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毓秀(约明代),是清代儒家学者,他以《弟子规》著称。李毓秀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弟子规》一书承继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弟子规》是一部适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书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学习勤奋等方面,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李毓秀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应如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准则。全书简短而有力,主要通过诗句形式帮助儿童记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儒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为其一生的品德修养打下坚实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总叙-译文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然后是谨慎行事,讲究诚信。
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仁德之人。
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总叙-注解
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由清朝教育家李毓秀所著,内容主要教导儿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强调孝道和礼仪。
圣人训:指圣人的教诲或训诫,这里特指古代圣贤如孔子等的道德教诲。
孝悌:孝指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谨信:谨指言行谨慎,信指诚实守信。
泛爱众:泛指广泛地爱护所有人,不分亲疏。
亲仁:亲近仁德之人,即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为友。
有余力:指在完成基本职责和学业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
学文:学习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总叙-评注
《弟子规》的开篇便点明了其核心思想,即以圣人的教诲为准则。‘弟子规’一词,即是对弟子行为的规范,强调后辈对前辈的尊敬与学习。‘圣人训’则直接指出了这些规范来源于古代圣贤的教诲,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高度尊重。
‘首孝悌’作为《弟子规》的第一条,强调了孝道和悌道的首要地位。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尊敬,悌道,即兄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这两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次谨信’则是对个人品德的进一步要求。‘谨’指的是谨慎、小心,要求弟子在言行举止上都要谨慎,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信’则是指诚信,要求弟子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诚实守信,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泛爱众’是《弟子规》对人际关系的要求。‘泛’字意味着广泛,‘爱众’即是对所有人都要有爱心,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一条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
‘而亲仁’则是对‘泛爱众’的深化,‘亲’字意味着亲近,‘仁’即仁爱。这一条要求弟子不仅要爱众人,还要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从他们身上学习道德和智慧。
‘有余力,则学文’是对个人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有余力’意味着在完成了基本的道德修养之后,如果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这里的‘文’不仅指文学,还包括了更广泛的文化和学问,体现了儒家对知识学习的重视。
整体而言,《弟子规》的这四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和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对古代的学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