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二章-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二章-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美德。’
《太甲》说:‘要牢记上天的明显旨意。’
《帝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美德。’
这三句话都是强调自我明理、自我提升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二章-注解
克:能够,能够做到。在古文中,’克’字常用于表示能力、成就或达到某种状态。
明:光明,明亮,这里引申为明确、彰显。在古代文化中,’明’字常用来表示智慧、德行的高尚或显赫。
德:道德,品德。在古代中国,’德’是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核心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顾:回顾,思考。在这里可能表示对天命或道德的深思熟虑。
諟:通’是’,表示肯定或确认。在古文中,’諟’字较少见,但与’是’意义相近。
天之明命:天的明确命令或旨意。在古代中国,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命令或旨意被认为是神圣不可违背的。
峻德:崇高的道德。’峻’字在这里表示高大、峻岭,引申为崇高的道德品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二章-评注
《康诰》中的‘克明德’一句,‘克’意为能够、可以,‘明德’则是指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努力去培养和体现自己的美德,使之成为照亮他人的明灯。这里的‘明’不仅仅是道德的明亮,更是一种智慧与品性的体现,意味着人应当具备洞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行为上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标准。
《太甲》中的‘顾諟天之明命’一句,‘顾’有考虑、思考之意,‘諟’通‘视’,即观察,‘天之明命’则是指天命,即宇宙的规律和法则。这句话表达的是,人应当认真思考并遵循宇宙的规律,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明命’在这里既是对天命的理解,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把握,体现了古人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帝典》中的‘克明峻德’一句,‘峻’意为高大、崇峻,‘峻德’即崇高的品德。这句话与《康诰》中的‘明德’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品德的高尚与伟大。‘克明’不仅是对自己品德的自我认知,也是对他人品德的认可和尊重。这里的‘峻德’更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极致追求,要求个人不仅在道德上做到光明磊落,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追求卓越。
这三句话虽然出自不同的经典,但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道德的光辉与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道德的重视。‘自明’二字,贯穿了这三句话的核心思想,即道德的光明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内心,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成为照亮他人和世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