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八回-原文
兼六国混一舆图号始皇建立郡县
话说王翦代李信为大将,率军六十万,声言伐楚,项燕守东冈以拒之,见秦兵众多,遣使驰报楚王,求添兵助将,楚王复起兵二十万,使将军景骐将之,以助项燕。
却说王翦兵屯于天中山,连营十余里,坚壁固守,项燕日使人挑战,终不出,项燕曰:‘王翦老将,怯战固其宜也!’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饮食,将吏感恩,愿为效力,屡屡请战,辄以醇酒灌之,如此数月,士卒日间无事,惟投石超距为戏。
按范蠡《兵法》,投石者,用石块重十二斤,立木为机发之,去三百步为胜,不及者为负,其有力者,能以手飞石,则多胜一筹。超距者,横木高七八尺,跳跃而过,以此赌胜。王翦每日使各营军吏,默记其胜负,知其力之强弱,外益收敛为自守之状,不许军人以楚界樵采,获得楚人,以酒食劳之放还,相持岁余,项燕终不得一战,以为王翦名虽伐楚,实自保耳,遂不为战备。
王翦忽一日大享将士,言:‘今日与诸君破楚。’将士皆磨拳擦掌,争先奋勇,乃选骁勇有力者,约二万人,谓之壮士,别为一军,为冲锋。而分军数道,吩咐楚军一败,各自分头略地,项燕不意王翦猝至,仓皇出战,壮士畜力多时,不胜技痒,大呼陷阵,一人足敌百人,楚兵大败,屈定战死,项燕与景骐率败兵东走,翦乘胜追逐,再战于永安城,复大败之,遂攻下西陵,荆襄大震,王翦使蒙武分军一半,屯于鄂渚,传檄湖南各郡,宣布秦王威德,自率大军径趋淮南,直捣寿春,一面遣人往咸阳报捷,项燕往淮上募兵未回,王翦乘虚急攻,城遂破,景骐自刎于城楼,楚王负刍被虏,秦王政发驾亲至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弑君之罪,废为庶人,命王翦合兵鄂渚,以收荆襄。于是湖湘一带郡县,望风惊溃。
再说项燕募得二万五千人,来至徐城,适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逃难奔来,言:‘寿春已破,楚王掳去,不知死活。’
项燕曰:‘吴、越有长江为限,地方千余里,尚可立国。’乃率其众渡江,奉昌平君为楚王,居于兰陵,缮兵城守。
再说王翦已定淮北,淮南之地,谒秦王于鄂渚,秦王夸奖其功,然后言曰:‘项燕又立楚王于江南,奈何?’
王翦曰:‘楚之形势,在于江淮,今全淮皆为吾有,彼残喘仅存,大兵至,即就缚耳,何足虑哉。’
秦王曰:‘王将军年虽老,志何壮也?’
明日,秦王驾回咸阳,仍留王翦兵,使平江南,王翦令蒙武造船于鹦鹉洲,逾年船成,顺流而下,守江军士不能御,秦兵遂登陆,留兵十万屯黄山,以断江口,大军自朱方进围兰陵,四面列营,军声震天,凡夫椒山、君山、荆南山诸处,兵皆布满,以绝越中救兵,项燕悉城中兵,战于城下。
初合,秦兵稍却,王翦驱壮士分为左右二队,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阵,蒙武手斩裨将一人,复生擒一人,秦兵勇气十倍,项燕复大败,奔入城中,筑门固守,王翦用云梯仰攻,项燕用火箭射之,烧其梯,蒙武曰:‘项燕釜中之鱼也,若筑垒与城齐,周围攻急,我众彼寡,守备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
王翦从其计,攻城愈急,昌平君亲自巡城,为流矢所中,军士扶回行宫,夜半身死,项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为芈氏一脉未绝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长号者三,引剑自刎而死,城中大乱。
秦兵遂登城启门,王翦整军而入,抚定居民,遂率大军南下,至于锡山。
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云:‘有锡兵,天下争; 无锡宁,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问之,言:‘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于雒,此山产铅锡,因名锡山,四十年来,取用不竭,近日出产渐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
王翦叹曰:‘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今无锡县名,实始于此。
王翦兵过姑苏,守臣以城降,遂渡浙江,略定越地。
越王子孙自越亡以后,散处甬江,天台之间,依海而居,自称君长,不相统属。至是闻秦王威德,悉来纳降,王翦收其舆图户口,飞报秦王,并定豫章之地,立九江、会稽二郡,楚祝融之祀遂绝。
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
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强大称王,自此岁岁并吞小国,五传至庄王旅始称霸,又五传至昭王珍几为吴灭,又六传至威王商兼有吴越,于是江淮尽属于楚,几占天下之半,怀王槐任用奸臣靳尚,见欺于秦,始渐衰弱,又五传到负刍,而国并于秦。史臣有赞云:
鬻熊之嗣,肇封于楚,通王旅霸,大开南土。子围篡嫡,商臣弑父,天祸未悔,凭奸自怙。昭困奔亡,怀迫囚苦,襄烈遂衰,负刍为虏。
王翦灭楚,班师回咸阳,秦王赐黄金千镒,翦告老,仍归频阳。
秦王乃拜其子王贲为大将,攻燕王于辽东,秦王命之曰:‘将军若平辽东,乘破竹之势,便可收代,无烦再举。’王贲兵渡鸭绿江,围平壤城破之,虏燕王喜,送入咸阳,废为庶人。
按燕自召公肇封,九世至惠侯,而周厉王奔彘,八传至庄公,而齐桓公伐山戎,为燕辟地五百里,燕始强大,又十九传至文公,而苏秦说以‘合纵’之术,其子易王始称王,列于七国,易王传哙,为齐所灭,哙子昭王复国,又四传至喜而国亡。史臣有赞云:
召伯治陕,甘棠怀德,易王僭号,齿于六国。
哙以懦亡,平以强获,一谋不就,辽东并失。
传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后亡,召公之泽。
王贲既灭燕,遂移师西攻代,代王嘉兵败,欲走匈奴,贲追及于猫儿庄,擒而囚之,嘉自杀,尽得云中、雁门之地,此秦王政二十五年事。
按赵自造父仕周,世为周大夫,幽王无道,叔带奔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五世至赵夙,事献公,再传至赵衰,事文公,衰子盾事襄、成、景三公,晋主霸,赵氏世为霸佐,盾子朔中绝,朔子武复立,又二传至简子鞅,鞅传襄子毋恤,与韩、魏三分晋国,毋恤传其侄桓子浣,浣传子籍,始称侯,谥烈,六传到武灵王而胡服,又四传至王迁被虏,而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守赵祀,嘉王代六年而国灭。
自此六国遂亡其五,惟齐尚在。
史臣有赞云:
赵氏之世,与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
带始事晋,夙初有土;武世晋卿,籍为赵主。
胡服虽强,内乱外侮;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云中六载,馀焰一吐!
王贲捷书至咸阳,秦王大喜,赐王贲手书,略曰:
将军一出而平燕及代,奔驰二千余里,方之乃父,劳苦功高,不相上下。
虽然,自燕而齐,归途南北便道也。
齐在,譬如人身尚缺一臂。
愿以将军之余威,震电及之,将军父子,功于秦无两。
王贲得书,遂引兵取燕山,望河间一路南行。
却说齐王建听相国后胜之言,不救韩、魏,每灭一国,反遣使入秦称贺,秦复以黄金厚赂使者,使者归,备述秦王相待之厚,齐王以为和好可恃,不修战备。
及闻五国尽灭,王建内不自安,与后胜商议,始发兵守其西界,以防秦兵掩袭,却不提防王贲兵过吴桥,直犯济南。
齐自王建即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上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
况且秦兵强暴,素闻传说,今日数十万之众,如泰山般压将下来,如何不怕?何人敢与他抵对?
王贲由历下、淄川,径犯临淄,所过长驱直捣,如入无人之境。
临淄城中,百姓乱奔乱窜,城门不守;后胜束手无计,只得劝王建迎降。
王贲兵不血刃,两月之间尽得山东之地,秦王闻捷,传令曰:
齐王建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今幸将士用命,齐国就灭,本当君臣俱戮,念建四十余年恭顺之情,免其诛死,可与妻子迁于共城,有司日给斗粟,毕其余生,后胜就本处斩首。
王贲奉命诛后胜,遣吏卒押送王建,安置共城。
惟茅屋数间,在太行山下,四围皆松柏,绝无居人,宫眷虽然离散,犹数十口,只斗粟不敷,有司又不时给,王建止一子,尚幼,中夜啼饥,建凄然起坐,闻风吹松柏之声,想起:“在临淄时,何等富贵,今误听奸臣后胜,至于亡国,饥饿穷山,悔之何及。”遂泣下不止,不数日而卒。
宫人俱逃,其子不知所终,传言谓王建因饿而死,齐人闻而哀之,因为歌曰:
松耶柏耶,饥不可为餐。
谁使建极耶,嗟任人之匪端!
后人传此为“松柏之歌”,盖咎后胜之误国也。
按齐始祖陈定,乃陈厉公佗之子,于周庄王十五年,避难奔齐,遂仕齐,讳陈为田氏,数传至田桓子无宇,又再传至僖子乞,以厚施得民心,田氏日强,乞子恒弑齐君,又三传至太公和,遂篡齐称侯,又三传至威王而益强,称王号,又四传至王建而国亡矣。
史臣有赞云:
陈完避难,奔于太姜。
物莫两盛,妫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
孟尝延客,田单救亡。
相胜利贿,认贼为祥。
哀哉王建,松柏苍苍。
时秦王政之二十六年也。
时六国悉并于秦,天下一统。
秦王以六国曾并称王号,其名不尊,欲改称帝,昔年亦曾有东西二帝之议,不足以传后世,威四夷,乃采上古君号,惟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惟秦德兼三皇,功迈五帝,遂兼二号称“皇帝”。
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以为周公作谥法,子得议父,臣得议君,为非礼;今后除谥法不用:“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召良工琢和氏之璧为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又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惟水能灭火,秦应水德之运,衣服旌旗皆尚黑。
水数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数,以十月朔为正月,朝贺皆于是月。
“正”“政”音同,皇帝御讳不可犯,改“正”字音为“征”。
征者,非吉祥之事,然出自始皇之意,人不敢言。
尉缭见始皇意气盈满,纷更不休,私叹曰:“秦虽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始皇问群臣曰:“尉缭弃朕而去,何也?”
群臣皆曰:“尉缭佐陛下定四海,功最大,亦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论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
始皇曰:“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
群臣皆曰:“燕、齐、楚、代,地远难周,不置王无以镇之。”
李斯议曰:
“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禄俸,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原,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
始皇从其议,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哪三十六郡:
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琊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是时北边有胡患,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最少,设戍镇守;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出李斯调度。
每郡置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
收天下甲兵,聚于咸阳销之,铸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宫庭中,以应“临洮长人”之瑞。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共二十万户。
又于咸阳北坂,仿六国宫室,建造离宫六所,又作阿房之宫。
进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诸将帅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各封万户,其他或数千户,俱准其所入之赋,官为给之。
于是焚书坑儒,游巡无度。
筑“万里长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聊生。
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陈胜、吴广之徒群起而亡之矣。
史臣有《列国歌》曰:
东迁强国齐郑最,荆楚渐横开桓文。
楚庄宋襄和秦穆,迭为王霸得专征。
晋襄景悼称世霸,平哀齐景思代兴。
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勾践何纵横。
秦秋诸国难尽数,几派源流略可寻。
鲁卫晋燕曹郑蔡,与吴姬姓同宗盟。
齐由吕尚宋商裔,禹后杞越颛顼荆。
秦亦顼裔陈祖舜,许始太岳各有生。
及交战国七雄起,韩赵魏氏晋三分。
魏与韩皆周同姓,赵先造父同嬴秦。
齐吕改田即陈后,黄歇代楚熊暗倾。
宋亡于齐鲁入楚,吴越交胜总归荆。
周鼎既迁合纵散,六国相随渐属秦。
髯仙读《列国志》,有诗云:
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八回-译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合并地图,设立郡县。
王翦代替李信成为大将,率领六十万军队,声称要攻打楚国,项燕守卫东冈来抵抗,看到秦军人数众多,派人快马报告楚王,请求增兵支援,楚王再次起兵二十万,派将军景骐带领,来支援项燕。
王翦的军队驻扎在天中山,连营十几里,坚固壁垒,坚守不出,项燕每天派人挑战,王翦始终不出战,项燕说:‘王翦是老将,胆怯出战是应该的!’王翦让士兵休息洗澡,每天杀牛设宴,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将官士兵感激,愿意为他效力,屡次请求出战,王翦就用美酒灌醉他们,如此几个月,士兵白天没事可做,只有投掷石头和跳跃比赛来消遣。
按照范蠡的《兵法》,投掷石头的人,用十二斤重的石头,立木为机发射,距离三百步为胜,达不到的为负,有力的人,能用手掷石,则多胜一筹。跳跃比赛,横木高七八尺,跳跃过去,以此来比赛胜负。王翦每天让各营的军官,默默记录胜负情况,了解士兵的强弱,对外表现出收敛自守的样子,不允许士兵进入楚地砍柴,抓到楚人,用酒食款待后放回,相持一年多,项燕始终不能一战,认为王翦名义上是攻打楚国,实际上是在自保,于是不再备战。
王翦有一天突然大宴将士,说:‘今天我们要击败楚国。’将士们摩拳擦掌,争先恐后,于是挑选了勇敢有力的约两万人,称之为壮士,另外组成一支军队,作为冲锋部队。然后分兵几路,吩咐楚军一旦败退,各自分头夺取地盘,项燕没想到王翦突然到来,仓促出战,壮士们积蓄力量已久,技痒难耐,大声呼喊冲入敌阵,一人可以抵敌百人,楚军大败,屈定战死,项燕和景骐率领败兵向东逃跑,王翦乘胜追击,再次在永安城作战,再次大败楚军,于是攻下西陵,荆襄震动,王翦派蒙武分兵一半,驻扎在鄂渚,传令湖南各郡,宣布秦王的威德,自己率领大军直奔淮南,直捣寿春,一面派人前往咸阳报捷,项燕前往淮上招募士兵还未回来,王翦趁机急攻,城池终于被攻破,景骐在城楼上自刎,楚王负刍被俘虏,秦王政亲自到樊口接受俘虏,以弑君之罪责备负刍,废为庶人,命令王翦在鄂渚合并军队,以收复荆襄。于是湖湘一带的郡县,望风而溃。
再说项燕招募了两万五千人,来到徐城,正遇到楚王的同母弟昌平君逃难奔来,说:‘寿春已经被攻破,楚王被俘虏,生死未卜。’
项燕说:‘吴、越有长江作为屏障,地方有一千多里,还可以立国。’于是率领众人渡江,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居住在兰陵,修缮兵器,守城。
再说王翦已经平定了淮北、淮南之地,在鄂渚拜见秦王,秦王夸奖他的功绩,然后说:‘项燕在江南又立了楚王,怎么办?’
王翦说:‘楚国的形势在于江淮,现在整个淮河都在我们手中,他们只剩下一点气息,大兵一到,就会束手就擒,不值得担心。’
秦王说:‘王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志向多么雄伟啊?’
第二天,秦王返回咸阳,仍然留下王翦的军队,让他平定江南,王翦命令蒙武在鹦鹉洲造船,过了一年船造好了,顺流而下,守江的士兵无法抵挡,秦军登陆,留下十万军队驻扎在黄山,以切断江口,大军从朱方进军包围兰陵,四面列营,军声震天,凡夫椒山、君山、荆南山等处,军队都布满了,以切断越中救兵,项燕集中城中的兵力,在城下作战。
一开始,秦军稍微退却,王翦驱使壮士分为左右两队,各持短兵器,大声呼喊冲入敌阵,蒙武亲手斩杀一名副将,又生擒一名,秦军士气大增,项燕再次大败,逃入城中,紧闭城门坚守,王翦用云梯向上攻击,项燕用火箭射击,烧毁了云梯,蒙武说:‘项燕就像锅中的鱼,如果我们在城外修筑壁垒与城墙齐高,四面加紧攻击,我们人多他们少,守备不周,不到一个月,城池必定被攻破。’
王翦听从了他的计策,攻城更加急迫,昌平君亲自巡视城墙,被流箭射中,士兵们扶他回行宫,半夜去世,项燕哭着说:‘我之所以在这里苟延残喘,是为了芈氏一脉未绝,今天还有什么指望呢?’于是仰天长叹三声,拔剑自刎而死,城中大乱。
秦军于是登上城墙打开城门,王翦整顿军队进入,安抚居民,于是率领大军南下,到达锡山。
士兵们埋锅造饭,挖地发现了一块古碑,上面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王翦召集当地居民询问,他们回答说:‘这座山是惠山的东峰,自从周平王东迁到雒,这座山出产铅锡,因此命名为锡山,四十年来的开采从未用尽,最近产量逐渐减少,这块碑也不知是谁所造。’
王翦感叹说:‘这块碑显露出来,天下从此渐渐安宁了。难道不是古人先预见到这个定数,所以埋下碑来给后人看吗?今后应该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无锡。’现在无锡县的名字,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王翦的军队经过姑苏,守城的官员献城投降,于是渡过浙江,大致平定了越地。
越国的王子和后代自从越国灭亡以后,散居在甬江、天台之间,依海而居,自称君长,互不统属。到这时,听说秦王的威德,都来投降,王翦接收了他们的地图和户籍,飞报秦王,并平定了豫章之地,设立了九江、会稽两郡,楚国的祝融祭祀就此断绝。
这是秦王政二十四年发生的事情。
按照楚国的历史,自从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开始强大称王,从此每年兼并小国,五代传到庄王熊侣开始称霸,又五代传到昭王熊珍几乎被吴国灭亡,又五代传到威王熊商兼并了吴越,于是江淮全部属于楚国,几乎占据天下的一半,怀王熊槐任用奸臣靳尚,被秦国欺骗,开始逐渐衰落,又五代传到负刍,国家最终被秦国吞并。史臣有赞云:‘鬻熊的后代,在楚国开始封地,通王旅霸,大力开拓南土。子围篡位,商臣弑父,天灾未悔,依仗奸臣自满。昭王困顿流亡,怀王被迫受苦,襄王烈火熄灭,负刍成为俘虏。’
王翦灭楚后,班师回咸阳,秦王赐给他一千镒黄金,王翦告老还乡,回到了频阳。
秦王于是任命他的儿子王贲为大将,在辽东攻打燕王,秦王命令他说:‘将军如果平定了辽东,趁着破竹之势,就可以收复代地,不必再次举兵。’王贲的军队渡过鸭绿江,包围平壤城,攻破它,俘虏了燕王喜,送到咸阳,废为庶人。
按照燕国的历史,自从召公封地,九世传到惠侯,而周厉王逃亡到彘,八世传到庄公,而齐桓公攻打山戎,为燕国开拓五百里土地,燕国开始强大,又十九世传到文公,而苏秦用‘合纵’之术游说,他的儿子易王开始称王,列为七国之一,易王传位给哙,被齐国所灭,哙的儿子昭王复国,又四世传到喜而国家灭亡。史臣有赞云:
召伯治理陕西,人们怀念他的恩德,如同怀抱着甘棠树一样。易王僭越了号令,与六国并列。赵哙因为懦弱而亡国,赵平因为强大而获得胜利,一次计划没有成功,辽东也失去了。传位四十三代,到九伯时,姬姓的后代灭亡,召公的恩泽也随之消失。
王贲灭掉燕国后,随即带兵西征代国。代王嘉战败,想要逃往匈奴,王贲追到猫儿庄将他擒获并囚禁,嘉自杀,秦军完全占领了云中和雁门地区,这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发生的事情。
按照赵国的历史,自从造父在周朝任职以来,世世代代都是周朝的大夫。周幽王无道,叔带逃到晋国,侍奉晋文侯,开始建立赵国。经过五代到赵夙,侍奉献公,再传到赵衰,侍奉文公。赵衰的儿子赵盾侍奉了襄公、成公、景公三位君主,晋国成为霸主,赵国世世代代成为霸主的辅佐。赵盾的儿子赵朔中途绝后,赵朔的儿子赵武复立,又经过两代到赵简子赵鞅,赵鞅传位给赵襄子赵毋恤,与韩、魏三分晋国,赵毋恤传位给他的侄子赵桓子赵浣,赵浣传位给儿子赵籍,开始称侯,谥号烈侯。经过六代到赵武灵王而胡服骑射,又经过四代到赵王迁被俘,而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守护赵国的祭祀。赵嘉在代国做了六年王,国家灭亡。从此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
史官有赞语说:赵国的世系,与秦国同宗同祖;周穆王平定徐国,才封造父为官。叔带最初侍奉晋国,赵夙最初有封地;赵武在晋国为卿,赵籍成为赵国的君主。胡服虽然强大,但国内有乱,外部有侵扰;赵武灵王不用赵奢,赵王迁被囚禁。在云中六年,余波才平息!
王贲的捷报送到咸阳,秦王非常高兴,赐给王贲亲笔信,大致说:将军一出兵就平定了燕国和代国,奔驰两千多里,与您的父亲相比,劳苦功高,不相上下。虽然如此,从燕国到齐国,回家的路南北都很方便。齐国还在,就像人的身体还缺一只手臂。希望您能用剩余的威势,像雷电一样震慑他们,将军父子,对秦国的功绩无人能比。
王贲接到信后,就带兵攻取了燕山,望向河间一路南行。
再说齐王建听从相国后胜的建议,不救韩、魏,每当一个国家被灭,反而派人去秦国祝贺,秦国又用大量黄金贿赂使者,使者回来后,详细描述了秦王对他们的优待,齐王认为和平是可以信赖的,不再备战。
等到听说五国都被灭,齐王建内心不安,与后胜商议,开始派兵守卫西部边界,以防秦军偷袭,但没有料到王贲的军队已经过了吴桥,直接进攻济南。
齐国自从齐王建即位以来,四十四年没有战争,上下都安于无事,从未演习过武艺。而且秦军强大凶暴,素来听说传说,如今有数十万大军,如同泰山压顶般压将下来,怎能不怕?谁敢与他对抗?王贲从历下、淄川直接进攻临淄,所经过的地方长驱直入,如同无人之境。临淄城中,百姓乱跑乱窜,城门无人把守;后胜束手无策,只能劝齐王建投降。
王贲没有经过战斗,两个月之间就完全占领了山东地区,秦王听说胜利的消息,下令说: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断绝了与秦国的使者关系,想要作乱,如今幸亏将士们听从命令,齐国得以灭亡,本来应该将君臣一起处死,但考虑到齐王建四十多年的恭顺,免除了他的死刑,可以和妻子一起迁往共城,官府每天供给一斗粮食,让他度过余生,后胜就在原地被斩首。
王贲奉命处决后胜,派官吏士兵押送齐王建,将他安置在共城。那里只有几间茅屋,位于太行山下,四周都是松柏,没有人居住,宫眷虽然离散,还有几十口人,但一斗粮食不够吃,官府又不按时供给,齐王建只有一个儿子,年纪还小,半夜啼哭饥饿,齐王建凄然起身坐下,听到风吹松柏的声音,想起在临淄时的富贵,如今误听奸臣后胜,导致国家灭亡,在荒山野岭中饥饿,后悔莫及,于是泪流不止,没过几天就死了。
宫女们都逃跑了,他的儿子下落不明,传言说齐王建因为饥饿而死,齐人听说后非常悲伤,因此作歌说:
松树还是柏树,饥饿的时候不能当饭吃。是谁让齐王建到了如此地步,唉,任用奸臣是多么的不明智!
后人将这首歌称为‘松柏之歌’,用来责备后胜误国。
按照齐国的历史,始祖陈定是陈厉公佗的儿子,在周庄王十五年,避难逃到齐国,于是为齐国效力,将陈姓改为田姓,经过几代传到田桓子田无宇,再传到田乞,因为广泛施舍而得到民心,田氏日益强大,田乞的儿子田恒杀死了齐君,再传三代到田和,于是篡夺齐国成为侯,再传三代到威王而国力更强,称王,再传三代到齐王建而国家灭亡。
史官有赞语说:陈完避难,逃到太姜那里。事物不能两盛,姬姓被田姓取代。和开始擅权,威王于是称王。孟尝君广纳宾客,田单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相国后胜受贿,将敌人视为朋友。可悲的齐王建,松柏依然苍翠。
这时是秦王政二十六年。
这时六国全部被秦国并吞,天下统一。
秦王因为六国曾经并称王号,其名不尊,想要改称帝,以前也曾有东西二帝的提议,但不足以传之后世,威服四夷,于是采用上古君主的称号,只有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只有秦国的德行兼有三皇,功绩超过五帝,于是兼用两个称号‘皇帝’。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又认为周公作的谥法,儿子可以议论父亲,臣子可以议论君主,这是不合礼节的;从今以后不用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自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召来能工巧匠雕琢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上面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又推广终始五德之传,认为周朝得到火德,只有水能灭火,秦国应该得到水德之运,衣服和旗帜都崇尚黑色。水数为六,所以器物的尺寸都使用六的倍数,以十月朔日为正月,朝贺都在这个月份。
‘正’和‘政’读音相同,皇帝的名讳不可冒犯,将‘正’字的读音改为‘征’。‘征’字不吉利,但出自始皇帝的意思,人们不敢说。
尉缭看到秦始皇意气骄满,频繁变更政策,私下叹息说:‘秦国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元气已经衰弱,它能够长久吗?’与弟子王敖一夜之间逃走,不知去向。秦始皇问群臣说:‘尉缭抛弃我而离开,为什么?’
群臣都说:‘尉缭辅佐陛下统一四海,功绩最大,也希望能裂土分封,如同周朝的太公、周公一样。如今陛下尊号已经确定,但论功行赏的典礼没有实行,他感到失望,因此离开了。’
秦始皇说:‘周朝分茅授土的制度,还可以实行吗?’
群臣都说:‘燕、齐、楚、代,地处偏远难以统一,不设立王位无法镇守。’
李斯提议说:‘周朝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大多数是同姓的,后来他们的子孙互相争斗,杀戮不断。现在陛下统一了四海之内,将全国划分为郡县,虽然对有功的臣子给予了丰厚的俸禄,但没有一块土地和百姓是私自占有的,杜绝了战争的根本,这不正是长久安定和治理国家的办法吗?’秦始皇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这三十六郡分别是: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也就是琅琊郡、薛郡,也就是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当时北方边境有胡人的侵扰,所以渔阳、上谷等郡的管辖面积最小,设立了戍守来防御;南方的水乡地区安定,所以九江、会稽等郡的管辖面积最大,这些都是李斯负责调度的。每个郡设置一名郡守和一名监御史。
收集了天下所有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铸造了十二个金人,每个金人重千石,放置在宫庭中,以应验‘临洮长人’的祥瑞。
将天下的富豪迁往咸阳,共有二十万户。
又在咸阳北面的山丘上,模仿六国的宫殿样式,建造了六所离宫,还建造了阿房宫。
提升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对有功的将领如王贲、蒙武等人,分别封赐万户,其他人或数千户,都按照他们所收的赋税,由官府提供。
于是焚烧了书籍,坑杀了儒生,巡游无度。
修筑了‘万里长城’来抵御胡人,百姓饥寒交迫,无法生活。到了秦二世时,暴虐更加严重,陈胜、吴广等人纷纷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史官有《列国歌》一首说:
东迁强国齐郑最,荆楚渐横开桓文。楚庄宋襄和秦穆,迭为王霸得专征。晋襄景悼称世霸,平哀齐景思代兴。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勾践何纵横。秦秋诸国难尽数,几派源流略可寻。鲁卫晋燕曹郑蔡,与吴姬姓同宗盟。齐由吕尚宋商裔,禹后杞越颛顼荆。秦亦顼裔陈祖舜,许始太岳各有生。及交战国七雄起,韩赵魏氏晋三分。魏与韩皆周同姓,赵先造父同嬴秦。齐吕改田即陈后,黄歇代楚熊暗倾。宋亡于齐鲁入楚,吴越交胜总归荆。周鼎既迁合纵散,六国相随渐属秦。
髯仙阅读《列国志》时,有诗云:
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八回-注解
兼六国混一: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始皇:秦始皇,即嬴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郡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郡是较大的一级行政区,县是次一级行政区。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曾率军灭赵、燕、楚三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将领。
李信:战国时期秦国将领,曾与王翦一同参与灭楚战争。
项燕:战国时期楚国名将,楚顷襄王时期的大将,曾抵抗秦军的入侵。
东冈:地名,位于楚国东部,是项燕抵御秦军的地方。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的是楚顷襄王。
景骐:战国时期楚国将领,曾协助项燕抵抗秦军。
天中山:地名,位于秦国境内,是王翦驻军的地方。
范蠡: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范蠡兵法》。
投石超距:古代军事训练项目,投石指投掷重物,超距指跳跃跨越障碍。
寿春:地名,楚国的都城,位于今安徽省寿县。
樊口:地名,位于湖北省,是秦军受俘的地方。
荆襄:地区名,指荆楚和襄阳地区,位于今湖北省。
湖湘:地区名,指湖南和湖北地区。
吴、越:古代国家名,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兰陵: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是项燕建立的新楚国的都城。
鹦鹉洲:地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王翦造船的地方。
夫椒山、君山、荆南山:地名,位于江南地区,是秦军布防的地方。
芈氏:楚国国姓,此处指楚国的王室。
锡山: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因山产锡而得名。
周平王:周朝君主,名姬宜臼,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时期。
铅锡:金属,锡和铅的合金,古代用于制造兵器。
甬江、天台: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是越国后裔的居住地。
豫章:地区名,位于今江西省,是秦朝设立的郡。
九江、会稽: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和浙江省,是秦朝设立的郡。
楚祝融:楚国神话中的火神,此处指楚国的文化象征。
周桓王:周朝君主,名姬林,周平王的儿子。
武王熊通:楚国的君主,熊通是楚武王的谥号。
庄王旅:楚国的君主,庄王是熊旅的谥号。
昭王珍:楚国的君主,昭王是熊珍的谥号。
威王商:楚国的君主,威王是熊商的谥号。
怀王槐:楚国的君主,怀王是熊槐的谥号。
靳尚: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被认为是不忠之臣。
秦王政:秦王政,即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
频阳: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是王翦的故乡。
辽东:辽东,指中国东北的一个地区,这里指赵国失去辽东。
鸭绿江:河流名,位于中国东北,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平壤:地名,位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是燕国的都城。
召公:周朝初期的大臣,召公奭是其名。
庄公:燕国的君主,庄公是姬庄的谥号。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齐桓公是姜小白的名号。
文公:燕国的君主,文公是姬文的谥号。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
易王:易王,指战国时期的燕易王,他僭越了周王的称号。
哙:哙,指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因懦弱而亡国。
昭王:燕国的君主,昭王是姬昭的名号。
史臣:古代负责编写史书的官员。
召伯:召伯,又称召公,是周朝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曾治理过陕地,以德政著称。
甘棠:甘棠是一种树,这里比喻召伯的德政深入人心,如同甘棠树受到人们的爱戴。
齿于六国:齿,意为并列。齿于六国,指易王与当时的六国并列,拥有一定的实力。
平:平,指战国时期的赵惠文王,因强大而获得赵国。
传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后亡,召公之泽:传四十三,指赵国传了四十三代。年八九伯,指赵国的寿命长达八九百年。姬姓后亡,指赵国是姬姓的分支,最终灭亡。召公之泽,指召伯的德政遗泽。
王贲:王贲,秦国的将领,曾参与灭赵、灭魏、灭楚等战役。
代王嘉:代王嘉,指代国的国王,在秦王政二十五年时被王贲擒获。
猫儿庄:猫儿庄,是王贲追捕代王嘉的地方。
云中、雁门:云中、雁门,都是古代的边塞地区,这里指王贲攻下的地区。
赵自造父仕周:赵自造父,指赵国的始祖赵造父,曾在周朝做官。
幽王无道,叔带奔晋:幽王,指周幽王,因无道而引起叔带逃往晋国。
晋文侯:晋文侯,指晋国的君主,叔带投奔的君主。
赵衰:赵衰,指赵国的著名政治家,是晋文公的重要辅佐。
襄、成、景三公:襄、成、景三公,指晋国的三位公爵。
晋主霸:晋主霸,指晋国在春秋时期成为霸主。
赵氏世为霸佐:赵氏世为霸佐,指赵国世世代代都是晋国的辅佐。
盾子朔中绝,朔子武复立:盾子朔中绝,指赵盾的儿子赵朔被杀,赵朔的儿子赵武被立为赵国君主。
简子鞅:简子鞅,指赵国的君主赵简子,名鞅。
襄子毋恤:襄子毋恤,指赵国的君主赵襄子,名毋恤。
韩、魏三分晋国:韩、魏三分晋国,指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晋国灭亡。
桓子浣:桓子浣,指赵国的君主赵桓子,名浣。
籍:籍,指赵国的君主赵籍,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
武灵王:武灵王,指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他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
王迁:王迁,指赵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赵王迁,被秦国俘虏。
公子嘉:公子嘉,指赵国的一位公子,自立为代王。
茅屋:茅屋,指简陋的房屋。
太行山:太行山,中国的一座山脉。
后胜:后胜,齐国的相国,因建议齐王不抵抗秦国而受到指责。
陈定:陈定,齐国的始祖,原为陈国公室。
太姜:太姜,指齐国的始祖陈定逃难时投奔的齐太公的夫人。
田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指齐国的田氏家族的始祖。
僖子乞:僖子乞,指田氏家族的一位成员。
太公和:太公和,指田氏家族的一位成员,篡夺了齐国的王位。
威王:威王,指齐国的君主,威王时期齐国强大。
孟尝延客:孟尝,指齐国的孟尝君,以好客著称。
田单救亡:田单,指齐国的田单,曾成功救齐。
和氏之璧:和氏之璧,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美玉。
传国玺:传国玺,是中国古代的玉玺,象征着皇权。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周公作谥法:周公,指周公旦,他制定了谥法。
尉缭:尉缭,是秦国的谋士,因与秦始皇意见不合而离开。
王敖:王敖,是尉缭的弟子。
东西二帝:东西二帝,指古代东西两个地区的帝王。
终始五德之传:终始五德之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天下的兴衰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有关。
周得火德:周得火德,指周朝得到了火德,即火的德性。
水德之运:水德之运,指水德的时代。
器物尺寸,俱用六数:器物尺寸,俱用六数,指器物的尺寸都以六为基数。
十月朔为正月:十月朔为正月,指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
征:征,指征兆,不吉祥的事。
尉缭弃朕而去:尉缭弃朕而去,指尉缭离开秦始皇。
周室分茅之制:周室分茅之制,指周朝的分封制度。
裂土分封:裂土分封,指将土地分封给功臣。
太公:太公,指齐太公,是齐国的始祖。
周封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这些封国是周朝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姓:指同一家族或同宗族的人。
海内:古代指整个国家或天下。
功臣:对国家有功的人。
禄俸:官员的薪俸。
兵革:战争。
术:方法或策略。
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胡患:指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
戍镇守:驻军防守。
水乡:指多水的地区,多指江南地区。
调度:安排,调派。
守尉: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中的官员,负责治安和军事。
监御史: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中的官员,负责监察。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军队。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金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人,此处指用金铸成的人像。
临洮长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人,此处指吉祥的象征。
豪富:富有的人。
离宫:皇帝的行宫。
阿房之宫:秦始皇所建的宫殿,规模宏大,后因项羽焚毁而毁坏。
丞相:古代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郎中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等事务。
万户:古代户口单位,一户为一千口人。
焚书坑儒:秦始皇时期,为统一思想而焚毁书籍,坑杀儒者的事件。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2.1万公里。
陈胜、吴广:秦末起义领袖,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但最终失败。
列国歌:古代史书《史记》中收录的一首歌,歌颂了战国时期的历史。
卜世:指一个朝代的寿命。
人事:人的作为,指人为因素。
天:自然,指自然规律。
陵替:衰落,衰败。
媚秦:指六国中的一些国家向秦国示好。
二周:指东周和西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朝中用佞贤:指朝廷中任用奸佞之臣。
髯仙:古代对有长须之人的尊称。
《列国志》:古代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历史。
八百年:指周朝的寿命,实际为约800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八回-评注
李斯议曰:‘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禄俸,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原,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
这段话中,李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周朝的封国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周朝的分封制导致了同姓诸侯之间的纷争和杀戮,国家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他主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以消除地方诸侯的权力,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体现了李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
始皇从其议,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哪三十六郡: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琊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正式确立。这些郡的设立,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全国地理、军事、政治的全面考量。三十六郡的名称,也反映了当时各地的地理特色和历史背景。
是时北边有胡患,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最少,设戍镇守;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出李斯调度。
李斯在行政区划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和周边威胁。对于北方的边疆地区,由于面临胡人的侵扰,因此设置了渔阳、上谷等边境郡,并加强戍守。而南方水乡地区相对安定,因此九江、会稽等郡的辖地较大,这也体现了李斯对国家安全的战略考虑。
每郡置守尉一人、监御史一人。
这一措施体现了秦始皇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通过设立守尉和监御史,秦始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了地方行政的效率和公正。
收天下甲兵,聚于咸阳销之,铸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宫庭中,以应‘临洮长人’之瑞。
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金人,这不仅是对战争力量的消减,也是对权力的一种象征。同时,这些金人的设立,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秦始皇对祥瑞的迷信。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共二十万户。
秦始皇将天下豪富迁徙至咸阳,这不仅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为了控制这些豪富的力量,防止他们成为反对中央政府的势力。
又于咸阳北坂,仿六国宫室,建造离宫六所,又作阿房之宫。
秦始皇在咸阳北坂建造离宫和阿房宫,这些宫殿的建造不仅反映了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也体现了他的权力欲望和对古代文化的模仿。
进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诸将帅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各封万户,其他或数千户,俱准其所入之赋,官为给之。
秦始皇对功臣的封赏,既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对功臣家族的一种控制。通过封赏,秦始皇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同时也为后来的秦朝政治埋下了隐患。
于是焚书坑儒,游巡无度。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举措是对古代文化的严重破坏,也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打压。这一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筑‘万里长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聊生。
秦始皇修筑长城,虽然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但这一举措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他们生活困苦。
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陈胜、吴广之徒群起而亡之矣。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暴虐,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史臣有《列国歌》曰:‘东迁强国齐郑最,荆楚渐横开桓文。楚庄宋襄和秦穆,迭为王霸得专征。晋襄景悼称世霸,平哀齐景思代兴。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勾践何纵横。秦秋诸国难尽数,几派源流略可寻。鲁卫晋燕曹郑蔡,与吴姬姓同宗盟。齐由吕尚宋商裔,禹后杞越颛顼荆。秦亦顼裔陈祖舜,许始太岳各有生。及交战国七雄起,韩赵魏氏晋三分。魏与韩皆周同姓,赵先造父同嬴秦。齐吕改田即陈后,黄歇代楚熊暗倾。宋亡于齐鲁入楚,吴越交胜总归荆。周鼎既迁合纵散,六国相随渐属秦。’
《列国歌》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强国和英雄,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各国的兴衰。这首歌曲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髯仙读《列国志》,有诗云:‘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绵延过历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历史的兴衰既有天命,也有人为因素。他批评了六国对秦的媚态和两周的东迁,同时也指出了朝中任用佞臣的危害。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