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原文

管夷吾智辨俞儿齐桓公兵定孤竹

话说山戎乃北戎之一种,国于令支,亦曰离支。

其西为燕,其东南为齐鲁,令支界于三国之间,恃其地险兵强,不臣不贡,屡犯中国。

先时曾侵齐界,为郑公子忽所败。

至是闻齐侯图伯,遂统戎兵万骑,侵扰燕国,欲绝其通齐之路。

燕庄公抵敌不住,遣人走间道告急于齐。

齐桓公问于管仲,管仲对曰:

‘方今为患,南有楚,北有戎,西有狄,此皆中国之忧,盟主之责也。

即戎不病燕,犹思膺之;况燕人被师,又求救乎?’

桓公乃率师救燕。

师过济水,鲁庄公迎之于鲁济。

桓公告以伐戎之事,鲁侯曰:

‘君剪豺狼,以靖北方,敝邑均受其赐,岂惟燕人?寡人愿索敝赋以从。’

桓公曰:‘北方险远之地,寡人不敢劳君玉趾。

若遂有功,君之灵也。不然,而借兵于君未晚。’

鲁侯曰:‘敬诺。’

桓公别了鲁侯,望西北进发。

却说令支子名密卢,蹂躏燕境,已及二月,掳掠子女,不可胜计。

闻齐师大至,解围而去。

桓公兵至蓟门关,燕庄公出迎,谢齐侯远救之劳,管仲曰:

‘山戎得志而去,未经挫折,我兵若退,戎兵必然又来。

不如乘此伐之,以除一方之患可也。’

桓公曰:‘善。’

燕庄公请率本国之兵为前队。

桓公曰:‘燕方经兵困,何忍复令冲锋?君姑将后军,为寡人声势足矣。’

燕庄公曰:‘此去东八十里,国名无终,虽戎种,不附山戎,可以招致,使为向导。’

桓公乃大出金帛,遣公孙隰朋召之。

无终子即遣大将虎儿斑,率领骑兵二千,前来助战。

桓公复厚赏之,使为前队。

约行将二百里,桓公见山路逼险,问于燕伯。

燕伯曰:‘此地名葵兹,乃北戎出入之要路也。’

桓公与管仲商议,将辎重资粮,分其一半,屯聚于葵兹。

令士卒伐木筑土为关,留鲍叔牙把守,委以转运之事。

休兵三日,汰下疲病,只用精壮,兼程而进。

却说令支子密卢闻齐兵来伐,召其将速买计议。

速买曰:‘彼兵远来疲困,乘其安营未定,突然冲之,可获全胜。’

密卢与之三千骑。

速买传下号令,四散埋伏于山谷之中,只等齐兵到来行事。

虎儿斑前队先到,速买只引百余骑迎敌,虎儿斑奋勇,手持长柄铁瓜锤,望速买当头便打。

速买大叫:‘且慢来。’亦挺大杆刀相迎。

略斗数合,速买诈败,引入林中,一声呼哨,山谷皆应,把虎儿斑之兵,截为二段。

虎儿斑死战,马复被伤,束手待缚。

恰遇齐侯大军已到,王子成父大逞神威,杀散速买之兵,将虎儿斑救出,速买大败而去。

虎儿斑先领戎兵,多有损折,来见桓公,面有愧色。

桓公曰:‘胜负常事,将军勿以为意。’

乃以名马赐之,虎儿斑感谢不已。

大军东进三十里,地名伏龙山,桓公和燕庄公结寨于山上,王子成父、宾须无立二营于山下。

皆以大车联络为城,巡警甚严。

次日,令支子密卢亲自带领速买,引著骑兵万余,前来挑战。

一连冲突数次,皆被车城隔住,不能得入。

延至午后,管仲在山头望见戎兵渐渐稀少,皆下马卧地,口中谩骂。

管仲抚虎儿斑之背曰:‘将军今日可雪耻也。’

虎儿斑应诺,车城开处,虎儿斑引本国人马飞奔杀出。

隰朋曰:‘恐戎兵有计。’

管仲曰:‘吾已料之矣。’

即命王子成父率一军出左,宾须无率一军出右,两路接应,专杀伏兵。

原来山戎惯用埋伏之计,见齐兵坚壁不动,乃伏兵于谷中,故意下马谩骂,以诱齐兵。

虎儿斑马头到处,戎兵皆弃马而奔。

虎儿斑正欲追赶,闻大寨鸣金,即时勒马而回。

密卢见虎儿斑不来追赶,一声呼哨,招引谷中人马,指望悉力来攻,

却被王子成父和宾须无两路兵到,杀得七零八落,戎兵又大败而回,干折了许多马匹。

速买献计曰:‘齐欲进兵,必由黄台山谷口而入。

吾将木石擂断,外面多掘坑堑,以重兵守之,虽有百万之众,不能飞越也。

伏龙山二十余里皆无水泉,必仰汲于濡水。

若将濡流坝断,彼军中乏水饮,必乱,乱则必溃。

吾因溃而乘之,无有不胜。

一面再遣人求救于孤竹国,借兵助战,此万全之策也。’

密卢大喜,依计而行。

却说管仲见戎兵退后,一连三日不见动静,心下怀疑,使谍者探听。

回言:‘黄台山大路已断塞了。’

管仲乃召虎儿斑问曰:‘尚有别径可入否?’

虎儿斑曰:‘此去黄台山不过十五里,便可以直捣其国,若要寻别径,须从西南打大宽转,

由芝麻岭抄出青山口,复转东数里,方是令支巢穴。

但山高路险,车马不便转动耳。’

正商议间,牙将连挚禀道:‘戎主断吾汲道,军中乏水,如何?’

虎儿斑曰:‘芝麻岭一派都是山路,非数日不到,若无水携载,亦自难往。’

桓公传令,教军士凿山取水,先得水者重赏。

公孙隰朋进曰:‘臣闻蚁穴居知水,当视蚁蛭处掘之。’

军士各处搜寻,并无蚁蛭,又来禀复。

隰朋曰:‘蚁冬则就暖。居山之阳;夏则就凉,居山之阴。

今冬月,必于山之阳,不可乱掘。’

军士如其言,果于山腰掘得水泉,其味清洌。

桓公曰:‘隰朋可谓圣矣。’

因号其泉曰圣泉,伏龙山改为龙泉山。

军中得水,欢呼相庆。

密卢打听得齐军未尝乏水,大骇曰:‘中国岂有神助耶?’

速买曰:‘齐兵虽然有水,然涉远而来,粮必不继。

吾坚守不战,彼粮尽自然退矣。’

密卢从之。

管仲使宾须无假托转回葵兹取粮,

却用虎儿斑领路,引一军取芝麻岭进发,以六日为期;

却教牙将连挚,日往黄台山挑战,以缀密卢之兵,使之不疑。

如此六日,戎兵并不接战。

管仲曰:‘以日计之,宾将军西路将达矣,彼既不战,我不可以坐守。’

乃使士卒各负一囊,实土其中,先使人驾空车二百乘前探,遇堑坑处,即以土囊填满。

大军直至谷口,发声喊,齐将木石搬运而进。

密卢自以为无患,日与速买饮酒为乐。

忽闻齐军杀入,连忙跨马迎敌,未及交锋,戎兵报:‘西路又有敌军杀到。’

速买知小路有失,无心恋战,保著密卢望东南而走。

宾须无追赶数里,见山路崎岖,戎人驰马如飞,不及而还。

马匹器仗,牛羊帐幕之类,遗弃无算,俱为齐有。

夺还燕国子女,不可胜计。

令支国人,从未见此兵威,无不箪食壶浆,迎降于马首,桓公一一抚慰,吩咐不许杀戮降夷一人,戎人大悦。

桓公召降戎问曰:‘汝主此去,当投何国?’

降戎曰:‘我国与孤竹为邻,素相亲睦,近亦曾遣人乞师未到,此行必投孤竹也!’

桓公问孤竹强弱并路之远近,降戎曰:‘孤竹乃东南大国,自商朝便有城郭。从此去约百余里,有溪名曰卑耳,过溪便是孤竹界内,但山路险峻难行耳。’

桓公曰:‘孤竹党山戎为暴,既在密迩,宜前讨之。’

适鲍叔牙遣牙将高黑运干糒五十车到,桓公即留高黑军前听用。

于降戎中挑选精壮千人,付虎儿斑帐下,以补前损折之数,休兵三日,然后起程。

再说密卢等行至孤竹,见其主答里呵,哭倒在地,备言:‘齐兵恃强,侵夺我国,意欲乞兵报仇。’

答里呵曰:‘俺这里正欲起兵相助,因有小恙,迟这几日,不意你吃了大亏。此处有卑耳之溪,深不可渡。俺这里将竹筏尽行拘回港中,齐兵插翅亦飞不过。俟他退兵之后,俺和你领兵杀去,恢复你的疆土,岂不稳便?’

大将黄花元帅曰:‘恐彼造筏而渡,宜以兵守溪口,昼夜巡行,方保无事。’

答里呵曰:‘彼若造筏,吾岂不知?’遂不听黄花之言。

再说齐桓公大军起程,行不十里,望见顽山连路,怪石嵯峨,草木蒙茸,竹箐塞路,有诗为证:

盘盘曲曲接青云,怪石嵯岈路不分。

任是胡儿须下马,还愁石窟有山君。

管仲教取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撒入草树之间,放起火来,咇咇剥剥,烧得一片声响,真个草木无根,狐兔绝影,火光透天,五日夜不绝。

火熄之后,命凿山开道,以便进车,诸将禀称:‘山高且险,车行费力!’

管仲曰:‘戎马便于驱驰,惟车可以制之!’乃制上山下山之歌,使军人歌之。

‘上山歌’曰:

山嵬嵬兮路盘盘,木濯濯兮顽石如栏。

云薄薄兮日生寒,我驱车兮上山元。

风伯为驭兮俞儿操竿,如飞鸟兮生羽翰。

跋彼山巅兮不为难!

‘下山歌’曰:

上山难兮下山易,轮如环兮蹄如坠。

声辚辚兮人吐气,历几盘兮顷刻而平地。

捣彼戎庐兮消烽燧,勒勋孤竹兮亿万世!

人夫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轮转如飞。

桓公与管仲隰朋等,登卑耳之巅,观其上下之势。

桓公叹曰:‘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

管仲对曰:‘臣昔在槛车之时,恐鲁人见追,亦作歌以教军夫,乐而忘倦,遂有兼程之功!’

桓公曰:‘其故何也?’对曰:‘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

桓公曰:‘仲父通达人情,一至于此!’

于是催趱车徒,一齐进发,行过了几处山头,又上一岭,只见前面大小车辆,俱壅塞不进。

军士禀称:‘两边天生石壁,中间一径,止容单骑,不通车辆!’

桓公面有惧色,谓管仲曰:‘此处倘有伏兵,吾必败矣!’

正在踌躇,忽见山凹里走出一件东西来,桓公睁眼看之,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约长一尺有余,朱衣玄冠,赤著两脚,向桓公面前再三拱揖,如相迓之状,然后以右手抠衣,竟向石壁中间疾驰而去。

桓公大惊,问管仲曰:‘卿有所见乎?’

管仲曰:‘臣无所见!’

桓公述其形状,管仲曰:‘此正臣所制歌词中‘俞儿’者是也!’

桓公曰:‘俞儿若何?’

管仲曰:‘臣闻北方有登山之神,名曰‘俞儿’,有霸王之主则出见,君之所见,其殆是乎!拱揖相迓者,欲君往伐也;抠衣者,示前有水也;右手者,水右必深,教君以向左也!’

髯翁有诗论管仲识‘俞儿’之事,诗云:

‘春秋’典籍数而知,仲父何从识‘俞儿’?

岂有异人传异事,张华《博物》总堪疑。

管仲又曰:‘既有水阻,幸石壁可守,且屯军山上,使人探明水势,然后进兵!’

探水者去之良久,回报:‘下山不五里,即卑耳溪,溪水大而且深,虽冬不竭,原有竹筏以渡,今被戎主拘收矣,右去水愈深,不啻丈余,若从左而行,约去三里,水面虽阔而浅,涉之没不及膝!’

桓公抚掌曰:‘俞儿之兆验矣!’

燕庄公曰:‘卑耳溪不闻有浅处可涉,此殆神助君侯成功也!’

桓公曰:‘此去孤竹城,有路多少?’

燕庄公曰:‘过溪东去,先团子山,次马鞭山,又次双子山,三山连络,约三十里,此乃商朝孤竹三君之墓;过了三山,更二十五里,便是无棣城,即孤竹国君之都也。’

虎儿斑请率本部兵先涉,

管仲曰:‘兵行一处,万一遇敌,进退两难,须分两路而行。’

乃令军人伐竹,以藤贯之,顷刻之间,成筏数百,留下车辆,以为载筏,军士牵之。

下了山头,将军马分为两队:王子成父同高黑引着一军,从右乘筏而渡为正兵;公子开方、竖貂随著齐桓公亲自接应。

宾须无同虎儿斑引著一军,从左涉水而渡为奇兵,管仲同连挚随著燕庄公接应。

俱于团子山下取齐。

却说答里呵在无棣城中,不知齐兵去来消息,差小番到溪中打听,见满溪俱是竹筏,兵马纷纷而渡,慌忙报知城中,答里呵大惊,即令黄花元帅率兵五千拒敌,密卢曰:‘俺在此无功,愿引速买为前部。’

黄花元帅曰:‘屡败之人,难与同事。’跨马径行。

答里呵谓密卢曰:‘西北团子山,乃东来要路,相烦贤君臣把守,就便接应,俺这里随后也到。’

密卢口虽应诺,却怪黄花元帅轻薄了他,心中颇有不悦之意。

却说黄花元帅兵未到溪口,便遇了高黑前队,两下接住厮杀。

高黑战黄花不过,却待要走,王子成父已到,黄花撇了高黑,便与王子成父厮杀,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后面齐侯大军俱到,公子开方在右,竖貂在左,一齐卷上,黄花元帅心慌,弃军而走。

五千人马,被齐兵掩杀大半,余者尽降。

黄花单骑奔逃,将近团子山,见兵马如林,都打著齐、燕、无终三国旗号,乃是宾须无等涉水而渡,先据了团子山了。

黄花不敢过山,弃了马匹,扮作樵采之人,从小路爬山得脱。

齐桓公大胜,进兵至团子山,与左路军马做一处列营,再议征进。

却说密卢引军刚到马鞭山,前哨报道:‘团子山已被齐兵所占。’只得就马鞭山屯扎。

黄花元帅逃命至马鞭山,认做自家军马,投入营中,却是密卢。

密卢曰:‘元帅屡胜之将,何以单身至此?’

黄花羞惭无极,索酒食不得,与以炒麦一升,又索马骑,与之漏蹄。

黄花大恨,回至无棣城,见答里呵,请兵报仇。

答里呵曰:‘吾不听元帅之言,以至如此。’

黄花曰:‘齐侯所恨,在于令支,今日之计,惟有斩密卢君臣之首,献于齐君,与之讲和,可不战而退。’

答里呵曰:‘密卢穷而归我,何忍卖之。’

宰相兀律古进曰:‘臣有一计,可以反败为攻。’

答里呵问:‘何计?’

兀律古曰:‘国之北有地名曰旱海,又谓之迷谷,乃砂碛之地,一望无水草,从来国人死者,弃之于此,白骨相望,白昼常见鬼;又时时发冷风,风过处,人马俱不能存立,中人毛发辄死;又风沙刮起,咫尺不辨。

若误入迷谷,谷路纡曲难认,急不能出,兼有毒蛇猛兽之患。

诚得一人诈降,诱至彼地,不须厮杀,管取死亡八九,吾等整顿军马,坐待其敝,岂非妙计?’

答里呵曰:‘齐兵安肯至彼乎?’

兀律古曰:‘主公同宫眷暂伏阳山,令城中百姓,俱往山谷避兵,空其城市。

然后使降人告于齐侯,只说:‘吾主逃往砂碛借兵。’

彼必来追赶,堕吾计矣。’

黄花元帅欣然愿往,更与骑兵千人,依计而行。

黄花元帅在路思想:‘不斩密卢之首,齐侯如何肯信?若使成功,主公亦必不加罪。’

遂至马鞭山来见密卢。

却说密卢正与齐兵相持未决,且喜黄花救兵来到,欣然出迎。

黄花出其不意,即于马上斩密卢之首。

速买大怒,绰刀上马来斗黄花。

两家军兵,各助其主,自相击斗,互有杀伤。

速买料不能胜,单刀独马,径奔虎儿斑营中投降,虎儿斑不信,叱军士缚而斩之。

可怜令支国君臣,只因侵扰中原,一朝俱死于非命,岂不哀哉?

史官有诗云:‘山有黄台水有濡,周围百里令支居。燕山卤获今何在,国灭身亡可叹吁!’

黄花元帅并有密卢之众,直奔齐军,献上密卢首级,备言:‘国主倾国逃去砂碛,与外国借兵报仇。

臣劝之投降不听,今自斩密卢之首,投于帐下,乞收为小卒。

情愿率本部兵马为向导,追赶国主,以效微劳。’

桓公见了密卢首级,不由不信,即用黄花为前部,引大军进发,直抵无棣,果是个空城,益信其言为不谬。

诚恐答里呵去远,止留燕庄公兵一支守城,其余尽发,连夜追袭。

黄花请先行探路,桓公使高黑同之,大军继后。

已到砂碛,桓公催军速进。

行了许久,不见黄花消息。

看看天晚,但见

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

寒气逼人,毛骨俱悚,狂飙刮地,人马俱惊。

军马多有中恶而倒者。

时桓公与管仲并马而行,仲谓桓公曰:‘臣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恐此是也,不可前行。’

桓公急教传令收军,前后队已自相失。

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

管仲保着桓公,带转马头急走。

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

只见天昏地惨,东西南北,茫然不辨。

不知走了多少路,且喜风息雾散,空中现出半轮新月,众将闻金鼓之声,追随而至,屯扎一处。

挨至天晓,计点众将不缺,止不见隰朋一人,其军马七断八续,损折无数。

幸而隆冬闭蛰,毒蛇不出;军声喧闹,猛兽潜藏。

不然,真个不死带伤,所存无几矣!

管仲见山谷险恶,绝无人行,急教寻路出去。

奈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

桓公心下早已著忙。

管仲进曰:‘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

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髯翁有诗云: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再说黄花元帅引齐将高黑先行,径走阳山一路,高黑不见后队大军来到,教黄花暂住,等候一齐进发,黄花只顾催趱,高黑心疑,勒马不行,被黄花执之,来见孤竹主答里呵。

黄花瞒过杀密卢之事,只说:‘密卢在马鞭山兵败被杀,臣用诈降之计,已诱齐侯大军,陷于旱海,又擒得齐将高黑在此,听凭发落。’

答里呵谓高黑曰:‘汝若投降,吾当重用。’高黑睁目大骂曰:‘吾世受齐恩,安肯臣汝犬羊哉?’又骂黄花:‘汝诱吾至此,我一身死不足惜,吾主兵到,汝君臣国亡身死,只在早晚,教你悔之无及!’

黄花大怒,拔剑亲斩其首。真忠臣也!答里呵再整军容,来夺无棣城。

燕庄公因兵少城空,不能固守,令人四面放火,乘乱杀出,直退回团子山下寨。

再说齐桓公大军出了迷谷,行不十里,遇见一枝军马,使人探之,乃公孙隰朋也,于是合兵一处,径奔无棣城来。

一路看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行走,管仲使人问之,答曰:‘孤竹主逐去燕兵,已回城中,吾等向避山谷,今亦归井里耳。’

管仲曰:‘吾有计破之矣!’乃使虎儿斑选心腹军士数人,假扮做城中百姓,随著众人,混入城中,只待夜半举火为应。

虎儿斑依计去后,管仲使竖貂攻打南门,连挚攻打西门,公子开方攻打东门,只留北门与他做走路,却教王子成父和隰朋分作两路,埋伏于北门之外,只等答里呵出城,截住擒杀。

管仲与齐桓公离城十里下寨。

时答里呵方救灭城中之火,招回百姓复业,一面使黄花整顿兵马,以备厮杀。

是夜黄昏时候,忽闻炮声四举,报言:‘齐兵已到,将城门围住。’黄花不意齐兵即至,大吃一惊,驱率军民,登城守望。

延至半夜,城中四五路火起,黄花使人搜索放火之人,虎儿斑率十余人,径至南门,将城门砍开,放竖貂军马入来。

黄花知事不济,扶答里呵上马,觅路奔走,闻北路无兵,乃开北门而去,行不二里,但见火把纵横,鼓声震地,王子成父和隰朋两路军马杀来,开方、竖貂、虎儿斑得了城池,亦各统兵追袭,黄花元帅死战良久,力尽被杀。

答里呵为王子成父所获,兀律古死于乱兵之中。

至天明,迎接桓公入城,桓公数答里呵助恶之罪,亲斩其首,悬之北门,以警戎夷。

安抚百姓,戎人言高黑不屈被杀之事,桓公十分叹息,即命录其忠节,待回国再议恤典。

燕庄公闻齐侯兵胜入城,亦自团子山飞马来会。

称贺已毕,桓公曰:‘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里,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一朝殄灭,辟地五百里,然寡人非能越国而有之也,请以益君之封。’

燕庄公曰:‘寡人借君之灵,得保宗社足矣,敢望益地?惟君建置之!’

桓公曰:‘北陲僻远,若更立夷种,必然复叛,君其勿辞,东道已通,勉修先召公之业,贡献于周,长为北藩,寡人与有荣施矣。’

燕伯乃不敢辞。

桓公即无棣城大赏三军,以无终国有助战之功,命以小泉山下之田畀之,虎儿斑拜谢先归。

桓公休兵五日而行,再渡卑耳之溪,于石壁取下车辆,整顿停当,缓缓而行。

见令支一路荒烟余烬,不觉惨然,谓燕伯曰:‘戎主无道,殃及草木,不可不戒。’

鲍叔牙自葵兹关来迎,桓公曰:‘饷馈不乏,皆大夫之功也!’又吩咐燕伯设戍葵兹关,遂将齐兵撤回。

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曰:‘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乃割地至所送之处畀燕,以为谢过之意。

燕伯苦辞不允,只得受地而还,在其地筑城,名曰燕留,言留齐侯之德于燕也。

燕自此西北增地五百里,东增地五十余里,始为北方大国。

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史官有诗云:‘千里提兵治犬羊,要将职贡达周王。休言黩武非良策,尊攘须知定一匡。’

桓公还至鲁济,鲁庄公迎劳于水次,设飨称贺。

桓公以庄公亲厚,特分二戎卤获之半以赠鲁。

庄公知管仲有采邑,名曰小谷,在鲁界首,乃发丁夫代为筑城,以悦管仲之意。

时鲁庄公三十二年,周惠王之十五年也。

是年秋八月,鲁庄公薨,鲁国大乱。

欲知鲁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译文

管夷吾智辨俞儿齐桓公兵定孤竹

话说山戎是北戎的一种,国家在令支,也叫做离支。它的西边是燕国,东南边是齐鲁,令支地处三国之间,凭借着地势险要和兵力强大,不向中原称臣纳贡,多次侵犯中原。以前曾经侵犯过齐国的边界,被郑国的公子忽打败。到了这个时候,听说齐侯有称霸的意图,于是率领戎兵万骑,侵扰燕国,想要切断燕国通往齐国的道路。燕庄公抵挡不住,派人从小路走告急求援于齐国。

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回答说:‘现在的主要问题,南边有楚国,北边有戎,西边有狄,这些都是中原的忧患,也是盟主的责任。即使戎不侵犯燕国,我们也应该防范;何况燕国已经遭受战乱,又来求救呢?’桓公于是率领军队去救燕国。

军队经过济水,鲁庄公在鲁国的济水边迎接他们。桓公把攻打戎的事情告诉了鲁侯,鲁侯说:‘君王剪除豺狼,以安定北方,我们这个小国也受到了恩惠,不只是燕国人。我愿意拿出我们的赋税来支持。’桓公说:‘北方地势险恶遥远,我不敢劳烦您的脚步。如果最终有所成就,那是您的福气。如果没有,再向您借兵也不晚。’鲁侯说:‘好的。’

桓公告别了鲁侯,向西北方向进发。

却说令支的子名密卢,在燕国境内践踏,已经两个月了,掠夺的子女数不胜数。听说齐国的军队来了,就解围离开了。桓公的军队到达蓟门关,燕庄公出来迎接,感谢齐侯远道而来的救援。管仲说:‘山戎得志后离开,没有受到挫折,如果我们撤退,戎兵必然又会来。不如趁这个机会攻打他们,以消除一方的祸患。’桓公说:‘好。’

燕庄公请求率领本国军队作为先锋。桓公说:‘燕国刚刚经历战乱,怎么忍心再让你们冲锋?您暂且带领后军,为我增加声势就足够了。’

燕庄公说:‘从这里往东八十里,有个国家叫无终,虽然也是戎族,但不依附山戎,可以招降他们,让他们做向导。’桓公于是拿出大量金银财宝,派遣公孙隰朋去招降他们。无终国的子即派大将虎儿斑,率领两千骑兵前来助战。桓公又重重赏赐了他,让他作为先锋。

大约行进了二百里,桓公看到山路狭窄险峻,向燕伯询问。燕伯说:‘这个地方叫葵兹,是北戎出入的要道。’桓公和管仲商议,将辎重粮食分了一半,聚集在葵兹。命令士兵砍伐树木,堆土筑成关卡,留下鲍叔牙守卫,负责运输事宜。休兵三天,淘汰掉病弱的士兵,只留下强壮的士兵,日夜兼程前进。

再说令支的子密卢听说齐军来攻打,召集他的将领速买商议。速买说:‘他们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趁着他们安营未定,突然冲上去,可以取得全胜。’密卢给了他三千骑兵。速买传达命令,四散埋伏在山谷中,只等齐军到来行事。

虎儿斑作为先锋先到,速买只带领一百多骑兵迎战,虎儿斑奋勇作战,手持长柄铁瓜锤,朝速买当头砸去。速买大喊:‘慢着。’也挥舞大杆刀迎战。打了几个回合,速买假装败退,引诱虎儿斑进入林中,一声呼哨,山谷中都有回应,将虎儿斑的军队截成两段。虎儿斑拼死战斗,马匹也被伤了,束手就擒。

恰好遇到齐侯的大军已经到来,王子成父大显神威,打散了速买的军队,救出了虎儿斑,速买大败而逃。虎儿斑带领的戎兵死伤惨重,来见桓公,面有愧色。桓公说:‘胜败是常事,将军不要放在心上。’于是赐给他名马,虎儿斑感激不已。

大军向东进发三十里,地名伏龙山,桓公和燕庄公在山上扎营,王子成父、宾须无在山下设立两营。都用大车连接起来作为城墙,巡逻警戒非常严密。

次日,令支的子密卢亲自带领速买,率领一万多骑兵前来挑战。连续冲突几次,都被车城挡住,不能进入。到了午后,管仲在山头看到戎兵渐渐稀少,都下马躺在地上,口中谩骂。管仲拍拍虎儿斑的背说:‘将军今天可以报仇了。’虎儿斑答应,车城打开处,虎儿斑带领本国军队飞奔而出。

隰朋说:‘恐怕戎兵有计谋。’管仲说:‘我已经预料到了。’立即命令王子成父率领一军从左边出发,宾须无率领一军从右边出发,两路接应,专门对付伏兵。

原来山戎常用埋伏的计谋,看到齐军坚守不退,就在山谷中埋伏,故意下马谩骂,来引诱齐军。虎儿斑的马头所到之处,戎兵都丢弃马匹逃跑。虎儿斑正想追赶,听到大营敲锣,立即勒马返回。密卢看到虎儿斑不追赶,一声呼哨,招引山谷中的人马,希望全力攻打,却被王子成父和宾须无两路军队赶到,杀得七零八落,戎兵又大败而回,损失了许多马匹。

速买献计说:‘齐军想要进攻,必定会从黄台山谷口进入。我将木石擂断,外面多挖陷阱,用重兵守卫,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能飞越。伏龙山二十多里都没有水泉,必定会到濡水去取水。如果将濡水拦截,他们的军队中缺水,必定会混乱,混乱了就会溃败。我趁机攻打,必定能取胜。一面再派人向孤竹国求救,借兵助战,这是万全之策。’密卢非常高兴,按照这个计谋去做了。

再说管仲看到戎兵撤退后,一连三天没有动静,心中怀疑,派间谍去探听。间谍回报说:‘黄台山大路已经被堵住了。’管仲于是召见虎儿斑问道:‘还有其他小路可以进入吗?’虎儿斑说:‘从这里到黄台山不过十五里,就可以直捣他们的国家,如果要寻找小路,必须从西南方向绕一个大圈子,经过芝麻岭抄出青山口,再向东几里,才是令支的巢穴。但是山路险峻,车马不便通行。’正在商议间,牙将连挚禀报说:‘戎主截断了我们的取水道,军中缺水,怎么办?’虎儿斑说:‘芝麻岭一带都是山路,不是几天就能到达的,如果没有水携带,也很困难。’

桓公下令,让士兵凿山取水,先找到水的人有重赏。公孙隰朋进言说:‘我听说蚂蚁的窝知道水,应该看蚂蚁窝的位置去挖。’士兵们四处寻找,没有找到蚂蚁窝,又来禀报。隰朋说:‘蚂蚁冬天靠近温暖的地方,夏天靠近凉爽的地方。现在是冬天,一定在山的南面,不要乱挖。’士兵们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山腰挖到了水泉,水味清甜。桓公说:‘隰朋可以说是圣人啊。’于是将这个泉命名为圣泉,将伏龙山改为龙泉山。

军队中得到水后,欢呼雀跃。密卢听说齐军没有缺水,非常惊讶说:‘中原难道有神灵相助吗?’速买说:‘齐军虽然有水,但是远道而来,粮食必定不继。我们坚守不战,他们粮食耗尽自然会撤退。’密卢同意了他的建议。

管仲派宾须无假装撤退,回到葵兹去取粮食,然后让虎儿斑带路,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芝麻岭出发,规定六天内完成;同时派遣牙将连挚每天前往黄台山挑战,以牵制密卢的军队,使其不生怀疑。如此过了六天,戎兵并没有发起攻击。管仲说:‘按照日程计算,宾将军的西路应该已经到达了,他们既然没有出战,我们也不能坐等。’于是命令士兵每人背一个袋子,里面装满泥土,先派两百辆空车探路,遇到壕沟就用车上的土袋填平。大军直到谷口,一声呐喊,齐军将木材和石头搬运前进。

密卢自以为没有危险,每天和速买饮酒作乐。突然听说齐军杀到,连忙上马迎战,但还未交锋,戎兵报告说:‘西边又有敌军杀到。’速买知道小路已经失守,无心恋战,带着密卢向东南方向逃跑。宾须无追赶了几里路,看到山路崎岖,戎人骑马如飞,追不上就返回。马匹、武器、牛羊、帐篷等物品,都被丢弃不计其数,全部被齐军所得。夺回的燕国子女,数量无法计算。

令支国人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军队,都拿着食物和水迎接投降,桓公一一安抚,吩咐不准杀害任何一个投降的戎人,戎人非常高兴。桓公召降的戎人询问:‘你们的首领走了,会投奔哪个国家?’降戎回答:‘我国与孤竹相邻,一直关系亲密,最近也曾派人请求援助,但还未到达,这次行动一定会投奔孤竹。’桓公询问孤竹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降戎回答:‘孤竹是东南的大国,从商朝就有城池。从这里去大约一百多里,有一个名叫卑耳的溪流,过了溪流就是孤竹境内,只是山路险峻难行。’桓公说:‘孤竹与山戎结盟为恶,既然离得很近,我们应该先去讨伐他们。’恰好鲍叔牙派遣牙将高黑运送五十车干粮到达,桓公就留下高黑在军前听命。从降戎中挑选一千名精壮士兵,交给虎儿斑指挥,以补充之前的损失,休整三天后出发。

再说密卢等人行至孤竹,见到他们的君主答里呵,哭倒在地,详细说明了齐军侵犯我国,意图求兵报仇的事情。答里呵说:‘我这里正想起兵相助,但因为小病,推迟了几天,没想到你吃了大亏。这里有卑耳之溪,水深无法渡过。我这里将竹筏全部收回港口,齐军即使插翅也飞不过去。等他们退兵之后,我和你领兵杀去,恢复你的领土,不是更稳妥吗?’大将黄花元帅说:‘恐怕他们制造竹筏渡河,我们应该派兵守卫溪口,昼夜巡逻,才能保证安全。’答里呵说:‘他们如果制造竹筏,我怎么会不知道?’于是不听从黄花的建议。

再说齐桓公的大军出发,走了不到十里,看到连绵的山峦,怪石嶙峋,草木丛生,竹丛堵塞道路,有诗为证:盘盘曲曲接青云,怪石嵯峨路不分。任是胡儿须下马,还愁石窟有山君。管仲教士兵取硫磺和硝石等引火物,撒入草木之间,放起火来,噼噼啪啪,烧得一片声响,真是草木无根,狐狸兔子绝迹,火光冲天,连续五夜不停。火熄灭后,命令凿山开道,以便车辆通行,将领们禀报说:‘山高且险,车辆行驶费力!’管仲说:‘戎马便于奔驰,只有车辆可以制约他们!’于是制定了上山下山之歌,让士兵们唱歌。‘上山歌’唱道:山嵬嵬兮路盘盘,木濯濯兮顽石如栏。云薄薄兮日生寒,我驱车兮上山元。风伯为驭兮俞儿操竿,如飞鸟兮生羽翰,跋彼山巅兮不为难!‘下山歌’唱道:上山难兮下山易,轮如环兮蹄如坠。声辚辚兮人吐气,历几盘兮顷刻而平地。捣彼戎庐兮消烽燧,勒勋孤竹兮亿万世!士兵们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轮换如飞。

桓公和管仲、隰朋等人登上卑耳山顶,观察上下形势。桓公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人力可以通过唱歌来取胜!’管仲回答说:‘我以前在囚车中时,担心鲁国人追赶,也创作歌曲教士兵,他们快乐而不知疲倦,就有了兼程的功绩!’桓公问:‘这是什么原因?’回答说:‘凡是使人劳累身体的人会精神疲惫,使人精神愉悦的人会忘记身体劳累!’桓公说:‘仲父通达人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于是催促车夫和士兵,一齐前进,走过了几座山头,又爬上一座山,只见前面大小车辆都堵塞不能前进。士兵禀报说:‘两边是天然石壁,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只能容纳单骑,不能通行车辆!’桓公面露惧色,对管仲说:‘这里如果有伏兵,我们必定会失败!’

正在犹豫不决时,突然看到山凹里走出一个东西,桓公定睛一看,像人不像人,像兽不像兽,大约一尺多长,穿着红衣戴着黑帽,赤着双脚,在桓公面前多次鞠躬,像是在迎接,然后伸出右手扯起衣服,向石壁中间飞驰而去。桓公大惊,问管仲:‘你看到了什么?’管仲说:‘我没有看到什么!’桓公描述了它的形状,管仲说:‘这正是我创作的歌曲中提到的‘俞儿’!’桓公问:‘俞儿怎么样?’管仲说:‘我听说北方有登山之神,名叫‘俞儿’,有霸王之主出现时就会出现,您所看到的,大概就是它吧!鞠躬迎接,是想让您去征伐;扯起衣服,是示意前面有水;伸出右手,表示水在右边,教您向左边走!’

髯翁有诗评论管仲识别‘俞儿’的事情,诗云:《春秋》典籍数而知,仲父何从识‘俞儿’?岂有异人传异事,张华《博物》总堪疑。

管仲又说:‘既然有水阻,幸运的是石壁可以守卫,我们且在山上驻军,派人探明水势,然后再进军!’探水的人去了一段时间,回报说:‘下山不到五里,就是卑耳溪,溪水很深,即使冬天也不会干涸,原来有竹筏可以渡河,现在被戎主收回了,往右走水更深,超过一丈,如果往左走,大约三里,水面虽然宽但浅,趟过去只到膝盖!’桓公拍手说:‘俞儿的神示应验了!’燕庄公说:‘卑耳溪没有听说有可以趟过去的地方,这大概是神帮助君主成功!’

桓公问:‘去孤竹城有多少路?’燕庄公回答:‘过溪向东,先经过团子山,然后是马鞭山,再然后是双子山,三座山连在一起,大约三十里,这是商朝孤竹三君的坟墓;过了三座山,再走二十五里,就是无棣城,也就是孤竹国君的都城。’

虎儿斑请率本部兵先涉,管仲说:‘军队行进到一个地方,万一遇到敌人,前进后退都困难,必须分成两路行进。’于是命令士兵砍伐竹子,用藤条穿起来,片刻之间,制成数百个竹筏,留下车辆,作为载筏,士兵拉着它们。

下了山头,将军马分为两队:王子成父和高黑带领一军,从右边乘筏渡河作为正面部队;公子开方和竖貂跟随齐桓公亲自接应。

宾须无和虎儿斑带领一军,从左边涉水渡河作为奇兵,管仲和连挚跟随燕庄公接应。他们都在团子山下集合。

答里呵在无棣城中,不知道齐军的动向,派小番到溪中打探,看到溪中都是竹筏,军队纷纷渡河,慌忙报告城中,答里呵大惊,立即命令黄花元帅率领五千人马抵抗敌人,密卢说:‘我在这里没有立功,愿意带领速买作为先锋。’黄花元帅说:‘屡次失败的将领,难以与我共同行动。’骑马径直离开。

答里呵对密卢说:‘西北的团子山是东来的必经之路,麻烦您和您的臣子把守那里,顺便接应,我这里随后就到。’密卢虽然答应,但怪黄花元帅轻视他,心中颇有不悦。

黄花元帅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溪口,就遇到了高黑的前锋部队,两军相遇就交战。高黑打不过黄花,正要逃跑,王子成父已经赶到,黄花扔下高黑,便与王子成父交战,大战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后面齐侯的大军都到了,公子开方在右边,竖貂在左边,一齐冲上来,黄花元帅心慌意乱,弃军逃跑。五千人马,被齐军追杀大半,剩下的全部投降。黄花单骑逃跑,快要到团子山时,看到兵马如林,都打着齐、燕、无终三国的旗帜,是宾须无等人涉水渡河,先占据了团子山。

黄花不敢过山,丢弃了马匹,装扮成砍柴的人,从小路爬山逃脱。

齐桓公大获全胜,进军到团子山,与左路军队一起扎营,再商议进军的事。

密卢带领军队刚到马鞭山,前哨报告说:‘团子山已经被齐军占领。’只能在马鞭山扎营。

黄花元帅逃命到马鞭山,认作自己的军队,投入营中,却是密卢。密卢说:‘元帅是屡次胜利的将领,怎么单身来到这里?’黄花羞愧得无地自容,想要酒食都得不到,给他一升炒麦,又想要马匹,给他一匹跛脚的马。

黄花非常气愤,回到无棣城,见到答里呵,请求军队报仇。

答里呵说:‘我不听元帅的话,才导致这样的结果。’黄花说:‘齐侯所恨的是令支,今天的计策,只有斩杀密卢君臣的首级,献给齐君,与他讲和,可以不战而退。’答里呵说:‘密卢穷途末路归顺我,怎么忍心出卖他。’宰相兀律古进言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反败为胜。’答里呵问:‘什么计策?’兀律古说:‘我国的北方有一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是沙漠之地,一眼望去没有水草,从来国人死在这里,白骨累累,白天也能看到鬼魂;又常常刮起冷风,风过之处,人马都不能存立,人的毛发一触即死;又有风沙刮起,连几步路都看不清。如果误入迷谷,谷路曲折难辨,急切间不能出来,还有毒蛇猛兽的威胁。如果得到一个人假装投降,引诱到那里,不用战斗,保证死亡八九成,我们整顿军队,坐等他们疲惫,这不是好计策吗?’答里呵说:‘齐军怎么会去那里呢?’兀律古说:‘主公和宫眷暂时躲到阳山,命令城中的百姓都到山谷躲避军队,空出城市。然后让投降的人告诉齐侯,就说:‘我国主逃到沙漠借兵。’他们一定会来追赶,就会落入我们的计策中。’黄花元帅欣然同意,还给了他一千骑兵,按照计策行事。

黄花元帅在路上想:‘如果不斩杀密卢的首级,齐侯怎么会相信?如果成功,主公也不会加罪。’于是来到马鞭山见密卢。

密卢正与齐军相持未决,很高兴看到黄花救兵到来,欣然出迎。黄花出其不意,立即在马上斩下密卢的首级。速买大怒,挥刀上马与黄花战斗。两家的军队都各自帮助自己的主人,互相战斗,各有伤亡。速买觉得不能取胜,单刀匹马,直接奔向虎儿斑的营中投降,虎儿斑不相信,喝令士兵绑起来斩首。可怜令支国的君臣,只因侵扰中原,一朝之间都死于非命,岂不可怜?史官有诗云:‘山有黄台水有濡,周围百里令支居。燕山卤获今何在,国灭身亡可叹吁!’

黄花元帅合并了密卢的军队,直接奔向齐军,献上密卢的首级,详细地说:‘我国主倾国逃到沙漠,与外国借兵报仇。我劝他投降,他不听,现在我自己斩了密卢的首级,投奔帐下,请求收留我为小卒。我愿意率领本部兵马作为向导,追赶我国主,以尽微薄之力。’桓公看到密卢的首级,不由得相信,立即任命黄花为先锋,带领大军出发,直抵无棣,果然是个空城,更加相信了他的话。

桓公担心答里呵逃得太远,只留下燕庄公的军队守城,其余的全部出发,连夜追击。黄花请求先行探路,桓公派高黑和他一起去,大军随后跟进。已经到了沙漠,桓公催促军队加快速度。

走了很久,不见黄花的消息。天快黑了,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平原,千重黑压压的浓雾,几群鬼魂在悲鸣,几阵悲伤的风在呼啸。

寒气逼人,让人毛骨悚然,狂风刮地,人马都感到惊恐。军队中很多人因为中了邪气而倒下。当时桓公和管仲并马而行,管仲对桓公说:‘我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其危险的地方,恐怕就是这里,不能继续前行。’桓公急忙下令收军,前后队伍已经失去了联系。带来的火种,遇到风就熄灭,吹也吹不燃。管仲保护着桓公,带着马头急速逃跑。随行的士兵,各自敲锣打鼓,一来是为了驱散阴气,二来是为了让各队听到声音前来集合。

只见天色昏暗,东西南北,一片茫然,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幸好风停雾散,空中出现半轮新月,众将听到锣鼓声,追随而来,聚集在一起。等到天亮,清点众将,没有缺少的,只不见隰朋一个人,他的军队七零八落,损失无数。幸亏是隆冬季节,毒蛇冬眠,猛兽潜藏。不然的话,真的会不死带伤,所剩无几了!

管仲看到山谷险恶,绝无人行,急忙教人寻找出路。但是东冲西撞,曲折难辨,全无出路。桓公心里已经非常着急。管仲进言说:‘我听说老马识途,无终和山戎接壤,那里的马多是从漠北来的,可以让虎儿斑挑选几匹老马,观察它们的走向,然后跟随,应该能找到出路。’

桓公按照他的话,取来几匹老马,让它们先行,弯弯曲曲地走出山谷。髯翁有诗云:蚂蚁能知道水,马能知道路,不同种类的生物能互相帮助度过危难。可笑那些浅薄的人总是自以为是,谁会舍弃自己的意见去听从忠告呢?

再说黄花元帅带领齐将高黑先行,直接走向阳山,高黑没有看到后面的大军到来,黄花让他暂时停留,等待一起出发,但黄花只顾催促,高黑心生怀疑,勒住马匹不走了,被黄花抓住,带到了孤竹国的答里呵那里。黄花隐瞒了杀害密卢的事情,只说:‘密卢在马鞭山兵败被杀,我使用诈降的策略,已经引诱了齐侯的大军,陷入了旱海,又在这里擒获了齐将高黑,请随意处理。’答里呵对高黑说:‘如果你投降,我会重用你。’高黑瞪大眼睛大骂道:‘我世代受到齐国的恩惠,怎么可能臣服于你们这些犬羊呢?’他又骂黄花:‘你诱骗我到这里,我一个人的死不值得可惜,我主的大军一到,你们君臣和国家都将灭亡,只是早晚的事,让你后悔莫及!’黄花大怒,拔剑亲自斩下了他的头。真是一位忠臣啊!答里呵整顿军队,来夺无棣城。

燕庄公因为兵力少,城池空虚,无法坚守,于是让人在四面放火,趁乱杀出,一直退回到团子山下扎营。

再说齐桓公的大军走出了迷谷,走了十里路,遇到一支军队,派人去探查,原来是公孙隰朋,于是两军合并,直接奔向无棣城。一路上看到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行走,管仲派人去问,回答说:‘孤竹国的君主赶走了燕国的军队,已经回到城中,我们先前躲避到山谷里,现在也回到了家里。’管仲说:‘我有办法打败他们了!’于是派虎儿斑挑选了几名心腹士兵,假扮成城中百姓,混入城中,只等夜半点火作为信号。

虎儿斑按照计划去了之后,管仲派竖貂攻打南门,连挚攻打西门,公子开方攻打东门,只留下北门给他们作为逃跑的路线,却让王子成父和隰朋分作两路,埋伏在北门外,只等答里呵出城,截住并杀死他。管仲和齐桓公在离城十里处扎营。

当时答里呵刚刚扑灭了城中的火,召集回百姓恢复生产,一方面让黄花整顿军队,准备战斗。这天傍晚时分,突然听到四面炮声响起,报告说:‘齐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将城门围住。’黄花没想到齐国的军队这么快就到了,非常吃惊,带领军民登上城墙守望。一直等到半夜,城中四处起火,黄花派人搜查放火的人,虎儿斑带领十多人,直接来到南门,砍开城门,让竖貂的军队进入。

黄花知道事情不妙,扶着答里呵上马,寻找逃跑的路,听说北边没有军队,就打开北门逃走,走了两里路,只见火把纵横,鼓声震天,王子成父和隰朋两路军队杀来,开方、竖貂、虎儿斑夺取了城池,也各自带领军队追击,黄花元帅奋战很久,力竭被杀。答里呵被王子成父俘虏,兀律古在乱军中死去。

等到天亮,迎接桓公进城,桓公列举了答里呵助纣为虐的罪行,亲自斩下了他的头,悬挂在北门,以警示戎人。安抚了百姓,戎人说起高黑不屈被杀的事情,桓公十分叹息,立即命令记录他的忠节,等回国后再商议抚恤事宜。

燕庄公听说齐侯的军队胜利进城,也从团子山骑马赶来会合。庆祝完毕后,桓公说:‘我为了救你的急难,跋涉千里,幸亏成功,令支、孤竹两国,一朝被消灭,开拓了五百里的土地,但我并不是要越过其他国家来占有它,请让我增加你的封地。’燕庄公说:‘我借助您的神威,能够保住国家就足够了,怎么敢奢望增加土地?只有您来安排吧!’桓公说:‘北方边陲偏远,如果再立一个夷人,必然还会叛乱,您不要推辞,东边道路已经打通,努力完成先召公的事业,向周朝进贡,长久地作为北方的屏障,我和您都有荣耀和恩惠。’燕伯不敢推辞。

桓公就在无棣城大赏三军,因为无终国有帮助作战的功绩,命令将小泉山下的田地赐给他们,虎儿斑感谢后先回去。

桓公休整了五天才出发,再次渡过卑耳之溪,在石壁取下车辆,整理妥当,缓缓前行。看到令支一路荒凉一片,不禁感到凄凉,对燕伯说:‘戎人的君主无道,连草木都受到了灾难,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

鲍叔牙从葵兹关来迎接,桓公说:‘军粮不缺,都是大夫们的功劳!’又吩咐燕伯在葵兹关设防,于是将齐国的军队撤回。

燕伯送桓公出境,依依不舍,不知不觉送到了齐国的边界,离燕国的边界五十多里,桓公说:‘自古以来,诸侯相送,不会送出境外,我不能对燕君无礼。’于是割地到送行的地方给了燕国,作为道歉的意思。燕伯苦苦推辞不接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土地回去,在那个地方筑城,命名为燕留,意思是留下齐侯的恩德在燕国。燕国从此西北增加了五百里土地,东增加了五十多里土地,开始成为北方的大国。

诸侯因为桓公救燕,又不贪图他们的土地,没有人不敬畏齐国的威严,感激齐国的恩德。史官有诗云:千里提兵治理犬羊,要将职贡送达周王。不要说武力征伐不是好办法,尊重和攘夷要知道统一天下。

桓公回到鲁国济水,鲁庄公在水边迎接并慰劳他,设宴庆贺。桓公因为鲁庄公亲近厚待,特意分给鲁国一半的戎人战利品。鲁庄公知道管仲有采邑,名叫小谷,在鲁国边界,于是派丁夫代替他筑城,以取悦管仲。当时是鲁庄公三十二年,周惠王十五年。

这年秋天八月,鲁庄公去世,鲁国大乱。想知道鲁国的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注解

管夷吾: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俞儿齐:俞儿齐,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兵定孤竹:兵定孤竹,指齐桓公率军平定孤竹国。

山戎: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活动在今天的辽宁、河北一带。

令支:指令支国,古代东北方的国家。

燕:燕,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齐鲁:齐鲁,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

郑公子忽:郑公子忽,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曾打败山戎。

戎兵:戎兵,指山戎的军队。

燕庄公:燕庄公,燕国的国君,曾向齐国求救。

管仲: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的重要辅佐。他在这段古文中提出分兵两路行进的策略,显示了其军事才能。

楚:楚,春秋时期的强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狄: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活动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北一带。

盟主:盟主,指古代诸侯国之间结盟的领导者。

鲁庄公:指鲁国的君主鲁庄公。

玉趾:玉趾,古代对他人行走的敬称。

密卢:指密卢,这里可能是指孤竹国的一位将领。

蓟门关:蓟门关,古代边关,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无终:古代国家名。

公孙隰朋:公孙隰朋,齐桓公的大臣。

虎儿斑:虎儿斑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通常指勇猛的将领或武士。在这里,虎儿斑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作为将领率领部队作战。

伏龙山:伏龙山,地名,位于燕国境内。

濡水:濡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圣泉:圣泉,因管仲得名,指在战争中找到的水源。

龙泉山:龙泉山,因圣泉得名,指伏龙山。

干折:干折,指损失、损耗。

速买: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敌方将领。

宾须无: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将领。

葵兹:葵兹,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芝麻岭:芝麻岭,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黄台山:黄台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连挚:连挚,春秋时期齐国将领,此处指由他进行的军事行动。

孤竹:指孤竹国,古代东北方的国家。

答里呵: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敌方将领。

卑耳:卑耳,古代地名,位于孤竹国。

黄花元帅:指黄花,这里可能是指一位军队中的将领。

干糒:干糒,古代干粮,此处指粮食。

虎儿斑帐下:虎儿斑帐下,指虎儿斑的指挥所。

顽山:顽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硫黄焰硝:硫黄焰硝,古代火药的前身,用于制造火攻。

狐兔绝影:狐兔绝影,形容草木被烧光,野兽逃散。

俞儿:俞儿,北方传说中的登山之神。

商朝孤竹三君之墓:商朝孤竹三君之墓,指孤竹国商朝时期的三位君主之墓。

无棣城:地名,可能是古代城市。

兵行一处:指军队行进到一个地方。

遇敌:遭遇敌人。

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很难,形容处境困难。

筏: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浮在水上的工具,用于渡河。

本部兵:本来的部队,即原来的军队。

管仲曰:管仲说。

进退两难,须分两路而行:前进和后退都很困难,必须分成两路行动。

伐竹:砍伐竹子。

以藤贯之:用藤条将竹子串起来。

成筏数百:做成数百个竹筏。

留下车辆,以为载筏,军士牵之:留下车辆作为载筏的工具,士兵们拉着筏子。

下了山头:下山。

将军马分为两队:将军队分为两支队伍。

王子成父: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将领。

高黑:指高黑,这里可能是指一位齐国的将领。

公子开方: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将领。

竖貂: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将领。

奇兵:出其不意的军队,常用于突袭。

团子山:地名,可能是古代战场。

小番: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士兵。

溪中:河溪中。

竹筏:用竹子制成的筏子。

兵马纷纷而渡:士兵和马匹纷纷渡河。

慌忙报知城中:急忙报告城中的守军。

跨马径行:骑马直接前行。

西北团子山:地名,位于西北方向。

东来要路:从东方来的重要道路。

把守:守卫。

相烦贤君臣把守:请贤明的君臣把守。

接应:接应支援。

撇了高黑:放弃了高黑。

齐侯:指齐国的君主,即齐桓公。

宾须无等:宾须无等人。

樵采之人:砍柴的人。

左路军马:从左边来的军队。

马鞭山:指马鞭山,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

漏蹄:马蹄受伤。

炒麦:炒熟的麦子,作为食物。

旱海:比喻荒凉、贫瘠的地方。

迷谷:地名,指难以辨认的峡谷。

砂碛之地:沙石遍布的地方。

白骨相望:白骨随处可见。

冷风:寒冷的风。

中人毛发辄死:人的毛发一触即死。

风沙刮起:风沙被刮起。

咫尺不辨:距离很近也分辨不清。

谷路纡曲难认:山谷的道路弯曲难以辨认。

急不能出:急忙也出不来。

毒蛇猛兽:有毒的蛇和凶猛的野兽。

史官:古代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

黄台:地名。

濡:地名。

燕山:地名,指燕国的山脉。

卤获:指战争中的战利品。

无终三国:指无终、燕、齐三国。

隰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将领。

漠北:指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

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识别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能识别方向。

桓公: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在位期间,齐国强盛,被尊称为霸主。

老马:指经验丰富的老马,这里比喻有经验的人。

髯翁:指有胡须的老者,这里可能是指一位智者。

蚁能知水马知途:成语,意思是蚂蚁能知道水的深浅,马能知道道路的远近,比喻人各有长处。

异类能将危困扶:意思是指不同种类的人或物也能在危难时刻互相帮助。

浅夫:指见识短浅的人。

自用:指自以为是,不听他人意见。

忠谟:忠诚的建议。

孤竹主答里呵:指孤竹国的君主答里呵。

委委曲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戎夷:指戎族,古代的北方民族。

戎主:指戎族的君主。

职贡:指诸侯向中央王朝进贡。

周王:指周王朝的君主。

尊攘:尊重和排斥,这里指尊重礼仪和排斥不义。

定一匡:指统一天下。

鲁济:指鲁国的济水。

鲁庄公三十二年:指鲁庄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

周惠王:指周惠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葵兹关:指葵兹关,古代的一个关口。

无终国:指无终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小泉山:指小泉山,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

鲁界首:指鲁国的边界。

丁夫:指壮丁,指能从事劳役的男子。

鲁庄公薨:指鲁庄公去世。

鲁国大乱:指鲁国发生大乱。

下回分解:古代小说、戏曲等作品中常用语,表示故事将继续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评注

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此句描绘了桓公听从智者的建议,释放老马以探路,体现了古代军事中的智慧与谨慎。‘依其言’、‘纵之先行’等词语,突显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任与配合,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髯翁有诗云:蚁能知水马知途,异类能将危困扶。

髯翁的诗句,通过对比蚂蚁与马的能力,表达了不同生物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的道理。‘异类能将危困扶’更是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即便面对困境,不同能力的人也能相互扶持,共同克服。

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固执己见、不听忠言的人。‘浅夫’、‘自用’等字眼,透露出对固执己见的轻蔑,而‘舍己听忠谟’则是对明智决策的赞扬。

再说黄花元帅引齐将高黑先行,径走阳山一路,高黑不见后队大军来到,教黄花暂住,等候一齐进发,黄花只顾催趱,高黑心疑,勒马不行,被黄花执之,来见孤竹主答里呵。

此段描写了黄花元帅与高黑的冲突,展现了军事指挥中的决策与执行问题。黄花元帅的急躁与高黑的谨慎形成对比,凸显了指挥官的素质与军队纪律的重要性。

黄花瞒过杀密卢之事,只说:‘密卢在马鞭山兵败被杀,臣用诈降之计,已诱齐侯大军,陷于旱海,又擒得齐将高黑在此,听凭发落。’

黄花元帅隐瞒真相,用计谋诱敌,展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狡猾与多变。‘诈降’、‘陷于旱海’等词语,揭示了战争中的欺诈与陷阱。

答里呵谓高黑曰:‘汝若投降,吾当重用。’高黑睁目大骂曰:‘吾世受齐恩,安肯臣汝犬羊哉?’又骂黄花:‘汝诱吾至此,我一身死不足惜,吾主兵到,汝君臣国亡身死,只在早晚,教你悔之无及!’

这段对话展现了高黑的忠诚与黄花元帅的狡诈。高黑的忠义之言,凸显了忠臣的形象,而黄花的欺骗与背叛,则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黄花大怒,拔剑亲斩其首。真忠臣也!答里呵再整军容,来夺无棣城。

黄花元帅的暴行与高黑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忠臣的牺牲精神。‘真忠臣也’的赞叹,表达了对忠臣的崇敬之情。

燕庄公因兵少城空,不能固守,令人四面放火,乘乱杀出,直退回团子山下寨。

燕庄公的退兵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中的灵活应变。‘四面放火’、‘乘乱杀出’等手段,揭示了战争中智谋与勇气的结合。

再说齐桓公大军出了迷谷,行不十里,遇见一枝军马,使人探之,乃公孙隰朋也,于是合兵一处,径奔无棣城来。

齐桓公与公孙隰朋的合兵,展现了古代战争中联盟与协作的重要性。‘合兵一处’、‘径奔无棣城来’等词语,突显了军队的迅速行动与战略部署。

一路看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行走,管仲使人问之,答曰:‘孤竹主逐去燕兵,已回城中,吾等向避山谷,今亦归井里耳。’

此段描写了战争对百姓的影响,展现了战争中的苦难与无奈。‘扶老携幼’、‘纷纷行走’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

管仲曰:‘吾有计破之矣!’乃使虎儿斑选心腹军士数人,假扮做城中百姓,随著众人,混入城中,只待夜半举火为应。

管仲的计谋,体现了古代军事中的智谋与策略。‘假扮’、‘混入城中’等手段,揭示了战争中欺骗与潜伏的重要性。

虎儿斑依计去后,管仲使竖貂攻打南门,连挚攻打西门,公子开方攻打东门,只留北门与他做走路,却教王子成父和隰朋分作两路,埋伏于北门之外,只等答里呵出城,截住擒杀。

这段描写了管仲的军事部署,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严密与细致。‘攻打’、‘埋伏’等词语,揭示了战争中的攻防策略。

管仲与齐桓公离城十里下寨。

管仲与齐桓公的军事行动,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远见与果断。‘离城十里下寨’等词语,突显了军队的迅速行动与战略部署。

时答里呵方救灭城中之火,招回百姓复业,一面使黄花整顿兵马,以备厮杀。

此段描写了答里呵的应对策略,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应对与调整。‘救灭’、‘整顿兵马’等词语,揭示了战争中的应对与准备。

是夜黄昏时候,忽闻炮声四举,报言:‘齐兵已到,将城门围住。’黄花不意齐兵即至,大吃一惊,驱率军民,登城守望。

这段描写了战争中的突然袭击与应对,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紧张与紧迫。‘炮声四举’、‘驱率军民’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突发事件的应对。

延至半夜,城中四五路火起,黄花使人搜索放火之人,虎儿斑率十余人,径至南门,将城门砍开,放竖貂军马入来。

这段描写了战争中的混乱与破坏,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残酷与无情。‘四五路火起’、‘砍开城门’等词语,揭示了战争中的破坏与混乱。

黄花知事不济,扶答里呵上马,觅路奔走,闻北路无兵,乃开北门而去,行不二里,但见火把纵横,鼓声震地,王子成父和隰朋两路军马杀来。

这段描写了战争中的逃亡与追击,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追逃策略。‘扶答里呵上马’、‘火把纵横’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逃亡者的追击。

开方、竖貂、虎儿斑得了城池,亦各统兵追袭,黄花元帅死战良久,力尽被杀。

这段描写了战争中的决战与牺牲,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勇敢与牺牲。‘死战良久’、‘力尽被杀’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牺牲者的敬意。

答里呵为王子成父所获,兀律古死于乱兵之中。

这段描写了战争中的俘虏与死亡,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残酷与无情。‘为王子成父所获’、‘死于乱兵之中’等词语,揭示了战争中的俘虏与死亡。

至天明,迎接桓公入城,桓公数答里呵助恶之罪,亲斩其首,悬之北门,以警戎夷。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惩罚与警示,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威严与正义。‘亲斩其首’、‘悬之北门’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罪犯的惩罚。

安抚百姓,戎人言高黑不屈被杀之事,桓公十分叹息,即命录其忠节,待回国再议恤典。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安抚与表彰,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仁爱与正义。‘安抚百姓’、‘命录其忠节’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牺牲者的敬意。

燕庄公闻齐侯兵胜入城,亦自团子山飞马来会。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庆祝与联盟,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团结与协作。‘闻齐侯兵胜入城’、‘飞马来会’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庆祝。

称贺已毕,桓公曰:‘寡人赴君之急,跋涉千里,幸而成功,令支、孤竹,一朝殄灭,辟地五百里,然寡人非能越国而有之也,请以益君之封。’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谦逊与慷慨,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仁爱与智慧。‘赴君之急’、‘跋涉千里’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谦逊。

燕庄公曰:‘寡人借君之灵,得保宗社足矣,敢望益地?惟君建置之!’

这段对话展现了燕庄公的忠诚与谦逊,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相互尊重。‘借君之灵’、‘得保宗社’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的感激与尊重。

桓公曰:‘北陲僻远,若更立夷种,必然复叛,君其勿辞,东道已通,勉修先召公之业,贡献于周,长为北藩,寡人与有荣施矣。’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远见与智慧,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战略眼光。‘北陲僻远’、‘勉修先召公之业’等词语,表达了对未来战略的规划。

燕伯乃不敢辞。

这段对话展现了燕伯的顺从与明智,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相互尊重。‘不敢辞’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决策的接受与尊重。

桓公即无棣城大赏三军,以无终国有助战之功,命以小泉山下之田畀之,虎儿斑拜谢先归。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赏赐与奖励,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公正与仁爱。‘大赏三军’、‘拜谢先归’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者的奖励。

桓公休兵五日而行,再渡卑耳之溪,于石壁取下车辆,整顿停当,缓缓而行。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休整与准备,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严谨与细致。‘休兵五日’、‘整顿停当’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后的休整与准备。

见令支一路荒烟余烬,不觉惨然,谓燕伯曰:‘戎主无道,殃及草木,不可不戒。’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仁爱与警惕,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道德与责任。‘荒烟余烬’、‘不可不戒’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后果的反思与警惕。

鲍叔牙自葵兹关来迎,桓公曰:‘饷馈不乏,皆大夫之功也!’又吩咐燕伯设戍葵兹关,遂将齐兵撤回。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感激与责任,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感恩与担当。‘饷馈不乏’、‘设戍葵兹关’等词语,表达了对部下功绩的肯定与对边境安全的重视。

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曰:‘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乃割地至所送之处畀燕,以为谢过之意。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礼节与仁爱,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礼仪与智慧。‘恋恋不舍’、‘割地至所送之处’等词语,表达了对燕伯的感激与对礼仪的尊重。

燕伯苦辞不允,只得受地而还,在其地筑城,名曰燕留,言留齐侯之德于燕也。

这段对话展现了燕伯的谦逊与忠诚,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相互尊重。‘苦辞不允’、‘留齐侯之德于燕’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恩德的感激与对历史的传承。

燕自此西北增地五百里,东增地五十余里,始为北方大国。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领土扩张,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成就与影响。‘增地五百里’、‘北方大国’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成就与对未来的展望。

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这段描写了战争胜利后的影响,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威望与仁爱。‘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威望与仁爱的认可。

史官有诗云:千里提兵治犬羊,要将职贡达周王。

史官的诗句,总结了桓公的军事行动,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使命与责任。‘千里提兵’、‘职贡达周王’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军事行动的肯定与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休言黩武非良策,尊攘须知定一匡。

史官的诗句,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与道德。‘黩武非良策’、‘尊攘须知定一匡’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本质的思考与对和平的追求。

桓公还至鲁济,鲁庄公迎劳于水次,设飨称贺。

这段描写了桓公胜利归来的庆祝,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荣耀与尊重。‘迎劳于水次’、‘设飨称贺’等词语,表达了对桓公胜利的庆祝与尊重。

桓公以庄公亲厚,特分二戎卤获之半以赠鲁。

这段对话展现了桓公的慷慨与仁爱,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相互尊重。‘亲厚’、‘赠鲁’等词语,表达了对鲁庄公的感激与对鲁国的尊重。

庄公知管仲有采邑,名曰小谷,在鲁界首,乃发丁夫代为筑城,以悦管仲之意。

这段对话展现了鲁庄公的明智与仁爱,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相互尊重。‘知管仲’、‘代为筑城’等词语,表达了对管仲的尊重与对鲁国的重视。

时鲁庄公三十二年,周惠王之十五年也。

这句话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

是年秋八月,鲁庄公薨,鲁国大乱。

这句话揭示了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残酷与无情。‘鲁庄公薨’、‘鲁国大乱’等词语,表达了对战争后果的担忧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欲知鲁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这句话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悬念设置,引导读者继续关注故事的发展。‘且看下回分解’等词语,表达了对故事发展的期待与对读者的引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0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