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五章-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五章-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一样。但最重要的是,必须让人们不再打官司!’对于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不允许他们尽情地诉说自己的话。要深深敬畏民众的意志,这就是所说的知道根本所在。
这就是所说的知道根本所在,这也是所说的知道的最深层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五章-注解
听讼:听讼,指审理诉讼案件。在古代,诉讼是指当事人之间因财产、人身关系等发生的纠纷,需要通过官府进行裁决。
无讼:无讼,即没有诉讼,表示社会和谐,人们之间没有纠纷。
无情者:无情者,指没有感情、公正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审理案件时能够保持公正无私的法官。
尽其辞:尽其辞,指让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大畏民志:大畏民志,意为深刻地敬畏民众的意愿和情感,这里强调的是统治者应该尊重民意。
知本:知本,指了解和掌握根本道理,这里指的是了解社会和谐与诉讼减少的根本原因。
知之至也:知之至也,表示达到了极深的了解或认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五章-评注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体现了孔子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视。‘听讼’指的是审理诉讼案件,‘吾犹人也’则表明孔子认为自己在审理诉讼案件时,与其他人并无二致,强调了他作为一位教育者和思想家,对于司法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公正立场。
‘必也使无讼乎!’这句话进一步表达了孔子的理想,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达到‘无讼’的境界。‘无讼’并非指没有诉讼发生,而是指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能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从而减少诉讼的发生。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审理案件的原则,即公正无私。‘无情’指的是没有感情、没有偏见,‘不得尽其辞’则是指不能让任何一方在诉讼中占据优势。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司法公正的追求,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民心的重要性的认识。‘大畏民志’意味着要深刻理解民众的意愿和需求,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知本’则是指明白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民为邦本’的思想,即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
‘此谓知之至也。’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述内容的总结,‘知之至’意味着对治理国家的理解达到了极致。孔子通过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于司法公正、民心向背和治理国家的深刻见解,这些都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