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原文

【经】

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八月戊申,天王崩。

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

螽。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

【传】

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且复致公婿池之封,自申至于虎牢之境。

夏,秦人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

秋,襄王崩。

晋人以扈之盟来讨。

冬,襄仲会晋赵孟,盟于衡雍,报扈之盟也,遂会伊、雒之戎。书曰“公子遂”,珍之也。

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

夷之蒐,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从之。先克夺蒯得田于堇阴。故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译文

【经】

八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的四月。

秋天的八月戊申日,周天王去世。

冬天的十月壬午日,公子遂与晋国的赵盾会面,在衡雍结盟。

乙酉日,公子遂与雒戎会面,在暴地结盟。

公孙敖前往京师,但没有到达就返回了。丙戌日,他逃奔到莒国。

发生了蝗灾。

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司马,宋国的司城逃奔到我国。

【传】

八年的春天,晋侯派解扬将匡、戚的田地归还给卫国,并且恢复了公婿池的封地,从申地一直到虎牢的边界。

夏天,秦国人攻打晋国,夺取了武城,以报复令狐之战。

秋天,周襄王去世。

晋国人因为扈地的盟约前来讨伐。

冬天,襄仲与晋国的赵孟会面,在衡雍结盟,以报答扈地的盟约,随后又与伊、雒的戎人会面。史书上记载为“公子遂”,表示对他的重视。

穆伯前往周朝吊丧,但没有到达,带着礼物逃奔到莒国,跟随己氏。

宋襄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宋昭公对她不礼貌。夫人依靠戴氏的族人,杀了宋襄公的孙子孔叔、公孙钟离以及大司马公子卬,他们都是宋昭公的党羽。司马握着符节而死,所以史书上记载他的官职。司城荡意诸逃奔到我国,向府人交出符节后离开。宋公以他的官职迎接他,恢复了他的职位,史书上也记载他的官职,表示对他的尊重。

在夷地的蒐地,晋侯打算提拔箕郑父和先都,并让士縠和梁益耳率领中军。先克说:“狐、赵的功勋,不能废弃。”晋侯听从了他的建议。先克夺取了蒯得在堇阴的田地。因此,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发动了叛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注解

天王崩:指周襄王去世。在古代中国,’天王’是对周天子的尊称,’崩’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公子遂:公子遂是鲁国的贵族,此处指其参与盟会,显示出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盟于衡雍:衡雍是地名,盟会是指诸侯国之间的结盟仪式,显示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雒戎:雒戎是指居住在雒水一带的戎族,春秋时期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公孙敖:公孙敖是鲁国的贵族,此处描述其因故未能完成使命而逃亡。

螽:螽是指蝗虫,此处可能指蝗灾,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灾害。

宋人杀其大夫司马:指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司马是宋国的高级官职,被杀显示了内部的不稳定。

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晋侯指晋国的君主,解扬是人名,匡、戚是地名,归田是指归还土地,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秦人伐晋,取武城:秦国攻打晋国并占领武城,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

襄王崩:指周襄王去世,再次强调了周王室的衰落。

晋人以扈之盟来讨:扈之盟是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盟约,来讨是指晋国根据盟约出兵讨伐。

穆伯如周吊丧:穆伯是鲁国的贵族,如周吊丧是指前往周王室吊唁襄王。

宋襄夫人:宋襄夫人是宋襄公的夫人,此处描述其因政治原因杀害昭公的党羽。

夷之蒐:夷之蒐是晋国的一次军事行动,蒐是指检阅军队,显示了晋国的军事力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评注

这段文本是《左传》中的一部分,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晋国、宋国等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

首先,文本中多次提到盟会,如’盟于衡雍’、’盟于暴’,这些盟会不仅是诸侯国之间结盟的仪式,更是各国力量对比和政治策略的体现。盟会的频繁举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竞争。

其次,文本中描述了多次战争和内部斗争,如’秦人伐晋,取武城’、’宋人杀其大夫司马’,这些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和内部政治的不稳定。战争不仅是领土争端的表现,更是各国实力和策略的较量。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自然灾害,如’螽’,这些灾害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脆弱性。

最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公子遂’、’公孙敖’、’宋襄夫人’等,他们的行为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当时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产物。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更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