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羽(733年-804年),唐代著名的茶学家、文学家,人称“茶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茶叶的学者,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亲自品鉴,撰写了《茶经》这一开创性著作,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60年)。
内容简要:《茶经》是陆羽在茶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书中详细描述了茶叶的栽培、制作、冲泡、品鉴等全过程。陆羽在书中不仅论述了茶叶的种类、功效,还特别强调了茶器的选择和冲泡技巧,认为泡茶的环境、器具、方法等都对茶的味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书分为七篇,分别讨论了茶的起源、茶叶的栽培与采摘、茶具的选择与制作、茶的冲泡方法、茶的保存等多个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之一。《茶经》为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五之煮-原文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
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背,然后去火五寸。
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
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
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
及就,则似无穰骨也。
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
[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原注:谓桑、槐、桐、枥之类也。]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原注: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
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原注:《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
[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
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
[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
[原注:字书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饽蒲笏反。]
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
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荂,有之。
第一煮沸水,弃其沫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其第一者为隽永,
[原注: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
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
[原注: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
乘热连饮之。
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
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其色缃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 也,
[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 ,音使。]
其味甘,槚 也;不甘而苦,荈 也;啜苦咽甘,茶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五之煮-译文
凡是炙茶,千万不要在风烬之间炙烤,因为火焰像钻一样猛烈,导致热量分布不均。应该拿着茶在火旁边烤,不断翻动使其正面和反面都能烤到,等到烤出的茶饼形状像虾的背部,然后离开火源五寸的距离。卷起来再展开,如果和最初一样,就再次炙烤。如果火太干,就等到茶叶烤熟为止;如果是日晒干燥的茶叶,就等到茶叶变软为止。
最初,如果茶叶非常嫩,蒸煮后热捣,叶子烂了但芽头还在。用很大的力气,即使是千钧的杵也无法将其捣烂,就像漆树上的珠子一样,壮士拿在手里也无法阻止它的滚动。等到做好后,就像没有骨头一样。炙烤后,茶叶的纹理就像婴儿的胳膊一样细嫩。接着,趁热用纸袋装起来,让茶叶的精华之气不会散失,等到冷却后食用。[原注:上等茶叶的末料像细米一样细;下等茶叶的末料像菱角一样。]
烤火的材料,首选木炭,其次是硬木。[原注:硬木指的是桑、槐、桐、枥等。]如果木炭曾经被用来烤炙过,或者被油脂污染过,以及油脂木、腐烂的器具,都不应该使用。[原注:油脂木指的是柏、松、桧等。腐烂的器具指的是朽坏的器具。]古人有使用劳薪之味的说法,确实如此!
泡茶的水,首选山水,其次是江水,最后是井水。[原注:《荈赋》中提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山水中选择乳泉、石池中漫流的水;瀑布中湍急的水流不要饮用。长期饮用,会让人有颈疾。还有在山谷中流淌的水,清澈不浑浊,从夏天到霜降之前,可能潜藏着有毒的龙,饮用者应该决定是否饮用,以排除其中的恶物,让新泉水缓缓流动,然后饮用。江水,选择离人较远的地方取用。井水,选择经常有人打水的地方。
水沸腾时,像鱼眼一样,微微有声音,这是第一沸;边缘像涌泉连珠,这是第二沸;水波翻滚,这是第三沸,再往上,水就老了,不能饮用。刚沸腾时,按照水的量加入适量的盐调味,说是丢弃那些已经尝过的水,[原注:尝,品尝的意思,市税反,又市悦反。]不应该只注重一种味道,[卤舀][卤监]而忽略其他味道,[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时,倒出一瓢水,用竹环搅动汤心,让茶叶末料正好落在中心。过了一会儿,水势像奔腾的波涛溅起泡沫,用倒出的水来停止泡沫的生成,同时保持泡沫的活性。
倒茶到各个碗里,让泡沫均匀。[原注:字书和《本草》中:‘沫、饽,都是茶汤上的泡沫。’沫饽,是汤的精华。泡沫薄的是沫,厚的是饽,轻细的是花,花,就像枣花在池塘上飘荡;又像回水潭曲渚上刚开始生长的青萍;又像晴天晴朗,有浮云像鱼鳞一样。泡沫像绿色的钱币漂浮在水边;又像菊花的花瓣掉在酒杯里。饽,是将茶叶末料煮开,等到沸腾,泡沫会层层叠叠,像堆积的雪一样。[《荈赋》中说‘焕如积雪,烨若春荂,有之。]
第一次煮沸的水,上面有像黑云母的水膜,饮用后味道会不正。第一次的茶汤是最好的,[原注:徐县、全县二反。最美味的叫做隽永。隽,味道;永,长。史书上的隽永,指的是味道持久。]或者留下熟茶用来备用,以备育华救沸之用,第一、第二、第三次的茶汤依次递减,第四、第五次的茶汤除非非常渴,否则不要饮用。通常煮一升水,分成五碗饮用。[原注:碗的数量少至三,多至五;如果人很多,可以增加两个炉子。]趁热连饮之。因为茶叶的精华浮在上面,而重浊的沉淀在下面。如果冷却了,精华就会随着热气散失,饮用后也会消散。
茶的性质是简朴的,不应该过量饮用,过量饮用会使味道变得暗淡。比如一满碗茶,喝掉一半后味道就淡了,何况是过量呢!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它的香气是芬芳的,[原注:香气最美的是芬芳。芬芳,音使。]它的味道是甜的,槚;不甜而苦的是荈;喝起来苦而咽后回甘的是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五之煮-注解
炙茶:指用火烤制茶叶的过程,是古代制茶的一种方法。
风烬间炙:在风和灰烬之间烤制,意指在不太旺盛的火候下烤茶。
熛焰:猛烈的火焰。
培塿状虾背:培塿状,指像培塿(一种小土堆)的形状;虾背,指虾的背部,这里比喻茶叶烤制后形成的形状。
炮出:炮制,指经过一定工序加工制成。
培塿:小土堆。
翻正:翻转过来。
持以逼火:用手拿着茶叶靠近火。
气熟:指茶叶烤制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过闻其气味来判断。
日干:指茶叶在阳光下自然晾干。
柔止:指茶叶烤制到柔软程度时停止。
蒸罢热捣:将茶叶蒸过后趁热捣碎。
叶烂而芽笋存焉:叶子烂掉但芽和嫩笋还保留。
假以力者:借助力量。
千钧杵:非常重的锤子。
漆科珠:像漆树上的珠子,形容茶叶的坚硬。
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强壮的人拿着它也无法停止手指的震动。
就:完成。
无穰骨也:没有坚硬的骨头。
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像婴儿手臂一样柔软。
承热用纸囊贮之:趁热用纸袋装起来。
精华之气无所散越:茶叶的精华不会散失。
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指茶叶末的细度,上等茶叶末像细米,下等茶叶末像菱角。
劲薪:坚硬的木材。
桑、槐、桐、枥之类也:指桑树、槐树、桐树、枥树等硬木。
燔炙:烧炙,烤制。
膻腻:有膻味和油腻。
膏木:油脂多的树木,如柏树、松树、桧树。
败器:破旧的器具。
劳薪之味:指烧木柴的味道。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指不同水质的水适合不同的用途。
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指泉水从乳泉或石池中缓缓流出。
瀑涌湍漱:瀑布涌动,水流湍急。
颈疾:颈部疾病。
火天至霜郊以前:从夏天到冬天之前。
潜龙蓄毒:比喻水中可能藏有毒素。
决之,以流其恶:排除它,使水中的恶物流出。
新泉涓涓然,酌之:新的泉水缓缓流出,可以用来饮用。
去人远者:远离人烟的地方。
井,取汲多者:选择使用经常被取用的井水。
鱼目:鱼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时的小气泡。
涌泉连珠:像泉水一样连续冒出的小气泡。
腾波鼓浪:水波翻滚,波浪鼓动。
量末当中心而下:将茶叶末均匀地撒入水中心。
沫饽:茶汤表面的泡沫。
沫、饽,均茗沫也:沫和饽都是茶汤表面的泡沫。
花:指茶汤表面的泡沫,形状轻细。
绿钱浮于水湄:像绿色的钱币漂浮在水边。
菊英堕于樽俎之中:像菊花的花瓣落在酒杯中。
皤皤然若积雪耳:像积雪一样洁白。
隽永:指味道持久、美好。
啜:品尝。
啜苦咽甘:先苦后甜的味道。
茶性俭,不宜广:茶的性质是节省的,不宜煮得太多。
缃:黄色。
馨:香气。
槚:甜味。
荈:苦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茶经-五之煮-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古代茶的制作过程,从炙茶、煮水到品茶,展现了古人对茶艺的精细把握和审美追求。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这句话强调了炙茶时火候的控制,避免火势过大导致温度不均,影响茶的品质。
‘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背,然后去火五寸。’这里描述了炙茶的具体操作,通过反复翻动,使茶均匀受热,达到理想的炙制效果。
‘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此句体现了古人对茶性认识的深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炙制时间和火候。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这里描绘了茶叶初制的过程,蒸、捣、烂、存,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
‘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此句用生动的比喻形容茶叶的坚韧,展现了古人对茶叶品质的赞叹。
‘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炙制后的茶叶形态变化,如同婴儿的胳膊,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茶的制作过程。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这句话强调了茶叶保存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保存方法,保持茶叶的精华。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古人在煮茶时对燃料的选择十分讲究,炭火和劲薪是首选,体现了对茶汤品质的重视。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古人对水质的要求极高,认为山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差,体现了古人对茶汤口感的追求。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里详细描述了煮水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对煮水技艺的精通。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煮水时加入盐调味,去除杂味,使茶汤更加纯净。
‘沫饽,汤之华也。’这里的‘沫饽’指的是茶汤表面的泡沫,古人对泡沫的描述生动形象,体现了对茶汤品质的重视。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对泡沫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茶汤外观的审美追求。
‘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这句话概括了茶的不同口感,体现了古人对茶性认识的深入。
整段古文通过对茶的制作、煮水、品茶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茶艺的精细把握和审美追求,体现了古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