此女,临终乃昏乱之言。
孝子从治命,不从乱命。”
葬事毕,遂择士人而嫁之。
有此阴德,所以老人有结草之报。
魏颗梦觉,述于魏錡曰:“吾当时曲体亲心,不杀此女,不意女父衔恩地下如此!”
魏錡叹息不已。
髯仙有诗云:
结草何人亢杜回?梦中明说报恩来。
劝人广积阴功事,理顺心安福自该。
秦国败兵,回到雍州,知杜回战死,君臣丧气。
晋景公嘉魏颗之功,封以令狐之地,复铸大钟,以纪其事,备载年月。
后人因晋景公所铸,因名曰“景钟。”
晋景公复遣士会领兵攻灭赤狄余种,共灭三国:曰甲氏,曰留吁,及留吁之属国曰铎辰,自是赤狄之土,尽归于晋。
时晋国岁饥,盗贼蜂起,荀林父访国中之能察盗者,得一人,乃郤氏之族,名雍,此人善于亿逆,尝游市井间,忽指一人为盗,使人拘而审之,果真盗也。
林父问:“何以知之?”郤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间,见市中之物有贪色,见市中之人有愧色,闻吾之,而有惧色,是以知之。”
郤雍每日获盗数十人,市井悚惧,而盗贼愈多。
大夫羊舌职谓林父曰:“元帅任郤雍以获盗也,盗未尽获,而郤雍之死期至矣。”
林父惊问:“何故?”不知羊舌职说出甚话来,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译文
华元登床劫子反老人结草亢杜回
话说楚庄王大集群臣,商议如何对付晋国的事情。公子侧进言说:“楚国最亲近的国家没有比得上齐国的,而与晋国关系最紧密的,没有超过宋国的。如果我们出兵攻打宋国,晋国因为要救援宋国而忙不过来,他们还敢与我国争夺郑国吗?”庄王说:“你的计策虽然好,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自从先王在泓水之战中打败宋国,伤了宋国国君的股骨,宋国还能忍受,到了貉之会,宋国国君亲自来为我们服务。后来昭公被杀,子鲍继位,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我们攻打宋国,应该以什么名义呢?”公子婴齐回答说:“这并不难。齐国的国君多次来聘,我们还没有回应。现在应该派人去齐国回聘,然后亲自经过宋国,不要借道,同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如果他们不与我们计较,那就是害怕我们,那么国君的会盟,他们必然不会拒绝;如果是因为无礼的缘故,侮辱我们的使者,我们可以借此作为借口,有什么理由不能攻打他们呢?”
庄王说:“派谁去呢?”婴齐回答说:“申无畏曾经参加过貉之会,这个人可以去。”庄王于是命令申无畏去齐国修聘。申无畏上奏说:“去齐国必须经过宋国,必须有借道文书才能过关。”庄王说:“你难道害怕使者被阻拦吗?”申无畏回答说:“在貉之会上,各位在孟诸田猎,宋国国君违反命令,我抓住了他的仆人并杀了他,宋国一定很恨我。这次出行如果没有借道文书,必然会被杀。”庄王说:“文书上把你改名为申舟,不用用原来的名字就可以了!”申无畏还是不愿意去,说:“名字可以改,但面貌不能改。”庄王生气地说:“如果他们杀了你,我会兴兵灭掉他们的国家,为你报仇。”申无畏于是不敢再推辞。
第二天,申舟带着他的儿子申犀,去拜见庄王说:“我以死殉国,这是我的职责,但我希望大王好好照顾我的儿子。”庄王说:“这是我的事,你不要多想!”申舟领了出使的礼物,告别出城,申犀送他到郊外,申舟吩咐说:“你父亲这次出行,必死在宋国,你一定要请求国君为我报仇,切记我的话!”父子俩洒泪而别。
不久,他们行至睢阳。守关的官吏知道是楚国使者,要求他们出示借道文书。申舟回答说:“我们奉楚王之命,只有聘齐的文书,没有借道文书。”守关的官吏于是留住申舟,飞报宋文公。
当时华元掌权,向文公奏报说:“楚国,是我们的世仇。现在他们派使者公然经过宋国,不遵守借道的礼节,太过分了,请杀了他。”宋公说:“杀了楚国使者,楚国必然来攻打我们,怎么办?”华元回答说:“被他们侮辱的耻辱,比受到攻打还要严重,何况他们侮辱我们,势必会攻打我们,我们同样会受到攻打,不如雪耻。”于是派人把申舟抓到宋国朝廷。
华元一见到申舟,认出他就是申无畏,愤怒地说:“你曾经杀了我的先公的仆人,现在改名,想逃避死亡吗?”申舟知道自己必死,大骂宋国国君:“你奸污你的祖母,杀害你的嫡侄,侥幸没有被天诛。你又无故杀害大国使者,楚国一到,你君臣都会变成齑粉!”华元命令先割掉他的舌头,然后杀了他,把聘齐的文书、礼物,都烧毁在郊外。
随从的人丢弃了车辆而逃,回来报告庄王。庄王正在吃饭,听说申舟被杀,把筷子扔在席子上,愤怒地站起来,立刻任命司马公子侧为大将,申叔时为副将,立刻整军,亲自攻打宋国。派申犀担任军正,随军出征。按照申舟在夏四月被杀,楚军秋天九月就到达宋国边境,可以说是非常迅速了。潜渊有诗云:明知欺宋必遭难,君命如天敢惜身?投袂兴师风雨至,华元应悔杀行人。
楚军将睢阳城围困,建造了与城墙一样高的楼车,四面攻打城池。华元率领士兵和百姓守城,一面派大夫乐婴齐奔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要发兵救援,谋臣伯宗劝阻说:“林父率领六百辆战车在邲城战败,这是天助楚国,前往救援未必会有功。”景公说:“现在只有宋国和晋国亲近,如果不救援,就会失去宋国。”伯宗说:“楚国距离宋国有两千里之遥,粮草供应不上,必然不能持久。现在派一个使者去宋国,只说:‘晋国已经起兵来救援。’让他们坚守,不过几个月,楚军就会撤退,这样我们既没有白白劳累,又有救宋国的功绩。”
景公同意了他的建议,问:“谁能去宋国?”大夫解扬请求前往。景公说:“非子虎不能胜任这个任务!”
解扬化装成普通人到了宋国郊外,被楚国的游兵盘查捕获,献给庄王。庄王认出他是晋将解扬,问:“你来干什么?”解扬说:“奉晋侯之命,来告诉宋国坚守等待救援。”楚庄王说:“原来是晋国使者。你之前在北林之战中,被我的将领蔿贾俘虏,我没有杀你,放你回国,现在你又自己投网,有什么好说的?”解扬说:“晋国和楚国是仇敌,被杀是命中注定,还有什么好说的?”
庄王搜出身边的书信,看完后,说:“宋城很快就会被攻破,你能改变信中的内容,说你们国内有事情,‘紧急不能相救,恐怕耽误你们国家的事情,特地派我来口头传达。’这样,宋国人就会绝望,必然投降,省得两国人民遭受屠杀。事成之后,我会封你为县公,留在楚国。”解扬低头不答应,庄王说:“不然的话,我会杀你!”解扬本来不想答应,但害怕在楚国被杀,没有人传达晋侯的命令,于是假装答应说:“好吧。”庄王把解扬升到楼车上,派人从旁边催促他。解扬于是对宋国人喊道:“我是晋国使者解扬,被楚军俘虏,他们让我诱使你们投降,你们千万不要。我的主公亲自率领大军来救援,不久就会到达。”
庄王听到他的话,命令立刻把他从楼车上拉下来,责备他说:“你既然答应了我,却又背弃,是你自己没有信用,不是我的错。”喝令左右把他杀掉,然后报告。解扬毫无惧色,慢慢地说:“我从来没有没有信用。如果我完全信任楚国,必然会失信于晋国;假如楚国有一个臣子背叛了他的主公的话,为了从外国得到好处,君主会认为这是有信用的吗,还是不信任呢?我请求就地处决,以表明楚国的信用,不在于内部而在于外部。”庄王叹了口气说:“‘忠臣不惧死’,说的就是你啊!”放他回去。
宋国华元因为解扬的告知,坚守更加坚定,公子侧派士兵在城外堆筑土堤,像敌楼一样,亲自住在那里,以便观察城内的动静,华元也在城内堆筑土堤来面对他们。从秋天九月围城开始,到第二年夏天五月,双方相持了九个月,睢阳城中,粮食和草料都耗尽了,很多人饿死。华元只是用忠诚和义气激励他的部下,百姓感动得流泪,甚至交换孩子来吃,拾取尸骨作为燃料,完全没有改变志向。
庄王没有办法了,军吏报告说:“军营里只剩下七天粮食了!”庄王说:“我没有想到宋国这么难攻下!”于是亲自登上战车,检视宋城,看到守城的士兵非常严整,叹了口气,立刻召见公子侧商议撤退。
申犀跪在马前哭着说:‘我的父亲为了王的事献出了生命,难道大王要背叛我的父亲吗?’庄王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
申叔经常帮庄王拉车,于是献计说:‘宋国不会轻易投降,估计我们不会长久坚持下去。如果让士兵们建造房屋耕地,展示出我们长久的打算,宋国一定会害怕!’庄王说:‘这个计策很好!’于是下令,士兵们沿着城墙一带开始建造营房,拆除城外的民居,并砍伐竹木来建造。每十名士兵中,留下五名攻城,五名耕种,每十天轮换一次,士兵们互相传说。
华元听说这件事后,对宋文公说:‘楚王没有离开的打算了。晋国的援军不会来,怎么办呢?’我请求进入楚营,面见子反,用和谈来威胁他,或许能侥幸成功!’宋文公说:‘国家的存亡就在这一行,小心在意。’
华元探听到公子侧在土堙敌楼上住宿,预先知道了他的左右随从的名字,以及奉命守夜的详细情况,等到半夜,他化装成使者模样,悄悄地从城上溜下来,直到土堙边。
遇到巡逻军士击鼓而来,华元问:‘主帅在吗?’巡逻军士说:‘在。’他又问:‘已经睡了吗?’巡逻军士说:‘连日来辛苦,今晚大王赐了一壶酒,喝完后就睡觉了!’华元走上土堙,守堙的士兵阻止他。华元说:‘我是使者,大王有紧急机密事吩咐主帅,因为刚才赐酒,担心他喝醉了睡觉,特地派我来当面叮嘱,等他回复。’士兵们认为他说的是真的,就让他上了土堙。
土堙里的灯还亮着,公子侧穿着衣服就睡着了,华元径直走到他的床上,轻轻地用手推他。公子侧醒来,要转动时,两袖被华元坐住了,急忙问:‘你是谁?’华元低声回答:‘元帅不要害怕,我是宋国右师华元,奉主公之命,特地夜至求和。元帅如果同意,当世就会结盟友好。如果还不答应,我和元帅的生命今晚就结束了!’说完,左手按住卧席,右手从袖中拔出一把雪白的匕首,在灯光下晃了两晃。
公子侧慌忙回答:‘有事我们可以商量,不必这样粗鲁。’华元收起匕首,说:‘死罪勿怪。形势已经紧急,不能从容不迫。’
公子侧问:‘你们国内的情况怎么样?’华元说:‘交换孩子吃,拾取骨头来煮,已经十分困难了!’公子侧惊讶地说:‘宋国已经困顿到这种地步了吗?我听说军事上‘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你怎么把实情告诉我?’华元说:‘‘君子怜悯别人的困境,小人利用别人的危难,’元帅是君子,不是小人,所以我才不敢隐瞒实情。’公子侧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投降?’华元说:‘国家已经困顿,但人们有不屈服的意志,君民效命,与城池共存亡,怎么会愿意在城下签订和约呢?如果承蒙您怜悯我们的困境,退军三十里,我们国君愿意以国家臣服,发誓不会有二心!’公子侧说:‘我不欺骗你,军中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如果过了七天,城池攻不下,也将撤军。建造房屋耕地的命令,只是为了恐吓他们而已。明天我会禀报楚王,撤军三十里。你们君臣也不要失信!’华元说:‘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抵押,和元帅共同立下誓言,各自不会有反悔之心!’
两人立下誓言后,公子侧于是和华元结为兄弟,把令箭交给华元,吩咐:‘快去!’华元有了令箭,就可以公开行动,直到城下,口中喊出一个暗号,城上就放下吊篮,把华元吊上城堙。
华元连夜回复宋公,欢欢喜喜,专等明天退军的消息。
第二天早上天亮,公子侧把夜里华元说的话告诉了庄王,说:‘我的生命差点儿被匕首夺走,幸亏华元有仁心,把宋国的实情告诉我,哀求退军。我已经答应了他,请求大王降旨!’庄王说:‘宋国如此困顿,我应该取得这个胜利而归!’公子侧叩首说:‘我们的军队只有七天的粮食,我已经告诉大王了!’庄王勃然大怒,说:‘你为什么把实情告诉敌人?’公子侧回答说:‘区区弱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敌人的大臣,难道堂堂的大楚国反而没有吗?所以我才不敢隐瞒!’庄王脸色立刻缓和,说:‘司马的话是对的!’立即下令撤军,驻扎在三十里之外。
申犀看到军令已经下达,不敢再阻拦,捶胸大哭,庄王派人安慰他说:‘你不要悲伤,最终会实现你的孝心的!’
楚军安营已定,华元先到楚军,传达宋公的命令,请求签订盟约,公子侧随华元进城,与宋文公歃血为盟,宋公派华元把申舟的棺材送到楚营,并留下自己作为人质。庄王撤军回楚国,厚葬了申舟,全朝的人都去送葬。葬礼结束后,让申犀继承大夫的职位。
华元在楚国,因为公子侧又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关系很好。一天,在聚会中,谈论时事,公子婴齐叹了口气说:‘现在晋国和楚国争斗,天天打仗,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呢?’华元说:‘以我的看法,晋国和楚国互为对手,不相上下,如果能够有一个人促成两国和解,各自统治自己的属国,停止战争,和平相处,人民就能免受战乱之苦,这确实是世道的大幸!’婴齐说:‘这件事你能承担吗?’华元说:‘我和晋将栾书关系很好,以前出使晋国时,也曾经提到过这件事,只是没有人从中协调。’
第二天,婴齐把华元的话告诉了公子侧。侧说:‘两国还没有厌倦战争,这件事恐怕不能轻易讨论。’
华元在楚国留了六年,到周定王十八年,宋文公鲍去世,他的儿子宋共公固即位,华元请求回国奔丧,才返回宋国,这是后来的事情。
晋景公听说楚国人围攻宋国,一年多没有解围,对伯宗说:‘宋国守城已经疲惫不堪了,我不能对宋国失信,应该去救援他们!’正要发兵,突然报告说:‘潞国有密信送到。’
潞国是赤狄的一个分支,姓隗,子爵,与黎国相邻。周平王时,潞君驱逐了黎侯并占领了他的土地,从此赤狄变得更加强大。这时潞国的君主名叫婴儿,娶了晋景公的妹妹伯姬为夫人。
婴儿势单力薄,他的国相酆舒专权,以前,狐射姑逃到那里,他是晋国的功臣,知识渊博,酆舒对他还怕三分,不敢放肆,自从射姑死后,酆舒更加肆无忌惮,想要让潞君断绝与晋国的友好关系,诬陷伯姬有罪,逼迫君主让伯姬自缢。又和潞君在郊外打猎,喝醉后君臣打弹为乐,赌射飞鸟,酆舒放弹,误伤了潞君的眼睛,把弓扔在地上,笑着说:‘射得不准,我应该罚一杯酒!’
潞君无法忍受他的虐待,力量不足以制服他,于是写信给晋国,请求晋国出兵讨伐酆舒的罪行。
谋臣伯宗进言说:‘如果杀了酆舒,兼并潞地,再扩展到周边国家,全部占有狄人的土地,那么晋国的疆界就会更加扩大,军队和财政也会更加充实,这个机会不可错过!’景公也因为潞子婴儿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而愤怒,于是命令荀林父担任大将,魏颗为副将,出动三百辆战车讨伐潞国。
酆舒率领军队在曲梁抵抗,战败后逃到卫国,卫穆公与晋国关系友好,于是囚禁了酆舒并将其献给晋军。荀林父命令将他捆绑到绛都,并将其处死。晋军长驱直入潞城,潞子婴儿在城门口迎接,荀林父列举了他诬陷杀害伯姬的罪行,并将其抓捕带走,借口说:‘黎民百姓已经很久思念他们的君主了!’于是寻找黎侯的后代,划出五百户人家,筑城让他们居住,名为复黎,实际上却是消灭了潞国。婴儿因为国家灭亡而痛苦,自刎而死,潞人对他表示哀悼,为他建立了祠堂,现在黎城南十五里处有潞祠山。
晋景公担心荀林父不能成功,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稷山。荀林父先到达稷山报告胜利,留下副将魏颗去平定赤狄的土地,回到辅氏的湖泊时,突然看到尘土遮天蔽日,喊杀声连天,晋军不知道是谁,前哨飞报:‘秦国派遣大将杜回起兵来了!’
按照秦康公在周匡王四年去世,他的儿子秦共公稻继位。因为赵穿侵犯崇国引起了纷争,秦军围攻焦地没有取得成果,于是与酆舒结交,共同对付晋国。秦共公继位四年去世,他的儿子秦桓公荣继位,这时是秦桓公的第十一年,听说晋国讨伐酆舒,正想要起兵救援,但又听说晋国已经杀了酆舒,抓了潞子婴儿,于是派遣杜回领兵来争夺潞地。
杜回是秦国著名的力士,长得牙齿像银凿,眼睛突出像金睛,拳头像铜锤,脸像铁锅,胡须卷曲,身高一丈多,能举起千钧重物,习惯使用一把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原本是白翟人,曾在青眉山一天内拳打五虎,剥了它们的皮带回去。秦桓公听说他的勇猛,聘请他为车右将军,又用三百人打败了嵯峨山上的贼寇一万多人,威名大振,于是成为大将。
魏颗摆开阵势,等待交锋。杜回却不使用战车和马匹,手持大斧,带领三百名擅长战斗的杀手,大步流星地冲入阵中,向下砍马腿,向上劈杀甲将,就像天降神兵一般。晋军从未见过如此凶狠的敌人,无法抵挡,大败。
魏颗下令,坚守营垒,不要出战。杜回带领一队刀斧手,在营外跳跃叫骂,一连三天,魏颗不敢出战。突然报告本国援军到了,将领是他的弟弟魏錡。魏錡说:‘主公担心赤狄的党羽与秦国联合生变,特地派遣我来帮助!’魏颗讲述了秦将杜回的勇猛,正想要派人请援兵,魏錡不相信,说:‘那些草寇能有什么作为?明天我亲自上战场,保证打败他们!’
到了第二天,杜回又来挑战,魏錡愤怒地想要出战,魏颗阻止他,但他不听,立刻带领新来的士兵,驾车直冲进敌阵。秦军四散奔逃,魏錡分兵追赶,突然一声呼哨,三百个杀手重新聚拢,都跟随着杜回,挥舞大刀阔斧,向下砍马腿,向上劈杀甲将,北边的步兵随着战车移动,战车不便转弯,被他们从四面八方砍杀,魏錡大败,幸亏魏颗率领军队来接应,才撤退回营。
那天晚上,魏颗在营中坐着发愁,左思右想,没有好办法。坐到半夜困倦了,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耳边好像有人说了‘青草坡’三个字,醒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再睡,还是一样,于是告诉了魏錡。魏錡说:‘辅氏左边的十里地,有个大坡,叫做青草坡,也许秦军会在那里失败!我先带一队人马去那里埋伏,哥哥你引诱敌军到这里,从两边夹击,可以取胜!’魏錡自己去埋伏。
魏颗下令:‘拔营出发。’扬言:‘先回黎城!’杜回果然来追,魏颗稍微战斗了几下,就掉头逃跑,慢慢地引诱他们接近青草坡。一声炮响,魏錡的伏兵全部出动。魏颗转身回来,将杜回团团围住,两边夹击。杜回毫不畏惧,挥舞着一百二十斤的开山大斧,横劈竖砍,挡者必死,尽管杀手们有些损失,但无法取胜。
魏颗和魏錡率领众军,奋力战斗,杜回没有退步。眼看战斗到了青草坡中间,杜回忽然一步一滑,就像踩在冰上一样,立足不稳,军中发出喊声。魏颗抬头看时,远远地看到一个老人,穿着布袍,脚穿草鞋,看起来像是个农民,将青草一路挽结,用来绊住杜回的脚。魏颗和魏錡的车子碾到,两人同时用戟刺,将杜回刺倒在地,活捉了他。杀手们看到主将被擒,四散奔逃,都被晋军追捕捕获,三百人逃不出四五十人。
魏颗问杜回说:‘你自以为英雄,怎么会被擒获?’杜回说:‘我的双脚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住,不能动弹,这是天意要断我的命,不是我的力量不够!’魏颗暗暗称奇。
魏錡说:‘他既然有超人的力量,留在军中恐怕会有变故!’
魏颗说:‘我正是担心这一点!’立刻将杜回斩首,解往稷山请功。
那天晚上,魏颗才得以安睡,梦见白天所见到的老人,前来向他行礼说:‘将军知道杜回被擒获的原因吗?是老汉用草结绊住他,所以他跌倒被擒获的!’魏颗大惊说:‘我平时不认识老人,竟然得到您的帮助,该如何报答您呢?’老人说:‘我是祖姬的父亲。你遵循先人的命令,妥善地嫁出了我的女儿,我在九泉之下,感激你救了她的命,特意施展微薄之力,帮助将军成就了军功。将军要努力,将来你将世代荣显,子孙贵为王侯,不要忘记我的话。’
原来魏颗的父亲魏犨,有一个爱妾,名叫祖姬。魏犨每次出征,都会嘱咐魏颗说:‘如果我战死沙场,你必须为我挑选一个好的配偶,将她嫁出去,不要让她失去依靠,我死也能瞑目了。’在魏犨病重的时候,又嘱咐魏颗说:‘这个女子是我所珍爱的,一定要用她来殉葬,让我在地下有伴侣!’说完就去世了。魏颗为父亲安葬,并没有用祖姬殉葬。魏錡说:‘难道你忘记了父亲临终的嘱咐吗?’魏颗说:‘父亲平时吩咐必须嫁出这个女子,临终时的话是昏乱的。孝子遵循明智的命令,不遵循昏乱的命令。’葬礼结束后,就选择了一个士人将她嫁了出去。
因为有这样的阴德,所以老人用结草的方式报答了他。魏颗醒来,告诉了魏錡:‘我当时顺从了父亲的心意,没有杀死这个女子,没想到女子的父亲在地下如此感激我!’魏錡感叹不已。髯仙有诗云:‘结草何人抗杜回?梦中明说报恩来。劝人广积阴德事,理顺心安福自该。’
秦国败兵回到雍州,得知杜回战死,君臣都感到沮丧。晋景公嘉奖魏颗的功绩,封给他令狐的土地,重新铸造了大钟,记录了这件事,详细记载了年月。后人因为晋景公所铸,所以称之为‘景钟’。
晋景公再次派遣士会率军攻打赤狄的残余势力,一共灭亡了三个国家:分别是甲氏、留吁,以及留吁的附属国铎辰。从那时起,赤狄的土地全部归属了晋国。
当时晋国遭遇饥荒,盗贼横行,荀林父寻找国内擅长侦查盗贼的人,找到了一个名叫郤雍的人,他是郤氏家族的人。这个人擅长推断,曾经在市井之间游荡,突然指着一个人说他是盗贼,让人将他拘捕审问,结果果然是真的盗贼。林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郤雍回答:‘我观察他的眉眼之间,看到他对市中的物品有贪恋之色,看到市中的人有羞愧之色,当我提到他时,他又有恐惧之色,因此我知道他是盗贼。’
郤雍每天都能抓到几十个盗贼,市井中的人们都非常害怕,但盗贼的数量却越来越多。大夫羊舌职对林父说:‘元帅你用郤雍来抓捕盗贼,盗贼并没有全部被抓获,而郤雍的死亡之日也快到了。’林父惊讶地问道:‘为什么?’不知道羊舌职接下来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注解
华元:华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人物名字,这里指的是宋国的一个官员,他在文中提出了求和的建议。
登床劫子:登床劫子是指华元在宋国政变中,利用政治手段夺取权力。
反老人结草:反老人结草是指华元在政变中,利用老年人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亢杜回:亢杜回是指华元在宋国政治斗争中的策略,通过亢奋和杜撰来影响政治局势。
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雄才大略著称。
公子侧:公子侧是楚国的将领。
厥貉之会:厥貉之会是指春秋时期的一次诸侯会盟,是当时各国政治、军事交流的重要场合。
昭公:昭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在此文中是宋国的一位国君。
子鲍:子鲍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大臣,此处指宋国的大夫。
申无畏:申无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以勇敢著称。
申犀:申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人物名字,这里指的是一个臣子,他在文中哭拜于马前,表达对庄王失信于其父的不满。
宋文公:宋文公是宋国的一位君主。
假道之礼:假道之礼是指古代外交中的一种礼仪,即外国使臣经过一国领土时,需向该国请求通过。
司马公子侧:司马公子侧是楚国的将领,在此文中被任命为楚国的将军。
申叔时:申叔时是楚国的将领,在此文中被任命为楚国的副将。
夏四月:夏四月是指夏历的四月份,即农历的四月份。
秋九月:秋九月是指秋历的九月份,即农历的九月份。
潜渊:潜渊是古代诗人,此处引用其诗来描述楚军伐宋的情景。
邲城:邲城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的地方。
子虎:子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将领。
北林之役:北林之役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的一次战役。
蔿贾:蔿贾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
县公:县公是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较高的地位。
忠臣不惧死:忠臣不惧死是指忠诚的臣子不畏死亡,敢于为国家尽忠。
易子为食:易子为食是指在饥荒时,人们为了生存而互相交换子女作为食物。
拾骸骨为爨:拾骸骨为爨是指在饥荒时,人们收集死者的遗骨来作为燃料。
班师:班师是指军队撤退,结束战争。
庄王:庄王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楚庄王。
申叔:申叔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人物名字,这里指的是一个为庄王出谋划策的臣子。
宋之不降:宋之不降指的是宋国不愿意向楚国投降。
军士:军士指的是军队中的士兵。
子反:子反是楚国的将领。
土堙:土堙指的是用土筑成的防御工事。
巡军:巡军指的是负责巡逻的军队。
击柝:击柝指的是敲打木梆子,以传递信号或报时。
谒者:谒者指的是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缒下:缒下指的是用绳子从高处垂下。
子国:子国指的是宋国。
社稷:社稷指的是国家。
栾书:栾书是晋国的一位将领。
潞国: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赤狄:赤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与晋国相邻。
黎国:黎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
周平王:周平王是东周的一位君主。
潞君:潞君是潞国的君主。
黎侯:黎侯是黎国的君主。
狐射姑:狐射姑是晋国的一位勋臣。
酆舒:酆舒是潞国的国相。
伯姬:伯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嫁给了潞子婴儿。
缢杀:缢杀指的是用绳子勒死。
打弹:打弹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于投掷飞镖。
射不中:射不中指的是射击没有命中目标。
谋臣伯宗:伯宗,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谋臣,以智谋著称。
戮酆舒:戮,意为杀戮;酆舒,春秋时期潞国的一位大夫。
兼并潞地:兼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并吞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潞地,指春秋时期潞国的领土。
旁国:旁国,指周边的国家。
狄土:狄土,指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西南之疆:西南之疆,指晋国西南方向的疆域。
晋之兵赋:晋之兵赋,指晋国的军费和兵源。
机不可失:机不可失,意为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景公:景公,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潞子婴儿:潞子婴儿,春秋时期潞国的君主。
庇其妻:庇,保护;其妻,指潞子婴儿的妻子。
荀林父:荀林父,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以善于用兵著称。
魏颗:魏颗,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
曲梁:曲梁,地名,位于春秋时期。
卫穆公速:卫穆公速,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
绛都:绛都,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
黎侯之裔:黎侯之裔,指黎国的后裔。
复黎:复黎,春秋时期晋国为安置黎国后裔而设立的地方。
黎人:黎人,指黎国的居民。
庄家:庄家,指农民。
青草坡:青草坡,地名,位于春秋时期。
秦康公:秦康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
赵穿:赵穿,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
崇:崇,古代国家名。
焦:焦,地名,位于春秋时期。
杜回:杜回,春秋时期秦国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白翟:白翟,古代民族名。
青眉山:青眉山,地名,位于春秋时期。
车右将军:车右将军,古代军事职务,负责保护主将。
嵯峨山:嵯峨山,地名,位于春秋时期。
魏錡:魏錡,春秋时期晋国将领,魏颗的弟弟。
结草:结草,古代传说中的神迹,指用草结成的东西。
祖姬:祖姬,春秋时期魏犨的爱妾。
魏犨:魏犨,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殉:殉,古代一种葬礼习俗,指用活人陪葬。
阴德:阴德,指暗中积德的行为。
景钟:景钟,春秋时期晋景公所铸的大钟,用以纪念魏颗的功绩。
晋景公:晋景公,即晋国国君姬孺,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72年在位。
士会:士会,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甲氏:甲氏,赤狄中的一个部落。
留吁:留吁,赤狄中的一个部落。
铎辰:铎辰,留吁的属国,也是赤狄的一部分。
岁饥:岁饥,指年成不好,粮食歉收。
盗贼:盗贼,指进行盗窃、抢劫等非法活动的犯罪分子。
郤氏:郤氏,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贵族姓氏。
雍:雍,郤氏家族中的人物,善于识别盗贼。
亿逆:亿逆,推测、判断的意思。
市井:市井,指城市中的街市、市场。
贪色:贪色,指贪婪的表情或行为。
愧色:愧色,指羞愧的表情或行为。
惧色:惧色,指害怕的表情或行为。
大夫: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后来的部长或高级官员。
羊舌职:羊舌职,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元帅:元帅,古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
死期:死期,指死亡的时间或即将死亡的时刻。
下回分解:下回分解,是古代小说中常用的句式,表示故事将继续发展,留待下文叙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评注
晋景公复遣士会领兵攻灭赤狄余种,共灭三国:曰甲氏,曰留吁,及留吁之属国曰铎辰,自是赤狄之土,尽归于晋。
此句描绘了晋景公在军事上的果断决策和战略眼光。通过士会领兵,晋国成功地灭掉了赤狄的三个国家,实现了对赤狄领土的完全控制。‘复遣’一词体现了晋景公对于军事行动的持续关注和重视,‘尽归于晋’则凸显了晋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时晋国岁饥,盗贼蜂起,荀林父访国中之能察盗者,得一人,乃郤氏之族,名雍,此人善于亿逆,尝游市井间,忽指一人为盗,使人拘而审之,果真盗也。
这句话通过‘岁饥’和‘盗贼蜂起’描绘了晋国在饥荒时期的混乱局面。荀林父的‘访国中之能察盗者’体现了他在治理国家时的务实态度,而郤雍的‘善于亿逆’则是对他敏锐洞察力的形容。‘忽指一人为盗’和‘果真盗也’则展现了郤雍断案如神的能力,为后续故事埋下伏笔。
林父问:“何以知之?”郤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间,见市中之物有贪色,见市中之人有愧色,闻吾之,而有惧色,是以知之。”
这段对话揭示了郤雍断案的方法。他通过观察人的表情和反应,推断出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判断其是否为盗。‘察其眉睫之间’表现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贪色’、‘愧色’、‘惧色’则是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郤雍的回答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彰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郤雍每日获盗数十人,市井悚惧,而盗贼愈多。
这句话通过‘每日获盗数十人’展现了郤雍在打击盗贼方面的成果。然而,‘市井悚惧’和‘盗贼愈多’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郤雍的治盗方法可能存在问题,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
大夫羊舌职谓林父曰:“元帅任郤雍以获盗也,盗未尽获,而郤雍之死期至矣。”林父惊问:“何故?”不知羊舌职说出甚话来,且看下回分解。
这段对话将故事的焦点转向了羊舌职。他对于郤雍的评价和预言,以及林父的惊讶和疑问,都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元帅任郤雍以获盗也’揭示了郤雍在军队中的地位,而‘盗未尽获,而郤雍之死期至矣’则暗示了郤雍可能面临危险。羊舌职的话并未直接道出,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