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原文

褒人赎罪献美女幽王烽火戏诸侯

话说宣王自东郊游猎,遇了杜伯左儒阴魂索命,得疾回宫,合眼便见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药。

三日之后,病势愈甚。

其时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

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

二臣直至榻前,稽首问安。

宣王命内侍扶起。

靠于绣褥之上,谓二臣曰:‘朕赖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宁。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宫涅,年虽已长,性颇暗昧,卿等竭力辅佐,勿替世业!’

二臣稽首受命。

方出宫门,遇太史伯阳父。

召虎私谓伯阳父曰:‘前童谣之语,吾曾说过恐有弓矢之变。今王亲见厉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笃。其兆已应,王必不起。’

伯阳父曰:‘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国家更有他变,王身未足以当之。’

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诸君但言天道而废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罢各散。

不隔一时,各官复集宫门候问,闻御体沈重,不敢回家了。

是夜王崩。

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宫涅行举哀礼,即位柩前。是为幽王。

诏以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于宜臼为太子,进后父申伯为申侯。

史臣有诗赞宣王中兴之美云: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

威震穷荒,变消鼎雉。

外仲内姜,克襄隆治。

干父之蛊,中兴立帜。

却说姜后因悲恸太过,未几亦薨。

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

方谅阴之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

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

申侯屡谏不听,退归申国去了。

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

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

三人皆谗谄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其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人,幽王不加信用。

一日幽王视朝,歧山守臣申奏:

‘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

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还宫。

太史伯阳父执大夫赵叔带手叹曰:‘三川发原于歧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歧山乃大王发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无恙乎?’

赵叔带曰:‘若国家有变,当在何时?’

伯阳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

叔带曰:‘何以知之?’

伯阳父曰:‘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十者,数之盈也。’

叔带曰:‘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职居言路,必尽臣节以谏之。’

伯阳父曰:‘但恐言而无益。’

二人私语多时,早有人报知虢公石父。

石父恐叔带进谏,说破他好佞;直入深宫,都将伯阳父与赵叔带私相议论之语,述与幽王,说他谤毁朝廷,妖言惑众。

幽王曰:‘愚人妄说国政,如野田泄气,何足听哉!’

却说赵叔带怀著一股忠义之心,屡欲进谏,未得其便。

过了数日,歧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说:‘三川俱竭,歧山复崩,压坏民居无数。’

幽王全不畏惧;方命左右访求美色,以充后宫。

赵叔带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为脂血俱枯,高危下坠,乃国家不样之兆。况歧山王业所基,一旦崩颓,事非小故。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奈何不访贤才而访美女乎?’

虢石父奏曰:‘国朝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歧山如已弃之屣,有何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

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遂将叔带免官,逐归田野。

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

——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

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

此是后话。

后人有诗叹曰: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

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却说大夫褒晌,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

幽王大怒,命囚晌于狱中。

自此谏净路绝,贤豪解体。

话分两头。

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

抚养成人,取名褒姒。

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

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

却说褒响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问。

凑巧褒姒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

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因私计:‘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

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淫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宫。有姒大之女,非常绝色。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

其母曰:‘此计如果可行,何惜财帛。汝当速往。’

洪德遂亲至姒家,与姒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姒回家。

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

先用金银打通虢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晌自知罪当万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万望吾王赦宥!’

幽王闻奏,即宣褒姒上殿,拜舞已毕。

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艳照人。

龙颜大喜。

——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

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姒于别宫,降旨赦褒晌出狱,复其官爵。

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

自此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

一连十日不朝。

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

此乃幽王四年之事。

有诗为证: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

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漦已伏殃。

幽王自从得了褒姒,迷恋其色,居之琼台,约有三月,更不进申后之宫。

早有人报知申后,如此如此。

申后不胜其愤,忽一日引著宫娥,径到琼台。

正遇幽王与褒姒联膝而坐,并不起身迎接。

申后忍气不过,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浊乱宫阑!’

幽王恐申后动手,将身蔽于褒姒之前,代答曰:‘此朕新取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曾朝见。不必发怒。’

申后骂了一场,恨恨而去。

褒姒问曰:‘适来者何人?’

幽王曰:‘此王后也。汝明日可往谒之。’

褒姒嘿然无言。

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

再说申后在官中忧闷不已。

太子宜臼跪而问曰:‘吾母贵为六宫之主,有何不乐?’

申后曰:‘汝父宠幸褒姒,全不顾嫡妾之分。将来此婢得志,我母子无置足之处矣!’

遂将褒姒不来朝见,及不起身迎接之事,备细诉与太子,不觉泪下。

太子曰:‘此事不难。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视朝。吾母可著宫人往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台观看,待孩儿将他毒打一顿,以出吾母之气。便父王嗔怪,罪责在我,与母无干也。’

申后曰:‘吾儿不可造次,还须从容再商。’

太子怀忿出宫,又过了一晚。

次早,幽王果然出朝,群臣贺朔。

太子故意遣数十宫人,往琼台之下,不问情由,将花乱摘。

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

这边官人道:‘吾等奉东宫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

彼此两下争嚷起来。

惊动褒妃,亲自出外观看,怒从心起,正要发作:不期太子突然而至,褒妃全不堤防。

那太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赶上一步,掀住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眼底无人!今日也教你认得我!’捻著拳便打。

才打得几拳,众宫娥惧幽王见罪,一齐跪下叩首,高叫:‘千岁,求饶!万事须看王爷面上!’

太子亦恐伤命,即时住手。

褒妃含羞忍痛,回入台中,——已知是太子替母亲出气,——双行流泪。

宫娥劝解曰:‘娘娘不须悲泣,自有王爷做主。’

说声未毕,幽王退朝,直入琼台。

看见褒姒两鬓蓬松,眼流珠泪,问道:‘爱卿何故今日还不梳妆?’

褒姒扯住幽王袍袖,放声大哭,诉称:‘太子引著寓人在台下摘花,贱妾又未曾得罪,太子一见贱妾,便加打骂,若非宫娥苦劝,性命难存。望乞我王做主!’

说罢,呜呜咽咽,痛哭不已。

那幽王心下倒也明白,谓褒姒曰:‘汝不朝其母,以致如此。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错怪了人。’

褒姒曰:‘太子为母报怨,其意不杀妾不止。妾一身死不足借,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妾之一命,即二命也。求王放妾出宫,保全母子二命。’

幽主曰:‘爱卿请将息,朕自有处分。’

即日传旨道:‘太子宜臼,好勇无礼,不能将顺,权发去申国,听申侯教训。东宫太傅少傅等官,辅导无状,并行削职!’

太子欲人宫诉明。

幽王吩咐宫门,不许通报。

只得驾车自往申国去讫。

申后久不见太子进宫,著宫人询问,方知已贬去申国。

孤掌难鸣,终日怨夫思子,含泪过日。

却说褒姒怀孕十月满足,生下一千。

幽王爱如珍宝,名曰伯服。

遂有废嫡立庶之意。

奈事无其因,难于启齿。

虢石父揣知王意,遂与尹球商议,暗通褒姒说:‘太子既逐去外家,合当伯服为嗣。内有娘娘枕边之言,外有我二人协力相扶,何愁事不成就?’

褒姒大喜,答言:‘全仗二卿用心维持。若得伯服嗣位,天下当与二卿共之。’

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后之短。

宫门内外,俱置耳目,风吹草动,无不悉知。

再说申后独居无侣,终日流泪。

有一年长官人,知其心事,跪而奏曰:‘娘娘既思想殿下,何不修书一封,密寄申国,使殿下上表谢罪?若得感动万岁,召还东官,母子相聚,岂不美哉!’

申后曰:‘此言固好,但恨无人传寄。’

宫人曰:‘妾母温媪,颇知医术,娘娘诈称有病,召媪入宫看脉,令带出此信,使妾兄送去,万元一失。’

申后依允,遂修起书信一通,内中大略言:‘天子无道,宠信妖婢,使我母子分离。今妖婢生子,其宠愈固。汝可上表佯认己罪:‘今已悔悟自新,愿父王宽赦!,若天赐还朝,母子重逢,别作计较。’修书已毕,假称有病卧床,召温媪看脉。

早有人报知褒妃。

褒妃曰:‘此必有传递消息之事。候温媪出宫,搜检其身,便知端的。’

却说温媪来到正宫,宫人先已说知如此如此。

申后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

当下赐彩缯二端。

温媪将那书信怀揣,手捧彩缯,洋洋出宫。

被守门宫监盘住,问:‘此缯从何而得?’

媪曰:‘老妾诊视后脉,此乃王后所赐也。’

内监曰:‘别有夹带否?’

曰:‘没有。’方欲放去。

又有一人曰:‘不搜检,何以知其有无乎?’遂牵媪手转来。

媪东遮西闪,姒有慌张之色。

宫监心疑,越要搜检。

一齐上前,扯裂衣襟,那书角便露将出来。

早被宫监搜出申后这封书,即时连人押至琼台,来见褒妃。

褒妃拆书观看,心中大怒。

命将温媪锁禁空房,不许走漏消息。

却将彩绪二匹,手自剪扯,裂为寸寸。

幽王进宫,见破缯满案,问其来历。

褒姒含泪面对曰:‘妾不幸身入深宫,谬蒙宠爱,以致正宫妒忌。又不幸生子,取忌益深。今正宫寄书太子,书尾云:‘别作计较’,必有谋妾母子性命之事,愿王为妾做主!’

说罢,将书呈与幽王观看。

幽王认得申后笔迹,问其通书之人。

褒妃曰:‘现有温媪在此。’

幽王即命牵出,不由分说,拔剑挥为两段。

髯翁有诗曰:‘未寄深宫信一封,先将冤血溅霜锋。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是夜,褒妃又在幽王前撤娇撒痴说:‘贱妾母子性命,悬于太子之手。’

幽王曰:‘有朕做主,太子何能为也?’

褒姒曰:‘吾王千秋万岁之后,少不得太子为君。今王后日夜在宫怨望咒诅,万一他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矣!’

言罢,鸣呜咽咽,又啼哭起来。

幽王曰:‘吾欲废王后太子,立汝为正宫,伯服为东宫。只恐群臣不从,如之奈何?’

褒妃曰:‘臣听君,顺也。君听臣,逆也。吾王将此意晓谕大臣,只看公议如何?’

幽王曰:‘卿言是也。’

是夜,褒妃先遣心腹传言与虢尹二人,来朝预办登答。

次日,早朝礼毕,幽王宣公卿上殿,开言问曰:‘王后嫉妒怨望,咒诅朕躬,难为天下之母,可以拘来问罪乎?’

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不可拘问。如果德不称位,但当传旨废之;另择贤德,母仪天下,实为万世之福。’

尹球奏曰:‘臣闻褒妃德性贞静,堪主中宫。’

幽王曰:‘太子在申,若废申后,如太子何?’

虢石父奏曰:‘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今太子避罪居申,温清之礼久废。况既废其母,焉用其子?臣等愿扶伯服为东宫。社稷有幸!’

幽王大喜,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官、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

如有进谏者,即系宜臼之党,治以重辟。

——此乃幽王九年之事。

两班文武,心怀不平,知幽王主意已决,徒取杀身之祸,无益于事,尽皆缄口。

太史伯阳父叹曰:‘三纲已绝,周亡可立而待矣!’

即日告老去位。

群臣弃职归田者甚众。

朝中惟尹球、虢石父、祭公易一班佞臣在侧。

幽王朝夕与褒妃在宫作乐。

褒妃虽篡位正宫,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

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呜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妃全无悦色。

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

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

幽王曰:‘既喜闻裂缯之声,何不早言?’

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

可怪褒妃虽好裂缯,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

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

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

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幽王曰:‘此计甚善!’

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

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驱宫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所以取信于诸侯。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使举烽,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哉?’

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与王后出游俪宫,无可消遣,聊与诸侯为戏。他日有事,与卿无与!’

遂不听郑伯之谏。

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

鼓声如雷,火炮烛天。

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

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

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

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

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

遂以千金赏之。

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

髯翁有诗,单咏‘烽火戏诸侯’之事。

诗曰:‘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却说申侯闻知幽王废申后立褒妃,上疏谏曰:

“昔桀宠妺喜以亡夏,纣宠妲己以亡商。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

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

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幽王览奏,拍案大怒曰:

“此贼何敢乱言!”

虢石父奏曰:

“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

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叛,故敢暴王之过。”

幽王曰:

“如此何以处之?”

石父奏曰:

“申侯本无他功,因后进爵。

今后与太子俱废,申侯亦宜贬爵,仍旧为伯。

发兵讨罪,庶无后患。”

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

命右父为将,简兵搜乘,欲举伐申之师。

毕竟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译文

宣王在东郊游猎时,遇到了杜伯和左儒的阴魂索命,因此得病回宫,一闭上眼就能看到杜伯和左儒,自知命不久矣,不肯服药。三天后,病情更加严重。那时周公已经告老还乡,仲山甫也已经去世。于是宣王召来老臣尹吉甫和召虎托孤。两位大臣直到床前,跪下询问宣王的安好。宣王命令内侍扶他起来,靠在绣褥上,对两位大臣说:“我依赖你们的力量,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战,四海安宁。没想到一病不起!太子宜臼虽然年纪已长,但性格比较昏暗,你们要竭尽全力辅佐他,不要荒废了先祖的事业!”

两位大臣跪下接受命令。刚出宫门,就遇到了太史伯阳父。召虎私下对伯阳父说:“之前童谣中提到可能有弓箭之变,我曾说过。现在大王亲自看到了厉鬼拿着朱弓赤箭射他,导致病情加重。这个预兆已经应验,大王肯定不行了。”

伯阳父说:“我昨晚观察天象,发现有一颗妖星隐藏在紫微垣中,国家还有其他的变故,大王的身体不足以承受。”

尹吉甫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你们只谈天道而忽略人事,把三公六卿置于何地?”说完各自散去。

不久,官员们又聚集在宫门前等候询问,听说御体沉重,不敢回家。那天晚上,大王驾崩。姜后下旨,召见顾命老臣尹吉甫和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宜臼行举哀礼,即位在柩前。这就是幽王。下诏明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于宜臼为太子,晋升后父申伯为申侯。史臣有诗赞颂宣王中兴的功绩:

‘于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穷荒,变消鼎雉。外仲内姜,克襄隆治。干父之蛊,中兴立帜。’

却说姜后因为过于悲痛,不久也去世了。

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在服丧期间,他亲近小人,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自从姜后去世后,他更加无所顾忌,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申侯屡次劝谏不听,最后退回申国。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等老臣相继去世。幽王另外任用虢公石父和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这三个人都是谄媚之人,贪图地位和利益,只迎合幽王,忙得不亦乐乎。

当时只有司徒郑伯友是个正直的人,幽王不信任他。

一天,幽王上朝,歧山守臣申奏说:‘泾、河、洛三川同一天发生地震。’

幽王笑着说:‘山崩地震,这是常有的事,何必告诉我。’于是退朝回宫。

太史伯阳父拉着大夫赵叔带的手叹气说:‘三川的源头在歧山,怎么能震呢?以前伊洛河干涸了夏朝就灭亡了,黄河干涸了商朝就灭亡了。现在三川都震动了,源头将要堵塞,源头一旦堵塞,河流就会干涸。歧山是大王发迹的地方,这座山一崩塌,西周能安宁吗?’

赵叔带问:‘如果国家有变,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伯阳父屈指计算说:‘不出十年之内。’

赵叔带问:‘怎么知道?’

伯阳父说:‘善事积累到极点就会带来福分,恶事积累到极点就会带来祸患。十,是数的极点。’

赵叔带说:‘天子不关心国政,任用奸臣,我作为言官,必须尽到臣子的职责,进谏。’

伯阳父说:‘恐怕说了也无效。’

两人私下交谈了很久,有人报告给虢公石父。石父担心赵叔带进谏,揭露他的奸佞;直接进入深宫,把伯阳父和赵叔带私下议论的话都告诉了幽王,说他们诽谤朝廷,妖言惑众。幽王说:‘愚人胡说国政,就像野田里的气一样,不值得听。’

却说赵叔带怀着忠义之心,多次想要进谏,但没有找到机会。过了几天,歧山守臣又有奏章说:‘三川都干涸了,歧山再次崩塌,压坏了无数民居。’

幽王毫不畏惧;正命令左右寻找美女,以充实后宫。

赵叔带于是上奏说:‘山崩河干,这是血肉枯竭的征兆,高危下坠,是国家不祥的征兆。况且歧山是王业的基础,一旦崩塌,事情非同小可。现在应该勤政爱民,寻求贤才辅佐,还可以期待消除天变。为什么要寻找美女而不是贤才呢?’

虢石父上奏说:‘我国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歧山就像已经丢弃的鞋子,有什么关系?赵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机诽谤,希望大王明察。’

幽王说:‘石父的话是对的。’于是将赵叔带免职,逐回乡野。

赵叔带叹道:‘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我不忍坐视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带着家人前往晋国。——这就是晋国大夫赵氏的祖先,赵衰、赵盾就是他的后代。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成为诸侯。这是后话。

后来有人作诗叹道:

‘忠臣避乱先归北,世运凌夷渐欲东。自古老臣当爱惜,仁贤一去国虚空。’

却说大夫褒晌,从褒城来,听说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敬畏天变,罢黜贤臣,恐怕国家空虚,社稷不保。’幽王大怒,命令将褒晌囚禁在狱中。从此谏言之路断绝,贤人豪杰纷纷解体。

话分两头。再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抱着妖女,逃到褒地,想要抚养她,但因为缺乏乳食,恰好有个叫姒大的妻子,生了个女儿没有抚养,就送了一些布匹等东西,请求将这个女孩接回家。抚养成人后,取名褒姒。

论年纪虽然只有十四岁,身材已经长成,倒像十六七岁的及笄少女。更兼她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头发如乌云般浓密,手指如削玉般细嫩,有如花如月的容貌,倾国倾城的美丽。一方面姒大住在乡间,另一方面褒姒年纪还小,所以虽然有绝世之色,没有人愿意娶她。

褒晌之子洪德,偶然因为收敛,来到乡间。正巧褒姒在门外打水,虽然穿着村装,但掩盖不住她的国色天姿。洪德大惊:‘如此穷乡僻壤,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女子!’于是私下计划:‘父亲因为直言进谏而触怒了君主,并非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现在天子荒淫无道,四处搜寻美女,以充实后宫。有姒大的女儿,非常美丽。如果用足够的金钱和布匹买来献给天子,可以赎父亲的罪。’

他回家告诉母亲:‘父亲因为直言进谏而触怒了君主,并非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现在天子荒淫无道,四处搜寻美女,以充实后宫。有姒大的女儿,非常美丽。如果用足够的金钱和布匹买来献给天子,可以赎父亲的罪,这就像散宜生救文王出狱的计划一样。’

他的母亲说:‘如果这个计划可行,何必吝啬财帛。你应该赶快去。’

洪德亲自去了姒家,和姒大谈了布匹的事情,用三百匹布匹买来了褒姒,带回了家。用香汤为她沐浴,用美食款待她,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礼仪,然后带着她去了镐京。首先用金银打通了虢公的关系,请求他转达,说:‘臣晌自知罪该万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叫褒姒,进献给大王以赎父罪。万望大王赦免!’

幽王听后,立刻宣褒姒上殿,行礼完毕。幽王抬头看去,只见她的姿容态度,前所未见,目光流转,光彩照人。龙颜大喜。——四方虽然有人进贡,也比不上褒姒的万分之一。——于是幽王没有告诉申后,把褒姒留在别宫,下旨赦免了褒晌出狱,恢复了他的官职。

那天晚上,幽王和褒姒同床共枕,享受鱼水之欢,不必细说。从此以后,幽王坐着就并肩,站着就肩并肩,喝酒就交杯,吃饭就同器。一连十天不去朝见。在朝门等待的群臣,都看不到幽王的面色,都叹息着离开。这是幽王四年发生的事情。有诗为证:
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漦已伏殃。

幽王自从得到了褒姒,迷恋她的美貌,住在琼台,大约有三个月,不再去申后的宫殿。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申后,申后非常愤怒。有一天,她带着宫女直接到了琼台。正好遇到幽王和褒姒并膝而坐,幽王并没有起身迎接。申后忍无可忍,便骂:‘何方贱婢,到此污乱宫闱!’

幽王担心申后会动手,用自己的身体挡在褒姒前面,代替她回答:‘这是朕新得的美人,还未确定位置,所以未曾朝见。不必发怒。’

申后骂了一通,愤怒地离开了。褒姒问:‘刚才来的是谁?’

幽王说:‘这是王后。你明天可以去拜见她。’

褒姒默默无言。到了第二天,她还是没有去朝见正宫。

再说申后在宫中非常忧闷。太子宜臼跪下问:‘母亲贵为六宫之主,有何不乐?’

申后说:‘你父亲宠爱褒姒,全不顾及嫡妾之分。将来这个婢女得志,我们母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把褒姒不来朝见,以及不起身迎接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太子,不禁泪流满面。

太子说:‘这件事不难。明天是朔日,父王必然要上朝。母亲可以派宫女去琼台采摘花朵,引那贱婢出来观看,等我打她一顿,以出母亲之气。即使父王责怪,罪责在我,与母亲无关。’

申后说:‘儿子不可鲁莽,还需从容再议。’太子怀恨离开,又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幽王果然上朝,群臣祝贺朔日。太子故意派了几十个宫女,去琼台下面,不管什么原因,把花乱摘。琼台上的宫女出来拦住,说:‘这些花是万岁为褒娘娘种植,不时赏玩的,不得毁坏,得罪不小!’

这边宫女说:‘我们奉东宫的命令,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双方争吵起来,惊动了褒妃,褒妃亲自出来观看,怒气冲冲,正要发作:不料太子突然到来,褒妃全没防备。太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赶上一步,抓住她的乌云宝髻,大骂:‘贱婢!你是何等之人?无名无位,也要妄称娘娘,眼里无人!今天也让你知道我!’捋起拳头便打。才打了几个拳,众宫女怕幽王责怪,一齐跪下叩首,高叫:‘千岁,求饶!万事要看王爷面上!’

太子也怕伤人,立刻住手。褒妃含羞忍痛,回到台中——已知是太子为母亲出气——泪流满面。宫女劝解道:‘娘娘不必悲伤,自有王爷做主。’

话音未落,幽王退朝,直奔琼台。看见褒姒两鬓蓬松,泪流满面,问道:‘爱卿为何今日还不梳妆?’

褒姒抓住幽王的袍袖,放声大哭,诉说:‘太子带着宫女在台下摘花,我未曾得罪,太子一见我就打骂,若非宫女苦劝,我性命难保。望大王做主!’说完,呜咽不已。

幽王心里明白,对褒姒说:‘你不朝见王后,以至于这样。这是王后派人来,不是太子本意,不要错怪了人。’

褒姒说:‘太子为母亲报仇,他的意图不杀我为止。我一条命死不足惜,但我已经怀有身孕,已有两个月了。我的一条命,就是两条命。求大王放我出宫,保全母子二命。’

幽王说:‘爱卿请安心休息,我有我的安排。’

当天就传旨说:‘太子宜臼,好勇无礼,不能顺从,暂时贬去申国,听申侯教训。东宫太傅少傅等官,辅导无状,一并罢职!’太子想要进宫说明情况。幽王吩咐宫门,不允许通报。太子只能驾车去申国。

申后很久不见太子进宫,派宫女询问,才知道太子已经被贬去申国。她孤掌难鸣,整天抱怨丈夫思念儿子,含泪度日。

再说褒姒怀孕十个月,生下一个儿子。幽王像宝贝一样爱他,取名为伯服。于是有了废嫡立庶的打算。但是没有合适的借口,难以启齿。

虢石父猜到了幽王的心思,就和尹球商议,暗中通褒姒说:‘太子已经被逐出外家,应该让伯服做继承人。内有娘娘枕边吹风,外有我们两人协力扶持,何愁事情不成?’

褒姒非常高兴,回答说:‘全靠两位用心维持。如果伯服能继位,天下当与两位共享。’褒姒从此秘密派遣心腹左右,日夜监视申后的短处。宫内外都安插了耳目,风吹草动,无不悉知。

再说申后独自居住,整天流泪。有一年长吏人,知道她的心事,跪下奏报:‘娘娘既然思念殿下,为什么不写信一封,秘密寄到申国,让殿下上表谢罪?如果能够感动万岁,召回东宫,母子团聚,岂不美哉!’

申后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可惜没有人可以传信。’

宫女说:‘我母亲温媪,懂得一些医术,娘娘可以假装有病,召她入宫看脉,让她带着这封信出去,让我哥哥送去,万无一失。’

申后同意了,于是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天子无道,宠爱妖婢,使我母子分离。现在妖婢生子,宠爱更加深厚。你可以上表假装认罪:‘现在我已经悔悟自新,愿父王宽恕!’如果天赐机会,母子重逢,再作计较。’写信完毕,假装有病卧床,召温媪看脉。

早就有人来报告褒妃了。褒妃说:‘这肯定是有传递消息的事情。等温媪出宫后,搜查她的身体,就能知道真相了。’

再说温媪来到正宫,宫人已经先告诉了她这些。申后假装在为她诊脉,于是从枕头边拿出书信,嘱咐:‘星夜送到申国,不可延误!’当时赐给了两匹彩缎。

温媪把那封信揣在怀里,手里拿着彩缎,得意洋洋地出宫。被守门的宫监拦住,问:‘这彩缎是从哪里来的?’

媪说:‘老妇诊视后脉,这是王后赐给我的。’

内监说:‘有没有别的夹带?’

媪说:‘没有。’正要放她走。

又有人说:‘不搜查,怎么知道有没有呢?’于是拉着媪的手转回来。媪东躲西藏,显得很慌张。

宫监心生疑虑,越发想要搜查。大家一起上前,扯裂了她的衣襟,书角就露了出来。很快就被宫监搜出了申后这封书信,立刻带着人押到琼台,来见褒妃。褒妃拆开书信一看,心中大怒。命令将温媪锁在空房里,不允许她泄露消息。然后将两匹彩缎亲手剪成寸寸。

幽王进宫后,看到案上满是破缎,询问它们的来历。褒姒含泪面对说:‘我不幸进入深宫,错误地得到了宠爱,以至于正宫嫉妒。我又不幸生下了孩子,被嫉妒得更深。现在正宫给太子写信,信末写着:“别再计较”,肯定有谋害我和我儿子性命的事情,希望大王为我做主!’

说完,将书信呈给幽王看。幽王认出是申后的笔迹,询问通书信的人。褒妃说:‘现在有温媪在这里。’幽王立刻命令将她拉出来,不容分说,拔剑将她砍成两段。

髯翁有诗说:‘没有寄出深宫的信一封,先将冤血溅在霜锋上。他年若问安储事,温媪应居第一功。’

那天晚上,褒妃又在幽王面前撒娇撒痴地说:‘我母子性命,悬在太子手中。’

幽王说:‘有我在,太子能做什么?’

褒姒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太子必将成为君主。现在王后日夜在宫中怨恨诅咒,万一她母子掌权,我和伯服,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了!’说完,呜咽着又哭了起来。

幽王说:‘我想废掉王后和太子,立你为正宫,伯服为太子。只怕群臣不会同意,怎么办呢?’

褒妃说:‘臣听从君,这是顺的。君听从臣,这是逆的。大王将这个意思告诉大臣,看看公议如何?’

幽王说:‘你说得对。’

那天晚上,褒妃先派心腹传话给虢尹二人,让他们来朝预做准备。

次日,早朝礼毕,幽王宣公卿上殿,开口问道:‘王后嫉妒怨恨,诅咒我,难以成为天下之母,可以拘来问罪吗?’

虢石父上奏说:‘王后是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但不可拘问。如果德不配位,应当下旨废掉她;另选贤德之人,母仪天下,这是万世之福。’

尹球上奏说:‘臣听说褒妃德性贞静,可以主持中宫。’

幽王说:‘太子在申国,如果废掉申后,太子怎么办?’

虢石父上奏说:‘臣听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现在太子避罪住在申国,父子之间的礼节已经很久没有履行。既然废掉了她的母亲,何必还要她的儿子?臣等愿意扶立伯服为太子。国家有幸!’

幽王非常高兴,下旨将申后贬入冷宫,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如果有进谏的人,就是宜臼的党羽,要受到重罚。——这是幽王九年发生的事情。

文武百官心怀不平,知道幽王主意已定,只是去取杀身之祸,对事情没有好处,都闭口不言。太史伯阳父叹息说:‘三纲已绝,周朝的灭亡可以立刻期待了!’当天就告老退休。许多大臣弃职归田。朝中只有尹球、虢石父、祭公易一班奸臣在旁边。幽王日夜与褒妃在宫中享乐。

褒妃虽然篡位成为正宫,有专席的宠爱,但从未展露过笑容。幽王想要取悦她,召来乐工敲钟击鼓,吹竹弹丝,宫人歌舞进奉,褒妃毫无悦色。

幽王问:‘爱卿不喜欢听音乐,喜欢什么?’

褒妃说:‘我不喜欢什么。曾经记得以前手裂彩缎的声音,那声音清脆可听。’

幽王说:‘既然喜欢听裂缎的声音,为什么不早说?’立刻命令司库每天进献一百匹彩缎,让宫中有力气的宫女撕裂,以取悦褒妃。奇怪的是,褒妃虽然喜欢裂缎,却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卿为什么还不笑?’

褒妃回答:‘我一生不笑。’

幽王说:‘我一定要让你笑一次。’于是下令:‘不管宫内宫外,有能让我褒后笑的人,赏赐千金。’

虢石父献计说:‘先王当年因为西戎强盛,担心他们入侵,于是在骊山之下设置了二十多个烟墩,又放置了数十架大鼓。只要有贼寇,就点燃狼烟,直冲云霄,附近的诸侯就会发兵相救,同时击鼓催促前来。这些年来,天下太平,烽火都已熄灭。如果大王想要王后笑,必须带她去骊山游玩,晚上点燃烽火,诸侯的援兵必定会来,来了却没有敌寇,王后必定会笑无疑。’

幽王说:‘这个计策很好!’于是和褒后一起驾车去骊山游玩,晚上在骊宫设宴,下令点燃烽火。

当时郑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为前导,听到命令大惊,急忙赶到骊宫上奏说:‘烟墩是先王设置的以备缓急之用,是用来向诸侯取信的。现在无故点燃烽火,这是戏弄诸侯。将来如果有不测,即使点燃烽火,诸侯也不会相信了。到时候用什么来征兵救急呢?’

幽王生气地说:‘现在天下太平,有什么事情需要征兵!我现在和王后出游骊宫,没有什么消遣,就随便和诸侯玩玩。将来有事,与你无关!’于是不听郑伯的劝谏。

大举烽火,再次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冲天。京畿内的诸侯,怀疑镐京有变,一个个立刻领兵点将,连夜赶到骊山,但只听到楼阁上的箭矢声音。幽王和褒妃饮酒作乐,派人告诉诸侯说:‘幸无外敌,不用劳累奔波。’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着诸侯忙碌来去,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不觉拍手大笑。幽王说:‘爱卿一笑,百媚俱生,这是虢石父的功劳!’于是赏赐他千金。从那以后,俗语‘千金买笑’就是从这里来的。

髯翁有诗,专门咏叹‘烽火戏诸侯’的事情。诗说:‘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申侯听说幽王废掉了申后,立褒妃为后,就上书劝谏说:‘以前桀王宠爱妺喜导致夏朝灭亡,纣王宠爱妲己导致商朝灭亡。现在大王宠爱褒妃,废掉正室立妾为后,既违背了夫妻之间的道义,又伤害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桀王和纣王的事情,现在又在我们这里重演了,夏朝和商朝的灾祸,不会在遥远的将来发生。希望大王能收回错误的命令,或许还能避免国家灭亡的灾难。’

幽王看了奏章,拍案大怒说:‘这个家伙怎么敢胡言乱语!’

虢石父上奏说:‘申侯看到太子被逐出,一直心怀怨恨。现在听说后和太子都被废掉,他意图谋反,所以才敢揭露大王的过错。’

幽王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石父上奏说:‘申侯本来就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因为立了后妃才被封爵。现在后和太子都被废,申侯也应该被降爵,恢复他为伯。派兵讨伐他的罪过,这样就没有后患了。’幽王同意了他的奏请,下令剥夺申侯的爵位。任命右父为将军,挑选士兵,准备讨伐申国的军队。

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注解

褒人赎罪:古代刑罚之一,指用财物或美女等赎回罪行。

幽王: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昏庸无道、宠爱褒姒而著称,最终导致西周的灭亡。

烽火戏诸侯:典故,指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前来救驾,而实际上并无敌情,导致诸侯对幽王的信任丧失。

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静,周朝的第五位君主,以勤政爱民著称。

杜伯左儒:古代传说中的鬼魂,此处指杜伯和左儒的阴魂。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辅佐,被誉为古代贤臣。

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已故。

尹吉甫:周宣王的贤臣,曾辅佐宣王,后托孤于宣王之子。

召虎:周宣王的贤臣,与尹吉甫一同托孤。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尊敬。

太子宫涅:周宣王的太子,即后来的周幽王。

伯阳父:周朝的太史,精通天文、历法。

乾象:古代指天象,即天文现象。

紫微之垣:古代星宿之一,指天空中的一种星宿区域。

三公六卿:古代官制中的高级官员,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六卿为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宗伯。

御体:指皇帝的身体,此处指周幽王的身体。

柩前:指皇帝的灵柩前。

申伯:周幽王的亲信,后被封为申侯。

宜臼:周幽王的太子,即后来的周平王。

褒姒:褒姒,周幽王的宠妃。

虢公石父:周幽王的亲信,善于谄媚,后被封为虢公。

赵叔带:周幽王的臣子,忠诚正直,因直言进谏被逐。

歧山: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古代周朝的发源地。

伊洛:古代河流名,位于河南省,是夏商两代的都城所在地。

河竭:指河流干涸。

申侯:申侯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这里指的是申国的国君。在古代,诸侯国是周王朝的组成部分,国君作为诸侯,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褒晌:褒国的人,因进谏被幽王囚禁。

姒大:褒姒的父亲。

洪德:洪德在此指洪德,人名,此处为褒姒的买主。

散宜生:古代人物,曾救文王出狱。

姒家:姒家指姒姓的家族,此处指褒姒的家族。

镐京:镐京,周朝的都城。

虢公:虢公,古代官职,此处指虢国的国君。

晌:晌,人名,褒姒之父。

膏粱之味:膏粱之味,指美食,膏指肥美的肉,粱指精细的米。

文绣之衣:文绣之衣,指绣有花纹的精美衣服。

礼数:礼数,指礼节和规矩。

申后:申后,指申国的王后,这里可能指的是幽王的王后,与褒姒有争斗。

太子宜臼:太子宜臼,周幽王的太子。

少傅:少傅,古代官职,辅佐太子的官员。

虢石父:虢石父是周幽王的大臣,这里指他向幽王进言。

尹球:尹球,人名,此处指尹国的官员。

伯服:伯服,褒姒所生之子。

温媪:温媪,指一个老宫女,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在宫中担任一定职务的老妇人。

万岁:万岁,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褒妃:褒妃是周幽王的宠妃,因为她的美色和影响力,使得幽王废掉了原来的皇后。

申国:申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这里可能指的是申后所在的国家。

太子:太子的地位通常高于其他王子,是未来的皇帝,其地位和命运往往与国家政治紧密相关。

东宫:东宫,古代指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太子。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基。

诸侯:诸侯,古代指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烽火: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千金买笑:千金买笑,出自这段故事,指用重金来换取一笑,形容极尽奢华。

三纲: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古代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

髯翁:髯翁,指一个有胡须的老人,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老者,可能是一个智者或诗人。

管簧:管簧,指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于今天的笛子。

楼阁管箭之音:楼阁管箭之音,指楼阁上传来的箭矢射出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诸侯军队到达的声音。

穹苍:穹苍,指天空,也指广阔无垠的空间。

桀: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无道著称,宠爱妺喜,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

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残暴闻名,宠爱妲己,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夫妇之义:指夫妻之间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规范,强调夫妻间的忠诚和相互尊重。

父子之情:指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道德关系,强调父子间的孝顺和关爱。

乱命:指不合理的命令或决定,这里指幽王废立皇后和太子的决定。

后:指皇后,是皇帝的正室,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庶:庶在这里指庶出,即非正室所生。

伯: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低于诸侯,高于子爵。

后患:指未来的祸患或隐患。

右父:右父是周幽王任命的将领,负责指挥讨伐申国的军队。

简兵搜乘:简兵指检阅军队,搜乘指检查战车,这里指准备军事行动。

伐申之师:指讨伐申国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封神演义》,描绘了申侯因幽王废后立褒妃而上疏谏言的场景。申侯的谏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引用了桀宠妺喜、纣宠妲己导致夏商灭亡的典故,以此警示幽王。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中称为‘借古讽今’,通过引用历史故事来告诫当朝者,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申侯在谏言中提到‘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这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指出幽王废立后妃的行为违背了夫妻之道,伤害了父子之情。这种从伦理道德层面分析问题的方式,体现了古代文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申侯在谏言中提到‘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幽王的行为与桀纣相提并论,暗示幽王若不改正,必将重蹈夏商覆辙。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幽王览奏后的反应‘拍案大怒’,表现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刻画暴君形象,与申侯的忠诚形成鲜明对比。

虢石父的奏言‘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叛,故敢暴王之过’,这是从申侯的动机出发,试图为其上疏谏言的行为寻找借口。虢石父的这一奏言,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幽王对虢石父的奏言表示赞同,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并命右父为将,准备讨伐申侯。这一决策反映了幽王刚愎自用、听信谗言的性格,也为后续的宫廷斗争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句‘毕竟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是古代小说常用的手法,通过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体现了古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0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