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原文

【经】

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

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卫侯使甯俞来聘。

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传】

四年春,晋人归孔达于卫,以为卫之良也,故免之。

夏,卫侯如晋拜。曹伯如晋,会正。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废之,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主之谓也。”

秋,晋侯伐秦,围邧、新城,以报王官之役。

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公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惧也。”君子曰:“《诗》云:‘惟彼二国,其政不获,惟此四国,爰究爰度。’其秦穆之谓矣。”

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冬,成风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译文

【经】

四年的春天,君主从晋国回来。

夏天,去齐国迎接姜氏夫人。

狄人入侵齐国。

秋天,楚国人灭了江国。

晋侯攻打秦国。

卫侯派甯俞来访问。

冬天十一月壬寅日,夫人风氏去世。

【传】

四年的春天,晋国人将孔达归还给卫国,认为他是卫国的贤才,所以赦免了他。

夏天,卫侯去晋国拜谢。曹伯也去晋国,参加会盟。

去齐国迎接姜氏夫人时,卿大夫没有亲自前往,这是不合礼节的。因此,君子们认为出姜在鲁国不会得到认可。他们说:“以高贵的聘礼去迎接,却以低贱的方式对待,君主被轻视,立为夫人又被废黜,背弃信义而损害君主,这样的国家必定会混乱,家庭必定会灭亡。不被认可是理所当然的。《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保全自己。’这就是说要尊敬君主。”

秋天,晋侯攻打秦国,包围了邧和新城,以报复王官之战。

楚国人灭了江国,秦伯为此穿丧服、离开正殿、不举行宴会、超过规定的哀悼时间。大夫们劝谏,秦伯说:“同盟国被灭,虽然不能救援,难道不应该表示哀悼吗?我自己也感到恐惧。”君子们说:“《诗经》说:‘那两个国家,政事不得人心,这四个国家,都在思考对策。’这说的就是秦穆公吧。”

卫国的甯武子来访问,君主与他共宴,为他赋《湛露》和《彤弓》。甯武子没有辞谢,也没有回应赋诗。君主派人私下询问。甯武子回答说:“臣以为这是学习礼仪的一部分。从前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设宴招待,于是赋《湛露》,表示天子在上,诸侯效命。诸侯对抗天子的敌人并献上战功,天子于是赐予彤弓一把,彤矢百支,玈弓矢千支,以报答宴会的恩情。如今臣作为陪臣来继续旧好,君主屈尊赐宴,臣怎敢逾越大礼而自取罪责?”

冬天,成风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注解

晋人归孔达于卫:晋国将孔达归还给卫国,孔达是卫国的贤臣,晋国因此免除了他的罪责。

逆妇姜于齐:鲁国派人去齐国迎接姜氏女子,但未派卿大夫前往,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行为。

楚人灭江:楚国灭掉了江国,江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晋侯伐秦:晋国君主攻打秦国,以报复秦国在‘王官之役’中的行为。

卫侯使甯俞来聘:卫国君主派遣甯俞出使鲁国,进行外交访问。

夫人风氏薨:鲁国的夫人风氏去世。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出自《诗经》,意为敬畏上天的威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惟彼二国,其政不获,惟此四国,爰究爰度:出自《诗经》,意为那两个国家的政治不得人心,这四个国家则在探讨和衡量。

湛露:《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天子宴请诸侯时的赋诗。

彤弓:《诗经》中的一篇,常用于天子赏赐有功诸侯时的赋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礼仪。首先,晋国将孔达归还给卫国,显示了晋国对卫国的尊重和对贤臣的重视。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晋国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交换人质或贤臣来维持和平的惯例。

其次,鲁国迎接姜氏女子时未派卿大夫前往,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行为。这一细节揭示了春秋时期礼仪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婚姻和外交场合。礼仪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是政治地位和尊重的象征。鲁国的这一失误,被君子批评为‘贵聘而贱逆之’,暗示了鲁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对礼仪的忽视。

楚国灭江国的事件,进一步展示了春秋时期小国的脆弱和大国的扩张野心。江国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小国的消失,更是大国之间权力斗争的缩影。秦伯对此的反应,显示了他对同盟国的尊重和对自身地位的担忧。秦伯的‘自惧’之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在面对大国扩张时的无奈和焦虑。

卫甯武子来聘时的赋诗环节,展示了春秋时期外交场合中的文化礼仪。《湛露》和《彤弓》的赋诗,不仅是文化上的交流,更是政治上的象征。甯武子的回应,显示了他对礼仪的深刻理解和对外交场合的谨慎态度。他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对鲁国的尊重,也反映了对自身地位的清醒认识。

最后,夫人风氏的去世,虽然只是简单的记载,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夫人的去世,可能会对鲁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继承和权力交接方面。

总的来说,这段记载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更通过细节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礼仪、外交智慧和文化交流。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春秋时期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线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