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二年-原文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丁丑,作僖公主。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
公子遂如齐纳币。
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役。二月,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御戎,狐鞫居为右。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晋人谓秦“拜赐之师”。
战于殽也,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以斩囚,禽之以从公乘,遂以为右。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获死所。”其友曰:“吾与女为难。”瞫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君子谓:“狼瞫于是乎君子。《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秦伯犹用孟明。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丁丑,作僖公主,书不时也。
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
夏四月己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书曰:“及晋处父盟。”以厌之也。適晋不书,讳之也。公未至,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縠盟于垂陇,晋讨卫故也。书士縠,堪其事也。陈侯为卫请成于晋,执孔达以说。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是以《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冬,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卿不书,为穆公故,尊秦也,谓之崇德。襄仲如齐纳币,礼也。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礼之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二年-译文
二年的春天,周历二月甲子日,晋侯与秦军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
丁丑日,制作了僖公的神主牌位。
三月乙巳日,与晋国的处父结盟。
夏季六月,公孙敖与宋公、陈侯、郑伯、晋国的士縠在垂陇会盟。
从去年十二月开始没有下雨,一直到今年的七月。
八月丁卯日,在大庙举行重大祭祀,将僖公的神位升格。
冬季,晋国、宋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秦国。
公子遂前往齐国送聘礼。
二年的春天,秦国的孟明视率领军队攻打晋国,以报复殽之战。二月,晋侯率军抵御。先且居担任中军主帅,赵衰为副将。王官无地负责驾驭战车,狐鞫居为车右。甲子日,与秦军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晋国人称秦军为“拜赐之师”。
在殽之战中,晋国的梁弘驾驭战车,莱驹为车右。战斗的第二天,晋襄公绑住秦国的俘虏,让莱驹用戈斩杀。俘虏大声呼喊,莱驹失手掉了戈,狼瞫捡起戈斩杀了俘虏,并抓住他跟随晋襄公乘车,于是被任命为车右。在箕之战中,先轸罢免了狼瞫,改立续简伯为车右。狼瞫非常愤怒。他的朋友说:“为什么不以死抗争?”狼瞫说:“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死法。”他的朋友说:“我与你一起发难。”狼瞫说:“《周志》上说,勇敢如果危害到上级,就不能进入明堂。死而不义,不是真正的勇敢。共同承担责任才叫勇敢。我因为勇敢而得到车右的职位,因为没有勇敢而被罢免,这也是应该的。如果上级不了解我,罢免我是合适的,现在他们了解我了。你暂且等待吧。”到了彭衙之战,狼瞫列阵后,率领部下冲向秦军,战死在那里。晋军跟随他,大败秦军。君子评论说:“狼瞫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君子的风范。《诗经》说:‘君子如果发怒,乱事就会迅速平息。’又说:‘君王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发怒而不作乱,反而跟随军队作战,可以说是君子了。”
秦伯仍然重用孟明。孟明加强国家的治理,对百姓施以重恩。赵成子对大夫们说:“秦军再次来犯,我们一定要避开他们,因为害怕而增强德行,这是不可抵挡的。《诗经》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努力修养你的德行。’孟明已经做到了。他念念不忘德行,不懈怠,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抵挡呢?”
丁丑日,制作了僖公的神主牌位,记载这件事的时间不准确。
晋国人因为鲁公没有去朝见而来讨伐。鲁公前往晋国。
夏季四月己巳日,晋国派阳处父与鲁公结盟以羞辱他。记载说:“与晋国的处父结盟。”这是为了压制鲁公。去晋国的事没有记载,是为了避讳。鲁公还未到达,六月,穆伯与诸侯及晋国的司空士縠在垂陇会盟,因为晋国讨伐卫国的缘故。记载士縠的名字,是因为他能胜任这件事。陈侯为卫国向晋国求和,抓了孔达来取悦晋国。
秋季八月丁卯日,在大庙举行重大祭祀,将僖公的神位升格,这是逆祀。当时夏父弗忌担任宗伯,尊崇僖公,并且公开说:“我看到新鬼大,旧鬼小。先大后小,是顺理成章的。升格圣贤,是明智的。明智而顺理,是符合礼的。”君子认为这是失礼的。礼没有不顺的。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却逆祀,这能叫礼吗?即使儿子再圣明,也不能在父亲之前享受祭祀。所以禹不在鲧之前,汤不在契之前,文王、武王不在不窋之前。宋国以帝乙为祖,郑国以厉王为祖,这都是上祖。所以《鲁颂》说:“春秋不懈怠,祭祀不差错,伟大的天帝,伟大的祖先后稷。”君子说这是礼,因为后稷亲近而先帝。《诗经》说:“问候我的姑姑们,然后问候姐姐。”君子说这是礼,因为姐姐亲近而先姑姑。孔子说:“臧文仲,有三件事不仁,有三件事不明智。贬低展禽,废除六关,让妾织蒲席,这是三件不仁的事。制作虚器,纵容逆祀,祭祀爰居,这是三件不明智的事。”
冬季,晋国的先且居、宋国的公子成、陈国的辕选、郑国的公子归生攻打秦国,攻取了汪地,到达彭衙后返回,以报复彭衙之战。卿的名字没有记载,是为了尊重秦穆公,称之为崇德。襄仲前往齐国送聘礼,这是符合礼的。凡是国君即位,要善待舅甥,修好婚姻,娶元妃以供奉祭祀,这是孝。孝,是礼的开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二年-注解
晋侯:指晋国的君主,此处为晋襄公。
秦师:秦国的军队。
彭衙:地名,今陕西省境内,是晋秦两国交战的地点。
僖公:鲁国的君主,名姬申,谥号僖公。
处父:晋国的大夫,名阳处父。
公孙敖:鲁国的大夫。
垂陇:地名,今河南省境内,是诸侯会盟的地点。
大庙:指鲁国的宗庙,用于祭祀祖先。
跻僖公:将僖公的神位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属于逆祀行为。
孟明视:秦国的大将,名孟明,字视。
先且居:晋国的大将,名先且居。
赵衰:晋国的大夫,名赵衰。
狼瞫:晋国的勇士,名狼瞫。
夏父弗忌:鲁国的宗伯,负责祭祀事务。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名臧文仲。
襄仲:鲁国的大夫,名公子遂,字襄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文公-文公二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以及鲁国在祭祀礼仪上的争议。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
首先,晋秦之间的战争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典型表现。晋国在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军,显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而秦国在战败后,孟明视通过修政施德来增强国力,体现了春秋时期‘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在《诗经》中也有所体现,如‘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
其次,鲁国在祭祀礼仪上的争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夏父弗忌主张将僖公的神位提升,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尊崇僖公,但实际上违背了‘先大后小’的礼制原则。这一行为被君子批评为‘失礼’,显示了春秋时期对礼制的严格遵循。孔子对臧文仲的批评也体现了这一点,认为其‘纵逆祀’是不知礼的表现。
此外,文中还通过狼瞫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勇’与‘义’。狼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并不因被黜而愤怒,而是认为‘共用之谓勇’,体现了对‘勇’的深刻理解。这种思想与《周志》中的‘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相呼应,强调了勇与义的结合。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通过对战争、礼制、勇义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春秋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