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一章-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一章-译文
大学所追求的道路,在于显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适可而止之后才能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之后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之后才能感到安宁,感到安宁之后才能周全地思考,周全地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事物有根本和末梢,事情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就接近了大道。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显明美好德行的人,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心志的人,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的人,首先增长自己的知识。增长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之后,知识才能达到,知识达到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之后身心才能修养,身心修养之后家庭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把修养身心作为根本。
如果根本乱了而末梢却想要治理好,那是行不通的。那些他们重视的却变得薄弱,而他们薄弱的却变得重视,这样的情况是从来没有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一章-注解
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著作。
明明德:明明德,即显明自己的美德,指通过自我修养来彰显道德的光辉。
亲民:亲民,即亲近人民,指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指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止,即知道自己的极限和目标;有定,即有所决定。
定而后能静:在决定之后,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静而后能安:内心平静之后,能够感到安心。
安而后能虑:感到安心之后,才能够周全地思考。
虑而后能得:经过周全思考之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智慧。
物有本末:事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即事物都有其最重要的部分和相对不重要的部分。
事有终始: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指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
知所先后:知道什么应该先做,什么应该后做。
近道:接近真理或道德的境界。
明明德于天下:在天下彰显美德。
治其国:治理好国家。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德。
正其心:使自己的心志端正。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志真诚。
致其知:达到真正的知识。
格物:研究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对事物的理解,知识才能达到深层次。
意诚而后心正:意志真诚之后,心志才能端正。
身修而后家齐:品德修养好了,家庭才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高低,都以修养品德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根本乱了,而末端却想治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他所重视的却轻视,他所轻视的却重视,这样的情况是从来不会发生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一章-评注
《大学》开篇即点明其核心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句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明明德’意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教化的基本要求。‘亲民’则强调与民众亲近,体现了儒家“民本”的思想。‘止于至善’则是一种理想境界,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儒家所倡导的终极目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五句话揭示了修身养性的过程。‘知止’意味着知道自己的极限,不贪求过度的物质享受或权力,这是保持内心平静的前提。‘定’则是指内心的坚定,不受外界干扰。‘静’和‘安’则是指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是思考和判断的基础。‘虑’和‘得’则是指通过深思熟虑而获得正确的认知和行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强调了对事物本质和过程的深刻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末节,任何事情都有其开始和结束,这是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有明白了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才能接近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个人修养到治理国家,层层递进,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步骤。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普遍性,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都需要以修身为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修养的普遍要求。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话是对前述思想的总结,指出如果根本不正,就无法达到治理的目的。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和秩序的重视,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