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和学者。玄奘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研究与翻译,为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求得佛教经典的真谛,玄奘前往印度,经过多年的艰苦历程,完成了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并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及中亚地区的旅行记载。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630年)。
内容简要:《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在印度和中亚旅行时所撰写的纪实性著作,详细记载了他在印度及沿途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地理历史等。全书分为三十卷,描述了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经历,以及途经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情况、风俗习惯、人民生活等。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和宗教礼仪,还反映了当时中亚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学术传承及社会生活。作为历史性文献,《大唐西域记》不仅是研究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佛教传播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详细而生动的旅行记录为后人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四 十五国-原文
○磔迦国
磔迦国周万余里,东据毗播奢河,西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宜粳稻,多宿麦,出金、银、鍮石、铜、铁。时候暑热,土多风飙。风俗暴恶,言辞鄙亵。衣服鲜白,所谓憍奢耶衣、朝霞衣等。少事佛法,多事天神。伽蓝十所,天祠数百。此国以往多有福舍,以赡贫匮,或施药,或施食,口腹之资,行旅无累。
一、奢羯罗故城及大族王兴灭故事
大城西南十四五里,至奢羯罗故城。垣堵虽坏,基趾尚固,周二十余里。其中更筑小城,周六七里。居人富饶,即此国之故都也。
数百年前,有王号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都治此城,王诸印度。有才智,性勇烈,邻境诸国,莫不臣伏。机务余闲,欲习佛法,令于僧中推一俊德。时诸僧徒莫敢应命:少欲无为,不求闻达;博学高明,有惧威严。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众共推举,而以应命。王曰:“我敬佛法,远访名僧,众推此隶,与我谈论。常谓僧中贤明肩比,以今知之,夫何敬哉?”于是宣令五印度国,继是佛法并皆毁灭,僧徒斥逐,无复孑遗。
摩揭陁国婆罗阿迭多王(唐言幼日。)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大族王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恭职贡。时大族王治兵将讨。幼日王知其声问,告诸臣曰:“今闻寇至,不忍斗其兵也。幸诸僚庶赦而不罪,赐此微躯潜行草泽。”言毕出宫,依缘山野。国中感恩慕从者数万余人,栖窜海岛。
大族王以兵付弟,浮海往伐。幼日王守其厄险,轻骑诱战,金鼓一震,奇兵四起,生擒大族,反接引见。大族王自愧失道,以衣蒙面。幼日王踞师子床,群官周卫,乃命侍臣告大族曰:“汝露其面,吾欲有辞。”大族对曰:“臣主易位,怨敌相视,既非交好,何用面谈?”再三告示,终不从命。
于是宣令数其罪曰:“三宝福田,四生攸赖,苟任豺狼,倾毁胜业。福不祐汝,见擒于我。罪无可赦,宜从刑辟。”时幼日王母博闻强识,善达占相。闻杀大族也,疾告幼日王曰:“我尝闻大族奇姿多智,欲一见之。”幼日王命引大族至母宫中。
幼日母曰:“呜呼,大族幸勿耻也!世间无常,荣辱更事,吾犹汝母,汝若吾子,宜去蒙衣,一言面对。”大族曰:“昔为敌国之君,今为俘囚之虏,隳废王业,亡灭宗祀,上愧先灵,下惭黎庶,诚耻面目。俯仰天地,不能自丧,故此蒙衣。”王母曰:“兴废随时,存亡有运。以心齐物,则得丧俱忘;以物齐心,则毁誉更起。宜信业报,与时推移,去蒙对语,或存躯命。”大族谢曰:“苟以不才,嗣膺王业,刑政失道,国祚亡灭,虽在缧绁之中,尚贪旦夕之命。敢承大造,面谢厚恩。”
于是去蒙衣,出其面。王母曰:“子其自爱,当终尔寿。”已而告幼日王曰:“先典有训,宥过好生。今大族王积恶虽久,余福未尽,若杀此人,十二年中,菜色相视。然有中兴之气,终非大国之王,当据北方,有小国土。”幼日王承慈母之命,愍失国之君,娉以稚女,待以殊礼,总其遗兵,更加卫从,来出海岛。
大族王弟还国自立,大族失位,藏窜山野,北投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王深加礼命,愍以失国,封以土邑。岁月既淹,率其邑人,矫杀迦湿弥罗王而自尊立。乘其战胜之威,西讨健驮逻国,潜兵伏甲,遂杀其王,国族大臣,诛锄殄灭。毁窣堵波,废僧伽蓝,凡一千六百所。兵杀之外,余有九亿人,皆欲诛戮,无遗噍类。
时诸辅佐咸进谏曰:“大王威慑强敌,兵不交锋,诛其首恶,黎庶何咎?愿以微躬,代所应死。”王曰:“汝信佛法,崇重冥福,拟成佛果,广说本生,欲传我恶于未来世乎?汝宜复位,勿有再辞。”于是以三亿上族,临信度河岸杀之;三亿中族,下沈信度河流杀之;三亿下族,分赐兵士。
于是持其亡国之货,振旅而归。曾未改岁,寻即殂落。于时云雾冥晦,大地震动,暴风奋发。时证果人愍而叹曰:“妄杀无辜,毁灭佛法,堕无间狱,流转未已。”
二、世亲制论及其他遗迹
奢羯罗故城中有一伽蓝,僧徒百余人,并学小乘法。世亲菩萨昔于此中制《胜义谛论》。其侧窣堵波,高二百余尺,过去四佛于此说法。又有四佛经行遗迹之所。
伽蓝西北五六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是过去四佛说法之处。
新都城东北十余里,至石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如来往北方行化中路止处。《印度记》曰:窣堵波中有多舍利,或有斋日,时放光明。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至那仆底国。(北印度境。)
○至那仆底国
至那仆底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稼穑滋茂,果木稀疏。编户安业,国用丰赡。气序温暑,风俗怯弱。学综真俗,信兼邪正。伽蓝十所,天祠八所。
一、国号由来
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质子所居,因为国号。
此境以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唐言汉持来。)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二、暗林伽蓝及迦多衍那论师遗迹
大城东南行五百余里,至荅秣苏伐那僧伽蓝。(唐言暗林。)僧徒三百余人,学说一切有部,众仪肃穆,德行清高,小乘之学特为博究。
贤劫千佛皆于此地集天人众,说深妙法。
释迦如来涅槃之后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旧曰迦旃延,讹也。)论师者,于此制《发智论》焉。
暗林伽蓝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
小窣堵波、诸大石室,鳞次相望,不详其数,并是劫初已来诸果圣人于此寂灭,差难备举,齿骨犹在。
绕山伽蓝周二十里,佛舍利窣堵波数百千所,连隅接影。
从此东北行百四五十里,至阇烂达罗国。(北印度境。)
○阇烂达罗国
阇烂达罗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二三里。
宜谷稼,多粳稻,林树扶疏,花果茂盛。
气序温暑,风俗刚烈,容貌鄙陋,家室富饶。
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专门习学。
天祠三所,外道五百余人,并涂灰之侣也。
此国先王崇敬外道,其后遇罗汉,闻法信悟,故中印度王体其淳信,五印度国三宝之事,一以总监。
混彼此,忘爱恶,督察僧徒,妙穷淑慝。
故道德著闻者,竭诚敬仰;戒行亏犯者,深加责罚。
圣迹之所,并皆旌建,或窣堵波,或僧伽蓝,印度境内,无不周遍。
从此东北,逾峻岭,越洞谷,经危途,涉险路,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露多国。(北印度境。)
○屈露多国
屈露多国周三千余里,山周四境。
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
土地沃壤,谷稼时播,花果茂盛,卉木滋荣。
既邻雪山,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珠、雨石。
气序逾寒,霜雪微降。
人貌粗弊,既癭且尰,性刚猛,尚气勇。
伽蓝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多学大乘,少习诸部。
天祠十五,异道杂居。
依岩据岭,石室相距,或罗汉所居,或仙人所止。
国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在昔如来曾至此国说法度人,遗迹斯记。
从此北路千八九百里,道路危险,逾山越谷,至洛护罗国。
此北二千余里,经途艰阻,寒风飞雪,至秣逻娑国。(亦谓三波诃国)
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越大山,济大河,至设多图卢国。(北印度境。)
○设多图卢国
设多图卢国周二千余里,西临大河。
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
谷稼殷盛,果实繁茂,多金、银,出珠珍。
服用鲜素,裳衣绮靡。
气序暑热,风俗淳和,人性善顺,上下有序。
敦信佛法,诚心质敬。
王城内外,伽蓝十所,庭宇荒凉,僧徒鲜少。
城东南三四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复从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理夜呾逻国。(中印度境。)
○波理夜呾罗国
波理夜呾罗国周三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
宜谷稼,丰宿麦,有异稻,种六十日而收获焉。
多牛羊,少花果。
气序暑热,风俗刚猛。
不尚学艺,信奉外道。
王,吠奢种也,性勇烈,多武略。
伽蓝八所,倾毁已甚,僧徒寡少,习学小乘。
天祠十余所,异道千余人。
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秣菟罗国。(中印度境。)
○秣菟罗国
秣菟罗国周五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土地膏腴,稼穑是务。
庵没罗果家植成林,虽同一名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
出细班氎及黄金。
气序署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尚学。
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
天祠五所,异道杂居。
一、释迦弟子等遗迹
有三窣堵波,并无忧王所建也。
过去四佛遗迹甚多。
释迦如来诸圣弟子遗身窣堵波,谓舍利子、(旧曰舍梨子,又曰舍利弗,讹略也。)没特伽罗子、(旧曰目乾连,讹也。)布剌拿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唐言满慈子。旧曰弥多罗尼子,讹略也。)邬波厘、阿难陁、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讹略也。)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诸菩萨窣堵波等。
每岁三长及月六斋,僧徒相竞,率其同好,赍持供具,多营奇玩,随其所宗,而致像设。
阿毗达磨众供养舍利子,习定之众供养没特伽罗子,诵持经者供养满慈子,学毗奈耶众供养邬波厘,诸苾刍尼供养阿难,未受具戒者供养罗怙罗,其学大乘者供养诸菩萨。
是日也,诸窣堵波竞修供养,珠幡布列,宝盖骈罗,香烟若云,花散如雨,蔽亏日月,震荡溪谷。
国王大臣,修善为务。
二、邬波毱多遗迹
城东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蓝,疏崖为室,因谷为门,尊者邬波毱多(唐言近护。)之所建也。
其中则有如来指爪窣堵波。
伽蓝北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
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
三、弥猴献蜜及释迦等遗迹
石室东南二十四五里,至大涸池,傍有窣堵波。
在昔如来行经此处,时有弥猴持蜜奉佛,佛令水和,普遍大众。
弥猴喜跃,堕坑而死,乘兹福力,得生人中。
池北不远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
其侧有舍利子、没特伽罗子等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习定之处,并建窣堵波,以记遗迹。
如来在世,屡游此国,说法之所,并有封树。
从此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中印度境。)
○萨他泥湿伐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周七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土地沃壤,稼穑滋盛。
气序温暑,风俗浇薄,家室富饶,竞为奢侈。
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多逐利,少务农,诸方奇货多聚其国。
伽蓝三所,僧徒七百余人,并皆习学小乘法教。
天祠百余所,异道甚多。
一、福地
大城四周二百里内,彼土之人谓为福地。
闻诸先志曰:昔五印度国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干戈不息。
两主合谋,欲决兵战,以定雌雄,以宁氓俗。
黎庶胥怨,莫从君命。
王以为众庶者难与虑始也,神可动物,权可立功。
时有梵志素知高才,密赍束帛,命入后庭,造作法书,藏诸岩穴。
岁月既久,树皆合拱。
王于朝坐,告诸臣曰:吾以不德,忝居大位,天帝垂照,梦赐灵书,今在某山,藏于某岭。
于是下令营求,得书山林之下。
群官称庆,众庶悦豫,宣示远近,咸使闻知。
其大略曰:夫生死无涯,流转无极,含灵沦溺,莫由自济。
我以奇谋,令离诸苦。
今此王城周二百里,古先帝世福利之地。
岁月极远,铭记湮灭,生灵不悟,遂浓苦海。
溺而不救,夫何谓欤?
汝诸含识,临敌兵死,得生人中,多杀无辜,受天福乐,顺孙孝子,扶侍亲老,经游此地,获福无穷。
功少福多,如何失利?
一丧人身,三途冥漠。
是故含生,各务修业!
于是人皆兵战,视死如归。
王遂下令,招募勇烈,两国合战,积尸如莽。
迄于今时,遗骸遍野。
时既古昔,人骸伟大。
国俗相传,谓之福地。
二、佛舍利窣堵波及俱昏荼僧伽蓝
城西北四五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砖皆黄赤色,甚光净,中有如来舍利一升,光明时照,神迹多端。
城南行百余里,至俱昏(去声。)荼僧伽蓝。
重阁连甍,层台间峙。
僧徒清肃,威仪闲雅。
从此东北行四百余里,至窣禄勤那国。(中印度境。)
○窣禄勤那国
窣禄勤那国周六千余里,东临殑伽河,北背大山,阎牟那河中境而流。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临阎牟那河,荒芜虽甚,基趾尚固。
土地所产,风气所宜,同萨他泥湿伐罗国。
人性淳质。
宗信外道。
贵艺学,尚福慧。
伽蓝五所,僧徒千余人,多学小乘,少习余部。
商榷微言,清论玄奥,异方俊彦,寻论稽疑。
天祠百数,异道甚多。
一、如来及罗汉发爪窣堵波
大城东南阎牟那河西,大伽蓝东门外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如来在昔曾于此说法度人。
其侧又一窣堵波,中有如来发、爪也。
舍利子、没特伽罗诸阿罗汉发、爪窣堵波周其左右,数十余所。
如来寂灭之后,此国为诸外道所诖误焉,信受邪法,捐废正见。
今有五伽蓝者,乃异国论师与诸外道及婆罗门论议胜处,因此建焉。
二、殑伽河源及提婆诱化故事
阎牟那河东行八百余里,至殑伽河河源,广三四里,东南流入海处广十余里。
水色沧浪,波涛浩汗,灵怪虽多,不为物害。
其味甘美,细沙随流。
彼俗书记,谓之福水。
罪咎虽积,沐浴便除;轻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堕恶趣;扬波激流,亡魂获济。
时执师子国提婆菩萨深达实相,得诸法性,愍诸愚夫,来此导诱。
当是时也,士女咸会,少长毕萃,于河之滨,扬波激流。
提婆菩萨和光汲引,俯首反激,状异众人。
有外道曰:吾子何其异乎?
提婆菩萨曰:吾父母亲宗在执师子国,恐苦饥渴,冀斯远济。
诸外道曰:吾子谬矣!曾不再思,妄行此事。
家国绵邈,山川辽敻,激扬此水,给济彼饥,其犹却行以求前及,非所闻也。
提婆菩萨曰:幽途罪累,尚蒙此水;山川虽阻,如何不济?
时诸外道知难谢屈,舍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中印度境。)
○秣底补罗国
秣底补罗国周六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宜谷、麦,多花果。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崇尚学艺,深闲咒术。
信邪正者,其徒相半。
王,戍陀罗种也,不信佛法,敬事天神。
伽蓝十余所,僧徒八百余人,多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杂居。
一、德光伽蓝及传说
大城南四五里,至小伽蓝,僧徒五十余人。
昔瞿拿钵剌婆(唐言德光。)论师于此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
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
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毗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
又制俗书数十余部,非斥先进所作典论。
覃思佛经,十数不决,研精虽久,疑情未除。
时有提婆犀那(唐言天军。)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以神通力,接上天宫。
既见慈氏,长揖不礼。
天军谓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
德光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
然我具戒苾刍,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
菩萨知其我慢心固,非闻法器,往来三返,不得决疑。
更请天军,重欲觐礼。
天军恶其我慢,蔑而不对。
德光既不遂心,便起恚恨,即趣山林,修发通定,我慢未除,不证道果。
二、大伽蓝及众贤与世亲故事
德光伽蓝北三四里,有大伽蓝,僧徒二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是众贤论师寿终之处。
论师迦湿弥罗国人也,聪敏博达,幼传雅誉,特深研究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
时有世亲菩萨,一心玄道,求解言外,破毗婆沙师所执,作《阿毗达磨俱舍论》,辞义善巧,理致精高。
众贤循览,遂有心焉。
于是沈研钻极十有二岁,作《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凡八十万言矣。
所谓言深致远,穷幽洞微。
告门人曰:’以我逸才,持我正论,逐斥世亲,挫其锋锐,无令老叟独擅先名。’
于是学徒四三俊彦,持所作论,推访世亲。
世亲是时在磔迦国奢羯罗城,远传声问众贤当至。
世亲闻已,即治行装。
门人怀疑,前进谏曰:’大师德高先哲,名擅当时,远近学徒莫不推谢。今闻众贤,一何惶遽?必有所下,我曹厚颜。’
世亲曰:’吾今远游,非避此子。顾此国中,无复鉴达。众贤后进也,诡辩若流,我衰耄矣,莫能持论。欲以一言颓其异执,引至中印度,对诸耄彦,察乎真伪,详乎得失。’
寻即命侣,负笈远游。
众贤论师当后一日至此伽蓝,忽觉气衰,于是裁书谢世亲曰:’如来寂灭,弟子部执,传其宗学,各擅专门,党同道,疾异部。愚以寡昧,猥承传习,览所制《阿毗达磨俱舍论》,破毗婆沙师大义,辄不量力,深究弥年,作为此论,扶正宗学。智小谋大,死其将至。菩萨宣畅微言,抑扬至理,不毁所执,得存遗文,斯为幸矣,死何悔哉?’
于是历选门人有辞辩者而告之曰:’吾诚后学,轻凌先达,命也如何?当从斯没!汝持是书及所制论,谢彼菩萨,代我悔过。’
授辞适毕,奄尔云亡。
门人奉书至世亲所而致辞曰:’我师众贤已舍寿命,遗言致书,责躬谢咎。不坠其名,非所敢望。’
世亲菩萨览书阅论,沈吟久之,谓门人曰:’众贤论师聪敏后进,理虽不足,辞乃有余。我今欲破众贤之论,若指诸掌。顾以垂终之托,重其知难之辞,苟缘大义,存其宿志,况乎此论发明我宗?’遂为改题为《顺正理论》。
门人谏曰:’众贤未没,大师远迹,既得其论,又为改题,凡厥学徒,何颜受愧?’
世亲菩萨欲除众疑,而说颂曰:’如师子王,避豕远逝,二力胜负,智者应知。’
众贤死已,焚尸收骨,于伽蓝西北二百余步庵没罗林中,起窣堵波,今犹现在。
三、无垢友故事
庵没罗林侧有窣堵波,毗末罗蜜多罗(唐言无垢友。)论师之遗身。
论师,迦湿弥罗国人也,于说一切有部而出家焉。
博综众经,研究异论,游五印度国,学三藏玄文,名立业成,将归本国。
途次众贤论师窣堵波也,拊而叹曰:’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方欲挫异部,立本宗业也,如何降年不永!我无垢友猥承末学,异时慕义,旷代怀德。世亲虽没,宗学尚传,我尽所知,当制诸论,令赡部洲诸学人等绝大乘称,灭世亲名,斯为不朽,用尽宿心。’
说是语已,心发狂乱,五舌重出,热血流涌。
知命必终,裁书悔曰:’夫大乘教者,佛法之中究竟说也。名味泯绝,理致幽玄。轻以愚昧,驳斥先进,业报皎然,灭身宜矣。敢告学人,厥鉴斯在,各慎尔志,无得怀疑。’
大地为震,命遂终焉。
当其死处,地陷为坑。
同旅焚尸,收骸旌建。
时有罗汉见而叹曰:’惜哉!苦哉!今此论师任情执见,毁恶大乘,堕无间狱。’
四、摩裕罗城
国西北境殑伽河东岸有摩裕罗城,周二十余里,居人殷盛。
清流交带,出鍮石、水精、宝器。
去城不远,临殑伽河,有大天祠,甚多灵异。
其中有池,编石为岸,引殑伽水为浦,五印度人谓之殑伽河门,生福灭罪之所。
常有远方数千人,集此澡濯。
乐善诸王建立福舍,备珍羞,储医药,惠施鳏寡,周给孤独。
从此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北印度境。)
○婆罗吸摩补罗国
婆罗吸摩补罗国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居人殷盛,家室富饶。
土地沃壤,稼穑时播,出鍮石、水精。
气序微寒,风俗刚猛。
少学艺,多逐利。
人性犷烈,邪正杂信。
伽蓝五所,僧徒寡少。
天祠十余所,异道杂居。
此国境北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
东西长,南北狭,即东女国也。
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
夫亦为王,不知政事。
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
土宜宿麦,多畜羊马。
气候寒烈,人性躁暴。
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从秣底补罗国东南行四百余里,至瞿毗霜那国。(中印度境。)
○瞿毗霜那国
瞿毗霜那国周二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
崇峻险固,居人殷盛。
花林池沼,往往相间。
气序土宜,同秣底补罗。
风俗淳质,勤学好福。
多信外道,求现在乐。
伽蓝二所,僧众百余人,并皆习学小乘法教。
天祠三十余所,异道杂居。
大城侧故伽蓝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高二百余尺。
如来在昔于此一月说诸法要。
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外。
其侧有如来发、爪二窣堵波,各高一丈余。
自此东南行四百余里,至垩醯掣呾逻国。(中印度境。)
○垩醯掣呾逻国
垩醯掣呾逻国周三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依据险固。
宜谷麦,多林泉。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玩道笃学,多才博识。
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天祠九所,异道三百余人,事自在天,涂灰之侣也。
城外龙池侧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是如来在昔为龙王,七日于此说法。
其侧有四小窣堵波,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自此南行二百六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毗罗删拿国。(中印度境。)
○毗罗删拿国
毗罗删拿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周十余里。
气序土宜同垩醯掣呾逻国。
风俗猛暴,人知学艺,崇信外道,少敬佛法。
伽蓝二所,僧徒三百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
天祠五所,异道杂居。
大城中故伽蓝内,有窣堵波,基虽倾圮,尚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如来在昔于此七日说《蕴界外经》之所。
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斯在。
从此东南行二百余里,至劫比他国。(旧谓僧迦舍国,中印度境。)
○劫比他国
劫比他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气序土宜,同毗罗删拿国。
风俗淳和,人多学艺。
伽蓝四所,僧徒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天祠十所,异道杂居,同共遵事大自在天。
一、大伽蓝三宝阶及其传说
城东二十余里有大伽蓝,经制轮奂,工穷剞劂。
圣形尊像,务极庄严。
僧徒数百人,学正量部法。
数万净人,宅居其侧。
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所也。
昔如来起自胜林,上升天宫,居善法堂,为母说法。
过三月已,将欲下降,天帝释乃纵神力,建立宝阶,中阶黄金,左水精,右白银。
如来起善法堂,从诸天众,履中阶而下;大梵王执白拂,履银阶而右侍;天帝释持宝盖,蹈水精阶而左侍。
天众凌虚,散花赞德。
数百年前,犹有阶级,逮至今时,陷没已尽。
诸国君王悲慨不遇,垒以砖石,饰以珍宝,于其故基,拟昔宝阶,其高七十余尺,上起精舍。
中有石佛像,而左右之阶有释、梵之像,形拟厥初,犹为下势。
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无忧王所建。
色绀光润,质坚密理,上作师子蹲踞向阶,雕镂奇形,周其方面,随人罪福,影现柱中。
宝阶侧不远有窣堵波,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其侧窣堵波,如来在昔于此澡浴。
其侧精舍,是如来入定之处。
精舍侧有大石基,长五十余步,高七尺,是如来经行之处。
足所履迹,皆有莲花之文。
基左右各有小窣堵波,帝释、梵王之所建也。
二、莲花色尼见佛处及传说
释、梵窣堵波前,是莲花色苾刍尼欲先见佛,化作转轮王处。
如来自天宫还赡部洲也,时苏部底(唐言善现。旧曰须扶提,或曰须菩提,译曰善吉,皆讹也。)宴坐石室,窃自思曰:‘今佛还降,人、天导从,如我今者,何所宜行?尝闻佛说,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时莲花色苾刍尼欲初见佛,化为转轮王,七宝导从,四兵警卫,至世尊所,复苾刍尼。
如来告曰:‘汝非初见。夫善现者,观诸法空,是见法身。’
圣迹坦内,灵异相继。
其大窣堵波东南有一龙池,恒护圣迹。
既有冥卫,难以轻犯。
岁久自坏,人莫能毁。
从此东南行减二百里,至羯若鞠阇国。(唐言曲女城国。中印度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四 十五国-译文
磔迦国是一个周长超过一万里的国家,东边靠近毗播奢河,西边濒临信度河。国家的首都周长超过二十里。这里适合种植粳稻,有很多宿麦,出产金、银、铜、铁等金属。气候炎热,土地多风沙。风俗粗野,言语粗俗。人们穿的衣服鲜艳白色,被称为憍奢耶衣、朝霞衣等。这里的人很少信奉佛法,更多地信奉天神。有十个寺庙,数百个天神庙。这个国家过去有很多福利设施,用来救济贫困的人,或者提供药物,或者提供食物,以解决人们的口腹之需,让旅行者无后顾之忧。
一、奢羯罗故城及大族王兴灭故事:在奢羯罗故城的西南方向十四五里,有一个奢羯罗故城。城墙虽然已经损坏,但地基仍然坚固,周长超过二十里。其中还建有一个小城,周长六七里。这里的人们富裕,是国家的旧都。
数百年前,有一个国王名叫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在这里治理城市,统治印度。他聪明勇敢,周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在处理完政务后,他想要学习佛法,于是让僧侣中推选一个有德行的人。当时僧侣们都不敢接受这个任务:有些人欲望少,无为而治,不求名声;有些人博学多才,但又害怕国王的威严。这时,国王的一个老仆人,已经出家多年,言谈举止文雅,言辞敏捷,大家一致推举他。国王说:“我尊重佛法,远道而来寻找名僧,大家都推举这个仆人,让我与他交谈。我原以为僧侣中贤明的人很多,但现在我知道了,还有什么可敬的呢?”于是宣布命令,从此印度各地佛法都被毁灭,僧侣们被驱逐,没有留下一个。
摩揭陀国的婆罗阿迭多王(唐言幼日)崇敬佛法,爱护百姓,因为大族王实行淫刑和暴政,自己守护疆域,不遵守职贡。当时大族王准备出兵征讨。幼日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告诉大臣们说:“现在敌人来了,我不忍心与他们战斗。希望各位官民原谅我,让我悄悄地离开。”说完就离开了皇宫,躲进了山林。国内的人们感激并追随他的人数超过万人,他们逃到了海岛上。大族王把军队交给弟弟,自己乘船去征讨。幼日王守卫着险要之地,用轻骑兵引诱敌人交战,一鼓作气,四起奇兵,生擒了大族王,把他反绑着带去见幼日王。大族王自愧失道,用衣服蒙住脸。幼日王坐在狮子床上,官员们围绕着,命令侍臣告诉大族王:“你露出脸来,我有话要说。”大族王说:“我作为敌国的君主,现在成了俘虏,毁掉了王业,灭亡了宗族,上愧祖先,下愧百姓,确实感到羞耻。抬头仰望天地,不能自暴自弃,所以用衣服蒙住脸。”王母说:“兴衰成败都有定数,生死有命。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得失都会忘记;如果你把得失放在心上,毁誉就会不断产生。你应该相信因果报应,顺应时势,去掉蒙面的衣服,面对面地交谈。”大族王说:“如果我不才,继承了王位,刑政失道,国运衰落,即使身处牢狱之中,也还贪恋生命。我愿意接受你的恩惠。”于是去掉蒙面的衣服,露出了脸。王母说:“你要自爱,可以活到你的寿命。”然后告诉幼日王:“古代经典有训诫,宽恕过错,珍惜生命。现在大族王虽然积恶已久,但余福未尽,如果你杀了他,十二年中,人们都会面黄肌瘦。但是有中兴的迹象,最终不会成为大国之王,他将会占据北方,统治一个小国。”幼日王遵从慈母的命令,同情失国的君主,用年幼的女儿嫁给他,以特殊的礼遇对待他,接管了他的残余军队,增加了警卫,带着他离开海岛。
大族王的弟弟回到国家自立为王,大族王失去了王位,躲藏在山林中,向北投奔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王对他礼遇有加,同情他失去国家,封给他土地。时间过去了很久,他带领自己的部下,篡位杀害了迦湿弥罗王,自立为王。利用战胜的威势,向西征讨健驮罗国,暗中埋伏士兵,杀死了国王,诛杀了贵族和大臣。毁坏了佛塔,废弃了寺庙,共有1600多处。除了杀戮之外,还有九亿人,他都想杀掉,不留一个活口。当时所有的辅佐都进谏说:“大王威震强敌,没有交战就诛杀了首恶,百姓有什么罪过?我愿意代替他们去死。”大王说:“你信奉佛法,重视冥福,想要成佛,广泛讲述前生,想要把我的恶行传给未来世吗?你最好回到你的位置,不要再推辞了。”于是他用三亿上等家族的人,在信度河岸上杀死了他们;用三亿中等家族的人,沉入信度河中杀死了他们;用三亿下等家族的人,分给了士兵。于是带着他国家的财富,带着军队返回。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当时天空阴沉,大地震动,暴风肆虐。当时证果的人感叹说:“无辜杀戮,毁灭佛法,落入无间地狱,流转未已。
二、世亲制论及其他遗迹:在奢羯罗故城中有一个大寺庙,有百余名僧侣,他们都学习小乘佛法。世亲菩萨曾在这里撰写了《胜义谛论》。旁边有一个佛塔,高二百多尺,过去四佛在这里讲法。还有四个佛经行走的遗迹。寺庙的西北方向五六里处有一个佛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是过去四佛讲法的地方。
新都城的东北方向十多里处,有一个石佛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是如来往北方传教中途停留的地方。《印度记》说:佛塔中有许多舍利,有的斋日,会放出光芒。
从这里向东走五百多里,就到了至那仆底国(北印度境内)。
至那仆底国:这个国家周长超过两千多里。国家的首都周长超过十五里。农业丰收,果树稀少。居民安居乐业,国家财富丰富。气候温暖炎热,风俗胆怯。学术包括世俗和宗教,信仰既包括正道也包括邪道。有十个寺庙,八个天神庙。
一、国号由来: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他的声威震动邻国,威震异域,河西的藩属畏惧他的威严,送来人质。迦腻色迦王得到人质后,待遇优厚,住三时之馆,有四兵警卫。这个国家是人质冬天居住的地方,所以称为至那仆底(唐言汉封)。人质居住的地方,因此成为国名。这个地区以及整个印度,以前没有梨和桃,是人质种植的,因此称桃为至那你(唐言汉持来),梨为至那罗阇弗多罗(唐言汉王子)。因此这个国家的人们非常尊敬东方,互相指着说:“这是我们祖先的国家。”
二、暗林伽蓝及迦多衍那论师遗迹:
从大城的东南方向出发,行五百多里,到达荅秣苏伐那僧伽蓝(唐代称为暗林)。这里有僧徒三百多人,他们研究一切有部,仪式庄重,德行高尚,特别深入地研究小乘佛教。贤劫千佛都曾在这里聚集天人,传授深奥的佛法。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第三百年,有迦多衍那(古称迦旃延,有误)这位论师,在这里撰写了《发智论》。暗林伽蓝中有一座窣堵波,高达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造的。旁边有过去四佛的坐像和经行遗迹。还有许多小窣堵波和巨大的石室,排列有序,数量众多,难以一一列举,这些地方都是诸果圣人圆寂的地方,他们的遗骨仍然保存着。围绕伽蓝的山,周长二十里,有数百座佛舍利窣堵波,连绵不断,相接成影。
从这里向东北方向行进一百四五十里,到达阇烂达罗国(位于北印度)。
阇烂达罗国东西长一千多里,南北宽八百多里。国都的城墙周长十二三里。这里适合种植谷物,有很多稻米,树木茂盛,花果繁多。气候温和,风俗刚烈,人们容貌粗陋,但家境富裕。有五十多座伽蓝,僧徒两千多人,大小乘佛教都有人专门学习。有三座天祠,有五百多外道,都是涂灰的修行者。这个国家的先王崇敬外道,后来遇到了罗汉,听法后信服佛法,因此中印度国王体谅他们的虔诚,管理整个五印度的三宝事务。他们不分彼此,忘记爱恨,监督僧徒,深入探究善恶。因此,道德高尚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犯戒的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圣人的遗迹都得到了标志性的建造,有的是窣堵波,有的是伽蓝,印度境内无处不在。
从这里向东北方向翻越险峻的山岭,穿越洞穴和山谷,经过危险的道路,行进七百多里,到达屈露多国(位于北印度)。
屈露多国周长三千多里,四周被山脉环绕。国都的城墙周长十四五里。土地肥沃,谷物按时播种,花果繁盛,草木茂盛。由于靠近雪山,所以有很多珍贵药材,出产金、银、赤铜以及火珠和雨石。气候寒冷,有霜雪。人们外貌粗犷,身材畸形,性格刚猛,崇尚勇猛。有二十多座伽蓝,僧徒一千多人,大多学习大乘佛教,少数学习其他部派。有十五座天祠,外道杂居。依山傍岩,石室相隔,有的是罗汉居住的地方,有的是仙人停留的地方。国中有窣堵波,是无忧王所建。在过去,如来曾来到这个国家说法度人,遗迹至今仍在。
从这里向北走一千多里,道路险峻,翻山越岭,到达洛护罗国。
从这里向北两千多里,道路崎岖,寒风飞雪,到达秣逻娑国(也称为三波诃国)。
从屈露多国向南行进七百多里,翻越大山,渡过大河,到达设多图卢国(位于北印度)。
设多图卢国周长两千多里,西部靠近大河。国都的城墙周长十七八里。谷物丰盛,果实繁多,出产金、银,还有珍珠。服饰新鲜素雅,衣服华丽。气候炎热,风俗淳朴,人性善良,上下有序。信仰佛法,虔诚敬仰。
王城内外有十座伽蓝,庭院荒凉,僧徒稀少。
城东南三四里处,有一座窣堵波,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旁边有过去四佛的坐像和经行遗迹。
再从这里向西南方向行进八百多里,到达波理夜呾逻国(位于中印度)。
波理夜呾罗国周长三千多里。国都的城墙周长十四五里。适合种植谷物,小麦丰收,有特殊的稻米,种植六十天就可以收获。有很多牛羊,花果较少。气候炎热,风俗刚烈。不崇尚学问艺术,信仰外道。国王是吠奢种,性格勇猛,有军事才能。有八座伽蓝,已经严重损毁,僧徒很少,学习小乘佛教。有十几座天祠,外道有一千多人。
从这里向东行进五百多里,到达秣菟罗国(位于中印度)。
秣菟罗国周长五千多里。国都的城墙周长二十多里。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庵没罗果树种植成林,虽然同一种但有两种,小的是青色成熟,大的是始终青色。出产细班氎和黄金。气候炎热,风俗善良,喜好修福,崇尚德行和学问。有二十多座伽蓝,僧徒两千多人,大小乘佛教都有人学习。有五座天祠,外道杂居。
一、释迦牟尼佛弟子的遗迹
有三座窣堵波,都是无忧王所建。过去四佛的遗迹很多。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圣弟子留下的遗骨窣堵波,包括舍利子、目乾连、满慈子、邬波厘、阿难、罗怙罗、文殊师利等菩萨的窣堵波等。每年三次长斋和每月六次斋戒,僧徒们争相参与,带着他们的同好,携带供品,举办各种活动,根据各自的信仰供奉佛像。阿毗达磨学者供奉舍利子,修定者供奉目乾连,念经者供奉满慈子,学习戒律者供奉邬波厘,尼姑们供奉阿难,未受具足戒者供奉罗怙罗,学习大乘佛教者供奉诸菩萨。这一天,所有的窣堵波都进行供奉,珠幡遍布,宝盖排列,香烟如云,花朵如雨,遮蔽了日月,震撼了山谷。国王和大臣们致力于行善。
二、邬波毱多的遗迹
从城东五六里处,有一座山伽蓝,岩石上开凿的房间,山谷作为门,是尊者邬波毱多(唐代称为近护)所建。其中有一座如来指爪窣堵波。
伽蓝北面的岩石间有一个石室,高二十多尺,宽三十多尺,四寸细竹签填满了里面。尊者近护说法教化,夫妻两人都证得罗汉果,就放下一根竹签,不同的家族,即使证得罗汉果也不记录。
三、弥猴献蜜及释迦牟尼佛等遗迹
石室东南二十四五里处,有一个大干涸的池塘,旁边有一座窣堵波。在过去,如来行经此处时,有弥猴献蜜给佛,佛让人用水调和,让大众分享。弥猴高兴地跳跃,掉进坑里死了,凭借这个福报,得以转生为人。
池塘北面不远的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的经行遗迹。旁边有舍利子、目乾连等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修定的地方,都建造了窣堵波,以纪念遗迹。如来在世时,多次游历这个国家,说法的地方,都种植了纪念的树木。
从这里向东北方向行进五百多里,到达萨他泥湿伐罗国(位于中印度)。
萨他泥湿伐罗国周围七千里。这个国家的首都城周长超过二十里。土地肥沃,农业丰收。气候温和,风俗轻浮,家庭富裕,竞相奢侈。精通幻术,崇尚奇异的能力。很多人追求利益,很少务农,各地奇货多聚集在这个国家。有三座寺庙,僧侣七百多人,都学习小乘佛教教义。有一百多座天祠,异教很多。
一、福地
大城四周两百里的地方,当地人称其为福地。根据先人的记载:过去五印度有两个国王分别治理,领土相互侵犯,战争不断。两位国王合谋,想要通过战争决定胜负,以平息民怨。百姓都怨恨,不愿意听从君主的命令。国王认为百姓难以与其共同考虑,而神可以影响事物,权谋可以建立功业。当时有一个梵志,素来知道这位高才,秘密地带着礼物,被命令进入后宫,制作法书,藏在岩穴中。岁月流逝,树木都合抱在一起。国王在朝堂上,告诉大臣们说:“我因德行不配,占据高位,天帝垂怜,梦中赐予灵书,现在在某座山,藏在某个山岭中。”于是下令寻找,在山林下找到了法书。官员们欢庆,百姓喜悦,宣扬远近,让大家都知道。其大意是:生死无涯,流转无极,众生沉沦,无法自救。我以奇谋,使他们脱离苦海。现在这个王城周围两百里,是古先帝世代的福利之地。岁月久远,铭记已经消失,众生不知,陷入了苦海。沉沦而不救助,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这些有意识的生灵,如果临敌战死,得以转生为人,多杀无辜,会受到天福的乐,孝顺的子孙,侍奉父母,游历此地,可以获得无尽的福分。功少福多,怎么会失败呢?一旦失去人身,就会堕入三途的黑暗。因此,所有的生灵,都应该努力修行!于是人们都奋勇战斗,视死如归。国王下令,招募勇士,两国交战,尸体堆积如山。直到现在,遗骸遍布田野。当时的人骨架很大。国家风俗相传,称之为福地。
二、佛舍利窣堵波及俱昏荼僧伽蓝
城西北四五里处,有一座窣堵波,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砖块都是黄赤色,非常光亮,中间有一升如来的舍利,光芒时常照耀,有许多神奇事迹。
城南行一百多里,到达俱昏荼僧伽蓝。重阁连甍,层台错落。僧侣清静肃穆,威仪闲雅。
从此地向东北行四百多里,到达窣禄勤那国。(中印度境内。)
○窣禄勤那国
窣禄勤那国周围六千里,东临殑伽河,北靠大山,阎牟那河从中流过。国家首都城周长二十多里,东临阎牟那河,虽然荒芜,但地基仍然坚固。土地所产,气候所宜,与萨他泥湿伐罗国相同。人性淳朴。信仰外道。重视艺术和学问,崇尚福慧。有五座寺庙,僧侣一千多人,多数学习小乘佛教,少数学习其他教派。商讨微妙的教义,清谈玄奥,来自异方的才子,寻找辩论疑问。有一百多座天祠,异教很多。
一、如来及罗汉发爪窣堵波
大城东南阎牟那河西,大寺庙东门外有一座窣堵波,是无忧王所建。如来曾在此说法度人。旁边还有一座窣堵波,中间有如来的头发、指甲。舍利子、没特伽罗等阿罗汉的头发、指甲窣堵波环绕左右,有数十座。如来寂灭后,这个国家被外道误导,信仰邪法,废弃正见。现在有五座寺庙,是异国论师与外道及婆罗门辩论胜地的标志,因此建立。
二、殑伽河源及提婆诱化故事
阎牟那河东行八百多里,到达殑伽河河源,宽三四里,东南流入海的地方宽十余里。河水色如青浪,波涛汹涌,虽然有灵怪,但不为物害。水质甘甜,细沙随流。当地记载称之为福水。即使罪孽深重,沐浴也能除去;轻生自尽,也能升天受福;死后投胎,不会堕入恶道;波浪激流,亡魂也能得到救助。当时执师子国的提婆菩萨深达实相,了解诸法性,怜悯愚夫,来到这里引导他们。当时,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河边,扬波激流。提婆菩萨和光引渡,低头反向激流,形态与众不同。有外道说:“你的儿子怎么这么奇怪?”提婆菩萨说:“我的父母亲族在执师子国,担心他们饥饿口渴,希望这水能远渡相救。”外道说:“你的儿子错了!不曾再思考,就妄自行事。家国遥远,山川辽阔,激扬此水,去救济他们,就如同倒行以求前进,从未听说过。”提婆菩萨说:“罪恶的深重,尚且能被这水所洗涤;山川虽然阻隔,怎么能不渡过呢?”当时外道知道难以争辩,便谢罪屈服,放弃邪见,接受正法,改过自新,愿意接受教诲。
渡过河东岸,到达秣底补罗国。(中印度境内。)
○秣底补罗国
秣底补罗国周围六千里。国家首都城周长二十多里。适合种植谷物、小麦,有很多花果。气候宜人,风俗淳朴。崇尚学问和艺术,精通咒术。信仰邪正的人各占一半。国王是戍陀罗种,不信佛法,敬奉天神。有十多座寺庙,僧侣八百多人,多数学习小乘佛教教义一切有部。有五十多座天祠,异教杂居。
一、德光伽蓝及传说
大城南四五里,到达小寺庙,僧侣五十多人。过去瞿拿钵剌婆(唐言德光)论师在此创作了《辩真》等一百多部论著。论师年少时英杰,长大后聪明敏捷,博学多识,学识渊博。最初学习大乘佛教,未深入研究玄奥,因为阅读了《毗婆沙论》,放弃大乘,学习小乘,写了数十部论著,破除大乘的纲纪,成为小乘的执着者。又编写了数十部世俗书籍,非难前辈所作的经典。深入研究佛经,十多年没有决断,虽然深入研究,疑虑未除。当时有提婆犀那(唐言天军)罗汉,往来于睹史多天,德光愿意见到慈氏菩萨,决疑求教,天军用神通力,将他接到天宫。见到慈氏菩萨后,德光长揖而不行礼。天军对他说:“慈氏菩萨即将继承佛位,你为何如此自高自大,敢不致敬?你正要接受教诲,为何不屈服?”德光回答说:“尊者这番话,确实是教诲。但我是一个持戒的僧侣,出家弟子,慈氏菩萨享受天福,不是出家人,我行礼恐怕不合适。”菩萨知道他傲慢之心坚固,不是听闻佛法的人,往返三次,无法解决他的疑问。再次请求天军,再次想要觐见。天军厌恶他的傲慢,不予理睬。德光未能如愿,便心生怨恨,便去山林中修行,达到发通定的境界,但傲慢之心未除,未能证得道果。
二、大伽蓝及众贤与世亲故事
德光伽蓝北边三四里处,有一座大伽蓝,里面有二百多位僧徒,他们学习小乘佛法,这是众贤论师寿终的地方。众贤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聪明敏捷,自幼就有美好的声誉,特别深入地研究了《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当时有世亲菩萨,一心追求玄妙之道,想要解开言外之意,反驳毗婆沙师的教义,写了《阿毗达磨俱舍论》,文辞巧妙,理论精深。众贤论师阅读后,产生了共鸣。于是他深入研究十二年,写了《俱舍雹论》,共有两万五千颂,共计八十万字。所谓言辞深刻,见解深远。他告诉门人说:‘凭借我的才华,坚持我的正论,驳斥世亲,挫败他的锐气,不让老者独占先机。’于是他的四十三位门人拿着他的论著,去拜访世亲。世亲当时在磔迦国奢羯罗城,远听说众贤论师即将到来,便收拾行装。门人疑惑,上前劝阻说:‘大师德高望重,名声远扬,远近的学徒无不敬仰。现在听说众贤论师,为何如此慌张?必定有什么不测,我们怎么好意思呢?’世亲说:‘我现在远行,并非为了躲避这个人。只是这个国家里,再也没有能理解我的人。众贤论师是后辈,诡辩如流,我已经年老体衰,无法继续辩论。我想用一句话打破他的异端,引导他到中印度,面对那些老者,辨别真伪,详论得失。’不久便带着门人,背着书籍远行。众贤论师在后一天到达这个伽蓝,突然感到气力衰竭,于是写信给世亲告别说:‘如来寂灭,弟子坚持自己的宗派,传承其宗学,各自专攻,结党同派,排斥异端。我以愚昧之身,承袭了这一传统,阅读了你写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反驳了毗婆沙师的大义,不自量力,深入研究多年,写下此论,以扶持正宗的学问。智慧有限,企图过大,死亡即将到来。菩萨宣扬微妙的教义,抑扬顿挫,不毁我所坚持的,能保留这些遗文,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于是挑选了几位有辞辩能力的门人,告诉他们说:‘我确实是后学之辈,轻视了前辈,命运如何?我将随他而去!你们拿着这封信和我的论著,向那位菩萨道歉,代替我悔过。’交代完毕,突然去世。门人拿着信到世亲那里,致辞说:‘我师众贤已经去世,留下遗书,责备自己的过错。不让他名声受损,我实在不敢奢望。’世亲菩萨阅读信和论著,沉思良久,对门人说:‘众贤论师聪明敏捷,虽然理论不足,但文辞有余。我现在想要反驳众贤的论著,如同翻掌。但是考虑到他临终的托付,重视他的知难而退之词,如果为了大义,保留他的宿愿,何况这篇论著也阐发了我宗的教义?’于是将论著改题为《顺正理论》。门人劝阻说:‘众贤论师还未去世,大师远行,既然得到了他的论著,又改了题目,所有的学徒,有何颜面接受这种羞愧?’世亲菩萨想要消除众人的疑惑,便说了这样的颂歌:‘如同狮子王,避开猪群远去,双方力量相抗,智者应当明白。’众贤论师去世后,烧尸收骨,在伽蓝西北二百余步的庵没罗林中建起了窣堵波,现在依然存在。
三、无垢友故事
庵没罗林旁边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垢友论师的遗体。无垢友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广泛学习各种经典,研究各种异论,游历五印度国,学习三藏的深奥教义,名声和事业都达到了顶峰,准备回国。在前往途中的众贤论师窣堵波前,他抚摸着感叹说:‘众贤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正想挫败异端,确立本宗的事业,怎么寿命这么短!我无垢友虽然只是继承了一些末学,但一直以来都仰慕他的大义,怀揣着他的德行。世亲虽然去世,但宗学仍在传承,我将尽我所知,撰写各种论著,让赡部洲的学者们停止大乘的称呼,消除世亲的名声,这样才是不朽,这是我的宿愿。’说完这些话,他心中狂乱,五指跳动,热血涌出。知道自己的命不久矣,便写信悔过说:‘大乘教是佛法中的究竟教义。名声和滋味都已消失,教义深奥玄妙。我以愚昧之身,轻率地反驳了前辈,业报已经显现,灭身是应该的。敢告诉学者们,他们的见识就在这里,各自谨慎自己的志向,不要产生怀疑。’大地为之震动,他随即去世。在他去世的地方,地面塌陷形成了一个坑。同行的人烧尸收骨,树立了纪念碑。当时有罗汉见到这一幕,感叹说:‘可惜啊!痛苦啊!现在这个论师任性固执,诋毁大乘,堕入了无间地狱。’
四、摩裕罗城
在国西北境殑伽河东岸有一个摩裕罗城,周长二十余里,居民众多。清澈的河流环绕,出产鍮石、水晶、宝器。离城不远,靠近殑伽河,有一座大天祠,有很多灵异现象。其中有一个池塘,用石头围成岸,引殑伽河水形成水道,五印度人称之为殑伽河门,是生福灭罪的地方。常常有远方的数千人聚集在这里洗澡。乐善好施的国王建立了福舍,准备了美味的食物,储存了医药,帮助鳏寡孤独的人。
从此向北行三百余里,到达婆罗吸摩补罗国。(北印度境。)
婆罗吸摩补罗国周长四千余里,四周被山环绕。国都周长二十余里。居民众多,家庭富裕。土地肥沃,农作物丰富,出产鍮石、水晶。气候微寒,风俗刚烈。人们少学习技艺,多追求利益。人性粗犷,善恶掺杂。有五座伽蓝,僧徒数量较少。有十余所天祠,异教杂居。
此国境北的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唐言金氏。)出产上等黄金,因此得名。东西长,南北窄,即东女国。世以女为王,因此以女称国。男人也称为王,不参与政事。男人只负责征战和耕种。土地适合种植小麦,多养羊马。气候寒冷,人性暴躁。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
从秣底补罗国东南行四百余里,到达瞿毗霜那国。(中印度境。)
瞿毗霜那国周长两千余里,国都周长十四五里。城池高大险固,居民众多。花林和池塘相间。气候和土地适宜,风俗纯朴,勤奋好学,追求幸福。多信仰外道,追求现世的快乐。有二座伽蓝,僧徒百余人,都学习小乘佛法。有三十余所天祠,异教杂居。
大城旁边有一座故伽蓝,里面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忧王所建,高二百余尺。如来过去在这里一个月宣讲了各种佛法要义。旁边有过去四佛的坐和行走的遗迹。旁边还有如来头发和指甲的窣堵波,各高超过一丈。
从这里向东南行四百余里,到达垩醯掣呾逻国。(中印度境。)
垩醯掣呾逻国周长三千余里。国都周长十七八里,地理位置险要。适合种植谷物,多林泉。气候宜人,风俗纯朴。崇尚道德,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有十余座伽蓝,僧徒千余人,学习小乘正量部佛法。有九所天祠,三百余名异教徒,崇拜自在天,涂灰的修行者。
城外龙池旁边有一座窣堵波,是无忧王建造的。这里曾是佛陀在过去作为龙王时,七天在此说法的地方。它的旁边有四个小窣堵波,是过去四位佛陀坐禅和行走的遗迹。
从这里向南走二百六七十里,渡过殑伽河,向西南方向到达毗罗删拿国。(位于中印度。)
毗罗删拿国周长两千多里,国都周长十多里。气候和土地适宜情况与垩醯掣呾逻国相同。风俗凶猛暴烈,人们懂得学习技艺,信仰外道,很少尊敬佛法。有寺庙两座,僧侣三百人,都学习大乘佛法。有神庙五座,异教徒居住在一起。
在大城中的旧寺庙内,有一座窣堵波,虽然地基已经倒塌,但仍然有百余尺高,是无忧王建造的,这里曾是佛陀在过去七天宣讲《蕴界外经》的地方。它的旁边有过去四位佛陀的坐禅和行走的遗迹。
从这里向东南方向走二百多里,到达劫比他国。(古称僧迦舍国,位于中印度。)
劫比他国周长两千多里,国都周长二十多里。气候和土地适宜情况与毗罗删拿国相同。风俗纯朴和谐,人们多才多艺。有寺庙四座,僧侣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佛法。有神庙十座,异教徒居住在一起,共同敬奉大自在天。
城东二十多里处有一座大寺庙,建筑精美,工艺精湛。圣像尊贵,力求庄严。僧侣数百人,学习正量部佛法。有数万净人居住在寺庙旁边。
寺庙的大围墙内有三宝阶,南北排列,面向东方,这是佛陀从三十三天下降回到人间的地方。过去佛陀从胜林升起,升入天宫,居住在善法堂,为母亲说法。过了三个月后,佛陀准备下降人间,天帝释便施展神力,建立了宝阶,中间是黄金制成的,左边是水晶,右边是白银。佛陀从善法堂起,从天众中走过中阶下来;大梵王手持白拂,走过银阶在右边侍奉;天帝释手持宝盖,走过水晶阶在左边侍奉。天众在空中飘浮,散花赞美佛陀。数百年前,宝阶还存在,但到了现在,已经全部陷没。各国君主感到悲伤和遗憾,用砖石堆砌,用珍宝装饰,在旧宝阶的基础上,重建了高七十多尺的新宝阶,上面建起了精舍。中间有石佛像,左右两侧的阶上有释、梵的雕像,形状模仿最初的样子,仍然显得较低。旁边有高七十多尺的石柱,是无忧王建造的。颜色深蓝,光泽润泽,质地坚硬,上面雕刻着狮子蹲坐的图案,形状奇特,四周环绕,根据人的罪福,影子会在柱中显现。
宝阶旁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窣堵波,是过去四位佛陀坐禅和行走的遗迹。它的旁边还有一座窣堵波,是佛陀在过去在这里沐浴的地方。旁边有一座精舍,是佛陀入定的地方。精舍旁边有一座大石基,长五十多步,高七尺,是佛陀行走的地方。他脚下的痕迹,都有莲花图案。基的左右两侧各有小窣堵波,是帝释和梵王建造的。
释、梵窣堵波前面,是莲花色尼姑想要先见到佛陀,变成了转轮王的地方。佛陀从天宫返回赡部洲时,苏部底(唐言善现。旧称须扶提,或称须菩提,译为善吉,都是错误的。)坐在石室中,暗自思考:‘现在佛陀返回人间,有天人跟随,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做什么呢?我曾听佛陀说,知道所有法都是空的,体悟所有法的本性,因此用智慧之眼观察法身。’当时莲花色尼姑想要最先见到佛陀,变成了转轮王,有七宝引导,四兵保护,来到佛陀面前,又变回尼姑。佛陀告诉她:‘你不是第一次见到我。善现啊,你观看了所有法都是空的,这就是你见到法身。’
圣迹之地充满了灵异,其大窣堵波东南方向有一龙池,一直守护着圣迹。既有神秘的保护,难以轻易侵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破坏,没有人能够摧毁。
从这里向东南方向走少于一百里,到达羯若鞠阇国。(唐言曲女城国。位于中印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四 十五国-注解
磔迦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因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而闻名。
奢羯罗故城:奢羯罗国的古都,位于奢羯罗国中心,是该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摩醯逻矩罗: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位国王,唐代翻译为‘大族王’,以勇猛和才智著称。
伽蓝:佛教用语,指寺庙。
窣堵波:佛教建筑,为存放佛舍利、经文或供信徒膜拜的塔形建筑物。
无忧王: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以崇信佛教和建造佛教建筑著称。
至那仆底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印度西北部,因其国王曾接受汉使的礼物而得名。
迦腻色迦王:古印度的一位著名国王,以其对佛教的赞助和推广而知名。
质子:古代国家间的一种外交手段,指将王子或贵族送到对方国家作为人质。
暗林伽蓝:佛教用语,指位于森林中的寺庙。
迦多衍那论师:古代印度的一位著名佛教论师,以其对佛教教义的阐释而知名。
荅秣苏伐那僧伽蓝:荅秣苏伐那僧伽蓝是古代印度的一个佛教寺院,僧伽蓝在梵文中意为僧院,是佛教徒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一切有部:一切有部是佛教中的一个学派,主张一切法皆有自性,是印度佛教的早期学派之一。
贤劫千佛:贤劫千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将有千位佛出现,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
释迦如来:释迦如来即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涅槃:涅槃是佛教用语,指佛陀或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即解脱生死,进入永恒的宁静状态。
迦多衍那:迦多衍那是古代印度的一位著名佛教论师,著有《发智论》。
阇烂达罗国:阇烂达罗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北印度境内。
屈露多国:屈露多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北印度境内。
洛护罗国:洛护罗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北印度境内。
秣逻娑国:秣逻娑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北印度境内。
设多图卢国:设多图卢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北印度境内。
波理夜呾逻国:波理夜呾逻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中印度境内。
萨他泥湿伐罗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恒河流域,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舍利子:佛陀的弟子之一。
没特伽罗子:没特伽罗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精进著称。
布剌拿梅呾丽衍尼弗呾罗:布剌拿梅呾丽衍尼弗呾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
邬波厘:邬波厘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持戒著称。
阿难陁:阿难陁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记忆力著称。
罗怙罗:罗怙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孝顺著称。
曼殊室利:曼殊室利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代表智慧与慈悲。
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佛教哲学的基础。
毗奈耶:毗奈耶是佛教戒律的总称。
苾刍尼:苾刍尼是佛教中的尼姑,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
阿罗汉:阿罗汉是佛教中的修行者,指已经断除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弥猴:弥猴是佛教故事中的一种动物,常被用来比喻修行者。
指爪窣堵波:指爪窣堵波是佛教中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用来供奉佛陀的指爪。
石室:佛教中的建筑,通常指僧侣修行的地方。
大涸池:大涸池是佛教故事中的一种湖泊,通常与佛陀的传说有关。
封树:封树是佛教中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用来纪念佛陀或佛教徒的重要事件。
周七千余里:国境的周长约为七千多里,表示该国的面积非常广阔。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国都的城墙周长超过二十里,说明国都规模较大。
土地沃壤,稼穑滋盛:土地肥沃,农业丰收,表示农业发达。
气序温暑,风俗浇薄:气候温暖,但风俗较为粗俗。
家室富饶,竞为奢侈:家庭富裕,人们竞相奢侈。
深闲幻术,高尚异能:精通幻术,拥有高尚的非凡能力。
多逐利,少务农: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利益,而不是从事农业。
诸方奇货多聚其国:各种奇特的货物都聚集在这个国家。
僧徒:指出家的佛教徒。
小乘法教:小乘佛教,又称部派佛教,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强调个人修行和涅槃。
天祠:指供奉印度教神祇的寺庙。
福地:被认为具有特殊灵性和福祉的地方。
五印度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古代印度的主要区域。
梵志: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职业者,通常负责祭祀和念经。
束帛:古代的一种礼物,用丝织品制成。
法书:指佛教经典。
俱昏荼僧伽蓝:一座佛教寺院。
窣禄勤那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阎牟那河:古代印度的一条河流。
如来:佛教用语,指佛陀,即释迦牟尼佛。
没特伽罗:佛教用语,指外道。
外道:指非佛教的其他宗教或哲学体系。
婆罗门: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阶层,通常担任祭司和学者。
殑伽河:古印度的一条河流,位于中印度地区。
提婆菩萨:佛教中的菩萨,以智慧著称。
执师子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秣底补罗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德光伽蓝:一座佛教寺院。
瞿拿钵剌婆:佛教论师的名字。
毗婆沙论:《毗婆沙论》是佛教的重要论著,由迦腻色迦王赞助编纂。
苾刍:佛教用语,指出家僧侣。
慈氏菩萨:佛教中的菩萨,被认为是未来佛。
天军:佛教用语,指天上的护法神。
发通定: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指通过修行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
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梵文Asaṅga,是印度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瑜伽行派’的创始人。
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所著的一部佛教论著,属于瑜伽行派的重要经典。
论师:指精通佛教教义、善于辩论的僧侣。
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即今克什米尔地区,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说一切有部:佛教的部派之一,强调一切法皆有自性。
辞义善巧:指文辞表达巧妙,含义深刻。
理致精高:指理论水平高深。
俱舍雹论:《俱舍雹论》是众贤论师所著的一部佛教论著。
言深致远:指言辞深刻,意义深远。
穷幽洞微:指深入探究事物的奥秘。
沈研钻极:指深入研究。
逸才:指超群的才华。
正论:指正确的理论。
世亲:指世亲菩萨。
磔迦国奢羯罗城:指印度的一个城市。
鉴达:指有见识和智慧的人。
衰耄:指年老体衰。
耄彦:指年老的贤者。
庵没罗林:一种树木,其叶可制香料。
无垢友:梵文Asaṅga,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也是佛教的重要人物。
出家:指剃度出家,成为僧侣。
三藏: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律、论三部分。
赡部洲:佛教中的四大洲之一,指地球。
婆罗吸摩补罗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以产黄金著称。
东女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以女性为王。
吐蕃国:古代西藏地区的一个国家。
于阗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三波诃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瞿毗霜那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垩醯掣呾逻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龙王:佛教中的神祇,掌管水域。
四小窣堵波:指四个较小的窣堵波,通常用来纪念佛教中的四位过去佛。
四佛:指佛教中的四位过去佛,分别是拘留孙佛、拘留婆佛、拘那含牟尼佛和迦叶佛。
毗罗删拿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中印度地区。
大乘法教:佛教中的一个大流派,强调众生平等和普度众生的理念。
劫比他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中印度地区。
僧迦舍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旧称劫比他国。
大伽蓝:指规模较大的寺庙。
三宝阶:佛教寺庙中的一种建筑,通常位于寺庙的正门前,是僧人进入寺庙时必经之处。
天帝释:佛教中的神祇,掌管天界。
大梵王:佛教中的神祇,掌管宇宙的创造和维持。
宝盖:佛教中的装饰品,通常用于覆盖佛像或供品。
净人:佛教用语,指为僧侣服务的普通人。
正量部法:佛教中的一个学派,强调对佛教教义的严格遵循。
大自在天:印度教中的一个神祇,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和维持。
莲花色尼:佛教中的一个尼姑,以见到佛陀而著名。
苏部底:佛教中的一个人物,可能是须菩提的另一种称呼。
莲花之文:指莲花图案,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和清净。
羯若鞠阇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唐言曲女城国,位于中印度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四 十五国-评注
城外龙池侧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如来在昔为龙王,七日于此说法。其侧有四小窣堵波,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这段古文描绘了印度佛教的重要圣地——龙池与窣堵波。窣堵波,即佛塔,是佛教中供奉佛陀遗物或纪念佛陀事迹的建筑物。无忧王所建的窣堵波,不仅见证了佛陀昔日的教化,也体现了印度古代国王对佛教的推崇。四小窣堵波则代表了过去四佛的教化遗迹,凸显了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此段文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展现了佛教在印度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自此南行二百六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毗罗删拿国。(中印度境。)
此句描述了从龙池出发,沿着特定的路线前往毗罗删拿国的过程。通过地理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印度佛教徒的旅行路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渡河的描写,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体现了佛教徒对信仰的执着。
毗罗删拿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周十余里。气序土宜同垩醯掣呾逻国。风俗猛暴,人知学艺,崇信外道,少敬佛法。伽蓝二所,僧徒三百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五所,异道杂居。
此段文字对毗罗删拿国的描述,包括其地理、气候、风俗、宗教信仰等。国都的规模和周边地区的相似性,体现了古代印度地区文化的同质性。然而,风俗的描述则反映了印度古代社会的多元性,既有对佛教的崇信,也有对其他宗教的信仰。伽蓝和僧徒的存在,再次强调了佛教在毗罗删拿国的重要地位。
大城中故伽蓝内,有窣堵波,基虽倾圮,尚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七日说《蕴界外经》之所。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斯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毗罗删拿国大城中的伽蓝和窣堵波。尽管窣堵波的基座已经倾圮,但其规模依然可见,这反映了无忧王对佛教的重视。如来在此地宣讲《蕴界外经》,以及过去四佛的遗迹,进一步凸显了此地佛教的历史地位。
从此东南行二百余里,至劫比他国。(旧谓僧迦舍国,中印度境。)
此句继续描述了从毗罗删拿国出发,前往劫比他国的路线。劫比他国,即僧迦舍国,是古代印度佛教的重要中心。通过描述这一路线,展现了佛教在印度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劫比他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气序土宜,同毗罗删拿国。风俗淳和,人多学艺。伽蓝四所,僧徒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十所,异道杂居,同共遵事大自在天。
此段文字对劫比他国的描述,与毗罗删拿国类似,包括地理、气候、风俗、宗教信仰等。伽蓝和僧徒的存在,再次强调了佛教在劫比他国的重要地位。
一、大伽蓝三宝阶及其传说
本段开始对劫比他国中一座大伽蓝的详细描述,特别是其三宝阶的传说。三宝阶是佛教中重要的象征,代表着佛陀、法轮和僧团。通过传说,展现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所也。
此句描述了三宝阶的位置和象征意义。三宝阶代表了佛教的三个根本要素,同时也是佛陀降临人间的象征。
二、莲花色尼见佛处及传说
本段讲述了莲花色尼尼欲先见佛,化作转轮王的传说。这个故事反映了佛教对女性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佛教信仰的神奇与不可思议。
释、梵窣堵波前,是莲花色苾刍尼欲先见佛,化作转轮王处。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莲花色尼尼的传说,强调了佛教对女性的尊重和信仰的力量。
圣迹坦内,灵异相继。其大窣堵波东南有一龙池,恒护圣迹。既有冥卫,难以轻犯。岁久自坏,人莫能毁。
此段文字描述了劫比他国中的圣迹和龙池,以及其对佛教圣地的保护。龙池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佛教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佛教徒对圣地的敬畏。
从此东南行减二百里,至羯若鞠阇国。(唐言曲女城国。中印度境。)
此句描述了从劫比他国出发,前往羯若鞠阇国的路线。羯若鞠阇国,即曲女城国,是古代印度佛教的重要中心。通过描述这一路线,展现了佛教在印度地区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