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羽(733年-804年),唐代著名的茶学家、文学家,人称“茶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茶叶的学者,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亲自品鉴,撰写了《茶经》这一开创性著作,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60年)。
内容简要:《茶经》是陆羽在茶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书中详细描述了茶叶的栽培、制作、冲泡、品鉴等全过程。陆羽在书中不仅论述了茶叶的种类、功效,还特别强调了茶器的选择和冲泡技巧,认为泡茶的环境、器具、方法等都对茶的味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书分为七篇,分别讨论了茶的起源、茶叶的栽培与采摘、茶具的选择与制作、茶的冲泡方法、茶的保存等多个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之一。《茶经》为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八之出-原文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八之出-译文
山南地区按照地理位置从上到下依次是:峡州在上,襄州、荆州次之,衡州在下,金州、梁州又比衡州低。
淮南地区按照地理位置从上到下依次是:光州在上,义阳郡、舒州次之,寿州在下,蕲州、黄州又比寿州低。
浙西地区按照地理位置从上到下依次是:湖州在上,常州次之,宣州、杭州、睦州、歙州在下,润州、苏州又比歙州低。
剑南地区按照地理位置从上到下依次是:彭州在上,绵州、蜀州次之,邛州再次之,雅州、泸州在下,眉州、汉州又比泸州低。
浙东地区按照地理位置从上到下依次是:越州在上,明州、婺州次之,台州在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中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这十一州的情况不详。但往往能得到这些地方的特产,它们的味道非常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八之出-注解
峡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长江南岸。
襄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南部。
衡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南部。
金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
义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舒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东部。
寿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北部。
蕲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东部。
黄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东部。
湖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北部。
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中部。
宣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东南部。
杭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北部。
睦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西部。
歙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南部。
润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北部。
苏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东南部。
彭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北部。
绵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蜀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西部。
邛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南部。
雅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西部。
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南部。
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中部。
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东部。
越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东部。
明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东部。
婺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中部。
台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浙江省东部。
恩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东部。
播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东北部。
费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东部。
夷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东部。
鄂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东部。
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西省西部。
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西省中部。
福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东部。
建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西部。
韶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东省北部。
象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
未详:表示对某些事物或情况的了解不详细,不清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八之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地理志》,通过列举中国各地的州府,按照其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展现了古代中国地理分布和地方行政的概貌。
首句‘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中,‘山南’指的是秦岭以南地区,‘峡州’、‘襄州’、‘荆州’等地依次排列,反映了这些地方在山南地区的地位。‘上’、‘次’、‘下’的用词,体现了古代对地方行政地位的重视。
‘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中,‘淮南’指的是淮河以南地区,同样通过‘上’、‘次’、‘下’的排序,展现了这些地方在淮南地区的地位。
‘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中,‘浙西’指的是浙江西部地区,湖州、常州等地依次排列,体现了其在浙西地区的地位。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中,‘剑南’指的是剑南道,这一地区的州府排列,反映了其在剑南道中的地位。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中,‘浙东’指的是浙江东部地区,越州、明州等地依次排列,展现了其在浙东地区的地位。
‘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中,‘黔中’、‘江南’、‘岭南’等地,分别代表了黔中道、江南道、岭南道这三个地区的州府分布。
‘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中的‘未详’,表明这些州府的具体情况在古文中没有详细记载,但这也反映了古代文献对地方行政记载的局限性。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的‘往往得之’,指的是这些州府的物产丰富,‘其味极佳’则是对这些地方物产的赞美,体现了古人对地方特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