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译文

所谓的修养自身,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如果心中有愤怒,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心中有恐惧,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心中有喜好和快乐,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心中有忧虑和烦恼,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心不在状态,看东西看不见,听东西听不到,吃东西也尝不出味道。这就是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注解

修身:修身,指修养个人品德,使身心达到和谐、高尚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修身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达成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基础。

正其心:正其心,即端正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儒家认为,只有内心正直,才能做到行为端正,进而影响他人和社会。

忿懥:忿懥,指愤怒、怨恨的情绪。在这里,表示当人心中充满愤怒时,就无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直。

恐惧:恐惧,指害怕、担忧的情绪。恐惧会使人失去理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也是修身的大敌。

好乐:好乐,指喜爱、享受某种事物。儒家认为,过分追求个人喜好会影响道德修养,因此需要适度。

忧患:忧患,指忧虑、担忧。适当的忧患意识有助于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但过度的忧虑则会干扰内心的平和。

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形容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在这里。指人的心思不端正,无法专注于修身养性。

视而不见:视而不见,指看到了却装作没看见,形容心不在焉,对外界事物不关心。

听而不闻:听而不闻,指听到了却装作没听见,形容心不在焉,对外界声音不关心。

食而不知其味:食而不知其味,指吃东西却感觉不到味道,形容心不在焉,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感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评注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此句开篇点题,‘修身’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身体锻炼,更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正其心’则明确指出修身的核心在于正心,即端正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这句话揭示了情感对心态的影响。‘忿懥’意为愤怒,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愤怒时,他的心态便无法保持平和与正直。在古文化中,认为情绪的失控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因此修身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恐惧对心态的影响。恐惧使人变得胆怯,失去勇气和决断力,从而无法保持正直。古人在修身养性时,强调要克服恐惧,培养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指出过度追求个人喜好也会影响心态的端正。‘好乐’意味着过分沉溺于个人的欲望和快乐,这会导致人失去对道德和责任的感知,从而无法达到修身的境界。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修身的重要性。忧患意识使人时刻保持清醒,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有所准备,这种心态有助于保持正直和道德的坚定。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四句描述了心不在焉的状态,即心神不集中。在古文化中,认为这是修身的大敌,因为只有心神集中,才能正确地感知世界,体验生活的真谛。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作为总结,再次强调了修身的核心在于正心。正心不仅是修身的基础,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通过正心,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行为的端正和品德的提升,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整段古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强调了心态在修身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人追求心灵成长和道德提升的重要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八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