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译文

商汤的《盘铭》中说:‘如果能够每天更新,那么就天天更新,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康诰》中说:‘要成为新的人民。’《诗经》中说:‘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它的使命是不断革新。’因此,君子在各个方面都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注解

汤之《盘铭》:《盘铭》是商汤王在盘上所刻的铭文,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的铭文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里的‘新’指的是革新、更新,反映了商汤王追求变革、不断进取的思想。

《康诰》:《康诰》是西周初期周公旦所撰写的文献,是周朝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

作新民:‘作新民’意为使人民成为新的人民,即通过教育、教化使人民接受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这里的‘命’指的是天命,即天意或使命,表明周朝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发展的核心在于不断革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追求道德和理想时,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这里的‘极’指的是极限,即全力以赴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评注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出自商汤的《盘铭》,是商汤王在祭祀时所作的铭文。‘苟日新’意指只要能够每天更新,‘日日新’则强调这种更新的持续性,‘又日新’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更新的周期性和不断性。这里的‘新’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更新,更深层地是指精神上的革新、道德上的提升。商汤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社会不断进步、追求卓越的愿景,强调了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康诰》曰:‘作新民。’《康诰》是周成王时期的文献,其中‘作新民’的意思是‘使人民成为新人’。这里的‘新’同样指的是道德、精神上的更新。这句话强调了君王的责任,即通过教化和引导,使人民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化民风的重视。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出自《诗经》,‘周虽旧邦’指的是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但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这里的‘命’指的是国家的使命、责任,‘维新’则是指国家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更新。这句话反映了周朝的治国理念,即虽然历史悠久,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总结了上述观点,意味着君子(即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追求道德、精神上的更新时,应该无所不用其极。这里的‘极’指的是极致、极限,强调了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应该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总体而言,这三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变革、创新和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它们强调了个人和国家的不断进步,以及通过教育、道德修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三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