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二年-原文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
夏,吴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幾、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皇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弛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傒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徧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穀,深穀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二年-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
夺取了阚地。
夏天,吴国攻打越国。
秋天,七月。
冬天,仲孙何忌与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国的仲幾、卫国的世叔申、郑国的国参、曹国人、莒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会面,共同修筑成周的城墙。
十二月己未日,鲁昭公在乾侯去世。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这表明他既不能处理国内外事务,也不能任用贤人。
夏天,吴国攻打越国,这是吴国首次对越国用兵。史墨说:“不到四十年,越国将拥有吴国。越国得到岁星而吴国攻打它,必定会遭受灾祸。”
秋天八月,周王派富辛和石张前往晋国,请求修筑成周的城墙。周王说:“天降灾祸给周朝,使我的兄弟们都有了叛乱之心,给伯父带来了忧虑。我的几个亲近的甥舅,无法安居,至今已有十年,辛勤戍守五年。我无时无刻不忘记这些,忧心忡忡如同农夫盼望丰收,恐惧地等待时机。伯父如果能够施以大恩,恢复文王、武王的功业,解除周室的忧虑,祈求文王、武王的福佑,巩固盟主的地位,宣扬昭示美名,那么我将有一个大愿望。从前成王会合诸侯,修筑成周,作为东都,崇尚文德。现在我想要祈求成王的福佑和灵验,修筑成周的城墙,使戍守的人不再辛劳,诸侯得以安宁,蝥贼远避,这是晋国的力量。我将此事委托给伯父,请伯父认真考虑。使我一人不再受到百姓的怨恨,而伯父有荣耀的施与,先王也会赞许。”范献子对魏献子说:“与其戍守周朝,不如修筑城墙,这是天子的意思。即使以后有事情,晋国也不必参与。遵从王命以缓解诸侯的负担,晋国就没有忧虑。如果不做这件事,还能做什么呢?”魏献子说:“好。”于是派伯音回答说:“天子有命令,我们怎敢不遵从,并迅速告知诸侯。快慢和顺序,都在这里。”
冬天十一月,晋国的魏舒和韩不信前往京师,与诸侯的大夫在狄泉会面,重申盟约,并命令修筑成周的城墙。魏子面朝南。卫彪傒说:“魏子必定会有大祸,因为他越位下令大事,这不是他的职责。《诗经》说:‘敬畏上天的愤怒,不敢嬉戏。敬畏上天的变化,不敢懈怠。’何况敢越位去做大事呢?”
己丑日,士弥牟负责修筑成周,计算丈数,测量高低,估算厚薄,挖掘沟渠,确定土方,商议远近,安排工期,计算人工,考虑材料,记录粮食,命令诸侯服役,分配任务,记录并交给统帅,然后交给刘子。韩简子监督此事,认为这是完成命令。
十二月,鲁昭公生病,普遍赏赐大夫,大夫们不接受。赏赐子家子一对琥玉,一个环,一个璧,轻便的衣服,子家子接受了。大夫们也都接受了赏赐。己未日,鲁昭公去世。子家子将赏赐还给府人,说:“我不敢违背君命。”大夫们也都归还了赏赐。史书记载:“鲁昭公在乾侯去世。”这表明他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赵简子问史墨:“季氏驱逐了他的君主,而百姓服从他,诸侯支持他,君主死在外地,却没有人怪罪他。”史墨回答说:“事物都有两面,有三面,有五面,有陪衬。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有陪衬。天生季氏,作为鲁侯的陪衬,已经很久了。百姓服从他,不是很合适吗?鲁君世代失去民心,季氏世代勤勉,百姓已经忘记了君主。即使君主死在外地,谁会同情他?社稷没有固定的供奉者,君臣没有固定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诗经》说:‘高岸变为深谷,深谷变为山陵。’三后的后代,如今已成为庶民,这是君主所知道的。在《易经》的卦象中,雷乘《乾》卦称为《大壮》,这是天道。从前成季友,是桓公的季子,文姜的爱子,出生时震动,卜人占卜说:‘生有美名,他的名字叫友,将成为公室的辅佐。’出生后,如卜人所说,他的手掌上有‘友’字,于是取名为友。后来他在鲁国立下大功,受封费地成为上卿。到了文子、武子,世代增加功业,不废弃旧绩。鲁文公去世后,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因此失国,政权落入季氏手中,到这位君主已经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君主,怎么能得到国家?所以作为君主,要慎重对待器物和名位,不能轻易交给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二年-注解
乾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重要城邑。
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春秋时期属于鲁国。
成周:指周朝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
史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以预言和占卜闻名。
富辛与石张:周王派遣的使者,负责与晋国商议修筑成周城墙的事宜。
范献子:晋国的重要大臣,参与决策修筑成周城墙的事宜。
魏献子:晋国的重要大臣,与范献子一同参与决策修筑成周城墙的事宜。
狄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
士弥牟:晋国的官员,负责修筑成周城墙的具体事务。
韩简子:晋国的重要大臣,负责监督修筑成周城墙的工程。
子家子:鲁国的大夫,鲁昭公去世后,负责处理其遗物。
赵简子:晋国的重要大臣,向史墨请教关于鲁国季氏的问题。
季氏:鲁国的权臣家族,长期掌握鲁国的实际权力。
鲁侯:指鲁国的君主,鲁昭公。
文姜: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女性,季氏家族的祖先。
成季友:季氏家族的祖先,曾为鲁国立下大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昭公-昭公三十二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晋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鲁昭公在乾侯去世,标志着鲁国政权的进一步衰落,而季氏家族的崛起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臣势力的膨胀。
文本中提到的‘城成周’事件,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周王请求晋国帮助修筑成周城墙,表明周王室已经无力维持自己的权威,不得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晋国作为当时的霸主,通过修筑成周城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盟主地位。
史墨的预言‘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兴衰更替。吴国虽然强大,但越国最终会取而代之,这种预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了鲁国的季氏家族,他们长期掌握鲁国的实际权力,鲁昭公的去世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应,说明季氏家族已经深得民心。史墨对此的解释是‘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强调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季氏家族的存在是鲁国政治生态的一部分。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话和事件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历史变迁。文本中的预言和占卜元素,增添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历史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