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王使召伯来会葬。

夏,公孙敖如晋。

秦人入鄀。

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五年春,王使荣叔来含且赗,召昭公来会葬,礼也。

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

夏,秦人入鄀。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冬,楚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甯,甯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晋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皆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译文

五年的春天,周王正月,周王派遣荣叔来赠送含玉和赗礼。

三月辛亥日,安葬我国的小君成风。周王派遣召伯来参加葬礼。

夏天,公孙敖前往晋国。

秦国人入侵鄀国。

秋天,楚国人灭亡了六国。

冬天十月甲申日,许国的男爵业去世。

五年的春天,周王派遣荣叔来赠送含玉和赗礼,召昭公来参加葬礼,这是合乎礼制的。

鄀国背叛楚国投靠秦国,后来又对楚国有二心。

夏天,秦国人入侵鄀国。六国人背叛楚国投靠东夷。

秋天,楚国的成大心和仲归率领军队灭亡了六国。

冬天,楚国的子燮灭亡了蓼国,臧文仲听说六国和蓼国被灭亡,说:“皋陶和庭坚的后代,突然没有人祭祀了。德行没有建立,民众没有援助,真是悲哀啊!”

晋国的阳处父出使卫国,返回时经过甯地,甯嬴跟随他。到了温地就返回了,他的妻子问他原因,甯嬴说:“因为他太刚强。《商书》上说:‘深沉的人用刚强来克服,高明的人用柔和来克服。’夫子一味刚强,恐怕不会有好结果。天有刚强的德行,尚且不违背时令,何况是人呢?而且华而不实,是怨恨聚集的地方,触犯别人而聚集怨恨,不能安定自身。我害怕得不到利益反而遭受灾难,所以离开了。”

晋国的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都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注解

含: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将珠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以示哀悼和尊重。

赗:古代丧礼中的一种赠礼,指送给死者家属的财物,以表达哀悼之情。

会葬:指参加葬礼,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鄀: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六:古代国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蓼: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皋陶:传说中的古代贤臣,以公正严明著称。

庭坚:指皋陶的品德坚贞不渝。

沈渐刚克:出自《商书》,意为深沉而刚强,能够克服困难。

高明柔克:出自《商书》,意为高明而柔和,能够化解矛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评注

本文选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五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文中提到的‘含’和‘赗’是古代丧礼中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丧事的重视。‘会葬’则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往来,表明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期,礼仪仍然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鄀、六、蓼等国的叛变和灭亡,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艰难处境。这些小国往往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试图通过依附强国来保全自身,但最终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臧文仲的感叹‘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表达了对道德沦丧、民心离散的深切忧虑。皋陶作为古代贤臣的代表,其品德坚贞不渝,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品德似乎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晋阳处父的言论‘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则体现了古代哲学中的刚柔相济思想。他认为,过于刚强或过于柔和都不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在刚柔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困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