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

作者: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和学者。玄奘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研究与翻译,为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求得佛教经典的真谛,玄奘前往印度,经过多年的艰苦历程,完成了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并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及中亚地区的旅行记载。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630年)。

内容简要:《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在印度和中亚旅行时所撰写的纪实性著作,详细记载了他在印度及沿途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地理历史等。全书分为三十卷,描述了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经历,以及途经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情况、风俗习惯、人民生活等。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和宗教礼仪,还反映了当时中亚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学术传承及社会生活。作为历史性文献,《大唐西域记》不仅是研究古代印度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佛教传播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详细而生动的旅行记录为后人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原文

○伊烂拿钵伐多国

伊烂拿钵伐多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北临殑伽河,周二十余里。

稼穑滋植,花果具繁。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伽蓝十余所,僧徒四千余人,多学小乘正量部法。

天祠二十余所,异道杂居。

近有邻王废其国君,以大都城持施众僧,于此城中建二伽蓝,各减千僧,并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一、伊烂拿山

大城侧临殑伽河,有伊烂拿山,含吐烟霞,蔽亏日月,古今仙圣继踵栖神。

今有天祠尚遵遗则。

在昔如来亦尝居此,为诸天人广说妙法。

大城南有窣堵波,如来于此三月说法。

其傍则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二、二百亿比丘故事

三佛经行西不远,有窣堵波,是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唐言闻二百亿。旧译曰亿耳,谬也。)苾刍生处。

昔此城有长者,豪贵巨富,晚有继嗣,时有报者,辄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闻二百亿。

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跖毛长尺余,光润细软,色若黄金。

珍爱此儿,备诸玩好,自其居家以至雪山,亭传边隅,童仆交路,凡须妙药,递相告语,转而以授,曾不逾时。

其豪富如此。

世尊知其善根将发,因命没特伽罗子往化焉。

既至门下,莫由自通。

长者家祠日天,每晨朝时东向以拜。

是时尊者以神通力,从日轮中降立于前。

长者子疑日天也,因施香饭而归,其饭香气遍王舍城。

时频毗娑罗王骇其异馥,命使历问,乃竹林精舍没特伽罗子自长者家持来。

因知长者子有此奇异,乃使召焉。

长者承命,思何安步:泛舟鼓棹,有风波之危;乘车驭象,惧蹎蹶之患。

于是自其居家,至王舍城,凿渠通漕,流满芥子,御舟安止,长縆以引。

至王舍城,先礼世尊。

世尊告曰:“频毗娑罗王命使召汝,无过欲见足下毛耳。王欲观者,宜结跏坐。伸脚向王,国法当死。”

长者子受诲而往,引入廷谒。

王欲视毛,乃跏跌坐,王善其有礼,特深珍爱。

亦既得归,还至佛所。

如来是时说法诲喻,闻而感悟,遂即出家。

于是精勤修习,思求果证,经行不舍。

足遂流血。

世尊告曰:“汝善男子,在家之时知鼓琴耶?”

曰:“知。”

若然者,以此为喻,。

弦急则声不合韵,弦缓则调不和雅。

非急非缓,其声乃和。

夫修行者亦然。

急则身疲心怠,缓则情舒志逸。

承佛指教,奉以周旋,如是不久,便获果证。

三、小孤山佛遗迹

国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嶜崟,昔佛于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罗药叉。

山东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迹,入石寸余,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

其上则建窣堵波焉。

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即澡瓶也。旧曰军持,讹略也。)迹,深寸余。

作八出花文。

佛坐迹东南不远,有薄句罗药叉脚迹,长尺五六寸,广七八寸,深减二寸。

药叉迹后有石佛坐像。

高六七尺。

次西不远,有佛经行之处。

其山顶上有药叉故室。

次北有佛足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深可半寸。

其迹上有窣堵波。

如来昔日降伏药叉,令不杀人食肉,敬受佛戒,后得生天。

此西有温泉六七所,其水极热。

国南界大山林中多诸野象,其形伟大。

从此顺殑伽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瞻波国。(中印度境。)

○瞻波国

瞻波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北背殑伽河,周四十余里。

土地垫湿,稼穑滋盛。

气序温暑,风俗淳质。

伽蓝数十所,多有倾毁。

僧徒二百余人,习小乘教。

天祠二十余所,异道杂居。

都城垒砖,其高数丈,基址崇峻,却敌高险。

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未知宫室。

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殑伽河,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焉。

分赡部洲,各擅区宇,建都筑邑,封疆画界,此则一子之国都,赡部洲诸城之始也。

城东百四五十里,殑伽河南,水环孤屿,崖巘崇峻。

上有天祠,神多灵感。

凿崖为室,引流成沼,花林奇树,巨石危峰,仁智所居,观者忘返。

国南境山林中。

野象猛兽群游千数。

自此东行四百余里,至羯朱嗢祇罗国。(彼俗或谓羯蝇揭罗国,中印度境。)

○羯朱嗢祇罗国

羯朱嗢祇罗国周二千余里。

土地泉湿,稼穑丰盛。

气序温,风俗顺。

敦尚高才,崇贵学艺。

伽蓝六七所,僧徒三百余人。

天祠十所,异道杂居。

自数百年王族绝嗣,役属邻国,所以城郭丘墟,多居村邑。

故戒日王游东印度,于此筑宫,理诸国务。

至则葺茅为宇,去则纵火焚烧。

国南境多野象。

北境去殑伽河不远,有大高台,积垒砖石而以建焉,基址广峙,刻雕奇制,周其方面镂众圣像,佛及开形区别而作。

自此东渡殑伽河,行六百余里,至奔那伐弹那国。(中印度境。)

○奔那伐弹那国

奔那伐弹那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

居人殷盛,池馆花林往往相间。

土地卑湿,稼穑滋茂。

般娑果既多且贵,其果大如冬瓜,熟则黄赤,剖之中有数十小果,大如鹤卵,又更破之,其汁黄赤,其味甘美。

或在树枝,如众果之结实;或在树根,若伏苓之在土。

气序调畅,风俗好学。

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

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寔繁其党。

一、跋始婆僧伽蓝

城西二十余里有跋始婆僧伽蓝,庭宇显敞,台阁崇高。

僧徒七百余人,并学大乘教法,东印度境硕学名僧多在于此。

其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昔者如来三月在此为诸天人说法之处。

或至斋日,时烛光明。

其侧则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去此不远复有精舍,中作观自在菩萨像,神鉴无隐,灵应有征,远近之人,绝粒祈请。

自此东行九百余里,渡大河,至迦摩缕波国。(东印度境。)

○迦摩缕波国

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

土地泉湿,稼穑时播。

般娑果、那罗鸡罗果,其树虽多,弥复珍贵。

河流湖陂,交带城邑。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人形卑小。

容貌黧黑。

语言少异中印度。

性甚犷暴,志存强学,宗事天神,不信佛法。

故自佛兴以迄于今,尚未建立伽蓝,招集僧侣。

其有净信之徒,但窃念而已。

天祠数百,异道数万。

一、拘摩罗王招请

今王本那罗延天之祚胤,婆罗门之种也,字婆塞羯罗伐摩,(唐言日胄。)号拘摩罗。(唐言童子。)自据疆土,奕叶君临,逮于今王,历千世矣。

君上好学,众庶从化,远方高才,慕义客游。

虽不淳信佛法,然敬高学沙门。

初,闻有至那国沙门在摩揭陁那烂陁僧伽蓝,自远方来,学佛深法,殷勤往复者再三,未从来命。

时尸罗跋陁罗论师曰:”欲报佛恩,当弘正法,子其行矣,勿惮远涉。拘摩罗王世宗外道,今请沙门,斯善事也。因兹改辙,福利弘远。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普济含灵,岂徒乡国?宜忘得丧,勿拘荣辱,宣扬圣教,开导群迷,先物后身,忘名弘法。”

于是辞不获免,遂与使偕行,而会见焉。

拘摩罗王曰:”虽则不才,常慕高学,闻名雅尚,敢事延请。”

曰:”寡能褊智,猥蒙流听。”

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

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曰:”我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

拘摩罗王曰:”覆载若斯,心冀朝贡。今戒日王在羯朱嗢祇罗国,将设大施,崇树福慧,五印度沙门、婆罗门有学业者,莫不召集。今遣使来请,愿与同行。”

于是遂往焉。

二、东境风土

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矣。

详问土俗,可二月行,入蜀西南之境。

然山川险阻,嶂气氛沴,毒蛇毒草,为害滋甚。

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

从此南行千二三百里,至三摩呾吒国。(东印度境。)

○三摩呾吒国

三摩呾吒国周三千余里,滨近大海,在遂卑湿。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稼穑滋植,花果繁茂。

气序和,风俗顺。

人性刚烈,形卑色黑,好学勤励,邪正兼信。

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并皆遵习上座部学。

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甚盛。

去城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为诸天人于此七日说深妙法。

傍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去此不远伽蓝中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圆备,灵应时效。

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

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

次东有堕罗钵底国。

次东有伊赏那补罗国。

次东有摩诃瞻波国,即此云林邑是也。

次西南有阎摩那洲国。

凡此六国,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风俗壤界,声闻可知。

自三摩呾吒国西行九百余里,至耽摩栗底国。(东印度境。)

○耽摩栗底国

耽摩栗底国周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滨近海垂,土地卑湿。

稼穑时播,花果茂盛。

气序温暑,风俗躁烈。

人性刚勇,邪正兼信。

伽蓝十余所,僧众千余人。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杂居。

国滨海隅,水际交会,奇珍异宝,多聚此国,故其国人大抵殷富。

城侧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

其傍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自此西北行七百余里,至羯罗拿苏伐剌那国。(东印度境。)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周四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居人殷盛,家室富饶。

土地下湿,稼穑时播。

众花滋茂,珍果繁植。

气序调畅,风俗淳和。

好尚学艺,邪正兼信。

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寔多。

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一、赤泥僧伽蓝

大城侧有络多末知僧伽蓝,(唐言赤泥。)庭宇显敞,台阁崇峻。

国中高才达学、聪明有闻者,咸集其中,警诫相成,琢磨道德。

初,此国未信佛法时,南印度有一外道,腹锢铜鍱,首戴明炬,杖策高步,来入此城,振击论鼓,求欲论议。

或人问曰:‘首腹何异?’曰:‘吾学艺多能,恐腹拆裂。悲诸愚暗,所以持照。’

时经旬日,人无问者,询访髦彦,莫有其人。

王曰:‘合境之内,岂无明哲?客难不酬,为国深耻。宜更营求,访诸幽隐。’

或曰:‘大林中有异人,其自称曰沙门,强学是务,今屏居幽寂,久矣于兹。非夫体法合德,何能若此者乎?’

王闻之,躬往请焉。

沙门对曰:‘我南印度人也,客游止此,学业肤浅,恐黜所闻。敢承来旨,不复固辞,论议之负,请建伽蓝,招集僧徒,光赞佛法。’

王曰:‘敬闻,不敢忘德。’

沙门受请,往赴论场。

外道于是诵其宗致,三万余言,其义远,其文约,苞含名相,网罗视听。

沙门一闻究览,词义无谬,以数百言辩而释之,因问宗致。

外道辞穷理屈,杜口不酬。

既折其名,负耻而退。

王深敬德,建此伽蓝,自时厥后,方弘法教。

伽蓝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无所建也,在昔如来于此七日说法开导。

其侧精舍,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有数窣堵波,并是如来说经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

从此西南行七百余里,至乌荼国。(东印度境。)

○乌荼国

乌荼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土地膏腴,谷稼茂盛。

凡诸果实,颇大诸国,异草名花,难以称述。

气序温暑,风俗犷烈,人貌魁梧,容色厘黮。

言辞风调,异中印度。

好学不倦,多信佛法。

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

天祠五十所,异道杂居。

诸窣堵波凡十余所,并是如来说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

一、补涩波祇厘僧伽蓝

国西南境大山中,有补涩波祇厘僧伽蓝。

其石窣诸波极多灵异,或至斋日,时烛光明。

故诸净信,远近咸会,持妙花盖,竞修供养。

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花盖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针也。

此西北山伽蓝中有窣堵波,所异同前。

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灵奇若斯。

二、折利呾罗城

国东南境临大海滨,有折利呾罗城,(唐言发行。)周二十余里,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中止之路也。

其城坚峻,多诸奇宝。

城外鳞次有五伽蓝,台阁崇高,尊像工丽。

南去僧伽罗国二万余里,静夜遥望,见彼国佛牙窣堵波上宝珠,光明离然,如明炬之悬烛也。

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余里,至恭御陁国。(东印度境。)

○恭御陁国

恭御陁国周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滨近海隅,山阜隐轸,土地垫湿,稼穑时播。

气序温暑,风俗勇烈。

其形伟,其貌黑,粗有礼义,不甚欺诈。

至于文字,同中印度,语言风调,颇有异焉。

崇敬外道,不信佛法。

天祠百余所,异道万余人。

国境之内,数十小城,接山岭,据海交,城既坚峻,兵又敢勇,威雄邻境,遂无强敌。

国临海滨,多有奇宝,螺贝珠玑,斯为货用。

出大青象,超乘致远。

从此西南入大荒野,深林巨木,干霄蔽日,行千四五百里,至羯饣夌(力甑反。)伽国。(南印度境。)

○羯饣夌伽国

羯饣夌伽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稼穑时播,花果具繁,林薮联绵,动数百里。

出青野象,邻国所奇。

气序暑热,风俗躁暴,情多狷犷,志存信义。

言语轻捷,音调质正,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

少信正法,多遵外道。

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

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乾之徒也。

羯饣夌伽国在昔之时,氓俗殷盛,肩摩毂击,举袂成帷。

有五通仙栖岩养素,人或凌触,退失神通,以恶咒术残害国人,少长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多历年所。

颇渐迁居,犹未充实,故今此国人户尚少。

城南不远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傍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国境北垂,大山岭上有石窣堵波,高百余尺,是劫初时人寿无量岁,有独觉于此入寂灭焉。

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余里,至憍萨罗国。(中印度境。)

○憍萨罗国

憍萨罗国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

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

土壤膏腴,地利滋盛。

邑里相望,人户殷实。

其形伟,其色黑。

风俗刚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学艺高明。

王,刹帝利也,崇敬佛教,仁慈深远。

伽蓝百余所,僧徒减万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

天祠七十余所,异道杂居。

一、龙猛与提婆

城南不远有故伽蓝,傍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昔者,如来曾于此处现大神通,摧伏外道。

后龙猛菩萨止此伽蓝。

时此国王号娑多婆诃,(唐言引正。)珍敬龙猛,周卫门庐。

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来求论义,谓门者曰:‘幸为通谒。’

时门者遂为白。

龙猛雅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是水,示彼提婆。’

提婆见水,默而投针。

弟子持钵,怀疑而返。

龙猛曰:‘彼何辞乎?’

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而已。’

龙猛曰:‘智矣哉,若人也!知几其人,察微亚圣,盛德若此,宜速命入。’

对曰:‘何谓也?无言妙辩,其在是欤?’

曰:‘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满无间,澄湛莫测。

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彼乃投针,遂穷其极。

此非常人,宜速召进。’

而龙猛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伏抑首。

提婆素挹风徽,久希请益,方欲受业,先骋机神,雅惧威严,升堂僻坐,为玄永日,辞义清高。

龙猛曰:‘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绝,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幸能前席,雅谈玄奥。’

提婆闻命,心独自负,将开义府,先游辩囿,提振辞端,仰视质义。

忽睹威颜,忘言杜口,避坐引责,遂请受业。

龙猛曰:‘复坐,今半授子至真妙理,法王诚教。’

提婆五体投地,一心归命,曰:‘而今而后,敢闻命矣。’

二、龙猛自刎故事

龙猛菩萨善闲药术,餐饵养生,寿年数百,志貌不衰,引正王既得妙药,寿亦数百。

王有稚子,谓其母曰:‘如我何时得嗣王位?’

母曰:‘以今观之,未有期也。父王年寿已数百岁,子孙老终者盖亦多矣。

斯皆龙猛福力所加,药术所致。菩萨寂灭,王必殂落。

夫龙猛菩萨智慧弘远,慈悲深厚,周给群有,身命若遗。

汝宜往彼,试从乞头,若遂此志,当果所愿。’

王子恭承母命,来至伽蓝,门者惊惧,故得入焉。

时龙猛菩萨方赞诵经行,忽见王子,伫而谓曰:‘今夕何夕,降迹僧坊,若危若惧,疾驱来至?’

对曰:‘我承兹母余论,语及行舍之士,以为含生宝命,经语格言,未有轻舍报身,施诸求欲。

我慈母曰:‘不然。十方善逝、三世如来,在昔发心,逮乎证果,勤求佛道,修习戒忍,或投身饲兽,或割肌救鸽,月光王施婆罗门头,慈力王饮饿药叉血,诸若此类,羌难备举。

求之先觉,何代无人?今龙猛菩萨笃斯高志。’

我有所求,人头为用,招募累岁,未之有舍。

欲行暴劫杀,则罪累尤多,虐害无辜,秽德彰显。

唯菩萨修习圣道,远期佛果,慈沾有识,惠及无边,轻身若浮,视身如朽,不违本愿,垂允所求!’

龙猛曰:‘俞,诚哉是言也!我求佛圣果,我学佛能舍,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去来六趣,宿契弘誓,不违物欲。

然王子,有一不可者,其将若何?我身既终,汝父亦丧,顾斯为意,谁能济之?’

龙猛徘徊顾视,求所绝命,以干茅叶自刎其颈,若利剑断割,身首异处。

王子见已,惊奔而去。

门者上白,具陈始末,王闻哀感,果亦命终。

三、跋逻示罗耆厘山

国西南三百余里至跋逻末罗耆厘山,(唐言黑蜂。)岌然特起,峰岩峭险,既无崖谷,宛如全石。

引正王为龙猛菩萨凿此山中,建立伽蓝。

去山十数里,凿开孔道,当其山下,仰凿疏石。

其中则长廊步檐,崇台重阁。

阁有五层,层有四院,并建精舍,各铸金像,量等佛身,妙穷工思。

自余庄严,唯饰金宝。

从山高峰临注飞泉,周流重阁,交带廊庑,疏寮外穴,明烛中宇。

初,引正王建此伽蓝也,人力疲竭,府库空虚,功犹未半,心甚忧戚。

龙猛谓曰:‘大王何故若有忧负?’

王曰:‘辄运大心,敢树胜福,期之永固,待至慈氏。

功绩未成,财用已竭,每怀此恨,坐而待旦。’

龙猛曰:‘勿忧。崇福胜善,其利不穷,有兴弘愿,无忧不济。

今日还宫,当极欢乐,后晨出游,历览山野,已而至此,平议营建。’

王既受诲,奉以周旋。

龙猛菩萨以神妙药,滴诸大石,并变为金。

王游见金,心口相贺,回驾至龙猛所曰:‘今日畋游,神鬼所惑,山林之中,时见金聚。’

龙猛曰:‘非鬼惑也,至诚所感,故有此金。

宜时取用,济成胜业。’

遂以营建,功毕有余。

于是五层之中,各铸四大金像,余尚盈积,充诸帑藏。

招集千僧,居中礼诵。

龙猛菩萨以释迦佛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鸠集部别,藏在其中。

故上第一层惟置佛像及诸经论,下第五层居止净人、资产、什物,中间三层僧徒所舍。

闻诸先志曰:引正王营建已毕,计工人所食盐价,用九拘胝(拘胝者,唐言亿。)金钱。

其后僧徒忿诤,就王平议。

时诸净人更相谓曰:‘僧徒诤起,言议相乖,凶人伺隙,毁坏伽蓝。’

于是重关反拒,以摈僧徒。

自尔以来,无复僧众。

远瞩山岩,莫知门径。

时引善医方者入中疗疾,蒙面入出,不识其路。

从此大林中南行九百余里,至案达罗国。(南印度境。)

○案达罗国

案达罗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号瓶耆罗。

土地良沃,稼穑丰盛。

气序温暑,风俗猛暴。

语言辞调异中印度,至于文字,轨则大同。

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

天祠三十余所,异道寔多。

一、阿折罗罗汉伽蓝

瓶耆罗城侧不远有大伽蓝,重阁层台,制穷剞劂,佛像圣容,丽极工思。

伽蓝前有石窣堵波,高数百尺,并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之所建也。

所行罗汉伽蓝西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

二、陈那与因明论

所行罗汉伽蓝西南行二十余里,至孤山。山岭有石窣堵波,陈那(唐言童授。)菩萨于此作《因明论》。

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乃匿迹幽岩,栖神寂定,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

是时崖谷震响,烟云变采,山神捧菩萨高数百尺,唱如是言:

“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说《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如来寂灭,大义泯绝。今者,陈那菩萨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

菩萨乃放大光明,照烛幽昧。

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生果。

陈那曰:

“吾入定观察,欲释深经,心期正觉,非愿无生果也。”

王曰:

“无生之果,众圣欣仰,断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愿疾证之。”

陈那是时心悦王请,方欲证受无学圣果。

时妙吉祥菩萨知而惜焉,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而告曰:

“惜哉!如何舍广大心,为狭劣志,从独善之怀,弃兼济之愿?欲为善利,当广传说慈氏菩萨所制《瑜伽师地论》,导诱后学,为利甚大。”

陈那菩萨敬受指诲,奉以周旋。

于是覃思沈研,广因明论。

犹恐学者惧其文微辞约也,乃举其大义,综其微言,作《因明论》,以导后进。

自兹已后,宣畅瑜伽盛业,门人有知当世。

从此林野中南行千余里,至驮那羯磔迦国。(亦谓大安达逻国,南印度境。)

○驮那羯磔迦国

驮那羯磔迦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地膏腴,稼穑殷盛。

荒野多,邑居少。

气序温暑,人貌厘黑。

性猛烈,好学艺。

伽蓝鳞次,荒芜已甚,存者二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众部法。

天祠百余所,异道寔多。

一、东山西山二僧伽蓝

城东据山有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僧伽蓝,城西据山有阿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僧伽蓝,此国先王为佛建焉。

奠川通径,疏崖峙阁,长廊步檐,枕岩接岫,灵神警卫,圣贤游息。

自佛寂灭,千年之内,每岁有千凡夫僧同入安居。

其解安居日,皆证罗汉,以神通力凌虚而去。

千年之后,凡圣同居。

自百余年,无复僧侣。

而山神易形,或作豺狼,或为猿狖,惊恐行人,以故空荒,阒无僧众。

二、清辩故事

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毗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处。

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

闻摩揭陁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

至波吒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

“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

“菩萨宣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

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

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

护法菩萨谓其使曰:

“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

人信往复,竟不会见。

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

“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

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岁。

观自在菩萨乃现妙色身,谓论师曰:

“何所志乎?”

对曰:

“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

观自在菩萨曰:

“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于斯礼觐,尚速待见。”

论师曰:

“志不可夺,心不可贰。”

菩萨曰:

“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

论师于是往而诵焉。

三岁之后,神乃谓曰:

“伊何所愿,若斯勤励?”

论师曰:

“愿留此身,待见慈氏。

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

神乃授秘方,而谓之曰:

“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

论师曰:

“幽居无睹,讵知佛兴?”

执金刚曰:

“慈氏出世,我当相报。”

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想,咒芥子以击石岩壁,豁而洞开。

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

“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祐,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

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

再三告语,惟有六人从入。

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

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嗟怨,恨前言之过也。

自此西南行千余里,至珠利耶国。(南印度境。)

○珠利耶国

珠利耶国周二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土野空旷,薮泽荒芜,居户寡少,群盗公行。

气序温暑,风俗奸宄,人性犷烈,崇信外道。

伽蓝颓毁,粗有僧徒。

天祠数十所,多露形外道也。

城东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如来在昔尝于此处现大神通,说深妙法,摧伏外道,度诸天人。

一、提婆遗事

城西不远有故伽蓝,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之处。

初,提婆菩萨闻此伽蓝有嗢呾罗(唐言上。)阿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遂来远寻,观其风范。

既至伽蓝,投罗汉宿。罗汉少欲知足,唯置一床。

提婆既至,无以为席,乃聚落叶,指令就坐。

罗汉入定,夜分方出。

提婆于是陈疑请决,罗汉随难为释,提婆寻声重质,第七转已,杜口不酬,窃运通神力,往睹史多天请问慈氏。

慈氏为释,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之中,当绍佛位,非尔所知,宜深礼敬。’

如弹指顷,还复本座,乃复抑扬妙义,剖析微言。

提婆谓曰:‘此慈氏菩萨圣智之释也,岂仁者所能详究哉?’

罗汉曰:‘然,诚如来旨。’

于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从此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里,至达罗毗荼国。(南印度境。)

○达罗毗荼国

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建志补罗,周三十余里。

土地沃壤,稼穑丰盛,多花果,出宝物。

气序温暑,风俗勇烈。

深笃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中印度。

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遵学上座部法。

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

如来在世,数游此国,说法度人,故无忧王于诸圣迹皆建窣堵波。

一、护法遗事

建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唐言护法。)菩萨本生之城。

菩萨此国大臣之长子也,幼怀雅量,长而弘远。

年方弱冠,王姬下降。

礼筵之夕,忧心惨凄,对佛像前殷勤祈请。

至诚所感,神负远遁,去此数百里,至山伽蓝,坐佛堂中。

有僧开户,见此少年,疑其盗也,更诘问之。

菩萨具怀指告,因请出家。

众咸惊异,遂允其志。

王乃宣命,推求遐迩,乃知菩萨神负远尘。

王之知也,增深敬异。

自染衣已,笃学精勤,令问风范,语在前记。

城南不远有大伽蓝,国中聪睿同类萃止。

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所建也。

如来在昔于此说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

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自此南行三千余里,至秣罗矩吒国。(亦谓枳秣罗国,南印度境。)

○秣罗矩吒国

秣罗矩吒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

土田舄卤,地利不滋。

海渚诸珍,多聚此国。

气序炎热,人多厘黑。

志性刚烈,邪正兼崇。

不尚游艺,唯善逐利。

伽蓝故基,寔多余址,存者既少,僧徒亦寡。

天祠数百,外道甚众,多露形之徒也。

城东不远有故伽蓝,庭宇荒芜,基址尚在,无忧王弟大帝之所建也。

其东有窣堵波,崇基已陷,覆钵犹存,无忧王之所建立。

在昔如来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用彰圣迹,故此标建。

岁久弥神,祈愿或遂。

一、秣剌耶山

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

其中则有白檀香树、栴檀你婆树。

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瞩,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

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

既望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

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

二、布呾落迦山

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

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

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

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谕其人,果遂其愿。

从此山东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罗国路。

闻诸土俗曰:从此入海,东南可三千余里,至僧伽罗国。(唐言执师子,非印度之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译文

伊烂拿钵伐多国

伊烂拿钵伐多国的周长有三千多里,国都城位于北边靠近殑伽河,周长二十多里。农田茂盛,花果繁多。气候宜人,风俗淳朴。有十多个寺庙,僧徒有四千多人,多数学习小乘正量部佛法。有二十多个天祠,各种异教杂居。最近有邻国的国王废黜了该国君主,将国都城施舍给众多僧侣,在这座城中建立了两个寺庙,每个寺庙减少一千僧侣,都学习小乘教法。

一、伊烂拿山

大城旁边靠近殑伽河的地方有伊烂拿山,山含吐着云霞,遮蔽了日月,古今的仙人圣人都曾在这里居住。现在还有天祠仍然遵循着古规。过去如来也曾在这里居住,向天人广说妙法。

大城南边有窣堵波,如来在这里住了三个月说法。旁边有过去三佛的座位和经行的遗迹。

二、二百亿比丘故事

三佛经行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窣堵波,是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唐言闻二百亿。旧译曰亿耳,谬也。)比丘出生的地方。

过去这个城里有位长者,富贵而富有,晚年有了继承人,每次有使者来报喜,就赐予金钱二百亿,因此他的儿子被称为闻二百亿。等到他长大成人,从未下过地,所以他的脚底毛发长有一尺多,光滑细腻,颜色像黄金。长者非常宠爱这个儿子,给他提供了各种玩具和娱乐,从他的家到雪山,再到边远的地方,仆人们来来往往,只要需要奇药,就会互相告知,转手相授,从不耽误时间。他的富贵程度就是这样。

世尊知道他的善根即将成熟,于是派没特伽罗子去教化他。到了长者家,却无法自我介绍。长者家的祠堂供奉的是日天,每天早上朝向东方膜拜。这时尊者用神通力,从日轮中降临在他面前。长者子以为他是日天,因此献上香饭就回家了,那饭的香气弥漫了整个王舍城。当时频毗娑罗王对这种奇异的香气感到惊讶,派人去调查,才知道是竹林精舍的没特伽罗子从长者家拿来的。于是知道长者子有这样的奇异之处,就派人去召见他。长者接受了命令,思考如何前往:乘船划桨,有风浪的危险;乘车骑象,担心跌倒。于是从他的家到王舍城,挖渠通航,水流满溢,用长绳牵引船只。到了王舍城,先去拜见世尊。世尊告诉他:“频毗娑罗王派使者召见你,是因为他想看看你的脚毛。王要看,你应该盘腿坐着,伸脚给他看,按照国法,你应该被处死。”长者子接受了教诲就去见王,被引入朝廷拜见。王想看他的毛,他就盘腿坐着,王对他的有礼感到高兴,特别珍爱他。他也已经回家,回到佛那里。如来这时说法教诲,他听后感悟,于是立刻出家。于是他勤奋修行,追求果证,不断经行。他的脚底流血。世尊告诉他:“你这位善男子,在家时知道弹琴吗?”“知道。”“既然如此,就用这个来比喻。琴弦太紧则声音不和谐,琴弦太松则音调不雅。不紧不松,声音才和谐。修行者也是如此。太急则身体疲惫心绪懒散,太松则情志舒展志向放逸。”他接受了佛的指导,按照佛的教导去做,不久就获得了果证。

三、小孤山佛遗迹

国西边殑伽河南边至小孤山,山势险峻,过去佛在这里住了三个月,降服了薄句罗药叉。山东南岩石下的大石头上,有佛坐的痕迹,深入石头一寸多,长五尺二寸,宽二尺一寸。上面建有窣堵波。再往南的石头上有佛放置澡瓶的痕迹,深一寸多。上面有八瓣花图案。佛坐痕迹东南不远处,有薄句罗药叉的脚印,长一尺五六寸,宽七八寸,深约二寸。药叉脚印后面有石佛坐像,高六七尺。再往西不远处,有佛经行的地方。山顶上有药叉的旧居。再往北有佛的脚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多,深约半寸。脚印上有窣堵波。如来过去降服药叉,让他不杀人吃肉,敬受佛戒,后来得以升天。

此地向西有六七个温泉,水非常热。国南边山林中有很多野象,体型巨大。

从这里沿着殑伽河南岸向东行三百多里,到达瞻波国。(中印度境内。)

○瞻波国

瞻波国的周长有三千多里,国都城位于北边背对着殑伽河,周长四十多里。土地湿润,农田茂盛。气候温暖,风俗淳朴。有几十个寺庙,多数已经毁坏。僧徒有二百多人,学习小乘教法。有二十多个天祠,各种异教杂居。

都城是用砖垒砌的,高几丈,地基高耸,防御坚固。在很久以前,人类刚开始出现时,住在野外洞穴中,不知道有宫室。后来有位天女降临人间,在殑伽河中沐浴,感到有灵气附身,怀孕后生下了四个儿子。他们分别统治了赡部洲,各自拥有领地,建立都城,划分疆界,这就是一位儿子的国都,也是赡部洲诸城之始。

城东一百四五十里,殑伽河南边,水环绕着孤岛,山崖险峻。岛上建有天祠,神灵多有感应。在山崖上开凿洞穴,引流成池,花林奇树,巨石险峰,是仁智之人居住的地方,观赏者流连忘返。

国南边的山林中有成千上万的野象和猛兽。

从这里向东行四百多里,到达羯朱嗢祇罗国。(中印度境内。)

○羯朱嗢祇罗国

羯朱嗢祇罗国的周长有两千多里。土地湿润,农田丰盛。气候温暖,风俗顺和。崇尚高才,重视学问和技艺。有六七个寺庙,僧徒有三百多人。有十多个天祠,各种异教杂居。自从几百年前王族绝嗣后,附属邻国,所以城池荒废,多居住在村庄。戒日王游历东印度时,在这里建造宫殿,处理各种国事。到达时就搭建茅屋,离开时就放火烧毁。国南边有很多野象。国北边离殑伽河不远,有一个大高台,用砖石堆积建造而成,地基宽广,雕刻着奇特的图案,四周雕刻着众多圣像,佛和菩萨的形象分别雕刻。

从这里东渡殑伽河,行六百多里,到达奔那伐弹那国。(中印度境内。)

○奔那伐弹那国

奔那伐弹那国的周长有三千多里,国都城周长三十多里。居民众多,池塘、亭台、花林相互交错。土地低洼湿润,农田茂盛。般娑果很多且珍贵,果实像冬瓜一样大,成熟时呈黄红色,剖开里面有几十个小果实,像鹤蛋一样大,再切开,里面的汁液是黄红色,味道甜美。有的在树枝上,像其他果实一样结果;有的在树根上,像土中的茯苓。气候宜人,风俗好学。有二十多个寺庙,僧徒有三百多人,学习大小乘佛法。有一百多个天祠,各种异教杂居,裸体的尼乾陀教徒很多。

一、跋始婆僧伽蓝

城西二十多里处有跋始婆僧伽蓝,庭院宽敞,楼阁高耸。僧徒有七百多人,都学习大乘教法,东印度的著名僧侣多在这里。

其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旁边不远处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忧王建造的。

昔者如来三月在此为诸天人说法之处。

过去佛陀曾在这里三个月为天人说法。

或至斋日,时烛光明。

有时在斋戒的日子里,蜡烛的光明照亮了这里。

其侧则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旁边还有四尊佛像的坐姿和走过的地方的遗迹。

去此不远复有精舍,中作观自在菩萨像,神鉴无隐,灵应有征,远近之人,绝粒祈请。

从这里再往前不远,有一个精舍,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像,神明无所不见,灵验有迹可循,远近的人们都断食祈求。

自此东行九百余里,渡大河,至迦摩缕波国。(东印度境。)

从这里向东走九百多里,渡过一条大河,就到了迦摩缕波国。(位于东印度地区。)

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

迦摩缕波国周围有一万多里,国都的城墙周长三十多里。

土地泉湿,稼穑时播。

土地湿润,适合种植庄稼。

般娑果、那罗鸡罗果,其树虽多,弥复珍贵。

般娑果和那罗鸡罗果,虽然树木很多,但非常珍贵。

河流湖陂,交带城邑。

河流湖泊环绕着城市。

气序和畅,风俗淳质。

气候宜人,风俗纯朴。

人形卑小。容貌黧黑。

人们身材矮小,皮肤黝黑。

语言少异中印度。

他们的语言与中印度略有不同。

性甚犷暴,志存强学,宗事天神,不信佛法。

性格非常粗犷暴烈,志向在于强学,崇拜天神,不相信佛法。

故自佛兴以迄于今,尚未建立伽蓝,招集僧侣。

因此从佛教兴起至今,还没有建立寺庙,召集僧侣。

其有净信之徒,但窃念而已。

只有一些虔诚的信徒,只是私下里思念。

天祠数百,异道数万。

这里有几百座天神庙,数以万计的异教。

今王本那罗延天之祚胤,婆罗门之种也,字婆塞羯罗伐摩,(唐言日胄。)号拘摩罗。(唐言童子。)自据疆土,奕叶君临,逮于今王,历千世矣。

现在的国王是那罗延天神的子孙,属于婆罗门种姓,名字叫婆塞羯罗伐摩,(在唐朝称为日胄。)绰号拘摩罗。(在唐朝称为童子。)自从占据土地,历代统治,直到现在的国王,已经历了一千世。

君上好学,众庶从化,远方高才,慕义客游。

国王热爱学习,百姓跟随他的教化,远方有才能的人,慕名而来。

虽不淳信佛法,然敬高学沙门。

虽然不完全信仰佛法,但尊敬学识渊博的僧侣。

初,闻有至那国沙门在摩揭陁那烂陁僧伽蓝,自远方来,学佛深法,殷勤往复者再三,未从来命。

最初听说至那国的僧人在摩揭陀那烂陀寺,从远方来学习佛法,深入修行,多次往返,但未曾受到召唤。

时尸罗跋陁罗论师曰:‘欲报佛恩,当弘正法,子其行矣,勿惮远涉。拘摩罗王世宗外道,今请沙门,斯善事也。因兹改辙,福利弘远。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普济含灵,岂徒乡国?宜忘得丧,勿拘荣辱,宣扬圣教,开导群迷,先物后身,忘名弘法。’

当时的尸罗跋陀罗论师说:‘想要报答佛的恩德,就应该弘扬正法,你应该去,不要害怕远行。拘摩罗王一直信奉外道,现在请你来,这是好事。因此改变方向,福利会传播得很远。你以前发起广大心,立下弘誓愿,独自游历异域,舍弃身体寻求佛法,普度众生,岂止是家乡?应该忘记得失,不要被荣誉和耻辱所束缚,宣扬圣教,引导大众,先利他后利己,忘记名声,弘扬佛法。’

于是辞不获免,遂与使偕行,而会见焉。

于是无法推辞,便与使者一同前往,见到了拘摩罗王。

拘摩罗王曰:‘虽则不才,常慕高学,闻名雅尚,敢事延请。’

拘摩罗王说:‘虽然我才能平庸,但一直仰慕高深的学问,闻名已久的贤人,敢来邀请。’

曰:‘寡能褊智,猥蒙流听。’

回答说:‘我的能力有限,智慧浅薄,承蒙您的垂听。’

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

拘摩罗王说:‘太好了!仰慕佛法,热爱学习,把身体看作是轻飘飘的,跨越重重险阻,远游异国他乡。这就是王道的由来,国家的风尚是学习。现在印度各国有很多歌颂摩诃至那国的《秦王破阵乐》,已经听说了很久,难道这不是德高望重的国家吗?’

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回答说:‘是的。这首歌是在赞美您的德行。’

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拘摩罗王说:‘没想到大德是这国人,一直仰慕风化,向东望已经很久了,山川道路阻隔,无法亲自到达。’

曰:‘我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

回答说:‘我国的君主圣德远播,仁爱之化遍布四方,不同的风俗和异域之地都向我国朝贡称臣的人很多。’

拘摩罗王曰:‘覆载若斯,心冀朝贡。今戒日王在羯朱嗢祇罗国,将设大施,崇树福慧,五印度沙门、婆罗门有学业者,莫不召集。今遣使来请,愿与同行。’

拘摩罗王说:‘承蒙如此,心中希望朝贡。现在戒日王在羯朱嗢祇罗国,将要举行大规模的布施,弘扬福慧,五印度的沙门和婆罗门有学问的人,无不召集。现在派遣使者来邀请,希望一同前往。’

于是遂往焉。

于是便前往了。

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矣。

这个国家的东山与山丘相连,没有大型的国都,边界连接西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这里的人们像野蛮人一样。

详问土俗,可二月行,入蜀西南之境。

详细询问风俗习惯,可以走两个月,进入蜀地的西南部。

然山川险阻,嶂气氛沴,毒蛇毒草,为害滋甚。

然而山川险阻,峡谷气候恶劣,有毒蛇和有毒的植物,危害非常严重。

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

这个国家的东南部有野象群横行,因此这个国家中的象军特别强大。

从此南行千二三百里,至三摩呾吒国。(东印度境。)

从这里向南走一千二三百里,就到了三摩呾吒国。(位于东印度地区。)

○三摩呾吒国

○三摩呾吒国

三摩呾吒国周三千余里,滨近大海,在遂卑湿。

三摩呾吒国周围有三千多里,靠近大海,位于遂卑湿。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国都的城墙周长二十多里。

稼穑滋植,花果繁茂。

庄稼茂盛生长,花果繁多。

气序和,风俗顺。

气候宜人,风俗顺和。

人性刚烈,形卑色黑,好学勤励,邪正兼信。

人们性格刚烈,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好学勤奋,既信奉正道也信奉邪道。

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并皆遵习上座部学。

有三十多个寺庙,僧侣有二千多人,都遵循上座部的教义学习。

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甚盛。

有一百座天神庙,异教杂居,裸体尼乾陀教徒很多。

去城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昔者如来为诸天人于此七日说深妙法。

离城不远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忧王建造的,过去佛陀曾在这里七天为天人讲解深奥的法义。

傍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旁边还有四尊佛像的坐姿和走过的地方的遗迹。

去此不远伽蓝中有青玉佛像,其高八尺,相好圆备,灵应时效。

从这里不远的地方,寺庙里有一尊青玉佛像,高八尺,形象美好,灵验应验。

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

从这里向东北方向的大海边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

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

再往东南方向的大海边有迦摩浪迦国。

次东有堕罗钵底国。

再往东有堕罗钵底国。

次东有伊赏那补罗国。

再往东有伊赏那补罗国。

次东有摩诃瞻波国,即此云林邑是也。

再往东有摩诃瞻波国,也就是这里的云林邑。

次西南有阎摩那洲国。

再往西南有阎摩那洲国。

凡此六国,山川道阻,不入其境,然风俗壤界,声闻可知。

这六个国家,山川道路阻隔,无法进入其境内,但风俗和领土边界,名声是可以听到的。

自三摩呾吒国西行九百余里,至耽摩栗底国。(东印度境。)

从三摩呾吒国向西走九百多里,就到了耽摩栗底国。(位于东印度地区。)

○耽摩栗底国

○耽摩栗底国

耽摩栗底国周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耽摩栗底国周围有一千四五百里,国都的城墙周长十多里。

滨近海垂,土地卑湿。

靠近海岸,土地低洼湿润。

稼穑时播,花果茂盛。

庄稼按时播种,花果茂盛。

气序温暑,风俗躁烈。

气候温暖炎热,风俗粗犷。

人性刚勇,邪正兼信。

人们性格刚勇,既信奉正道也信奉邪道。

伽蓝十余所,僧众千余人。

有十多个寺庙,僧侣有一千多人。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杂居。

有五十多座天神庙,异教杂居。

国滨海隅,水际交会,奇珍异宝,多聚此国,故其国人大抵殷富。

国家靠近海岸的一角,水域交汇,奇珍异宝聚集于此,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富裕。

城侧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

城边的窣堵波,是无忧王建造的。

其傍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旁边还有过去四尊佛像的坐姿和走过的地方的遗迹。

自此西北行七百余里,至羯罗拿苏伐剌那国。(东印度境。)

从这里向西北方向走七百多里,就到了羯罗拿苏伐剌那国。(位于东印度地区。)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周四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周围有四千四五百里,国都的城墙周长二十多里。

居人殷盛,家室富饶。

居民众多,家庭富裕。

土地下湿,稼穑时播。

土地低洼湿润,庄稼按时播种。

众花滋茂,珍果繁植。

各种花朵茂盛生长,珍贵的果实繁多。

气序调畅,风俗淳和。

气候宜人,风俗纯朴。

好尚学艺,邪正兼信。

喜欢学习艺术,既信奉正道也信奉邪道。

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

有十多个寺庙,僧侣有二千多人,学习小乘正量部的教义。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寔多。

有五十多座天神庙,异教很多。

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还有三座寺庙,不吃乳制品,遵循提婆达多的遗训。

一、赤泥僧伽蓝

一、赤泥僧伽蓝

大城侧有络多末知僧伽蓝,(唐言赤泥。)庭宇显敞,台阁崇峻。

在大城的旁边有一座名叫络多末知的僧伽蓝,(在唐朝称为赤泥。)庭院宽敞,楼阁高耸。

国中高才达学、聪明有闻者,咸集其中,警诫相成,琢磨道德。

国内有才能、学识渊博、聪明且有名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相互警诫,磨砺道德。

最初,这个国家还没有信仰佛法的时候,南印度有一个外道,他的腹部装满了铜钱,头上戴着明亮的火炬,拄着拐杖,步履矫健地来到这个城市,敲击着论鼓,想要进行辩论。有人问他:‘头部和腹部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我学的技艺很多,担心腹部会裂开。我怜悯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所以带着这盏明灯。’经过十多天,没有人来询问他,询问那些有学问的人,也没有人知道。国王说:‘整个国家难道没有明智的人吗?客人提出的难题没有得到回答,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耻辱。应该再寻找,去那些隐秘的地方寻找。’有人说:‘大林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自称是沙门,努力学习佛法,现在隐居在幽静的地方已经很久了。如果不是符合佛法、品德的人,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国王听说了,亲自前往邀请他。沙门回答说:‘我是南印度人,在这里游历,学问浅薄,担心我所听到的会被驳倒。我愿意接受您的邀请,不再推辞,关于辩论的失败,请允许我建立一座寺庙,召集僧侣,弘扬佛法。’国王说:‘敬听您的意见,不敢忘记您的恩德。’沙门接受了邀请,前往辩论场。外道于是背诵了他的教义,有三万多字,意义深远,文辞简练,包含了众多名相,涵盖了视听。沙门一听到就彻底理解了,词义无误,用几百字进行辩论并解释,然后询问外道的教义。外道辩不过,理屈词穷,闭口不答。既然驳倒了外道的名相,他羞愧地退去了。国王深深敬重沙门的品德,建立了这座寺庙,从那时起,才开始广泛传播佛法。

寺庙旁边不远有一个窣堵波,无忧王没有建造它,因为在这里佛陀曾经在这里七天说法开导。旁边的精舍,是过去四佛坐禅和经行的地方。有几个窣堵波,都是佛陀说法的地方,是无忧王建造的。

从这里向西南方向走七百多里,就到了乌荼国。(东印度地区。)

乌荼国周长七千多里,国都城周长二十多里。土地肥沃,谷物茂盛。各种果实,比其他国家都要大,奇异的草药和名花,难以一一描述。气候温暖,风俗粗犷,人高马大,肤色黝黑。言辞风趣,与中印度不同。好学不倦,很多人信仰佛法。有一百多座寺庙,一万多名僧侣,都学习大乘佛法。有五十所天祠,各种异教杂居。有十多个窣堵波,都是佛陀说法的地方,是无忧王建造的。

在国西南部的大山中,有一个补涩波祇厘僧伽蓝。那里的石窣堵波非常多,有些在斋日时会发出光芒。因此,远近的虔诚信众都会聚集在这里,手持精美的花盖,争相进行供养。在承露盘下,覆盖在钵上的地方,用花盖的杆子一放,就能固定住,就像磁石吸针一样。这个寺庙西北的山中也有窣堵波,与前面所说的相同。这两个窣堵波是由神鬼建造的,非常神奇。

在国东南部靠近大海的地方,有一个折利呾罗城(唐言发行),周长二十多里,是进入海中的商人、远方的旅客往来停留的地方。这个城市坚固险峻,有很多奇珍异宝。城外依次排列着五座寺庙,楼阁高耸,佛像精美。

从这里向西南方向穿过大林一千二百多里,就到了恭御陁国。(东印度地区。)

恭御陁国周长一千多里,国都城周长二十多里。靠近海边,山丘隐约,土地湿润,农作物的种植季节不同。气候温暖,风俗勇猛。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粗有礼义,不太欺诈。至于文字,与中印度相同,语言风趣,有些不同。崇敬异教,不相信佛法。有一百多所天祠,一万多异教徒。国境内有几十个小城,连接山岭,占据海滨,城市坚固,军队勇敢,威震邻国,没有强大的敌人。靠近海滨的地方有很多奇珍异宝,如螺贝、珍珠、宝石,这些都是贸易商品。出产大青象,能够远行。

从这里向西南方向进入一片大荒野,深林巨木,遮天蔽日,行进一千四五百里,就到了羯饣夌伽国。(南印度地区。)

羯饣夌伽国周长五千多里,国都城周长二十多里。农作物种植季节不同,花果繁多,森林连绵,动辄数百里。出产青野象,是邻国所珍视的。气候炎热,风俗暴躁,性情粗犷,重信义。言语轻快,音调质朴,言辞风格,与中印度有所不同。信仰正法的人不多,很多人信仰异教。有十多座寺庙,五百多名僧侣,学习大乘上座部佛法。有一百多所天祠,很多异教徒,大多是尼乾之徒。

在古代,羯饣夌伽国的民风繁荣,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举手就能成为幕布。有五个通灵的仙人住在岩石上修炼,有人冒犯了他们,就失去了神通,用恶咒术残害国人,老少无遗,贤愚俱丧,人烟断绝,已经很多年了。逐渐有人迁居于此,但还未充实,所以现在这个国家的人口还很少。

城南不远处有一个高一百多尺的窣堵波,是无忧王建造的。旁边是过去四佛坐禅和经行的地方。

国境北部的大山岭上有一个高一百多尺的石窣堵波,是在劫初时,人寿无量岁的时候,一个独觉在这里入灭。

从这里向西北方向在山林中行进一千八百多里,就到了憍萨罗国。(中印度地区。)

憍萨罗国周长六千里,山岭环绕,森林连绵。国都城周长四十多里。土地肥沃,地利丰富。城镇相望,人口众多。身材高大,肤色黝黑。风俗刚猛,人性勇猛,信仰邪正,技艺高超。国王是刹帝利,崇敬佛教,仁慈深远。有一百多座寺庙,一万多名僧侣,都学习大乘佛法。有七十多所天祠,异教杂居。

一、龙猛与提婆

城南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旁边有一座窣堵波(一种古印度佛教建筑),是无忧王建造的。过去,如来佛曾在这里展示神通,击败了外道。后来,龙猛菩萨来到这里修行。当时,国王名叫娑多婆诃(唐言引正),非常尊敬龙猛菩萨,保护着他的居所。当时,提婆菩萨从狮子国来寻求辩论,对守门人说:‘请为我通报。’守门人就去通报了。龙猛菩萨知道他的名字,就盛满了一钵水,命令弟子说:‘你拿着这水,给提婆菩萨看。’提婆菩萨看到水后,默默地投了一根针进去。弟子拿着钵,疑惑地返回。龙猛菩萨问:‘他有什么话吗?’回答说:‘他默默无言,只是把针投进了水里。’龙猛菩萨说:‘这个人真聪明啊!他懂得多少,就能洞察多少,他的品德如此高尚,应该立即让他进入。’回答说:‘这是什么意思?无言而妙辩,不就在这里吗?’龙猛菩萨说:‘水啊,它会根据容器的大小而形状各异,它会根据物体的不同而清澈或浑浊,它充满而无缝隙,清澈而不可测。满水给他看,就像我学问的广博,他投针进去,就达到了极致。这不是普通人,应该立即召见他。’龙猛菩萨的风范庄严,言谈者都低头敬畏。提婆菩萨一直敬仰他的风范,渴望得到他的教诲,正准备拜师学艺,先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但仍然害怕他的威严,就坐在一边,长时间地听他讲玄妙的道理,言辞清高。龙猛菩萨说:‘后学之才冠绝世间,妙辩之才光照前人,我已年老体衰,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瓶中有水,传承不断,法教得以弘扬,全靠这样的人。’龙猛菩萨希望他能够坐到他的面前,畅谈玄奥的学问。提婆菩萨听从了命令,心中自感荣幸,准备开启义府,先在辩论园中游历,提振言辞,仰望并质疑。突然看到龙猛菩萨的威严面容,无言以对,闭口不言,避开座位,请求接受教诲。龙猛菩萨说:‘请坐,我现在就传授你真正的妙理,法王确实在教诲你。’提婆菩萨五体投地,一心归命,说:‘从今往后,我愿意听从您的命令。’

龙猛菩萨精通医术,通过饮食养生,活了数百岁,外貌依然年轻。无忧王得到了这种妙药,也活了数百岁。王有一个年幼的儿子,问他母亲:‘我什么时候能继承王位?’母亲说:‘从现在看,还没有定下来。你父亲已经活了几百年,子孙中老死的人也很多。这都是龙猛菩萨的福分,药术的功效。菩萨一旦圆寂,国王必然去世。龙猛菩萨智慧深邃,慈悲深厚,周济众生,生命视如草芥。你应该去那里,试着向他请求一颗头颅,如果你能实现这个愿望,你的愿望就会实现。’王子遵从母亲的命令,来到寺庙,守门人惊恐,因此让他进去了。当时,龙猛菩萨正在颂经行走,突然看到王子,停下来说:‘今晚是什么夜晚,降临到僧坊,如此危险和恐惧,急忙赶来?’王子回答说:‘我遵从母亲的遗言,提到那些行舍之士,认为他们的生命宝贵,佛经中的格言,没有人轻易放弃自己的身体,来满足他人的欲望。我的慈母说:‘不是这样的。十方诸佛、三世如来,在往昔发心,直至证果,勤求佛道,修习戒忍,有的投身喂兽,有的割肉救鸽,月光王施舍婆罗门头,慈力王饮下饿鬼的血,诸如此类,难以尽述。求之先觉,哪个时代没有人?现在龙猛菩萨坚守高尚的志向。’我有所求,需要人头,招募多年,没有人放弃。我想通过暴力劫杀,罪行会更加严重,虐待无辜,恶名昭彰。只有菩萨修行圣道,追求佛果,慈悲惠及众生,恩泽无边,轻视生命,视身体如腐朽,不违背本愿,答应了我的请求!’龙猛菩萨说:‘是的,这话说得对!我追求佛圣果,我学佛能够舍身,这身体如回声,如泡沫,流转四生,去来六趣,与弘誓相契,不违背世俗欲望。然而,王子,有一件事不可行,那会怎样?我死后,你父亲也会去世,考虑到这一点,谁能帮助你们呢?’龙猛菩萨环顾四周,寻找结束生命的方法,用干茅叶割断了自己的脖子,就像利剑一样,身首分离。王子看到这一幕,惊慌地逃走了。守门人报告了这一切,国王听后,感到悲伤,不久也去世了。

从国都西南三百多里,到达跋逻示罗耆厘山(唐言黑蜂),山势陡峭,山峰岩石险峻,没有山谷,就像一座完整的石头山。无忧王为了龙猛菩萨,在山中开凿,建立了寺庙。离山十多里,开凿了一条隧道,直达山下,向上开凿了石头。里面是长长的走廊和屋檐,高大的台阁。阁楼有五层,每层有四个庭院,都建有精舍,各自铸有金像,大小与佛像相等,工艺精湛。其余的装饰,都是用金宝来装饰。从山顶俯瞰,可以看到飞泉,环绕在重阁之间,穿过走廊和厢房,明亮的光线照亮了内部。最初,无忧王建造这座寺庙时,人力疲惫,国库空虚,工程还未完成一半,心中非常忧虑。龙猛菩萨对他说:‘大王,你为什么如此忧虑?’国王说:‘我试图创造伟大的福祉,希望永远稳固,等待慈氏菩萨的到来。工程未完成,财力已经耗尽,我常常为此感到遗憾,坐着等待黎明。’龙猛菩萨说:‘不要担心。崇高的福祉和善行,其利益无穷,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今天你回到宫中,应该尽情欢乐,明天早晨出游,游览山野,然后到这里,平心静气地继续建设。’国王接受了教诲,遵照他的建议行事。龙猛菩萨用神奇的药水,滴在大石头上,石头都变成了金子。国王游览时看到金子,心中喜悦,回到龙猛菩萨那里说:‘今天出游,被神鬼所迷惑,在山林中,时常看到金子聚集。’龙猛菩萨说:‘这不是鬼神迷惑,而是至诚所感,所以有这些金子。你应该及时取用,来完成伟大的事业。’于是用这些金子来建设,工程完成后还有剩余。于是,在五层楼中,各铸四大金像,剩余的金子还足够充实国库。召集了千名僧侣,住在中间,进行礼佛和颂经。龙猛菩萨将释迦佛所传授的教法和诸菩萨所阐述的论述,汇编成册,藏在这座寺庙中。据说,第一层只放置佛像和经论,第五层居住着清净的人、财产和物品,中间三层是僧侣的居所。听说:无忧王建造完成后,计算工人所吃的盐和价格,用了九亿金钱。后来,僧侣们发生争执,向国王提出要求。当时,所有的清净人都相互议论说:‘僧侣们发生争执,意见不合,恶人趁机挑拨,破坏寺庙。’于是,他们关闭了重门,排斥僧侣。从那时起,再也没有僧侣。从远处看山岩,不知道门在哪里。当时,有位擅长医术的人进入山中治疗疾病,蒙着面进出,不认识路。

从这里往大林中向南行九百余里,到达案达罗国(南印度境内)。

案达罗国周长三千余里,国都城周长二十余里,称为瓶耆罗。土地肥沃,农业丰收。气候温暖炎热,风俗凶猛。语言和语调与中印度不同,至于文字,规则大致相同。有寺庙二十余座,僧侣三千余人。天祠三十余座,异教很多。

一、阿折罗罗汉伽蓝

在瓶耆罗城旁边不远处有一座大寺院,建筑宏伟,楼阁层叠,工艺精湛,佛像庄严,非常精美。寺院前有一座石制的窣堵波,高达数百尺,是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造的。

在所行罗汉伽蓝的西南方向不远处也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忧王所建造的。佛陀曾在这里说法,展现神通,度化了无数众生。

在所行罗汉伽蓝的西南方向行进二十余里,到达孤山。山上有石制的窣堵波,陈那(唐言童授)菩萨在这里创作了《因明论》。陈那菩萨,佛祖圆寂后,他继承了佛法,智慧与愿望都十分广大,决心弘扬圣教。他认为因明之论,言辞深奥,理解起来困难,学者难以成就,于是他隐居在幽静的山岩中,静心修行,观察著述的利弊,审视文义的繁简。那时山谷中回荡着声音,烟云变换着色彩,山神将菩萨举到数百尺高,高声说道:‘过去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用慈悲心说法《因明论》,总括了妙理,深入探讨了微言。佛陀寂灭后,大义已经消失。现在,陈那菩萨福慧深厚,深刻理解圣旨,因明之论,将在今日再次弘扬。’菩萨于是发出光芒,照亮了幽暗。当时国王深为尊敬,见到这光芒,怀疑菩萨进入了金刚定,于是请求菩萨证得无生果。陈那说:‘我入定观察,是想解释深奥的经典,追求正觉,并不是为了无生果。’国王说:‘无生果是众圣所向往的,断除三界欲望,洞察三明智,这是伟大的事业,希望你能尽快证得。’陈那在国王的请求下,心中喜悦,正准备接受无学圣果。这时,妙吉祥菩萨知道后,想要警诫他,于是弹指使他醒悟,并告诉他:‘可惜啊!你怎么能放弃广大心志,只为狭隘的愿望,从独善其身的心态,放弃兼济天下的愿望?如果你想要做好事,应当广泛传播慈氏菩萨所制的《瑜伽师地论》,引导后学,这对利益很大。’陈那菩萨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教诲,并以此为行动准则。于是他深入思考,广泛研究因明论。他还担心学者害怕其文辞微妙而难以理解,于是他概括了大义,综合了微言,创作了《因明论》,以引导后来者。

从这片森林和田野向南行进千余里,到达驮那羯磔迦国。(也称为大安达逻国,位于南印度。)

驮那羯磔迦国周长六千余里,国都城周长四十余里。土地肥沃,农业繁荣。荒野多,居民少。气候温暖,人皮肤黝黑。性格刚烈,喜爱学习技艺。寺院鳞次栉比,荒废得很严重,现存二十余所,僧侣千余人,大多学习大众部法。天祠有一百多所,异教众多。

一、东山西山二僧伽蓝

城东靠山有一座弗婆势罗(唐言东山)僧伽蓝,城西靠山有一座阿伐罗势罗(唐言西山)僧伽蓝,这个国家的先王为僧人建造了它们。它们位于河川通径,沿着悬崖建造阁楼,长长的走廊和屋檐,依山傍水,灵神守护,圣贤在这里休息。自从佛陀圆寂以来的一千年内,每年都有千名凡夫僧侣一起进入安居。当他们结束安居时,都能证得罗汉果位,凭借神通力升天而去。一千年之后,凡夫和圣人共同居住。自从一百多年前,这里就不再有僧侣。而山神变化形态,有时变成豺狼,有时变成猿猴,惊吓行人,因此这里荒凉无人,空旷无僧。

二、清辩故事

城南不远处有一座大山岩,婆毗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在阿素洛宫等待见慈氏菩萨成佛的地方。论师气度宏大,道德深邃,外表穿着僧衣,内心弘扬龙猛之学。他听说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佛法,有数千名弟子,心怀讨论,于是拄着锡杖前往。到达波吒厘城,他知道护法菩萨在菩提树下,于是命令门人:‘你去菩提树见护法菩萨,按照我的话告诉他说:“菩萨宣扬遗教,引导迷途的众生,虚心仰慕您的德行已经很久了。然而因为宿愿未达成,所以未能亲自拜见。菩提树,我发誓一定要见到,见到后定有所证,可以称为天人师。”’护法菩萨对他的使者说:“人世如幻,生命脆弱,勤恳虔诚,却无暇讨论。”使者往返多次,最终未能见到护法菩萨。论师回到本国后,静心思考:‘如果不是慈氏菩萨成佛,谁能解答我的疑惑?’于是在观自在菩萨像前念诵《随心陀罗尼》,断食饮水,历时三年。观自在菩萨于是显现出美妙身姿,对论师说:‘你有什么愿望?’论师回答:‘我希望留在这,等待见到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说:‘生命脆弱,世间如梦,应当修习善行,希望你生到睹史多天,在那里礼敬,还能快点见到。’论师说:‘我的志向不可改变,我的心不可二心。’菩萨说:‘既然如此,你应该去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的执金刚神那里,真诚地念诵《执金刚陀罗尼》,你一定能实现这个愿望。’论师于是前往并开始念诵。三年之后,神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如此勤勉?’论师说:‘我希望留在这,等待见到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指示我来请求,实现我的愿望,不就在这位神吗?’神于是传授了一个秘密方法,并告诉他:‘这岩石内有阿素洛宫,按照方法请求,石壁会打开,打开后进去,就可以等待见到。’论师说:‘隐居在这里,怎么知道佛会兴起?’执金刚说:‘慈氏菩萨成佛时,我会通知你。’论师接受了命令,专心致志地念诵,又过了三年,没有任何杂念,用咒语击打岩石,岩石豁然洞开。这时,百千万众都观看着,忘记离去,论师跨过门槛,告诉众人:‘我长久以来祈求,等待见到慈氏菩萨,圣灵保佑,大愿得以实现,你们可以进来,一起见到佛的兴起。’听的人都很害怕,没有人敢走进去,认为这是毒蛇的巢穴,担心丧命。论师再三劝说,只有六个人跟着他进去。论师向等待的人群告别,从容地走了进去。进去之后,石壁又合上了,众人都很惋惜,后悔之前的话说得太早。

从此地向西南方向行进千余里,到达珠利耶国。(位于南印度。)

○珠利耶国

珠利耶国周长两千四五百里,国都城周长十余里。土地空旷,湖泊荒芜,居民稀少,盗贼横行。气候温暖,风俗狡猾,人性凶猛,信仰外道。寺院倒塌,仅有少量僧侣。天祠有数十所,大多是裸体外道。

城东南不远处有一个窣堵波,是无忧王所建造的。佛陀曾在这里展现神通,说法深奥的佛法,击败外道,度化了众多天人。

一、提婆遗事

城西不远处有一座古伽蓝,这里是提婆菩萨和罗汉们论议的地方。起初,提婆菩萨听说这里有一位名为嗢呾罗(唐代称为上人)的阿罗汉,他拥有六种神通,具备八种解脱,于是远道而来寻找,想要观察他的风采。到达伽蓝后,他投宿在罗汉那里。罗汉生活简朴,只准备了一张床。提婆菩萨到了之后,没有地方坐,罗汉就让他坐在落叶堆上。罗汉进入定境,直到半夜才出来。提婆菩萨于是提出疑问请求解答,罗汉随问解答,提婆菩萨继续追问,第七次提问后,罗汉闭口不答,暗中运用神力,前往史多天向慈氏菩萨请教。慈氏菩萨为他解答,于是告诉他说:‘那位提婆菩萨,历经无数劫修行,在贤劫之中将继承佛位,这不是你所能够理解的,你应该深深敬重他。’如同弹指间,他回到原来的座位,接着又讲解深奥的义理,剖析细微的言辞。提婆菩萨对他说:‘这是慈氏菩萨对圣智的阐释,岂是仁者能够详细探究的?’罗汉说:‘是的,确实如此。’于是离开座位行礼致谢,深深地表示敬仰。

从那里向南进入林野中,走了大约一千五六百里,到达了达罗毗荼国(位于南印度境内)。

达罗毗荼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注解

伊烂拿钵伐多国:伊烂拿钵伐多国,古印度国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国都位于殑伽河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以其丰富的文化遗迹和佛教发展而闻名。

伽蓝:伽蓝是佛教用语,指僧侣居住的寺院或佛教的寺庙。

僧徒:僧徒,指出家为僧的人。

小乘正量部法:小乘佛教的一个流派,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正量部是其中一支,重视戒律和教义。

天祠:天祠是印度教中的寺庙,供奉印度教的神。

窣堵波:窣堵波是佛教中的塔,用于供奉佛舍利或纪念佛教人物。

苾刍:苾刍,梵文’Bhikshu’的音译,指佛教中的比丘,即出家的男性僧侣。

没特伽罗子:没特伽罗子,梵文’Mahakalpa’的音译,意为大劫,此处可能指佛教中的大劫时代。

频毗娑罗王:频毗娑罗王,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与佛教有深厚因缘。

赡部洲:赡部洲,佛教中的四大洲之一,指南半球的地域。

羯朱嗢祇罗国:羯朱嗢祇罗国,古印度国名,位于今印度境内。

奔那伐弹那国:奔那伐弹那国,古印度国名,位于今印度境内。

跋始婆僧伽蓝:跋始婆僧伽蓝,位于奔那伐弹那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以大乘教法闻名。

无忧王:古印度传说中的一位国王,以慈悲著称。

如来:佛教用语,指佛或佛陀。

斋日:佛教中的斋戒日,指佛教徒进行斋戒的日子。

烛光明:指蜡烛的光亮,可能指夜晚或特殊仪式时的照明。

观自在菩萨:佛教菩萨之一,代表慈悲和智慧,常被供奉。

精舍:佛教用语,指僧侣居住和修行的地方。

般娑果:一种果实,可能指某种特定地区的特产。

那罗鸡罗果:一种果实,可能指某种特定地区的特产。

般若波罗蜜:佛教术语,意为智慧到彼岸。

沙门:佛教用语,指出家修行的僧侣。

拘摩罗王:古代印度的一位国王,这里可能指的是拘摩罗王本人。

婆罗门:古印度四种社会阶层之一,主要担任祭司和学者。

那罗延天:印度教中的一个神,象征着无限的力量。

尸罗跋陁罗论师:可能是一位佛教论师或学者。

至那国: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可能指的是摩诃至那国。

摩揭陁那烂陁僧伽蓝:一个佛教寺院的名字。

秦王破阵乐:一种古代印度的歌曲,可能与某种仪式或庆典有关。

尸罗跋陁罗:可能是一个人名,也可能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

拘摩罗:一种称呼,可能指拘摩罗王或其国家的居民。

般若:佛教术语,意为智慧。

赤泥僧伽蓝:一个佛教寺院的名字,以红色泥土装饰而得名。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所创立,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道:佛教用语,指非佛教的宗教或哲学体系。

大乘法教:佛教中的一种教派,强调慈悲为怀,利益众生。

五通仙: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具有五种神通(如意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的仙人。

独觉:佛教用语,指未成佛但已觉悟的人。

刹帝利: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等级,通常指国王和贵族。

龙猛:佛教用语,指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以弘扬大乘空宗思想著称。

提婆:提婆,梵语‘提婆’的简称,指佛教中的高僧或论师。

故伽蓝:古印度佛教用语,意为‘旧寺’或‘废寺’,指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废弃的佛教寺院。

龙猛菩萨:佛教菩萨之一,以智慧著称。

娑多婆诃:梵文音译,意为‘引正’,即引导人们走向正道。

师子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今已不存在。

提婆菩萨:提婆菩萨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以其智慧和辩论能力著称。

狮子国:即师子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

投针:一种古代的占卜方法,通过将针投入水中观察其漂浮情况来预测未来。

法王:佛教用语,指佛陀或佛教的教法。

寂灭:寂灭,指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即达到绝对的平静和解脱。

跋逻示罗耆厘山:古印度的一座山,具体位置和名称在今已不可考。

引正王: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与龙猛菩萨有交往。

案达罗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南印度。

阿折罗罗汉伽蓝:佛教用语,指阿折罗罗汉的寺庙或修行地。

阿罗汉:阿罗汉,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意为‘无生’,是佛教修行者达到的最高果位,表示已经断尽烦恼,不再轮回。

因明论:因明论,佛教逻辑学,是印度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陈那菩萨创立。

童授:童授,梵语‘童子’的意译,指年轻的菩萨。

愍世无依:愍世无依,指对世间苦难的同情和关怀,愿意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无生果:无生果,指佛教修行者达到的最高果位,即阿罗汉。

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佛教经典,由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所著。

僧伽蓝摩:僧伽蓝摩,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即伽蓝,佛教寺院的总称。

大安达逻国:大安达逻国,即驮那羯磔迦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大众部法:大众部法,佛教的一个流派,主张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能。

僧佉:僧佉,梵语‘僧伽’的简称,意为‘众’,指僧侣团体。

龙猛之学:龙猛之学,指龙树菩萨的学说,强调空性、中道等佛教思想。

菩提树:菩提树,佛教传说中佛陀成道的地方。

波吒厘城:波吒厘城,古代印度的一个城市。

遗教:遗教,指佛陀在涅槃前所传授的教诲。

睹史多天:睹史多天,梵语‘睹史多’的意译,指一种天界。

执金刚陀罗尼:执金刚陀罗尼,佛教咒语,有保护、加持等作用。

阿素洛宫:阿素洛宫,梵语‘阿素洛’的意译,指天神居住的宫殿。

毒蛇之窟:毒蛇之窟,比喻危险的地方。

罗汉:罗汉是佛教中的一种果位,指断尽烦恼、得到解脱的修行者。

嗢呾罗:嗢呾罗是梵文 ‘Nirvana’ 的音译,意为涅槃,即佛教中的解脱境界。

六神通:六神通是佛教中指的六种神异能力,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八解脱:八解脱是佛教中指的八种解脱烦恼的方法,包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圣谛、涅槃寂静、无相、无愿。

史多天:史多天是梵文 ‘Sudarshana’ 的音译,指一种天界。

慈氏:慈氏是佛教中指的弥勒菩萨,未来将成佛。

达磨波罗:达磨波罗是梵文 ‘Dharma-pratipada’ 的音译,指护法菩萨,即佛教中的护法神。

神负远遁:神负远遁是指护法菩萨的神力使自己的身体远离尘世。

上座部法:上座部法是佛教中的一个部派,强调戒律和修行。

佛:佛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指达到完全觉悟的修行者。

秣罗矩吒国:秣罗矩吒国是南印度的一个古国名。

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是南印度的一座山,以出产香料而闻名。

龙脑香:龙脑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由特定树木的树脂制成。

布呾落迦山:布呾落迦山是南印度的一座山,据说是观自在菩萨的道场。

自在天:自在天是印度教中的一个神,象征自由和解脱。

涂灰外道:涂灰外道是指印度教中的一些修行者,他们以涂灰为特征。

僧伽罗国:僧伽罗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斯里兰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评注

城西不远有故伽蓝,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之处。

此句描绘了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故伽蓝,意为古寺,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反映了佛教思想在此地的传承与发展。

初,提婆菩萨闻此伽蓝有嗢呾罗(唐言上。)阿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遂来远寻,观其风范。

此句介绍了提婆菩萨寻访阿罗汉的经过,嗢呾罗阿罗汉具有六神通和八解脱,显示了其深厚的修行功力。

既至伽蓝,投罗汉宿。罗汉少欲知足,唯置一床。

提婆菩萨到达伽蓝后,投宿于罗汉处,罗汉生活简朴,只置一床,体现了佛教的清贫和简朴。

提婆既至,无以为席,乃聚落叶,指令就坐。

提婆菩萨到达后,由于条件简陋,罗汉以落叶为席,展现了佛教徒的适应能力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罗汉入定,夜分方出。

罗汉入定,体现了佛教修行者对禅定的重视和追求。

提婆于是陈疑请决,罗汉随难为释,提婆寻声重质,第七转已,杜口不酬,窃运通神力,往睹史多天请问慈氏。

提婆菩萨提出疑问,罗汉逐一解答,提婆不断追问,直至第七次,罗汉无法回答,于是运用神力前往史多天请教慈氏菩萨,展现了佛教修行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求知的渴望。

慈氏为释,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之中,当绍佛位,非尔所知,宜深礼敬。’

慈氏菩萨为提婆菩萨解答疑惑,并预言提婆菩萨未来将继承佛位,体现了佛教中对未来佛的信仰和对修行者的鼓励。

如弹指顷,还复本座,乃复抑扬妙义,剖析微言。

慈氏菩萨瞬间返回,继续与提婆菩萨探讨佛教义理,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和修行者的智慧。

提婆谓曰:‘此慈氏菩萨圣智之释也,岂仁者所能详究哉?’罗汉曰:‘然,诚如来旨。’

提婆菩萨对慈氏菩萨的智慧表示赞叹,罗汉也认同慈氏菩萨的教诲,体现了佛教修行者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佛教经典的尊重。

于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提婆菩萨对慈氏菩萨表示敬意,并深深赞叹,体现了佛教修行者对智慧和圣贤的崇敬。

从此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里,至达罗毗荼国。(南印度境。)

此句描述了提婆菩萨和罗汉的旅程,从林野中行进至达罗毗荼国,展现了佛教传播的历史轨迹。

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建志补罗,周三十余里。

此句介绍了达罗毗荼国的地理环境和都城建志补罗的规模,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地理和城市布局。

土地沃壤,稼穑丰盛,多花果,出宝物。气序温暑,风俗勇烈。

此句描述了达罗毗荼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展现了古代印度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文化。

深笃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中印度。

此句说明了达罗毗荼国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特点,与中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遵学上座部法。

此句介绍了达罗毗荼国的佛教情况,伽蓝众多,僧徒众多,体现了佛教在该国的普及和影响力。

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

此句说明了达罗毗荼国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他宗教信仰,如外道等。

如来在世,数游此国,说法度人,故无忧王于诸圣迹皆建窣堵波。

此句说明了佛陀曾多次到此国说法度人,无忧王为了纪念佛陀的教诲,建立了许多窣堵波(佛塔)。

建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唐言护法。)菩萨本生之城。

此句介绍了达磨波罗菩萨的本生之城,即建志补罗城,体现了佛教中对菩萨本生故事的重视。

菩萨此国大臣之长子也,幼怀雅量,长而弘远。

此句描述了达磨波罗菩萨的出身和性格特点,体现了佛教中对菩萨的崇敬。

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礼筵之夕,忧心惨凄,对佛像前殷勤祈请。

此句讲述了达磨波罗菩萨在年轻时的经历,他因为王姬的下降而忧心,于是虔诚地向佛像祈请。

至诚所感,神负远遁,去此数百里,至山伽蓝,坐佛堂中。

此句描述了达磨波罗菩萨因虔诚的祈请而得到感应,神灵将其带到数百里外的山伽蓝,他在佛堂中修行。

有僧开户,见此少年,疑其盗也,更诘问之。

此句讲述了达磨波罗菩萨在山伽蓝被僧人误认为是盗贼,并被盘问。

菩萨具怀指告,因请出家。

达磨波罗菩萨向僧人说明自己的来意,并请求出家修行。

众咸惊异,遂允其志。

僧人们对此感到惊讶,但最终同意了达磨波罗菩萨的出家请求。

王乃宣命,推求遐迩,乃知菩萨神负远尘。

国王得知此事后,深感惊讶,并派遣使者四处寻找,最终确认了达磨波罗菩萨的神异。

王之知也,增深敬异。

国王对达磨波罗菩萨的敬仰更加深厚。

自染衣已,笃学精勤,令问风范,语在前记。

达磨波罗菩萨出家后,刻苦学习,勤奋修行,其修行风范在之前的记载中已有描述。

城南不远有大伽蓝,国中聪睿同类萃止。

此句描述了达罗毗荼国城南的大伽蓝,这里是智慧之士聚集的地方。

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所建也。

此句介绍了无忧王所建的窣堵波,高约百余尺,体现了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高度。

如来在昔于此说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

此句说明了佛陀曾在此地说法,挫败外道,广度众生。

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此句描述了佛陀在此地的遗迹,包括过去四佛的坐像和经行遗迹。

自此南行三千余里,至秣罗矩吒国。(亦谓枳秣罗国,南印度境。)

此句说明了提婆菩萨和罗汉的旅程,从达罗毗荼国南行至秣罗矩吒国。

秣罗矩吒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四十余里。

此句介绍了秣罗矩吒国的地理环境和都城的规模。

土田舄卤,地利不滋。

此句描述了秣罗矩吒国的土地和农业情况,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

海渚诸珍,多聚此国。

此句说明了秣罗矩吒国沿海地区出产许多珍贵物品。

气序炎热,人多厘黑。

此句描述了秣罗矩吒国的气候和居民特征,气候炎热,居民皮肤黝黑。

志性刚烈,邪正兼崇。

此句说明了秣罗矩吒国居民的性格特点,刚烈且信仰多样。

不尚游艺,唯善逐利。

此句描述了秣罗矩吒国居民的生活态度,不重视文艺,只追求利益。

伽蓝故基,寔多余址,存者既少,僧徒亦寡。

此句说明了秣罗矩吒国佛教的情况,伽蓝遗址众多,但存留的较少,僧徒也相对较少。

天祠数百,外道甚众,多露形之徒也。

此句说明了秣罗矩吒国除了佛教之外,还有许多外道信仰,且以露形外道为主。

城东不远有故伽蓝,庭宇荒芜,基址尚在,无忧王弟大帝之所建也。

此句描述了秣罗矩吒国城东的一处古伽蓝,由无忧王的弟弟所建,但现在已经荒芜。

其东有窣堵波,崇基已陷,覆钵犹存,无忧王之所建立。

此句介绍了无忧王所建的窣堵波,虽然基座已经塌陷,但覆钵仍然存在。

在昔如来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用彰圣迹,故此标建。

此句说明了佛陀曾在此地说法,展示神通,度化无量众生,因此无忧王建立了此窣堵波以纪念。

岁久弥神,祈愿或遂。

此句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窣堵波愈发神秘,祈愿或许会实现。

一、秣剌耶山

此句是文章的标题,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即对秣剌耶山的介绍。

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岭,洞谷深涧。

此句描述了秣剌耶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其中则有白檀香树、栴檀你婆树。

此句介绍了秣剌耶山中的植物种类,包括白檀香树和栴檀你婆树。

树类白檀,不可以别,唯于盛夏,登高远瞩,其有大蛇萦者,于是知之。

此句说明了白檀香树和栴檀你婆树难以区分,只有在盛夏时,通过观察是否有大蛇缠绕才能辨别。

犹其木性凉冷,故蛇盘也。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蛇缠绕在树木上,因为树木的凉性吸引了蛇。

既望见已,射箭为记,冬蛰之后,方乃采伐。

此句说明了采集树木的方法,即在树木上射箭作为标记,待到冬天蛇蛰伏后再进行采伐。

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

此句介绍了另一种植物——羯布罗香树,描述了其特点、采集方法和香气。

二、布呾落迦山

此句是文章的标题,引出接下来的内容,即对布呾落迦山的介绍。

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欹倾。

此句描述了布呾落迦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

此句介绍了布呾落迦山顶的湖泊,其水源充足,流入南海。

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此句说明了观自在菩萨在石天宫的居所,体现了佛教中对观自在菩萨的崇敬。

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

此句说明了想要见到观自在菩萨的人,愿意不顾生命危险,攀登险峻的山路,能够到达的人寥寥无几。

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谕其人,果遂其愿。

此句描述了山下居民对观自在菩萨的祈求,有些人甚至模仿自在天的形象或涂灰为外道,最终愿望得以实现。

从此山东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罗国路。

此句说明了从布呾落迦山东侧的北海畔有通往南海僧伽罗国的道路。

闻诸土俗曰:从此入海,东南可三千余里,至僧伽罗国。(唐言执师子,非印度之境。)

此句引用了当地人的说法,说明了从北海畔入海,可以到达僧伽罗国,这是唐朝对僧伽罗国的称呼,并非印度本土的名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唐西域记-卷十 十七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