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元老(约12世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者,他的《东京梦华录》是一本描写宋代都城开封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的纪实文学作品。孟元老通过对当时都城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2世纪)。
内容简要:《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对北宋都城开封的详细描写,书中描绘了宋代开封的城市风貌、社会生活、文化活动、街市繁华等多个方面。通过书中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细节,包括当时的商贸繁荣、艺术娱乐、庙会、官场风气、民间习俗等。全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宋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孟元老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开封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的繁华景象。该书是研究宋代文化、经济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序-原文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
崇宁癸未到京师,
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
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
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
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
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
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
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
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
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
何限春游,
箫鼓喧空,
几家夜宴。
伎巧则惊人耳目,
侈奢则长人精神。
瞻天表则元夕教池,
拜郊孟享。
频观公主下降,
皇子纳妃。
修造则创建明堂,
冶铸则立成鼎鼐。
观妓籍则府曹衙罢,
内省宴回;
看变化则举子唱名,
武人换授。
仆数十年烂赏叠游,
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
靖康丙午之明年,
出京南来,
避地江左,
情绪牢落,
渐入桑榆。
暗想当年,
节物风流,
人情和美,
但成怅恨。
近与亲戚会面,
谈及曩昔,
后生往往妄生不然。
仆恐浸久,
论其风俗者,
失于事实,
诚为可惜,
谨省记编次成集,
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
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
其乐无涯者,
仆今追念,
回首怅然,
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
及有未尝经从处,
得之于人,
不无遗阙。
倘遇乡党宿德,
补缀周备,
不胜幸甚。
此录语言鄙俚,
不以文饰者,
盖欲上下通晓尔,
观者幸详焉。
绍兴丁卯岁除日,
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序-译文
我家的祖先在南北各地做官,崇宁癸未年(1103年)来到京城,选择在州西金梁桥西边的夹道南边居住。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正好身处京城附近,经历了长时间的太平盛世,人口众多,景象繁华。小孩子只知道玩耍,老人们也看不到战争的武器。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景观。
元宵节和月圆之夜,雪后花开之时,有求爱的、登高的,还有在池塘和园林中游玩的。抬头望去,有青楼和画阁,华丽的门窗和珠帘。华丽的马车停在街道上,名贵的宝马在御道上奔跑,金翠耀眼,丝织品飘香。新奇的歌声和巧笑在柳树和花朵之间回荡,音乐和琴弦在茶馆和酒肆中响起。各地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各国都与之相通。四方的珍奇之物都汇集于此,进行交易,各种异国的美味佳肴都在厨房里。
春天花儿盛开,道路两旁满是春游的人群,夜晚箫鼓声喧闹,几家在举办夜宴。技艺高超的人令人惊叹,奢华的场面让人精神振奋。仰望天空,元宵节时教池的景象,郊外孟享的仪式。常常看到公主下嫁,皇子纳妃。建设时新建明堂,铸造时立成鼎鼐。查看妓女的名册时,府曹衙门已经下班,内省宴会结束;观看变化时,科举考试的学生宣布名字,武官换授。
我数十年间享受了无数次的游玩,却从未感到厌倦。
然而,一旦战火降临,靖康丙午年(1126年)的次年,我离开京城南下来到江左,避难于此,情绪逐渐低落,逐渐步入晚年。暗自回想当年,那些美好的节日和风俗,以及和美的人际关系,如今都变成了遗憾。最近与亲戚聚会,谈论过去,年轻人常常不以为然。我担心时间久了,那些谈论风俗的人会失去事实的真相,这实在令人惋惜,所以我谨慎地记录并编排成集,希望翻开书页就能看到当年的繁荣。
古人说梦游华胥国,那里的快乐无穷无尽。我现在追忆往昔,心中充满了遗憾,难道这不是华胥国的梦境醒来吗?我把它叫做《梦华录》。
然而,由于京城的繁华,以及有些地方我未曾亲身经历,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难免有所遗漏。如果遇到老朋友和有德行的人,能补充完善,那将不胜感激。这本记录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刻意修饰,是希望上下都能理解,观看的人请仔细阅读。
绍兴丁卯年(1167年)除夕,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序-注解
宦游:指官员因公事而远行。
崇宁癸未:崇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一个年号,癸未是该年号的第六年,即公元1103年。
京师:指当时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卜居:选择居住地。
州西金梁桥:指位于京师西部的一座桥梁。
辇毂:指皇帝的车驾,这里代指京城。
垂髫之童:指年幼的儿童。
班白之老:指头发斑白的老人。
干戈:指战争和武器。
灯宵月夕:指元宵节和中秋节。
乞巧:指七夕节,古代女子在七夕这天会进行乞巧活动。
登高: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教池游苑:指游览园林。
青楼画阁:指装饰华丽的楼阁。
绣户珠帘:指装饰华丽的门窗。
雕车:指装饰华丽的马车。
天街:指京城中的主要街道。
宝马:指装饰华丽的马。
御路:指皇帝行走的道路。
金翠耀目:指金碧辉煌,光彩照人。
罗绮飘香:指丝绸和绮罗飘散着香气。
柳陌花衢:指柳树成荫的道路和花丛中。
茶坊酒肆:指茶馆和酒店。
八荒:指极远的地方。
咸通:指通达,这里指各国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市易:指市场交易。
庖厨:指厨房。
箫鼓:指吹箫击鼓,指音乐。
夜宴:指夜晚的宴会。
伎巧:指技艺高超的人。
侈奢:指奢侈浪费。
元夕:指元宵节。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场所。
鼎鼐:指古代煮食用的器具,这里指各种烹饪技术。
府曹:指官府中的官员。
内省:指皇宫中的官员。
举子:指科举考试的士子。
唱名:指科举考试中宣布考生名字。
武人:指武官。
换授:指官员的调动。
烂赏:指尽情欣赏。
叠游:指多次游览。
兵火:指战争和火灾。
靖康丙午:靖康是北宋末年宋钦宗赵桓的一个年号,丙午是该年号的第六年,即公元1126年。
江左:指江南地区。
桑榆:指日落时太阳的余晖,比喻晚年。
华胥之国: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国,比喻美好的过去。
梦华录:指这部作品的名称。
浩穰:指繁荣昌盛。
乡党:指同乡。
宿德:指有德行的人。
补缀周备:指补充完善。
鄙俚:指语言粗俗。
绍兴丁卯: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一个年号,丁卯是该年号的第六年,即公元1137年。
岁除日:指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即除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序-评注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
此句开篇点明作者的家世背景,先人宦游南北,作者随其足迹来到京师,定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为后文对京师繁华景象的描绘做了铺垫。
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此句描绘了京师的太平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孩子们欢快地玩耍,老人们安享晚年,岁月静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此句通过列举节日和活动,展现了京师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此句描绘了京师繁华的市井景象,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宝马,金翠罗绮,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都市的奢华与繁华。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京师的文化氛围,新声巧笑、按管调弦,茶坊酒肆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活力。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此句说明了京师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各国珍奇汇聚于此,市易繁荣,美食佳肴应有尽有。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此句描绘了京师春日的美景和夜生活的繁华,花光满路、箫鼓喧空,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此句总结了京师文化的特点,伎巧与侈奢并存,既令人惊叹,又激发人的精神。
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
此句描绘了京师的重要庆典活动,元夕教池、拜郊孟享,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仪与尊崇。
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
此句说明了京师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府曹衙罢、内省宴回、举子唱名、武人换授,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师繁华景象的喜爱和留恋,数十年间,作者游历京师,却始终不知满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
此句转述了作者因战乱而离开京师,避难江左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节物风流、人情和美,却已成往事。
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
此句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过去历史的了解逐渐模糊,甚至出现了误解。
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
此句表达了作者整理《梦华录》的初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当时京师的繁华盛况。
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此句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目之曰《梦华录》。
此句点明了作品的名称,即《梦华录》,意味着记录了作者梦中的繁华景象。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
此句说明了《梦华录》的局限性,由于作者的经历有限,书中难免有所遗漏。
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
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后人能够补充和完善《梦华录》的愿望。
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此句说明了《梦华录》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便于读者理解。
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此句为作品作者孟元老的自序,表明了作品的创作时间和作者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