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

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是“心学”学派的创立人之一,通过《传习录》总结并阐述了他关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个人能够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和朝鲜等地也广为传播。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根据他讲学时的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哲学著作,书中包含了王阳明对“心学”哲学的详细论述。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并非单纯通过书本或外在学习获得,而是通过内心的思考和实践实现的。他强调“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感,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个体可以获得真正的道德智慧。书中还涉及了教育、修养、治国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如何通过内心的修为来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王阳明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文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原文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

下册摘录之。

先师手书,凡八篇。

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

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

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

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

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

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

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匈狄、禽兽而不觉,

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

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

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

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

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

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

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

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

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

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

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

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译文

德洪说: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印了《传习录》,共有两册。这里只摘录下册的内容。先师亲手书写的共有八篇。其中先师回答徐成的两封信,先师自己说‘天下都是朱子非陆九渊,这个观点已经确定很久了,一旦反过来是很难的;这两封信只是作为调和两种可能性的说法,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得到答案。’所以元善把这两封信放在下册的开头,也是这个意思吧?现在朱子与陆九渊的辩论在天下已经明确了很久;我刻印先师的文集,把这两封信放在外集里,是为了表示还没有全部收录,所以现在不再收录。至于其他关于知行本体的论述,没有比回答人关于学问的讨论和回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的四封信更详细的了;而说格物是学者用力可以日见成效的地方,没有比回答罗整庵的一封信更详细的了。先师一生不怕天下人的非议和诋毁,冒着万死的危险,一生都在忙碌地讲学,只怕我们这些人听不到这个道理,而陷入功利和机智之中,每天沉沦而不自知,他的这种与万物为一体的心,喧哗了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是自孔子、孟子以来的贤圣们苦心的所在,即使是门人和子弟也难以慰藉他们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回答聂文蔚的第一封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都是按照元善原来记录的内容。而提出‘必有事焉’就是‘致良知’的功夫,表述得明白简洁,让人一听就能上手,这在回答文蔚的第二封信中又表现得更为详细,所以增加了收录。南元善当时处境很艰难,却能以身作则地阐明这个道理,最终遭到奸人的陷害和排斥,他只是默默地庆祝自己一生能够听到这个学问,而没有任何一丝愤怒和不平的情绪。这个文集的刻印,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同志们的巨大贡献,却不知道他当时处境的艰难。现在所收录的内容,是根据当时的意义来裁剪的,并不是忍心在其中增加或删减什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注解

德洪:德洪,指王阳明弟子王艮,字汝止,号南元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追随者之一。

传习录:《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弟子们问答录的汇编,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越:越,指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这里指王阳明曾在越地讲学。

先师:指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手书:亲手书写,这里指王阳明亲自书写的文字。

朱非陆:朱指朱熹,陆指陆九渊,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是心学的先驱,这里指朱熹的心学观点与陆九渊的心学观点相对立。

调停两可之说:指折中两种不同的观点,使两者都能接受。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指人内在本有的良知,通过实践和修养达到的道德境界。

格物:指研究事物的本质,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

罗整庵:罗整庵,指明代哲学家罗钦顺,与王阳明有过学术争论。

匈狄:匈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这里比喻那些追求功利、机智而忽视道德的人。

禽兽:比喻道德败坏的人。

一体同物之心:指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

聂文蔚:聂文蔚,指王阳明的弟子聂豹,字文蔚。

同志:志同道合的人。

时义:时代的大义,即符合时代需要的大道理。

纤芥愤郁不平之气:极小的怨气和郁结,这里指对任何不公正或委屈的微小不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评注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之。

此句开篇点明《传习录》的编纂情况,南元善将《传习录》分为上下两册,下册主要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体现了编者对《传习录》的重视,以及对先师思想的传承。

先师手书,凡八篇。

此句表明《传习录》中收录了先师王阳明手书的八篇文章,这八篇文章是先师思想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

此句反映了王阳明对于当时学术界的看法。他认为,天下人普遍认为朱熹的理学正确,而陆九渊的心学错误,这种观点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它非常困难。因此,他写下这两封信,试图调和朱陆两家的学说,让人们自己去思考。

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这句话说明,朱陆之辨在天下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洪刻的《传习录》将这两封信放在外集,表示并未完全收录,因此现在不再录入。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

这里提到,在《传习录》中,关于知行本体的论述最为详细,特别是对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的回信。而对于格物的理解,则是学者们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在答罗整庵的信中有所体现。

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匈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这段话高度赞扬了王阳明一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不顾世人的非议和诋毁,坚持讲学,希望人们能够明白真正的学问,不被功利和机智所迷惑。这种精神与孔孟以来的贤圣们是一脉相承的。

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

这句话描述了南元善为了传承先师之道,不惜以身试险,最终遭到奸人陷害和排斥。但他对此并不怨恨,反而以能够学习先师的学问为最大的快乐。

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

这句话说明,南元善编纂《传习录》对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们并不知道他在编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最后,德洪表明自己的编纂原则,即按照时代的意义进行取舍,不会随意增删内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中-钱德洪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8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