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邾子蘧蒢卒。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大室屋坏。

冬,公如晋。

卫侯会公于沓。

狄侵卫。

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

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传】

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

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

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

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

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馀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

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

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

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適不用也。”

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秋七月,大室之屋坏,书不共也。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

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

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译文

【经】

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五月壬午日,陈侯朔去世。

邾子蘧蒢去世。

从正月开始没有下雨,直到秋天七月。

大室的房屋倒塌。

冬天,鲁公前往晋国。

卫侯在沓地与鲁公会面。

狄人入侵卫国。

十二月己丑日,鲁公与晋侯结盟。

鲁公从晋国返回。郑伯在棐地与鲁公会面。

【传】

十三年春天,晋侯派詹嘉驻守瑕地,以守卫桃林的关塞。

晋国人担心秦国任用士会,夏天,六卿在诸浮会面。赵宣子说:“随会在秦国,贾季在狄国,灾难很快就会到来,该怎么办?”

中行桓子说:“请让贾季回来,他擅长处理外交事务,而且有过去的功勋。”

郤成子说:“贾季是个乱臣,而且罪大恶极,不如随会,他虽然地位低贱但有羞耻心,温和而不冒犯,他的智慧足以使用,而且没有罪过。”

于是派魏寿馀假装魏国叛变,以引诱士会,将他的家眷扣押在晋国,让他夜里逃走。魏寿馀请求归顺秦国,秦伯同意了。他在朝廷上踩了士会的脚。

秦伯的军队驻扎在河西,魏人在东边。魏寿馀说:“请派一个能与东边的官员交谈的人,我先去。”于是派士会去。

士会推辞说:“晋国人像虎狼一样,如果违背了他们的诺言,我死了,妻子和孩子也会被杀,对您没有好处,这是无法后悔的。”

秦伯说:“如果违背了诺言,我不归还你的家眷,就像河水一样。”于是士会出发了。

绕朝送给他一根策杖,说:“你不要以为秦国没有人,我的计谋只是没有被采用。”

渡过河后,魏人喧哗着返回。秦人归还了他的家眷。留在那里的人成为刘氏。

邾文公占卜迁都到绎地。史官说:“对百姓有利,但对君主不利。”

邾子说:“如果对百姓有利,就是我的利益。上天创造了百姓并设立了君主,就是为了让他们受益。百姓已经受益了,我也一定会受益。”

左右的人说:“寿命可以延长,君主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邾子说:“命运在于养育百姓。寿命的长短,是时间决定的。如果百姓受益了,迁都就是最吉利的!”于是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去世。君子说:“他懂得命运。”

秋天七月,大室的房屋倒塌,这是不敬的记载。

冬天,鲁公前往晋国朝见,并且重新结盟。卫侯在沓地与鲁公会面,请求与晋国和解。鲁公返回时,郑伯在棐地与鲁公会面,也请求与晋国和解。鲁公都答应了。

郑伯与鲁公在棐地举行宴会。子家赋《鸿雁》。季文子说:“我们的君主也难免于此。”

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的第四章,文子赋《采薇》的第四章。郑伯行礼,鲁公回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周历的正月,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陈侯朔:陈国的君主,名朔,侯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邾子蘧蒢:邾国的君主,名蘧蒢,子是爵位,表示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大室屋坏:大室指的是周王室的宗庙,屋坏表示宗庙的屋顶坍塌,这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公如晋: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如晋表示前往晋国,进行外交活动。

卫侯会公于沓:卫国的君主与鲁国的君主在沓地会面,进行外交协商。

狄侵卫: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侵卫表示狄族入侵卫国。

公及晋侯盟:鲁国的君主与晋国的君主进行盟誓,表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郑伯会公于棐:郑国的君主与鲁国的君主在棐地会面,进行外交协商。

晋侯使詹嘉处瑕:晋国的君主派遣詹嘉去瑕地,执行守卫任务。

桃林之塞:桃林是地名,塞指关隘,表示重要的军事防御地点。

随会在秦:随会是晋国的大夫,秦是秦国,表示随会在秦国活动。

贾季在狄:贾季是晋国的大夫,狄是北方民族,表示贾季在狄族中活动。

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魏寿馀假装是魏国的叛徒,以此引诱士会。

绕朝赠之以策:绕朝是秦国的大夫,策是马鞭,表示绕朝送给士会马鞭作为礼物。

邾文公卜迁于绎:邾文公通过占卜决定迁都到绎地。

大室之屋坏:大室指的是周王室的宗庙,屋坏表示宗庙的屋顶坍塌,这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

公如晋,朝,且寻盟: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进行朝见并寻求盟誓。

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卫国的君主与鲁国的君主在沓地会面,请求与晋国和解。

郑伯与公宴于棐:郑国的君主与鲁国的君主在棐地举行宴会。

子家赋《鸿雁》:子家是郑国的大夫,赋《鸿雁》表示他吟诵《鸿雁》这首诗。

季文子赋《四月》: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赋《四月》表示他吟诵《四月》这首诗。

子家赋《载驰》之四章:子家吟诵《载驰》这首诗的第四章。

文子赋《采薇》之四章:文子吟诵《采薇》这首诗的第四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军事行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外交互动。

首先,文中提到了鲁国的君主前往晋国进行朝见和盟誓,这表明鲁国与晋国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盟关系。同时,卫国的君主也请求与晋国和解,显示出晋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狄族入侵卫国的事件,这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晋国作为中原的强国,承担着抵御外敌的责任,因此晋国的军事行动和外交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邾文公迁都的事件。邾文公通过占卜决定迁都,并且认为迁都虽然不利于自己,但有利于民众,因此毅然决定迁都。这一事件体现了邾文公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君主对民生的重视。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郑国与鲁国之间的宴会,以及双方大夫吟诵诗歌的场景。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文化素养和礼仪规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军事和文化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互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