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是“心学”学派的创立人之一,通过《传习录》总结并阐述了他关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个人能够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和朝鲜等地也广为传播。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根据他讲学时的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哲学著作,书中包含了王阳明对“心学”哲学的详细论述。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并非单纯通过书本或外在学习获得,而是通过内心的思考和实践实现的。他强调“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感,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个体可以获得真正的道德智慧。书中还涉及了教育、修养、治国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如何通过内心的修为来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王阳明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文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钱德洪-跋-原文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
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
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
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
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
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
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
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
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
洪读之,觉当时采录精,
乃为删其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
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
“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
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夫子之教,指见良知,
若重睹日月之光。
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
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
洪曰:
“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
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
而惟以实体得,
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
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
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
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
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
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
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
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
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
幷易中卷为问答语,
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
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
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钱德洪-跋-译文
嘉靖戊子年冬天,德洪和王汝中为了奔师丧,赶到广信,通知了同门,约定三年后收集老师的遗言。后来同门各自记录并留传下来。德洪挑选那些与求正相关的记录,加上自己私下记录的,总共得到若干条。在吴地居住时,本来打算将它们与文录一起刻印,但因为忧虑而离开,没有完成。当时四方讲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师的教义已经明确,似乎没有必要再多余地刻印,所以就没有再放在心上。去年,同门曾子汉得到了德洪手抄的遗言,并加以整理,命名为《遗言》,在荆地刻印发行。德洪阅读后,觉得当时收集的遗言很精炼,于是删去重复的部分,删除了杂乱无章的内容,保留了三分之一的遗言,命名为《传习续录》,又在宁国的水西精舍重新刻印。今年夏天,德洪来游蕲,沈君思畏说:“我们师的教诲在四方流传已久,但唯独没有传到蕲地。蕲地的读书人如果能读到《遗言》,就像是亲自接受老师的教诲,指点他们认识良知,就像再次看到日月的光辉。只怕传习的内容不够广泛,而没有把重复的内容当作是繁琐,请把遗漏的部分增刻出来。怎么样?”德洪说:“是的,我们师的致知格物的主旨,对后来的学者进行了开导,学者亲自修炼,默默领悟,不敢用知识来迎合,而只以实践来获得。所以我们的老师整天在说这些,而不怕繁琐,学者整天在听这些,而不厌其多。因为指导专一,领悟就会日益精深,几乎能预见到言语之前的内容,灵感会在言语之外产生,这是真诚的感受。现在我们的老师去世还不到三十年,而格言和微妙的教义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实践不够努力,过多的言辞反而有损于它吗?学者们的追求各不相同,我们师的教诲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于是又取出遗漏的稿件,选取那些不违背原意的语句,整理成一卷。其余的与真实影响不符,以及已经在文录中记载过的内容,都删去了。并将中卷改为问答的形式,交给黄梅的尹张君增刻。希望读者们不可以用知识来迎合,而只以实践来获得,那么对这部记录就没有疑问了。”嘉靖丙辰年夏四月,门人钱德洪在蕲地的崇正书院写下此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钱德洪-跋-注解
嘉靖:嘉靖是明朝嘉靖皇帝的年号,即公元1522年至1566年。在中国历史上,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戊子:戊子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代表一个具体的年份。在这里,戊子指的是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
冬:冬指的是冬季,即一年中的最后三个月。
德洪:德洪是钱德洪的字,他是王阳明的心学弟子之一,也是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者。
王汝中:王汝中是王阳明的另一位弟子,同样也是心学的传承者。
奔师丧:奔师丧是指前往老师的丧事现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哀悼。
广信:广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
讣告:讣告是告知别人某人死亡的消息。
同门:同门指的是同一门派或同一师门的弟子。
遗言:遗言是指人在临终前留下的言语或文字。
问正:问正是指询问正确的道理或方法。
私录:私录是指个人记录或收集的资料。
吴:吴指的是吴地,即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忧:忧指的是因丧事而感到悲伤。
四方:四方指的是各个方向,这里指各地。
宗旨:宗旨是指某一学派或团体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荆:荆指的是荆楚地区,即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蕲:蕲指的是蕲春,是今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一个县。
灸:灸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来刺激穴位。
良知:良知是心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内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
日月之光:日月之光比喻光明,这里指老师的教诲如同光明照亮了学生的道路。
裒:裒是聚集、收集的意思。
纪:纪是古代时间单位,一纪相当于三十一年。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指的是通过观察事物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躬修默悟:躬修默悟是指亲自实践并默默领悟。
知解:知解是指知识和理解。
实体:实体是指事物的本质或真实的存在。
宁国:宁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
水西精舍:水西精舍是宁国的一个地名,也是钱德洪曾经居住和讲学的地方。
黄梅:黄梅是今湖北省黄梅县,也是一个文化名胜地。
尹:尹是古代官职名,这里指地方官员。
张君:张君是对张姓男性的尊称。
崇正书院:崇正书院是蕲春的一个书院,也是钱德洪写此信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钱德洪-跋-评注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这一句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体现了古文对细节的注重。‘奔师丧’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学生对师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
‘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这句话说明德洪在处理师丧之后,开始着手整理师的遗言,体现了对师言传身教的重视和传承的使命感。
‘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此句表明同门弟子纷纷贡献自己记录的师言,展现了集体传承的精神。
‘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德洪在众多记录中挑选出对正道有指导意义的言论,并结合自己的笔记,整理出若干条,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此句说明德洪原本计划将整理的遗言与自己的文录一同刻印,但‘适以忧去’未能如愿,反映出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
‘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德洪意识到师门宗旨已经明确,无需再赘刻,体现了谦逊和知足的心态。
‘去年,同门曾子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此句描述了同门曾子汉整理德洪手抄本,并刻印成书,进一步体现了师门传承的接力。
‘洪读之,觉当时采录精,乃为删其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德洪在阅读曾子汉整理的遗言后,对其中精华进行了删减和整理,体现了对学术的精益求精。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方,而独未及于蕲。”’此句描述了德洪在蕲地受到沈君思畏的邀请,表明师门之教虽已传播四方,但仍有所遗漏。
‘惟恐传习之不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沈君思畏希望德洪能够补充遗漏的内容,使遗言更加完整。
‘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德洪对师门教义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此句描绘了师门教义对学者的影响,强调体悟和感受的重要性。
‘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德洪对师言微旨的沦落表示担忧,认为自身及同门践行不够,言语过多反而成为障碍。
‘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德洪认为学者追求各异,师门教义未能广泛传播。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德洪再次整理遗稿,挑选出与师言不悖的内容,形成一卷。
‘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德洪对不真实和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保证了遗言的纯净。
‘幷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德洪将中卷改为问答形式,并委托黄梅尹张君进行增刻。
‘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德洪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实践来理解遗言,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此句为文末,表明德洪的身份和地点,体现了对师门教义的忠诚和传承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