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

作者: 李毓秀(约明代),是清代儒家学者,他以《弟子规》著称。李毓秀的教育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的指导。《弟子规》一书承继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

内容简要:《弟子规》是一部适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儒家经典,书中详细列举了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学习勤奋等方面,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李毓秀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应如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准则。全书简短而有力,主要通过诗句形式帮助儿童记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儒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为其一生的品德修养打下坚实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

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

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增一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译文

凡是说话,诚信是最重要的。欺诈和胡言乱语,怎么能行呢?

话说得太多,不如说得少。只说真实的话,不要花言巧语。

那些狡猾巧妙的言语,以及污秽的词语。市井中的粗俗之气,要坚决戒除。

看到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知道的事情没有确定,不要轻易传播。

事情如果不合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说话时,声音要稳重而清晰。不要急促,也不要含糊不清。

别人说长,你说短。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多管闲事。

看到别人做得好,就要想如何向他看齐。即使差距很大,也要逐步赶上。

看到别人做得不好,就要反省自己。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改正;如果没有,也要保持警惕。

只有德行和学问,只有才艺。如果不如别人,就要自我努力。

无论是衣服还是饮食,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感到悲伤。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生气,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高兴。有害的朋友来了,有益的朋友就远离。

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害怕,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高兴。正直诚实的人,会逐渐与你亲近。

无意中犯的错,叫做错误。有意为之的错,叫做恶行。

能够改正过错,就可以消除错误。如果掩饰过错,反而会增添更多的罪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注解

信:诚信,诚实守信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强调言行一致,守信用。

诈:欺诈,用虚假的话或行为来欺骗他人。

妄:虚妄,没有根据的言论或想法。

话:言语,指人们用声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多:过多,指言语过多。

少:少,指言语要适度。

是:真实,符合事实。

佞巧:花言巧语,指言辞华丽而内容不实。

奸巧语:狡猾欺诈的言语。

秽污词:污秽不洁的言语。

市井气:指粗俗、市侩的气息,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粗俗。

见:看到,观察。

轻言:轻易发表言论,不经思考。

知:知道,了解。

轻传:轻易传播,不经核实。

事:事情,事件。

宜:适宜,合适。

诺:答应,承诺。

进退错:进退维谷,陷入困境。

道字:说话,说话的内容。

重且舒:说话要稳重、舒缓。

急疾:急促、急躁。

模糊:不清楚,不明确。

长:长处,优点。

短:短处,缺点。

不关己:与自己无关。

莫闲管:不要多管闲事。

善:善良,优点。

齐:相等,这里指学习或效仿。

恶:邪恶,缺点。

内省:反省自己的言行。

德学:品德和学问。

才艺:才能和技艺。

自砺:自我勉励,自我提升。

衣服:衣服,指个人服饰。

饮食:饮食,指食物和饮料。

生戚:产生嫉妒或不满的情绪。

闻过怒:听到别人的过错就生气。

闻誉乐: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

损友:有害的朋友,指对自己不利的朋友。

益友:有益的朋友,指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

直谅士:正直诚信的人。

渐相亲:逐渐亲近。

无心非:无意中犯的错误。

名为错:被称为错误。

有心非:故意犯的错误。

名为恶:被称为恶行。

过能改:能够改正过错。

归于无:归咎于无,即不再追究。

掩饰:掩盖,隐藏。

增一辜:增加一项罪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评注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言行中的首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是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这句话提醒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诈与妄,奚可焉?’这里的‘诈’指的是欺诈,‘妄’指的是虚妄。这句话批评了欺诈和虚妄的行为,指出这些行为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和秩序。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句话提倡言简意赅,反对冗长和花言巧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辞的适度与真诚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过多的言语可能会引起误解,而佞巧的言辞则是不诚实的表现。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警示人们远离奸诈、不实的言语和低俗的词汇,以及市井间的粗俗之气。在中国文化中,这些都被视为有损道德和修养的行为。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句话强调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或传播信息。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谨慎和客观精神。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告诫人们在面对事情时,不要轻易承诺,因为轻率的承诺可能会导致进退两难的境地。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句话强调说话要稳重、清晰,不要急躁或含糊不清,这是对言语表达的规范和要求。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评论他人,尤其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这句话鼓励人们看到他人的优点时,要思考如何学习,即使差距很大,也要逐步追赶。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句话教导人们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要反思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也要保持警惕。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句话强调品德、学识和才艺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这些方面与他人相比时,要不断自我砥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不必过分追求与他人相同,要学会知足常乐。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听到批评就愤怒、听到赞誉就高兴的人,以及那些喜欢与有害的朋友交往而排斥有益的朋友的人。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话则赞扬了那些能够正确对待赞誉和批评的人,以及那些真诚、值得信赖的朋友。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句话区分了无意之失和有意之恶,强调了行为动机的重要性。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强调知错能改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掩饰错误只会增加罪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弟子规-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9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