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

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君,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学家,因编写《三国志》而闻名于世。陈寿是古代中国历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史学成就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技巧。陈寿在《陈书》中的写作风格较为简练、客观,采用了严谨的记实方式,是他对南朝历史的贡献之一。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公元5世纪)。

内容简要:《陈书》是关于南朝陈朝历史的官方史书,详细记载了陈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进程。全书主要分为本纪、列传两部分,内容涵盖了陈朝的政治、军事、社会风貌以及历代帝王的治国理政。陈寿在书中详细记载了陈朝的开国过程及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对不同王朝的对比,可以看出陈朝在继承前朝遗产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经济、稳定国家,尤其在维护地方安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内部腐化和外部压力的增加,陈朝最终走向了衰败。该书不仅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基础文献,也为后代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原文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

到仲举,字德言,彭城武原人也。

祖坦,齐中书侍郎。

父洽,梁侍中。

仲举无 他艺业,而立身耿正。

释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

出为长城令,政号廉 平。

文帝居乡里,尝诣仲举,时天阴雨,仲举独坐斋内,闻城外有箫鼓之声,俄而 文帝至,仲举异之,乃深自结托。

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仲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 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

侯景之乱,仲举依文帝。

及景平,文帝为吴兴郡守,以仲 举为郡丞,与颍川庾持俱为文帝宾客。

文帝为宣毅将军,以仲举为长史,寻带山阴 令。

文帝嗣位,授侍中,参掌选事。

天嘉元年,守都官尚书,封宝安县侯,邑五百 户。

三年,除都官尚书。

其年,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参掌并如故。

寻改封建昌 县侯。

仲举既无学术,朝章非所长,选举引用,皆出自袁枢。

性疏简,不干涉世务, 与朝士无所亲狎,但聚财酣饮而已。

六年,秩满,解尹。

是时,文帝积年寝疾,不亲御万机,尚书中事,皆使仲举断决。

天康元年,迁 侍中、尚书仆射,参掌如故。

文帝疾甚,入侍医药。

及文帝崩,高宗受遗诏为尚书 令入辅,仲举与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殷不佞等,以朝望有归,乃遣不佞矫 宣旨遣高宗还东府。

事发,师知下北狱赐死,暹、不佞并付治,乃以仲举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初,仲举子郁尚文帝妹信义长公主,官至中书侍郎,出为宣城太守,文帝配以 士马,是年迁为南康内史,以国哀未之任。

仲举既废居私宅,与郁皆不自安。

时韩 子高在都,人马素盛,郁每乘小舆蒙妇人衣与子高谋。

子高军主告言其事,高宗收 子高、仲举及郁并付廷尉。

诏曰:

“到仲举庸劣小才,坐叨显贵,受任前朝,荣宠 隆赫,父参王政,子据大邦,礼盛外姻,势均戚里。

而肆此骄暗,凌傲百司,遏密之初,擅行国政,排黜懿亲,欺蔑台衮。

韩子高蕞尔细微,擢自卑末,入参禁卫, 委以腹心,蜂虿有毒,敢行反噬。

仲举、子高,共为表里,阴构奸谋,密为异计。

安成王朕之叔父,亲莫重焉。

受命导扬,禀承顾托,以朕冲弱,属当保祐。

家国安 危,事归宰辅,伊、周之重,物无异议,将相旧臣,咸知宗仰。

而率聚凶徒,欲相 掩袭,屯据东城,进逼崇礼,规树仲举,以执国权,陵斥司徒,意在专政,潜结党 附,方危社稷。

赖祖宗之灵,奸谋显露。

前上虞令陆昉等具告其事,并有据验,并 克今月七日,纵其凶谋。

领军将军明彻,左卫将军、卫尉卿宝安及诸公等,又并知 其事。

二三飐迹,彰于朝野,反道背德,事骇闻见。

今大憝克歼,罪人斯得,并可 收付廷尉,肃正刑书。

罪止仲举父子及子高三人而已,其馀一从旷荡,并所不问。”

仲举及郁并于狱赐死,时年五十一。

郁诸男女,以帝甥获免。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 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

文帝 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 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 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 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 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 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因共立栅。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 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 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 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 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 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 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 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高宗入辅,子高兵权过重,深不自安,好参访台阁,又求出为衡、广诸镇。

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昉及子高军主告其谋反,高宗在尚书省,因召文武在位 议立皇太子,子高预焉,平旦入省,执之,送廷尉,其夕与到仲举同赐死,时年 三十。

父延庆及子弟并原宥。

延庆因子高之宠,官至给事中、山阴令。

华皎,晋陵暨阳人。

世为小吏。

皎梁代为尚书比部令史。

侯景之乱,事景党王伟。

高祖南下,文帝为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

景平,文帝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军府谷帛,多以委之。

皎聪慧,勤于簿领。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人马甲仗,犹为都录事。

御下分明,善于抚养。

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暨阳、山阴二县令。

文帝即位,除开远将军,左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怀仁县伯,邑四百户。

王琳东下,皎随侯瑱拒之。

琳平,镇湓城,知江州事。

时南州守宰多乡里酋豪,不遵朝宪,文帝令皎以法驭之。

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

三年,除假节、通直散骑常侍、仁武将军、新州刺史资,监江州。

寻诏督寻阳、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诸军事、寻阳太守,假节、将军、州资、监如故。

周迪谋反,遣其兄子伏甲于船中,伪称贾人,欲于湓城袭皎。

未发,事觉,皎遣人逆击之,尽获其船仗。

其年,皎随都督吴明彻征迪,迪平,以功授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临川太守,进爵为侯,增封并前五百户。

未拜,入朝,仍授使持节、都督湘、巴等四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常侍、将军如故。

皎起自下吏,善营产业,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粮运竹木,委输甚众;至于油蜜脯菜之属,莫不营办。

又征伐川洞,多致铜鼓、生口,并送于京师。

废帝即位,进号安南将军,改封重安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文帝以湘州出杉木舟,使皎营造大舰金翅等二百馀艘,并诸水战之具,欲以入汉及峡。

韩子高诛后,皎内不自安,缮甲聚徒,厚礼所部守宰。

高宗频命皎送大舰金翅等,推迁不至。

光大元年,密启求广州,以观时主意。

高宗伪许之,而诏书未出。

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萧岿为主,士马甚盛。

诏乃以吴明彻为湘州刺史,实欲以轻兵袭之。

是时虑皎先发,乃前遣明彻率众三万,乘金翅直趋郢州,又遣抚军将军淳于量率众五万,乘大舰以继之,又令假节、冠武将军杨文通别从安成步道出茶陵,又令巴山太守黄法慧别从宜阳出澧陵,往掩袭,出其不意,并与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刺史程灵洗等参谋讨贼。

是时萧岿遣水军为皎声援。

周武又遣其弟卫国公宇文直率众屯鲁山,又遣其柱国长胡公拓跋定人马三万,攻围郢州。

萧岿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并隶于皎。

又长沙太守曹庆等本隶皎下,因为之用。

帝恐上流宰守并为皎扇惑,乃下诏曰:

‘贼皎舆皁微贱,特逢奖擢,任据籓牧,属当宠寄,背斯造育,兴构奸谋,树立萧氏,盟约彰露,鸩毒存心,志危宗社,扇结边境,驱逼士庶,蚁聚巴、湘,豕突鄢、郢,逆天反地,人神忿嫉。征南将军量、安南将军明彻、郢州刺史灵洗,受律专征,备尽心力,抚劳骁雄,舟师俱进,义烈争奋,凶恶奔殄,献捷相望,重氛载廓,言念泣罪,思与惟新。可曲赦湘、巴二州:凡厥为贼所逼制,预在凶党,悉皆不问;其贼主帅节将,并许开恩出首,一同旷荡。’

先是,诏又遣司空徐度与杨文通等自安成步出湘东,以袭皎后。

时皎阵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舰与王师相持未决。

及闻徐度趋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风下战。

淳于量、吴明彻等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

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

贼又以大舰载薪,因风放火,俄而风转自焚,贼军大败。

皎乃与戴僧朔单舸走,过巴陵,不敢登城,径奔江陵。

拓跋定等无复船渡,步趋巴陵,巴陵城邑为官军所据,乃向湘州。

至水口,不得济,食且尽,诣军请降。

俘获万馀人,马四千馀匹,送于京师。

皎党曹庆、钱明、潘智虔、鲁闲、席慧略等四十馀人并诛,唯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获免。

戴僧朔,吴郡钱塘人也。

有膂力,勇健善战,族兄右将军僧锡甚爱之。

僧锡年老,征讨恒使僧朔领众。

平王琳有功,僧锡卒,仍代为南丹阳太守。

镇采石。

从征留异,侯安都于岩下出战,为贼斫伤,僧朔单刀步援。

以功除壮武将军、北江州刺史,领南陵太守。

又从征周迪有功,迁巴州刺史,假节、将军如故。

至是同皎为逆,伏诛于江陵。

曹庆,本王琳将,萧庄伪署左卫将军、吴州刺史,部领亚于潘纯陀。

琳败,文帝以配皎,官至长沙太守。

钱明,本高祖主帅,后历湘州诸郡守。

潘智虔,纯陀之子,少有志气,年二十为巴陵内史。

鲁闲,吴郡钱塘人。

席慧略,安定人。

闲本张彪主帅,慧略王琳部下,文帝皆配于皎,官至郡守。

并伏诛。

章昭裕,昭达之弟;刘广业,广德之弟;曹宣,高祖旧臣;任蛮奴尝有密启于朝廷;由是并获宥。

史臣曰:韩子高、华皎虽复瓶筲小器,舆台末品,文帝鉴往古之得人,救当今之急弊,达聪明目之术,安黎和众之宜,寄以腹心,不论胄阀。

皎早参近昵,尝预艰虞,知其无隐,赏以悉力,有见信之诚,非可疑之地。

皎据有上游,忠于文帝。

仲举、子高亦无爽于臣节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译文

到仲举,字德言,是彭城武原人。他的祖父到坦是齐朝的中书侍郎,父亲到洽是梁朝的侍中。到仲举没有其他技艺,但为人正直。他起初担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后来外调成为长城县令,政绩以廉洁著称。文帝居住在乡里时,曾去拜访到仲举,当时天气阴雨,到仲举独自坐在书房内,听到城外有箫鼓声,不久文帝到了,到仲举感到惊讶,于是深深地向文帝托付。文帝又曾在饮酒后夜宿到仲举的帐篷中,突然有五彩神光照耀室内,因此对到仲举更加尊敬。在侯景之乱中,到仲举依靠文帝。等到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成为吴兴郡守,任命到仲举为郡丞,与颍川的庾持一起成为文帝的宾客。文帝担任宣毅将军时,到仲举担任长史,不久又兼任山阴县令。文帝继位后,任命到仲举为侍中,参与掌管选拔事务。天嘉元年,他担任都官尚书,封为宝安县侯,食邑五百户。三年,他卸任都官尚书。同年,升任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参与掌管事务如故。不久后改封为建昌县侯。到仲举虽然没有学术造诣,对朝章也不是很擅长,选举和引用人才都出自袁枢之手。他性格简朴,不干涉世事,与朝中官员没有亲密交往,只是聚财饮酒。六年,任期届满,卸任丹阳尹。

这时,文帝长期卧病在床,不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尚书省的事务都由到仲举决断。天康元年,到仲举升任侍中、尚书仆射,参与掌管事务如故。文帝病情加重,到仲举入宫侍奉医药。文帝去世后,高宗接受遗诏担任尚书令辅佐朝政,到仲举与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殷不佞等人,因为朝中声望较高,于是派殷不佞假传圣旨,让高宗返回东府。事情败露后,刘师知被下狱赐死,王暹、殷不佞被逮捕审问,于是到仲举被任命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最初,到仲举的儿子到郁娶文帝的妹妹信义长公主为妻,官至中书侍郎,外调担任宣城太守,文帝赐给他士卒和马匹,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南康内史,但因为国家哀悼,未能赴任。到仲举被废黜后居住在私宅,与到郁都感到不安。当时韩子高在都城,人马众多,到郁常常乘坐小轿,蒙上妇女的衣裳与韩子高密谋。韩子高的军主告发了这件事,高宗逮捕了韩子高、到仲举和到郁,交给廷尉处理。诏书说:到仲举才能平庸,却因侥幸而显贵,受到前朝的任命,荣宠显赫,父亲参与王政,儿子掌握大权,外戚地位崇高,与皇室亲缘深厚。他却如此骄横傲慢,凌驾于百官之上,在密谋之初就擅自处理国政,排挤皇室成员,欺骗朝臣。韩子高虽然出身低微,却得到提拔,进入禁卫军,被委以重任,但他的行为如同蜂虿有毒,敢于反咬一口。到仲举和韩子高互相勾结,暗中策划阴谋,秘密进行异谋。安成王是朕的叔父,亲情无比重要。朕继承王位,他负责辅佐,因为朕年幼,需要他的保护。家国安危,事情都归宰辅负责,伊尹、周公的重要性无人异议,将相旧臣,都敬仰他们。他却聚集凶徒,企图相互掩护,占据东城,逼近皇宫,企图控制国权,轻视司徒,意图专权,暗中结党营私,危害国家。幸亏祖宗保佑,阴谋被揭露。前上虞令陆昉等人详细报告了这件事,并有证据,都发生在本月七日,他们企图实施凶谋。领军将军明彻,左卫将军、卫尉卿宝安以及各位公卿等都了解这件事。二三小事,在朝野中显露,背叛道德,事情令人震惊。现在大奸已经伏诛,罪人已经捕获,可以将他们交给廷尉,依法惩处。罪行只限于到仲举父子及韩子高三人,其余的人一概宽恕,不予追究。

到仲举和到郁都在狱中被赐死,当时五十一岁。到郁的子女因为皇帝的外甥身份而免于处罚。

韩子高是会稽山阴人,出身低微。在侯景之乱时,他寄居在京都。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出守吴兴,韩子高当时十六岁,总角时期,容貌美丽,看起来像女人,在淮渚依附部队想要回家。文帝见到他后问他:‘你愿意为我效力吗?’韩子高答应了。韩子高本名蛮子,文帝给他改了名字。他性格恭敬谨慎,勤于侍奉,经常拿着备身刀和传递酒食。文帝性格急躁,韩子高总能领会他的意图。长大后,他逐渐学会骑射,有胆识,愿意担任将领,等到平定杜龛,他被分配了士兵。文帝非常宠爱他,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文帝曾梦见骑马登山,路途险峻,几乎跌落,韩子高推他上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从剡县夜间返回袭击城池,文帝从北门出逃,在黑暗中仓促行事,军中混乱,周文育也不知道文帝在哪里,只有韩子高在旁边,文帝派韩子高在混乱的士兵中找到周文育,暗中回报,又去慰劳士兵。士兵们逐渐集结,韩子高引导他们进入周文育的营地,因此共同建立了栅栏。第二天,与张彪交战,张彪的将领申缙再次投降,张彪逃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将麾下的士兵大多分配给韩子高,韩子高也轻财礼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继位后,韩子高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他被封为文招县子,食邑三百户。王琳到达栅口时,韩子高在台内宿卫。等到王琳被平定,韩子高所管辖的士兵更多,有很多人依附于他,韩子高尽力推荐他们,文帝都予以任用。二年,韩子高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在征讨留异时,他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韩子高的士兵装备精良,单独率领一个营,单骑冲入敌阵,左颈受伤,头发掉落一半。留异被平定后,韩子高被任命为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从临川征讨晋安,韩子高从安泉岭会合于建安,他的部队中人和马最为强大。晋安平定后,因为功绩被晋升为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加食邑到四百户。六年,他被征召为右卫将军,到达都城后,镇守领军府。文帝身体不适,韩子高入宫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后,韩子高升任散骑常侍,右卫职务不变,驻扎在新安寺。

高宗辅佐朝政后,韩子高的兵权过重,他感到非常不安,喜欢参访台阁,又请求外出担任衡、广等地的镇守。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昉和韩子高的军主告发他谋反,高宗在尚书省,因此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立皇太子的事,韩子高也在其中,清晨进入尚书省,被逮捕,送交廷尉,当晚与到仲举一同被赐死,当时三 十岁。他的父亲韩延庆和子弟都被赦免。韩延庆因为韩子高的宠爱,官至给事中、山阴县令。

华皎,是晋陵暨阳人。他的家族世代都是小官吏。华皎在梁朝时担任尚书比部令史。在侯景之乱时,他加入了侯景的党羽王伟。高祖南下,文帝被侯景囚禁,华皎对文帝非常忠诚。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成为吴兴太守,任命华皎为都录事,军府的粮食和布匹大多交给他管理。华皎聪明机智,勤奋于账簿管理。当文帝平定杜龛时,仍然任命他为都录事,并配给他人马和武器。他管理得井井有条,善于抚养部下。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后,百姓饥饿,华皎解下自己的衣服,分给饥饿的人,无论多少都公平分配,因此逐渐被提升为暨阳、山阴两县的县令。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开远将军,左军将军。天嘉元年,封他为怀仁县伯,食邑四百户。

王琳东下时,华皎跟随侯瑱抵抗。王琳被平定后,华皎镇守湓城,管理江州事务。当时南州的郡守和县令大多是当地的豪族,不遵守朝廷的法规,文帝命令华皎依法治理他们。王琳溃散后,他的士兵大多归附了华皎。三年,他被任命为假节、通直散骑常侍、仁武将军、新州刺史,监管江州。不久后,又受命督察寻阳、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的军事事务,担任寻阳太守,假节、将军、州资、监管职务不变。周迪谋反,派他的侄子在船上埋伏,假装是商人,想在湓城袭击华皎。但事情还未发动就被发现了,华皎派人反击,全部捕获了他们的船只和武器。那一年,华皎跟随都督吴明彻征讨周迪,周迪被平定后,华皎因功被封为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临川太守,爵位升为侯,增加的封地加上之前的共有五百户。

未接受封赏之前,华皎入朝,仍然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湘、巴等四州军事、湘州刺史,常侍、将军职务不变。华皎从低级官吏起家,善于经营产业,湘川地区出产丰富,所得都上交朝廷,运送粮食和竹木,贡献颇多;至于油蜜、干果、蔬菜等,无不经营。又征伐川洞,获得许多铜鼓和奴隶,一并送往京城。废帝登基后,晋升为安南将军,改封为重安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文帝因为湘州出产杉木舟,命令华皎建造大舰金翅等二百多艘,以及各种水战装备,打算用来进入汉水和三峡。

韩子高被诛杀后,华皎内心不安,开始准备武器,聚集部下,厚待所辖的郡守和县令。高宗多次命令华皎送大舰金翅等船只,但他拖延不送。光大元年,他秘密请求广州,以观察时局。高宗假装答应了他,但诏书尚未发出。华皎也派人邀请周兵,又尊奉萧岿为主,士兵马匹众多。朝廷于是任命吴明彻为湘州刺史,实际上是想用轻兵袭击他。当时担心华皎会先发制人,于是先派遣吴明彻率领三万士兵,乘坐金翅船直奔郢州,又派遣抚军大将军淳于量率领五万士兵,乘坐大舰继后,又命令假节、冠武将军杨文通从安成步道出茶陵,又命令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出澧陵,前去偷袭,出其不意,并与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刺史程灵洗等人共同策划讨伐叛军。

当时萧岿派遣水军为华皎提供支援。周武又派遣他的弟弟卫国公宇文直率领士兵驻扎在鲁山,又派遣他的柱国长胡公拓跋定率领三万士兵,围攻郢州。萧岿任命华皎为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都隶属于华皎。又长沙太守曹庆等人原本属于华皎,因此也被他使用。皇帝担心上游的郡守和县令都被华皎煽惑,于是下诏说:“叛贼华皎出身微贱,却因皇帝的赏识而得到提升,担任地方官职,受到宠爱和信任,但他背叛了皇帝,策划阴谋,树立萧氏,公开盟约,心怀恶意,意图危害国家,煽动边境,逼迫士民,聚集在巴、湘地区,像猪一样冲击鄢、郢,逆天背地,人神共愤。征南将军量、安南将军明彻、郢州刺史灵洗,接受命令专征,竭尽全力,安抚英勇之士,水军一同前进,正义激烈,凶恶之徒被消灭,捷报频传,重氛消散,想到罪行,痛哭悔罪,希望重新开始。可以特赦湘、巴二州:凡是被迫参与叛军,预谋在凶党中的人,一概不予追究;叛军的主帅和将领,都给予宽恕,允许他们自首,一同宽恕。”

在此之前,朝廷又派遣司空徐度与杨文通等人从安成步道出湘东,以袭击华皎。当时华皎在巴州的白螺驻军,排列舟舰与王师相持不下。当听说徐度前往湘州时,华皎率领军队从巴、郢两地乘便风下战。淳于量、吴明彻等人招募军中的小舰,给予高额赏金,命令他们先攻击叛军的大舰,承受其攻击。叛军的大舰发射的箭矢用尽后,然后官军用大舰还击,叛军的大舰全部破碎,沉没在河中。叛军又用大舰装载干草,利用风势放火,不久风势转变,火势自焚,叛军大败。华皎于是与戴僧朔乘坐一艘小船逃跑,经过巴陵,不敢登城,直接逃往江陵。拓跋定等人无法渡河,步行前往巴陵,巴陵城池已被官军占领,于是前往湘州。到达水口时,无法渡河,粮食即将吃完,前往军营请求投降。俘获一万多人,马匹四千多匹,送往京城。华皎的党羽曹庆、钱明、潘智虔、鲁闲、席慧略等四十多人都被处死,只有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获得赦免。

戴僧朔,是吴郡钱塘人。有很强的体力,勇敢善战,他的族兄右将军戴僧锡非常宠爱他。戴僧锡年老,征讨时常让戴僧朔领兵。在平定王琳时立有功绩,戴僧锡去世后,戴僧朔继任为南丹阳太守。镇守采石。在征讨留异、侯安都时受伤,戴僧朔单刀徒步支援。因功被封为壮武将军、北江州刺史,兼任南陵太守。又因征讨周迪有功,升任巴州刺史,假节、将军职务不变。到这时与华皎一起谋反,在江陵被处死。

曹庆,原本是王琳的将领,萧庄假封他为左卫将军、吴州刺史,部下人数仅次于潘纯陀。王琳战败后,文帝将他分配给华皎,官至长沙太守。钱明,原本是高祖的主帅,后来历任湘州各郡的守将。潘智虔,是潘纯陀的儿子,年轻时就很有志气,二十岁时成为巴陵内史。鲁闲,是吴郡钱塘人。席慧略,是安定人。鲁闲原本是张彪的主帅,席慧略是王琳的部下,文帝都将他们分配给华皎,官至郡守。他们都遭到处死。

章昭裕,是章昭达的弟弟;刘广业,是刘广德的弟弟;曹宣,是高祖的旧臣;任蛮奴曾向朝廷上密报,因此都获得宽恕。

史臣评论说:韩子高、华皎虽然只是小人物,但文帝能够借鉴古代的得失,解决当前的急难,通达聪明,安抚民众,将他们视为心腹,不考虑他们的出身。华皎早年就参与亲近,曾经历艰险,知道他不会有隐瞒,因此奖赏他全力以赴,有信任他的诚意,不是可疑之人。华皎据有上游地区,忠于文帝。仲举、子高也没有违背臣子的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注解

仲举:仲举,字德言,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和陈朝的官员,彭城武原人。他在梁朝和陈朝都有任职,是文帝萧衍的亲信。

韩子高:韩子高,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将领,会稽山阴人。他因容貌美丽,被文帝萧衍收为亲信,后因谋反被杀。

华皎:原文中未提及华皎,可能是指其他历史人物或是一个笔误。

齐中书侍郎:齐朝的官职,中书省的侍郎,负责处理机密文件。

梁侍中:梁朝的官职,侍中是皇帝的近臣,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释褐:指初入仕途,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

著作佐郎:官职,负责撰写史书。

太子舍人:官职,太子府的官员,负责处理太子府的日常事务。

王府主簿:官职,王府的官员,负责管理王府的财务和行政事务。

长城令:官职,长城地区的行政长官。

政号廉平:政治上以廉洁和平著称。

文帝:文帝指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纲,他在侯景之乱后继位。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场重大叛乱,由侯景发起,对南朝梁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吴兴郡守:吴兴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尚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丹阳尹:丹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选事:选拔官员的事务。

宝安县侯:封号,宝安县的侯爵。

都官尚书:官职,负责管理都城的官员。

贞毅将军:官职,有贞节和毅力的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官职,有金印紫绶的光禄大夫,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东府:皇帝的居所,位于东边。

尚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矫宣旨:伪造皇帝的诏书。

北狱:北方的监狱。

廷尉: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安成王:安成王是皇帝的叔父。

导扬:引导和宣扬。

冲弱:年轻而弱小。

宰辅:宰相和辅政大臣。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的贤臣。

旧臣:老臣,指资历较深的官员。

宗仰:尊敬和仰慕。

凶徒:凶恶的徒众。

东城:东边的城池。

崇礼:崇高的礼仪。

栅口:设栅栏的关口。

台内:台省内部。

假节:假节是指朝廷授予的临时军事指挥权。

晋安:晋安郡,今福建省一带。

通直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衡、广诸镇:衡州和广州的各个镇。

尚书省: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领军府:领军将军的官署。

新安寺:新安的一座寺庙。

晋陵暨阳人:晋陵,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一带;暨阳,是晋陵的一个县名。‘晋陵暨阳人’指的是华皎是晋陵暨阳地区的人。

尚书比部令史:尚书是古代官名,比部是尚书省下的一个部门,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令史是比部中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高祖南下:高祖指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纲,南下可能是指他率军南征。

吴兴太守:吴兴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一带;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都录事:都录事是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官员,负责文书和簿记工作。

簿领:簿领是指簿籍,即记录财务收支的账本。

杜龛:杜龛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曾参与平定侯景之乱。

马甲仗:马甲仗是指马匹和武器装备。

军府谷帛:军府谷帛是指军粮和布匹。

朝宪:朝宪是指朝廷的法律和制度。

仁武将军:仁武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新州刺史资:新州刺史资是指新州刺史的职位。

监江州:监江州是指担任江州监察使。

寻阳:寻阳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一带。

太原:太原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高唐:高唐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高唐县一带。

南北新蔡五郡:南北新蔡五郡是指新蔡郡及其周边的五个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周迪:周迪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曾反叛南朝梁朝。

船仗:船仗是指船只和武器装备。

平南将军:平南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临川太守:临川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进爵为侯:进爵为侯是指提升为侯爵。

废帝:废帝是南朝梁朝的一个皇帝,名萧纲。

安南将军:安南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重安县侯:重安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一带;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吴明彻:吴明彻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曾参与平定侯景之乱。

金翅:金翅是指一种大型的战船。

句引:句引是指邀请或召唤。

周兵:周兵是指北周的军队。

萧岿:萧岿是南朝梁朝的宗室,曾自立为帝。

假节冠武将军:假节冠武将军是指被授予节钺和冠武将军的官职。

杨文通:杨文通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

安成:安成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仁县一带。

茶陵:茶陵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茶陵县一带。

宜阳:宜阳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宜阳县一带。

澧陵:澧陵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澧县一带。

章昭达:章昭达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

程灵洗:程灵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

司空:司空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籓牧:籓牧是指地方行政长官。

背斯造育:背斯造育是指背叛了皇帝的养育之恩。

盟约彰露:盟约彰露是指公开背叛了盟约。

鸩毒存心:鸩毒存心是指心怀恶意。

宗社:宗社是指国家。

征南将军:征南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抚军将军:抚军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冠武将军:冠武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黄法慧:黄法慧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

巴山太守:巴山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巴中市一带。

白螺:白螺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中流:中流是指河流的中央。

步趋:步趋是指步行前往。

伏诛:伏诛是指被处死。

亚于:亚于是指仅次于。

历:历是指担任。

领:领是指兼任。

配:配是指分配或任命。

获免:获免是指被赦免。

鉴往古之得人:鉴往古之得人是指借鉴古代得到贤才的经验。

救当今之急弊:救当今之急弊是指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

达聪明目之术:达聪明目之术是指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安黎和众之宜:安黎和众之宜是指能够安抚百姓。

寄以腹心:寄以腹心是指信任。

不论胄阀:不论胄阀是指不看重出身。

预:预是指参与。

赏以悉力:赏以悉力是指给予奖赏并要求全力以赴。

有见信之诚:有见信之诚是指表现出诚信。

非可疑之地:非可疑之地是指不是可疑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评注

华皎,晋陵暨阳人,世为小吏。此句开篇点明华皎的出身背景,强调其出身低微,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其才华与能力。

皎梁代为尚书比部令史。此句说明华皎在梁朝时期担任过尚书比部令史,表明其在官场已有一定的地位。

侯景之乱,事景党王伟。高祖南下,文帝为景所囚,皎遇文帝甚厚。此句描述了华皎在侯景之乱中的立场,以及他与文帝的关系,表现出华皎对文帝的忠诚。

景平,文帝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军府谷帛,多以委之。皎聪慧,勤于簿领。此句说明华皎在景平之后得到文帝的信任,担任都录事一职,并因才智过人而受到重用。

及文帝平杜龛,仍配以人马甲仗,犹为都录事。御下分明,善于抚养。此句进一步强调华皎在文帝平定杜龛战役中的表现,以及其在治理军队方面的能力。

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暨阳、山阴二县令。此句描述了华皎在战乱后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其在治理地方上的才能。

文帝即位,除开远将军,左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怀仁县伯,邑四百户。此句说明华皎在文帝即位后得到进一步的提拔,并因功被封为县伯。

王琳东下,皎随侯瑱拒之。琳平,镇湓城,知江州事。此句描述了华皎在王琳东下时的表现,以及其在平定王琳后的地位。

时南州守宰多乡里酋豪,不遵朝宪,文帝令皎以法驭之。王琳奔散,将卒多附于皎。此句说明华皎在治理南州时的举措,以及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三年,除假节、通直散骑常侍、仁武将军、新州刺史资,监江州。寻诏督寻阳、太原、高唐、南北新蔡五郡诸军事、寻阳太守,假节、将军、州资、监如故。此句说明华皎在江州事务上的表现,以及其在军事上的地位。

周迪谋反,遣其兄子伏甲于船中,伪称贾人,欲于湓城袭皎。未发,事觉,皎遣人逆击之,尽获其船仗。此句描述了华皎在平定周迪谋反事件中的果断与智谋。

其年,皎随都督吴明彻征迪,迪平,以功授散骑常侍、平南将军、临川太守,进爵为侯,增封并前五百户。未拜,入朝,仍授使持节、都督湘、巴等四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常侍、将军如故。此句说明华皎在平定周迪谋反后的功绩,以及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皎起自下吏,善营产业,湘川地多所出,所得并入朝廷,粮运竹木,委输甚众;至于油蜜脯菜之属,莫不营办。此句描述了华皎在地方治理上的才能,以及其对朝廷的贡献。

又征伐川洞,多致铜鼓、生口,并送于京师。废帝即位,进号安南将军,改封重安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此句说明华皎在军事上的成就,以及其在朝廷中的地位提升。

文帝以湘州出杉木舟,使皎营造大舰金翅等二百馀艘,并诸水战之具,欲以入汉及峡。此句描述了华皎在军事装备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韩子高诛后,皎内不自安,缮甲聚徒,厚礼所部守宰。高宗频命皎送大舰金翅等,推迁不至。光大元年,密启求广州,以观时主意。此句说明华皎在韩子高被诛后的心态变化,以及其在朝廷中的态度。

高宗伪许之,而诏书未出。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萧岿为主,士马甚盛。此句描述了华皎在朝廷中的行动,以及其在地方势力中的影响力。

诏乃以吴明彻为湘州刺史,实欲以轻兵袭之。是时虑皎先发,乃前遣明彻率众三万,乘金翅直趋郢州,又遣抚军将军淳于量率众五万,乘大舰以继之,又令假节、冠武将军杨文通别从安成步道出茶陵,又令巴山太守黄法慧别从宜阳出澧陵,往掩袭,出其不意,并与江州刺史章昭达、郢州刺史程灵洗等参谋讨贼。此句说明朝廷对华皎的警惕,以及其在军事上的应对。

是时萧岿遣水军为皎声援。周武又遣其弟卫国公宇文直率众屯鲁山,又遣其柱国长胡公拓跋定人马三万,攻围郢州。萧岿授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阳内史任蛮奴,巴陵内史潘智虔,岳阳太守章昭裕,桂阳太守曹宣,湘东太守钱明,并隶于皎。又长沙太守曹庆等本隶皎下,因为之用。帝恐上流宰守并为皎扇惑,乃下诏曰:“贼皎舆皁微贱,特逢奖擢,任据籓牧,属当宠寄,背斯造育,兴构奸谋,树立萧氏,盟约彰露,鸩毒存心,志危宗社,扇结边境,驱逼士庶,蚁聚巴、湘,豕突鄢、郢,逆天反地,人神忿嫉。征南将军量、安南将军明彻、郢州刺史灵洗,受律专征,备尽心力,抚劳骁雄,舟师俱进,义烈争奋,凶恶奔殄,献捷相望,重氛载廓,言念泣罪,思与惟新。可曲赦湘、巴二州:凡厥为贼所逼制,预在凶党,悉皆不问;其贼主帅节将,并许开恩出首,一同旷荡。”此段描述了朝廷对华皎的围剿,以及华皎在战局中的应对。

先是,诏又遣司空徐度与杨文通等自安成步出湘东,以袭皎后。时皎阵于巴州之白螺,列舟舰与王师相持未决。及闻徐度趋湘州,乃率兵自巴、郢因便风下战。此句描述了朝廷对华皎的追击,以及华皎在战局中的应对。

淳于量、吴明彻等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贼又以大舰载薪,因风放火,俄而风转自焚,贼军大败。此句描述了朝廷军队在战斗中的胜利,以及华皎军队的失败。

皎乃与戴僧朔单舸走,过巴陵,不敢登城,径奔江陵。拓跋定等无复船渡,步趋巴陵,巴陵城邑为官军所据,乃向湘州。至水口,不得济,食且尽,诣军请降。俘获万馀人,马四千馀匹,送于京师。此句描述了华皎在战败后的逃亡,以及朝廷军队的胜利。

皎党曹庆、钱明、潘智虔、鲁闲、席慧略等四十馀人并诛,唯任蛮奴、章昭裕、曹宣、刘广业获免。此句描述了华皎党羽的结局,以及朝廷对叛乱者的处理。

章昭裕,昭达之弟;刘广业,广德之弟;曹宣,高祖旧臣;任蛮奴尝有密启于朝廷;由是并获宥。此句说明了一些叛乱者的背景,以及朝廷对他们宽恕的原因。

史臣曰:韩子高、华皎虽复瓶筲小器,舆台末品,文帝鉴往古之得人,救当今之急弊,达聪明目之术,安黎和众之宜,寄以腹心,不论胄阀。皎早参近昵,尝预艰虞,知其无隐,赏以悉力,有见信之诚,非可疑之地。皎据有上游,忠于文帝。仲举、子高亦无爽于臣节者矣。此段是对华皎的评价,强调其在文帝时期的忠诚与贡献,以及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7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