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原文

【经】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秋八月,葬晋顷公。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传】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不先书郓与乾侯,非公,且征过也。

夏六月,晋顷公卒。

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送葬。今吾子无贰,何故?”对曰:“诸侯所以归晋君,礼也。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事大在共其时命,字小在恤其所无。以敝邑居大国之间,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岂忘共命。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若其不间,虽士大夫有所不获数矣。大国之惠,亦庆其加,而不讨其乏,明厎其情,取备而已,以为礼也。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讨,恤所无也。今大夫曰,女盍从旧。旧有丰有省,不知所从。从其丰,则寡君幼弱,是以不共。从其省,则吉在此矣。唯大夫图之。”晋人不能诘。

吴子使徐人执掩馀,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子西谏曰:“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若好吴边疆,使柔服焉,犹惧其至。吾又疆其仇以重怒之,无乃不可乎。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光又甚文,将自同于先王。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乎?其终不远矣。我盍姑亿吾鬼神,而宁吾族姓,以待其归。将焉用自播扬焉?”王弗听。

吴子怒,冬十一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適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译文

【经】

三十年春,周王的正月,鲁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日,晋侯去疾去世。

秋八月,安葬晋顷公。

冬十二月,吴国灭掉了徐国,徐国的君主章羽逃奔到楚国。

【传】

三十年春,周王的正月,鲁公在乾侯,没有先记载郓和乾侯的事情,这不是鲁公的过错,而是为了表明他的过失。

夏六月,晋顷公去世。

秋八月,举行葬礼。郑国的游吉前来吊唁,并且送葬。魏献子派士景伯责问他说:“悼公的丧事,子西来吊唁,子来送葬。现在你没有二心,为什么?”游吉回答说:“诸侯之所以归附晋君,是因为礼仪。礼仪就是小事大,大字小的意思。事大在于共同遵守时命,字小在于体恤对方的不足。我们国家位于大国之间,共同承担职贡,并且防备不测之患,怎么会忘记共同遵守时命呢?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来吊唁,大夫来送葬。只有在嘉好聘享三军的事情上,才派卿来。晋国的丧事,我们国家之间,先君曾经帮助执绋。如果不在其间,即使是士大夫也不能多次参与。大国的恩惠,也庆祝其增加,而不追究其不足,明确其情,取备而已,这就是礼仪。灵王的丧事,我们的先君简公在楚国,我们的先大夫印段亲自前往,是我们国家的少卿。王吏不追究,体恤对方的不足。现在大夫说,你为什么不按照旧例。旧例有丰有省,不知道应该遵循哪一个。如果遵循丰的,那么我们的君主年幼弱小,因此不能共同遵守。如果遵循省的,那么我在这里了。请大夫考虑。”晋人无法责问。

吴国的君主让徐国人抓住掩馀,让钟吾人抓住烛庸。两位公子逃奔到楚国,楚国的君主大封他们并安置他们的迁徙。派监马尹大心迎接吴国的公子,让他居住在养地。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筑城,从城父和胡田取地给他们。这是为了害吴国。子西劝谏说:“吴光新得国,而亲近他的百姓。视百姓如子,与他们同甘共苦,将要使用他们。如果善待吴国的边疆,使他们柔顺服从,还担心他们会来。我们又加强他们的仇敌以加重他们的愤怒,这恐怕不行吧。吴国,是周朝的后裔,却被遗弃在海滨,不与姬姓通婚。现在才开始强大,与华夏各国相比。吴光又非常文雅,将自比于先王。不知道天意是要让他暴虐,还是要让他灭亡吴国而封给异姓呢?或者最终还是要赐福给吴国呢?结果不会太远了。我们何不暂且依靠我们的鬼神,安定我们的族姓,等待他的归来。为什么要自己张扬呢?”楚王不听。

吴国的君主发怒,冬十一月,吴国的君主抓住钟吾的君主,于是攻打徐国,用山防堵水。己卯日,灭掉徐国。徐国的君主章禹剪断自己的头发,带着他的夫人,去迎接吴国的君主。吴国的君主慰问并送他,让他的近臣跟随他,于是逃奔到楚国。楚国的沈尹戌率领军队救援徐国,没有赶上,于是筑城在夷地,让徐国的君主居住在那里。

吴国的君主问伍员说:“当初说攻打楚国,我知道是可以的,但担心会让我去,又讨厌别人有功劳。现在我将自己去做,攻打楚国怎么样?”伍员回答说:“楚国的执政者众多而不和,没有人能胜任患难。如果分成三支军队去骚扰他们,一支军队到达,他们一定会全部出动。他们出动就撤退,他们撤退就出动,楚国一定会疲惫不堪。频繁骚扰使他们疲惫,多方误导他们,等他们疲惫后再用三军进攻,一定能大胜。”阖庐听从了他的建议。楚国从此开始陷入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注解

乾侯:地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晋侯去疾:晋国的君主,名去疾,是晋顷公的儿子。

晋顷公:晋国的君主,名去疾的父亲,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

徐子章羽:徐国的君主,名章羽,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郓:地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郑游吉:郑国的大夫,名游吉,曾代表郑国参加晋顷公的葬礼。

魏献子:晋国的大夫,名魏献子,曾派士景伯质问郑游吉。

士景伯:晋国的大夫,名士景伯,曾受魏献子之命质问郑游吉。

悼公:晋国的君主,名悼公,是晋顷公的祖先。

灵王:周朝的君主,名灵王,是周朝的一位国王。

简公:郑国的君主,名简公,是郑国的一位国君。

印段:郑国的大夫,名印段,曾代表郑国参加周灵王的葬礼。

吴子:吴国的君主,名阖庐,是吴国的一位国君。

徐人:徐国的百姓。

钟吾人:钟吾国的百姓,钟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楚子:楚国的君主,名楚子,是楚国的一位国君。

监马尹大心:楚国的大夫,名大心,曾任监马尹。

莠尹然:楚国的大夫,名然,曾任莠尹。

左司马沈尹戌:楚国的大夫,名沈尹戌,曾任左司马。

城父: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胡田: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子西:楚国的大夫,名子西,曾劝谏楚子不要与吴国为敌。

吴光:吴国的君主,名阖庐,字光,是吴国的一位国君。

伍员:吴国的大夫,名伍员,字子胥,是吴国的一位重要谋士。

阖庐:吴国的君主,名阖庐,是吴国的一位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吴国、楚国、徐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首先,晋顷公的去世和葬礼是这段文字的核心事件之一。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其国君的去世和葬礼自然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关注。郑国的大夫游吉代表郑国参加葬礼,并受到晋国大夫士景伯的质问。游吉的回答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和外交原则,即‘小事大,大字小’,强调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尚往来。

其次,吴国灭徐国的事件也是这段文字的重要部分。吴国在阖庐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吴国灭徐国后,徐国的君主章羽逃往楚国,楚国则试图通过安置徐国君主来对抗吴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最后,吴国与楚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这段文字的重要内容。吴国在阖庐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开始对楚国构成威胁。楚国的大夫子西劝谏楚子不要与吴国为敌,认为吴国的强大是不可避免的,楚国应该保持谨慎。然而,楚子并未听从子西的劝谏,最终导致吴国与楚国之间的冲突加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晋国、吴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