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声姜。

齐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穀。诸侯会于扈。

秋,公至自穀。

冬,公子遂如齐。

【传】

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

夏四月癸亥,葬声姜。有齐难,是以缓。

齐侯伐我北鄙。襄仲请盟。六月,盟于穀。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

冬十月,郑大子夷、石楚为质于晋。

襄仲如齐,拜穀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译文

【经】

十七年春天,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

夏天四月癸亥日,安葬了我国的小君声姜。

齐侯攻打我国的西部边境。

六月癸未日,我国君主与齐侯在穀地结盟。诸侯在扈地会面。

秋天,君主从穀地返回。

冬天,公子遂前往齐国。

【传】

十七年春天,晋国的荀林父、卫国的孔达、陈国的公孙宁、郑国的石楚联合攻打宋国。他们质问宋国:“为什么弑君!”虽然立了文公,但最终还是撤军了,卿大夫的名字没有被记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立场。

夏天四月癸亥日,安葬了声姜。因为齐国的威胁,葬礼被推迟了。

齐侯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襄仲请求结盟。六月,在穀地结盟。

晋侯在黄父举行狩猎,随后在扈地重新召集诸侯,目的是平定宋国。我国君主没有参加,是因为齐国的威胁。史书上记载“诸侯”,是因为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认为他背叛了楚国。

郑国的子家派人送信给赵宣子,信中说:“我国君主即位三年,召见蔡侯并与他一起侍奉君主。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并出发。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无法与蔡侯同行。十一月,平定了侯宣多后,君主随蔡侯前往朝见。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君主的嫡子夷,向楚国请求陈侯并朝见君主。十四年七月,君主再次朝见,以完成陈国的事务。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前往朝见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前往朝见夷。八月,君主再次前往朝见。因为陈国、蔡国靠近楚国而不敢背叛,这是我国的缘故。虽然我国侍奉君主,为什么还是不能免于责难?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襄公,两次朝见君主。夷与我的几位臣子在绛地相会,虽然我国是小国,但已经尽力了。现在大国说:‘你们没有满足我的意愿。’我国即使灭亡,也无法再做什么了。古人有言:‘畏首畏尾,剩下的身体还有多少?’又说:‘鹿死时不选择声音。’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有德,小国就是人;如果大国无德,小国就是鹿,铤而走险,急迫时还能选择什么?命运无常,我们也知道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将竭尽全力在鯈地等待,只等您的命令。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日,朝见齐国。四年二月壬戌日,为齐国攻打蔡国,也在楚国取得了成功。身处大国之间,服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如果大国不体谅,我们无处可逃。”

晋国的巩朔与郑国达成和解,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

秋天,周国的甘歜在邥垂击败了戎人,趁他们饮酒时发动攻击。

冬天十月,郑国的太子夷、石楚作为人质前往晋国。

襄仲前往齐国,拜谢穀地的盟约。回来后说:“我听说齐国人要吃掉鲁国的麦子。在我看来,他们做不到。齐君的言辞轻浮。臧文仲曾说过:‘君主轻浮必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注解

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指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联盟和冲突。

小君声姜:小君是对诸侯国国君夫人的尊称,声姜是鲁国国君夫人的名字。葬我小君声姜指鲁国为声姜举行葬礼。

齐侯伐我西鄙:齐侯指齐国的国君,伐我西鄙指齐国攻打鲁国的西部边境。这反映了齐国与鲁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公及齐侯盟于穀:公指鲁国的国君,齐侯指齐国的国君,盟于穀指两国在穀地举行盟会。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结盟行为。

诸侯会于扈:扈是地名,诸侯会于扈指各国诸侯在扈地举行会议。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政治活动。

公子遂如齐:公子遂是鲁国的贵族,如齐指前往齐国。这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这是对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的具体描述,荀林父、孔达、公孙宁、石楚分别是各国的将领。

讨曰:“何故弑君!”:讨指讨伐,弑君指杀害国君。这是晋国等国家对宋国的讨伐理由,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道德观念。

卿不书,失其所也:卿指高级官员,不书指不记录,失其所也指失去其职位。这是对晋国等国家在讨伐宋国后未能记录其行为的批评。

有齐难,是以缓:有齐难指有齐国的威胁,是以缓指因此推迟。这是对鲁国推迟为声姜举行葬礼的解释。

晋侯蒐于黄父:晋侯指晋国的国君,蒐于黄父指在黄父举行狩猎活动。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常见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活动。

平宋也:平宋指平定宋国。这是晋国等国家讨伐宋国的目的。

书曰“诸侯”,无功也:书曰“诸侯”指记录为“诸侯”,无功也指没有功劳。这是对晋国等国家在讨伐宋国后未能取得实际成果的批评。

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晋侯不见郑伯指晋国国君不接见郑国国君,以为贰于楚也指认为郑国与楚国勾结。这反映了晋国与郑国之间的政治猜疑。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郑子家指郑国的贵族,使执讯指派遣使者,与之书指写信。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寡君即位三年:寡君指郑国国君,即位三年指郑国国君即位已经三年。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背景。

召蔡侯而与之事君:召蔡侯指邀请蔡国国君,与之事君指共同侍奉晋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敝邑指郑国,侯宣多之难指侯宣多的叛乱。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背景。

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指郑国国君因此不能与蔡国国君一起行动。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理由。

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克减侯宣多指平定侯宣多的叛乱,随蔡侯以朝于执事指跟随蔡国国君朝见晋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归生佐寡君之嫡夷:归生指郑国的贵族,佐寡君之嫡夷指辅佐郑国国君的嫡子夷。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以请陈侯于楚指请求陈国国君在楚国朝见,朝诸君指朝见晋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寡君又朝指郑国国君再次朝见,以蒇陈事指完成陈国的事务。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指陈国国君从郑国前往朝见晋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烛之武往朝夷也:烛之武指郑国的贵族,往朝夷也指前往朝见郑国国君的嫡子夷。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寡君又往朝:寡君又往朝指郑国国君再次前往朝见。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以陈、蔡之密迩于楚指因为陈国、蔡国与楚国关系密切,不敢贰焉指不敢背叛晋国。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理由。

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虽敝邑之事君指虽然郑国侍奉晋国,何以不免指为何不能免除晋国的猜疑。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惑。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在位之中指在郑国国君在位期间,一朝于襄指一次朝见晋国国君襄公,而再见于君指再次朝见晋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夷指郑国国君的嫡子夷,孤指郑国国君,二三臣指几位大臣,相及于绛指在绛地相会。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行动。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虽我小国指虽然郑国是小国,则蔑以过之矣指但已经尽力了。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忠诚。

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今大国曰指现在晋国说,尔未逞吾志指郑国未能满足晋国的愿望。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惑。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敝邑有亡指郑国面临灭亡,无以加焉指无法再做什么。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古人有言曰指古人说,畏首畏尾指害怕前后,身其馀几指身体还能剩下多少。这是郑国引用古语表达其困境。

又曰:‘鹿死不择音。’:又曰指又说,鹿死不择音指鹿死时不选择声音。这是郑国引用古语表达其困境。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小国之事大国也指小国侍奉大国,德则其人也指如果大国有德,小国就像人一样,不德则其鹿也指如果大国无德,小国就像鹿一样。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铤而走险指冒险行动,急何能择指在紧急情况下无法选择。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命之罔极指命运无常,亦知亡矣指也知道会灭亡。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将悉敝赋指将竭尽全力,以待于鯈指在鯈地等待。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决心。

唯执事命之:唯执事命之指只听从晋国的命令。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忠诚。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文公二年指鲁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指六月壬申日,朝于齐指朝见齐国国君。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背景。

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四年二月壬戌指鲁文公四年二月壬戌日,为齐侵蔡指齐国攻打蔡国,亦获成于楚指也在楚国取得成功。这是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背景。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居大国之间指位于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指被迫服从强国的命令,岂其罪也指这难道是郑国的罪过吗。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大国若弗图指如果大国不考虑,无所逃命指郑国无法逃脱命运。这是郑国向晋国表达其困境。

晋巩朔行成于郑:晋巩朔指晋国的贵族巩朔,行成于郑指在郑国达成协议。这是晋国与郑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赵穿、公婿池为质焉:赵穿、公婿池指晋国的贵族赵穿和公婿池,为质焉指作为人质。这是晋国与郑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周甘歜败戎于邥垂:周甘歜指周国的贵族甘歜,败戎于邥垂指在邥垂击败戎族。这是周国与戎族之间的军事冲突。

乘其饮酒也:乘其饮酒也指趁戎族饮酒时发动攻击。这是周国击败戎族的战术。

郑大子夷、石楚为质于晋:郑大子夷指郑国国君的嫡子夷,石楚指郑国的贵族石楚,为质于晋指作为人质前往晋国。这是郑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襄仲如齐,拜穀之盟:襄仲指鲁国的贵族襄仲,如齐指前往齐国,拜穀之盟指拜谢在穀地的盟约。这是鲁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臣闻指我听说,齐人将食鲁之麦指齐国人将吃掉鲁国的麦子。这是襄仲对齐国的批评。

以臣观之,将不能:以臣观之指在我看来,将不能指齐国人无法做到。这是襄仲对齐国的批评。

齐君之语偷:齐君之语偷指齐国国君的言语不诚实。这是襄仲对齐国的批评。

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臧文仲有言曰指臧文仲说过,民主偷必死指君主不诚实必定灭亡。这是襄仲引用古语对齐国的批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的事件,以及鲁国、齐国、郑国等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文本通过详细描述各国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

首先,文本通过“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这一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和冲突。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和利益关系。同时,文本通过“讨曰:‘何故弑君!’”这一讨伐理由,揭示了当时政治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弑君被视为严重的罪行,各国联合讨伐宋国,体现了对政治道德的维护。

其次,文本通过“齐侯伐我西鄙”、“公及齐侯盟于穀”等事件,展示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外交活动。齐国攻打鲁国的西部边境,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军事冲突。而鲁国与齐国在穀地举行盟会,则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结盟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策略。

再次,文本通过“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这一事件,展示了晋国在平定宋国后,通过举行狩猎活动和诸侯会议来巩固其政治地位。晋国在黄父举行狩猎活动,不仅是一种军事训练,也是一种政治活动,通过展示其军事实力来威慑其他国家。同时,晋国在扈地举行诸侯会议,旨在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其政治地位,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最后,文本通过郑国向晋国解释其立场的书信,展示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困境。郑国通过详细描述其与晋国、楚国、蔡国、陈国等国家的外交活动,试图向晋国解释其立场,表达其忠诚。然而,晋国对郑国的猜疑和不信任,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郑国引用古语“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和“鹿死不择音”,表达了其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困境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描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展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策略。文本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也揭示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困境和无奈。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春秋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十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