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毓秀(约明代),是清代儒家学者,他以《弟子规》著称。李毓秀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弟子规》一书承继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弟子规》是一部适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书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学习勤奋等方面,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李毓秀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应如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准则。全书简短而有力,主要通过诗句形式帮助儿童记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儒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为其一生的品德修养打下坚实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出则悌-译文
哥哥对待弟弟要友好,弟弟对待哥哥要恭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顺的品质就在其中。
对待财物要看得轻,怨恨又从何而来呢?言语要忍让,愤怒就会自行消散。
无论是吃饭还是坐着行走,年长的要先,年幼的要在后。
如果长辈呼唤别人,就要代为呼叫。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要立即去。
称呼尊长时,不要直呼其名。面对尊长,不要显露出自己的能力。
在路上遇到长辈,要快速地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就要退后恭敬地站立。
骑马的人要下马,乘车的人要下车。经过长辈所在之处,要等待百步之外。
长辈站立时,年幼的人不要坐下。长辈坐下后,才能坐下。
在尊长面前,声音要放低。如果声音太低听不清楚,也不是合适的做法。
前进时要快步走,后退时要慢步走。回答问题时,目光不要四处移动。
对待各位父亲,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各位哥哥,要像对待自己的哥哥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出则悌-注解
兄道友:指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友爱,这是儒家伦理中兄弟关系的理想状态。
弟道恭:弟应尊敬兄长,表现出恭敬的态度,体现了儒家对长幼有序的重视。
兄弟睦:兄弟和睦相处,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标志。
孝在中: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里的“中”指的是内心,意味着孝顺要发自内心。
财物轻:财物不看重,强调精神层面的价值高于物质。
怨何生:不看重财物,自然不会有因财物引起的怨恨。
言语忍:言语上要忍耐,不轻易发怒。
忿自泯:通过忍耐,愤怒的情绪会自然消散。
或饮食:无论是吃饭还是休息。
或坐走:无论是坐着还是行走。
长者先:年长者先行,体现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幼者后:年幼者随后,遵循长幼有序的规矩。
长呼人:年长者召唤人。
即代叫:年幼者应该代为呼喊其他人。
人不在:如果被召唤的人不在。
己即到:年幼者应该立即去寻找。
称尊长:称呼尊长。
勿呼名: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以示尊敬。
对尊长:面对尊长。
勿见能:不要在尊长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
路遇长:在路上遇到尊长。
疾趋揖:要快速趋前行礼。
长无言:如果尊长没有说话。
退恭立:要退后恭敬地站立。
骑下马:骑马的人下马。
乘下车:乘坐车马的人下车。
过犹待:经过尊长身边时,即使已经走过,也要停下来等待。
百步余:要留出大约百步的距离。
长者立:如果尊长站立。
幼勿坐:年幼者不要坐下。
长者坐:如果尊长坐下。
命乃坐:只有尊长示意后,年幼者才能坐下。
尊长前:在尊长面前。
声要低:声音要低沉,以示尊敬。
低不闻:声音低沉但不应该听不清楚。
却非宜:这并不是合适的做法。
进必趋:前进时要快步走。
退必迟:后退时要慢步走。
问起对:回答问题时要有礼貌。
视勿移:回答问题时目光不要随意移动,表示专注和尊重。
事诸父:对待所有的长辈。
如事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他们。
事诸兄:对待所有的兄长。
如事兄: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尊敬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出则悌-评注
‘兄道友,弟道恭’开篇即点明了兄弟间相处的根本原则。‘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道理’或‘准则’,‘友’与‘恭’分别代表了兄与弟应具备的品德。兄长应以友爱对待弟弟,弟弟则应恭敬兄长,这样的关系才能和谐。这一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和长幼尊卑的价值观。
‘兄弟睦,孝在中’进一步强调了和睦的兄弟关系是孝道的体现。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它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兄弟间的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财物轻,怨何生’指出财物并不应成为兄弟间产生怨恨的原因。在古代社会,财物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和谐与道德的实践。这一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即追求精神富足而非物质财富。
‘言语忍,忿自泯’强调言语的宽容与忍让可以消除心中的怨恨。在人际交往中,言语往往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而学会忍让和宽容则是一种智慧,能够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无论是饮食还是行走,都应该让长者先行,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和敬爱。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则是对日常行为的细致规范,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尊重。当长辈呼唤他人时,晚辈应代为呼唤,如果人不在,自己也应立即前去。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强调在与尊长交往时,不应直呼其名,也不应显露自己的才能,以示谦卑和尊重。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描述了在路上遇到长辈时的礼仪。应迅速趋前行礼,如果长辈没有回应,则应退后恭敬站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规定了在遇到长辈时应下马或下车,以示敬意。即使长辈已经走远,也应等待百步之外,以示尊重。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强调了在长辈面前,晚辈不应随意坐下,只有在长辈坐下并示意后才能坐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提醒在与尊长交谈时,声音要低沉,表示尊重。但如果声音过低以至于尊长听不到,则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是对日常行为的规范,进退之间要有节奏,回答问题时目光不要随意移动,以示尊重。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总结了对待不同长辈和兄弟的态度,即对待所有长辈如同对待父亲,对待所有兄弟如同对待兄弟,体现了家族和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