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原文

蔺相如两屈秦王马服君单解韩国

却说赵惠文王宠用一个内侍,姓缪名贤,官拜宦者令,颇干预政事。

忽一日,有外客以白璧来求售,缪贤爱其玉色光润无瑕,以五百金得之,以示玉工。

玉工大惊曰:“此真和氏之璧也。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疑张仪偷盗,捶之几死,张仪以此入秦,后昭阳悬千金之赏,购求此璧,盗者不敢出献,竟不可得。今日无意中落于君手,此乃无价之宝,须什袭珍藏,不可轻示于人也。”

缪贤曰:“虽然,良玉何以遂为无价?”

玉工曰:“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

缪贤试之,果然,乃制为宝椟,藏于内笥。

早有人报知赵王,言:“缪中侍得和氏璧。”

赵王问缪贤取之,贤爱璧不即献,赵王怒,因出猎之便,突入贤家,搜其室,得宝椟,收之以去。

缪贤恐赵王治罪诛之,欲出走,其舍人蔺相如牵衣问曰:“君今何往?”

贤曰:“吾将奔燕。”

相如曰:“君何以受知于燕王,而轻身往投也?”

缪贤曰:“吾昔年尝从大王与燕王相会于境上,燕王私握吾手曰:“愿与君结交。”以此相知,故欲往。”

相如谏曰:“君误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得宠于赵王,故燕王欲与君结交,非厚君也,因君以厚于赵王也;今得罪于王,亡命走燕,燕畏赵王之讨,必将束缚君以媚于赵王,君其危矣!”

缪贤曰:“然则如何?”

相如曰:“君无他大罪,惟不早献璧耳。若肉袒负斧锧,叩首请罪,王必赦君。”

缪贤从其计,赵王果赦贤不诛。

贤重相如之智,以为上客。

再说玉工偶至秦国,秦昭襄王使之治玉,玉工因言及和氏之璧,今归于赵。

秦王问:“此璧有甚好处?”

玉工如前夸奖,秦王想慕之甚,思欲一见其璧。

时昭襄王之母舅魏冉为丞相,进曰:“王欲见和璧,何不以酉阳十五城易之?”

秦王讶曰:“十五城,寡人所惜也,奈可易一璧哉?”

魏冉曰:“赵之畏秦久矣。大王若以城易璧,赵不敢不以璧来,来则留之,是易城者名也,得璧者实也,王何患失城乎?”

秦王大喜,即为书致赵王,命客卿胡伤为使。

书略曰:

寡人慕和氏璧有日矣,未得一见。闻君王得之,寡人不敢轻请,愿以酉阳十五城奉酬,惟君王许之。

赵王得书,召大臣廉颇等商议。

欲予秦,恐其见欺,璧去城不可得;欲勿予,又恐触秦之怒,诸大臣或言不宜与,或言宜与,纷纷不决。

李克曰:“遣一智勇之士,怀璧以往,得城则授璧于秦,不得城仍以璧归赵,方为两全。”

赵王目视廉颇,颇俯首不语。

宦者令缪贤进曰:“臣有舍人姓蔺名相如,此人勇士,且有智谋,若求使秦,无过此人。”

赵王即命缪贤召蔺相如至。

相如拜谒已毕,赵王问曰:“秦王请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先生以为可许否?”

相如曰:“秦强赵弱,不可不许。”

赵王曰:“倘璧去城不可得,如何?”

相如对曰:“秦以十五城易璧,价厚矣;如是赵不许璧,其曲在赵。赵不待入城而即献璧,礼恭矣,如是而秦不予城,其曲在秦。”

赵王曰:“寡人欲求一人使秦,保护此璧,先生能为寡人一行乎?”

相如曰:“大王必无其人,臣愿奉璧以往。若城入于赵,臣当以璧留秦;不然,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大喜,即拜相如为大夫,以璧授之。

相如奉璧西入咸阳。

秦昭襄王闻璧至,大喜,坐章台之上,大集群臣,宣相如入见。

相如留下宝椟,只用锦袱包裹,两手捧定,再拜奉上秦王。

秦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希世之珍矣!

秦王饱看了一回,啧啧叹息,因付左右群臣递相传示,群臣看毕,皆罗拜称:“万岁!”

秦王命内侍重将锦袱包裹,传与后宫美人玩之,良久送出,仍归秦王案上。

蔺相如从旁伺候,良久并不见说起偿城之话,相如心生一计,乃前奏曰:“此璧有微瑕,臣请为大王指之!”

秦王命左右以璧传与相如,相如得璧在手,连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不可遏,谓秦王曰:“和氏之璧,天下之至宝也!大王欲得璧,发书至赵,寡君悉召群臣计议,群臣皆曰:‘秦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恐璧往城不可得,不如勿许。’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万乘之君乎?奈何以不肖之心待人,而得罪于大王?’于是寡君乃斋戒五日,然后使臣奉璧拜送于庭,敬之至也。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坐而受璧,左右传观,复使后宫美人玩弄,亵渎殊甚,以此知大王无偿城之意矣。臣所以复取璧也!大王必欲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宁死不使秦得璧。”

于是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惜璧,恐其碎之,乃谢曰:“大夫无然,寡人岂敢失信于赵。”

即召有司取地图来,秦王指示,从某处至某处共十五城予赵。

相如心中暗想:“此乃秦王欲诳取璧,非真情。”

乃谓秦王曰:“寡君不敢爱希世之宝,以得罪于大王,故临遣臣时,斋戒五日,遍召群臣,拜而遣之,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陈设车辂文物,具左右威仪,臣乃敢上璧。”

秦王曰:“诺。”

乃命斋戒五日,送相如于公馆安歇。

相如抱璧至馆,又想道:‘我曾在赵王面前夸口:‘秦若不偿城,愿完璧归赵。’今秦王虽然斋戒,倘得璧之后,仍不偿城,何面目回见赵王?’乃命从者穿粗褐衣,装作贫人模样,装布袋缠璧于腰,从径路窃走,附奏于赵王曰:‘臣恐秦欺赵,无意偿城,谨遣从者归璧大王,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赵王曰:‘相如果不负所言矣!’

再说秦王假说斋戒,实未必然,过五日,升殿陈设礼物,令诸侯使者皆会,共观受璧,欲以夸示列国,使赞礼引赵国使臣上殿,蔺相如从容徐步而入,谒见已毕,秦王见相如手中无璧,问曰:‘寡人已斋戒五日,敬受和璧,今使者不持璧来,何故?’相如奏曰:‘秦自穆公以来,共二十余君,皆以诈术用事,远则杞子欺郑,孟明欺晋;近则商鞅欺魏,张仪欺楚。往事历历,从无信义,臣今者惟恐见欺于王,以负寡君,已令从者怀璧从间道还赵矣,臣当死罪。’

秦王怒曰:‘使者谓寡人不敬,故寡人斋戒受璧,使者以璧归赵,是明欺寡人也。’叱左右前缚相如,相如面不改色,奏曰:‘大王请息怒,臣有一言。今日之势,秦强赵弱,但有秦负赵之事,决无赵负秦之理。大王真欲得璧,先割十五城予赵,随一介之使,同臣往赵取璧,赵岂敢得城而留璧,负不信之名,以得罪于大王哉?臣自知欺大王之罪,罪当万死;臣已寄奏寡君,不望生还矣,请就鼎镬之烹,令诸侯皆知秦以欲璧之故,而诛赵使,曲直有所在矣!’

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不能吐一语,诸侯使者旁观,皆为相如危惧,左右欲牵相如去,秦王喝住,谓群臣曰:‘即杀相如,璧未可得,徒负不义之名,绝秦、赵之好。’乃厚待相如,礼而归之。

髯翁读史至此,论秦人攻城取邑,列国无可奈何,一璧何足为重?相如之意,只恐被秦王欺赵得璧,便小觑了赵国,将来难以立国,倘索地索贡,不可复拒,故于此显个力量,使秦王知赵国之有人也。

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拜上大夫,其后秦竟不予赵城,赵亦不与秦璧。

秦王心中终不释然于赵,复遣使约赵王于西河外渑池之地,共为好会。

赵王曰:‘秦以会欺楚怀王,锢之咸阳,至今楚人伤心未已;今又来约寡人为会,得无以怀王相待乎?’

廉颇与蔺相如计议曰:‘王若不行,示秦以弱。’乃共奏曰:‘臣相如愿保驾前往,臣颇愿辅太子居守。’赵王喜曰:‘相如且能完璧,况寡人乎?’平原君赵胜奏曰:‘昔宋襄公以乘车赴会,为楚所劫;鲁君与齐会于夹谷,具左右司马以从。今保驾虽有相如,请精选锐卒五千扈从,以防不虞,再用大军离三十里屯扎,方保万全。’

赵王曰:‘五千锐卒,何人为将?’赵胜对曰:‘臣所知田部吏李牧者,真将才也!’赵王曰:‘何以见之?’赵胜对曰:‘李牧为田部吏,取租税,臣家过期不纳,牧以法治之,杀臣司事者九人,臣怒责之,牧谓臣曰:‘国之所恃者,法也。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而诸侯加兵,赵且不保其国,君安得保其家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法立而国强,长保富贵,岂不善耶?’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赵王即用李牧为中军大夫,使率精兵五千扈从同行,平原君以大军继之。廉颇送至境上,谓赵王曰:‘王入虎狼之秦,其事诚不测;今与王约,度往来道路,与夫会遇之礼毕,为期不过三十日耳,若过期不归,臣请如楚国故事,立太子为王,以绝秦人之望。’

赵王许诺,遂至渑池,秦王亦到,各归馆驿。至期,两王以礼相见,置酒为欢。

饮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窃闻赵王善于音乐,寡人有宝瑟在此,请赵王奏之。’赵王面赤,然不敢辞,秦侍者将宝瑟进于赵王之前,赵王为奏《湘灵》一曲,秦王称善不已。鼓毕,秦王曰:‘寡人闻赵之始祖烈侯好音,君王真得家传矣!’乃顾左右召御史,使载其事,秦御史秉笔取简,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进曰:‘赵王闻秦王善于秦声,臣谨奉盆缶,请秦王击之,以相娱乐。’秦王怒,色变不应,相如即取盛酒瓦器,跪请于秦王之前。秦王不肯击,相如曰:‘大王恃秦之强乎,今五步之内,相如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曰:‘相如无礼!’欲前执之。

相如张目叱之,须发皆张。,左右大骇,不觉倒退数步,秦王意不悦,然心惮相如,勉强击缶一声,相如方起。

召赵御史亦书于简曰:‘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秦诸臣意不平,当筵而立。

请于赵王曰:‘今日赵王惠顾,请王割十五城为秦王寿。’

相如亦请于秦王曰:‘礼尚往来,赵既进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报,亦愿以奉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曰:‘吾两君为好,诸君不必多言。’乃命左右,更进酒献酬,假意尽欢而罢。

秦客卿胡伤等密劝拘留赵王及蔺相如,秦王曰:‘谍者言,‘赵设备甚密。’万一其事不济,为天下笑。’乃益敬重赵王,约为兄弟,永不侵伐,使太子安国君之子,名异人者,为质于赵,群臣皆曰:‘约好足矣,何必送质。’秦王笑曰:‘赵方强,未可图也,不送质,则赵不相信,赵信我,其好方坚,我乃得专事于韩矣!’群臣乃服。

赵王辞秦王而归,恰三十日。

赵王曰:‘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

乃拜为上相,班在廉颇之右。

廉颇怒曰:‘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且彼乃宦者舍人,出身微贱,吾岂甘为之下乎,今见相如,必击杀之。’

相如闻廉颇之言,每遇公朝,托病不往,不肯与颇相会。

舍人俱以相如为怯,窃议之。

偶一日,蔺相如出外,廉颇亦出,相如望见廉颇前导,忙使御者引车避匿傍巷中去,俟廉颇车过方出。

舍人等益忿,相约同见相如,谏曰:‘臣等抛井里,弃亲戚,来君之门下者,以君为一时之丈夫,故相慕悦而从之。今君与廉将军同列,班况在右,廉君口出恶言,君不能报,避之于朝,又避之于市,何畏之甚也?臣等窃为君羞之,请辞去。’

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避廉将军者有故,诸君自不察耳。’

舍人等曰:‘臣等浅近无知,乞君明言其故。’

相如曰:‘诸君视廉将军孰若秦王?’

诸舍人皆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天下莫敢抗,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一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秦人闻之,必乘间而侵赵。吾所以强颜引避者,国计为重,而私仇为轻也。’

舍人等乃叹服。

未几,蔺氏之舍人与廉氏之客,一日在酒肆中,不期而遇,两下争坐。

蔺氏舍人曰:‘吾主君以国家之故,让廉将军。吾等亦宜体主君之意,让廉氏客。’

于是廉氏益骄。

河东人虞卿游赵,闻蔺氏舍人述相如之语,乃说赵王曰:‘王今日之重臣,非蔺相如、廉颇乎?’

王曰:‘然。’

虞卿曰:‘臣闻前代之臣,师师济济,同寅协恭,以治其国。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夫蔺氏愈益让,而廉氏不能谅其情。廉氏愈益骄,而蔺氏不敢折其气。在朝则有事不共议,为将则有急不相恤,臣窃为大王忧之。臣请合廉、蔺之交,以为大王辅。’

赵王曰:‘善。’

虞卿往见廉颇,先颂其功,廉颇大喜。

虞卿曰:‘论功则无如将军矣,论量则还推蔺君。’

廉颇勃然曰:‘彼懦夫以口舌取功名,何量之有哉?’

虞卿曰:‘蔺君非懦士也,其所见者大。’因述相如对舍人之言,且曰:‘将军不欲托身于赵则已,若欲托身于赵,而两大臣一让一争,恐盛名之归,不在将军也。’

廉颇大惭曰:‘微先生之言,吾不闻过,吾不及蔺君远矣。’因使虞卿先道意于相如,颇肉袒负荆,自造于蔺氏之门,谢曰:‘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能宽容至此,死不足赎罪矣。’因长跪庭中。

相如趋出引起曰:‘吾二人比肩事主,为社稷臣,将军能见谅已幸甚,何烦谢为。’

廉颇曰:‘鄙性粗暴,蒙君见容,惭愧无地。’因相持泣下。

相如亦泣。

廉颇曰:‘从今愿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颇先下拜,相如答拜。

因置酒筵款待,极欢而罢。

后世称刎颈之交,正谓此也。

无名子有诗云:‘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赵王赐虞卿黄金百镒,拜为上卿。

是时,秦大将军白起击破楚军,收郢都,置南郡,楚顷襄王败走,东保于陈。

大将魏冉复攻取黔中,置黔中郡,楚益衰削,乃使太傅黄歇侍太子熊完,入质于秦以求和。

白起等复攻魏,至于大梁,梁遣大将暴鸢迎战,败绩,斩首四万。

魏献三城以和。

秦封白起为武安君。

未几,客卿胡伤复攻魏,败魏将芒卯,取南阳,置南阳郡,秦王以赐魏冉,号为穰侯。

复遣胡伤帅师二十万伐韩,围阏与,韩釐王遣使求救于赵。

赵惠文王聚集群臣商议:‘韩可救与否?’蔺相如、廉颇、乐乘皆言:‘阏与道险且狭,救之不便。’

平原君赵胜曰:‘韩、魏唇齿相蔽,不救则还戈即向赵矣!’

赵奢嘿然无言,赵王独问之,奢对曰:‘道险且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赵王乃选军五万,使奢帅之救韩。

出邯郸东门三十里,传令立壁垒下寨,安插已定,又出令曰:‘有言及军事者斩!’闭营高卧,军中寂然。

秦军鼓噪勒兵,声如震霆,阏与城中,屋瓦皆为振动,军吏一人来报,秦兵如此恁般,赵奢以为犯令,立斩之以徇。

留二十八日不行,日使人增垒浚沟,为自固计。

秦将胡伤闻有赵兵来救,不见其来,再使谍人探听,报云:‘赵果有救兵,乃大将赵奢也,出邯郸城三十里,即立垒下寨不进。’

胡伤未信,更使亲近左右直入赵军,谓赵奢曰:‘秦攻阏与,旦暮且下矣,将军能战,即速来!’

赵奢曰:‘寡君以邻邦告急,遣某为备,某何敢与秦战乎?’因具酒食厚款之,使周视壁垒,秦使者还报胡伤。

胡伤大喜曰:‘赵兵去国才三十里,而坚壁不进,乃增垒自固,已无战情,阏与必为吾有矣!’遂不为御赵之备,一意攻韩。

赵奢既遣秦使,约三日,度其可至秦军,遂出令选骑兵善射惯战者万人为前锋,大军在后,衔枚卷甲,昼夜兼行,二日一夜及韩境,去阏与城十五里,复立军垒,胡伤大怒,留兵一半围城,悉起老营之众,前来迎敌。

赵营军士许历书一简,上为‘请谏’二字,跪于营前。

赵奢异之,命刊去前令,召入曰:‘汝欲何言?’

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卒至,此其来气盛,元帅必厚集其阵,以防冲突,不然必败。’

赵奢曰:‘诺。’即传令列阵以待,许历又曰:‘《兵法》:‘得地利者胜。’阏与形势惟北山最高,而秦将不知据守,此留以待元帅也,宜速据之。’

赵奢又曰:‘诺。’即命许历引军万人,屯据北山岭上,凡秦兵行动,一望而知。

胡伤兵到,便来争山,山势崎岖,秦兵胆大的,有几个上前,都被赵军飞石击伤,胡伤咆哮大怒,指挥军将四下寻路,忽闻鼓声大振,赵奢引军杀到,胡伤命分军拒敌,赵奢将射手万人分为二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射,许历驱万人,从山顶上趁势杀下,喊声如雷,前后夹攻,杀得秦军如天崩地裂,没处躲闪,大败而奔。

胡伤马蹶坠下,几为赵兵所获,却遇兵尉斯离引军刚到,抵死救出,赵奢追至五十里,秦军屯扎不住,只得望西逃奔。

遂解阏与之围,韩釐王亲自劳军,致书称谢赵王,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位与蔺相如、廉颇相并,赵奢荐许历之才,以为国尉。

赵奢子赵括,自少喜谈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一览而尽,尝与父奢论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虽奢亦不能难也。

其母喜曰:‘有子如此,可谓将门出将矣!’

奢蹴然不悦曰:‘括不可为将,赵不用括,乃社稷之福耳!’

母曰:‘括尽读父书,其谈兵自以为天下莫及,子曰‘不可为将’,何故?’

奢曰:‘括自谓天下莫及,此其所以不可为将也。夫兵者,死地,战战兢兢,博谘于众,犹惧有遗虑;而括易言之。若得兵权,必果于自用,忠谋善策,无繇而入,其败必矣。’

母以奢之语告括,括曰:‘父年老而怯,宜有是言也。’

后二岁,赵奢病笃,谓括曰:‘兵凶战危,古人所戒,汝父为将数年,今日方免败衄之辱,死亦瞑目。汝非将才,切不可妄居其位,自坏家门。’

又嘱括母曰:‘异日若赵王召括为将,汝必述吾遗命辞之,丧师辱国,非细事也!’

言讫而终。

赵王念奢之功,以括嗣马服君之职。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译文

蔺相如两次使秦王和马服君屈服,解救了韩国。

赵惠文王宠爱一个姓缪名贤的内侍,官拜宦者令,他颇多干预政事。

有一天,有个外客带着一块白璧来求售,缪贤喜爱它的玉色光润无瑕,用五百金买下它,拿给玉工看。玉工大惊说:“这是真正的和氏之璧。楚相昭阳在宴会上不小心丢失了这块璧,怀疑是张仪偷的,打了他几乎要死,张仪因此逃到秦国,后来昭阳贴出千金悬赏,想要找回这块璧,盗贼不敢献上,最终没找到。今天它无意中落在了您的手中,这是无价之宝,必须用锦缎包裹好珍藏起来,不可轻易给人看。”

缪贤说:“虽然如此,好玉为何就成了无价之宝?”玉工说:“这块玉放在暗处,自然有光,能驱散尘埃,辟邪驱魔,名叫‘夜光之璧’;如果放在座位间,冬天会变暖,可以代替炉火,夏天会变凉。在百步之内,蚊蝇都不能进入,有这些奇异之处,其他玉石都比不上,所以它是至宝。”缪贤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制作了一个宝盒,把它藏在内室。

早有人报告赵王说:“缪中侍得到了和氏璧。”赵王叫缪贤把璧交出来,缪贤喜爱这块璧,不肯立刻献上,赵王生气了,趁着出猎的机会,突然闯入缪贤的家,搜查他的房间,找到了宝盒,收走后离去。

缪贤害怕赵王处罚他,想要逃走,他的舍人蔺相如拉住他的衣服问道:“您现在要去哪里?”缪贤说:“我将逃到燕国。”相如说:“您怎么会被燕王所知,而轻易地投奔他?”缪贤说:“我以前曾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与您结交。’因此我们相识,所以我想要去那里。”相如劝告说:“您错了。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您在赵王那里得宠,所以燕王想要与您结交,并不是看重您,而是通过您来讨好赵王;现在您得罪了赵王,逃亡到燕国,燕国害怕赵王的讨伐,一定会绑住您去讨好赵王,您就危险了!”缪贤说:“那么怎么办呢?”相如说:“您没有其他大罪,只是没有及早献上璧。如果您赤裸着身体背着斧头,磕头请罪,赵王一定会赦免您。”缪贤听从了他的计策,赵王果然赦免了缪贤而没有杀他。

缪贤非常重视蔺相如的智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再说,玉工偶然来到秦国,秦昭襄王让他处理玉石,玉工趁机提到和氏之璧现在在赵国。

秦王问:“这块璧有什么好处?”玉工像以前一样夸奖它,秦王非常羡慕,想要一见这块璧。

当时昭襄王的母亲舅父魏冉担任丞相,进言说:“大王想要见和璧,为什么不拿酉阳十五城来交换?”秦王惊讶地说:“十五城,是我很珍惜的,怎么可以用一块璧来交换呢?”魏冉说:“赵国对秦国的畏惧已经很久了。大王如果用城池来交换璧,赵国不敢不献上璧,献上后留下它,这样交换城池只是名义上的,得到璧是实质上的,大王何必担心失去城池呢?”

秦王非常高兴,立刻写信给赵王,命令客卿胡伤为使者。信的大致内容是:

我长久以来都向往和氏璧,但一直未能见到。听说您得到了它,我不敢轻易请求,愿意用酉阳十五城来交换,只希望您能答应。

赵王收到信后,召集大臣廉颇等人商议。想要把璧给秦国,又担心被骗,璧去城池却得不到;想要不给,又担心触怒秦国,大臣们有的说不应该给,有的说应该给,议论纷纷,无法决定。

李克说:“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带着璧去,如果得到城池就交给秦国,得不到城池就带着璧回到赵国,这样才是两全其美。”

赵王看着廉颇,廉颇低头不语。宦者令缪贤进言说:“我有一个舍人,姓蔺名相如,这个人勇敢且有智谋,如果派往秦国,没有人比他更合适。”赵王立刻命令缪贤召回蔺相如。

相如拜见完毕后,赵王问:“秦王请求用十五城来交换我的璧,先生认为是否可以答应?”

相如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如果璧给了,城池却得不到,怎么办?”

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十五城来交换璧,价格已经很高了;如果赵国不答应给璧,那么责任就在赵国。赵国不等进入城池就献上璧,礼节非常恭敬,如果这样秦国还不给城池,那么责任就在秦国。”

赵王说:“我想找一个人去秦国,保护这块璧,先生能为我走一趟吗?”

相如说:“大王如果真的没有人选,我愿意带着璧去。如果城池归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不归赵国,我就请完好无损地将璧带回赵国。”

赵王非常高兴,立刻任命相如为大夫,把璧交给了他。

相如带着璧向西进入咸阳。

秦昭襄王听说璧到了,非常高兴,坐在章台上,召集了群臣,宣召相如进见。相如留下宝盒,只用锦缎包裹,双手捧着,再次拜见秦王。秦王打开锦缎包裹观看,只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刻之处,天成无迹,真是世间罕见的珍宝!

秦王看了一会儿,连连叹息,于是命令左右大臣传递观看,大臣们看后,都跪拜称颂:“万岁!”秦王命令内侍重新用锦缎包裹,传给后宫的美人玩赏,过了很久才送出来,又放回秦王的案上。蔺相如在一旁等候,很久也没有听到说起偿城的话,相如心生一计,于是上前奏说:“这块璧有微小的瑕疵,请让我为大王指出它!”

秦王命令左右把璧传给相如,相如拿到璧在手,连退几步,靠在殿柱上,睁开双眼,怒气冲冲,对秦王说:“和氏之璧,是天下的至宝!大王想要得到璧,写信到赵国,我们的君主召集了群臣商议,群臣都说:‘秦国自恃强大,用空话求璧,恐怕璧去了城池却得不到,不如不答应。’我认为:‘布衣之交尚且不相欺,何况是万乘之君呢?怎么能用无赖之心待人,而得罪大王呢?’于是我们的君主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带着璧到朝廷拜送,非常恭敬。现在大王见到我,礼节非常傲慢,坐着接受璧,左右传递观看,又让后宫的美人玩弄,太过分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大王没有偿城的意图。我之所以取回璧,是因为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现在就把头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宁愿死也不让秦国得到璧。”于是他手持璧,瞪着柱子,想要撞击。

秦王珍惜璧,担心它被撞碎,于是道歉说:“大夫不要这样,我怎敢对赵国失信。”立刻召来官员取来地图,秦王指着地图,从某处到某处共十五城给赵国。

相如心中暗想:“这恐怕是秦王想要骗取璧,并不是真心。”于是对秦王说:“我们的君主不敢吝惜这世间罕见的宝物,以至于得罪大王,所以在派遣臣子的时候,斋戒了五天,召集了群臣,拜别后才派遣,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陈设车马文物,准备左右威仪,我才能敢献上璧。”

秦王说:“好的。”于是命令斋戒五天,把相如送到官邸休息。

相如抱着玉璧来到馆舍,又想道:‘我曾在赵王面前夸下海口说:“如果秦国不归还城池,我愿意将完整的玉璧归还给赵国。”现在秦王虽然进行了斋戒,但如果得到玉璧后仍然不归还城池,我该如何面对赵王呢?’于是命令随从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穷人模样,将玉璧藏在腰间的布袋里,从小路偷偷离开,向赵王报告说:“我担心秦国欺骗赵国,没有意愿归还城池,特地派遣随从将玉璧送回大王手中,我在秦国等待处罚,即使死去也不会辱没使命。”赵王说:“相如没有辜负你的话啊!’

再说秦王假装在斋戒,实际上并非如此,过了五天,登上大殿布置礼物,让各国使者都来,共同观看接受玉璧,想要向各国炫耀,于是让赞礼官引领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从容不迫地走进来,行礼完毕,秦王看到相如手中没有玉璧,问道:“我已经斋戒了五天,恭敬地接受和氏璧,现在使者没有带着玉璧来,这是为什么?”相如回答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位君主,都曾使用欺诈的手段行事,远的有杞子欺骗郑国,孟明欺骗晋国;近的有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往事历历在目,从未有过信义,我这次担心被大王欺骗,辜负了我国的君主,已经命令随从带着玉璧从小路返回赵国了,我应当承担死罪。”

秦王生气地说:“使者说我对他不敬,所以我斋戒接受玉璧,使者将玉璧送回赵国,这是明显欺骗我。”喝令左右上前捆绑相如,相如面不改色,上奏说:“大王请息怒,我有一句话要说。现在的形势是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只有秦国对不起赵国,决没有赵国对不起秦国的事情。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得到玉璧,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再派一位使者,和我一同前往赵国取回玉璧,赵国怎么会因为得到城池而留下玉璧,背负不守信用的名声,得罪大王呢?我自己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罪该万死;我已经向我国君主汇报,不希望活着回去,请让我接受死刑,让各国都知道秦国因为想要玉璧的缘故,而处死赵国使者,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各国使者旁观,都为相如感到担忧,左右想要拉走相如,秦王喝住他们,对群臣说:“即使杀了相如,玉璧也得不到,只会让秦国背负不义的名声,断绝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于是优待相如,礼貌地送他回国。

髯翁读到此处,评论说秦国攻打城池,各国无可奈何,一块玉璧又算得了什么?相如的用意,只是担心被秦王欺骗,得到玉璧后轻视赵国,将来难以立国,如果秦国索要土地和贡品,赵国就难以拒绝,所以在这里展示力量,让秦王知道赵国有人才。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贤能,封他为上大夫,此后秦国果然没有给予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将玉璧交给秦国。

秦王心中始终对赵国放心不下,再次派遣使者邀请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会面。

赵王说:“秦国曾以会盟的名义欺骗楚怀王,将他囚禁在咸阳,至今楚人仍然心有余悸;现在又来邀请我进行会盟,难道不是像对待怀王一样对待我吗?”

廉颇和蔺相如商议说:“如果大王不去,就会向秦国展示赵国的软弱。”于是共同上奏说:“臣相如愿意保护大王前往,臣廉颇愿意辅助太子留守。”赵王高兴地说:“相如能保全玉璧,何况我呢?”平原君赵胜上奏说:“以前宋襄公乘坐马车赴会,被楚国劫持;鲁君和齐国会于夹谷,安排左右司马随从。现在保护大王虽然有相如,请精选五千精锐士兵随从,以防万一,再派大军三十里外驻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赵王说:“五千精锐士兵,谁担任将领?”

赵胜回答说:“我知道田部吏李牧,他是一位真正的将领!”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

赵胜回答说:“李牧担任田部吏,收取租税,我家中逾期未缴纳,李牧依法处理,杀了我家的九个仆人,我生气地责备他,李牧对我说:‘国家所依赖的是法律。现在如果纵容我家不遵守法律,那么法律就会削弱;法律削弱了,国家就会变得弱小。如果诸侯国发动战争,赵国都可能保不住自己的国家,您怎么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呢?以您的尊贵地位,遵守法律,法律得到执行国家就会强大,长期保持富贵,难道不是好吗?’这表明他的见识和思考非同寻常,因此我知道他是一位可以担任将领的人!”

赵王立即任命李牧为中军大夫,让他率领五千精锐士兵随从同行,平原君率领大军随后。廉颇送到边境,对赵王说:“大王进入虎狼般的秦国,事情确实难以预料;现在与大王约定,估计往返路程和会面的礼仪,最多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期限没有回来,我请求按照楚国的先例,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人的希望。”

赵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前往渑池,秦王也到了,各自回到馆舍。到了约定的日期,两位王以礼相见,设宴欢聚。

喝到一半,秦王说:“我听说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张宝瑟,请赵王弹奏。”赵王脸红,但不敢推辞,秦王的侍者将宝瑟呈给赵王,赵王为他弹奏了一曲《湘灵》,秦王连声称赞。弹完后,秦王说:“我听说赵国的始祖烈侯喜欢音乐,君王真是继承了家传的艺术啊!”于是回头召来御史,让他记录这件事,秦国的御史拿着笔和竹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会面,命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音乐,我恭敬地呈上盆和瓦罐,请秦王击打,以供娱乐。”秦王生气,脸色变了,没有回应。相如立即拿起盛酒的瓦罐,跪在秦王面前请求。秦王不肯击打,相如说:“大王是依靠秦国的强大吗?现在就在五步之内,我可以让我的鲜血溅在大王身上!”

左右的人说:“相如无礼!”想要上前抓住他。

相如瞪大眼睛斥责他们,头发都竖了起来。左右的人都非常害怕,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秦王虽然不高兴,但心里害怕蔺相如,只好勉强击打了一下瓦罐,相如才站起来。召唤赵国的御史也在竹简上记录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会面,命令秦王击打瓦罐。”秦国的众臣心中不平,当着大家的面站起来。

有人向赵王请示说:“今天赵王光临,请大王割让十五座城池给秦王祝寿。”

相如也向秦王请示说:“礼尚往来,赵国已经向秦国进献了十五座城池,秦国不能不回报,也愿意将它们献给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说:“我们两位君主结为友好,各位不必多言。”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再次上酒,假意尽欢而散。

秦国的客卿胡伤等人秘密劝说拘留赵王和蔺相如,秦王说:“间谍说,‘赵国的防备非常严密。’万一事情不成功,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更加敬重赵王,约定结为兄弟,永不侵犯,派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的,作为人质到赵国,群臣都说:“结盟就足够了,何必送人质。”秦王笑着说:“赵国现在强大,不可图谋,不送人质,赵国就不会相信我们,赵国相信我们,我们的友好关系才会牢固,我才能专心对付韩国!”群臣都表示服从。

赵王辞别秦王后返回,刚好三十天。赵王说:‘我得到蔺相如,感觉就像泰山一样安稳,国家比九鼎还要重要,相如的功劳最大,其他大臣都比不上。’于是任命他为上相,职位排在廉颇之上。廉颇生气地说:‘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相如只是靠口才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却位居我之上,而且他还是个宦官的仆人,出身低微,我怎么能甘心位居他之下呢?现在见到相如,我一定要杀了他。’

相如听到廉颇的话,每次上朝都借口生病不去,不愿与廉颇见面。他的随从都认为相如胆小,私下里议论他。

有一天,蔺相如外出,廉颇也外出,相如看到廉颇走在前面,急忙让车夫把车引到旁边的巷子里躲起来,等到廉颇的车过去后才出来。随从们更加愤怒,一起去找相如,劝他说:‘我们都是从井里跳出来,抛弃了亲戚,来到您的门下,是因为我们把您当作一个有胆识的男子汉,所以敬仰您并跟随您。现在您和廉将军并列,职位还在他之上,廉将军说了恶言,您不能报复,却在朝廷和市场上都避开他,为什么这么害怕呢?我们私下里都觉得您太可笑了,请允许我们离开。’

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我避开廉将军是有原因的,你们自己没有察觉。’

随从们说:‘我们见识浅薄,请您明确告诉我们原因。’

相如说:‘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

所有的随从都说:‘不如秦王。’

相如说:‘秦王那么威猛,天下无人敢反抗,我都能在朝廷上大声斥责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能力有限,但难道就只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是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两个老虎一起打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秦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趁机进攻赵国。我之所以强忍着躲避,是因为国家的大局为重,而个人的仇恨为轻。’随从们这才佩服他。

不久,蔺相如的随从和廉颇的门客在酒馆中偶然相遇,双方争着要坐下。蔺相如的随从说:‘我们的主君因为国家的原因,让步给廉将军。我们也应该体谅主君的意思,让给廉将军的门客。’于是廉将军的门客更加傲慢。

河东人虞卿到赵国游历,听到蔺相如随从讲述相如的话,于是对赵王说:‘大王现在的重臣,不是蔺相如和廉颇吗?’

赵王说:‘是的。’

虞卿说:‘我听说前代的臣子,都是济济一堂,同心协力,治理国家。现在大王所依赖的重臣是蔺相如和廉颇,却让他们互相敌对,这不是国家的福气。蔺相如越让步,廉颇越不能理解他的好意。廉颇越傲慢,蔺相如越不敢反驳他。在朝廷上,有事不共同商议;作为将领,有急事不相救助,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担忧。我请求大王让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作为大王的辅佐。’

赵王说:‘好。’

虞卿去见廉颇,先赞扬他的功绩,廉颇非常高兴。虞卿说:‘论功绩,没有人能比得上将军,论度量,那就还是推举蔺君。’

廉颇生气地说:‘那个懦夫只是靠口才获得了功名,还有什么度量可言?’

虞卿说:‘蔺君不是懦夫,他看到的比一般人要远大。’于是讲述了相如对随从的话,并且说:‘将军如果不打算在赵国立足,那就算了。如果想在赵国立足,两位大臣一个让步,一个争斗,恐怕您的盛名就不会只属于您了。’

廉颇非常羞愧地说:‘如果没有先生的话,我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远远不及蔺君。’于是让虞卿先去告诉蔺相如,他自己光着膀子,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门口道歉,说:‘我这个人见识短浅,不知道相国能宽容到这种程度,死都不能赎罪了。’于是跪在庭院中。

相如快步出来,拉起他说:‘我们两个人都是为君主效力的人,为了国家的大臣,将军能理解我就很幸运了,何必还道歉呢。’

廉颇说:‘我性格粗暴,承蒙您的宽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两人相拥而泣。相如也哭了。

廉颇说:‘从今以后,我们愿意结为生死之交,即使割脖子也不会改变。’廉颇先跪拜,相如答拜。于是设宴款待,非常高兴地结束了宴会。后世称这种深厚的友谊为刎颈之交,正是说的这件事。无名氏有诗云:‘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赵王赐给虞卿一百两黄金,封他为上卿。

这时,秦国的将军白起打败了楚军,收复了郢都,设置了南郡,楚顷襄王战败逃跑,向东保住了陈城。大将魏冉再次攻取了黔中,设置了黔中郡,楚国更加衰落,于是派太傅黄歇侍奉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为人质以求和。

白起等人再次攻打魏国,一直打到魏国的大梁,魏国派大将暴鸢迎战,被打败,斩首四万。魏国献上三座城池以求和。

秦国封白起为武安君。

不久,客卿胡伤再次攻打魏国,打败了魏国将领芒卯,夺取了南阳,设置了南阳郡,秦王把南阳郡赐给了魏冉,封号为穰侯。

又派胡伤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韩国,包围了阏与,韩国厘王派使者向赵国求救。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议:‘韩国可以救吗?’蔺相如、廉颇、乐乘都说:‘阏与的道路又险又窄,救援不方便。’平原君赵胜说:‘韩、魏唇齿相依,如果不救,他们就会反过来攻击赵国!’

赵奢默默无言,赵王单独问他,赵奢回答说:‘道路又险又窄,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勇敢的那只会赢。’

赵王于是选出五万军队,让赵奢率领去救韩。军队出邯郸东门三十里,下令建立壁垒和营寨,安排妥当后,又下令说:‘有谈论军事的人斩!’闭营高卧,军中寂静无声。秦军擂鼓呐喊,声如雷霆,阏与城中的屋瓦都被震动,一个军吏来报告说秦军如此嚣张,赵奢认为他违反了军令,立刻将他处斩以示众。停留了二十八天不前进,每天派人加固壁垒和挖掘壕沟,作为自我保护的方法。

秦将胡伤听说赵国有军队来救援,但没有看到他们,再次派间谍去探听,间谍回报说:‘赵国确实有救兵,是大将赵奢,出邯郸城三十里,立刻建立壁垒和营寨,不前进。’胡伤不相信,又派亲近的人直接进入赵军,对赵奢说:‘秦军攻打阏与,很快就要攻下了,将军能战斗,就快点来!’赵奢说:‘大王因为邻邦告急,派我来防备,我怎么敢和秦军作战呢?’于是准备了酒食,热情地招待他们,让他们参观了壁垒,秦使者回去报告给胡伤。胡伤非常高兴,说:‘赵军离开国都才三十里,却坚守壁垒不前进,还加固壁垒自我保护,已经没有战斗的意图了,阏与一定是我们的了!’于是不再防备赵军,一心攻打韩国。

赵奢派遣秦使者后,过了三天,估计他们可以到达秦军,于是下令选拔一万名善于射箭、经验丰富的士兵作为前锋,大军随后,夜以继日地行军,两天一夜就到达了韩国边境,距离阏与城十五里,再次建立军垒,胡伤非常愤怒,留下了一半的兵力围攻城池,调动了老营的全部兵力前来迎战。

赵营的士兵许历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请谏’两个字,跪在营前。赵奢对此感到奇怪,命令撤去之前的命令,召见许历说:‘你想说什么?’许历说:‘秦人没有料到赵国的军队突然到来,他们来的时候气势很盛,元帅一定会加强他们的阵势,以防冲突,否则一定会失败。’赵奢说:‘好吧。’立即传令列阵等待。许历又说:‘《兵法》说:“得到地利的人会胜利。”阏与的地形只有北山最高,而秦国的将领不知道占据它,这是留给元帅的,应该迅速占据它。’赵奢又说:‘好吧。’立即命令许历带领一万人马,驻扎在北山岭上,凡是有秦军行动,一眼就能知道。

胡伤的军队到了,就来争夺这座山。山势险峻,秦军中胆子大的有几个上前,都被赵军投掷的石头击伤。胡伤咆哮着大怒,指挥军队四处寻找道路,突然听到鼓声大作,赵奢带领军队杀到,胡伤命令分兵抵抗,赵奢将射手的万人分为两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射。许历带领万人,从山顶上趁势杀下,喊声如雷,前后夹击,杀得秦军如天崩地裂,无处可逃,大败而逃。胡伤的马被绊倒,从马上摔下来,差点被赵军俘虏,却遇到兵尉斯离带领军队刚到,拼死救出他。赵奢追击了五十里,秦军无法驻扎,只能向西逃跑。

于是解除了阏与的包围,韩釐王亲自慰劳军队,写信给赵王表示感谢,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蔺相如、廉颇并列。赵奢推荐许历的才能,任命他为国尉。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喜欢谈论兵法,家里传有《六韬》、《三略》的书,一看就能看懂,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兵法,指天画地,目中无人,即使是赵奢也难以反驳。他的母亲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儿子,可以说是将门出将了!’

赵奢突然不高兴地说:‘括不适合做将军,赵国不用括做将军,是国家的福气!’

母亲说:‘括把父亲的书都读完了,他谈论兵法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你说他‘不适合做将军’,为什么?’

赵奢说:‘括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及,这就是他不能做将军的原因。战争是死地,要小心翼翼,广泛征求众人的意见,还怕有遗漏;而括却轻率地谈论。如果他得到兵权,一定会固执己见,忠诚的谋略和好的策略,无法进入他的心中,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母亲把赵奢的话告诉了赵括,赵括说:‘父亲年纪大了而胆小,才会有这样的说法。’两年后,赵奢病重,对赵括说:‘战争凶险,战斗危险,古人都有所告诫,我作为将军几年,今天才免于失败的耻辱,死也瞑目。你不是将才,绝对不能胡乱担任这个职位,否则会毁掉家门。’

又嘱咐赵括的母亲说:‘将来如果赵王召括为将,你一定要按照我的遗命拒绝,损失军队、侮辱国家,不是小事!’说完就去世了。赵王考虑到赵奢的功绩,让赵括继承马服君的职位。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注解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

秦王:秦国的君主,指秦昭襄王。

马服君:赵奢被封的爵位。

韩国: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

赵惠文王:赵惠文王是赵国的君主,是蔺相如活动的历史背景。

缪贤:缪贤是赵惠文王的宠臣,官拜宦者令,干预政事。

和氏之璧:和氏之璧是古代著名的玉器,相传为和氏所献,后来成为赵国的国宝。

张仪:楚国政治家,此处指张仪欺楚的历史事件。

昭阳:昭阳是楚国相国,因和氏之璧事件而闻名。

夜光之璧:夜光之璧是一种传说中的宝物,具有夜间发光的特性。

肉袒负斧锧:肉袒负斧锧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裸露身体,背负斧头和砧板。

酉阳十五城:酉阳是古代地名,十五城是指十五座城池。

李克:李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政治家,以善于谋略著称。

章台:章台是古代宫殿名,这里指秦王的宫殿。

威仪:威仪指威严和仪表,这里指宫廷的仪式和礼仪。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常作为贵重礼器或信物。此处指和氏璧,是古代著名的玉璧,象征着国家宝物和诚信。

斋戒: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禁食、禁欲等方式,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赵王:赵国的君主,指赵惠文王。

粗褐衣:粗糙的麻布衣服,此处指贫穷的装扮。

完璧归赵:指将完整的和氏璧归还给赵国,比喻事情圆满解决。

使者:古代指派遣出去的官方代表或使者。

附奏:向君主上奏报告。

斋戒受璧:斋戒后接受和氏璧,表示对和氏璧的尊重和重视。

诸侯使者:各诸侯国的使者,此处指代表各国来参加盛会的使者。

赞礼:主持仪式的人。

穆公:秦国的君主,此处指秦穆公。

杞子:杞国国君,此处指杞子欺郑的历史事件。

孟明:晋国将领,此处指孟明欺晋的历史事件。

商鞅:秦国政治家,此处指商鞅欺魏的历史事件。

历历:清晰可数,形容历史事件清晰明了。

信义:诚信和道义。

从间道:从小路,秘密地。

寄奏:上奏报告。

鼎镬之烹: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用鼎和镬煮死。

面面相觑:彼此对视,不知如何是好。

诸侯:古代指各国的君主。

好会:友好聚会。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此处指楚怀王。

咸阳:秦国的都城,此处指咸阳。

渑池:地名,此处指渑池。

乘车赴会:乘坐车马去参加聚会。

夹谷:地名,此处指夹谷。

司马:古代官职,此处指左右司马。

田部吏:田地的官吏,此处指田部吏李牧。

租税:田地的税收。

法治:依照法律治理。

奉公:忠诚于公事。

法立而国强:法律建立国家就强大。

虎狼之秦:形容秦国如虎狼般凶猛。

不测:不可预测,危险。

太子:国王的儿子,此处指赵国的太子。

质:人质,作为保证两国关系的一种方式。

谍者:间谍,此处指间谍的话。

设备:准备,此处指赵国的防备措施。

假意:假装,此处指假装尽欢。

秦声:秦国的音乐。

盆缶:盛酒的瓦器。

颈血溅大王:表示决心不惜牺牲。

秦诸臣:秦国的众臣。

惠顾:光临,此处指赵王的光临。

寿:祝酒,表示祝福。

安国君:秦国的君主,此处指安国君。

异人:安国君的儿子,此处指异人。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上相:古代官职,地位仅次于宰相,为相国之副。

宦者舍人:宦官的亲信,此处指蔺相如的出身。

班在廉颇之右:职位在廉颇之上。

攻城野战:指攻城和野战,即军事行动。

御者:车夫,此处指驾驭车辆的人。

公朝:朝廷,指朝廷的集会。

舍人:古代官宦的亲信或家臣。

井里:指家乡,此处比喻离开家乡。

亲戚:家人和亲戚。

门下:指某人的府邸或门第。

丈夫:男子,此处指有才能、有气概的人。

班况:官职的等级。

口出恶言:说出恶毒的话。

肉袒负荆:赤身露体,背着荆条,表示极度的歉意。

刎颈之交: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的朋友。

黄金百镒:一百两黄金,古代货币单位。

武安君:白起的封号,表示对其军事才能的赞誉。

黔中:古代地名,今属贵州省。

阏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赵奢: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以智勇著称。

壁垒:军营的防御工事。

谍人:间谍,此处指侦察的人。

前锋:军队的最前方部队。

衔枚卷甲:古代行军时为了不发出声音,士兵们嘴里含着衔枚,身上卷起铠甲。

兼行:同时进行,此处指连续行军。

老营:军队的营帐,此处指军队的驻扎地。

赵营军士:指驻扎在赵国军营中的士兵。

许历书:许历所写的信。

谏:古代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

秦人:指秦国的人民。

赵师:赵国的军队。

气盛:士气旺盛,战斗力强。

厚集其阵:加强自己的阵势。

冲突:发生战斗。

《兵法》:指古代兵书,此处可能指《孙子兵法》。

得地利者胜:占据有利地形的一方会取得胜利。

北山:阏与北面的山。

元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胡伤:秦国的将领。

兵尉斯离:秦国的军官。

国尉:古代官职,掌管全国军事。

《六韬》、《三略》:古代兵书,分别为《六韬》和《三略》。

丧师辱国:指军队战败,使国家蒙受耻辱。

败衄之辱:指战败的耻辱。

瞑目:安心,此处指赵奢对死后不再有战事感到安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评注

赵营军士许历书一简,上为‘请谏’二字,跪于营前。此句开篇便描绘出许历的忠诚与直率,他敢于在军营前跪下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勇敢的行为在古代军事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

赵奢异之,命刊去前令,召入曰:‘汝欲何言?’赵奢的异样反应表明他对许历的直言不讳感到惊讶,但同时也体现了赵奢的开明和尊重人才的品质。

许历的分析‘秦人不意赵师卒至,此其来气盛,元帅必厚集其阵,以防冲突,不然必败。’展现了他对敌我双方的深刻理解和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这是军事指挥官必备的能力。

赵奢的回应‘诺。’即传令列阵以待,许历又曰:‘《兵法》:‘得地利者胜。’’说明赵奢能够接受并采纳许历的建议,同时引用《兵法》强调地形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经典军事理论的尊重。

许历进一步提出‘阏与形势惟北山最高,而秦将不知据守,此留以待元帅也,宜速据之。’,显示出他对战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胜利的渴望。

赵奢再次回应‘诺。’并命许历引军万人,屯据北山岭上,凡秦兵行动,一望而知。”这表明赵奢对许历的信任和对其建议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军事指挥上的果断。

胡伤兵到,便来争山,山势崎岖,秦兵胆大的,有几个上前,都被赵军飞石击伤,胡伤咆哮大怒,指挥军将四下寻路,忽闻鼓声大振,赵奢引军杀到。”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赵奢军队的英勇。

赵奢将射手万人分为二队,左右各五千人,向秦军乱射,许历驱万人,从山顶上趁势杀下,喊声如雷,前后夹攻,杀得秦军如天崩地裂,没处躲闪,大败而奔。”此段描写了战斗的惨烈和赵奢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胡伤马蹶坠下,几为赵兵所获,却遇兵尉斯离引军刚到,抵死救出,赵奢追至五十里,秦军屯扎不住,只得望西逃奔。”这段描述了战争的转折点和赵奢军队的追击战术。

遂解阏与之围,韩釐王亲自劳军,致书称谢赵王,赵王封奢为马服君,位与蔺相如、廉颇相并,赵奢荐许历之才,以为国尉。”这段文字反映了战争的胜利和赵奢、许历等人的功绩。

赵奢子赵括,自少喜谈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一览而尽,尝与父奢论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虽奢亦不能难也。”此段描述了赵括的才华和对兵法的热爱,但也暴露出他的骄傲。

奢蹴然不悦曰:‘括不可为将,赵不用括,乃社稷之福耳!’赵奢对儿子的评价一针见血,指出赵括虽然才华横溢,但缺乏实际指挥能力。

母以奢之语告括,括曰:‘父年老而怯,宜有是言也。’后二岁,赵奢病笃,谓括曰:‘兵凶战危,古人所戒,汝父为将数年,今日方免败衄之辱,死亦瞑目。汝非将才,切不可妄居其位,自坏家门。’”赵奢的教诲深刻,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国家的忠诚都体现在这些话语中。

又嘱括母曰:‘异日若赵王召括为将,汝必述吾遗命辞之,丧师辱国,非细事也!’言讫而终。”赵奢的遗言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儿子的关爱,也预示了赵括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

赵王念奢之功,以括嗣马服君之职。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句话为故事留下了悬念,同时也突出了赵奢对国家贡献的认可和赵括未来角色的不确定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0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