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元老(约12世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者,他的《东京梦华录》是一本描写宋代都城开封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的纪实文学作品。孟元老通过对当时都城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2世纪)。
内容简要:《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对北宋都城开封的详细描写,书中描绘了宋代开封的城市风貌、社会生活、文化活动、街市繁华等多个方面。通过书中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都市生活的细节,包括当时的商贸繁荣、艺术娱乐、庙会、官场风气、民间习俗等。全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宋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孟元老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开封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的繁华景象。该书是研究宋代文化、经济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卷八-原文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沸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迤逦时光昼永,气序清和。榴花院落,时闻求友之莺;细柳亭轩,乍见引雏之燕。在京七十二户诸正店,初卖煮酒,市井一新。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佳宾,觥酬交作。是月茄瓠初出上市,东华门争先供进,一对可直三五十千者。时果则御桃、李子、金杏、林檎之类。
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木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
是月巷陌杂卖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大小米水饭、炙肉、干脯、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七夕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铸为凫雁、鸳鸯、癗、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篮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磨喝乐”本佛经“摩罗”,今通俗而书之。)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卓面。又卖麻谷窠鬼,亦是系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郘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錴、沙錴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
立秋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秋社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
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
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重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卷八-译文
四月八日佛生日,这一天,十大禅院都举行沐浴和斋戒的仪式,人们互相赠送煎香药糖水,称之为‘浴佛水’。随着时光的推移,白天变得越来越长,气候变得清爽宜人。在榴花盛开的院落里,时常能听到求友的莺声;在细柳掩映的亭轩中,偶尔能看到引雏的燕子。在京城七十二家正店,首先开始卖煮酒,市井面貌焕然一新。只有州南的清风楼最适合夏天饮酒,初尝青杏,再品樱桃,时常有佳宾到来,举杯畅饮。这个月,茄子、瓜类刚开始上市,东华门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供应,一对茄子或瓜的价格可以达到三五十千钱。当时的水果有御桃、李子、金杏、林檎等。
端午节时,市场上的物品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都被切成茸状,和香药混合在一起,用梅红色的盒子盛装。从五月一日到端午节前一天,市场上出售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第二天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一起供奉,还在门上钉上艾人,士人和百姓互相宴请庆祝。
六月六日是崔府君的生日,二十四日是神保观的生日。六月六日州北的崔府君生日,很多人献上礼物,但没有比这更盛大的。二十四日州西的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热闹。庙位于万胜门外一里左右,被赐予神保观的称号。二十三日,御前献上后苑制作的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工具,鞍辔、衔勒、樊笼等,都非常精致,用音乐迎接他们到庙里,在殿前的露台上搭建乐棚,教坊钧容直表演音乐,交替进行杂剧和舞蹈。太官局提供食物,连续供应二十四盏,各有顺序。到二十四日,夜间五更时分,人们争相烧第一炉香,有人在庙里过夜,半夜起床争先恐后。天亮后,各司和各行业的百姓献上的礼物非常多。在露台上展示的社火,所献的物品数以万计。从早到晚展示的百戏,如上竿、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等,应有尽有。到傍晚时分,展示仍未结束。殿前的两根幡竿,高达数十丈,左边是京城,右边是修内司,搭建材料分别占据上竿展示技艺。有时在竿尖上立起横木,排列神鬼和烟火,非常危险,令人害怕。到晚上才结束。
这个月,街巷中杂卖各种物品。这个月的时令物品,在街巷路口、桥上、市井中,都卖大小米水饭、烤肉、干肉、莴苣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都用青布伞在街上摆列床凳堆放。只有旧宋门外两家冰雪最盛,全部使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等。都城的人最重视三伏天,因为六月中没有其他时节,常常在风亭水榭、高大的楼宇中,用冰雪、瓜果、酒食来消暑,直到深夜才结束。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都卖磨喝乐,那是小型的泥塑土偶。都用雕木彩装栏座,有的用红纱碧笼,有的用金珠牙翠装饰,一对价值数千钱。宫中和贵族以及士人百姓都将其作为时尚物品追捧。又用黄铜铸成凫雁、鸳鸯、癗、龟鱼等,彩绘金线,称之为‘水上浮’。又用小木板抹上土,种植粟米让它生长,放置小茅屋、花木,制作田舍人家的小人物,都呈现出乡村风貌,称之为‘谷板’。又用瓜雕刻成花样,称之为‘花瓜’。又用油面糖蜜制作成笑脸儿,称之为‘果实花样’,各种奇妙的东西,如捺香方胜等。如果买一斤中有成对的穿着盔甲的,就像门神的样子,因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风俗,不知道它的来源,称之为‘果食将军’。又用绿豆、小豆、小麦,在磁器中用水浸泡,生长几寸,用红篮彩线捆绑,称之为‘种生’。这些都摆放在街心的彩幕帐中出售。七夕前三五天,车马满市,丝绸满街,折未开的荷花,都城的人善于制作双头莲,一时取乐,带回家中,路人常常赞叹喜爱。又小孩需要买新的荷叶拿着,这是模仿磨喝乐。孩子们特地新妆打扮,竞相展示美丽。到初六日、七日晚,贵族家庭多在庭院中搭建彩楼,称之为‘乞巧楼’。摆放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者孩子们作诗,女孩子展示技巧,焚香排列祭拜,称之为‘乞巧’。妇女们望月穿针。或者把小蜘蛛放在合子中,第二天看它,如果网圆正,称之为‘得巧’。里巷和妓馆,常常摆在门口,争相展示豪华。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此之前几天,市场上出售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用纸糊成架子盘出售。潘楼和州东西瓦子也像七夕一样。热闹的地方也出售果食、种生、花果等,以及印刷销售的《尊胜目连经》。又用竹竿制成三脚架,高三五尺,上面编织成灯窝的样子,称之为盂兰盆,挂上衣服和冥钱在上面焚烧。戏班的乐人,从七夕过后,就表演‘目连经救母’杂剧,直到十五日结束,观众人数增加一倍。中元前一天,就开始出售练叶,用于祭祀时铺在桌面上。又出售麻谷窠鬼,也是挂在桌子脚上,这是告诉祖先秋天收获的意思。又出售鸡冠花,称之为‘洗手花’。十五日供奉祖先素食,清晨就开始出售糯米饭,巡门叫卖,也是告诉收获的意思。又出售转明菜、花花油饼、沙錴、沙錴等。城外有新坟的地方,就去拜扫。宫中也会派出车马到道士院拜祭坟墓。本院官员提供祠部十道,举行大会,焚烧钱山,祭拜阵亡的军人,设立孤魂道场。
立秋这一天,满街都在卖楸叶,妇女和孩子们都剪成花样戴在头上。这个月,瓜果梨枣正盛,京城的枣有几种: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梁门里的李和家最盛。贵族和官员们争相购买。里面的人络绎不绝。士人和百姓购买,一包十文,用小新荷叶包裹,撒上麝香,用红小绳系着。卖的人虽然很多,但都不及李和家挑选银皮子嫩的好货。
秋社是秋季的祭祀活动。
八月是秋社的日子,人们互相赠送社糕和社酒给亲朋好友。宫中用猪肉、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等食材,切成像棋子一样的片,味道调和,铺在饭上,叫做‘社饭’,用来请客招待。家里的妇女都回到娘家,晚上回来时,外公、姨妈、舅舅都会用新的葫芦和枣作为礼物,俗语说这是对好外甥的祝福。市学先生预先收集学生的钱来举办社会,雇佣了乐师、招待员、席面布置人员、歌唱者。人们在离开时各自带着花篮、果实、食物和社糕散去。春社、重午、重九,也都是这样。
中秋节前,各店铺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和彩楼,挂上画有醉仙的锦旗。人们争相饮酒,到中午还没结束,家家户户都没有酒了,招牌都放下来了。这时螃蟹新鲜上市,石榴、榅勃、梨、枣、栗子、葡萄、彩色的橘子都新上市。中秋节夜晚,富贵人家装饰台榭,民间争相占据酒楼赏月。丝竹声鼎沸,靠近内廷的居民,深夜远处还能听到笙和竽的声音,宛如云端。村里的孩子们整夜嬉戏。夜市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天亮。
九月重阳节,都城的人们赏菊花,有几种:黄色和白色的花蕊像莲房的是‘万龄菊’,粉红色的叫‘桃花菊’,白色中间有檀香的是‘木香菊’,黄色且圆的是‘金铃菊’,纯白色且大的叫‘喜容菊’,到处都有。酒家都用菊花装饰门面。都城的人们多到郊外登高,比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地方宴聚。前两天,人们用米粉蒸糕相互赠送,上面插着剪彩的小旗,加上各种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等。还用米粉做成狮子和蛮王的样子,放在糕上,叫做‘狮蛮’。各个寺庙都有斋会,只有开宝寺和仁王寺有狮子会。僧人们都坐在狮子上,进行法事和讲解,游客最多。月底就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是为了十月初一烧给祖先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卷八-注解
浴佛水:浴佛水是指四月八日佛生日时,各大禅院所准备的香药糖水,用于浴佛仪式,寓意洗净心灵。
榴花院落:榴花院落指的是种植有石榴花的庭院,石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繁荣和富贵。
细柳亭轩:细柳亭轩指的是装饰有细柳图案的亭台楼阁,细柳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比喻柔弱而坚韧的品质。
煮酒:煮酒是指经过煮沸的酒,常用于古代宴请宾客时的饮品。
青杏:青杏是指未成熟的杏子,常用来比喻年轻或未成熟的女子。
樱桃:樱桃是一种小型果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比喻珍贵或稀有之物。
百索艾花:百索艾花是指用艾草编织的装饰品,艾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驱邪避疫的寓意。
银样鼓儿花:银样鼓儿花可能是指一种银色的花朵,具体品种不详。
花巧画扇:花巧画扇是指装饰有精美图案的扇子,常用于夏季纳凉。
香糖果子:香糖果子是指香甜的糖果,常用于节日或庆典。
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形状像菱角。
白团:白团可能是指用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具体用途不详。
紫苏:紫苏是一种香草,常用于烹饪和药用,具有散寒、行气的作用。
菖蒲:菖蒲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端午节时驱邪避疫。
木瓜:木瓜是一种水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比喻爱情或友谊。
茸切:茸切是指将植物切成细末,常用于制作香囊或药草。
梅红匣子:梅红匣子是指用梅红色装饰的盒子,常用于存放香料或贵重物品。
百戏:百戏是指古代的一种综合艺术表演,包括杂技、歌舞、戏曲等多种形式。
露台:露台是指建筑物的露天平台,常用于举行庆典或观赏表演。
教坊钧容直:教坊钧容直是指宫廷中的音乐舞蹈机构,负责演奏和表演。
太官局:太官局是指古代宫廷中的膳食机构,负责准备和供应膳食。
社火:社火是指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杂技等表演。
磨喝乐:磨喝乐是指用泥土塑成的小土偶,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水上浮:水上浮是指用黄铜制成的水鸟、鸳鸯等装饰品,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谷板:谷板是指用泥土塑成的农田景象,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花瓜:花瓜是指用瓜雕刻成的各种图案,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果实花样:果实花样是指用油面糖蜜制成的各种果形装饰品,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种生:种生是指用种子培育出的植物,常用于七夕节时的装饰。
冥器:冥器是指用于祭祀祖先或死者的用品,如纸糊的衣物、鞋子等。
幞头帽子:幞头帽子是指古代官员戴的头饰,常用于祭祀或庆典。
金犀假带:金犀假带是指用金线或犀牛角制成的装饰带,常用于装饰衣物。
五彩衣服:五彩衣服是指色彩鲜艳的衣物,常用于节日或庆典。
架子盘游:架子盘游是指用纸糊的玩具或装饰品,常用于节庆活动。
目连经:目连经是指佛教经典《目连救母经》,常用于中元节时的祭祀。
盂兰盆:盂兰盆是指用于祭祀祖先或死者的盆状器物,常用于中元节。
练叶:练叶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的纸钱,常用于中元节。
麻谷窠鬼:麻谷窠鬼是指用麻和谷子编织的鬼魂形象,常用于中元节。
洗手花:洗手花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的花朵,常用于中元节。
郘米饭:郘米饭是指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常用于中元节。
转明菜:转明菜是指用蔬菜制作的菜肴,常用于中元节。
花花油饼:花花油饼是指装饰有各种图案的油饼,常用于中元节。
馂錴:馂錴是指用面粉制成的食品,常用于中元节。
沙錴:沙錴是指用沙子制成的食品,常用于中元节。
楸叶:楸叶是指楸树的叶子,常用于立秋节时的装饰。
灵枣:灵枣是指一种优质的枣子,产自灵宝地区。
牙枣:牙枣是指一种形状像牙齿的枣子。
青州枣:青州枣是指产自青州地区的枣子。
亳州枣:亳州枣是指产自亳州地区的枣子。
鸡头:鸡头是指鸡的头部,常用于立秋节时的装饰。
金合络绎:金合络绎是指用金线或银线编织的装饰品,常用于装饰衣物。
麝香:麝香是一种香料,常用于制作香囊或香料。
红小索儿:红小索儿是指用红线编织的小绳,常用于装饰。
糁以麝香:糁以麝香是指将麝香撒在食物上,增加香气。
秋社:秋社是指秋季的祭祀活动,常用于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
社糕:社糕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尤其在农历八月秋社时制作和食用。它通常由糯米、红枣、豆沙等原料制成,形状和味道各异,寓意着丰收和团结。
社酒:社酒是指在农历八月秋社时特制的酒,用于祭祀和庆祝,通常由家庭或社区酿造。
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这些是古代宴席上常见的食材,猪羊肉代表肉类,腰子、奶房、肚肺等是内脏类食品,鸭饼是一种面食,瓜姜则是蔬菜。
棋子片样:棋子片样是指将食材切成类似棋子大小的薄片,这种切法在古代是一种精致的表现,也便于食用。
滋味调和:滋味调和意味着食材的味道经过精心调配,以达到和谐美味的口感。
社饭:社饭是一种将各种食材混合后铺在饭上的食物,是秋社节日的特色食品。
贵戚:贵戚指的是皇亲国戚,即皇室成员和贵族。
市学先生:市学先生指的是古代市集中的教书先生,他们有时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交活动。
社会:社会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社交活动或聚会。
雇倩:雇倩指的是雇佣,这里指雇佣乐师、歌者等来参加聚会。
祗应:祗应指的是提供应需的服务或物品。
白席:白席指的是没有装饰的桌子,这里指简单的宴会。
歌唱之人:歌唱之人指的是歌唱的艺人。
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这些都是用于送礼或共享的食物和装饰品。
重午:重午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重九:重九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螯蟹:螯蟹指的是螃蟹,尤其是指大闸蟹。
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这些都是中秋节前后上市的水果,石榴、梨、枣、栗等富含营养,孛萄和弄色枨橘则是甜美的水果。
丝篁:丝篁指的是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闾里:闾里指的是乡里,即乡村。
万龄菊:万龄菊是一种菊花,因其花形似莲花,故得名。
桃花菊:桃花菊是一种粉红色的菊花,因其颜色像桃花而得名。
木香菊:木香菊是一种白色带有香味的菊花。
金铃菊:金铃菊是一种黄色且圆形的菊花,因其形状像金铃而得名。
喜容菊:喜容菊是一种纯白色且较大的菊花,因其形状和颜色给人以喜庆的感觉而得名。
洞户:洞户指的是用菊花装饰的门,形成一种洞开的视觉效果。
粉面蒸糕:粉面蒸糕是一种用米粉蒸制的糕点,通常在节日或庆典时制作。
狮蛮:狮蛮是一种形状像狮子的装饰品,通常用于糕点或装饰。
斋会:斋会指的是佛教中的斋戒聚会。
冥衣靴鞋席帽衣段:这些都是用于祭祀的冥器,如冥衣、冥靴、冥席、冥帽和冥衣段。
十月朔日:十月朔日即农历十月初一,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东京梦华录-卷八-评注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此句描绘了秋社时节,人们以社糕、社酒相互馈赠,表达对贵戚的尊敬。宫院中的宴席更是精致,将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等食材切成棋子般大小,调味后铺于饭上,称之为“社饭”,用以招待客人。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宫廷的奢华与礼仪,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社神的敬仰之情。
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此句描述了妇女在秋社时节回到娘家,外公、姨母、舅舅们以新葫芦、枣等物作为礼物相赠,寓意着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体现了古代家族间的亲情与和睦,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
此句描绘了市学先生预先收集学生的钱款,用于举办社会活动,邀请雇佣的人来助兴。这里的“社会”指的是集会、聚会,反映了古代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以及教育与社会活动的融合。
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此句描述了人们在秋社活动结束后,各自带着花篮、果实、食物和社糕散去。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秋社活动的热闹与欢快,也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此句总结了春社、重午、重九等节日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表明这些节日都是古代人们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重要时刻。
中秋
“中秋”一词作为标题,引出了下一个节日的描写。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此句描绘了中秋节前,商家们纷纷推出新酒,装饰门面,挂起彩楼,以吸引顾客。这种热闹的市井景象,反映了古代节日的繁华与喜庆。
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此句描述了人们争相饮酒,以至于到了中午未时,家家户户都无酒可卖,只能放下酒幌子。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中秋节的饮酒习俗,以及人们对节日的热爱。
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此句描绘了中秋节期间,各种新鲜水果和海鲜纷纷上市,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此句描述了中秋之夜,富贵人家装饰台榭,民间争相占据酒楼赏月。这一场景反映了古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人们对团圆的渴望。
丝竹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丝竹乐器声声鼎沸,内庭居民夜深时仍能听到远处笙竽的声音,宛如置身云端。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祥和。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此句描述了中秋之夜,孩子们欢快地嬉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夜市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天亮。这一描写反映了古代节日的热闹与繁华。
重阳
“重阳”一词作为标题,引出了下一个节日的描写。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此句描述了重阳节期间,人们纷纷赏菊,菊花品种繁多,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喜容菊等。这些菊花象征着长寿、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此句描述了酒家以菊花装饰门面,形成了独特的洞户景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此句描述了重阳节期间,人们纷纷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共度佳节。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此句描述了重阳节前,人们以粉面蒸糕作为礼物相赠,糕上插着剪彩小旗,搭配各种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此句描述了人们将粉面制成狮子蛮王的形状,置于糕上,称之为“狮蛮”,寓意着勇猛、威武,反映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此句描述了重阳节期间,各禅寺举行斋会,其中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僧人们坐在狮子上,进行法事和讲说,吸引了众多游人。
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此句描述了僧人们坐在狮子上,进行法事和讲说,吸引了众多游人,成为重阳节的一大亮点。
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此句描述了重阳节后,市场上开始出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等物品,为十月初一的祭祀活动做准备。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文化。
通过以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文内容不仅描绘了古代节日的庆祝活动,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