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原文
责赵盾董狐直笔诛斗椒绝缨大会
话说晋灵公谋杀赵盾,虽然其事不成,却喜得赵盾离了绛城,如村童离师,顽竖离主,觉得胸怀舒畅,快不可言,遂携带宫眷于桃园住宿,日夜不归。
再说赵穿在西郊射猎而回,正遇见盾、朔父子,停车相见,询问缘由。赵穿曰:‘叔父且莫出境,数日之内,穿有信到,再决行止。’赵盾曰:‘既然如此,吾权住首阳山,专待好音。汝凡事谨慎,莫使祸上加祸。’
赵穿别了盾、朔父子,回至绛城,知灵公住于桃园,假意谒见,稽首谢罪,言:‘臣穿虽忝宗戚,然罪人之族,不敢复侍左右,乞赐罢斥!’灵公信为真诚,乃慰之曰:‘盾累次欺蔑寡人,寡人实不能堪,与卿何与?卿可安心供职。’
穿谢恩毕,复奏曰:‘臣闻:‘所贵为人主者,惟能极人生声色之乐也!’主公钟鼓虽悬,而内宫不备,何乐之有?齐桓公嬖幸满宫,正娶之外,如夫人者六人。先君文公虽出亡,患难之际,所至纳姬,迄于返国,年逾六旬,尚且妾媵无数。主公既有高台广囿,以为寝处之所,何不多选良家女子,充牣其中,使明师教之歌舞,以备娱乐,岂不美哉!’
灵公曰:‘卿所言正合寡人之意。今欲搜括国中女色,何人可使?’穿对曰:‘大夫屠岸贾可使。’灵公遂命屠岸贾专任其事,不拘城内城外,有颜色女子,年二十以内未嫁者,咸令报名选择,限一月内回话。
赵穿借此公差,遣开了屠岸贾,又奏于灵公曰:‘桃园侍卫单弱,臣于军中精选骁勇二百人,愿充宿卫,伏乞主裁。’灵公复准其奏。
赵穿回营,果然挑选了二百名甲士,那甲士问道:‘将军有何差遣?’赵穿曰:‘主上不恤民情,终日在桃园行乐,命我挑选汝等,替他巡警,汝等俱有室家,此去立风宿露,何日了期?’军士皆嗟怨曰:‘如此无道昏君,何不速死?若相国在此,必无此事。’赵穿曰:‘吾有一语,与汝等商量,不知可否?’众军士皆曰:‘将军能救拔我等之苦,恩同再生。’穿曰:‘桃园不比深宫邃密,汝等以二更为候,攻入园中,托言讨赏,我挥袖为号,汝等杀了晋侯,我当迎还相国,别立新君,此计何如?’军士皆曰:‘甚善。’
赵穿皆劳以酒食,使列于桃园之外,入告灵公。灵公登台阅之,人人精勇,个个刚强,灵公大喜,即留赵穿侍酒。饮至二更,外面忽闻喊声,灵公惊问其故。赵穿曰:‘此必宿卫军士,驱逐夜行之人耳。臣往谕之,勿惊圣驾?’当下赵穿命掌灯,步下层台,甲士二百人,已毁门而入。
赵穿稳住了众人,引至台前,升楼奏曰:‘军士知主公饮宴,欲求余沥犒劳,别无他意。’公传旨,教内侍取酒分犒众人,倚栏看给。
赵穿在旁呼曰:‘主公亲犒汝等,可各领受。’言毕,以袖麾之。众甲士认定了晋侯,一涌而上。灵公心中著忙,谓赵穿曰:‘甲士登台何意,卿可传谕速退。’赵穿曰:‘众人思见相国盾,意欲主公召还归国耳!’灵公未及答言,戟已攒刺,登时身死,左右俱各惊走。
赵穿曰:‘昏君已除,汝等勿得妄杀一人,宜随我往迎相国还朝也。’只为晋侯无道好杀,近侍朝夕惧诛,所以甲士行逆,莫有救者。百姓怨苦日久,反以晋侯之死为快,绝无一人归罪于赵穿。
七年之前,彗星入北斗,占云:‘齐、宋、晋三国之君,皆将死乱’,至是验矣。髯翁有诗云:‘崇台歌管未停声,血溅朱楼起外兵。莫怪台前无救者,避丸之后绝人行。’
屠岸贾正在郊外,捱门捱户的访问美色女子,忽报:‘晋侯被弑。’吃了大惊,心知赵穿所为,不敢声张,潜回府第。
士会等闻变,趋至桃园,寂无一人,亦料赵穿往迎相国,将园门封锁,静以待之。
不一日,赵盾回车,入于绛城,巡到桃园,百官一时并集。赵盾伏于灵公之尸,痛哭了一场,哀声闻于园外。
百姓闻者皆曰:‘相国忠爱如此,晋侯自取其祸,非相国之过也。’
赵盾吩咐将灵公殡殓,归葬曲沃。
一面会集群臣,议立新君。
时灵公尚未有子,赵盾曰:‘先君襄公之殁,吾常倡言欲立长君,众谋不协,以及今日,此番不可不慎。’
士会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诚如相国之言。’赵盾曰:‘文公尚有一子,始生之时,其母梦神人以黑手涂其臀,因名曰黑臀。今仕于周,其齿已长,吾意欲迎立之,何如?’百官不敢异言,皆曰:‘相国处分甚当。’
赵盾欲解赵穿弑君之罪,乃使穿如周,迎公子黑臀归晋,朝于太庙,即晋侯之位,是为成公。
成公既立,专任赵盾以国政,以其女妻赵朔,是为庄姬。
盾因奏曰:‘臣母乃狄女,君姬氏有逊让之美,遣人迎臣母子归晋,臣得僭居适子,遂主中军,今君姬氏三子同、括、婴皆长,愿以位归之!’成公曰:‘卿之弟,乃吾娣所钟爱,自当并用,毋劳过让!’乃以赵同、赵括、赵婴并为大夫,赵穿佐中军如故。
穿私谓盾曰:‘屠岸贾谄事先君,与赵氏为仇,桃园之事,惟岸贾心怀不顺,若不除此人,恐赵氏不安。’盾曰:‘人不罪汝,汝反罪人耶?吾宗族贵盛,但当与同朝修睦,毋用寻仇为也!’赵穿乃止。
岸贾亦谨事赵氏以求自免。
赵盾终以桃园之事为歉。
一日,步至史馆,见太史董狐,索简观之,董狐将史简呈上,赵盾观简上,明写:‘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
盾大惊曰:‘太史误矣。吾已出奔河东,去绛城二百余里,安知弑君之事?而子乃归罪于我,不亦诬乎?’
董狐曰:‘子为相国,出亡未尝越境,返国又不讨贼,谓此事非子主谋,谁其信之?’
盾曰:‘犹可改乎?’
狐曰:‘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
盾叹曰:‘嗟乎史臣之权,乃重于卿相。恨吾未即出境,不免受万世之恶名,悔之无及!’
自是赵盾事成公益加敬谨。
赵穿自恃其功,求为正卿,盾恐碍公论,不许,愤恚,疽发于背而死,穿子赵旃,求嗣父职,盾曰:‘待汝他日有功,虽卿位不难致也!’
史臣论赵盾不私赵穿父子,皆董狐直笔所致。
有赞云:‘庸史纪事,良史诛意。穿弑其君,盾蒙其罪。宁断吾头,敢以笔媚?卓哉董狐,是非可畏!’
时乃周匡王之六年也。
是年,匡王崩,其弟瑜立,是为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兴师伐陆浑之戎,遂涉雒水,扬兵于周之疆界,欲以威胁天子,与周分制天下。
定王使大夫王孙满问劳庄王,庄王问曰:‘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
王孙满曰:‘三代以德相传,岂在鼎哉?昔禹有天下,九牧贡金,取铸九鼎,夏桀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若其有德,鼎虽小亦重;如其无德,虽大犹轻。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问也!’
庄王惭而退,自是不敢复萌窥周之志。
却说楚令尹斗越椒,自庄王分其政权,心怀怨望,嫌隙已成,自恃才勇无双,且先世功劳,人民信服,久有谋叛之意。
常言:‘楚国人才,惟司马伯嬴一人,余不足数也。’
庄王伐陆浑时,亦虑越椒有变,特留蔿贾在国。
越椒见庄王统兵出征,遂决意作乱,欲尽发本族之众,斗克不从杀之,遂袭杀司马蔿贾。
贾子敖扶其母奔于梦泽以避难,越椒出屯蒸野之地,欲邀截庄王归路。
庄王闻变,兼程而行,将及漳澨,越椒引兵来拒,军威甚壮,越椒贯弓挺戟,在本阵往来驰骤,楚兵望之,皆有惧色。
庄王曰:‘斗氏世有功勋于楚,宁伯棼负寡人,寡人不负伯棼也!’
乃使大夫苏从造越椒之营,与之讲和,赦其擅杀司马之罪,且许以王子为质,越椒曰:‘吾耻为令尹耳,非望赦也,能战则来。’
苏从再三谕之,不听。
苏从去后,越椒命军士击鼓前进,庄王问诸将:‘何人可退越椒?’
大将乐伯应声而出,越椒之子斗贲皇便接住厮杀,潘尪见乐伯战贲皇不下,即忙驱车出阵,越椒之从弟斗旗亦驱车应之。
庄王在戎辂之上,亲自执桴,鸣鼓督战,越椒远远望见,飞车直奔庄王,弯著劲弓,一箭射来,那枝箭直飞过车辕,刚刚中在鼓架之上,骇得庄王连鼓槌掉下车来,庄王急教避箭,左右各将大笠前遮,越椒又复一箭,恰恰的把左笠射个对穿。
庄王且教回车,鸣金收兵,越椒奋勇赶来,却得右军大将公子侧、左军大将公子婴齐,两军一齐杀到,越椒方退。
乐伯、潘尪闻金声,亦弃阵而回。
楚军颇有损折,退至皇浒下寨,取越椒箭视之,其长半倍于他箭,鹳翎为羽,豹齿为镞,锋利非常,左右传观,无不吐舌。
至夜,庄王自出巡营,闻营中军卒,三三五五相聚,都说:‘斗令尹神箭可畏,难以取胜。’
庄王乃使人谬言于众曰:‘昔先君文王之世,闻戎蛮造箭最利,使人问之,戎蛮乃献箭样二枝,名‘透骨风’,藏于太庙,为越椒所窃得,今尽于两射矣,不必虑也,明日当破之。’
众心始定。
庄王乃下令退兵随国,扬言:‘欲起汉东诸国之众,以讨斗氏。’
苏从曰:‘强敌在前,一退必为所乘,王失计矣。’
公子侧曰:‘此王之谬言耳,吾等入见,必别有处分。’
乃与公子婴齐夜见庄王,庄王曰:‘逆椒势锐,可计取,不可力敌也。’
吩咐二将,如此恁般,埋伏预备,二将领计去了。
次早鸡鸣,庄王引大军退走,越椒探听得实,率众来追。
楚军兼程疾走,已过竟陵而北,越椒一日一夜,行二百余里,至清河桥,楚军在桥北晨炊,望见追兵来到,充其釜爨而遁。
越椒令曰:‘擒了楚王,方许朝餐。’
众人劳困之后,又忍著饥饿,勉强前进,追及后队潘尪之军。
潘尪立于车中,谓越椒曰:‘吾子志在取王,何不速驰?’
越椒信为好语,乃舍潘尪,前驰六十里,至青山遇楚将熊负羁,问:‘楚王安在?’
负羁曰:‘王尚未至也。’
越椒心疑,谓负羁曰:‘子肯为我伺王,如得国当与子分治。’
负羁曰:‘吾观子众饥困,且饱食,乃可战耳。’
越椒以为然,乃停车治爨,爨尚未熟,只见公子侧、公子婴齐两路军杀到,越椒之军不能复战,只得南走,回至清河桥。
桥已拆断。
原来楚庄王亲自引兵,伏于桥之左右,只等越椒过去,便将桥梁拆断,绝其归路。
越椒大惊,吩咐左右测水深浅,欲为渡河之计,只见隔河一声炮响,楚军于河畔大叫:‘乐伯在此,逆椒速速下马受缚!’
越椒大怒,命隔河放箭。
乐伯军中有一小校,精于射艺,姓养名繇基,军中称为神箭养叔,自请于乐伯,愿与越椒较射,乃立于河口大叫曰:‘河阔如此,箭何能及?闻令尹善射,吾当与比较高低,可立于桥堵之上,各射三矢,死生听命!’
越椒问曰:‘汝何人也?’应曰:‘吾乃乐将军部下小将养繇基也!’
越椒欺其无名,乃曰:‘汝要与我比箭,须让我先射三矢!’
养繇基曰:‘莫说三矢,就射百矢,吾何惧哉?躲闪的不算好汉!’
乃各约住后队,分立于桥堵之南北。
越椒挽弓先发一箭,恨不得将养繇基连头带脑射下河来,谁知‘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养繇基见箭来,将弓梢一拨,那箭早落在水中。
高叫:‘快射,快射!’
越椒又将第二箭搭上弓弦,觑得亲切,嗖的发来。
养繇基将身一蹲,那枝箭从头而过,越椒叫曰:‘你说不许躲闪,如何蹲身躲箭?非丈夫也!’
繇基答曰:‘你还有一箭,吾今不躲,你若这箭不中,须还我射来!’
越椒想道:‘他若不躲闪,这枝箭管情射著!’便取第三枝箭,端端正正的射去,叫声:‘著了!’
养繇基两脚站定,并不转动,箭到之时,张开大口,刚刚的将箭镞咬住。
越椒三箭都不中,心下早已著慌,只是大丈夫出言在前,不好失信,乃叫道:‘让你也射三箭,若射不著,还当我射!’
养繇基笑曰:‘要三箭方射著你,便是初学了。我只须一箭,管教你性命遭于我手!’
越椒曰:‘你口出大言,必有些本事,好歹由你射来!’心下想道:‘那里一箭便射得正中?若一箭不中,我便喝住他!’大著胆由他射出。
谁知养繇基的箭,百发百中,那时养繇基取箭在手,叫一声:‘令尹看射!’虚把弓拽一拽,却不曾放箭。
越椒听得弓弦响,只说箭来,将身往左一闪,养繇基曰:‘箭还在我手,不曾上弓,讲过‘躲闪的,不算好汉!’你如何又闪去?’
越椒曰:‘怕人躲闪的,也不算会射!’繇基又虚把弓弦拽响,越椒又往右一闪。
养繇基乘他那一闪时,接手放一箭来,斗越椒不知箭到,躲闪不及,这箭直贯其脑。
可怜好个斗越椒,做了楚国数年令尹,今日死于小将养繇基的一箭之下。
髯仙有诗云:‘人生知足最为良,令尹贪心又想王。神箭将军聊试技,越椒已在隔桥亡。’
斗家军已自饥困,看见主将中箭,慌得四散奔走。
楚将公子侧、公子婴齐分路追逐,杀得尸同山积,血染河红。
越椒子斗贲皇,逃奔晋国,晋侯用为大夫,食邑于苗,谓之苗贲皇。
庄王已获全胜,传令班师,有被擒者,即于军前斩首。
凯歌还于郢都,将斗氏宗族,不拘大小,尽行斩首。
只有斗班之子,名曰克黄,官拜箴尹,是时庄王遣使行聘齐,秦二国,斗克黄领命使齐,归及宋国,闻越椒作乱之事,左右曰:‘不可入矣!’
克黄曰:‘君,犹天也,天命其可弃乎?’命驰入郢都。
复命毕,自诣司寇请囚,曰:‘吾祖子文曾言:‘越椒有反相,必主灭族’,临终嘱吾父逃避他国。
吾父世受楚恩,不忍他适,为越椒所诛,今日果应吾祖之口。
既不幸为逆臣之族,又不幸违先祖之训,今日死其分也,安敢逃刑耶?’
庄王闻之,叹曰:‘子文真神人也,况治楚功大,何忍绝其嗣乎?’
乃赦克黄之罪,曰:‘克黄死不逃刑,乃忠臣也。命复其官,改名曰斗生,言其宜死而得生也。
庄王嘉繇基一箭之功,厚加赏赐,使将亲军,掌车右之职。
因令尹未得其人,闻沈尹虞邱之贤,使权主国事,置酒大宴群臣于渐台之上,妃嫔皆从。
庄王曰:‘寡人不御钟鼓,已六年于此矣,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安靖,愿与诸卿同一日之游,名曰‘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俱来设席,务要尽欢而止。’
群臣皆再拜,依次就坐。
庖人进食,太史奏乐,饮至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秉烛再酌,使所幸许姬姜氏,遍送诸大夫之酒,众俱起席立饮。
忽然一阵怪风,将堂烛尽灭,左右取火未至,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牵其袂,许姬左手绝袂,右手揽其冠缨,缨绝,其人惊惧放手。
许姬取缨在手,循步至庄王之前,附耳奏曰:‘妾奉大王命,敬百官之酒,内有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妾袖,妾已揽得其缨,王可促火察之。’
庄王急命掌灯者:‘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
于是百官皆去其缨,方许秉烛,竟不知牵袖者为何人也。
席散回宫,许姬奏曰:‘妾闻‘男女不渎’,况君臣乎?今大王使妾献觞于诸臣,以示敬也。
牵妾之袂,而王不加察,何以肃上下之礼,而正男女之别乎?’
庄王笑曰:‘此非妇人所知也。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
今寡人使群臣尽欢,继之以烛,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
许姬叹服,后世名此宴为‘绝缨会’。
髯翁有诗云:‘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一日,与虞邱论政,至于夜分,方始回宫。
夫人樊姬问曰:‘朝中今日何事,而晏罢如此?’
庄王曰:‘寡人与虞邱论政,殊不觉其晏也。’
樊姬曰:‘虞邱何如人?’
庄王曰:‘楚之贤者。’
樊姬曰:‘以妾观之,虞邱未必贤矣!’
庄王曰:‘子何以知虞邱之非贤?’
樊姬曰:‘臣之事君,犹妇之事夫也。妾备位中宫,凡宫中有美色者,未常不进于王前。今虞邱与王论政,动至夜分,然未闻进一贤者。夫一人之智有限,而楚国之士无穷,虞邱欲役一人之智,以掩无穷之士,又乌得为贤乎?’
庄王善其言,明早以樊姬之言述于虞邱,虞邱曰:‘臣智不及此,当即图之。’乃遍访于群臣。
斗生言蔿贾之子蔿敖之贤,‘为避斗越椒之难,隐居梦泽,此人将相才也!’
虞邱言于庄王,庄王曰:‘伯嬴智士,其子必不凡。微子言,吾几忘之。’即命虞邱同斗生驾车往梦泽,取蔿敖入朝听用。
却说蔿敖字孙叔,人称为孙叔敖,奉母逃难,居于梦泽,力耕自给。
一日,荷锄而出,见田中有蛇两头,骇曰:‘吾闻两头蛇不祥之物,见者必死,吾其殆矣。’又想道:‘若留此蛇,倘后人复见之,又丧其命,不如我一人自当。’乃挥锄杀蛇,埋于田岸,奔归向母而泣。
母问其故,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儿今已见之,恐不能终母之养,是以泣也。’
母曰:‘蛇今安在?’敖对曰:‘儿恐后人复见,已杀而埋之矣!’
母曰:‘人有一念之善,天必祐之。汝见两头蛇,恐累后人,杀而埋之,此其善岂止一念哉,汝必不死,且将获福矣!’
逾数日,虞邱等奉使命至,取用孙叔敖。
母笑曰:‘此埋蛇之报也!’敖与其母随虞邱归郢。
庄王一见,与语竟日,大悦曰:‘楚国诸臣,无卿之比。’即日拜为令尹。
孙叔敖辞曰:‘臣起自田野,骤执大政,何以服人?请从诸大夫之后。’
庄王曰:‘寡人知卿,卿可不辞!’叔敖谦让再三,乃受命为令尹。
考求楚国制度,立为军法:凡军行,在军右者,挟辕为战备;在军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
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前茅虑无者,旌帜在前,以觇贼之有无,而为之谋虑;中权者,权谋皆出中军,不得旁挠;后劲者,以劲兵为后殿,战则用为奇兵,归则用为断后。
王之亲兵分为二广,每广车十五乘,每乘用步卒百人,后以二十五人为游兵。
右广管丑、寅、卯、辰、巳五时,左广管午、未、申、酉、戌五时。
每日鸡鸣时分,右广驾马以备驱驰,至于日中,则左广代之,黄昏而止。
内宫分班捱次,专主巡亥、子二时,以防非常之变。
用虞邱将中军,公子婴齐将左军,公子侧将右军,养繇基将右广,屈荡将左广。
四时搜阅,各有常典,三军严肃,百姓无扰。
又筑芍波以兴水利,六蓼之境,灌田万顷,民咸颂之。
楚诸臣见庄王宠任叔敖,心中不服,及见叔敖行事井井有条,无不叹息曰:‘楚国有幸,得此贤臣,子文其复起矣!’
当初令尹子文,善治楚国;今得叔敖,如子文之再生也。
是时郑穆公兰薨,世子夷即位,是为灵公。
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当国,尚依违于晋、楚之间,未决所事。
楚庄王与孙叔敖商议欲兴兵伐郑,忽闻郑灵公被公子归生所弑,庄王曰:‘吾伐郑益有名矣!’不知归生如何弑君?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译文
责备赵盾,董狐直言不讳地指责斗椒,绝缨大会。
话说晋灵公想要谋杀赵盾,虽然事情没有成功,但是赵盾离开了绛城,就像村童离开了老师,顽童离开了主人,他感到非常舒畅,快乐无比,于是带着宫中的女眷在桃园住下,日夜不离。
再说赵穿在西郊打猎回来,正遇到赵盾和赵朔父子,停车相见,询问原因。赵穿说:‘叔父暂时不要出城,几天之内,我会给你带来消息,再决定下一步行动。’赵盾说:‘既然如此,我就暂时住在首阳山,专门等待好消息。你凡事都要小心,不要让祸上加祸。’
赵穿告别了赵盾和赵朔父子,回到绛城,得知灵公住在桃园,假装去拜见,鞠躬道歉,说:‘我赵穿虽然愧对宗族,但作为罪人的亲属,不敢再侍奉左右,请求赐予罢免!’灵公认为他是真诚的,于是安慰他说:‘赵盾多次欺骗我,我实在无法忍受,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可以安心工作。’
赵穿感谢完恩惠后,又上奏说:‘我听说:“作为君主,最重要的是能够尽情享受人生的声色之乐!”主公的钟鼓虽然悬挂,但内宫却不够完备,有什么乐趣可言?齐桓公宠爱满宫,除了正室之外,还有六位如夫人。先君文公虽然流亡在外,但在患难之际,所到之处都纳妾,直到回国,年过六十,还有无数的妾室。主公既然有高台和宽敞的园林作为休息的地方,为什么不多挑选良家女子,充实其中,让她们接受明师的教导,学习歌舞,以备娱乐,这不是很好吗!’
灵公说:‘你说的正合我意。现在想要搜刮国内的女子,派谁去呢?’赵穿回答说:‘大夫屠岸贾可以去。’灵公于是命令屠岸贾专门负责这件事,不拘城内城外,有姿色的女子,年龄在二十岁以下未婚的,都要求报名选择,限定一个月内汇报结果。赵穿借此公差,摆脱了屠岸贾,又向灵公上奏说:“桃园的守卫力量薄弱,我在军中精选了二百名勇敢的士兵,愿意充当宿卫,请主公裁夺。”灵公再次批准了他的请求。
赵穿回到营地,果然挑选了二百名士兵,那些士兵问道:“将军有什么差事?”赵穿说:“主上不顾民生,整天在桃园享乐,命令我挑选你们,替他巡逻,你们都有家庭,这样去立风宿露,什么时候是个头?”士兵们都抱怨说:“这样的无道昏君,为什么不快点死?如果相国在这里,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赵穿说:“我有一个提议,和你们商量一下,不知道行不行?”众士兵都说:“将军能解救我们的苦境,恩同再造。”赵穿说:“桃园不同于深宫禁地,你们在二更时分等候,攻入园中,借口讨赏,我挥袖为号,你们杀了晋侯,我负责迎接相国回来,另立新君,这个计策怎么样?”士兵们都表示赞同。
赵穿用酒食款待了士兵们,让他们排在桃园外面,进去告诉灵公。灵公登上台子查看,看到每个人都精勇强健,非常高兴,留赵穿陪酒。喝到二更时分,外面突然听到喊声,灵公惊讶地询问原因。赵穿说:“这一定是宿卫士兵,在驱逐夜行人。我去告诉他们,不要惊扰圣驾?”当时赵穿命令点灯,走下台子,二百名士兵已经破门而入。赵穿稳住了众人,领他们到台前,上楼奏报说:“士兵们知道主公在宴请,想要求一些酒水来慰劳,别无他意。”灵公传旨,让内侍取酒分给众人,他靠在栏杆上观看。
赵穿在旁边喊道:“主公亲自慰劳你们,可以各自领受。”说完,用袖子一挥。众士兵认定了晋侯,一拥而上。灵公心中慌乱,对赵穿说:“士兵们上台是什么意思,你可以传令他们迅速退下。”赵穿说:“众人想要见相国赵盾,希望主公召回他回国!”灵公还没来得及回答,戟已经刺来,立刻身亡,左右侍从都惊慌逃走。赵穿说:“昏君已经被除掉,你们不要随意杀人,应该随我一起去迎接相国回来。”因为晋侯无道好杀,近侍日夜担心被杀,所以士兵们发动政变,没有人敢救。
百姓们怨恨已久,反而认为晋侯的死是自找的,没有人把罪责归咎于赵穿。
七年前,彗星进入北斗,占卜说:‘齐、宋、晋三国之君,都将死于乱中’,现在应验了。髯翁有诗云:‘高台歌管未停声,血溅朱楼起外兵。莫怪台前无救者,避丸之后绝人行。’
屠岸贾正在郊外,挨家挨户地寻找美色女子,突然有人报告:‘晋侯被杀。’他大吃一惊,知道是赵穿所为,不敢声张,悄悄回到府中。士会等人听到变故,赶到桃园,发现空无一人,也料到赵穿去迎接相国,于是封锁了园门,静候赵盾。
不久,赵盾乘车回到绛城,巡视到桃园,百官纷纷聚集。赵盾跪在灵公的尸体前,痛哭了一场,哀声传到园外。听到的人都说:‘相国如此忠诚爱护,晋侯自取其祸,不是相国的过错。’
赵盾吩咐将灵公安葬,送回曲沃。一面召集群臣,商议立新君。当时灵公还没有儿子,赵盾说:‘先君襄公去世时,我曾提议立年长的君主,但由于众人的意见不一致,以至于今天,这次一定要谨慎。’
士会说:‘有年长的君主,是国家之福,正如相国所说的。’赵盾说:‘文公还有一位儿子,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神人用黑手涂抹他的臀部,因此取名为黑臀。现在他在周朝任职,年纪已经大了,我想迎接他回来,怎么样?’百官不敢异议,都说:‘相国的决定非常恰当。’赵盾想要解除赵穿弑君的罪责,于是派赵穿去周朝,迎接公子黑臀回到晋国,在太庙朝见,即位为晋侯,这就是成公。
成公即位后,专门任命赵盾管理国家大事,把他的女儿嫁给赵朔,这就是庄姬。赵盾因此上奏说:‘我的母亲是狄族人,君姬氏有谦让的美德,派人接我和我的母亲回到晋国,我得以超越长子身份,现在担任中军主将,现在君姬氏的儿子同、括、婴都已经长大,我希望把职位传给他们!’成公说:‘你的弟弟,是我妹妹所钟爱的,自然应该一起使用,不用过分谦让!’于是任命赵同、赵括、赵婴为大夫,赵穿继续担任中军副将。
赵穿私下对赵盾说:‘屠岸贾谄媚先君,与赵氏为敌,桃园的事情,只有岸贾心怀不满,如果不除掉这个人,恐怕赵氏不得安宁。’赵盾说:‘人没有罪过你,你反而怪罪人吗?我们赵家已经非常显贵,应该与同朝修好,不用去找仇人。’赵穿于是作罢。
岸贾也小心地侍奉赵家,以求自保。
赵盾最终因为桃园的事情感到抱歉。有一天,他散步来到史馆,见到太史董狐,要求看史简,董狐将史简呈上,赵盾看简上写着:‘秋季七月乙丑日,赵盾在桃园弑杀了他的君主夷皋!’赵盾大惊说:‘太史你错了。我已经逃亡到河东,离绛城有二百多里,怎么知道弑君的事情?你却把罪责归咎于我,这不是诬陷吗?’
董狐说:‘你是相国,逃亡时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也没有追捕叛贼,说这件事不是你主谋,谁会相信?’
赵盾问:‘还可以改变吗?’
董狐说:‘对与错,称为信史,我的头可以断,但这简不能改!’
赵盾叹息说:‘唉,史臣的权力,竟然比卿相还要重。遗憾的是我没有立即出境,免不了要承受万世的恶名,后悔也来不及了!’从那以后,赵盾处理事情更加谨慎。赵穿自恃有功,要求成为正卿,赵盾担心影响公论,不同意,赵穿愤恨,背上长疽而死,赵穿的儿子赵旃,要求继承父亲的职位,赵盾说:‘等你日后有功,即使卿相的位置也不难得到!’史臣评论赵盾不偏袒赵穿父子,都是因为董狐直言不讳。
有赞语说:‘平庸的史官记录事件,优秀的史官揭示意图。赵穿弑杀君主,赵盾却承担了罪名。宁愿断头,也不敢用笔媚俗?多么了不起的董狐,是非之心令人敬畏!’
那时是周匡王的第六年。
这年,匡王去世,他的弟弟瑜继位,这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出兵攻打陆浑的戎人,于是渡过洛水,在周朝的边界炫耀武力,想要威胁天子,与周朝分割控制天下。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庄王,庄王问:‘我听说大禹铸造了九鼎,三代相传,认为是世间的宝物,现在在洛阳,不知道鼎的大小和轻重如何?我希望听一听。’
王孙满说:‘三代以德相传,难道是在鼎上吗?以前大禹拥有天下,九个州的牧贡金,用来铸造九鼎,夏桀无道,鼎迁到了商朝;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如果是有德,鼎虽小也重;如果没有德,即使大也轻。成王在郏鄏定鼎,占卜世袭三十代,占卜年数七百年,天命有在,鼎不可问。’庄王感到惭愧而退去,从此不敢再萌生觊觎周朝的念头。
再说楚国的令尹斗越椒,自从庄王分割了他的权力,心中怀有怨恨,嫌隙已经形成,他自恃才勇无人能敌,并且先辈的功勋,人民都信服他,很久就有谋反的念头。他常说:‘楚国的人才,只有司马伯嬴一个人,其他人都不足挂齿。’庄王攻打陆浑时,也担心越椒有变故,特意留下蔿贾在国内。越椒看到庄王带兵出征,就决定造反,想要召集本族的所有人,斗克不同意,越椒就杀了他,接着又杀了司马蔿贾。蔿贾的儿子敖扶着母亲逃到梦泽避难,越椒在蒸野驻扎,想要截断庄王回国的路。
庄王得知变故,日夜兼程赶路,快到漳澨时,越椒带兵来抵抗,军威很盛,越椒手握弓箭,挺着长矛,在本阵来回奔驰,楚军看到他,都感到害怕。庄王说:‘斗氏在楚国世世代代有功勋,难道伯棼会背叛我,我不会背叛伯棼的!’于是派大夫苏从去越椒的营帐,与他讲和,赦免他擅自杀死司马的罪过,并且答应以王子作为人质,越椒说:‘我以做令尹为耻,不是希望得到赦免,能战斗就过来。’苏从多次劝说他,他不听。
苏从离开后,越椒命令士兵击鼓前进,庄王问将领们:‘谁可以击败越椒?’大将乐伯应声而出,越椒的儿子斗贲皇立刻接住他战斗,潘尪看到乐伯和贲皇战得难分难解,急忙驾车出阵,越椒的堂弟斗旗也驾车来应战。
庄王在战车上,亲自挥动鼓槌,击鼓督战,越椒远远地看到,驾着快车直冲庄王,弯弓射箭,那箭直飞过车辕,刚好射中鼓架,吓得庄王连鼓槌都掉下车来,庄王急忙让众人躲避箭矢,左右的人各自用大笠子遮在前面,越椒又射出一箭,正好把左边的笠子射穿。
庄王让车后退,鸣金收兵,越椒奋勇追击,却被右军大将公子侧、左军大将公子婴齐两路军杀到,越椒才退去。乐伯、潘尪听到鸣金声,也弃阵而回。
楚军有一些损失,退到皇浒下寨,取过越椒的箭来看,那箭的长度是其他箭的两倍,用鹳的羽毛做箭羽,用豹的牙齿做箭头,非常锋利,左右的人传看,都惊讶得吐舌头。
到了夜晚,庄王亲自巡视营地,听到军中士兵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都说:‘斗令尹的神箭很可怕,难以取胜。’庄王于是让人在士兵中散布谣言说:‘以前先君文王在位时,听说戎蛮造的箭最锋利,派人去问,戎蛮献上了两枝箭,名叫“透骨风”,藏在太庙里,被越椒偷走了,现在他已经用掉了两枝,不必担心,明天一定能打败他。’士兵们的心才安定下来。
庄王下令退兵到随国,扬言:‘想要召集汉东各国的军队,去讨伐斗氏。’苏从说:‘强敌在前,一退就会被他们乘机追击,大王失策了。’公子侧说:‘这只是大王的说辞,我们进去见大王,一定会有其他的安排。’于是与公子婴齐在夜里见庄王,庄王说:‘逆椒势力强盛,可以用计谋取胜,不能硬碰硬。’吩咐两位将领,如此这般,埋伏准备,两位将领领命而去。
第二天鸡鸣时,庄王带领大军撤退,越椒得知实情,率领军队追赶。楚军日夜兼程,已经过了竟陵向北,越椒一天一夜行军二百多里,到了清河桥,楚军在桥北煮饭,看到追兵到来,就装满锅里的水逃走,越椒下令说:‘抓住了楚王,才能吃早餐。’众人劳累困顿之后,又忍着饥饿,勉强前进,追上了楚军的后卫潘尪的军队。
潘尪站在车上,对越椒说:‘你的目的是要抓到楚王,为什么不快马加鞭?’越椒以为这是好话,就放弃了潘尪,向前驰骋六十里,到了青山遇到楚将熊负羁,问:‘楚王在哪里?’负羁说:‘大王还没有到。’越椒心中怀疑,对负羁说:‘你愿意为我监视大王,如果得到国家,我会与你共同治理。’负羁说:‘我看你的人马饥饿困顿,还是吃饱了饭才能战斗。’越椒认为有理,于是停车做饭,饭还没有煮熟,只见公子侧、公子婴齐两路军杀到,越椒的军队无法再战,只能向南逃跑,回到清河桥,发现桥已经被拆断了。
原来楚庄王亲自带领军队,在桥的左右埋伏,只等越椒过去,就将桥梁拆断,切断他的退路。
越椒大惊,命令左右测量水深浅,想要渡河,只见对岸一声炮响,楚军在河岸上大叫:‘乐伯在这里,逆椒快快下马受降!’越椒大怒,命令对岸放箭。
乐伯的军队里有一个小校,擅长射箭,姓养名繇基,军中的人都叫他神箭养叔。他主动向乐伯请战,愿意和越椒比试射箭,于是站在河的岸边大声说:‘河这么宽,箭怎么能射过去呢?听说令尹擅长射箭,我想和他比一比,可以站在桥的围栏上,各自射三箭,生死由命!’越椒问他:‘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乐将军手下的小将养繇基!’越椒因为他的名字不显眼,就说:‘你想要和我比箭,得让我先射三箭!’养繇基说:‘别说三箭,就算是一百箭,我又怕什么呢?躲闪的不算好汉!’于是他们各自安排好后面的队伍,分别站在桥的南北两侧。
越椒拉弓先射了一箭,恨不得把养繇基的头和脑一起射到河里去。但是‘忙中出错,会者不忙’,养繇基看到箭飞来,轻轻拨动了一下弓梢,那箭就掉进了水里。他高声喊道:‘快射,快射!’
越椒又搭上第二箭,瞄准得很准,嗖的一声射来。养繇基身体一蹲,那箭从头顶飞过。越椒说:‘你说不许躲闪,怎么还蹲下身来躲箭?这不是男子汉的行为!’
繇基回答说:‘你还有一箭,我现在不躲,如果你这一箭射不中,你得还我射回来!’
越椒心想:‘他如果不躲闪,这一箭肯定能射中他!’于是取了第三枝箭,稳稳地射去,喊道:‘中了!’养繇基站稳了脚跟,箭飞来时,张开大口,正好咬住了箭头。
越椒三箭都没有射中,心里已经慌了,但作为大丈夫,已经说出口的话不能失信,于是喊道:‘也让你射三箭,如果你射不中,那就当我射中了!’养繇基笑着说:‘要射三箭才能射中你,那是初学者。我只需要一箭,就能让你性命不保!’越椒说:‘你说话这么狂妄,肯定有些本事,随便你射吧!’心里想:‘哪里有一箭就能射中的?如果一箭不中,我就喝住他!’鼓起勇气让他射。
谁知道养繇基的箭百发百中,当时养繇基拿起箭,喊了一声:‘令尹看射!’假装拉弓,但实际上并没有放箭。越椒听到弓弦响,以为箭来了,往左一闪。养繇基说:‘箭还在我手里,没有上弓,说过‘躲闪的不算好汉!’你怎么又闪开了?’
越椒说:‘怕人躲闪的,也不算会射!’繇基又假装拉弓弦响,越椒又往右一闪。养繇基趁他闪避的时候,接过手来放了一箭,越椒不知道箭来了,躲闪不及,这一箭直接射穿了他的脑袋。可怜的斗越椒,做了楚国几年的令尹,今天却死在一个小将养繇基的一箭之下。髯仙有诗云:‘人生知足最为良,令尹贪心又想王。神箭将军聊试技,越椒已在隔桥亡。’
斗家的军队已经饿困,看到主将被射中,吓得四处奔逃。楚国的公子侧、公子婴齐分路追赶,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越椒的儿子斗贲皇,逃到晋国,晋侯任用他为大夫,封地在苗,称他为苗贲皇。
庄王取得了全胜,下令班师回朝,对于被擒获的人,就在军前斩首。凯旋而归,到达郢都,将斗氏的宗族,不论大小,全部斩首。只有斗班的儿子,名叫克黄,官拜箴尹,当时庄王派使者出使齐、秦两国,斗克黄领命出使齐国,回到宋国,听到越椒作乱的消息,左右的人说:‘不能进去了!’克黄说:‘君王,就像是天,天命怎么能放弃呢?’命令快马加鞭进入郢都。
完成任务后,斗克黄亲自到司寇那里请求被囚禁,说:‘我的祖父子文曾经说过:“越椒有反相,必主灭族。”临终前嘱咐我的父亲逃避到其他国家。我的父亲世受楚国的恩惠,不忍心离开,被越椒所杀,今天果然应验了我祖父的话。既然不幸成为逆臣的家族,又不幸违背了先祖的教诲,今天死去是我的份,怎么敢逃避刑罚呢?’
庄王听后,感叹道:‘子文真是个神人啊,何况他对楚国的治理有功,怎么忍心绝其后代呢?’于是赦免了克黄的罪行,说:‘克黄宁愿死去也不逃避刑罚,是忠臣啊。恢复他的官职,改名为斗生,意思是他说应该死却得以生存。’
庄王嘉奖繇基一箭的功绩,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让他担任亲军将领,掌管车右的职务。
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令尹,听说沈尹虞邱很有才能,让他暂时主持国事,在渐台上设宴款待群臣,妃嫔也都跟着来了。庄王说:‘我不敲鼓鸣钟,已经六年了,今天叛臣已经被斩首,四境安宁,我想和各位大臣一起欢度这一天,命名为“太平宴”,文武百官大小官员都要来设席,一定要让大家尽兴而归。’
群臣都再次跪拜,依次坐下。厨师上菜,太史奏乐,饮酒直到太阳落山,兴致还没有结束,庄王命令点蜡烛再喝,让宠妃许姬姜氏给各位大臣送酒,大家都站起来饮酒。突然一阵怪风吹灭了堂上的蜡烛,左右的人去取火未到,席中有人看到许姬美貌,暗中拉她的衣袖,许姬左手扯断衣袖,右手抓住他的帽带,帽带断了,那个人惊慌失措地放手。许姬拿着帽带走到庄王面前,附耳禀告说:‘我奉大王之命,敬各位大臣的酒,其中有人无礼,乘烛光熄灭时强行拉我的袖子,我已经抓住了他的帽带,大王可以快点点蜡烛查问他。’庄王急忙命令掌灯的人:‘不要点蜡烛,我今天设宴,是希望大家都能尽兴,大家都去掉帽带痛饮,不去掉帽带的不算尽兴。’于是百官都摘掉了帽带,才点上了蜡烛,但不知道拉袖子的人是谁。
宴会结束后回到宫中,许姬禀告说:‘我听说“男女不渎”,何况是君臣呢?今天大王让我向各位大臣敬酒,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人拉我的袖子,大王却没有察觉,怎么能够维护上下级的礼节,以及男女的界限呢?’庄王笑着说:‘这不是女人能理解的。古代君臣饮酒,礼节不过三杯,只是预测白天,不预测夜晚。今天我让大家尽兴,继续饮酒到晚上,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查问并处罚,彰显了妇女的节操,却伤害了国士的心,让大家都不能尽兴,这不是我下令的本意。’
许姬感叹佩服,后世将这次宴会称为“绝缨会”。髯翁有诗云:‘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养鱼水忌十分清。’
有一天,庄王和虞邱讨论国家政事,一直谈到深夜才回宫。夫人樊姬问他:‘今天朝中有什么重要事情,竟然这么晚才结束?’庄王回答:‘我和虞邱讨论政事,完全没有感觉到时间过得这么晚。’樊姬问:‘虞邱是个什么样的人?’庄王说:‘他是楚国的一位贤人。’樊姬说:‘依我看,虞邱未必真的贤明!’庄王问:‘你凭什么说虞邱不贤?’樊姬说:‘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妻子侍奉丈夫一样。我在后宫,只要宫中有美貌的女子,都会被推荐给大王。现在虞邱和大王讨论政事,一直谈到深夜,却从未听说他推荐过一个贤人。一个人的智慧有限,而楚国的贤才无数,虞邱想要依靠一个人的智慧来掩盖无数贤才,这怎么能算得上是贤明呢?’
庄王觉得樊姬的话很有道理,第二天早上就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邱。虞邱说:‘我的智慧达不到这个地步,我马上想办法。’于是他遍访群臣。斗生推荐了蔿贾的儿子蔿敖,说他在梦泽隐居,是个有将相之才的人!虞邱向庄王汇报,庄王说:‘伯嬴是个智者,他的儿子一定不平凡。如果不是斗生提起,我差点忘了这个人。’于是命令虞邱和斗生驾车去梦泽,接蔿敖进朝廷任职。
蔿敖字孙叔,人们称他为孙叔敖,他带着母亲逃难,住在梦泽,靠耕种自给自足。
有一天,他拿着锄头出门,看到田里有一条两头蛇,惊讶地说:‘我听说两头蛇是不祥的东西,看到它的人必死无疑,我大概要完蛋了。’他又想:‘如果留下这条蛇,如果后人再看到它,也会丧命,不如我一个人承担。’于是他用锄头杀了蛇,埋在田埂上,跑回家哭着告诉母亲。母亲问他原因,他说:‘听说看到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我现在已经看到了,恐怕不能继续赡养母亲了,所以哭。’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担心后人再看到,已经杀了它并埋掉了!’母亲说:‘人只要有善念,天就会保佑他。你看到两头蛇,担心连累后人,杀了它并埋掉,这种善念岂止是一念之间,你一定不会死,而且会得到福报!’
过了几天,虞邱等人奉命前来,接孙叔敖去朝廷任职。母亲笑着说:‘这是埋蛇的回报啊!’孙叔敖和他的母亲跟着虞邱回到了郢都。
庄王一见孙叔敖,和他交谈了一整天,非常高兴地说:‘楚国的臣子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当天就任命他为令尹。
孙叔敖推辞说:‘我从田野出身,突然执掌大权,怎么服众呢?请让我排在众大夫之后。’庄王说:‘我知道你的能力,你不必推辞!’孙叔敖再三谦让,最终接受了任命。
孙叔敖考察了楚国的制度,制定了军法:军队行进时,右边的士兵负责战斗准备,左边的士兵负责寻找草料,准备宿营。前面的人负责侦察,中间的人负责指挥,后面的人负责支援。前面的人负责侦察是否有敌人,中间的人负责制定战略,后面的人负责作为后备力量。国王的亲兵分为两个广,每个广有十五辆车,每辆车有一百名步兵,后面还有二十五名游兵。右广负责丑、寅、卯、辰、巳五个时辰,左广负责午、未、申、酉、戌五个时辰。每天鸡鸣时分,右广准备出发,到了中午,左广接替,直到黄昏结束。内宫分班轮流,专门负责亥、子两个时辰,以防不测之变。任命虞邱为中军将领,公子婴齐为左军将领,公子侧为右军将领,养繇基为右广将领,屈荡为左广将领。四季进行搜查,各有常规,三军纪律严明,百姓安居乐业。又修建芍波水利设施,灌溉了六蓼地区的万顷农田,百姓都赞美他。
楚国的其他大臣看到庄王宠爱孙叔敖,心中不服,但看到孙叔敖处理事务井井有条,都感叹说:‘楚国有幸,得到这样一位贤臣,子文又复活了!’当初的令尹子文擅长治理楚国;现在有了孙叔敖,就像是子文再次出现。
这时,郑穆公兰去世,世子夷即位,成为灵公。公子宋和公子归生掌握国家大权,还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没有决定站在哪一边。楚庄王和孙叔敖商议要出兵攻打郑国,突然听说郑灵公被公子归生所杀,庄王说:‘我们攻打郑国更有理由了!’不知道公子归生是如何弑君的?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注解
赵盾:赵盾,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忠诚著称,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弟弟,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史官,以直笔著称。
直笔:直笔,指史官在记录历史时,应坚持真实、公正的原则,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诛斗椒:诛斗椒,指赵盾诛杀晋国权臣斗椒的事件,反映了赵盾的刚直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绝缨:绝缨,指赵盾绝食以示抗议,是古代官员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大会:大会,指大规模的集会或聚会。
晋灵公:晋灵公,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以暴虐著称。
赵穿:赵穿,赵盾的侄子,晋国的大夫,参与了晋灵公的谋杀。
首阳山:首阳山,位于山西省,赵盾曾在此避难。
绛城:古代地名,指晋国的都城。
齐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
文公:文公,指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
屠岸贾:屠岸贾,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赵氏家族有矛盾。
齐:齐,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宋:宋,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山西省一带。
彗星:彗星,一种在宇宙中运动的天体,其尾部常拖有彗尾。
北斗:北斗,北半球天空中的一个星座,由七颗亮星组成,形状像一把勺子。
髯翁:髯翁,指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即带有髯须的老者,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代表智者和长者。
庄姬:庄姬,赵盾的女儿,后来成为晋成公的夫人。
狄女:狄女,指来自狄族的女子,古代中原地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君姬氏:君姬氏,指晋成公的妹妹,赵盾的妻子。
适子:适子,指正室所生的儿子,古代家族中地位最高的儿子。
中军:中军,古代军队中的一个编制,通常由主将亲自指挥。
大夫: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介于诸侯和士之间,负责国家的政务。
娣:娣,古代指诸侯的妹妹,这里指晋成公的妹妹。
朝于太庙:朝于太庙,指在太庙举行朝拜仪式,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成公:成公,晋成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赵盾的拥立者。
桃园:桃园在此处指的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上下文,应该是指赵盾弑君事件发生的地点。
史馆:古代官方收藏和编写历史文献的机构。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祭祀等事务。
简:古代书写用的竹简。
弑:古代指臣子杀害君主或上级的行为。
出奔:指逃离自己的国家或地方。
河东:古代地名,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相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信史:指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令尹: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九鼎:古代传说的象征国家权力的九个青铜鼎。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
郏鄏:古代地名,周成王定都的地方。
戎: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雒水:古代河流,即今洛河。
疆界:国家的边界。
王孙满:周定王的大夫,有智谋。
分制天下:分割并控制天下。
九牧:古代指九州的长官。
金:古代指铜或铜合金。
世宝:代代相传的宝物。
成王: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卜世:占卜传世多少代。
卜年:占卜传世多少年。
天命:古代认为天意或天命决定国家兴衰。
令尹斗越椒:楚国的令尹,即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斗越椒。
蔿贾:楚国的官员。
梦泽: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境内的一片湖泊。
蒸野:古代地名,指楚国的一个地方。
戎辂:古代一种战车。
桴:鼓槌。
漳澨:古代地名,指漳水与澨水交汇的地方。
透骨风:古代传说中的箭名,形容箭矢非常锋利。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汉东:古代地名,指汉水以东的地区。
竟陵:古代地名,指楚国的一个地方。
清河桥:古代地名,指楚军与越椒军队交战的地方。
熊负羁:楚国的将领。
负羁:熊负羁的字。
乐伯:乐伯,指古代的将领,此处可能是指乐伯所率领的军队。
小校: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射艺:射箭的技艺,古代军事技能之一。
养繇基:人名,乐伯军中的小校。
神箭养叔:养繇基的别称,因箭术高超而得。
越椒:人名,与养繇基较射的人。
桥堵:桥的挡土结构。
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形容会射箭的人不慌不忙,不会射箭的人则慌乱。
箭镞:箭头。
髯仙:古代诗人,此处指以髯仙之诗评价故事。
子文:人名,楚国的贤臣。
箴尹:官职名,掌管祭祀。
郢都:楚国的都城。
许姬:人名,庄王的宠妃。
绝缨会:宴会名称,因许姬之事而得名。
论政:讨论国家政治事务,涉及国家治理、政策制定等。
晏罢:晚些时候结束,晏指晚,罢指结束。
贤者:有德才兼备的人,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中宫:古代指皇后或皇后的居所,也泛指皇宫。
两头蛇:传说中不祥的蛇,据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遭遇不幸。
微子:古代指贤明的君主或官员。
军法:军队中的法规,用于规范军队行动和纪律。
前茅虑无:古代军事用语,指军队前锋要随时观察敌情,预防敌人。
中权:军事用语,指军队中权谋决策的核心。
后劲:军事用语,指军队中战斗力强的后军。
广:古代军队编制单位,相当于现代的营。
搜阅:检查、巡视。
芍波: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境内的一片湖泊。
六蓼: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境内的一片地区。
世子:古代诸侯国的太子。
灵公:古代国君的称号。
公子宋:古代人名。
公子归生:古代人名。
楚: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湖北省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评注
一日,与虞邱论政,至于夜分,方始回宫。
此句描绘了庄王与虞邱论政的情景,展现了庄王勤于政事,不顾夜深仍与臣子商讨国事的精神。‘至于夜分’四字,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凸显了庄王的敬业态度。
夫人樊姬问曰:‘朝中今日何事,而晏罢如此?’
樊姬的提问,看似关心庄王,实则暗含对朝政的关切。‘晏罢’二字,暗示了朝政可能存在问题,为下文樊姬对虞邱的评价埋下伏笔。
庄王曰:‘寡人与虞邱论政,殊不觉其晏也。’
庄王回应樊姬,表明自己与虞邱论政时并未感到时间流逝,侧面突出了虞邱的才智和庄王的专注。
樊姬曰:‘虞邱何如人?’庄王曰:‘楚之贤者。’樊姬曰:‘以妾观之,虞邱未必贤矣!’
樊姬对虞邱的评价,体现了她对贤能的独到见解。‘未必贤矣’四字,表达了她对虞邱能力的质疑,为后文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庄王曰:‘子何以知虞邱之非贤?’樊姬曰:‘臣之事君,犹妇之事夫也。妾备位中宫,凡宫中有美色者,未常不进于王前。今虞邱与王论政,动至夜分,然未闻进一贤者。夫一人之智有限,而楚国之士无穷,虞邱欲役一人之智,以掩无穷之士,又乌得为贤乎?’
樊姬通过类比,将臣子对君王的责任与妻子对丈夫的责任相提并论,进而指出虞邱未能发掘和推荐贤能的不足。‘一人之智有限,而楚国之士无穷’一句,点明了贤能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虞邱的局限性。
庄王善其言,明早以樊姬之言述于虞邱,虞邱曰:‘臣智不及此,当即图之。’乃遍访于群臣。
庄王对樊姬的评价表示赞同,并付诸行动,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虞邱的回应,则显示了他虚心接受意见,并立即采取行动的诚意。
斗生言蔿贾之子蔿敖之贤,‘为避斗越椒之难,隐居梦泽,此人将相才也!’虞邱言于庄王,庄王曰:‘伯嬴智士,其子必不凡。微子言,吾几忘之。’即命虞邱同斗生驾车往梦泽,取蔿敖入朝听用。
此段描写了虞邱和斗生推荐蔿敖的过程,以及庄王对蔿敖才能的认可。‘伯嬴智士,其子必不凡’一句,是对蔿敖才能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庄王对人才的重视。
却说蔿敖字孙叔,人称为孙叔敖,奉母逃难,居于梦泽,力耕自给。
此句介绍了蔿敖的背景,展现了他避世隐居、自食其力的品质。‘力耕自给’四字,既表现了他的勤劳,也暗示了他的坚韧。
一日,荷锄而出,见田中有蛇两头,骇曰:‘吾闻两头蛇不祥之物,见者必死,吾其殆矣。’又想道:‘若留此蛇,倘后人复见之,又丧其命,不如我一人自当。’乃挥锄杀蛇,埋于田岸,奔归向母而泣。
孙叔敖杀蛇的行为,体现了他善良的本性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吾其殆矣’、‘不如我一人自当’等语句,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和担当。
母问其故,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儿今已见之,恐不能终母之养,是以泣也。’母曰:‘蛇今安在?’敖对曰:‘儿恐后人复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人有一念之善,天必祐之。汝见两头蛇,恐累后人,杀而埋之,此其善岂止一念哉,汝必不死,且将获福矣!’
孙叔敖的母亲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的观念。‘人有一念之善,天必祐之’一句,是对孙叔敖善良行为的肯定,也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逾数日,虞邱等奉使命至,取用孙叔敖。母笑曰:‘此埋蛇之报也!’敖与其母随虞邱归郢。
孙叔敖被推荐入朝,母亲的评价,既是对他行为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此埋蛇之报也’一句,巧妙地将孙叔敖的善行与他的未来联系起来,富有哲理。
庄王一见,与语竟日,大悦曰:‘楚国诸臣,无卿之比。’即日拜为令尹。
庄王对孙叔敖的才能和品德表示高度赞赏,并迅速提拔他为令尹。‘楚国诸臣,无卿之比’一句,凸显了孙叔敖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孙叔敖辞曰:‘臣起自田野,骤执大政,何以服人?请从诸大夫之后。’庄王曰:‘寡人知卿,卿可不辞!’叔敖谦让再三,乃受命为令尹。
孙叔敖的谦让,体现了他谦逊的品质。庄王的坚持,则表现了君王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
考求楚国制度,立为军法:凡军行,在军右者,挟辕为战备;在军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孙叔敖在政治上的才能,体现在他对军事制度的改革。‘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等语句,展现了他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
王之亲兵分为二广,每广车十五乘,每乘用步卒百人,后以二十五人为游兵。右广管丑、寅、卯、辰、巳五时,左广管午、未、申、酉、戌五时。
孙叔敖对军队编制和时间的精细管理,体现了他的严谨和务实。‘右广管丑、寅、卯、辰、巳五时,左广管午、未、申、酉、戌五时’一句,展现了他对时间节律的把握。
每日鸡鸣时分,右广驾马以备驱驰,至于日中,则左广代之,黄昏而止。内宫分班捱次,专主巡亥、子二时,以防非常之变。
孙叔敖对日常工作的安排,体现了他的细致入微。‘每日鸡鸣时分,右广驾马以备驱驰’等语句,展现了他对工作流程的规范。
用虞邱将中军,公子婴齐将左军,公子侧将右军,养繇基将右广,屈荡将左广。四时搜阅,各有常典,三军严肃,百姓无扰。
孙叔敖对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现了他的权威和威信。‘四时搜阅,各有常典’一句,展现了他对军队纪律的严格要求。
又筑芍波以兴水利,六蓼之境,灌田万顷,民咸颂之。
孙叔敖在农业水利方面的贡献,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六蓼之境,灌田万顷’一句,展现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楚诸臣见庄王宠任叔敖,心中不服,及见叔敖行事井井有条,无不叹息曰:‘楚国有幸,得此贤臣,子文其复起矣!’当初令尹子文,善治楚国;今得叔敖,如子文之再生也。
此段描写了楚诸臣对孙叔敖的评价,展现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子文其复起矣’一句,将孙叔敖与子文相提并论,凸显了他的才能和地位。
是时郑穆公兰薨,世子夷即位,是为灵公。公子宋与公子归生当国,尚依违于晋、楚之间,未决所事。
此段介绍了郑国的政治局势,为后文楚庄王与孙叔敖商议伐郑做铺垫。
楚庄王与孙叔敖商议欲兴兵伐郑,忽闻郑灵公被公子归生所弑,庄王曰:‘吾伐郑益有名矣!’不知归生如何弑君?且看下回分解。
此段描写了楚庄王与孙叔敖商议伐郑的情景,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且看下回分解’一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期待后续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