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君,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学家,因编写《三国志》而闻名于世。陈寿是古代中国历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史学成就深刻影响了后代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技巧。陈寿在《陈书》中的写作风格较为简练、客观,采用了严谨的记实方式,是他对南朝历史的贡献之一。
年代:成书于南朝(约公元5世纪)。
内容简要:《陈书》是关于南朝陈朝历史的官方史书,详细记载了陈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进程。全书主要分为本纪、列传两部分,内容涵盖了陈朝的政治、军事、社会风貌以及历代帝王的治国理政。陈寿在书中详细记载了陈朝的开国过程及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对不同王朝的对比,可以看出陈朝在继承前朝遗产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经济、稳定国家,尤其在维护地方安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内部腐化和外部压力的增加,陈朝最终走向了衰败。该书不仅是研究陈朝历史的基础文献,也为后代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二十六-原文
孝行
◎殷不害 弟不佞 谢贞 司马皓 张昭
孔子曰:“夫圣人之德,何以加于孝乎!”孝者百行之本,人伦之至极也。凡 在性灵,孰不由此。若乃奉生尽养,送终尽哀,或泣血三年,绝浆七日,思《蓼莪》 之慕切,追顾复之恩深,或德感乾坤,诚贯幽显,在于历代,盖有人矣。陈承梁室 丧乱,风漓化薄,及迹隐阎闾,无闻视听,今之采缀,以备阙云。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祖任,齐豫章王行参军。父高明,梁尚书中 兵郎。不害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有弟五人, 皆幼弱,不害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 书言之,多见纳用。大同五年,迁镇西府记室参军,寻以本官兼东宫通事舍人。是 时朝廷政事多委东宫,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尝谓肩吾曰:“卿是文 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简文又以不害善事亲, 赐其母蔡氏锦裙襦、氈席被褥,单复毕备。七年,除东宫步兵校尉。太清初,迁平 北府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 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 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 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塊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 人遗之塊,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徵,冀斯言不妄。
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 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 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 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 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 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太建七年,自周还朝,其年诏除司农卿,寻迁光禄大夫。八年,加明威将军、 晋陵太守。在郡感疾,诏以光禄大夫征还养疾。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初,不害之 还也,周留其长子僧首,因居关中。祯明三年,京城陷,僧首来迎,不害道病卒, 时年八十五。
不佞字季卿,不害弟也。少立名节,居父丧以至孝称。好读书,尤长吏术,仕 梁,起家为尚书中兵郎,甚有能称。梁元帝承制,授戎昭将军、武陵王谘议参军。 承圣初,迁武康令。时兵荒饥馑,百姓流移,不佞巡抚招集,繈负而至者以千数。
会江陵陷,而母卒,道路隔绝,久不得奔赴,四载之中,昼夜号泣,居处饮食,常 为居丧之礼。高祖受禅,起为戎昭将军,除娄令。至是,第四兄不齐始之江陵,迎 母丧柩归葬。不佞居处之节,如始闻问,若此者又三年。身自负土,手植松柏,每 岁时伏腊,必三日不食。
世祖即位,除尚书左民郎,不就。后为始兴王谘议参军,兼尚书右丞,迁东宫 通事舍人。及世祖崩,废帝嗣立,高宗为太傅,录尚书辅政,甚为朝望所归。不佞 素以名节自立,又受委东宫,乃与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右丞王暹等, 谋矫诏出高宗。众人犹豫,未敢先发,不佞乃驰诣相府,面宣敕,令相王还第。及 事发,仲举等皆伏诛,高宗雅重不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
高宗即位,以为军师始兴王谘议参军,加招远将军。寻除大匠卿,未拜,加员 外散骑常侍,又兼尚书右丞。俄迁通直散骑常侍,右丞如故。太建五年卒,时年五 十六。诏赠秘书监。
第三兄不疑,次不占,次不齐,并早亡。不佞最小,事第二寡嫂张氏甚谨,所 得禄俸,不入私室。长子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祖绥,梁著作佐郎、太子舍 人。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 追步惠连矣。”由是名辈知之。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皓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 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除智武府外兵参军事。
俄迁尚书驾部郎中,寻迁侍郎。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不得已乃行。
寻迁府录事参军,领丹阳丞。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加招远将军,掌记室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仍加招远将军,掌记室。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徐喻之曰:‘弟年事已衰,礼有恒制,小宜引割自全。’
贞因更感恸,气绝良久,二人涕泣,不能自胜,悯默而出。
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
客卿曰:‘谢公家传至孝,士大夫谁不仰止,此恐不能起,如何?’
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孤子飐祸所集,将随灰壤。族子凯等粗自成立,已有疏付之,此固不足仰尘厚德。
即日迷喘,时不可移,便为永诀。弱儿年甫六岁,名靖,字依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敕赙米一百斛,布三十匹。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
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初,贞之病亟也,遗疏告族子凯曰:‘吾少罹酷罚,十四倾外廕,十六钟太清之祸,流离绝国,二十馀载。
号天蹐地,遂同有感,得还侍奉,守先人坟墓,于吾之分足矣。
不悟朝廷采拾空薄,累致清阶,纵其殒绝,无所酬报。
今在忧棘,晷漏将尽,敛手而归,何所多念。
气绝之后,若直弃之草野,依僧家尸陀林法,是吾所愿,正恐过为独异耳。
可用薄板周身,载以灵车,覆以苇席,坎山而埋之。
又吾终鲜兄弟,无他子孙,靖年幼少,未闲人事,但可三月施小床,设香水,尽卿兄弟相厚之情,即除之,无益之事,勿为也。’
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
王尝闻左右说贞每独处必昼夜涕泣,因私使访问,知贞母年老,远在江南,乃谓贞曰:‘寡人若出居籓,当遣侍读还家供养。’
后数年,王果出,因辞见,面奏曰:‘谢贞至孝而母老,臣愿放还。’
帝奇王仁爱而遣之,因随聘使杜子晖还国。
所有文集,值兵乱多不存。
司马皓,字文升,河内温人也。
高祖晋侍中、光禄勋柔之,以南顿王孙绍齐文献王攸之后。
父子产,梁尚书水部侍郎、后阳太守,即梁武帝之外兄也。
皓幼聪警,有至性。
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水浆不入口,殆经一旬。
每至号恸,必致闷绝,内外亲戚,皆惧其不胜丧。
父子产每晓喻之,逼进饘粥,然毁瘠骨立。
服阕,以姻戚子弟,预入问讯,梁武帝见皓羸瘦,叹息良久,谓其父子产曰:‘昨见罗儿面颜憔悴,使人恻然,便是不坠家风,为有子矣。’
罗儿,即皓小字也。
释褐太学博士,累迁正员郎。
丁父艰,哀毁逾甚,庐于墓侧,一日之内,唯进薄麦粥一升。
墓在新林,连接山阜,旧多猛兽,皓结庐数载,豺狼绝迹。
常有两鸠栖宿庐所,驯狎异常,新林至今犹传之。
承圣中,除太子庶子。
江陵陷,随例入关,而梁室屠戮,太子瘗殡失所,皓以宫臣,乃抗表周朝,求还江陵改葬,辞甚酸切。
周朝优诏答曰:‘昔主父从戮,孔车有长者之风,彭越就诛,栾布得陪臣之礼。
庶子乡国已改,犹怀送往之情,始验忠贞,方知臣道,即敕荆州,以礼安厝。’
太建八年,自周还朝,高宗特降殊礼,赏锡有加。
除宜都王谘议参军事,徙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卒于官。
有集十卷。
子延义,字希忠,少沈敏好学。
江陵之陷,随父入关。
丁母忧,丧过于礼。
及皓还都,延义乃躬负灵榇,昼伏宵行,冒履冰霜,手足皆皲瘃。
及至都,以中风冷,遂致挛废,数年方愈。
稍迁鄱阳王录事参军、沅陵王友、司徒从事中郎。
张昭,字德明,吴郡吴人也。
幼有孝性,色养甚谨,礼无违者。
父,常患消渴,嗜鲜鱼,昭乃身自结网捕鱼,以供朝夕。
弟乾,字玄明,聪敏博学,亦有至性。
及父卒,兄弟并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而已。
每一感恸,必致呕血,邻里闻其哭声,皆为之涕泣。
父服未终,母陆氏又亡,兄弟遂六年哀毁,形容骨立,亲友见者莫识焉。
家贫,未得大葬,遂布衣蔬食,十有馀年,杜门不出,屏绝人事。
时衡阳王伯信临郡,举乾孝廉,固辞不就。
兄弟并因毁成疾,昭失一眼,乾亦中冷苦癖,年并未五十终于家,子胤俱绝。
高宗世有太原王知玄者,侨居于会稽剡县,居家以孝闻。
及丁父忧,哀毁而卒, 高宗嘉之,诏改其所居清苦里为孝家里云。
史臣曰:人伦之德,莫大于孝,是以报本反始,尽性穷神,孝乎惟孝,不可不 勖矣。
故《记》云“塞乎天地”,盛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二十六-译文
孔子说:‘圣人的品德,还有什么能超过孝道的呢!’孝道是所有行为的基础,是人伦关系的最高境界。凡是有生命意识的人,谁不是从这里出发的。至于奉养父母,送终时尽哀,有的哭血三年,断食七天,思念《蓼莪》中的深切怀念,追忆父母深厚的恩情,有的德行感动天地,真诚贯穿幽明,在历代都有这样的人。陈承梁室在丧乱之中,风俗衰败,等到隐居在乡间,没有人知道他的事迹,现在收集这些,以备将来补遗。
殷不害,字长卿,是陈郡长平人。他的祖父任官于齐豫章王行参军。父亲高明,在梁朝任尚书中兵郎。殷不害天性孝顺,服丧期间过于礼节,因此年少时就出了名。家世节俭,生活非常贫穷,有五个弟弟,都很小,殷不害照顾老母和抚养小弟,勤勉到无所不至,士大夫们因为他坚定的行为而称赞他。
十七岁时,殷不害在梁朝任廷尉平。他在政事上很有能力,又用儒术来修饰,对于名法中有轻重不便之处,就上书提出,很多都被采纳。大同五年,升迁为镇西府记室参军,不久以原职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廷政事多委托给东宫,殷不害和舍人庾肩吾负责日常奏事,梁武帝曾经对庾肩吾说:‘你是文学之士,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什么不叫殷不害来呢?’他就是这样被认可的。简文帝又因为殷不害孝顺父母,赐给他母亲蔡氏锦裙襦、毛毯席子和被褥,单衣和棉衣都齐备了。大同七年,任命为东宫步兵校尉。太清初年,升迁为平北府谘议参军,舍人的职位依旧。
侯景之乱时,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入台城。等到台城被攻陷,简文帝在中书省,侯景带领士兵进入朝廷觐见,经过拜见简文帝。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种,冲撞左右,非常无礼,侍卫们都惊恐地躲避,只有殷不害和中庶子徐摛在旁边不动。等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殷不害一起居住,侯景答应了他,殷不害更加小心地服侍。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下一块土,心情非常不愉快,告诉了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出逃,野人送给他一块土,最终返回晋国,陛下这个梦,是不是有什么预兆呢?’简文帝说:‘如果上天有征兆,希望你的话不要错。’
梁元帝即位后,任命殷不害为中书郎,兼任廷尉卿,因此带着家属西上。江陵陷落后,殷不害先在别处督战,失去了母亲的下落。当时非常寒冷,冰雪交加,老弱病残冻死的人填满了沟壑。殷不害在路上哭泣,远近寻找,无所不至,遇到死人的沟水中,就跳下去,扶起尸体查看,全身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止,这样持续了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尸体上哭泣,每次发声都会气绝,路过的人无不为之流泪。随即在江陵临时安葬,与王裒、庾信一起进入长安,从此吃素食,穿粗布衣服,瘦骨嶙峋,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哀伤。
太建七年,从周朝回到朝廷,那年下诏任命为司农卿,不久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建八年,加授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中生病,下诏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召回养病。后主即位后,加授给事中。最初,殷不害回到朝廷时,周朝留下他的长子僧首,因此留在关中。祯明三年,京城陷落,僧首来迎接,殷不害在路上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殷不佞,字季卿,是殷不害的弟弟。他年少时就立下名节,服丧期间以孝顺著称。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吏术,在梁朝,从尚书中兵郎起步,很有能力。梁元帝承制,授予他戎昭将军、武陵王谘议参军。承圣初年,升迁为武康令。当时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殷不佞巡视安抚,招集流民,带着孩子来的有上千人。正逢江陵陷落,他的母亲去世,道路隔绝,长时间不能前往奔丧,四年间,昼夜哭泣,饮食起居,都遵循丧礼。
高祖受禅即位后,起用他为戎昭将军,任命为娄县令。到这时,他的第四个哥哥殷不齐从江陵来,迎接母亲的灵柩归葬。殷不佞在居丧期间的礼节,就像刚听到消息一样,又过了三年。他亲自背土,亲手种植松柏,每年岁时伏腊,必定三天不食。
世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尚书左民郎,他没有接受。后来任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右丞,升迁为东宫通事舍人。等到世祖去世,废帝即位,高宗为太傅,代理尚书辅助政务,非常受朝臣敬重。殷不佞素以名节自立,又受委于东宫,于是与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右丞王暹等人,密谋假传圣旨让高宗返回。众人犹豫不决,不敢先行动,殷不佞就骑马到相府,当面传达敕令,命令相王返回府邸。事情暴露后,到仲举等人都被处死,高宗非常器重殷不佞,特赦免了他,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
高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军师始兴王谘议参军,加授招远将军。不久任命为大匠卿,他没有接受,加授员外散骑常侍,又兼任尚书右丞。不久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右丞的职位依旧。太建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下诏追赠秘书监。
殷不害的第三个哥哥殷不疑,以及他的两个弟弟殷不占、殷不齐,都早逝。殷不佞最小,对第二个寡嫂张氏非常孝顺,所得的俸禄,不进入私室。他的长子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的第九世孙。他的祖父谢绥,是梁朝的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亲谢蔺,是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明敏捷,有极高的天赋。他的祖母阮氏曾患有风眩症,每次发作就一二天不能进食,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食,他也跟着不食,亲戚们对此都感到惊奇。他的母亲王氏教他《论语》、《孝经》,他读完后就能背诵。八岁时,他曾经写了一首《春日闲居》的五言诗,他的舅舅尚书王筠认为他很有才华,对他的亲友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就像“风定花犹落”,已经超过了谢惠连了。’从此,他在名流中出了名。十三岁时,他大致通晓了《五经》的大意。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写草书、隶书和虫篆。十四岁时,他遭遇父亲的丧事,悲痛欲绝,几次昏厥复苏。起初,他的父亲谢蔺在母亲阮氏去世时,不食不眠,泣血而亡,家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也会这样,他的叔父谢洽、族兄谢皓就一起到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谢贞说法,并告诉他:“孝子既然没有兄弟,特别需要自爱,如果过于悲伤而毁灭身体,那谁来照顾你的母亲呢?”从那以后,他很少进食。
世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尚书左民郎,他没有接受。后来任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右丞,升迁为东宫通事舍人。等到世祖去世,废帝即位,高宗为太傅,代理尚书辅助政务,非常受朝臣敬重。谢贞素以名节自立,又受委于东宫,于是与仆射到仲举、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右丞王暹等人,密谋假传圣旨让高宗返回。众人犹豫不决,不敢先行动,谢贞就骑马到相府,当面传达敕令,命令相王返回府邸。事情暴露后,到仲举等人都被处死,高宗非常器重谢贞,特赦免了他,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
高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军师始兴王谘议参军,加授招远将军。不久任命为大匠卿,他没有接受,加授员外散骑常侍,又兼任尚书右丞。不久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右丞的职位依旧。太建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下诏追赠秘书监。
谢贞的第三个哥哥谢不疑,以及他的两个弟弟谢不占、谢不齐,都早逝。谢贞最小,对第二个寡嫂张氏非常孝顺,所得的俸禄,不进入私室。他的长子谢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太清之乱时,谢贞的亲属散失,他自己在江陵被陷落,谢贞逃难到番禺,他的母亲则出家在宣明寺。等到高祖即位,谢贞回到家乡,供养他的母亲,一共二十年的时间。太建五年,谢贞回到朝廷,被任命为智武府外兵参军。不久后,他被提升为尚书驾部郎中,然后又升任侍郎。当始兴王叔陵成为扬州刺史时,他聘请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并征召谢贞担任主簿,谢贞无奈之下只能前往。不久后,他被提升为府录事参军,并兼任丹阳丞。谢贞怀疑叔陵有异志,因此与阮卓在王面前保持距离,每次宴会游玩,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从未参与,叔陵非常尊重他,并没有怪罪他。不久后,高宗去世,叔陵发动叛乱,府中的官员大多被牵连逮捕,只有谢贞和阮卓没有被牵连。
后主仍然下诏让谢贞进入宫中担任管记,后来又被任命为南平王友,加封招远将军,负责记室事务。府长史汝南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写辞让表,后主看了之后觉得很好奇。在宴会上,后主问周确说:“你的表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表是谢贞写的。”后主于是下令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王府里,没有俸禄,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至德三年,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后,皇帝下令让他回府,仍然加封招远将军,负责记室事务。谢贞多次坚决辞让,皇帝回复说:“看了你的奏章,虽然知道你悲痛欲绝,但官职等待有才能的人,按照礼制有权夺回,你可以努力恢复健康回府。”谢贞因为悲痛过度,身体极度消瘦,最终无法回到官舍。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都来探望谢贞,看到他身体骨瘦如柴,祚等人都感到悲伤叹息,徐祚对他说:“弟弟年纪已大,按照礼制有规定,应该稍微放宽自己,保全自己。”谢贞因此更加悲痛,气息奄奄,徐祚和沈客卿都流泪,无法自持,默默地离开。祚对客卿说:“确实如此,孝子出自孝门。”客卿说:“谢公家族以孝道著称,士大夫谁不敬仰,恐怕他不能康复,怎么办?”吏部尚书吴兴姚察与谢贞友好,当谢贞病重时,姚察去探望他,询问后事,谢贞说:“我的儿子遭遇不幸,将随同灰烬消散。族子谢凯等已经粗具成人,我已经把事情托付给他们,这已经足够了。如今我气息奄奄,时间无法改变,便此永别。我的小儿子才六岁,名叫谢靖,字依仁,我情感所系,不敢不托付给他。”那天晚上,谢贞去世,皇帝下令赐予一百斛米,三十匹布。后主问姚察:“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禀报说:“谢贞有一个六岁的儿子。”于是有命令长期提供衣物粮食。
起初,谢贞病危时,给族子谢凯留下遗书说:“我年轻时遭受严厉的惩罚,十四岁时失去了外戚的身份,十六岁时遭遇太清之乱,流离失所,国破家亡,二十多年。哀号天地,终于有所感应,能够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守护先人的坟墓,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没想到朝廷选拔人才空虚,连续授予我清贵的官职,即使我死去,也无法报答。如今我在忧患中,时间即将结束,束手无策地归去,还有什么可多想的。我断气之后,如果直接丢弃在野外,按照僧家的尸陀林法,这是我愿意的,只怕过于与众不同。可以用薄板围住我的身体,用灵车载着,用苇席覆盖,挖坑埋葬。我兄弟很少,没有其他子孙,谢靖年纪幼小,不熟悉世事,只可以在墓前放置小床,洒香水,尽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之后就可以撤去,不要做无益的事情。”
起初,谢贞在周朝时曾侍奉赵王读书,赵王是周武帝的弟弟,对他非常礼遇。赵王曾听说左右的人说谢贞独自一人时总是昼夜哭泣,于是私下派人去询问,得知谢贞的母亲年纪已大,远在江南,于是对谢贞说:“如果我出居封地,我会派你回去赡养母亲。”几年后,赵王果然出居封地,谢贞因此辞别相见,当面奏请说:“谢贞非常孝顺,而母亲年迈,我希望能够放我回去赡养。”武帝对赵王的仁爱感到惊奇,于是放他回去,谢贞于是随聘使杜子晖回国。所有的文集,因为战乱大多已经不存。
司马皓,字文升,是河内温地人。他的高祖是晋朝的侍中、光禄勋司马柔之,是南顿王孙绍齐文献王司马攸的后代。他的父亲司马子产,是梁朝的尚书水部侍郎、后阳太守,即梁武帝的外甥。
司马皓年幼时聪明警觉,有极高的孝道。十二岁时,遭遇母亲的丧事,非常悲痛,水米不进,几乎过了十天。每次号哭,都会昏厥,家里的内外亲戚都担心他无法承受丧事。司马子产经常开导他,逼迫他进食稠粥,但他的身体却极度消瘦。服丧期满后,因为他是姻亲的子弟,可以提前入宫问安,梁武帝看到司马皓瘦弱,叹息良久,对司马子产说:“昨天看到罗儿脸色憔悴,让人感到悲伤,这是没有辜负家风,有了儿子。”罗儿是司马皓的小名。他最初担任太学博士,多次升迁为正员郎。遭遇父亲的丧事,哀痛过度,在墓旁搭建小屋,一天之内只吃一升薄麦粥。墓地在新林,靠近山丘,以前有很多猛兽,司马皓在那里住了几年,豺狼都绝迹了。常常有两只斑鸠在他的小屋附近栖息,新林至今还流传着这个故事。
承圣年间,被任命为太子庶子。江陵陷落时,按照惯例入关,但梁朝被屠杀,太子被埋葬失去下落,司马皓作为宫臣,于是上表周朝,请求回到江陵改葬,言辞非常哀切。周朝下优待的诏书回答说:“过去主父偃被杀,孔车有长者之风,彭越被诛,栾布得到陪臣之礼。庶子虽然国家已经改变,但仍然怀念送别的情感,这证明了你的忠贞,也知道了臣子的道理,现在命令荆州,按照礼制妥善安葬。”
太建八年,从周朝回到朝廷,高宗特别给予特殊的礼遇,赏赐有加。被任命为宜都王谘议参军事,后来调任安德宫长秋卿、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在官职上去世。著有文集十卷。
他的儿子司马延义,字希忠,年轻时就勤奋好学。江陵陷落时,随父亲入关。遭遇母亲的丧事,哀痛超过礼仪。等到司马皓回到都城,延义亲自背负灵柩,白天躲藏,晚上行走,冒着严寒,手脚都冻裂。到达都城后,因为中风寒冷,导致身体残疾,几年后才痊愈。逐渐升迁为鄱阳王录事参军、沅陵王友、司徒从事中郎。
张昭,字德明,是吴郡吴地人。年幼时就有孝道,对父母的奉养非常周到,礼仪没有违背的地方。他的父亲张 ,经常患有消渴病,喜欢吃鲜鱼,张昭就亲自结网捕鱼,以供早晚之用。他的弟弟张乾,字玄明,聪明敏捷,博学多才,也有极高的孝道。父亲去世后,兄弟两人都不穿丝绸布料,不食盐醋,每天只吃一升麦屑粥。每次感到悲痛,都会呕吐,邻居听到他们的哭声,都会为之流泪。父亲服丧未满,母亲陆氏又去世,兄弟两人于是连续哀毁六年,形容憔悴,亲友见到他们都不认识。家里贫穷,没有能力举行盛大的葬礼,于是穿布衣吃素食,十多年不出门,与人断绝往来。当时衡阳王伯信临郡,推举张乾为孝廉,他坚决辞谢不去。兄弟两人都因为哀毁成疾,张昭失去了一只眼睛,张乾也患有严重的寒热病,不到五十岁就在家中去世,儿子们也都相继去世。
高宗时期,有一个名叫太原王知玄的人,他住在会稽剡县,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当他父亲去世时,他非常悲痛,以至于因为过度悲伤而去世。高宗皇帝对此表示赞赏,下诏将他所居住的清苦里改名为孝家里。
史官评论说: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重要的了。因此,孝顺父母,回归本源,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这是极其重要的,不可不勉励自己。所以《记》中说‘无处不在,充满了天地之间’,真是太伟大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二十六-注解
孝行:指孝顺的行为,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人之德:指圣人的品德,这里特指孔子。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
性灵:指人的本性、天性。
奉生尽养:指对父母尽孝道,包括生前的养育和生后的赡养。
送终尽哀:指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尽哀悼之情。
《蓼莪》:《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亡母的深切怀念。
追顾复之恩深:指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追忆。
德感乾坤:指德行高尚,能够感动天地。
诚贯幽显:指真诚之心能够感通天地之间。
陈承梁室:指陈朝继承了梁朝的基业。
丧乱:指战乱、动荡。
风漓化薄:指风气衰败,道德沦丧。
阎闾:指邻里。
采缀:指搜集、整理。
齐豫章王行参军:指在齐朝豫章王的属下担任参军。
尚书中兵郎:指在尚书省担任兵郎。
居父忧:指父亲去世。
居甚贫窭:指家境非常贫穷。
士大夫:指有文化、有地位的人。
笃行:指坚定地实行。
梁廷尉平:指在梁朝的廷尉部门担任平事官。
名法:指名声和法度。
东宫通事舍人:指在东宫担任通事舍人。
梁武帝:指南朝梁的皇帝萧衍。
庾肩吾:梁朝的文学家。
锦裙襦:指华丽的裙子。
氈席被褥:指柔软的席子和被褥。
单复毕备:指单衣和夹衣都齐备。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掌管步兵。
平北府谘议参军:指在平北府担任谘议参军。
台城陷:指台城被攻陷。
简文:指南朝梁的皇帝萧纲。
台城:指南朝梁的皇宫。
侯景之乱:指南朝梁末年侯景发动的叛乱。
中庶子:古代官职,为皇帝的近臣。
江陵:指江陵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是南朝陈朝的都城。
江陵之陷:指江陵城被攻陷。
太建:南朝陈的年号。
司农卿:古代官职,掌管农业。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掌管宫廷礼仪。
晋陵太守:指在晋陵郡担任太守。
侯景:南朝梁末年的叛军首领。
废帝:指南朝陈的皇帝陈伯宗。
高宗:指古代的一位君主,此处可能指唐朝的高宗李治。
给事中: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文书。
周:指北周,南朝陈的北方敌国。
祯明:南朝陈的年号。
相府:指宰相的官邸。
矫诏:指伪造皇帝的诏书。
高宗雅重不佞:指高宗非常尊重不佞。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图书。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
五经: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左氏传》: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进行解释。
草隶虫篆:指书法中的草书、隶书和虫鸟篆书。
丁父艰:指父亲去世。
号顿于地:指悲痛地号哭,几乎昏倒。
绝而复苏:指悲痛过度,几乎停止呼吸,但后来又苏醒过来。
长爪禅师:指有长指甲的和尚,这里指和尚的名字。
饘粥:指稠粥,这里指食物。
太清之乱:指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朝太清年间发生的一场政变,又称陈太清之乱,是陈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贞:指谢贞,字德言,南朝陈朝官员,此处用作人名。
番禺:指今广东省广州市,是南朝陈朝的属地。
宣明寺:指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古寺,此处用作地名。
高祖:指南朝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
受禅:指接受禅让,即皇帝退位,由新皇帝继位。
智武府:指南朝陈朝的一个军事机构。
参军:指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官员处理事务。
尚书驾部郎中: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管理车马等事务。
侍郎:指南朝陈朝的官职,为尚书之副职。
始兴王叔陵:指南朝陈朝的宗室王叔陵,封始兴王。
祠部侍郎: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祭祀事务。
阮卓:指南朝陈朝的官员,此处用作人名。
主簿:指古代官职,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
府录事参军: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府中事务。
丹阳丞: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丹阳县的行政事务。
肆逆:指叛逆,指叔陵的行为。
中宫管记: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宫中的事务。
南平王:指南朝陈朝的宗室南平王。
友:指南朝陈朝的官职,为宗室王的副职。
招远将军: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边疆军事。
尚书右丞:指南朝陈朝的官职,为尚书之副职。
尚书左丞:指南朝陈朝的官职,为尚书之副职。
徐祚:指南朝陈朝的官员,此处用作人名。
沈客卿:指南朝陈朝的官员,此处用作人名。
吴兴姚察:指南朝陈朝的官员,此处用作人名。
孤子:指谢贞自称,表示自己无子。
飐祸:指遭遇灾祸。
灰壤:指尘土,比喻人的死亡。
籓:指籓镇,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周武帝:指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之子宇文邕。
文升:指司马皓的字。
河内温:指今河南省温县,司马皓的籍贯。
内艰:指母亲去世。
孺慕:指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水浆不入口:指滴水不进,形容极度悲伤。
庐:指在墓旁搭建的简陋房屋。
新林:指新林,位于今南京市,司马皓庐居之地。
承圣:指南朝陈朝的年号。
太子庶子: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太子的事务。
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一带。
周朝:指北周,南朝陈朝的北邻。
孔车:指孔子,此处用作比喻忠诚的人。
彭越:指西汉初期的一位将领,此处用作比喻忠诚的人。
栾布:指西汉初期的一位将领,此处用作比喻忠诚的人。
庶子:指太子之子。
谘议参军事: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军事咨询。
通直散骑常侍: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太中大夫: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议论国家大事。
司州大中正:指南朝陈朝的官职,负责司州的行政事务。
延义:指司马皓之子司马延义的字。
沈敏:指司马延义的性格特点,指深沉而敏捷。
衡阳王伯信:指南朝陈朝的宗室衡阳王伯信。
孝廉: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选拔有德有才的人。
杜门不出:指闭门不出,形容隐居。
屏绝人事:指拒绝与人交往,闭门自守。
太原王知玄:太原王知玄是古代的一位人物,太原是他的籍贯,王知玄是他的名字。
侨居:指在他乡居住,通常指长期居住。
会稽剡县:会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剡县是会稽郡下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孝:指对父母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丁父忧:丁指遭遇,父忧指父亲去世,这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表示服丧。
哀毁而卒:哀毁指因极度悲伤而身体受损,卒指去世。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
改:更改,此处指将地名更改。
清苦里:指一个贫穷、条件艰苦的地方。
孝家里:指一个以孝顺著称的地方。
人伦之德:指人伦关系中的道德,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莫大于孝:没有比孝更大的道德。
报本反始:报本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反始指回到自己的根源。
尽性穷神:尽性指发挥自己的本性,穷神指达到精神上的极致。
孝乎惟孝:强调孝的重要性。
勖:勉励,鼓励。
《记》:此处可能指的是《孝经》等古代经典文献。
塞乎天地:形容孝道广大无边,如同天地一样广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陈书-列传-卷二十六-评注
高宗世有太原王知玄者,侨居于会稽剡县,居家以孝闻。
此句介绍了太原王知玄的出身和居住地,侨居于会稽剡县,说明他并非当地土著,而是外来移民。‘居家以孝闻’则点明了他的家庭道德,以孝行著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视的家庭美德。
及丁父忧,哀毁而卒, 高宗嘉之,诏改其所居清苦里为孝家里云。
‘及丁父忧’表明王知玄在父亲去世时,按照儒家礼仪守丧,表现出了深厚的孝道。‘哀毁而卒’形容他因悲伤过度而去世,这种极端的孝行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高宗对他的孝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诏将他所居住的清苦里改名为孝家里,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孝道这一美德的推崇。
史臣曰:人伦之德,莫大于孝,是以报本反始,尽性穷神,孝乎惟孝,不可不勖矣。
史臣的这句话是对王知玄孝行的评价,也是对孝道这一伦理道德的深刻阐述。‘人伦之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莫大于孝’则表明孝道是所有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报本反始’指的是孝顺父母,‘尽性穷神’则是对孝道的极致追求,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行孝。‘孝乎惟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不可不勖’则是对人们的劝勉,要不断勉励自己行孝。
故《记》云“塞乎天地”,盛哉!
史臣引用《记》中的话来进一步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记》可能指的是《孝经》或《礼记》等儒家经典。‘塞乎天地’形容孝道之大,几乎可以填满整个宇宙,‘盛哉’则是赞叹之词,表达了对孝道这一美德的极大推崇。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