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是“心学”学派的创立人之一,通过《传习录》总结并阐述了他关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个人能够达到道德的理想境界。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和朝鲜等地也广为传播。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根据他讲学时的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哲学著作,书中包含了王阳明对“心学”哲学的详细论述。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并非单纯通过书本或外在学习获得,而是通过内心的思考和实践实现的。他强调“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感,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个体可以获得真正的道德智慧。书中还涉及了教育、修养、治国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如何通过内心的修为来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王阳明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文献,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原文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教约
〔2〕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3〕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
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4〕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
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歛容肃观。
习礼之日,免其课仿。
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
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5〕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6〕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
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
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教人伦理道德的:后来人们开始只注重记诵词章的习气兴起,古代圣王的教化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应该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首要任务;在培养教育的方法上,应该引导他们唱歌吟诗来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来端正他们的仪态,引导他们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慧。
现在的人常常认为唱歌吟诗、学习礼仪不切实际,这些都是末流俗气的看法,怎么能理解古人设立教育的本意呢!大致上,儿童的性情,喜欢嬉戏游玩而害怕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展就会茂盛,阻碍它就会枯萎。现在教育儿童必须让他们朝着鼓舞的方向发展,内心感到喜悦,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就不能停止:就像春雨和春风,滋润着草木,无不萌发生长,自然而然地一天天成长:如果遇到冰霜剥落,那么生机就会枯萎,一天天走向枯槁:所以,引导他们唱歌吟诗,不仅仅是激发他们的志向,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歌唱中释放内心的激动和呼啸,在音节中宣泄内心的忧郁和阻塞;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仅是端正他们的仪态,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揖让中活跃血脉,在拜起屈伸中强健筋骨;引导他们读书,不仅仅是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为了让他们在读书中深入思考,在吟诵中表达志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顺应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的粗俗和顽劣,默默地改变他们的粗鲁,让他们逐渐接受礼义而不觉得困难,达到中和而不自知,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立教育的微妙意图;如果近代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他们学习句读和课仿,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引导他们学习礼仪,追求他们的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用鞭子和绳子束缚他们,就像对待囚犯一样;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意进去,把师长看作是敌人而不愿意见面,暗中躲避和掩饰来满足他们的嬉戏,用欺诈和诡计来放纵他们的顽劣,变得浅薄庸俗,日益堕落。这是把孩子们推向邪恶却要求他们行善,怎么可能做到呢!我所以教育,实际上就是出于这个目的。担心时俗不明白,认为我迂腐,而且我也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叮嘱告诉你们。你们这些教读的人,一定要体会我的意图,永远以此为准则,不要因为时俗的言论,轻易放弃规矩,希望你们能够成就‘蒙以养正’的功业,要时刻记住啊!
每日清晨,学生们行礼完毕后,教读的人依次询问学生们:在家中对父母的爱和敬畏之心,有没有懈怠疏忽不能真诚对待?对父母的温顺和尊敬,有没有缺失不能实践?在街道上行走时的礼节,有没有放荡不拘不能谨慎?所有的言行心术,有没有欺骗不诚实不正直不能忠诚诚信?所有学生们都要诚实回答,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更加努力;教读的人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详细教导和启发,然后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
唱歌吟诗时,必须端正容貌,稳定气息,声音清晰,节调均匀,不要急躁,不要喧嚣,不要软弱。时间久了,精神就会舒畅,心气就会平和。每天根据学生的多少分为四班。每天轮一班唱歌吟诗,其余的都坐下来认真聆听;每五天四班轮流在书院里唱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各学会在书院集合唱歌。
学习礼仪时,需要澄清心灵,端正思虑,仔细审查礼仪的细节,衡量自己的举止,不要疏忽懒散,不要沮丧退缩,不要直接粗野,要从容不迫而不失之迟缓,严谨而不失之拘谨。时间久了,礼仪就会熟练,德性就会坚定。学生的班级排列和唱歌吟诗一样。每隔一天轮一班学习礼仪,其余的都坐下来认真观看。学习礼仪的日子,免除课仿。每十天四班轮流在书院学习。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各学会在书院集合学习。
教授书籍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精通熟练。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记住二百字的人就只教一百字,经常保持精神力量充足,就不会有厌倦的困扰,而有自得的乐趣。在讽诵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反复推敲,抑扬顿挫地读出音节,宽慰自己的心情,时间久了,对义理和礼节就会深入理解,智慧也会逐渐开启。
每天的学习安排,首先是考察品德,其次是背诵和朗读书籍,然后是学习礼仪或做课仿,接着是再次背诵和讲解书籍,最后是唱歌吟诗。所有学习礼仪和唱歌吟诗的活动,都是为了常存儿童之心,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没有时间去沾染邪恶。如果教育者这样做,就会知道该怎么做。尽管如此,这只是大概的方法;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还是要看个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注解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父子、夫妇、兄弟、君臣等关系,是古代教育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孝弟:孝指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弟指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
忠信:忠指对国家、君主的忠诚,信指诚实守信。
礼义:礼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义指合乎道德的判断。
廉耻:廉指廉洁自律,耻指知耻而后勇。
童子:指儿童,古代对儿童的称呼。
歌诗:指吟诵诗歌,古代教育中用来启发智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习礼:指学习礼仪,古代教育中用来培养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式。
知觉:指认知能力,包括感知、理解、判断等。
句读课仿:句读指断句,课仿指模仿学习。
温清定省:温指温暖,清指清洁,定省指定时省察自己的言行。
街衢步趋:街衢指街道,步趋指行走时的姿态。
欺妄非僻:欺指欺骗,妄指虚妄,非僻指邪恶。
绳墨:绳墨指规矩,比喻法则或标准。
蒙以养正:蒙指启蒙教育,养正指培养正确的品德。
考德:考察德行。
课仿:模仿学习。
讲书:讲解书籍内容。
神而明之:指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
存乎其人:取决于个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评注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古文,是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为教育子弟而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章开篇即点明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核心。后世教育趋向于记诵词章,导致先王之教亡。王守仁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应回归教育之本源,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王守仁提出教育方法,即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他认为,歌诗可以发其志意,习礼可以肃其威仪,读书可以开其知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能使人在愉悦中学习,达到教育的目的。
文章中,王守仁对童子的心理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童子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教育者应顺应童子的天性,引导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王守仁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人的德性,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教化”的内涵,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教约》中,王守仁详细阐述了教育的方法和步骤。他强调,每日清晨,教读应询问诸生在家中的表现,如爱亲敬畏之心、温清定省之仪、街衢步趋礼节等,以此培养诸生的德性。
王守仁对歌诗、习礼、读书等教育方法进行了具体指导,如歌诗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习礼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读书要专心一志,口诵心惟。这些方法体现了王守仁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追求。
文章最后,王守仁提醒教者要顺应时俗,勿因时俗之言而废其绳墨。他认为,教育者应把握教育的本质,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标,从而实现“蒙以养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