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毓秀(约明代),是清代儒家学者,他以《弟子规》著称。李毓秀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弟子规》一书承继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弟子规》是一部适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书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学习勤奋等方面,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李毓秀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应如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准则。全书简短而有力,主要通过诗句形式帮助儿童记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儒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为其一生的品德修养打下坚实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已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
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泛爱众-译文
所有的人,都应该互相爱护。因为天同样覆盖着我们,地同样承载着我们。
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不是外表的高大。
才能出众的人,声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不是言语的夸张。
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别人有才能,不要轻视。
不要讨好富人,不要轻视穷人。不要厌弃旧事物,不要只喜欢新事物。
别人没有空闲时,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安时,不要去打扰。
别人有短处,不要去揭露。别人有隐私,不要去宣扬。
称赞别人的好处,本身就是一种善行。别人知道了,会更加努力。
宣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过分指责,可能会招致灾祸。
善意地劝导别人,德行都会得到提升。过错不改正,道德就会受损。
所有的给予和索取,都要求分得清楚。给予应该多,索取应该少。
要加罪于人,先要问问自己。自己不愿意的,就立即停止。
恩情想要回报,怨恨想要忘记。报复短处,报恩长久。
对待仆人,即使自己地位高贵也要端正。即使地位高贵,也要仁慈和宽容。
用权势使人服从,人心并不真的服从。用道理使人服从,人们才会心悦诚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泛爱众-注解
天同覆:指天空覆盖万物,这里用来比喻上天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
地同载:指大地承载万物,这里用来比喻大地对所有生物都是包容的。
行高者:指行为高尚的人。
名自高:指因为行为高尚而自然获得好的名声。
人所重:指人们所重视的。
貌高:指外表高大。
才大者:指才华出众的人。
望自大:指因为才华大而自然获得他人的敬仰。
人所服:指人们所信服的。
言大:指言语夸张。
己有能:指自己拥有的能力。
勿自私:指不要自私自利。
人所能:指他人的能力。
勿轻訾:指不要轻视或贬低他人。
勿谄富:指不要谄媚富人。
勿骄贫:指不要轻视穷人。
勿厌故:指不要厌弃旧的东西。
勿喜新:指不要过分喜爱新的事物。
人不闲:指别人没有空闲的时候。
勿事搅:指不要去打扰别人。
人不安:指别人心情不平静的时候。
勿话扰:指不要用言语去打扰别人。
人有短:指别人有缺点。
切莫揭:指不要去揭露别人的短处。
人有私:指别人有隐私。
切莫说:指不要去谈论别人的隐私。
道人善:指称赞别人的善行。
即是善:指称赞别人的善行本身就是一种善。
人知之:指别人知道了你的善行。
愈思勉:指你会更加努力去做好事。
扬人恶:指宣扬别人的恶行。
疾之甚:指对别人的恶行非常痛恨。
祸且作:指这样下去可能会引起灾祸。
善相劝:指用善行去劝导别人。
德皆建:指大家的道德都会得到提升。
过不规:指不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改正。
道两亏:指道德两边都会受损。
凡取与:指所有的给予和索取。
贵分晓:指在给予和索取时要分得清楚。
与宜多:指给予的时候应该大方。
取宜少:指索取的时候应该少。
将加人:指要对别人施加帮助。
先问己:指在施加帮助之前要先问自己是否愿意。
己不欲: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即速已:指立刻停止。
恩欲报:指对别人的恩惠想要回报。
怨欲忘:指对别人的怨恨想要忘记。
报怨短:指报复别人的怨恨应该迅速。
报恩长:指回报别人的恩惠应该长久。
待婢仆:指对待仆人。
身贵端:指身份高贵但态度端正。
虽贵端:指虽然身份高贵且态度端正。
慈而宽:指慈悲为怀,宽容待人。
势服人:指用权势使人服从。
心不然:指人们心里并不真正服从。
理服人:指用道理使人信服。
方无言:指人们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泛爱众-评注
首句‘凡是人,皆须爱’便揭示了儒家‘仁爱’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天同覆,地同载’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阐述,意味着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行高’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高尚,而‘名自高’则是指这样的行为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这里的‘非貌高’则是反对以貌取人,主张以德行为重。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不是通过夸大其词来获得认可,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成就来赢得他人的敬服。‘非言大’再次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提倡了无私的精神和对他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拥有才能,应该用于帮助他人,而不是自私地利用。同时,对于他人的才能,不应该轻视或贬低。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四句话是对于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勿谄富’和‘勿骄贫’教导人们不要因为财富地位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勿厌故’和‘勿喜新’则是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新事物而忽视旧事物,也不要因为旧事物而排斥新事物。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是对人际交往中的适度原则的强调。在他人忙碌或不安的时候,应避免打扰,体现了尊重他人的生活状态。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提醒人们要有宽容之心,不要轻易揭露他人的短处或隐私,这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一环。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鼓励人们传播正能量,称赞他人的善行,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善。‘人知之,愈思勉’则是指当他人知道自己的善行时,会更加努力去做好事。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则是对负面行为的批判,指出宣扬他人的恶行本身就是恶,而且过分批评他人会导致祸事。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强调了相互劝导行善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相互劝导,可以共同提高道德水平。如果不改正错误,那么道德和道路都会受损。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提倡在取与之间要有明确的原则,给予他人时要慷慨,自己索取时要节俭。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教导人们在要求他人之前,先反思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同样的要求,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应该对他人提出。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表达了感恩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应当回报他人的恩情,忘记他人的怨恨,而且报恩的时间应当比报怨的时间更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是对主仆关系的指导,即使是地位高的人,对待婢仆也应该保持端庄,同时要慈爱和宽容。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指出了权力和理性的不同。仅仅依靠权力来服人,人们内心并不服气;而通过理性来说服人,人们才会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