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九章-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九章-译文
所谓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他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人对于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东西,就会过分偏袒;对于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东西,就会过分排斥;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东西,就会过分依赖;对于自己所同情怜悯的东西,就会过分纵容;对于自己所傲慢懒惰的东西,就会过分放纵。所以,能够既喜欢一个人又知道他的缺点,或者既讨厌一个人又知道他的优点的人,在天下是很少见的。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坏处,没有人会知道自己苗圃里的苗子长得有多壮硕。’这就是说,如果自己不修养品德,就不可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九章-注解
齐其家:指治理家庭,使家庭和谐有序。在儒家思想中,齐家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修其身:指修养个人的品德和身心,使之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
辟焉:指偏向、偏私,这里表示人们容易因为个人情感而偏袒。
亲爱:指亲近喜爱的人,这里指对亲人的偏爱。
贱恶:指轻视和厌恶的人,这里指对仇敌的厌恶。
畏敬:指敬畏的人或事物,这里指对权威或长辈的敬畏。
哀矜:指同情和怜悯,这里指对弱者的同情。
敖惰:指傲慢和懒惰,这里指对他人傲慢无礼。
好而知其恶:指喜欢一个人,但同时也知道他的缺点。
恶而知其美:指厌恶一个人,但同时也知道他的优点。
天下鲜矣:指这种情况在天下人中很少见。
谚有之曰:指有谚语这样说。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语的意思是,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子女有什么恶习,也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庄稼长得有多好。这里比喻人们往往难以看到自己亲近的人的缺点,或者自己的成果。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自身不修养,就无法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九章-评注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此句出自《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齐其家’在这里指的是治理家庭,而‘修其身’则是指修养个人品德。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对于家庭治理的重要性。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一连串的排比句,揭示了人的情感和态度往往会导致偏颇,即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喜好、厌恶、敬畏、同情或傲慢而失去客观。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句话进一步指出,能够同时看到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公正评价的人是很少的。这体现了儒家对于全面、客观看待事物的推崇。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里引用了民间谚语,说明即使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往往难以看到其缺点,就像农民难以一眼看出苗子的成长状况一样。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即如果一个人自身品德修养不达标,那么他就无法有效地治理家庭。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整段古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深刻见解,对于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人性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