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号卧龙,明末清初的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冯梦龙的创作跨越了多个文体,他在小说、戏曲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以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广为流传,作品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东周列国志》是冯梦龙根据史书《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创作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说。书中通过对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兴衰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辅以冯梦龙个人的想象与描写,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既有政治谋略的深刻剖析,也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东周列国志》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镜像,通过对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描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渠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原文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论兵法王翦代李信
话说荆轲平日常与人论剑术,少所许可,惟心服榆次人盖聂,自以为不及。
与之深结为友,至是,轲受燕太子丹厚恩,欲西入秦劫秦王,使人访求盖聂,欲邀请至燕,与之商议,因盖聂游踪未定,一时不能够来到,太子丹知荆轲是个豪杰,旦暮敬事,不敢催促。
忽边人报道:“秦王遣大将王翦,北略地至燕南界,代王嘉遣使相约,一同发兵,共守上谷以拒秦。”
太子丹大惧,言于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足下虽欲为燕计,岂有及哉?”
荆轲曰:“臣思之熟矣。此行倘无以取信于秦王,未可得近也,夫樊将军得罪于秦,秦王购其首,黄金千斤,封邑万家,而督亢膏腴之地,秦人所欲,诚得樊将军之首,与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彼必喜而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丹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何忍杀之,若督亢地图,所不敢惜!”
荆轲知太子丹不忍,乃私见樊於期曰:“将军得祸于秦,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军将何以雪其恨乎?”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而言曰:“某每一念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
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将军肯听之乎?”
於期亟问曰:“计将安出?”
荆轲踌躇不语,於期曰:“荆卿何以不言?”
轲曰:“计诚有之,但难于出口。”
於期曰:“苟报秦仇,虽粉骨碎身某所不恤,又何出口之难乎?”
荆轲曰:“某之愚计欲前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也,诚得将军之首以献于秦,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亦得免于灭亡之患矣,将军以为何如?”
樊於期卸衣偏袒,奋臂顿足大呼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者也,今乃得闻明教。”即拔佩剑刎其喉,喉绝而颈未断,荆轲复以剑断之,有诗为证:
闻说奇谋喜欲狂,幽魂先已赴咸阳。
荆卿若遂屠龙计,不枉将军剑下亡。
荆轲使人飞报太子曰:“已得樊将军首矣。”太子丹闻报,驰车至,伏尸而哭极哀,命厚葬其身,而以其首置木函中。
荆轲曰:“太子曾觅利匕首乎?”
太子丹曰:“有赵人徐夫人匕首,长一尺八寸,甚利,丹以百金得之,使工人染以毒药,曾以试人,若出血沾丝缕,无不立死,装以待荆卿久矣。未知荆卿行期何日?”
荆轲曰:“臣有所善客盖聂未至,欲俟之以为副。”
太子丹曰:“足下之客,如海中之萍,未可定也,丹之门下,有勇士数人,惟秦舞阳为最,或可以副行乎?”
荆轲见太子十分急切,乃叹曰:“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此往而不返者也,臣所以迟迟,欲俟吾客,本图万全,太子既不能待,请行矣!”
于是太子丹草就国书,只说献督亢之地并樊将军之首,俱付荆轲,以千金为轲治装,秦舞阳为副使同行。
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到易水之上,设宴饯行。
高渐离闻荆轲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
荆轲使与太子丹相见,丹命入席同坐,酒行数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甚哀惨,宾客及随从之人,无不涕泣,有如临丧。
荆轲仰面呵气,直冲霄汉,化成白虹一道,贯于日中,见者惊异,轲复慷慨为羽声,歌曰: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其声激烈雄壮,众莫不瞋目奋励,有如临敌。
于是太子丹复引卮酒,跪进于轲,轲一吸而尽,牵舞阳之臂,腾跃上车,催鞭疾驰,竟不反顾。
太子丹登高阜以望之,不见而止,凄然如有所失,带泪而返。
晋处士陶靖节有诗曰: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左席击悲筑,右席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荆轲既至咸阳,知中庶子蒙嘉有宠于秦王,先以千金赂之,求为先容。
蒙嘉入奏秦王曰:“燕王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以奉守先人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首,及献燕督亢之地图,燕王亲自函封,拜送使者于庭,今上卿荆轲见在馆驿候旨,惟大王命之。”
秦王闻樊於期已诛,大喜,乃朝服,设九宾之礼,召使者至咸阳宫相见,荆轲藏匕首于袖,捧樊於期头函,秦舞阳捧督亢舆地图匣,相随而进。
将次升阶,秦舞阳面白如死人,似有振恐之状。
侍臣曰:“使者色变为何?”
荆轲回顾舞阳而笑,上前叩首谢曰:“一介秦舞阳,乃北番蛮夷之鄙人,生平未尝见天子,故不胜振慑悚息,易其常度,愿大王宽宥其罪,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传旨,止许正使一人上殿,左右叱舞阳下阶,秦王命取头函验之,果是樊於期之首。
问荆轲:“何不早杀逆臣来献?”
荆轲奏曰:“樊於期得罪天子,窜伏北漠,寡君悬千金之赏,购求得之,欲生致于大王,诚恐中途有变,故断其首,冀以稍纾大王之怒。”
荆轲辞语从容,颜色愈和,秦王不疑。
时秦舞阳捧地图匣,俯首跪于阶下,
秦王谓荆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来,与寡人观之。’
荆轲从舞阳手中,取过图函,亲自呈上,
秦王展图,方欲观看,荆轲匕首已露,不能掩藏,
当下未免著忙,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执匕首刺其胸,
未及身,秦王大惊,奋身而起,袖绝,
因那时五月初旬天气,所穿罗縠单衣,故易裂也,
王座旁设有屏风,长八尺,秦王超而过之,屏风仆地,
荆轲持匕首在后紧追,秦王不能脱身,绕柱而走。
原来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许持尺寸之兵,
诸郎中宿卫之官执兵戈者,皆陈列于殿下,
非奉宣召,不敢擅自入殿。
今仓卒变起,不暇呼唤,群臣皆以手共搏轲,
轲勇甚,近者辄仆,有侍医夏无且,亦以药囊击轲,
轲奋臂一挥,药囊俱碎。
虽然荆轲勇甚,群臣没奈他何,却也亏著要打发众人,
所以秦王东奔西走,不曾被荆轲拿住,
秦王所佩宝剑,名‘鹿卢’,长八尺,
欲拔剑击轲,剑长,靶不能脱。
有小内侍赵高急唤曰:‘大王何不背剑而拔之?’
秦王悟,依其言,把剑推在背后,
前边便短,容易拔出。
秦王勇力不弱于荆轲,匕首尺余,止可近刺,
剑长八尺,可以远击,
秦王得剑在手,其胆便壮,
遂直前来砍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扑身倒于左边铜柱之旁,不能起立,
乃举匕首以掷秦王,
秦王闪开,那匕首在秦王耳边过去,直刺入右边铜柱之中,火光迸出。
秦王复以剑击轲,轲以手接剑,三指俱落。
连被八创,荆轲倚柱而笑,
向秦王箕踞骂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
以生劫汝,反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
被汝幸免,岂非天乎?然汝恃强力,吞并诸侯,
享国亦岂长久耶。’
左右争上前攒杀之。
秦舞阳在殿下,知荆轲动手,也要向前,
却被郎中等众人击杀,
此秦王政二十年事也。
可惜荆轲受了燕太子丹多时供养,特地入秦,
一事无成,不惟自害其身,
又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性命,
断送燕丹父子,岂非剑术之不精乎?
髯翁有诗云:‘独提匕首入秦都,
神勇其如剑术疏?壮士不还谋不就,
樊君应与觅头颅!’
秦王心战目眩,呆坐半日,
神色方才稍定,往视荆轲,
轲双目圆睁,宛如生人,怒气勃勃。
秦王惧,命取荆轲、秦舞阳之尸,
及樊於期之首同焚于市中。
燕国从者皆枭首,分悬国门,
遂起驾还内宫,宫中后妃闻变,
俱前来问安,因置酒压惊称贺。
有一胡姬,乃赵王宫人,
秦王破赵选入宫,善琴有宠,
列在妃位,秦王使鼓琴解闷,
胡姬援琴而奏之,
其声曰:‘罗縠单衣兮可裂而绝,
八尺屏风兮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兮可负而拔,
嗤彼凶狡兮身亡国灭!’
秦王爱其敏捷,赐缯绮一箧,
是夜尽欢,因宿于胡姬之宫,
后来胡姬生子,即胡亥也,
是为二世皇帝。
此是后话。
次早,秦王视朝,
论功行赏,首推夏无且,
以黄金二百镒赐之,
曰:‘无且爱我,
以药囊投荆轲也!’
次唤小内侍赵高曰:‘‘背剑而拔之’,
赖汝教我!’
亦赐黄金百镒,
群臣中手搏荆轲者,
视有伤轻重加赏,
殿下郎中人等击杀秦舞阳者,
亦俱有赐。
蒙嘉误为荆轲先容,
凌迟处死,灭其家。
蒙骜先已病死,
其子蒙武,见为裨将,
以不知情,特赦之。
秦王怒气未息,
乃益发兵,
使王贲将之,
助其父王翦攻燕。
燕太子丹不胜其愤,
悉众迎战于易水之西,
燕兵大败,
夏扶、宋意皆战死,
丹奔蓟城,
鞠武被杀。
王翦合兵围之,
十月城破。
燕王喜谓太子丹曰:‘今日破国亡家,
尽由于汝!’
丹对曰:‘韩、赵之灭,
岂亦丹罪耶?
今城中精兵,
尚有二万,
辽东负山阻河,
犹足固守,
父王宜速往!’
燕王喜不得已,
登车开东门而出,
太子丹尽驱其精兵,
亲自断后,
护送燕王东行,
退保辽东,
都平壤。
王翦攻下蓟城,
告捷于咸阳。
王翦积劳成病,
一面上表告老。
秦王曰:‘太子丹之仇寡人不能忘,
然王翦诚老矣!’
使将军李信代领其众,
以追燕王父子,
召王翦归,
赐予甚厚,
翦谢病老于频阳。
燕王闻李信兵至,
遣使求救于代王嘉,
嘉乃报燕王书略曰:‘
秦所以急攻燕者,
以怨太子丹故也,
王能杀丹以谢于秦,
秦怒必解,
燕之社稷,
幸得血食。’
燕王喜犹豫未忍,
太子丹惧诛,
乃与其宾客自匿于桃花岛,
李信屯兵首山,
使人持书数太子丹之罪,
燕王喜大惧,
佯召太子丹计事,
以酒灌醉,
缢杀之,
然后断其首,
燕王喜哭之恸。
时夏五月,
忽然天降大雪,
平地深二尺五寸,
寒凛如严冬,
人谓太子丹怨气所致也。
燕王将太子丹之首,
函送李信军中,
为书谢罪,
李信驰奏秦王,
且言:‘五月大雪,
军人苦寒多病,
求暂许班师!’
秦王谋于尉缭,
尉缭奏曰:‘
燕栖于辽,
赵栖于代,
譬之游魂,
不久自散,
今日之计,
宜先下魏,
次及荆、楚,
二国既定,
燕、代可不劳而下。’
秦王曰:‘善。’
乃诏李信收兵回国。
再命王贲为大将,
引军十万,
出函谷关攻魏。
时魏景湣王已薨,
太子假立三年矣。
自秦攻燕时,
魏王假增筑大梁之城,
内外俱浚深沟,
预修守备,
使人结好齐王,
说以利害,
言:‘
魏与齐乃唇齿之国,
唇亡则齿寒,
魏亡,
则祸必及于齐,
愿同心协力,
互相救援。’
齐自君王后薨,
其弟后胜为相国用事,
多受秦黄金,
力言:‘
秦必不负齐,
今若与魏‘合纵’,
必触秦怒。’
齐王建惑其言,
遂辞魏使。
王贲连战皆胜,进围大梁,值天道多雨,王贲乘油幕车,访求水势,知黄河在城之西北,而汴河从荥阳发源来,亦经由城西而过,乃命军士于西北开渠,引二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军士冒雨兴工,王贲亲自持盖催督,及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浩大,贲命决堤通沟,内外沟俱泛溢,城被浸三日,颓坏者数处,秦兵遂乘之而入。
魏王假方与群臣议书降表,为王贲所虏,上囚车,与宫属俱送至咸阳,假中途病死,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并收野王地,废卫君角为庶人。
按魏自晋献公之世,毕万受封,万生芒季,芒季生武子犨,犨佐晋文公成霸,犨复四传至桓子侈,灭范氏、中行氏、智氏,侈生文侯斯,与韩,赵三分晋国,凡七传而至王假,国灭,共有国二百年。史臣赞云:
毕公之苗,因国为姓,胤裔繁昌,世戴忠正。文始建侯,武益强盛,惠王好战,大梁不竞。信陵养士,神气稍振,景湣式微,再传而陨。
时秦王政二十二年事也。
是年,秦王用尉缭之策,复谋伐楚,问于李信曰:‘将军度伐楚之役,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对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复召老将王翦问之,翦对曰:‘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私念曰:‘老人固宜怯,不如李将军壮勇。’遂罢王翦不用,命李信为大将,蒙武副之,率兵二十万伐楚,李信攻平舆,蒙武攻寝邱,信年少骁勇,一鼓攻下平舆城,于是引兵而西,攻下申城,遣人持书,约蒙武会于城父,欲合兵以捣邾城。
话分两头,却说楚自李园杀春申君黄歇,立幽王捍,捍即黄歇与李氏所生之子也。幽王立十年而薨,无子,其时李园亦卒,群臣乃立宗人公子犹,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而其庶兄负刍袭杀哀王,遂自立为王。负刍在位三年,闻秦兵深入楚地,乃拜项燕为大将,率兵二十余万,水陆并进,探知李信兵出申城,自率大军迎于西陵,使副将屈定设七伏于鲁台山诸处。
李信恃勇前进,遇项燕,两下交锋,战酣之际,七路伏兵俱起,李信不能抵敌,大败而走,项燕逐之,凡三日三夜不息,杀都尉七人,军士死者无算,李信率残兵退保冥阨,项燕复攻破之,李信弃城而遁,项燕追及平舆,尽复故地。
蒙武未到城父,闻李信兵败,亦退入赵界,遣使告急。秦王大怒,尽削李信官邑,亲自命驾造频阳来见王翦,问曰:‘将军策李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今果辱秦军矣,将军虽病,能为寡人强起,将兵一行乎?’
王翦再拜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心力俱衰,惟大王更择贤将而任之。’
秦王曰:‘此行非将军不可,将军幸勿却。’
王翦对曰:‘大王必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曰:‘寡人闻:‘古者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不尽行,未尝缺乏。’五霸威加诸侯,其制国不过千乘,以一乘七十五人计之,从未及十万之额,今将军必用六十万,古所未有也。’
王翦对曰:‘古者约日而阵,皆阵而战,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伤,声罪而不兼地,虽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故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过三万人,犹且更番而用。今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则杀,遇地则攻,报级动曰数万,围城动经数年,是以农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册籍,势所必至,虽欲用少而不可得。况楚国地尽东南,号令一出,百万之众可具,臣谓六十万,尚恐不相当,岂复能减于此哉?’
秦王叹曰:‘非将军老于兵,不能透彻至此,寡人听将军矣!’
遂以后车载王翦入朝,即日拜为大将,以六十万授之,仍用蒙武为副。
临行,秦王亲至坝上设饯,王翦引卮,为秦王寿曰:‘大王饮此,臣有所请。’
秦王一饮而尽,问曰:‘将军何言?’
王翦出一简于袖中,所开写咸阳美田宅数处,求秦王:‘批给臣家。’
秦王曰:‘将军若成功而回,寡人方与将军共富贵,何忧于贫?’
王翦曰:‘臣老矣,大王虽以封侯劳臣,譬如风中之烛,光耀几时。不如及臣目中,多给美田宅,为子孙业,世世受大王之恩耳。’秦王大笑,许之。
既至函谷关,复遣使者求园池数处。蒙武曰:‘老将军之请乞,不太多乎?’王翦密告曰:‘秦王性强厉而多疑,今以精甲六十万畀我,是空国而托我也,我多请田宅园池,为子孙业,所以安秦王之心耳。’蒙武曰:‘老将军高见,吾所不及。’不知王翦伐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译文
荆轲平时喜欢与人讨论剑术,很少同意别人的观点,只有对榆次人盖聂心悦诚服,自认为比不上他。他与盖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厚待,想要西行到秦国劫持秦王,派人寻找盖聂,想邀请他到燕国,与他商议,但因为盖聂行踪不定,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知道荆轲是个豪杰,早晚都对他敬重,不敢催促。
突然有边地的人报告说:“秦王派遣大将王翦,北征土地至燕国南界,王嘉派遣使者相约,一同发兵,共同守卫上谷以抵抗秦国。”
太子丹非常害怕,对荆轲说:“秦军早晚就要渡过易水,您虽然想为燕国打算,但怎么可能来得及?”
荆轲说:“我深思熟虑过。这次行动如果没有办法取得秦王的信任,就无法接近他。樊将军得罪了秦国,秦王用千金悬赏他的首级,还有万家封地,而督亢地区肥沃,是秦人所渴望的。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督亢地区的地图,献给秦王,他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
太子丹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才归附我们,怎么忍心杀他,至于督亢地区的地图,我当然不会吝惜!”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软,就私下里见樊於期说:“将军在秦国遭遇祸患,可以说是很深了,父母和家族都被杀害,现在听说用千金悬赏您的首级。将军打算如何洗刷这个仇恨?”
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每当想到秦国的暴政,我痛彻心扉。愿意与他同死,只恨没有找到报仇的根据地。”
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可以解救燕国危机、报将军之仇的办法,将军愿意听一听吗?”
於期急忙问:“计策是什么?”
荆轲犹豫不决,於期说:“荆卿为什么不说话?”
轲说:“计策确实有,但难以启齿。”
於期说:“只要能报秦仇,即使粉身碎骨,我都不在乎,还有什么难出口的呢?”
荆轲说:“我的愚蠢计划是想要刺杀秦王,但担心无法接近他。如果能够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国,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砍他的胸膛,这样就能报将军的仇,燕国也能免于灭亡的灾难,将军认为如何?”
樊於期脱下衣服,袒露一臂,挥动双臂,猛地跺脚大声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却没有办法的地方,现在竟然听到了明教。”立即拔出佩剑割断自己的喉咙,喉咙断了但脖子没有断,荆轲又用剑割断了他的脖子。有诗为证:
闻说奇谋喜欲狂,幽魂先已赴咸阳。荆卿若遂屠龙计,不枉将军剑下亡。
荆轲派人飞速报告太子说:“已经得到了樊将军的首级。”太子丹听到报告,急忙驾车前来,趴在尸体上痛哭,命令厚葬他,并把他的首级放在木盒中。
荆轲说:“太子曾经寻找过锋利的匕首吗?”
太子丹说:“有赵国徐夫人的匕首,长一尺八寸,非常锋利,我用百金买下它,让工匠涂上毒药,曾经试验过人,如果血沾染丝线,没有不立即死亡的,已经准备好等待荆卿了。不知道荆卿何时出发?”
荆轲说:“我有一个好朋友盖聂还没有到,想要等他作为副手。”
太子丹说:“您的朋友,就像海中的浮萍,无法确定,我的门下有几位勇士,只有秦舞阳最为出色,或许可以作为副使同行?”
荆轲看到太子非常急切,于是叹息说:“现在手持一把匕首,进入不可预测的强大秦国,这是去而不返的,我之所以拖延,是想等我的朋友,本想万无一失,太子既然不能等待,那就出发吧!”
于是太子丹草拟了国书,只说献上督亢之地和樊将军的首级,都交给荆轲,用千金为荆轲准备行装,秦舞阳作为副使一同前往。
出发的那天,太子丹与相熟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到易水边上,设宴为荆轲饯行。高渐离听说荆轲入秦,也拿着猪肩和一斗酒来到。荆轲让他与太子丹见面,太子丹让他入席同坐,酒过数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唱歌,唱的是变徵之声,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非常哀伤,宾客和随从的人都流泪,就像是在参加丧礼。荆轲仰头呼气,直冲云霄,化成一道白虹,贯穿太阳之中,看到的人都非常惊讶,荆轲又激昂地唱起羽声,歌曰:“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歌声激烈雄壮,众人都瞪大了眼睛,精神振奋,就像面对敌人。于是太子丹再次拿起酒杯,跪着敬给荆轲,荆轲一口喝干,拉着秦舞阳的手臂,跳上马车,鞭子一抽,马车飞驰而去,竟没有回头。太子丹登上高坡望着,直到看不见才停止,凄然若有所失,带着泪水返回。晋代隐士陶渊明有诗曰:“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左席击悲筑,右席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荆轲到达咸阳后,知道中庶子蒙嘉受到秦王的宠爱,先用千金贿赂他,请求他为自己美言,蒙嘉入宫禀告秦王说:“燕王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举兵反抗,愿意全国臣服,像诸侯一样,贡献贡品,守护祖先的宗庙,因为害怕而不敢自己陈述,特意斩杀樊於期,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燕王亲自封好,派使者到朝廷,现在上卿荆轲正在客馆等候旨意,只等大王命令。”
秦王听说樊於期已经被杀,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下九宾之礼,召见使者到咸阳宫相见,荆轲将匕首藏在袖中,手持樊於期的头颅盒子,秦舞阳手持督亢地区的地图盒子,跟随他进入。
将要上台阶时,秦舞阳脸色苍白如纸,似乎非常恐惧。侍臣说:“使者脸色为什么变了?”
荆轲回头看着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叩首谢罪说:“这位秦舞阳,是北方边陲的粗人,一生中从未见过天子,所以非常害怕,无法保持常态,希望大王宽恕他的罪过,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传旨,只允许正使一人上殿,左右侍臣喝令秦舞阳下殿,秦王命令取过头颅盒子检验,果然是樊於期的首级。问荆轲:“为什么不早些杀掉叛臣来献?”
荆轲回答说:“樊於期得罪了天子,逃亡到北方沙漠,我的君主用千金悬赏,才找到他,想要活着带到大王面前,但担心中途发生变化,所以斩断了他的头,希望稍微缓解大王的愤怒。”荆轲言辞从容,脸色更加和善,秦王没有怀疑。
当时秦舞阳手持地图匣,低头跪在台阶下,秦王对荆轲说:‘把舞阳手中的地图拿来,让我看看。’荆轲从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匣,亲自呈上,秦王展开地图,正要观看,荆轲的匕首已经露出来,无法隐藏,立刻感到慌乱,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的胸口,但没有刺中,秦王大惊,奋力站起来,衣袖断裂,因为那时是五月初旬,天气较暖,他穿着的罗縠单衣容易撕裂,王座旁边有八尺高的屏风,秦王跳过屏风,屏风倒地,荆轲手持匕首在后面紧追,秦王无法逃脱,绕着柱子跑。
原来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那些手持兵器守卫的官员,都陈列在殿下,除非有宣召,否则不敢擅自进入殿内。现在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呼唤,群臣都用手一起搏斗荆轲,荆轲非常勇猛,靠近的人都会被打倒,有个侍医夏无且,也用药囊打荆轲,荆轲挥臂一挥,药囊都碎了。
虽然荆轲非常勇猛,群臣无法奈何他,但幸好他要打发众人,所以秦王东奔西跑,没有被荆轲抓住,秦王佩戴的宝剑,名叫‘鹿卢’,长八尺,想要拔剑击杀荆轲,但剑太长,剑柄无法脱手。有小内侍赵高急忙喊道:‘大王为什么不背对剑拔它出来?’秦王领悟了,按照他的话,把剑推到背后,前面就短了,容易拔出来。秦王的勇力并不亚于荆轲,匕首只有尺余长,只能近身刺杀,剑长八尺,可以远距离攻击,秦王握住剑后,胆子就大了,于是直接冲上前去砍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无法站起来,于是举起匕首掷向秦王,秦王闪开,那匕首从秦王耳边飞过,直刺入右边铜柱中,火光四溅。秦王再次用剑击打荆轲,荆轲用手接住剑,三个手指都掉了。
荆轲连中八剑,倚靠在柱子上大笑,对着秦王像箕踞一样骂道:‘你真幸运啊!我本来想效仿曹沫的故事,活捉你,夺取被诸侯侵占的土地,没想到事情没有成功,反而被你侥幸逃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但你依仗强大的武力,吞并诸侯,你的国家能长久吗?’左右大臣争相上前围攻他。
秦舞阳在殿下,知道荆轲动手,也要上前,却被侍卫等众人击杀,这是秦王政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可惜荆轲受到燕太子丹长时间的供养,特地来到秦国,一事无成,不仅害了自己,还白白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的性命,断送了燕太子丹父子的命运,难道不是剑术不够精湛吗?髯翁有诗云:‘独自提着匕首进入秦都,神勇如剑术却疏,壮士不归计划不成,樊君应去寻找头颅!’
秦王心惊胆战,呆坐了半天,神色才稍微稳定,去看荆轲,荆轲双眼圆睁,仿佛活着的人一样,怒气冲冲。秦王害怕,命令取荆轲、秦舞阳的尸体,以及樊於期的首级,一起在市场上烧毁。燕国的随从都被斩首,头颅悬挂在国门上,于是起驾返回内宫,宫中的后妃听说变故,都前来问候,于是设宴压惊庆祝。
有一个胡姬,是赵王的宫人,秦王攻破赵国后选入宫中,擅长弹琴,很受宠爱,被列为妃子,秦王让她弹琴解闷,胡姬拿起琴弹奏,其曲调曰:‘罗縠单衣可以撕裂而断,八尺屏风可以跳过而越,鹿卢之剑可以背负而拔,嘲笑那凶残狡猾的人,国家灭亡!’秦王喜欢她的敏捷,赐给她一箱丝绸,那夜尽情欢乐,于是宿在胡姬的宫中,后来胡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胡亥,即后来的二世皇帝。这是后来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秦王上朝,论功行赏,首先推举夏无且,赐给他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用药囊投掷荆轲。’接着召唤小内侍赵高说:‘“背对剑拔出来”,多亏你教我!”也赐给他黄金百镒,群臣中手搏荆轲的人,根据受伤的轻重给予赏赐,殿下侍卫等击杀秦舞阳的人,也都得到了赏赐。蒙嘉错误地替荆轲做介绍,被凌迟处死,全家被灭,蒙骜已经先死了,他的儿子蒙武,当时担任副将,因为不知情,特别赦免了他。
秦王怒气未消,于是增派兵力,派王贲率领,帮助他父亲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无法忍受愤怒,率领所有兵力在易水西边迎战,燕军大败,夏扶、宋意都战死,太子丹逃到蓟城,鞠武被杀。王翦合并兵力围攻,十月城破。
燕王喜对太子丹说:‘今天国家破灭,都是因为你!’
太子丹回答说:‘韩、赵的灭亡,难道也是我的罪过吗?现在城中还有精兵两万,辽东背靠山,面对河流,足以坚守,父王应该立刻前往!’燕王喜不得已,驾车打开东门而出,太子丹驱使所有精兵,亲自断后,护送燕王东行,退守辽东,国都平壤。王翦攻下蓟城,向咸阳报捷。
王翦因为连续劳累而生病,一面上表请求退休。秦王说:‘太子丹的仇恨我无法忘记,但王翦确实老了!’派将军李信代替他领兵,追击燕王父子,召回王翦,赐予他很多赏赐,王翦以生病为由,在频阳隐居。
燕王听说李信的军队到来,派使者向代王嘉求救,嘉给燕王写信,大致说:‘秦国之所以急于攻打燕国,是因为对太子丹的仇恨,如果大王能杀死太子丹向秦国谢罪,秦国的愤怒一定会消除,燕国的社稷,希望能够得到祭祀。’
燕王喜犹豫不决,太子丹害怕被杀,于是与他的宾客一起隐藏在桃花岛上,李信驻扎在首山,派人拿着书信列举太子丹的罪行,燕王喜非常害怕,假装召集太子丹商议事情,用酒灌醉他,然后吊死他,然后砍下他的头,燕王喜痛哭流涕。
当时是五月,突然下起大雪,地面上积雪深达二尺五寸,寒冷得像严冬一样,人们说是太子丹的怨气所致。
燕王将太子丹的头颅装在信封里,送到李信的军中,写信谢罪,李信快马报告秦王,并且说:‘五月下大雪,士兵们受苦,多病,请求暂时撤军!’秦王与尉缭商议,尉缭上奏说:‘燕国在辽东,赵国在代地,就像游魂一样,不久就会自行消散,现在的计划,应该先攻下魏国,然后是楚、赵两国,这两国一旦平定,燕、代两国就可以不战而下。’
秦王说:‘好。’于是命令李信撤军。
再次任命王贲为大将,率领十万军队,出函谷关攻打魏国。
当时魏景湣王已经去世,太子假继位已经三年了。自从秦国攻打燕国时,魏王假加固了大梁的城墙,内外都挖了深沟,预先做好了守备,派人结交齐王,用利害关系说服他,说:‘魏国和齐国是唇齿相依的国家,唇亡则齿寒,魏国灭亡,祸患必将波及齐国,希望同心协力,互相救援。’齐王建被他的话所迷惑,于是拒绝接纳魏国的使者。
王贲连续作战都取得了胜利,进军包围了大梁,恰逢天道多雨,王贲乘坐油布覆盖的车,探查水势,得知黄河在城西北方向,而汴河从荥阳发源,也经过城西流过,于是命令士兵在西北方向开凿渠道,引黄河和汴河的水,筑堤坝来阻止水流,士兵冒着雨进行施工,王贲亲自拿着伞督促,等到渠道开通后,雨连续下了十天不止,水势非常浩大,王贲下令决堤通沟,内外沟渠都泛滥成灾,城池被浸泡了三天,多处城墙倒塌,秦军趁机攻入城内。
魏王假正和群臣商议写降书,被王贲俘虏,被关进囚车,和宫中的随从一起被送到咸阳,魏王假在途中病死,王贲完全占领了魏国领土,设立了三川郡。并且收复了野王地区,废黜了卫君角,让他成为平民。
按照魏国的历史,自从晋献公时期,毕万被封,毕万生了芒季,芒季生了武子犨,犨辅佐晋文公成为霸主,犨又传了四代到桓子侈,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智氏,侈生了文侯斯,和韩、赵三分晋国,总共传了七代到王假,国家灭亡,共有国两百年。史臣评论说:
毕公的后代,因为国家而有了姓氏,后代繁盛昌盛,世世代代都受到忠诚正直的赞誉。文始建侯,武益强盛,惠王好战,大梁不争。信陵君养士,国力稍振,景湣式微,再传而亡。
当时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发生的事情。
这一年,秦王采用了尉缭的策略,再次策划攻打楚国,问李信说:‘将军估计攻打楚国的战役,需要多少人马才足够?’
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人。’
然后又召老将王翦来询问,王翦回答说:‘李信用二十万人攻打楚国,必定会失败,以我愚见,至少需要六十万人。’
秦王私下想:‘老将军自然应该胆怯,不如李将军勇敢。’于是罢免了王翦,不让他使用,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李信攻打平舆,蒙武攻打寝邱,李信年轻勇敢,一鼓作气攻下了平舆城,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攻下了申城,派人送信,约定蒙武在城父会合,想要合兵攻打邾城。
话分两头,再说楚国自从李园杀了春申君黄歇,立了幽王捍,幽王是黄歇和李氏所生的儿子。幽王在位十年后去世,没有儿子,当时李园也去世了,群臣于是立了宗室公子犹,这就是哀王。哀王在位两个月,他的庶兄负刍袭击并杀了哀王,于是自立为王。负刍在位三年,听说秦军深入楚国领土,于是任命项燕为大将,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水陆并进,探知李信的军队从申城出发,亲自率领大军在西陵迎战,派副将屈定在鲁台山等地设置了七个伏兵。
李信依仗勇猛前进,遇到项燕,两军交战,正在激烈的时候,七路伏兵同时出现,李信无法抵挡,大败而逃,项燕追击他,连续三天三夜不停,杀了七名都尉,士兵死亡无数,李信率领残兵退守冥阨,项燕再次攻破了他,李信弃城逃跑,项燕追到平舆,收复了所有失地。
蒙武还没到城父,听说李信战败,也退到了赵国境内,派人紧急求援。秦王大怒,全部剥夺了李信的官职和封地,亲自驾车到频阳来见王翦,问道:‘将军曾说用二十万人攻打楚国必败,现在果然让秦军蒙羞了,将军虽然生病,能否为寡人勉强起身,带领军队出征?’
王翦再次跪拜表示感谢说:‘老臣病弱糊涂,精神和体力都已经衰弱,希望大王另外选择贤能的大将。’
秦王说:‘这次出征非将军不可,将军请不要推辞。’
王翦回答说:‘大王如果非要用我不可,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说:‘我听说:“古代大国有三军,次国有两军,小国有一军,军队不完全出动,未曾缺乏。’五霸威震诸侯,他们的国家制度不过千乘,以一乘七十五人计算,从未达到十万人,现在将军一定要用六十万,这在古代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王翦回答说:‘古代约定日期摆阵,都是摆好阵势再战斗,步伐都有固定的规则,避免过度杀伤,只声讨罪行而不兼并土地,即使在战争之中,也包含着礼让之意,所以帝王用兵,从不使用过多的兵力;齐桓公进行内政改革,能战斗的军队不超过三万人,还是轮番使用。现在各国争斗,强国欺凌弱国,人多势众的国家欺压人少势弱的国家,遇到人就杀,遇到土地就攻占,报功动不动就说数万,围攻城市动不动就是数年,因此农民都拿起武器,儿童也登记在册,这是必然的趋势,即使想要用少兵力也做不到。何况楚国领土在东南,一声令下,百万大军可以召集,我认为六十万还不够,怎能再减少呢?’
秦王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将军在军事上经验丰富,不能透彻理解到这个程度,寡人听从将军的意见了!’
于是用后车载着王翦进入朝廷,当天任命他为大将,授予六十万军队,仍然使用蒙武为副将。
出发前,秦王亲自到坝上设宴饯行,王翦拿起酒杯,为秦王敬酒说:‘大王喝了这杯酒,我有件事请求。’
秦王一饮而尽,问:‘将军有什么话说?’
王翦从袖中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咸阳几处美丽的田地和住宅,请求秦王:‘批给我家。’
秦王说:‘将军如果成功回来,寡人将与将军共享富贵,何必担心贫穷?’
王翦说:‘我已经老了,大王即使封我为侯,也如同风中残烛,光芒能持续多久。不如趁我还有眼睛,多给我一些美丽的田地和住宅,作为子孙的产业,世世代代享受大王的恩惠。’秦王大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达函谷关后,又派人请求几处园林池塘。蒙武说:‘老将军的请求,不是太多了吗?’王翦秘密告诉蒙武:‘秦王性格刚烈且多疑,现在把六十万精锐交给我,这是空国而把重任托付给我,我多请求田地和住宅园林,是为了安抚秦王的心。’蒙武说:‘老将军高见,是我所不及的。’不知道王翦攻打楚国会有怎样的结果,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注解
荆轲:战国时期燕国人,著名的刺客,以刺杀秦王而闻名。
秦庭:指秦国的朝廷,这里指秦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论兵法:讨论军事策略。
王翦:秦朝名将,曾率军攻灭赵、燕等国。
李信:李信,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曾率兵伐楚。
盖聂:战国时期赵国剑客,荆轲的朋友。
燕太子丹: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荆轲是他的刺客。
劫秦王:指刺杀秦王。
樊将军:指樊於期,战国时期燕国将领。
督亢: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金千斤,封邑万家:古代的赏赐,黄金千斤表示重赏,封邑万家表示赐予大量土地。
易水:古代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匕首:一种短小的刺击武器,常用于暗杀。
徐夫人:古代著名铸剑师,以铸剑技艺高超著称。
蒙嘉:秦王的宠臣,因误为荆轲先容而被处死。
九宾之礼:古代的一种隆重的外交礼仪,表示对宾客的尊重。
北番蛮夷: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秦舞阳的出身。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秦舞阳:秦舞阳是荆轲刺秦王时的随从,以勇猛著称。
地图匣:古代官员携带地图时用的盒子,通常用来存放地图。
罗縠: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古代常用来做夏衣。
鹿卢:古代剑的一种,以其剑柄的形状而得名。
赵高:秦朝宦官,后成为秦二世胡亥的权臣。
夏无且:秦王的侍医,用药囊击打荆轲。
曹沫: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曾以匕首威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鲁国失地。
蒙骜:秦将,蒙嘉的父亲,已先于蒙嘉去世。
尉缭:尉缭,战国时期秦国的军事家,为秦始皇出谋划策。
函谷关:古代关隘,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是进出秦国的要道。
魏景湣王:魏国君主,已去世。
太子假:魏国太子,即位后成为魏王。
后胜:齐国相国,受秦黄金贿赂,反对齐魏合纵。
君王后:齐国君主,已去世。
王贲:王贲,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勇猛著称,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将领之一。
大梁:大梁,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
天道:天道,指自然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应当顺应。
油幕车:油幕车,古代一种涂有油脂的帷幕车,用于遮风挡雨。
黄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多个省份,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汴河:汴河,古代河流,流经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古代重要的水运通道。
荥阳:荥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开渠:开渠,指开挖渠道,用于灌溉或排水。
筑堤:筑堤,指修筑堤坝,用于防洪或引水。
决堤:决堤,指故意打开堤坝,使水流出去。
魏王假:魏王假,战国时期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国灭后被俘。
囚车:囚车,古代用于囚禁犯人的车辆。
咸阳:咸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秦朝的都城。
野王:野王,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属地。
卫君角:卫君角,战国时期卫国的君主,后被废为庶人。
晋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毕万被封于此。
毕万:毕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毕万受封于此,其后代以国为姓。
芒季:芒季,毕万的儿子。
武子犨:武子犨,芒季的儿子。
晋文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曾成为霸主。
桓子侈:桓子侈,晋文公的后代,曾灭范氏、中行氏、智氏。
文侯斯:文侯斯,桓子侈的后代,与韩、赵三分晋国。
信陵君: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神气稍振:神气稍振,指国力或士气略有恢复。
景湣:景湣,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力衰弱。
秦王政:秦王政,即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
蒙武:蒙武,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曾为副将。
平舆:平舆,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平舆县。
寝邱:寝邱,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
申城:申城,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
城父:城父,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
邾城:邾城,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
幽王:幽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黄歇,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曾任楚国宰相。
项燕:项燕,战国时期楚国的将领,曾率兵抵抗秦国。
鲁台山:鲁台山,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
冥阨:冥阨,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
频阳:频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
齐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成为五霸之一。
册籍:册籍,古代记录人口、土地等的簿籍。
咸阳美田宅:咸阳美田宅,指咸阳地区的肥沃田地和住宅。
园池:园池,指园林和池塘。
园池数处:园池数处,指多处的园林和池塘。
精甲:精甲,指精良的铠甲。
托我:托我,指把重任交给我。
批给臣家:批给臣家,指批文给予我私人。
空国:空国,指国内空虚,没有足够的兵力。
托我之心:托我之心,指对我信任的心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评注
王贲连战皆胜,进围大梁,值天道多雨,王贲乘油幕车,访求水势,知黄河在城之西北,而汴河从荥阳发源来,亦经由城西而过,乃命军士于西北开渠,引二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军士冒雨兴工,王贲亲自持盖催督,及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浩大,贲命决堤通沟,内外沟俱泛溢,城被浸三日,颓坏者数处,秦兵遂乘之而入。
此段描写了王贲在围攻大梁时,利用天时地利,通过巧妙的水攻战术,最终攻破城池的情景。王贲的行为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水攻战术的重要性。‘乘油幕车,访求水势’一句,描绘了王贲亲自勘察地形,寻求最佳战术的情景,彰显了其亲力亲为的作风。
魏王假方与群臣议书降表,为王贲所虏,上囚车,与宫属俱送至咸阳,假中途病死,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并收野王地,废卫君角为庶人。
这段文字记录了魏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国君魏假被迫投降,最终导致魏国灭亡的历史事件。‘议书降表’和‘上囚车’等词语,表现了魏国君臣的无奈和悲壮。王贲的果断行动,则展现了秦军的强大和侵略性。
按魏自晋献公之世,毕万受封,万生芒季,芒季生武子犨,犨佐晋文公成霸,犨复四传至桓子侈,灭范氏、中行氏、智氏,侈生文侯斯,与韩,赵三分晋国,凡七传而至王假,国灭,共有国二百年。
此段追溯了魏国的历史渊源,从晋献公时期开始,毕万受封,经过数代传承,最终形成了强大的魏国。‘灭范氏、中行氏、智氏’等事件,反映了魏国在战国时期崛起的过程,以及其与晋国的复杂关系。
史臣赞云:‘毕公之苗,因国为姓,胤裔繁昌,世戴忠正。文始建侯,武益强盛,惠王好战,大梁不竞。信陵养士,神气稍振,景湣式微,再传而陨。’
这段文字是对魏国历史的评价,史臣通过赞扬魏国的忠诚和强大,同时也指出了魏国在后期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逐渐衰落的命运。
时秦王政二十二年事也。
这句话表明了上述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即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是年,秦王用尉缭之策,复谋伐楚,问于李信曰:‘将军度伐楚之役,用几何人而足?’
此段描述了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再次谋划伐楚的情景。尉缭的策谋和秦王对李信的询问,展现了秦国在军事上的雄心和策略。
李信对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复召老将王翦问之,翦对曰:‘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这段对话揭示了李信和王翦在用兵数量上的分歧。李信认为二十万人足以攻楚,而王翦则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人,这反映了两位将领在军事战略上的不同观点。
秦王私念曰:‘老人固宜怯,不如李将军壮勇。’遂罢王翦不用,命李信为大将,蒙武副之,率兵二十万伐楚,李信攻平舆,蒙武攻寝邱,信年少骁勇,一鼓攻下平舆城,于是引兵而西,攻下申城,遣人持书,约蒙武会于城父,欲合兵以捣邾城。
这段文字描述了李信率军伐楚的过程,以及他在军事上的成功。然而,李信的年轻和轻敌,以及缺乏与蒙武的协同作战,最终导致了失败。
话分两头,却说楚自李园杀春申君黄歇,立幽王捍,捍即黄歇与李氏所生之子也。
这句话引出了楚国的历史背景,李园杀春申君黄歇,立幽王捍的事件,为后续的楚国内乱埋下了伏笔。
幽王立十年而薨,无子,其时李园亦卒,群臣乃立宗人公子犹,是为哀王。
这段文字描述了楚国的政治动荡,幽王无子而薨,李园亦卒,最终导致宗人公子犹被立为哀王。
哀王立二月,而其庶兄负刍袭杀哀王,遂自立为王。
这段文字记录了楚国内乱,哀王被杀,其庶兄负刍自立为王的情景,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的动荡和残酷。
负刍在位三年,闻秦兵深入楚地,乃拜项燕为大将,率兵二十余万,水陆并进,探知李信兵出申城,自率大军迎于西陵,使副将屈定设七伏于鲁台山诸处。
这段文字描述了楚国在秦军进攻下的应对措施,项燕被拜为大将,率军迎击秦军,并设下伏兵,展现了楚军的顽强抵抗。
李信恃勇前进,遇项燕,两下交锋,战酣之际,七路伏兵俱起,李信不能抵敌,大败而走,项燕逐之,凡三日三夜不息,杀都尉七人,军士死者无算。
这段文字描述了李信在与项燕的战斗中遭遇伏击,最终大败而逃的情景,展现了楚军伏击战术的巧妙和有效。
李信率残兵退保冥阨,项燕复攻破之,李信弃城而遁,项燕追及平舆,尽复故地。
这段文字描述了李信在败退过程中,再次被项燕击败,最终放弃城池,逃回故地的情景,展现了楚军的强大攻势。
蒙武未到城父,闻李信兵败,亦退入赵界,遣使告急。
这段文字描述了蒙武在得知李信兵败后,也退入赵界的情景,展现了秦军在楚地作战的困难。
秦王大怒,尽削李信官邑,亲自命驾造频阳来见王翦,问曰:‘将军策李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今果辱秦军矣,将军虽病,能为寡人强起,将兵一行乎?’
这段文字描述了秦王对李信兵败的愤怒,以及他对王翦的期望,希望王翦能够挽救败局。
王翦再拜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心力俱衰,惟大王更择贤将而任之。’
这段文字表现了王翦的老成持重,他婉拒了秦王的请求,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再领兵作战。
秦王曰:‘此行非将军不可,将军幸勿却。’
这段文字展现了秦王对王翦的坚持和信任,他坚决要求王翦出山,挽救败局。
王翦对曰:‘大王必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这段文字再次强调了王翦对用兵数量的要求,他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人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秦王曰:‘寡人闻:‘古者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不尽行,未尝缺乏。’五霸威加诸侯,其制国不过千乘,以一乘七十五人计之,从未及十万之额,今将军必用六十万,古所未有也。’
这段文字是秦王对王翦用兵数量的质疑,他认为王翦的要求过于苛刻,不符合古代的军事传统。
王翦对曰:‘古者约日而阵,皆阵而战,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伤,声罪而不兼地,虽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故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过三万人,犹且更番而用。
这段文字是王翦对秦王质疑的回答,他通过引用古代的军事传统和齐桓公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用兵数量的合理性。
今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则杀,遇地则攻,报级动曰数万,围城动经数年,是以农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册籍,势所必至,虽欲用少而不可得。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王翦的观点,他认为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残酷,用兵数量越来越多,这是时代所决定的。
况楚国地尽东南,号令一出,百万之众可具,臣谓六十万,尚恐不相当,岂复能减于此哉?
这段文字是王翦对楚军实力的估计,他认为楚国有足够的兵力来对抗秦国,因此六十万人的军队是必要的。
秦王叹曰:‘非将军老于兵,不能透彻至此,寡人听将军矣!’
这段文字展现了秦王对王翦的认可和信任,他最终接受了王翦的建议。
遂以后车载王翦入朝,即日拜为大将,以六十万授之,仍用蒙武为副。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翦被秦王任命为大将的过程,以及他获得的六十万军队。
临行,秦王亲至坝上设饯,王翦引卮,为秦王寿曰:‘大王饮此,臣有所请。’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翦在临行前,向秦王提出请求的情景。
秦王一饮而尽,问曰:‘将军何言?’
这段文字是秦王对王翦请求的回答,他询问王翦的请求内容。
王翦出一简于袖中,所开写咸阳美田宅数处,求秦王:‘批给臣家。’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翦向秦王提出的请求,他希望秦王能够赐予他咸阳的几处美田宅。
秦王曰:‘将军若成功而回,寡人方与将军共富贵,何忧于贫?’
这段文字是秦王对王翦请求的回答,他认为王翦成功后自然会富贵,不需要担心贫穷。
王翦曰:‘臣老矣,大王虽以封侯劳臣,譬如风中之烛,光耀几时。不如及臣目中,多给美田宅,为子孙业,世世受大王之恩耳。’
这段文字是王翦对秦王回答的回答,他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并希望秦王能够提前赐予他田宅,以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秦王大笑,许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秦王对王翦请求的回应,他笑着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既至函谷关,复遣使者求园池数处。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翦在前往函谷关的路上,再次向秦王请求园池的情景。
蒙武曰:‘老将军之请乞,不太多乎?’
这段文字是蒙武对王翦请求的质疑,他认为王翦的请求过于频繁。
王翦密告曰:‘秦王性强厉而多疑,今以精甲六十万畀我,是空国而托我也,我多请田宅园池,为子孙业,所以安秦王之心耳。’
这段文字是王翦对蒙武质疑的回答,他解释了自己请求田宅园池的原因,即为了安抚秦王。
蒙武曰:‘老将军高见,吾所不及。’
这段文字是蒙武对王翦回答的认可,他认为王翦的看法比自己高明。
不知王翦伐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这句话是故事的结尾,预示着接下来将有新的情节发生,读者对王翦伐楚的结果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